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学反思(精选2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力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力的教学反思 篇1
这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堂涉及到力学的课。通过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其达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力的基础知识,二是巩固并突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三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力学部分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的物理课,多以简单的实验室器材作单一演示为主,但在本堂课中,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从不同侧面以情境来导学。如以引导学生分析力使物体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电吹风,使下落中的泡沫块改变了运动方向,在这个情景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还使学生体会到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施力的物体与受力的物体不一定要互相接触。其它诸如力的几个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过这些情景的`导学,一是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生极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物理课标中的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本课后面还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器材简单,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动,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前者,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方向、作用点的关系。同时在讲授1N的力多大时,让学生拉动弹簧测力计到1N的位置,切身体验力的大小。
以前的物理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极易忘记所学知识,而且往往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喂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到的情况。在本课中,学生在多个地方都有了互助协作的机会,如在学生力的相互作用时,分别分组讨论分析了滑旱冰鞋现象、火箭起飞原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拔河问题等。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本节课处处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都是从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讨论拔河现象,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同时,我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独立思考、情景导学等多方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力的教学反思 篇2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猜想出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比实验验证重要,提出实验方案比实验操作重要。
本节课本人就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方案的提出,这样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而且思维相当活跃,在思维高潮时刻嘎然而止,学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其次实验设计也不应该仅仅是设计出方案,还应该设计出操作步骤,如总共做几次实验,每一次的车质量与力分别多大,采集数据的表格如何设计,应该怎样处理数据等。
同时,在猜想和实验之后,可以给多点时间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加速度跟合外力、质量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力的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对看似简单的概念,一定让学生理解到位多加以举例训练。
教学中我是从力的效果出发引出形变,从形变从而引出弹力,其中弹力是形变后产生,能恢复的是弹性形变,不能回复的是塑性,不管弹性形变和塑性都能产生弹力。弹力包括,推、拉、提、托。只要接触并挤压就会产生形变,产生形变后就能产生弹力。弹力的运用在生活有很多的实例,其中应用于生活的很多,比如弹簧,接着探究在一定的范围里弹簧的伸长于和与受力之间成正比,并通过实验正确认识要在一定的范围里,最后运用这一知识学习和课后制作弹簧测力器,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掌握测力器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然后直接测量,在使用中找出问题加以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所以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课知识容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力的教学反思 篇4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它放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来对待。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教科书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因此在教科书提供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尤为重要。
对于摩擦力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但要上升到力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感到很困难,因此本节课在考虑到探究的难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要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转变自己陈旧的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
力的教学反思 篇5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力的教学反思 篇6
记忆力是智力结构中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是其他诸多能力和素质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然而,人的记忆能力,尤其是优秀的记忆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科学、系统和适时的训练结果。因此,幼儿园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记忆力,对开发其智力潜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训练幼儿记忆必须注意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记忆心态,并充分运用于幼儿园整天生活的各类活动之中。
一、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记忆心态
记忆心态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能力的自我意识程度以及在记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兴趣等心理状态。良好的记忆心态有助于提高记忆力,而培养幼儿优秀的记忆心态可从提高兴趣和自信心入手。
1、提高幼儿对记忆的兴趣。
