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1
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之一是“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八达岭长城什么样。”所以在初读课文之前,我便抛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八达岭长城真( )!”设计意图便是希望在教学时用核心问题带动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2、本节课的另外一个教学目标是“感受八达岭长城的雄伟,产生自豪之情。”这个目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于是我便在拓展了“长城是如何修建”这篇文章,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长城的修建是非常艰辛的,然后,我便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你想对修建长城的人说些什么?”孩子们便纷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此时,我便引导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长城的伟大,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二、问题与不足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指令性不强,没有思维含量。学法指导要求不太明确,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要积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2、抓住课堂生成,要接着学生的话往下说,积极跟学生的思想碰撞。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有益信息,做出调控、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激荡,促进正确概念形成。
三、对于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的思考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区级“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组的学习与实践,使我受益颇多。我班作为实验班,除了完成一册语文教材的学习之外,还完成了《百草园》一书的阅读任务,虽然很艰辛,但是回头想起来是很令人振奋的。下面,就来谈谈我所做的工作以及感悟。
1、避免琐碎分析。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研读教材追求整体阅读是,要关注字词句段与篇的整体关系,要关注重点与全篇的关系,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减少旁枝,使教学简约明了。
2、把握学生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
教师的文本细度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以前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回答出我所希望的答案,当他们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时,我会感到沮丧甚至是生气。通过这一学期的拓展阅读,我发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所以,现在的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开心地阅读,通过阅读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3、给孩子留下最保值的东西。
整体阅读课内拓展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成就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在教书育人时,我有时很急躁,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其实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学生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愿意成长,相信他们有能力成长,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家校合作,如果有更多的家长能够投身到拓展阅读的活动中,我相信一定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班级的激励制度需要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环节,提升效果。同时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认读字的检查。培养得力的小帮手,帮助老师进行阅读检查。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2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落叶》第一次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感受秋天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引导幼儿学习散文,理解散文内容,丰富词汇:飘落。
首先,师幼一起扮演落叶,律动进入教室。然后提问:当树叶被秋风秋雨染黄了,一片一片飘落下来的时候,它会落在哪里?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出散文的内容。然后老师边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边板书:地上——小虫——屋子……帮助幼儿记忆理解散文。引导幼儿在自主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他们边说边模仿角色动作,把本次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接着,带着孩子们去学校的小花园感受落叶飘落的情景。孩子们在小花园里仿佛变成了一片片落叶,在随风飞舞。我飞到了地上,我飞到了沟里,我飞到了河里,我飞到了……这是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活动目标轻松达到,师幼一起回归自然、情景交融,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4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与此同时,图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学生纷纷猜疑起来,如果在这里我再向学生作一下介绍就更好了。
在这次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字词得教学中,节奏不够紧凑,花的时间过多。生字组词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先组词,学生不能组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词应该将词语板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着生字读词语,有一定的难度。
2、课前准备没有做好,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并不是很顺畅,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孩子也是嗑嗑巴巴的,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
我想,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让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愉悦地上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5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6
课前的情境引入采用学生们都很熟悉并且喜欢的商店购物,先设置一步计算的问题,接着就是两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遇到过,不过他们都是写的分步式,少部分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会写综合式。通过学生反馈的综合式,开始本课的重点,综合计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知道在有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加法或减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除法)再算加(减)法,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运算叫做混合运算,之前都是教乘加或乘减运算等,所以要让他们认识这种运算,再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运算顺序进行讲解,学习了混合运算顺序之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同级运算顺序,只有乘法、除法或者只有加法、减法的算式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上课中以及在课堂练习的反馈中发现:
1、混合运算顺序掌握较好,不过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个在课堂上纠正过,不过课后依然发现这个问题,必要的话要一个个的纠正了。
2、同级运算虽然很简单,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会从右算起走,就我观察来看,有些觉得右边的计算简单就从右边开始。同级运算顺序应该强化。
3、少部分学生会把混合运算顺序和同级运算顺序混淆,为了区分,我给他们打比方:加、减法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的',我们叫1级运算,乘、除法是而你二年级学的,叫2级运算,加、减法是朋友,是一级的,乘、除法也是朋友,但是他们比加、减法更高一级,就像你们有的同学完的游戏,大怪兽的等级就比小怪兽的等级高,乘除就是大怪兽,加减就是小怪兽,级别高的就先计算,级别低的就后计算,加减、乘除是朋友所以就按我们的书写习惯从左往右的计算。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7
