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16 10:05:34 如意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

  近日,我在教学过程中,品赏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文《与朱元思书》,我不仅被他那角度多变的手法,灵活精妙的构思,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为他那育人无痕的独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宠辱皆忘的博大胸怀所倾倒。

  作者在文中极言了富春江的奇异美景之后,又设想了追名逐利、热衷于官场的人到这里来会引发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为什要这样写?因何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把这篇佳作赠送给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带着种种疑问,查阅了吴均的人生档案得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召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难得的山水游记,更是一篇与友人的书信。细读文句,品尝文章中心,联想作者才华出众,却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们不难推想出他作书和赠书的当时情形:作者赠书给朱元思,可以想见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并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则就与吴均难有共同的语言,更不可说是好友和需要赠书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骚多。“自古文人牢骚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与好友吴均相会与吴府,少不了要饮酒畅谈。酒过三巡,朱元思微带酒意,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叹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针砭时弊,牢骚满腹。几杯酒下怀,更是借酒浇愁,颓废踉跄,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吴均觉得实在是过意不去,想要劝解,觉得朱元思乃满腹经纶,与自己旗鼓相当,不知如何开口。沉吟良久,于是心生一计,返回书斋,挥笔写下了这篇山水游记。天色渐晚,朱元思告辞回家。临别时,吴均将所作书信双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游富春江,偶有所得,随作一文,不知妥否?还望兄台斧正。”朱元思虽醉眼朦胧,但心智尚清,接过书信曰:“岂敢,岂敢。”急切阅读后说:“妙哉!妙哉!真乃山水游记上乘之作也。何谈斧正,愿为珍藏。归去自当细细品赏。”吴均曰:“如此甚好。恕不远送,兄台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吴均赠书之事,随挑灯夜读,更觉得实在写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绝。细一品尝,顿时恍然大悟。自曰:“好你个吴均,你原是借此书劝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沦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当面说明,却要说让我斧正,实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与吴均相比,自觉惭愧。胸中之气,全然散尽。

  拜读名篇,联想当时情形,自觉得有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育人需无痕。

  结合文章内容,联想作者身世,推断赠书目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吴均劝解友人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助友人改正错误,自己用游记的形式巧妙的让读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点痕迹。这种育人无痕的教育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好好学习吗?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今天,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已经成为历史,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经过去。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师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又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背上个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如果对学生的过错和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教师又会背上玩忽职守的骂名。那么,当今的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尽职尽责,又不背上罪名和骂名呢?吴均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迹,实施和谐育人。正所谓“转化学生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果敢的勇气,还需要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而且需要恰当地把握出奇制胜的战机。”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资源、情景、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心,又能够达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目的。这才是高明之举啊!

  启示之二:不要尽信书。

  课文后一个练习题为“作者在极言富春江的奇异景色后,为什么要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奇异景色之后,转到抒写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说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期盼仕途腾达的人产生隐居之想。作者触景生情,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

  从作者自己悲惨的遭遇、博大的胸怀、巧妙的构思、赠书的行动看,作者的写作目的远非于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众的才华,也不是说明奇异的山水能够让人升华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仅仅是表白自己向往大自然的心理。从中很可能是隐含着励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许是要借此勉励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们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还有可能是歌颂富春江壮丽的山水,表达自己赞美之情。或者说明自己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只按照参考书中的答案,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全面、准确把握中心。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示之三:无需牢骚

  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牢骚多”。但是吴均自幼好学而才华超群,像这样一个为大文豪,在遭到罢官免职的遭遇之后,他泰然处之,从来没有半点牢骚,淡泊明志。而且还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怀劝戒自己的朋友忘却名利,回归自然。这难道不足以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吗?

  今天的教师,用古人的准则,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半个文人”,但是就是这“半个文人”当中却有不少人爱发牢骚,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偿失,怨天尤人。如果我们也能像吴均一样寄情与我们的事业,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我们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其不美哉!

  假如我们能够专心从教,我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更没有必要去发牢骚。我们就能够专心构建有效课堂,掌握教育艺术,在教育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地享受,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牢骚的呢?

  总之,我爱这篇课文,因为她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育人。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2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3

  开放性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强调双主、互动、开放。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做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组织者,做学生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做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是开放的、双主的、互动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灵活多变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放飞,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催生语文课堂的生命与个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摇曳多姿,精彩纷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双主互动中走向精彩。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4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

  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即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从教学实录中看,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特别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的钻研和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从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教学反思”的后两点上看,似乎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致的美文,上这样的课,把“合作学习”和“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都拢进来,是否必要?建议“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沁园春 雪》(教学实录)

  赣榆县门河中学 王维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5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

  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

  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

  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偿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6

