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慈母情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亲》。文章描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慈母情深。
上研究课前,我一直心存忧虑——梁晓声写《慈母情深》的时代背景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他们能理解母亲的生活艰辛吗?他们能理解母亲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良苦用心吗?如何把文中的那份情传递给学生?如何让“母亲”的质朴伟大、“我”的懂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1、认识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谴词用句方面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文哪些地方会让我鼻子一酸?”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感受慈母的善良与慈祥。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以“我的鼻子一酸”为情感线索,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是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对话、想象等途径,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品味细节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导入课题,聚焦“情深”
1.《游子吟》导入,为《慈母情深》蓄势。《游子吟》被喻为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学生齐诵《游子吟》,交流这首诗好在哪里?预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写出了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揭示课题,聚焦“情深”,引出细节描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母爱是深沉的,我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恭恭敬敬地读课题。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课文是通过哪些细节写出慈母情深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深”
1.检查预习效果,读重点词语,相机指导。(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忙碌攥)
2.自由朗读课文,尤其体现慈母情深的段落,完成填空题。
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买书时,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又陷入了(忙碌),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完成填空题,其实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情况下会鼻子一酸呢?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有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感到开心才对,但作者却“鼻子一酸”,想哭!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通过对话、交流,同学们认识到:母亲挣钱很辛苦,工作环境恶劣,省钱给我买书很感动……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深”
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认认真真画下来,写上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学生交流“工作环境恶劣”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把“震耳欲聋”作为突破口,“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文中震耳欲聋的噪声还藏在字里行间,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大声地喊,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不言自明。引导朗读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而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我继续创设情境,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难受,想离开。我顺学而导,可是母亲能离开吗?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不仅要忍受“震耳欲聋”的噪声,还有车间炙热的环境与污浊的空气。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
在品读母亲神态、动作描写时我继续采取以读促讲,以读悟情,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文字很特别,特别在哪?学生发现“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正常情况下应该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我的母亲”放在后面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于是,又一次反复朗读开始了:男生读“背直起来了”,女生读“我的母亲”。接着男女生交换角色读,老师引读、学生跟读,交换角色读……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做到了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还渲染了课堂气氛。我顺学而导,继续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鲜活力。“直起来了是谁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背?”是瘦弱的背,瘦骨嶙峋的背。“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背?”是坚实、挺拔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脸?”苍白的脸、爬满皱纹的脸。“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脸?”是红润的脸、光彩照人的脸。“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疲惫的眼睛。“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消失在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母亲拼命地挣钱是我们了我们五个孩子啊。”在师生的对话中,母亲外貌、神态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恰当地发挥自己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这堂研究课中“创设情境,以读促讲,在品味语言、品味细节中体味真情。”的教学策略随处可见。在品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时,我让学生给立刻找近义词,通过换词朗读(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转眼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的方式同学们都能认识到“四个立刻”更能体现母亲的忙碌,辛苦。“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些细节描写把母亲的慷慨、母亲的劳苦,母亲的通情达理、关爱子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深”。
《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用课外拓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工作的忙碌、艰辛与“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我补充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文字: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深情独白: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为了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教师深情说母亲的环节。“我的母亲77岁了,我很少回家,但每个周末我都会给母亲一个电话,可她每次都会重复同样一句话——孩子,只要你幸福我就放心了,别担心我。每当这时候我的眼里就噙满满了泪水,慈母情深就凝聚在这句温暖的话语里。同学们,听到这里,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你可以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写某一个感人的情节……”于是,同学们在歌曲《月光里的妈妈》的感人旋律中开始小练笔。短暂的几分钟,孩子们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忏悔,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体恤,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薛瑶同学还运用了一组排比句(连用四个我的母亲)歌颂了母爱,李旻旻同学希望母亲原谅她的不懂事,庄楠同学第一句便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研究课后,孩子们告诉我坐在角落的李晓丹老师流泪了,一向大大咧咧的张文静说:“老师,听了你那一段话我想哭。”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很想哭,但怕人笑我,忍住了。”这堂课让我真实、深切地体会到“创设情境,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读悟结合、读写结合”的巨大魅力,也体验到师生情感共鸣的美妙意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品读细节体悟慈母情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释放,教师把控的还是多了一些,很多细节还有待雕琢。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2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我在教学中首先抓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感悟慈母情深的意义。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在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成了课堂的小主人。
