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反思1
内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叶老先生的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是略读和略读的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
【主题词】审视略读教学策略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于众多原因,便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下面结合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12课《北京的长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谈几点我的粗浅认识。
(一)摆正其地位,重新审视“略读”。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文内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长见识,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学生在校或他日走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其他的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适用的。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于语文课的略读教学。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据“粗放、应用、自主”三原则,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求“简”。
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精读课文,从精读课文中提炼,从而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略读课文《北京的长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从总结中学生知道:这一单元以写景为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接着根据学生的信息,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把它的目标定位在:(1)课文讲了北京的哪两处有特色的长城?(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找到相应的语句画下来。(3)作者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一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一来,学生完全可以在这几个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课文。
2、教学流程求“粗”。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质疑求解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例如在教学《北京的长城》时我便选择重点阅读式。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教学环节:
一、播放课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预习检测,粗知大意。
四、围绕“自学提示”,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五、汇报交流,学法实践。
六、总结提升,拓展交流:搜集有关长城的影像及资料,召开交流会。
3、教学方法求“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学要丰;教略,而学不略。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但这“放”也是有尺度的。
(1)舍得放手,自读自悟时间要“足”。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把读书时间交还给学生。
(2)亦扶亦放,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将精读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于略读中。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问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了“司马台长城”的特点,而“八达岭长城”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来大胆的交流,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寻找准确文本的着力点,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集中,又把学生请到了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放中有引,精处需“雕琢”。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有效性就降低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悉不遗,所以叫略;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只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比如略读课文中的重点、精彩之处,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当学生说到长城“险”的特点时,我紧接着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找到这样的句子。“天梯高达100米,倾斜度为85度,几乎垂直最窄处只能容脚。”或是“天梯细如线,薄如刃,陡如立。”紧接着我又追问:“轻声地读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会很快的读一读,不难发现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
4、课外拓展注重“用”。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基于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根据不同课文主题,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因此在这节课后,我为学学生提供了《慕田峪观云海》的文本资料,这次可真正是学生用课上的所学来自己阅读了。
而阅读教学还不可丢的是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如我在教后的每一课作业中都设置“句词小天地”的项目。
(三)更加注重评价
恰到好处的评价会对课堂和学生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如果点拨的妙,不但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方法,而且还会使学生大大增强自学的兴趣。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评价不但不能略,还应更加科学系统地引入和运用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因此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略”中有“精”。这样,利用略读课文就可以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略读课文才能有希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略读课文的风采。
关于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十八课是《胡杨》。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一种树,可以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这种树就是胡杨。学生读到这里,就可以体会到胡杨的坚韧与不朽。教学这课时,我不仅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而且准备了网上资料和图片,让课本的文字变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理解了胡杨“一树两叶”的特点以及它是一种巨树,是搬不动的,不可肢解的,也是不朽的。学生通过读文,看图,感受到了胡杨的大气和活力。串讲课文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胡杨长在沙漠里,它的'木质为何那样坚硬,为何它倒下了一千年不烂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胡杨木质坚硬是因为沙漠里气候炎热,把它体内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它不烂是因为体内没有水分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关于教学反思3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象神仙一样……”课堂上孩子们摇头晃脑,读得声情并茂。这是冰心写的诗歌《雨后》,诗中描绘了一群孩子在雨后的广场上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全诗充满了童趣,快乐贯穿全诗。在我冬青的引导下,孩子们读得很是投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快乐和神往。
可是,孩子们真的理解吗?他们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体验吗?