培养幼儿记忆方面的兴趣是训练记忆能力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想方设法地让幼儿把记忆当做一件好玩的事,引起他们参与记忆训练活动的浓厚兴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利用游戏吸引幼儿是激发记忆兴趣、提高记忆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如:在认识糖的教学活动,设计成《我会做汽水》的游戏,让幼儿在兴致勃勃观察糖的外形、制作汽水的游戏过程中记住了糖的外形特征和“糖可以溶于水”、“糖是甜的”等特征。又如在设计音乐活动《办家家》时,可以让幼儿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观看情节表演,还让幼儿分角色扮演歌曲中的爸爸妈妈,一边学习歌曲一边玩和歌曲内容相符的做饭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歌词,很快地学会了歌曲。可见,只要幼儿感兴趣,便会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2、增强幼儿对记忆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能力的发挥。培养幼儿对记忆的自信心,就要注意在各种活动中捕捉机会,不失时机地夸奖、鼓励幼儿的记忆力,给他们造成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充满信心。如:宇彤小朋友比较内向,平常不爱说话,但在和集体一起朗读儿歌时也能跟着小伙伴一起朗诵,但声音小,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表现出欣赏他的表现,及时地夸奖他记得这么完整,并请他在原位上站起来和小朋友同一面向地当小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再把诗歌朗诵出来,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自信心。在后来的《击鼓传花》游戏中,教师再有意识地让他被传中,请他表演一个节目,再次激发他的自信心。渐渐地宇彤的自信心被增强了,他能主动地记忆诗歌、故事等学习内容,还能在同伴面前大声地、有感情地背诵了。
二、在整天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记忆力的提高要靠实践的训练,幼儿教师要充分运用幼儿园整天生活的各种活动,采取多种手段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1、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第一、运用教具激发幼儿情感,训练幼儿识记。直观形象是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观察和学习的兴趣是他们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如:科学活动《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师利用泡沫板雕刻了一个简单的人的消化系统教具,利用玻璃球在模拟消化器官的凹道上滑动来让幼儿直观地看到食物的消化过程,因为教具深深地吸引幼儿所以幼儿很快便理解了人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还能深刻地记住了学习内容。除此以外,多媒体软件能以幼儿最喜欢的动画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介绍《科学与仿生》时,幼儿清楚明白地知道了长腿蜘蛛的躯体、腿、眼睛的构造,还知道登月仓是模仿长腿蜘蛛的构造制而成的,因为教具直观,图文并茂,所以幼儿在看 “电视”的同时已记下了长腿蜘蛛与登月仓之间很多相似的特征。
第二、运用感观刺激调动幼儿积极性、强化记忆效果。让幼儿运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观参与活动,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如:在认识西瓜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去了解西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并组织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画西瓜和玩《大西瓜》的音乐游戏,利用多种感观的刺激,强化了幼儿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利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知识、深化记忆。2—4岁的幼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的。根据这一思维特点,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应用动作示范,让幼儿在动作的过程中准确地理解词意、掌握新词。小班故事《兔妈妈的萝卜和白菜》里出现动词“拔”、“扛”,教师利用情景表演一边做动作示范,一边让幼儿模仿兔子们“拔”和“扛”白菜的动作,使幼儿懂得了两个词的区别,也记住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在有目的的记忆游戏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2、幼儿喜欢游戏,游戏里包含着比赛、智慧、兴奋和快乐。运用有目的的记忆游戏可以吸引着幼儿在活动中动脑,达到提高记忆的作用。如游戏《小明吃水果》,教师选取几种常见的水果从左到右地排列,请幼儿逐一说出水果的名称,然后用布把水果盖住,马上把其中一只水果藏起来,再掀起布让幼儿回忆什么水果被小明吃掉了。又如:游戏《小动物排队》,老师请幼儿观察小动物排对的顺序:“谁排在第几?”、“谁排在谁的前面(或后面)?”然后教师用布把动物盖住,把其中两只动物交换位置,掀开布后让幼儿观察什么动物排错队了。这样,幼儿在兴致勃勃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记忆力。除了集体游戏外,还可以制作多媒体软件,让幼儿单独操作。如《走迷宫》,幼儿凭记忆根据软件预先制定的排列顺序走迷宫,走到终点就获胜。因为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水平有目的制定的,所以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中记忆力得到了提高。
3、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记得快忘得也快是幼儿的记忆特点。根据遗忘规律,如果把学习过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加强复习,遗忘率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在重视正常学习活动和记忆游戏组织的同时,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新知识,达到强化记忆。如:在饭前饭后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听故事、念儿歌或互相讲讲昨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散步时唱学过的歌曲;要求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报纸上关于某个主题的新闻。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记忆,使其记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记忆心态和有目的地在整天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提高了幼儿记忆力的同时也会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其他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智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力的教学反思 篇7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讲好,学生不易理解,具体问题分析经常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
在授课中,我以桌子上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进行了受力分析,但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造成了教学过程( )中的'难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分析力学问题;为此,在习题课上,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对地面的压力,感受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并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并共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力的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摩擦力概念;第二课时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第一次采用先将静摩擦力再讲解滑动摩擦力,发现做一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尝试比较难,时间不够,因为上课评讲了8分钟左右的重力作业,造成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没有讲解。采用这样讲解源于备课活动中有老师提出的观点:以推动桌子举例,从推不动到推动,这样比较接近生活中的活动特点,同时学生解决静摩擦力的问题和滑动摩擦力混淆问题。缺点是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滑动摩擦力以及影响因素,除非静摩擦力讲解时尽量略讲。
