- 相关推荐
泉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泉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泉城教学反思1
《泉城》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课改最高年级的一篇课文。自课改以来,就尝试着用新理念来讲授课文,就是这样,我每备一节课,就先在组内进行教研、备课,课授完后大家还要在一起研讨,就是这样,上完每一节课,我从中受益非浅。
本节课从选课到两次授课,在组内经历了无数次的研讨,对于在课堂上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大家在一起,共同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掌握写作方法而选了本课,在学生一边欣赏祖国美景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寓教于乐。
起初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主任张老师、本组组长王轶群老师、屈鑫丽老师、王红梅老师等,我们经常在一起进行教研、说课,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通过在读中去感悟课文内容、品味生字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景色的感情。
当我找着张主任说课时,发现在教案中只体现到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于是对原有教学思路做了修改。如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我们在一起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文章自身出发,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感情;从文本自身出发,通过字词的理解来理解文本;同时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写作指导;另外还要有对文本自身的挖掘,比如在描写泉水流动时所用的四个动词,要给学生以引导,掌握描写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写,而且要用词准确。
第一次授课
本节课用的不是本班的学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不熟悉和学生对老师的不熟悉,造成了这节课气氛上的“低落”这节课整个过程进行的非常的顺利,层次清晰,合理的把握好了时间。课后我们展开了教研,认为这节课在对文本的处理上还欠佳,对重点词语“涌”“汇注”“喷吐”“冒”的.处理不当,虽然有图片做参考,但是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这几个词语的用法。为此我们对本课的重难点,又展开了讨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让孩子们理解?读中去感悟?他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老师直接讲授?不符合新课改理念。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视频,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来发现这四个词语的准确性。
第二次授课
对第一次授课中,学生出现的对四个动词得理解不到位,在第二次授课时,加强了学生通过读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在课堂上,取得了良好得成效,学生在老师出示这四个词语,提出问题之后就展开了激烈得讨论,此时课堂气氛也达到了最高潮,每个同学说得都很有理,此时老师出示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泉水的特征,最后大家取得了共识,四个词语不能互相调换位置。
课后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得教研,大家各抒己见,谈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由于添加了视频,老师在教学时间上没有把握好,本节课延长了五分钟,而且学生在对四个动词讨论时由于时间的不足,老师没有让学生完全的放开,效果不是很好。
通过本次校本教研,通过本次活动我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项活动,我对它有了认识,从陌生突然间到了熟悉,我很喜欢这种教学氛围,我认为在这样的活动中会使人成长的更快,更成熟,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样机会多上优质课,也为我校的教学质量有一个飞跃!
泉城教学反思2
《泉城》一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本很优美,很生动。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抓住关键词句,再结合优美的图片、视频,从而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泉城的美丽神奇。
针对这样一篇需要学生积累背诵的美文,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感悟和品读两个方面,所以我决定在导学案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亮点:
1、四年级是个比较特殊的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比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了突出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努力做到目标的整合。比如在导学案设计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总的描写济南众多泉水形态各异、声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对四个名泉的整体感知,在这种整体感知中也感知了课文的结构。
2、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和写法也很相似。介绍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描绘。所以我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趵突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再次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大、清、美”的特点,让学生想象体会趵突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位置,名字由来和特点。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其中有几处细节,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上课时我比较紧张,这就让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底气不是很足。第二,在学生展示完第一自然段总的描写济南众多泉水形态各异、声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后,本来我要对这个排比、比喻句再说明一下,但由于紧张忘了给学生分析说明。第三,学生感悟的不够多,没有真正的从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内化成朗读了,学生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教师在上课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们首先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充满智慧地深度开发教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资源,最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动态生成最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内容。
泉城教学反思3
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觉得非常好。学生没有见过珍珠泉,我们就必须借助文本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让语文的学习有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对泉水的特点,特别是像“涌”“汇注”“喷吐”“冒”这些词的把握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学习珍珠泉和趵突泉时,引导学生想象。
然后放手让学生作小导游自学五龙潭和黑虎泉。由于课文对这两种泉的'描写很简单,文字也很平白,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开发。自学前先引导学生找出写泉水特点的句子,抓住其中的“汇注”“喷吐”进行理解;然后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以从泉水的名称、样子等方面展开想象),紧接着就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一撰写导游词,最后再进行导游的介绍活动。这样学生主动地钻入了书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咬文嚼字,发挥想象,提高表达能力,使课堂更具语文味。