于是,我笑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也踩过水吗?”刹时,同学们脸上那快乐的表情消失了,回答我的是有气无力的两个字:“没有!”没有?奇怪了?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呀!夏天的时候,有一次大雨过后,我那五岁的儿子总是挣脱我紧拉着他的手,特意跑到水坑里,用脚使劲地踩水。本想骂几句,可是看到他那可爱的样子,看到他开心的笑脸,我就不忍心了,只好由他去,回家帮他换衣服了!可是我眼前的这些孩子,他们怎么了?是真的没有踩过水,还是……
“没有关系,告诉老师,不会批评你们的!”我想了解真实的情况。终于,一只手举起来了。哈,是最调皮的小男孩汪汝豪。我马上对他进行随机采访:“你当时玩得开心吗?”“当然了!”那快乐的光芒回到了他的脸上。“那水花儿溅得好高,都到衣服上来了!”“啊!”其他的孩子发出赞叹。“可是,后来,鞋子湿了,衣服脏了,回家被妈妈骂了!以后我就再也不敢了。”他低下了头。“是啊,我爸爸妈妈也不许我玩水的!”“他们每次都告诉我要小心点。”……其他孩子齐声附和。
望着孩子们那急得通红的小脸,我沉默了。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是好了,可是精神呢?现代文明把他们禁锢在水泥与高楼内,父母帮他们买了许多的`玩具以及许多的CD片,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似乎成了现在儿童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可是,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减少了,玩泥巴、堆沙子、在草地上打滚,对他们来说成了非常奢侈的事。因为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一些孩子不希望他们的衣服被搞得脏兮兮的;另一些孩子的日程被排得过满,他们不是去上课,就是去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孩子们在不许做这不许做那的禁令之下,一个个变成了“小大人”,他们小心翼翼地说话,小心翼翼地游戏……孩子应有的童真很少能再见到。这些,已经引起了国际上不少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呼吁:10岁前的儿童应做包括“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沙子‘埋人’”等在内的32件事……
好不容易回过神来,面对还在叽叽喳喳发表不满的孩子们,我说:“同学们,下次雨后老师和你们一起到操场上去踩水!”
“哦!耶!”教室里响起了欢呼声……
关于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在进行质量概念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一枚铁钉和一个铁锤哪个含铁多,哪个含铁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得出答案。进而指出铁钉和铁锤是物体,铁是物质。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和物质这两个概念,学生明确了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的。组成物体的材料就是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量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就容易了。至于质量的单位,学生已经接触过,这部分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部分学生单位换算不熟练。教学重点放在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调平和称量物体质量上。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介绍我们农村常用的`杆秤等日常生活中的测质量仪器,告诉他们这些测量器材聚集了我们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天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科学求实的实践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增进同学们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友谊。物质的量教学反思常见的量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5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异常艰难的过程。汉语拼音的教学也是一年级语文老师深感痛苦的历程。
最近,我们每天与字母打交道,单韵母的四声折腾得孩子们眼花缭乱。声母又有许多形似音不同的,如b和d、p和q、f和t等等,搅得孩子们似是而非,混淆不清。
每天从早到晚,校园里总在回荡一年级小朋友们忽高忽低的拼读声。有时老师领读,有时小助手领读。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精神抖擞,现在越来越萎靡。早上声音响亮些,下午声音沉闷,很多小朋友只是轻启嘴唇,嘤嘤如蜂……老师连哄带骗,几乎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视频呀、卡片呀、投影呀,小组赛读、小火车开起来……实在没辙,使出杀手锏:不会读,放学后不许回家!真的留下不肯回家的,有的忙不迭地保证回家好好练读;有的哭,哭得可怜巴巴,让人又恼又怜;有的甚至双手合十苦苦央求老师放他回家;更多的是耷拉着小脑袋,战战兢兢。
上周,有位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晚上指导孩子练习读拼音,发现孩子连梦呓都在读拼音。今天早晨,有家长告诉我,双休日一直教孩子拼读,他就是掌握不好,半夜醒了,孩子自己起来偷偷练读。说着说着,这位母亲眼眶湿了,孩子也几乎要哭了。下午放学后,有家长电话中告诉我,这个双休日根本没给孩子玩的时间,一直让她听磁带、读拼音,不知为什么孩子看到音节还是不能熟练拼读。感觉得到,这位家长又气又急。我听到这些,心中还真难受。孩子们小小年纪,刚刚步入小学就如此被煎熬着,发人深思!