传统讲解方法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包括滑动摩擦力),然后在讲解摩擦力的应用,可以突出滑动摩擦力的重点和难点。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我在课堂引入了采用了筷子提米,实验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我想下次我讲解摩擦力概念时也可能应用第一种方法,逐一讲解摩擦力,但为了完成重点知识,我觉得先讲解滑动摩擦力,我想引入时就不再用筷子提米的实验了,我想找一根较长的木棒(玻璃棒效果最好),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拔河,男生那边涂上油之类的,减小摩擦。
力的教学反思 篇9
这周五是我的美术公开课,这节课我讲的是“线的表现力”,本节课是以锻炼孩子用线的能力以及对各种不同线条的运用组合为主,是以培养孩子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作画习惯,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就是大部分孩子对线条的运用和组合都比较好,利用PPT中大量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让他们深入的观察,观察出每幅图片的不同之处,这个地方学生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也非常感兴趣,然后是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帮助老师变换线条,这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个环节,然后到讲解的过程,作画的过程,孩子们都非常认真,自我感觉教学过程比较完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因为之前孩子们完全不知道讲什么,以至于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在回答问题上积极性不高,因为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又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完成课堂作业,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略显仓促,很多细节的地方没有讲的很细致,范画也没有很细致的'去画,课堂作业完成率不是很高,很多同学都需要课后去完成,总体对这节课不是很满意,整体感觉就是仓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经验,在备课的时候少备,多给同学们时间练习绘画,再就是加强板书的练习,加强和学生们的互动。
力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采用预习、展示合二为一,把本节知识分成五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识点二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知识点三是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四、知识五分别是二力平衡的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学生能事先预习,完成学案;二是学生能敢于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三是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在小组内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配任务,组长教会组员,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学生乐于参与,几乎全员参与展示。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刚刚采用“三三四”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时显得拘谨、生涩,语言不很流畅。而且有的'学生怕忘记自己的分配任务,事先写好稿,而在展示时不能脱稿展示。
二是学生尽管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所以,没有达到小组帮扶、结对子的作用。当别组同学展示完某个知识点时,帮扶小对子没有重新讲解巩固的过程,这样印象不深刻。
三是没有学生质疑的过程。三三四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能够质疑,但在讲课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某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很少提出疑问。
力的教学反思 篇11
要注意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很光滑的路面上行走,行人是很容易滑倒的,如果地面被水弄湿了,那就更容易滑倒了。上这个课的.前一天,我们刚好又经历了一次天气“返潮”现象,所以学生对地面弄湿了更容易滑倒这种现象感受更深,在教学中我们紧抓住这个地方作为知识的生成点,然后让学生帮助波波想办法“怎么才不容易摔倒”,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想到了办法,自然而然的把本课研讨活动引入了主题。
另外,互动在活动一的“拖人游戏”,我们事先布置了学生在课外完成,并且前两幅图我们用了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做了课件,学生看起来更亲切。
力的教学反思 篇12
力和运动这一章学完了,对于力和运动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困惑着我们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与学习物理时对力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有时还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大量的生活经验让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觉得物体只有接触才可能产生力,摩擦力要接触才能产生,压力也要接触才能产生。通对这一章对重力的学习和对磁力的了解我们知道这两种力在不接触时也能产生,.所以力的产生与接触与否无直接的关系.接触可以产生力,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只不过接触产生的力的种类多一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都是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像不开发动机,运动的汽车会停止,自行车不骑就会停下来,观点的经验太多了,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深深的占据着心灵。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以后我们知道: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历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的教学反思 篇13
通过游戏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比较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活跃起来。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进行得不太理想,交流的范围不太,内容比较单一。在互成120度三力平衡上花去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时间不足。在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力度还不够,有个别组并没有完成实验。在实验最后交流结果中,也没有很好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没有对学生的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在之后教学中应该多注意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地驾驭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和魅力。