泉城教学反思4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这篇课文景美,语言美黄老师在教学中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注重朗读的指导、训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节课建立了“以读带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模式。只有读,才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整节课上,书声朗朗。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读的方式多样化,有个别汇报读,感悟后小组读,齐读,甚至有教师的激情范读。
借助文本,唤起学生的主观体验。
学了第二自然段内容,在学生配乐朗读的基础上,谈谈你想对珍珠泉说什么。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去交织,产生灵动的思维火花。
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课堂上,我们见到教师总不忘提醒学生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这对于中年级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总是那么的随意。有了这样长期的训练,我们就不愁到了高年级,学生读书还不会做批注,不会做笔记了。
泉城教学反思5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 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原来我还设想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由于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课件,因此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特点学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今天上课时我比较紧张,很多地方说错话。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点词不达意。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在试上的时候徐老师也给我提过意见,我忘了记下来。第三,学生体味文本不到位的时候,我有些急躁,“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冒学生体会不出,我就急于说看出泉水多,泉水急。第四,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清晰,结尾时我应该适时作好总结。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写作时可以学会应用。
泉城教学反思6
因为直到上课前,还有五名学生8、9两课,还没会背,国庆节就布置了,怕背书呀。这一节课上得非常流畅,一课时基本结束,第二课时就可以完成课堂作业,拓展阅读。主要的原因是预习得很充分,学生基本都能达到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读通方面基本不需要花什么时间。这节课,前面第一段如果再紧凑一些,节奏快一点,后面正好可以留点时间进行写字,那就完整了。
课间在办公室,谈到学生预习背书,有老师认为没讲之前背书,学生背起来很难,因为完全不懂,就靠死记硬背。这也是实情,可能等我儿子上学了,我会有更切身的感受。从理论上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让他们背一篇文章,应该是不费力的,我记得自己上师范时,为了应付考试,明天考生物,今天晚上能把整本书基本背下来,只要定下心来,专心去背,一段一段地背,再连起来,反复几次,背书并不难,但是那些不专心的学生就难了,因为他分神呀,像我班这五个学生,其中有三个可以说头脑非常好,但就是定不住神,真正让他们捺下性子,一定能背好。
如果说因为没有学,背起来很难,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遍当然难,生字还没扫除,多读就好了,学习了之后背,那也是多读的结果呀,而且在教师讲之前自己多读,反而自己思考的'东西多一些,受教师限制得少一些。一开始这样做可能难,不适应,习惯了,语感会越来越好了,背书也会越来越快,脑子就跟刀一样越磨越快。之前背书困难的,之后背书也不会比别人顺畅吧,讲完课文了,连读准字音、读能句子都做不到的也不少呀。
泉城教学反思7
《泉城》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清楚,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描写济南的名泉: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四大名泉的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怎样把课上活,把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自由中获得成功,那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因此对于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应该让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探讨。
在教师读第一段,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设想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专门攻一个名泉,但同时也必须对其他三个名泉有所了解,以便能回答别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吃透本段内容,朗读、提问、讲解等等。同时教师可提供样表,泉的名称、位置、特点,以便学生理解,给学生一个头绪,也可以不按照老师提供的,只要能领会都可。然后让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当小老师,以各种形式呈现其成果,包括本组的'其他同学都可参与补充,并向其他三组提问。而四组同学展开竞争,看哪组同学讲得最好,合作得最好。举例:如学习珍珠泉时,这组同学可以先朗读,大家分工合作,分任务朗读这一段,看朗读得好不好。再讲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可以先对外提问,如不能很好作答,再由本组同学回答。如果能难倒对方那更好。
如果在课前能做好准备那更好,可以用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包括济南泉城的有关资料、图片等等,到时也可以一一呈现,这样这组的得分会相对上升很多。同学们在找资料,自学课文,分配任务,分工合作的过程中,相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而这篇课文老师不讲也自通了,在自己着手学习的基础上,相信比任何老师讲都要来得有效,来得记忆深刻。
泉城教学反思8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原来我还设想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神奇”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上完课,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上课时我比较紧张,很多地方说错话,尤其是我的语言并是很美,这就让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很没有底气。很多地方提问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点词不达意。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先自渎第二小节找出珍珠泉的特点,这问题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太理想化。而后让学生找出神奇美丽的地方,再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写珍珠泉的`神奇美丽,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我当时准备不够充分。反思时我想可以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第三,在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我让学生上黑板画的时候,由于老师预设的不够,学生体味不到“泉水百尺珠帘水面铺”的情景,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达到。第四,学生感悟的太少,没有真正的从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内化成朗读了,学生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第四,五龙潭和黑虎泉的教学中使用了表格,这就纯粹的在分析课文,而不是在品析、欣赏课文,使课文失去了它的美感,学生在读地时候也就干巴巴的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教师在上课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老师悟到多少也就意味着能交给学生多少,所以需要我们首先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充满智慧地深度开发教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资源,最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动态生成最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内容。