在这次树人杯课赛中,我授课的主要内容是: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现状和求助热线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的`教学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先通过大量的口算巩固乘法口诀,为新内容打下基础,并从而大力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学校借阅图书这一事实,让学生想:借了一本 63页的书,借阅期是7天,如果她按时还书的话,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解决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共同小结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求出商,而求商的根本就是用口诀求商。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总结求商的方法。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第三个教学环节重点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求助热线的空间,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
第四个教学环节感受乐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快乐园)、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成长园)、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好的方法(丰收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从而使学习简单化。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创造一种方法要比学会一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另外,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但是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
不足之处:
1、自己备课不充分,材料准备上不齐全。
2、数学语言过多,不严谨,成人性的语言多;
3、课堂教学容量自身安排较好,但实施不到位,其原因是自己的教学水平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4、课堂教学密度小、容量小;习题类型单一,各环节速度慢。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会常反思,多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8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更新的资源、明丽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更有新意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古诗一类的课文,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注释、作者介绍、图片、影视资料,制成资源库,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实时交互的功能,实时干预、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网络的交互性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特别喜欢网络,一进入网络环境就充满生气,遇到困难,也不害怕,从而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教学时,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和查阅资源库中的资料,经过分析、思考、归纳后在电脑上完成练习。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就各异。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精神。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9
今天教学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课时,从一开始的信息窗引入,我感觉学生还不了解标本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所以就先与学生了解了一下。认识了标本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解决第一个红点的问题:42朵红花能做几件标本?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第二个绿点的问题:56片黄叶可以做几件标本?在我巡视时,竟没有同学写错算式,但是在求商时,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几秒内搜索到合适的口诀,我引导他们从一八得八开始背八的口诀,慢慢的求商。这个方法如果多用几次,学生一定会加快速度,因此在下一节的练习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求商用到的口诀。
再提出问题时,学生能够顺利的提出:72片绿叶能做几件标本?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自己从九的口诀里面搜索,很快求出了商。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因此我在这节课里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求商的方法,相信学生在不断地运用口诀中,会加快计算的速度,进而达到熟练口算的目标。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10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而我在研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感到学生对于图中的秋千和翘翘板中的运动学生易判断成平移。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想了模拟实物画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是旋转。
果然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产生了疑惑,其中秋千的运动方式,孩子们自己用钥匙绳的运动自己解释了和它同类运动形式的秋千运动,并有孩子关注到秋千是绕横杆这个中心点运动的。这为后面孩子们理解翘翘板的运动方式作了有效的铺垫。由于孩子们在翘翘板活动中感受到的`是上下移动,所以对此运动方式很多孩子认为是平移,只有少数的孩子认为是旋转,并且知道是绕支撑点旋转。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看清楚它的运动轨迹,我用米尺当作翘翘板,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当作支撑点,用米尺的50厘米处对齐它,模仿翘翘板的运动,用粉笔画出它的运动轨迹。这时孩子们看到翘翘板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都清楚地明白它的运动方式应该旋转而不是平移。
从这个小小的环节,我的感受是当孩子们对某些现象产生错觉时,不仿让模拟再现情境,帮助他们关注现象仔细观察,定会让孩子们对错误的认知重新认识,这比空讲要实际得多。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11
由于同年级老师十一过后要讲公开课用我们班学生试讲,我将此部分内容进行前置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12
北京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如下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整堂课让学生置身于游览观光的氛围中,激发阅读的兴趣。
开始上课,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现在我们出发吧。”然后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们观看北京风光片,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们一会儿游览景物,一会儿又回到优美的文字中,在诗情画意中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因为图文并茂,孩子们的感情被激发起来,朗读也特别有激情。最后孩子们还充当了一回小导游,其实就是背诵课文。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一个个饶有兴趣,干劲十足的。就连说话练习,也是情境中的一个环节,那就是我们旅行结束了,回到了长沙,大家说说长沙的美。总之,这堂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就下课了。
二、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
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图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三、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回顾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时他们的表现,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四、扩充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13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教学反思09-27
《北京》教学反思03-12
北京教学反思04-21
北京教学反思12-06
北京的教学反思10-30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02-21
二年级《北京》的教学反思02-27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1-03
《北京的春天》教学反思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