我们学校往年在十月中旬都会进行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验收,教师们对待拼音教学都不会懈怠,不仅仅是为了能取得优秀的验收结果,也是想为孩子们打好语文基础,毕竟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是,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孩子们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有个过程,慢慢吸收内化的过程。一、二年级甚至以后,孩子们在识字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都是在巩固与强化汉语拼音。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早地扼杀孩子学习的兴趣,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关于教学反思6
今天领导来班级听课,语文的拼音认读,讲过这堂课后,深深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经过领导和各位同行的指正,我也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特做出以下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方面:
一、备课不充分,教材钻研不够。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难点没有钻研透彻,对教材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没有充分研究透新课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拼音教学是基础,识字教学才是难点,有侧重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整个语文学习。当然数学也是一样,把课备好,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紧密结合的,开学将近两周,但是身为班主任的我对学生的整体以及个别情况还是不够了解,孩子上课的状态我没有充分关注。也就是备课环节中的备学生没有备好。
三、课堂不生动,枯燥
我以为语文教学,拼音的认读就是让学生反复的读,多多的练,但是效果却是整个课堂下来非常的枯燥,正如校长所说,连老师都觉得枯燥,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怎么能不感觉无趣,一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应该是争先恐后的,但我的这堂课效果却是鸦雀无声,这更应该是我反思的问题症结所在,课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
学生管理方面:
一、学生习惯养成不够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糟糕,课前没有准备好下节课要用的东西,拿书拿本的时候拖拖拉拉,不仅耽误时间,而且还让学生养成了散漫的坏习惯;
课堂纪律不规范,学生写字的环节中,一部分同学不能认真听老师布置的任务,以至于到了最后还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写完拼音的同学交头接耳,更有个别同学随意下地,没有一点课堂的纪律可言,这与我规范学生纪律和习惯不够是密不可分的。
我虽然刚刚接任班主任,但是这都不是管理不好一个班级,上不好一节课的理由,领导说得对,我学习得不够,在班级的管理和课堂的教学上都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我有信心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学校满意。
关于教学反思7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关于教学反思8
算术平方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的范围,而本课是无理数的前提,是学生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平方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这是学生平方根的关键,为后面学习立方根及运用平方根进行基本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也是一个关键。从选择课题,到设计教案,板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只为达到课堂设计的最佳效果,令学生有收获。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例题练习题的选取,甚至是对学生设置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用词都是细心修改。最终这节课得以顺利完成。上完这节课后,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且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2、最后小结的环节设置比较好,能够让学生自己主说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感受,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与乘方互为逆运算的“开方”,只要能突破这个难点,学生在意义上理解了解算术平方根,后面的计算也就容易多了。这也是这节公开课做得不足的地方,新课的容量有限,所以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和求某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计算上。在后面的课时,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乘方与开放互为逆运算。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以后有待改进。
最后,要感谢涂老师、龚老师课前耐心的帮我听课,帮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前来听课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感谢课后童校长的精彩点评和细心指导!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比如课前应该做足功课,了解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做大量的练习来领会要点等。每一次公开课的经历,都将成为 我工作历程中重要的一笔,现在我也信心百倍,全力以赴迎接未来的`挑战!
平方根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平方根》一课。课后反思一节课的得失,感触颇多。
一、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我校现在施行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就突出了明确学习目标这一点。然而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生只是读了一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并没有深入其内心深处,没有成为他学习行为的指南。在上课快结束时回扣目标做得不是很好。事实上出示目标和回扣目标都是一节课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习目标应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 充足的时间是探究学习质量的保证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地去探索某个结论或规律。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使他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中探究:对于正数a,
根号a的平方=______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只停留在了观察、猜想的层次,而没有达到预想的层次。在探究学习时,要舍得花费时间,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三、 及时检查反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初中生自制力较差,小组合作学习涉及人多,若组织不当就会使学生精力分散。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要明确任务要求,并及时检查、评价。在本节课的自主学习1、2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要求,在检查反馈时学生掌握很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做了良好的准备。
