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1 09:36: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9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9篇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1

  在成师附小学习了两个星期,感觉在教学方面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每节课都要把训练点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回来后,把这点心得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效果颇感不错。就拿教学《狮子和兔子》一课来说,我就把本课的训练点落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上。自我感觉在“筋疲力尽”这个词语上教学比较成功:

  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使用了全身的力气后一点而力气也没有了。

  师:这位同学经过查字典,知道了筋疲力尽的意思。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狮子为什么筋疲力尽呢?

  生:因为它跳着、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最后一点力气都没了。

  师:很好,谁能把筋疲力尽的感觉读一读呢

  生试着读一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了筋疲力尽的感觉,最后好像一点儿力气也没了。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也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呢?

  生:有。

  师:谁能用“筋疲力尽”说一句话。

  生:我有一天在体育场跑了好几圈,累得我筋疲力尽。

  生:夏天我妈妈带我去游泳,我游了一个多小时,累得我筋疲力尽。

  生:有一天夜里,蚊子吵醒了我,我打蚊子打得筋疲力尽。

  师:看来,这位同学很会观察生活,说出这么生动的句子。

  遗憾的是在处理“恼羞成怒”这个词语时,我只是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没有让学生去深挖狮子因什么而恼,因什么而羞,为什么会怒,因此感觉这句话的教学仍停留在课文表面,没有真正体会到人物的感情。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语文课,老师还要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我们的语文课经常只是教孩子品读课文,注重信息的输入,并没有重视教孩子说话,写话,教会他们怎样输出信息,怎样合理、生动地表达。于是,我这样设计《狮子和兔子》 的第二课时:

  一、复习读书方法,导入新课。

  二、创设目标,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借助文本,拓展延伸,练习写话。

  四、复述课文。

  五、总结。

  因为这篇课文较为简单,所以在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主要是采用边读边评,在对话中揣摩怎样读好课文的方法。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平时有养成对话的好习惯,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地达到。

  所以我把重心转移到以表达为中心来,自我感觉“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教得比较饱满: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比较大,他们自由的发挥,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听课老师都说孩子的说话能力强,想象力丰富。 在最后的十几分钟,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写话。我知道学生写话有些困难,先让学生自由的说狮子对兔子说了什么,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动手来写话,这样孩子就觉得比较轻松,写出来的'话,也变地生动活泼,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写话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3

  (一)、反思教学中师生地位

  在教学中我坚持做到“以学定教”,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尽量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做教师的关键是自己替学生当梯子,还是学生替自己当梯子;关键是自己的智慧如何转化为课堂的生产力,如何作用到学生身上,真正让学生的情感思想找到土壤,真正让学生生命状态不是停留在 ‵满分′而是‵满意′感到‵满足′的过程。”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谈对狮子的认识,再开始个性化的朗读,从朗读中读出对狮子这一猛兽的认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知。在分别学习各段前,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每一个阅读中的学生作为独特的自我。在学习课文的3-7段时,采用让学生做动作“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学习道获取知识,从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中顿悟、明白道理,从而实现让学生从乐学、会学到学会的转变。而我在其中发挥在着穿针引线、适时点拨的作用。

  (二)、反思教学目标的落实

  识字写字时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导入课题后,我及时的复习生字、生词,认读生词、听写从个别到全部,从再认到再现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同时又做到读写分离,落实识字教学的时效性。在阅读中借助语言环境不断地让“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重点词在课堂上反复出现,科学地遵守遗忘记忆规律,有效地进行了识字教学,达到了预期的识字目标。

  在比较狮子前后两次赶红蚂蚁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第一次以演为主,第二次以同桌合作学习及反馈为主,学生在自身的实践和充分的'朗读中,走进了狮子的内心世界,读好了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更体会到导致两次不同结果的原因;在自演、自读和自悟中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