泉城教学反思9
本课围绕“泉城”这一关键词,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济南名泉的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顺序,先总写济南泉不仅多而美:接着分别介绍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生喧腾”和趵突泉的“大、清、美”。在教学本课时,光用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是无法想象泉城的样子的。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让孩子们看边欣赏图片边来体会文字。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用课件上课事件幸福的事。
在上课的伊始他们是兴奋是惊叹,看着那一幅幅美丽的景致,他们沉醉于其中。在视觉的欣赏后,我把重点放在了文字上,让孩子们分别赏读四大名泉的来历及各自的特点。最后把视线停留在描写四大名泉泉水流动的`词语,分别体会。
有了前面文字精读和画面补充做基础,孩子们非常踊跃的交流自己的理解,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看来只要教师认真的做好基础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可以落到实处的。
泉城教学反思10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泉水异彩纷呈的美与泉水流动不同特点上。
在品读泉水纷呈美时,引导学生通过符号美、节奏美、词语美、意境美等几个角度体会济南泉水的丰富多彩。并且设置层次清晰、层层递进的各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泉水那不容言说的美。
在细读品悟四种最有名的泉水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珍珠泉段落,并且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学习其余三段,即: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品读趵突泉一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在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随即总结我们听到了“咕嘟咕嘟”的声音美,看到了不断涌冒的动态美,更加欣赏到了如同白雪般洁白无瑕的颜色美,从而体会位居七十二泉之首的“泉王”的`气势美。
上课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写法,让文字经历在学生头脑中再造想象的过程,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
其中有几处细节,我觉得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仔细反复读每句话,用笔圈圈点点,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一提,我就觉得不好,比较生硬,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交流时我马上改口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况?说明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
泉城教学反思11
本课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神奇而美丽的泉水,重点写了做著名的四处泉水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泉水的美而神奇是教学本课的重要任务。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的重要铺垫,所以我也是紧扣本课的“美”字展开教学的。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展开教学的。
1、调动生活体验,感受美。
在检查词语的朗读时,我不仅出示了生字词,还花了大量时间去美读感悟文中的四字词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词语的情感朗读,我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你曾经在哪看过词语多描绘的画面?有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词语我就通过画面,或播放声频来促进感悟。如此学生眼中看到画面,心中便有了感情,口中便能读出感觉了。我之所以花时间去读词,是因为文中泉水的美我们的作者就是通过大量的四字词语来描绘的。这些词语理解了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激发美。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播放济南泉城的风光片并配以动情描述,在学生被美景陶醉后,其心中对泉的美丽神奇之感不言而喻。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体会而且还有自己的收获,在表达观后感时,学生激情满怀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水到渠成。
3、串词成诗升华美。
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赋予泉城以诗情画意。我巧妙编辑把四字词语创作成一首赞美泉城的诗,这样让泉城诗韵更浓,学生在读中感受泉城的诗情画意。
总之这节课,我基本做到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后反思还有一些环节做得不够实,以后继续强练教学基本功。
泉城教学反思12
《泉城》一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抒发了热作者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本很优美,很生动。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抓住关键词句,再结合优美动听的过渡语,从而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泉城的美丽神奇。
针对这样一篇需要学生积累背诵的美文,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感悟和品读两个方面,所以我决定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亮点:
1、四年级是个比较特殊的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比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了突出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努力做到目标的整合。比如在教学设计时我从课后3的.八个描写泉水的词语抓起,先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总的描写济南众多泉水形态各异、声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对四个名泉的整体感知,在这种整体感知中也感知了课文的结构。
2、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和写法也很相似。介绍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描绘。所以我把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位置,名字由来和特点。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其中有几处细节,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上课时我比较紧张,这就让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底气不是很足。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先自读第二小节找出珍珠泉的特点,这问题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太理想化。说明我当时准备不够充分。第三,学生感悟的不够多,没有真正的从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内化成朗读了,学生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教师在上课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们首先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充满智慧地深度开发教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资源,最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动态生成最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内容。