从物体平衡的概念上来看,应该基本达成了,学生对平衡概念中保持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这两种情况的认识更深了,但是还是有个别学生理解不太深刻,在课后测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题目中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从共点力平衡条件来看,学生从二力平衡的条件F合=0出发,通过实验,得出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同样是F合=0,这些学习过程还算顺利,但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得出上出现一些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知识应用不太熟练,实验操作也不太熟练,没有很好的掌握操作要点,有些组的误差较大,有些组的作图不规范;从在实验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来看,目标基本达到,体验合作与交流的目标也基本达到,当然也有个别组学生不善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也没有很活跃。
力的教学反思 篇14
按照改进建议实施教学,提升了本课的课程内涵,教学过程从关注结论到关注过程与关注结果并重,从关注感性体验到关注数据采集,从关注实验验证到关注实验探究,从忽视实验设计到凸显实验设计,从关注实验的一般过程到关注实验实施的细节。但仍然有两个问题让我困惑:
(1)由于增加了实验探究的内容,原来的摩擦力应用的内容教学用时不足。从作业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应用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理解不深。
(2)气体、液体中的阻力内容和固体间的`摩擦力很有相关性,但不尽相同,如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会影响阻力大小,但固体间接触面的大小却对摩擦力没有影响(实际测量有一些影响)。能否将本节课的内容拆分成两节来突出各自的重难点?
力的教学反思 篇15
力的现象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对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但是未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使得学生没有完全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面不够,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而非主导者。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突法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科组评价意见:
1、教师考虑到本节课“力”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抽象性,特别增加了很多小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好了力,双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体验感。学生一边活动一边思考和分析力。将力的概念、力的效果、力的在要素和力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活动与总结中较好的掌握。
2、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先让学生自学后,再出示有错的示意图让学生找错以达到掌握画力的示意图的目的。这是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
3、在设计活动时,应尽可能考虑周全。比如设计[学生活动5]A、一个学生站在墙边,用力推墙。第一个学生降低身子推墙,这有违教者设计意图。应告诉学生直立在墙边,双手伸直推墙。还有让学生拉弹簧时,应让学生适度的拉,以免损坏器材。
力的教学反思 篇16
力的现象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对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但是未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使得学生没有完全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面不够,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而非主导者。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突法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科组评价意见:
1、教师考虑到本节课“力”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抽象性,特别增加了很多小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好了力,双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体验感。学生一边活动一边思考和分析力。将力的概念、力的效果、力的在要素和力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活动与总结中较好的掌握。
2、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先让学生自学后,再出示有错的示意图让学生找错以达到掌握画力的示意图的目的。这是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
3、在设计活动时,应尽可能考虑周全。比如设计[学生活动5]A、一个学生站在墙边,用力推墙。第一个学生降低身子推墙,这有违教者设计意图。应告诉学生直立在墙边,双手伸直推墙。还有让学生拉弹簧时,应让学生适度的拉,以免损坏器材。
力的教学反思 篇17
本节课是一节基础课课,重点的内容是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的特征的掌握和各个阶段各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伴随能量转化。本节学习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回复力的特征是形成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中发生的振动都要受到阻尼的作用,如果阻尼很小,振动物体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成正比,方向与位移相反,则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简谐运动,这种将实际问题理想化的方法,应注意让学生体会。
本节难点为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的特征的掌握和各物理量的变化。对于回复力采用分析,最终得到回复力的定义、方向、特点和,对于解释的还是稍有欠缺,重点是举例不够,使得学生只是凭空的想象。对于另一个难点各个物理量的变化,我把一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对各个阶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先找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带领着学生分析第一个阶段,剩下三个阶段学生独立完成,后找学生回答。
整体比较流畅,但前半节课与学生互动比较少,多用了讲授式教学。后半节课气氛比较活跃,特别是最后一道开放性的`题,让学生很有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并能回答。特别是几道比较难的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很开阔的,他们想到的问题,有可能老师也没有想到的。
从这节课让我知道,课堂是应该是学生的天下,应该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去讲,硬性的去让学生接受。