2、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在加上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学生读的得还不够多,因而学生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4、另外在课堂中把慈母与生活中的母亲密切联系相互比较,由于时间关系却忽略了着力于教育启发孩子,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和爱的教育相结合不够充分。
《慈母情深》反思二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从这两方面着手的。及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先说一下我是如何落实工具性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生字不多,只有三个。于是我采取了检查学生读课文时,及时正音的策略。而对于生词,则是随文抽提或讲解。比如,在讲解“失魂落魄”这个词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自己先找出作者迫切想拥有书的词语。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然后把这个词放在文中进行理解,就容易多了。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己解决了字、词问题,又节约了时间。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会认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写法。于是,在讲完课文内容后,我又让学生分析课文哪些部分是祥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并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课文正是通过在借钱部分中,对母亲的外貌、语言的描写来表达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那深深的敬意和爱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习这种写作的方法。
而人文性则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在教学时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课刚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让他们练习自己读熟的部分,然后,学生自主评价,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而在交流受感动部分时,则采取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正是通过这样大量的读学生才深深的体会出了慈母的那博大情怀。以至在最后让学生给自己妈妈写话时学生才会有情可发、有话可写。
当然,由于水平有限,在驾驭课堂方面和对学生回答所作小结语时不够娴熟和精练。还需在以后不断学习研究。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3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打算从题目中的“深”字入手,由“深”提出问题:文中哪里表现了慈母情深,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品悟结合,多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法。以达到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的学习目标。
本次教学设计,我努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语文的韵味。整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4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钱正权说:语文课要有两种趣味——情趣与理趣,有了两种趣味才是完整的语文课。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两脑并用,则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课改以来的语文课,人们多关注于情趣,至于理趣,即理性思维似乎遭到了冷落,笔者觉得有失偏颇。它有悖学习语文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次教学《慈母情深》的目的也就是想借此验证。
本次教学中,我力求做到的以下几点:
一、在课文的情景中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片面的、急功近利地惊醒语文技能训练,没有让学生从书本上去生吞活剥地记诵词语,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语文知识,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到语言的源泉那儿发展语言。在课堂上,我的教学方法多采用串读串讲串问的模式,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的顿悟,语句的美感与灵性。
二、重在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学习课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学生阅读课文,进去了还得跳出来,沉浸其中跳不出来也并非是件好事。即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跳出来,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能作一番评价,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缜密、越深刻、越有见地,越能表明理性思维的水平。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有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可是在本次教学中,也因此,我教学有让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了,回答过于理性化了,造成第一点的失误。
三、立足文本,读中悟理。
优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由的心理空间。“说出来”已经不是“学习”本身了,而是学习结果的交流。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将“读”划分为多种方式进行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读的教学就是“品味”的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读,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感悟。对于小学生来说,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分析更加重要,更加管用。学生在读中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才能达到文学欣赏“体验玩味”的境界。
四、读中得法,拓展写作。
学生在理解了内容以后,反思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怎样思考、怎样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大体上是指这些方面的。所以,我举课文例子的.目的自然不在例子本身,在于举一隅而三隅反。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式,教会学生用细节描写人物,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这一句、这一段、这一篇的语言现象中抽象(领悟)出一种语言模式,一种明晰的表达方法,以便学生在新的语言表达情景中模仿,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或作为语言表达上可供借鉴的他山之石。
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用的不足。