“思考着往前走”,是教学改革中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只要每一位教师善于发现、敢于承认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执著探索解决的方法。相信“教得轻松,学得快乐”的教学境界会到来的。
关于教学反思9
《识字8》是一篇教学形声字的识字课。本课我教学的事第二课时。书本只有一首短小的儿歌,短短两句话,如何才能上出心意,让学生学到更多,在组内老师的讨论下设计了四个环节:①默词复习导入②猜谜导入、学儿歌③检查、交流前置性作业④自编儿歌。按这样的思路下来,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虽然之前试上两次,但是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课我将重心放在后面的编儿歌,看似与课文内容练习不大,花的时间过多,但是从长处想,学生不仅对形声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的是学生学习形声字的兴趣大大提高,整个读、编儿歌的过程,学生的兴致都很高。在指导编儿歌环节中,我采用梯度教学,由易到难逐步指导,四部教学,先是回忆课文所学儿歌,后交流前置性作业搜着的儿歌,再邀请学生和老师一起编,最后学生自编。逐步放手,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现确实不错,让我深感学生的潜力无限,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还有大胆地放手,敢于给学生提供舞台。
但好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存在遗憾,事实如此。由于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以及临场应变能力较弱,该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儿歌分析琐碎,断了学生的想象。这首儿歌只有两句话,现在看来其实没必要分居解析、朗读。我的分句指导,让学生思维受到限制,被问题阻断,导致后来的学生的说话训练不够到位。简短的儿
歌可以直接让学生来说,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学中好几个学生“咧”的发音不到位,但我只是简单、重复发音,若是能交给学生发音的方法,让学生做“咧嘴”的动作,学生通过嘴型的变化学习发音,效果会好些。教学,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会学习”的.理念下,更需要老师改变思路,教学创新,让学生爱学、会学,对学生的一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语言匮乏,不能带动学生学习。本堂课学生举手积极了,学生范围也扩大了。但还是能看出来部分学生容易走神、分心。想为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考验老师的能力了。老师的激情能带入学生进入课堂,老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我能表扬,但是这个表扬还不够,不仅将其赋予个人,而是要借助这个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激发他们的学生信心。另外我深感自己语言匮乏,评价语较单调,不能针对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语言是需要积累的,平时要多向其他老师请教。
3.忽略了细节。教学中的板书让许多老师一头雾水,其实原本是学生回忆一首儿歌,出示一组形声字。课件里的错字,以及不合时宜的小熊,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未能及时纠正??诸多的小细节,让这堂课失色不少。作为老师,还要心细,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有所准备。
关于教学反思10
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中蕴涵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感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关于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导入时,我由《识字3》中粗心的宁宁引入,带来新朋友“苗苗”,这样既衔接前一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苗苗”带来她的相似朋友,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识字。当学生区分“猫”和“锚”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猫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而“锚”的.理解,学生不是很懂,因此在我不能拿出实物的情况下,进行了板画,并且进行语言描述,告诉学生,这长有两个角的就是锚,对锚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解说,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锚”是铁做的,跟金属有关,所以它是金字旁,显然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既区分了字形,又了解了字的含义。所以,有了前面的教学,接下来在学习儿歌的时候,学生便能很快地理解了,并且在整个课堂里,学生说话的氛围非常热烈,课堂中,他们都能立足文本,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老师的引领下分清了“锚”和“猫”。
关于教学反思12
通过本次学情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反思:
1.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情,5班和6班的学情是不同的,5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6班学生比较内敛安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6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2、要注意教学的基础性,5,6班学生的基础偏弱,但是有个别学生的数学水平比较高,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利用晚自习给他们多布置些较高难度的作业,而基础偏弱的同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晚自习时间单独辅导,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不再畏惧数学的.学习;
3、注意讲课速度,课上讲的太多,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较少,这就导致学生课上没有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课下在作业方面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习很被动,能听会但是不能有效的做题,针对这种情况,上课时间多给学生自己动手计算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相之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每个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节课老师都要做到有备而来,对于上课不积极,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要给与恰当的鼓励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关于教学反思13
一、以信的内容为切入口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小英的来信,让学生读并说说读懂了什么,课结束时再读体会。两次读这封信,两次读的体验完全不同。第一次读,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第二次朗读是在感悟两次掌声以后再谈体会,此时学生在反复朗读感悟下,已经深入文本深处。
二、以“掌声”为“点”,想象体验
