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18 10:30: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知识,表面上看内容较简单,但真正掌握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通过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单位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到了这两个答案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自然而然的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

  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上,这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弄反,由小单位变成大单位时,前面的数字应该变小,而个别学生弄不清楚,有单位变大数字变大,单位变小数字变小的情况,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课后要引导这些学生观察、总结,形成技能。课中体现出教学机智还不够,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2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学生首先猜想、悟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学生独立设计试验,在组长的组织下真正的探究。但是有一个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做、也明白,可是自己的方法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成功,我会注意在以后多让学生用语言自己去表达。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习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习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4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5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平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平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习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平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平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经过部分练习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习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习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7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资料〔进率〕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第一次尝试使用导学案上课,整体感觉没有预想效果好。不论是从学生自主学习还是从师生配合方面均不理想。

  导学案的设计是将预习放在了课前,课堂上重点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并进行整理和测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 “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

  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4-16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9-02

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间进率说课稿08-22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反思09-21

《面积》数学复习教学反思09-21

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2-19

《面积》数学复习教学反思5篇03-12

《面积》数学复习教学反思(5篇)03-12

面积教学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