泉城教学反思13
关于济南的泉水,很小的时候就有听闻,上师范的时候,有机会去了济南,亲眼见到了那姿态各异的泉水,惊叹之余,真想写下它来,可是在教科书中就知道老舍先生已经写下《趵突泉》这一名篇。
今天又一次走进济南《泉城》,遗忘了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出。《泉城》中多眼泉水,在作者的细致的描绘中各展丰姿。
教学本课,首先通过自读了解全文内容,学生说说在济南看到了那些著名的泉池?整体掌握全文。接着步入文本语言文字,学生通过细致读自身喜欢的“泉池”,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找出喜欢的原由,给大家介绍介绍。在深入文本时,抓住作者如何将不同泉池的特点描写得生动详尽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
片断:
一个学生在读“泉水便从老虎口中不时地喷吐出来”时,将“喷吐”读成了“喷”,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是此处是用“喷吐”好,还是“喷”好。
生:我觉得“喷吐”好,因为这段中有这样一句“水声暄腾,昼夜不息”这里说明水量很大,喷的时候,一定还有些水从虎口中流出,所以才是“喷吐”
生:我也觉得“喷吐”好。因为这里的水是从老虎口中流出的,老虎的威风都在这两个字中表示了。
生:我觉得“喷吐”好,这一句中有个“不时”的词,说明水没有间断,而喷有时要停歇一下。
最后,我们一同到课文的'第一段,欣赏没有看到的,作者没有机会描绘到的“泉眼”。体会泉水的声音,姿态不同,加深对泉水的整体印象。
学生课堂表示十分积极,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有独到之处。
泉城教学反思14
今天在阶梯教室上课《泉城》。就上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入高年级以来,我渐渐地觉得语文课堂主题比较难把握。语文课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存在于每堂语文课之中的问题。
经常提到语文老师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性。把握教材包含着哪些方面呢?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是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对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这些都应该包含在里面。最重要的应该取决于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归根到底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语文课似乎是很简单,专业性不强,无非是读书写字。好像对于学生来说不教也会。我认为语文之所以让人感觉他专业性不强,原因还是在于执教者本身专不够业。包括自身修养,文化修养,专业技术;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三方面的有利结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的学科,那是因为他的内容包罗万象,而往往执教者会把教语文放在感知内容放上面忽略了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
泉城教学反思15
《泉城》一课,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第二单元。课文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并以优美的笔调,赞美了济南泉水的奇丽。 本文介绍的是第一课时中对第一段的教学思考,教例如下:
说起济南,自然会想起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象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该段共三句,第一句点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从形态,声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济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点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负盛名的。 在读过教材后,我落笔写教案,却发现久难下笔,心中一直缠绕着这么几个问题:
1、语文课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领着学生在课文内容上纠缠不清吗?实验部接受课程改革后,每周仅安排8节语文课。去掉一节写字课,一节作文课后,阅读课也就所剩无几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恐怕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舍。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说得没错。但是,没有足够思维活动的读,是否有效?读的外显形式仅仅是照文出声地朗读吗?是否应该增加说、演、画等读的其它外显形式?
3、综观《泉城》一课,语言美则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体验与眼光抒发的美,三年级的孩子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份美吗?我们怎样把课文语言转化得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呢?
4、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校“生活教育理念”也一贯强调: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但是细看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或许是为了追求过程的流畅,形式的完美,能尊
重学生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当堂提出问题的,微乎其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鉴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材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读中有思,引导提问,读懂感悟第一自然段。模仿第一段构段方式,观察课外活动场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写话。
在实施该目标时,我作如下教学操作:
1、读中仿句,帮助积累句式。
在读过第一句后,我出示如下句式让学生仿说:
说起无锡,自然会。
说起北京,自然会。
说起杭州,自然会。
说起,自然会。
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句式、扩充知识,还对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帮助。
2、读中有思,培养质疑解疑能力。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读准第二句后,我鼓励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此时,往往是课堂上最活跃的时候,学生在提问与解疑的过程中,尽享学习乐趣:他们提出:“白浪翻滚”一词不懂,我引导学生联系“银花盛开”配上动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莹剔透”一词不懂,我以实物演示;还有同学提出“虎啸狮吼”“秋雨潇潇”不明白,我领着学生在拟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后,学生再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便显得劲头十足。
3、读中有悟,发现句式特征。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理解词义,能感情朗读,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必定僵化。这一次,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个“有的……”。⑵前两个“有的……”是讲泉的形态,后两个“有的……”
是描述泉的声音。⑶每一个“有的……”都是先讲看到或听到的情景,再讲作者的想象。
4、读中仿说,完成迁移练习。
帮助学生悟透句式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欢腾的操场上”,仔细看看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又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先说说第一个“有的……”。有了前一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还是很愿意说的,请听:“同学们有的正在踢足球,一位同学凌空一脚,那球像长了翅膀一样,直向球门飞去,守门员来个?猛虎扑食?,把球牢牢抱住。”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既能对运动器材展开想象,又能对运动时的动作展开想象,观察其它运动项目,用四个“有的……”说话、写话。
这样的教学活动,也许过程不够完美。但是,学生确实乐意投身其间,读、思、说、写合一,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