因为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文学欣赏也具有多元特征,学生是尽可能地以自己的理解去体味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美,绝不可能有标准的答案,教师也不可能有权威性意见,教师一切教的活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文学欣赏的潜力,教师只是在挖掘这种潜力。这样,每个孩子都有自信心,感到自己也能体会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师生之间打破了原来的拘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我在教学中,这方面做得不够,今后还需要努力。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5
我喜欢梁晓生的文章。《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6
一、紧扣课题,诱发思维。
《慈母情深》属略读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紧扣题目,铺路搭桥,诱发学生思维的散发原点,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板书课题,老师让学生恭恭敬敬地读题后,对学生作了这样的疏导,对“慈母情深”的“深”字,有没有问题问?有了“深”字这个引子,很自然地诱发学生对这样两个问题的思考:①这个“深”字老师为什么要突出来?②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老师问道:当“慈母”二字映入眼帘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一时小手如林,“织毛衣的情景”、“做饭的情景”、“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争先恐后。
二、关键词句,咀嚼品味。
视文字如水,视心如鱼,让学生沉浸其间,游弋其中。教师抓住“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体会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母亲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当儿子要钱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一塞,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
三、反思不足,估计过高。
第一,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首先,过高估计学生的阅读能力。《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很简单:儿子去工厂找母亲要钱买书,却发现母亲挣钱的不易,把要到的钱给母亲买了一瓶罐头的故事。因此,教学前我没有安排学生读书,满以为课堂读一遍就行,然而事与愿违,一遍读完,学生竟连经过老师浓缩、提示了的课文主要内容还把握不住,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仅停留于此,不能不令人惊诧。其次,过高估计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次教案中的问题设计,我确实是动了一番心思。对课题,我特意在“深”字上加上着重号,预设了“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情节,我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读文填空,这既是对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检查演练,又是由“酸”切入,引向深读探究的衔接,并由此生成了“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的深度解读,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和两处细节描写上,从而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慈母的情,深在那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慈母的情,深在那疲惫不堪的眼神里;慈母的情,更深在那拼命挣钱,养家糊口的辛劳里。然而,自己认为精妙的教学设计确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脚本。
第二,过高估计自身的教学能力。准备充分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不仅要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还应将设计耳熟能详,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所把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察其颜观其色,及时调控课堂,驾驭课堂。而我的这一节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是造成这堂课失败的重要原因。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7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孩子们已经是五年级学生,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情感这一方法已有所掌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来讲,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我在备《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的备课过程是一个被感动的过程,我被梁晓声母子那份浓浓的深情所感动。
虽说《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走的是一条比较细地挖掘文本的情感路线。备课时,我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方法、能力、情感。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启迪,这就足矣。
本课教学设计,我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语文的韵味。
首先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填写一段话,同时落实本课的几个重点词语,如:龟裂、攥等。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订正。完全写对的同学举手,你们真了不起。谁愿意把这些词读一读?(生读生词)有一个词很容易读错,是哪个词?对,是“龟裂”,见过龟裂的'手吗?是什么样子?
生:很粗糙,有裂纹的手。
师:对。还有一个字很难写,是哪个字?
生:攥
师:是的,“攥“字,伸出右手手指,在左手心中工工整整地写一下这个字。一共23画,写对这个字的同学举手,把你的手掌紧紧地攥起来。很好。
接着我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让学生质疑后,围绕“鼻子一酸,为什么?”,让孩子们静静地走近文本,用心去思考,去感悟。
通过对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清母亲那疲惫瘦弱的形象,以及抓住四个“立刻”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母亲为了挣钱养家而争分夺秒地工作。
教学片段: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鼻子一酸?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师:对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吃惊的眼睛望着我,体会到母亲可能从没让孩子来过这里。不想让孩子为她分担痛苦。而且这位母亲很疲惫。
师:孩子们,谁的背直起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谁转过身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谁的眼睛吃惊过望着我?
生:我的母亲。
师:这句话特别在哪里?
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应该在句子的前面。
师:这个句子应该是这样的。出示句子
师:看过电影吗?这就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读句子。
而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疲惫瘦弱的形象以及争分夺秒的高强度劳作,正是作者“鼻子一酸”的第一个理由,而尽管母亲挣钱是如此的不容易,但当“我”向母亲要相当于一家六口人几天生活费的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竟然毫不犹豫地将钱塞给了我,这是作者“鼻子一酸”的真正理由,这也是文章的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第一层含义,那就是“深深慈母情”。
作者鼻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没有去买书,而是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这是文章所要表达的第二层含义,那就是“拳拳赤子心”。
我想,《慈母情深》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还应该是儿子对母亲的理解,确切地说应该是“母子情深”。
整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
预设和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我的课还存在许多遗憾,比如学生的朗读还不尽人意,发言的人数还不够多。此外,我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文章来源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8
一、习作——阅读的专业属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养料。写作是表达,是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阅读和写作,一个是进,一个是出。”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是每节语文课需要老师带给学生的“养料”。