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两句直接写掌声的句子,然后依次学习有关两次掌声的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响起的'前后内心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文本,我引导学生读并在多处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她的同学你想通过鼓掌告诉小英什么?小英听到大家的掌声,心里会想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能真正品出文章的内涵,明白掌声的神奇力量,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鼓励、支持是何等重要。进而,让学生读文,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关于教学反思14
这一年我担任的是培智和聋部低年级的美术课,我一直觉得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去发现美。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得知识。美术课堂就好像新奇的世界,让学生在其中探索发现并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
在这将近一年的教学过程中,身边经常有人跟我说:“你教什么科目的呀,哦美术啊,你们美术课老师上课简单,没压力,课也最好上,学生又喜欢上美术课,上课肯定也很积极,一定很轻松。”我只好一笑,可心里想,要是真的好玩又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就好了,那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况且我在的也不是一般的学校是特殊小学,可能在普通小学里美术它是一门兴趣一门副科,只要用心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就好,并且上课时和普通孩子的沟通比较简单他们也比较能够理解,至少不用担心他们无法理解你说的话。在特殊学校在教聋孩子们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能否理解你,即便打对了手语有时孩子们还是无法理解;而培智的孩子虽然能听能说但是他们的智力异于常人,所以对于记忆理解也有一定困难,对于他们就要让上课的内容更加活泼生动,让他们容易记住。一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想要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除非你是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每次上课我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老师想要表达的书上想要教授的内容以便更好的记住和理解颜色、制作、绘画方法等。只有先了解基础内容才能在创造他们自己的绘画世界。
下面是我近一年来我的教学过程里的一些反思。
首先培智的孩子,由于班级里的每个孩子智力残疾程度不同,我根据孩子的不同智力水平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色彩课的时候,我准备了上课要用的工具和上课时需要认识颜色的实物图,有代表红色的国旗;代表蓝色的天空;代表黄色的柠檬等。首先我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展示图片,学生按照我的方式跟着来学习颜色。认识颜色后,我让学生们在自己来找一下颜色认一下颜色,再他们找找想想生活中有那些东西是这几种颜色,看谁能找到最多,一比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己发现寻找能够更深刻的去记住颜色,而不是跟着老师随意的读读背背。
虽然准备得很充分,不过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像颜色只有个别学生能认得全连着读了几遍问下去还是只有几个认识,最难记的橙色就连比较好的学生也会记错,像在课前我准备的让学生一起来说说看生活中的颜色,结果让我大事所望,当我问下去的时候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找出来,其实很简单但是他们穿的衣服上就有我们这节课所学的颜色。平时在普通学校家庭长大的我并不知道区区几个颜色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那么的困难,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损伤程度不一样所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并且有些孩子在努力记住的时候会的孩子
已经不在跟着老师的步伐走了。如何在会与不会之间掌握课堂变得尤为重要。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在教学上就加大了难度,既要照顾到大
多孩子的水平,又要顾及到个别孩子的智力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中就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尽量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所以在第二节课我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习上节课的六个颜色,并复习上
节课在校园里找到的几个颜色的想读物体有哪些,B组学生记住比较好记的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并记住相应的实物。并请学生来给实物涂色,A组学生涂准六个颜色,B组学生涂准三到四个颜色,效果相对好了很多。
聋部的孩子应该说比培智的聪明很多,其实更可以说他们与正常孩子智力没
有差异。但是就是因为听力的残疾所以在他们理解事物的时候并没有常人的那么简单,刚开始上课我很开心因为我感觉他们很好教,基本上都能按这我的节奏来,虽然我的手语不是很好,但是我尽量通过肢体或者实物的方法来弥补。我一直认为我教的还不错学生也能接受,直至一次听课后,我才知道我的问题,聋生孩子有个特点就是模仿能力特别强,你说完一遍他能很好模仿即使他并不懂其中的真正的意义,并且老师教完后再问是否明白,不管他明不明白都会说明白。这就是他们除了不能听的另一个特点。所以我上课其实我自以为他们接受了我所传授的技能知识,但其实他们只是模仿了。原来不只是培智孩子需要我们去放慢脚步教,聋部的孩子也一样。一步一步来让他们真正理解了才能画好画,才能创造他们自己想要的画的世界。让他们能自由想画便是老师该做的,前提是学会基础这更是美术老师的职责。
所以之后我在教授过程中我更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我在上课时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形象资源并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如何去画一样物品。之后再有学生想像创作,会有比较不错的结果。像是绘画素描中的轻重一直是学生无法把握好的,甚至于什么是轻什么是重都很难了解,于是上课我便以板书解释,手把手教画感受,观看视频等多种方法去让他们理解,虽然花费时间长但是是有效果的。
曾经我把他们看的太特殊,其实他们也是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教导,只是需要不同的路径去找到自己。只要放慢步子,慢慢来,认真教总有一天他们会跟上我们的步伐,在语文数学这些课上我肯定我们的孩子是难教的难学的,而且这些课不可以放慢步子慢慢学,所以在这些方面他们很难超越常人。但是美术不一定,它很神奇,只要你懂了它,你绘画出来的画就会很美,并不亚于常人。
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一定会更加努力让孩子们学会基础,并在基础上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形成自己绘画风格,从而去创造自己的美。
关于教学反思15
社会需要教育来推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德育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作为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的。在现代社会当中,教育形势越来越复杂,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同时成为品德良好的人,对于教育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工作过程当中,教育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这项工作。我从教近十个年头,从实际出发,觉得教育是一件比较磨人的工作,虽然工作每天是一样的,但故事却是不一样。
一、馒头风波
有一句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古诗可以说在我国的流传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但是在生活当中又有多少辛酸苦辣呢?