要使大班幼儿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如果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办法,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只有让幼儿参与各种操作活动和开展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去尝试感受、探索、发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活动的开展我想了很久,因为“力”的教材比较抽象、难懂,必须运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从幼儿身边取材为原则,通过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方式,让幼儿真切地感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还有,活动本身的重点要能体现幼儿的动手操作性,探索味道要浓。所以,一开始就要创设以我们的生活环境为活动背景,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去操作、去探索,才能变“抽象”为“形象”。我给幼儿提出了一个人搬桌子的想法,初步感知力小移动不了物体,显而易见的是大家都清楚必须几个人合作才能搬运身边的桌子,从而又感知力大能够移动物体,初步形成同方向使用的力是“合力”。
再者就是带领幼儿到操场上玩滚轮胎。
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活动开展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的,但在户外开展集体性的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分散性也强。所以,活动的结束时没办法进行小结。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现象或原理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让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形象化也要考虑周全。于是,我准备隔天利用早谈的时间运用直观形象的自绘图画、图形,结合问题帮助幼儿进行有关力的小结;最后还要向幼儿提出挑战,让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力的教学反思 篇18
本节课是第五章力学的第一节课,和第六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的设计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阅读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张飞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理解如果展开应该是内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这里就事论事,只要求学生解决--是不是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读完会心一笑,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化难为易,让问题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这里做了细化。先通过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在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反思一下,感觉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得有失。比较好的一点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来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研究思想—转化法。不成功的一点是,对运动状态改变的总结上,没有及时归纳运动状态不变的两种情况。这个知识点在第六章中也会用到,如果在这里提前总结出来其实就等于减少了第六章的一个难点。我的体会是,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前两周备课确实很有必要。
四,本节小结。由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好总结,所以学生看着板书能很轻松的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来。所以,板书和多媒体就像孙子兵法和核武器,缺一不可。两者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相互补充,才是制胜之道。
五,习题。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练习题,一个填空,一个单选,两个多选,起到了落实知识点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多选题,虽然考试中没有这类题型,但是多选题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却有很多好处。比如,多选可以让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出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总结正确与错误的选项,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好规律结论。
补充:
一,物理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虽然物理学的知识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却是日新月异的。比如上次讲到力学的时候引用用的是神舟五号,这次却变成了神舟七号。我的感觉是一堂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应该是一堂新鲜的物理课,而不应该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理课。因此,平时对于新知识应用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想到了地理组燕老师的省优课,地图的讲解不仅仅是平面、一成不变的地图,而且用到了googleearth这样动态的卫星地图。让学生能借助这以地图从浩瀚的宇宙中一点点放大,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这样新鲜的课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肯定好。
二,教学中要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以往上课之前总是习惯把原来的教案找出来,比着葫芦画瓢,结果讲的和去年甚至前年的课没什么两样。后来老的教案逐渐找不到了,反倒是轻松了不少,每次备课都能有一个新的思路,上完课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好的东西要保留住,但是不能一成不变,寻求教学中的改变其实也是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过去听过的一个说法是,老师只需要备一年的课,剩下的三十年就不用备课了。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实在是无法可想。老师应该是一杯新芽的绿茶,让学生看到新鲜的绿,闻到香喷的雾。而不要做一方陈年的普洱,落满灰尘又颜色深紫,让学索然无味。
力的教学反思 篇19
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公开课的首要目的所在。由于高一实行新课改,根据课改精神,本节课我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备教材
引入新课:[互动游戏]让两名男同学上台拉着绳子的两端站在一边,让一名女生上台拉着绳子的中间用力拉两名男生,发现拉不动,然后教师指导让两名男生站在两端用力拉,再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名男生都被拉动了。一名女生能拉动两名男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我们认真学完本章的第二节——力的分解之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揭开这个谜了。这样引入新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钩码和用两根细线提钩码到同一高度。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教师总结:
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比较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说理的逻辑性)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学生思考:若给定一个力(大小、方向),将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你能分解得到几对分力?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不唯一。
教师设问:在具体情况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呢?