  《与朱元思书》编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真挚,文字简练隽永。文中没有生僻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注释详实,学生学起来应该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想改变“朗读课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解析—文章翻译—内容分析”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希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紧扣“语言”这根主线,通过学生读、说、议来达到“理解积累关键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妙处,体味作者情感,了解古人写景艺术”的目标。以此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范例。然而教学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精彩的发言,没有动态的生成。

  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多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传授,照本宣科,而无视生动形象文言语境,课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讲课文,对每个字词都不放过,还苛求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出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学生在机械重复、死板琐碎地抄录背诵中忙得不亦乐乎。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只重视教师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言”,这里的“言”是指言语表达,课堂成了典型的满堂灌,死气沉沉。学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释词句、翻译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动形象、优美意境等有创意的表达。长期以往,文言文教学陷入学生怕学文言文,教师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与“重言轻文”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是“重文轻言。”“重文轻言”的课堂,有的教师喜欢把文体、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讲得无一遗漏,还用许多时间介绍作者的趣事、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写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时间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评价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对于文中的语言知识却讲得十分简略:实词仅止于课本下面的注释,虚词只是就句子讲讲其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也仅止于把句子疏通。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模拟表演等花样很多,课堂一片热闹。在重文轻言的课上,有的教师标榜着对文言文的张扬个性理解与即兴发挥,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却忽视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文言知识不落实,碰到具体的文言文读不懂,在蒙与猜中苦苦挣扎。记得宜昌市中考考过一道题“维舟处处是花开”,解释“维”的意思,据说这道题得分率不高,结果很令人吃惊。因为在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地维绝”的“维”解释为“绳子”,结合词类活用知识,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用绳子系”。由此可见“重文轻言”的课堂,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后,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知识收获甚少,即使有一些收获,也显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文”“言”并重。所谓“言”就是言语形式,“文”指思想内容,“言”与“文”是文言文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重“言”就是要重视词语积累、重视古汉语语法、重视句读与诵读、重视文言语感能力的培养;重“文”就是要率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悟文言文的丰富文化内涵,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当然每一篇文章无论从“言”还是从“文”的角度都有许多点值得教授、挖掘、探讨,若都兼顾到不仅时间不够,还会凌乱不堪。因此并非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灵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级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八年级重点放在培养语感、学习古人写作技巧、语言的品位上;九年级重点文言词语的归类梳理积累,放在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文章的鉴赏感悟上。在单元教学中,一个单元四篇课文,也应有所侧重,如精读课文可“言”“文”兼顾,略读课文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同类型文章在教学中可采用层层推进方法处理。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描写山水的文章侧重于“言”,那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同类型的文章就可侧重于“文”。

  上面仅仅是从教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文言文,学生如何读懂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会学生学习“言”的方法,即要会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课堂上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还要教会学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样从具体的“言”去理解文章、文体、文化、文学、人文的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言”与“文”结合,教者还要注重教学生学;教者既要教知识教“实”,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愿我们“文”“言”并重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给文言文教学创造一个春天,让教师不再怕教文言文,让学生不再怕学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7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简练精彩的山水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字既千锤百炼有生动晓畅,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有学生范读,录音听读,学生跟着感觉自由读、全体学生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感悟、积累。

  在疏通课文,研读课文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最后由全班讨论交流,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多一些,但我觉得效果是好的。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得出了答案,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8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9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在教学中,我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结合文章体裁,我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总之,这节课既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0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5、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二、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1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先将课文给学生范读一遍,要求学生在这一遍里标注字词的读音及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将课文读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大体意思也就懂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语速放慢,在朗读中有一定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由于学生现在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赏析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历,以及这两句在文中侧面衬托景物的优美的作用。对学生能否理解其含义不作明确硬性要求。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2

  我带着相信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想法走向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第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妙处,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互动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第二点实验理念,转变方式,我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设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正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诵读要求。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3

  这篇小品文,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手中的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决定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一下,让学生先自学,自学的内容主要就是翻译课文。熟记课下注解,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由师生共同探究。剩下的时间,就做随堂练习,当然是闭卷形式。

  一节课我讲了20分钟,剩下的时间学生做题,等我把卷子收上来一看,很生气,学生做得非常不好,只有二三个孩子做得可以。从学生做题的效果不是看出来孩子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听课的效果不好,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少,教师讲完的题,原封不动的.拿来给他们做,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印象。

  (二)学习严重的缺乏主动性,甚至可以说没有学习的意识。

  (三)没有家根本就不看书。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我教师来讲,可能是我说话的语速太快,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还没等他们反映过来,我就讲过去了。学生的理解效果不好,这可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以后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我这个毛病我心理有数,但就是改不过来,尤其是我说到激动处,语速更是放不下来。怎么办呢?