《慈母情深》是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在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每篇课文中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就是老师要带给学生的“养料”。在《慈母情深》这一课中,通过学习“到工厂找母亲”“向母亲要钱买书”两个场景中语言、动作、环境、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深情和慈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通过学习作者细节中蕴含的情感的方法,完成小练笔“鼻子一酸”的经历。在片段描写的过程中,让学生尽量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来表达情感。在评价时,也应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个要求进行评价。当然,学习“在场景、细节描写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片段练习,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打雪仗”“过六一儿童节”“过生日”等场景进行练习,并明确要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写清楚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能力一定有所提升。
因此,教师在每节课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挖掘课文这个例子中指向习作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学习例子的基础上,紧随其后进行写的练习。一复一日的'坚持,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将日有所进。
二、文本解读,教师要“走进去也能走出来”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一堂好课,需要老师在备课时下功夫,尤其是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方可读出文章真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蕴。
《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小说《母亲》,是一篇节选课文。很多人在教学中停留在及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是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钱,就是母亲对“我”的深情。但是,愿意给钱就是“爱”吗?其实,“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慈”和“爱”。在这篇文章中,母亲的“慈”和“情深”是密切相关。“慈”是因为母亲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岁月,依然舍得花钱给“我”买书读,“情深”是母亲在精神层面上良苦用心的培养作者,为作者的长远发展谋划考虑。这也是文中所想体现的有别于一般母爱的深情。
作为教师,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资料,观看名师视频、教学实录,请教学校老师,甚至请教了教研中心的郭庆老师。自以为对《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解读的有了一定的深度,心中笃定一定会是一节好课。但是,我们经常说教师备课有“两备”:备教材、备学情。是的,备课过程中,我忘记了我们班的学情,以至于教学难度系数过高,我们的学生无法达到老师预计的水平,需要不断引导,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更要基于学情,每堂课都应以生为本。难易程度适切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习得。当然,所谓适合,需要老师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学难度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已有的能力上,蹦一蹦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让一节课下来,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9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从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
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读题释题,激发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引领学生认真读课题,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引导当“慈母”二字映入眼帘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霎时学生畅所欲言,“雨中送伞的情景”,“晚上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在争先恐后中体会到了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情深.。
二、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本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深的”。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
重点句子举例:
(1)母亲赚钱养家是多么艰辛:“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一词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工作的劳苦。
(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句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位疲惫不堪,含辛茹苦的母亲感动了我,三个“我的母亲”包含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情意与感激,还有不忍心,甚至愧疚感。
倒装句的运用,使得情感更加浓郁;“直”、“转”、“望”三个动词的连用,不但是人物动作的转承,更是作为儿子的“我”情感的递进与深化。三个“我的母亲”,更是作者那一刻的感慨、感动与感激的内心写照。
(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而非作者用词的贫乏,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
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把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三、品词斟句,深情感激。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如:抓住“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体会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母亲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当儿子要钱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一“塞”,这“塞”的仅仅是钱吗?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母亲的生命,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
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的引导,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中我就是这样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来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的。
四、拓展思维,抒发真情。
整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在学生情感融进文本时,我又适时加入“妈妈,我想对您说“的写话训练。因为有了前面情感朗读和妈妈关爱自己的故事做铺垫,学生感情的闸门已经被打开,学生写作的欲望被自然地调动起来,写几句对母亲说的话自然水到渠成,读写训练连接顺畅,同时在写话过程中也向学生渗透写文章要饱含真情的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索。
这一课结束了,可我感觉还意犹味尽,学生们更是感怀万千。这节课使我明白,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脱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而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来丰富语文课堂,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节课真正激励了学生、唤醒了学生,也唤醒了我自己。因为,这堂课使我真正明白了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关心学生的成长。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自己的情感投入得还不够,对本文中写法的指导还不够。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1.