某一中午,是学校检查的日子,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和教师一起去打扫卫生。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督促学生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这时候发现在卫生的死角里有一个馒头,它被扔在几个扫帚的后面。我想:每天我们都在教育学生节约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学生这样做呢?这个时候我准备在下午开班会的时候教育学生,于是我将馒头捡起来放在了讲桌上。
当学生都回到教室以后,我们又要求要去操场上对树叶进行处理,具体的方法就是捡一捡落叶,每个人需要捡够五百片树叶,之后我回到办公室,下载了一段农民收麦子的视频。
上课之后,学生都跑回了教室,于是我问:“好玩吗?”学生有的说“好玩”,有的说“不好玩,太累了”。这个时候我继续问:“你们有人知道馒头是怎么做成的吗?”学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也有的学生说见过自己的妈妈在家蒸馒头,并大概讲了一下妈妈蒸馒头的步骤,学生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蒸馒头的步骤很麻烦。这个时候我故意说:“看来不做提前准备的话是根本吃不到馒头的。”学生点头同意,于是我继续问:“面是怎么来的?”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是买的,有的说是用麦子磨的。
这个时候我适时地问学生,有没有收过麦子,或者是去麦地里劳动过,这个时候,有的学生说帮忙放过水,有的说自己帮助家里打过药,都很有兴致。这个时候将早早准备好的农民收麦子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并在放完视频之后询问学生:“收麦子容易吗?蒸馒头容易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容易,这个时候我把我捡的馒头拿了出来,对学生说:“可是这个馒头,我今天上午在卫生角里面捡到的。”
学生顿时都不说话了,教室里十分安静,我又对学生说:“师傅阿姨每天为我们做早餐,要按照人头准确无误地做出来馒头的数量,给我们按时补充营养。今天去捡树叶,跟做馒头相比,是不是太简单了?”
学生全都不说话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说是他不小心扔的,并流下了眼泪。
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也都抬起脑袋,异口同声说:“老师,我们以后绝对不浪费粮食。”
有什么能够比学生从内心当中给出的承诺更有力呢?经过这个事件,班里的学生都懂得了节约粮食的道理,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一剂良方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教育过程当中也是一样,每天的教学都需要寻找适合学生成长的'捷径。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我暂且称呼他为小明。小明有一双很大的眼睛,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孩子应该有的灵气,而且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不爱发言,偶尔说话,总是带着方言口音。有一天我就问他:“小明,你昨天晚上干什么了?能不能告诉老师?”小明支支吾吾地说:“嗯……就是……我写作业呢。”小明不仅有语言表达不太清楚的问题,写的字也经常是东倒西歪的。
一开始,我总是让小明重写,认为只要小明自己用心,字就一定可以写好,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写了很多次他的字仍然像散了架一样。面对小明的这种情况,我在每天批改作业的时候,都和小明一起寻找他写得不错的字,果然,小明的字一天比一天写得好了。于是我当着全班的面对小明进行了表扬:“虽然小明的字不算最好,但是他每天都在进步,大家要向他学习。”在此之后,小明总是第一个交作业,而且字也越写越好,最重要的是,小明变得开朗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孩子该有的灵气。这让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一些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
三、用故事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塔说过的名言。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拥有成功的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比较喜欢听生动的故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选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我向我的学生分享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战斗中,一架敌机俯冲过来,一个连长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着没动,赶忙过去将小战士扑倒压在身下,等到两声巨响之后,连长起身才发现刚才自己的位置被炸出了两个大坑。
在现实生活当中,帮助常常并没有回报,甚至还有可能被误解,这样的故事,能够教育孩子养成热心助人的良好习惯,帮助了别人,其实也就是帮助了自己。虽然故事的结局让人意外,但学生从故事当中受到了启发,思想得到了升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教育,而德育对教育来讲,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让人忽视不得。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学生的心思都是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作为教育工作人员,我们虽然没有办法选择旅途中的风景,但是我们却能够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进行改写。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的反思12-09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反思03-25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11-29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1-05
教学技能教学反思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