  是不是我的教学还是没有走近学生的心理,昨天,我慷慨激昂的说了大半节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但从今天听课的状态来说,没有多在改变,或许我太着急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更需要恒心。我不应灰心,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一定会改变的。当然是向好的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来,学生还是没有学习状态,很多孩子就是在装学习,其实心不在那里,因此才没有学习效果。看来,我还得与他们交流,真正的走近学生的心理。当然改变孩子的厌学心理也不是容易的。我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4

  为了参加全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最近我校组织了校内选拔赛,其内容之一就是上课,于是我选择了上《与朱元思书》这一篇课文。

  以前,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一般是按部就班,按照下列流程来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理解内容,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的用时就要占课堂时间的一大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听的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尝试着一些改变,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成功的喜悦。

  我今天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用了一节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尤其要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基本能够翻译课文。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行小组(四人)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本组的疑难问题,之后进行全班讨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翻译课文的时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

  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

  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5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6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册都安排有两单元的古诗文,其中古文所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古文一般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所描绘之景也易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多采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及描绘的意境相似之处,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意境,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学生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抓住“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在作者听来,这里的鸟叫声是多么动听悦耳,仿佛就是一曲美妙婉转的乐曲,而在杜甫笔下所描绘的鸟叫声“恨别鸟惊心”却让人感到心惊肉跳。猿叫更是一种最凄厉,最悲伤的一种动物叫声,《山峡》中郦道元的笔下猿鸣却是“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许多人听来都感到悲伤凄凉,而作者却是百听不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描绘、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样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本文作者时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及对人生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得透彻。同时让学生朗读背诵《春望》一诗和《三峡》一文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求知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兴趣与求知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课堂实践也证明,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思想活跃、思路开拓、思维创新、想象力飞扬。并且突破课堂的界限,走向课外的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一直指向学问的苍穹,以焕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学生求知欲的引发,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扩大更新知识、丰富经验。勇于开拓创新,营造新鲜活跃的课堂气氛,打造独具魅力的课堂品牌,让学生对你的每一堂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设计了一段《万泉河风光》的录相。万泉河的“奇山异水”,让学生骤然生趣,万泉河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荷希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令学生们赞叹不已、兴奋不已,我及时让学生说出万泉河奇在哪里,白石岭异在何处,学生涌跃发言,从而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兴趣。课文中类似的问题都在他们的兴趣中一一化解。

  教师的'“授之以渔”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自读,试译全文,由学生的翻译代替传统的串讲,在学生有疑惑之处稍加点拨,学生领悟其意后亦能顺利译成白话文,然后自行解答教师出示的问题,如文章如何描述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山”之“奇”之“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特征是什么等问题。之后学生自找问题,师生共同答疑解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本文的板书,有一个后进生设计如下:

  水:清澈湍急

  富阳——桐庐

  山:雄奇轩邈

  这个设计虽然没什么“出彩”之处,但当我向全班同学展示时,却获得了一片掌声,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这怎么不令人欣慰呢?我请学生对此设计进行评论,一位学生说:“此设计简单明了,表明了从富阳到桐庐一带的山水特点,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亦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设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只是引导、点拨,学生却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地位得到凸现,真正地“凸“于教师之上。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7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习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习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习,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平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平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8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事的指导关心,自己也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根据初三的教学进度,我们决定以《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来参加这次活动。在讲课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初三语文组在小组教研会上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集体备课和分析。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是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且能翻译重点句子,然后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在体会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以及对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的学习和对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一,按照活动要求,我们组集体抽签。得知这一课要由我来讲后,我本来想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从朗读到翻译再到理解分析课文。但根据我对学生两个多月的了解,他们比较含蓄,接受知识比较慢而且需要给予充足的思考和理解时间,于是我决定将本课的翻译和词语理解提前进行。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熟读课文和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在备课和制作课件过程中,大家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顾校长建议我在课件的最后以书面形式将写景的方法进行呈现,可以更清晰而且省时间,胡老师和瞿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也给我提了意见,让我明白了课件要为课堂服务,而不能过多牵制课堂。

  星期二的下午第二节课这堂课以朗读贯穿,重点是分析文中的写景方法,并联系以前的课文让学生加深印象。这堂课我认为基本达到了目标。课堂虽然不够活泼热情,但学生们都积极思考,一些基础很差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努力跟上节奏。对于这堂课的难点:富春江山的写法的分析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而且学生们也在品味优美的山水中准确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这堂课时间把握也刚刚好。总之,我认为这堂课基本完成了任务。

  上个星期五我们组召开教研会,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堂课的切入点较小,目标明确,舍弃了不必要的环节,在知识的掌握上很扎实,符合初三年级的教学实际。我还有所欠缺的是: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就忘记了阅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第二点,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不用一定放到课堂的开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时候插入作者的经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19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20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遗憾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好,“温故知新”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造成前松后紧,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链接”的内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1-01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3-06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0-31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03-08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5篇03-19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07-13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0-27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1篇01-11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1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