时间紧,匆忙结尾,个别句子处理还不够到位,比如下列两处:
(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这两段话,读来令人感动,叫人嘘歔!应该说,这两段话,是文章中笔墨最为集中,感情最为浓郁的两段文字!但是,我却处理的不够到位,感情挖掘的不够深度,这样对作者整体的语言特色的感悟则会显得单薄无力!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0
《慈母情深》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在我震惊、痛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一元五毛钱给了“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却数落“我”一顿,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成功之处:
一、解读课题,激发学习的'激情
我先出示课题,然后在“慈母”下面标注着重号,提问:看到这两个字之后,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个词,然后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那一刻的情景。有妈妈雨中给自己送伞、有妈妈夜晚洗衣服、有妈妈抱着自己去医院……这些场景,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充满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样我先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然后解读“情深”。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学生在刚才惠顾与母亲相处的场景的时候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母亲的情到底有多深。
二、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在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当然这种“放手”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深的”。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文中的深情
例如在理解“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的时候,我是这样来设置问题的: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剥丝抽茧式的问题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1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一、紧扣课题,诱发思维
《慈母情深》属略读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紧扣题目,铺路搭桥,诱发学生思维的散发原点,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板书课题后,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引导当"慈母"二字映入眼帘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一时小手如林,"织毛衣的情景","做饭的.情景","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在争先恐后中体会到了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情深。
二、抓住重点句子
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抓住"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体会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母亲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当儿子要钱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一塞,"这塞的仅仅是钱吗"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母亲的生命。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
三、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了解文章背景
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2
《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母亲“辛苦地挣钱,毫不犹豫地塞钱”等感人画面,通过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真情,让读者体会到了深沉的慈母情怀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体验,促进对文本的统一认识呢?在研读教材,把握好单元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透视文字的灵魂,从字里行间体会浓浓的的慈母深情。因此我把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深沉的`母爱,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阅读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句话落到实处?感悟品味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本课教学我抓住“鼻子一酸”这个词,把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几个感人画面作为情感教学的主线,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仔细品味,读出语文的味道,品位出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情感。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3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去买《青年近卫军》。作者深为不安,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课文中买一本书、一听罐头花了一块五毛钱,在现在看来一块五毛钱是非常少的,连一杯奶茶都买不了。现在的.孩子肯定体会不到梁晓声那个连年自然灾害时代的生活困境,为了让学生对那时的生活状况有所了解,我事先要求学生向爷爷奶奶了解过去的生活,并在课堂上将那时的生活做了对比:那时的工人一个月只挣十几块钱,一支铅笔2分钱,这一本书一块五,应该是多么大的一笔钱啊!母亲要辛苦工作多少天才能挣一块五呢!让孩子体会母亲工作和支撑家庭的苦楚,引导学生体会朗读写母亲工作的部分。
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我将家庭境况,母亲的艰辛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又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我引导学生对比感悟,对比读,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一种无痕的指导,不露声色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一层层的深入,使学生内心感情的涌动在老师的鼓舞下变成了读和说,使整堂课充满了生气与激情。慈母的形象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最后自然而然就悟出了母爱究竟是什么。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4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目标达成一个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一个指向表达方式的品味。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本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场景,弹指间,灰飞烟灭,是生死离别间,是震撼人心的故事。相比较,《慈母情深》显得很是平常。但常言道,父爱如山,深沉而充满力量,母爱似海,宽广而包容一切,课本的`编排恰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研读教材之后,我越发喜欢《慈母情深》一文,它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慈母情深深几许的温暖。母爱,平凡,而又伟大,细思量,自难忘;妈妈的爱,越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回想起来,越是让人心酸。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
《慈母情深》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我买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课文通俗易懂、不难理解。
通过协作组的集体备课,大家一致认为关于本节课关于情节的概述,在教学中只需一笔带过,不必耗费太多的宝贵课堂时间;对于字词,侧重于把“龟裂、攥”字重点解析一下即可,不必浓墨重彩。
但是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所以有必要做一一个作者家庭情况和母亲工作及微薄工资情况的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当然也是不必过于深挖以免冲淡文章主题。
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和课标,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以读促悟”四字上,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助批划,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文本中“让我鼻子一酸”的四副画面。以此为主线,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快速浏览、反复朗读、认真品读、齐读、比较读、想象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深沉,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母亲的强烈思想感情。最后师生深情配乐朗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再加之以老师的配乐深情引导,孩子们的内心五味杂陈,想对母亲说一说心里话的欲望喷薄而发、一泻千里。
这样一堂课的设计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主线清晰、阅读重点鲜明、写作尝试可点,整节课教学连贯、一气呵成;孩子们的感情在阅读文本中恣意荡漾,孩子们的泪水在老师的引导下潸然泪下,孩子们想对母亲说说心里话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了无缝对接,阅读和写作训练在孩子们的情感跌宕中得到了践行。
正像钱立群老师所说:每一次上课都像是在赴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一次约会!那些教学届的名师们让我们感受到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期待;也许超越他们我们真的很难,但只要我们心怀语文教育的美好梦想,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每堂课都感觉到生命在唱,学习、模仿、寻求自我突破,我们一直在路上!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0-05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09-22
语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08-14
语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0-06
慈母情深语文教学反思11-14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篇10-01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篇)10-02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篇)08-28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