二、备教法:启发、引导、亲身体验游戏
实验探究:通过图片展示拉箱子、儿童滑梯、叉腰下压肘部以及课本上的探究实验的图片:要求学生3人一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并把结果填在学案上。实验探究结束之后,请得出结论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分别体会到不同情况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1、用台秤演示斜向上拉钩码的拉力作用效果实验。
2、用台秤演示钩码在斜面上重力作用效果实验。展示图片:学生解释引桥和盘山公路的原理。
3、自制教具演示课本的迷你实验。
教师提问:一个具体的力能随便分吗?应该怎样分?学生总结:力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练一练:(见学案)
正交分解法:学生观察刚才所作的几组力的分解图,总结分力间的夹角有何特点引入正交分解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在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分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从而要求学生2解释课前的实验(四两拨千斤原理)。
力分解的应用:要求学生学会解释生活中一些有关力的分解应用实例。
展示图片:解释劈的工作原理。
解释结构精美的拱桥的原理。
练习(见学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取舍):作业布置:课本89页
三、备学生
这一部分我没法备,因为是在其它学校上课,无法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数学基础。
四、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从这节课来说,备课的宗旨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物理规律,并能通过总结出的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比如引桥、菜刀、拱桥等),而且课件制作美观,顺序合理。
在教学中,能够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完成大部分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明显,能让学生通过得出的物理规律解释引桥原理,能让学生总结力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在最后时间让学生完成在合力不变时,分力大小与分力夹角关系实验,让学生解释课前的引入实验,起到首尾呼应作用。
五、备课中考虑不周的地方:
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备课,造成容量过大,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备课环节差了一个主要的备学生环节,这节课由于不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总认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就单凭自己的想法去备教材,备教法,结果事与愿违(在三中没有用高一的学生来试教,也没有让学生作过类似的实验探究),教学效果不顺畅。而且在实验探究时,过多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没有把实验操作交待得更细一些、把要观察的现象交待更清楚一些,导致多数学生根本无法动手自行进行实验探究,还有由于时间关系,在没有教师一步步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根本完不成学案。如果是分组可能会更好一些,但学生的体验可能又不够,或者提前发学案要求学生先看书,再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学案,在课堂上再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实验一个实验的完成效果可能就好多了。
六、实际授课中遇到的问题:
这节公开课我感觉很累、很紧,关键出在对学生的`自己操作实验的掌控上,过度相信学生,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被打乱,其实这不怪学生,因为知识内容本身就很难,再加上对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的高一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较高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探究,自己总结,让他们用语言描述他的感觉和看到的现象,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知道,但表达不出来),这也是我这节课未处理好的事情,虽然在学校上过一两次,但由于是用高三的学生来练习(也没有进行探究性教学,过高估计了学生),而且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教学设计、上课内容和所用时间上,所以没有发现,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而且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本节课用到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很吃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画分解图,不知道如何写关系式)。
实验器材的效果不明显(如尺子较细,钩砝放不住,学生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较快得出实验结果,耗时较多。
在这节公开课中,我个人可能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发现学生不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不能顺利地用平行四力形定则对力进行分解,不能利用三角形知识解出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后就显得有点着急,导致后面授课过程中可能语速过快,关注学生程度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也说明我在参加这种高级别的优质课比赛中还是较紧张,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灵活处理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还有就是在这节课中,给学生的实验器材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选用器材探究实验时,不能一下子观察到实验现象,无法作出力的分解图形,导致时间的拖延。课后反思与提升:
这节公开课给我的主要思考就是今后对于知识难度大,内容多,又要让学生自己体验的章节如何进行教学处理,如何安排知识环节,如何课前备好学生和备好教材,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对授课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一定要按教材的内容来完成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完成教学,能上多少则上多少,以学生学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原则,还要认真从学生的身边寻找效果显著的器材。
对于探究性实验,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利用好实验器材也是以后教学中我要思考的问题,再就是我对学生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的还很不够,以为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对于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灵活加以调控,是我欠缺的又一个地方,我认为只要不强求完成课本内容和课件设计内容,以一种能讲多少就讲多少的态度,就不会心慌,效果就好得多。
以上是我这次上课的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请给予指导。
力的教学反思 篇20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摩擦力概念;第二课时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第一次采用先将静摩擦力再讲解滑动摩擦力,发现做一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尝试比较难,时间不够,因为上课评讲了8分钟左右的重力作业,造成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没有讲解。采用这样讲解源于备课活动中有老师提出的观点:以推动桌子举例,从推不动到推动,这样比较接近生活中的活动特点,同时学生解决静摩擦力的问题和滑动摩擦力混淆问题。缺点是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滑动摩擦力以及影响因素,除非静摩擦力讲解时尽量略讲。
传统讲解方法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包括滑动摩擦力),然后在讲解摩擦力的应用,可以突出滑动摩擦力的重点和难点。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我在课堂引入了采用了筷子提米,实验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我想下次我讲解摩擦力概念时也可能应用第一种方法,逐一讲解摩擦力,但为了完成重点知识,我觉得先讲解滑动摩擦力,我想引入时就不再用筷子提米的实验了,我想找一根较长的'木棒(玻璃棒效果最好),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拔河,男生那边涂上油之类的,减小摩擦。
力的教学反思 篇21
力和运动这一章学完了,对于力和运动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困惑着我们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与学习物理时对力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有时还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大量的生活经验让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觉得物体只有接触才可能产生力,摩擦力要接触才能产生,压力也要接触才能产生。通对这一章对重力的.学习和对磁力的了解我们知道这两种力在不接触时也能产生,.所以力的产生与接触与否无直接的关系.接触可以产生力,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只不过接触产生的力的种类多一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都是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像不开发动机,运动的汽车会停止,自行车不骑就会停下来,观点的经验太多了,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深深的占据着心灵。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以后我们知道: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历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的教学反思 篇22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 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力的教学反思 篇23
要注意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很光滑的路面上行走,行人是很容易滑倒的,如果地面被水弄湿了,那就更容易滑倒了。上这个课的前一天,我们刚好又经历了一次天气“返潮”现象,所以学生对地面弄湿了更容易滑倒这种现象感受更深,在教学中我们紧抓住这个地方作为知识的生成点,然后让学生帮助波波想办法“怎么才不容易摔倒”,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想到了办法,自然而然的把本课研讨活动引入了主题。另外,互动在活动一的“拖人游戏”,我们事先布置了学生在课外完成,并且前两幅图我们用了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做了课件,学生看起来更亲切。
力的教学反思 篇2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近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 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力的教学反思 篇25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力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力的教学反思03-22
《力》教学反思03-24
力弹力教学反思04-20
物理力教学反思12-13
力的教学反思(精选24篇)02-08
力的合成教学反思04-14
《摩擦力》教学反思03-04
摩擦力教学反思03-18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