  (三)、反思教学策略

  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在本课的开始,我设计的狮子、兔子当考官出场这一情境,打破了复习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开始时的枯燥乏味,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喧闹嬉戏中迅速转向课内,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狮子第二次赶红蚂蚁时,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策略,简洁明了地提出要求“用心读一读 ”、“用_______画一画”,课堂氛围因为合作小组的形成而活跃起来,又消除学生在本节课中途学习的疲倦感。生生在互动中更加深入地体会狮子的“恼羞成怒”。学生的动笔练习如:用“▲”标出文中的动词等也落实了在教学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四)、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童话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表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它把许多平凡的常见的人物或动物的活动,编织成绚丽多幻的图景,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而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拟人化的童话。而小学生最乐于想象,如果将培养想象这一策略更深入地应用于教学中,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结合文字、巧妙设问,展开想象

  在学习课文第二段后结合文字“躺在草丛中晒太阳”和“又疼又痒”设计提问“这时,狮子会想什么呢?”;学习课文第三段后结合“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筋疲力尽”和“赶不走”设计提问“狮子又会想什么呢?”;在指导3、4大组朗读完第七段结合“立即”和“冲走”设计提问“狮子下水后会想什么呢?”,把看似三个同样的问题抛入学生的脑中,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步步走进狮子的内心,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

  2、利用画面,启发创造性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教材中配有一幅形象的插图,再现了狮子纵身跳入河中的,几只惊慌失措的小鸟在狮子的头顶拍打着翅膀。狮子当时“恼羞成怒”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这副插图让学生观察河中水花的样子,小鸟们的动作等让孩子随童话中的角色纵情奔放让、让他们在辽阔的神奇世界里受到思维的训练。

  3、利用预习、丰富表象,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表象是想象的重要依据。想象离不开表象,表象越多越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头脑空空是无法进行丰富的想象的。因此在课前,可以布置作业收看影片《狮子王》、阅读有关狮子的书籍,让孩子在观察和阅读中,扩大视野,丰富表象,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如果有效地运用好“想象”这一教学法宝,学生的思维能真正地在童话中跳跃,必定会让学生收获得更多更多。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4

  《狮子和兔子》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寓言故事。“狮子”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被称为“百兽之王”,“兔子”则是一种性格温顺,身体娇小的动物,这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了生字和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通过学习学生也明白懂得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上显得过于急躁,学生掌握起来还比较困难;在课文插图可内容的结合上还有待于提高,比如“兔子在岸上教狮子该跳到河里去让水冲走红蚂蚁”时,学生可以利用插图来进行想象,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

  我相信,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进,继续努力,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会改善的,教学技能是会不断提高的。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5

  经过三次的试讲,在设计上一次比一次合理,感觉也一次比一次良好,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赛课这天,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筋疲力尽地走下讲台,我顿时觉得自己就好像课文中那头吃力不讨好的笨狮子,于是写下此反思,希望通过多动脑筋能变成那只聪明的兔子!

  本课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狮子”和“兔子”是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的动物,我的总体设想是借助故事情节,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我设计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环节,希望通过层层深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层面的设计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生词和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落实第一层面时,我开课时过于严肃了,还有整顿纪律的语言出现,与童话的氛围相悖,影响了开课的气氛,导致开局不利并且浪费了时间,给人节奏拖沓之感。

  以后开课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激发兴趣和热情为目标,语言上简洁,节奏要快!

  第二层面的设计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语言美。

  在落实第二层面时,首先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要求:自己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再回答。而学生的具体表现是:一、没有自读句子的声音,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去认真的找句子,而个别学生,还没去读句子就已经举手了;二、学生的发言反馈也表现出对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全面。一生没找到第一段的句子,而是由后面整个情节总结出这是一只“愚蠢”的狮子,另外抽了3、4个学生都回答的第一段后半部分描写到的“自以为是”,而“力气大、脾气大”的特点很久都没找出来。而我的指导也出了问题,首先,第一个学生答错地方让我有点着急了,然后很多个学生都只找到狮子的“自以为是”打乱了我的教学顺序,于是我取消了对后半句的朗读指导,而对“力气大、脾气大”的朗读指导也是草草结束了。

  在其后的问题反馈中,学生依然出现了一些对老师问题理解不明晰的情况,如对“又疼又痒”一词病字旁的认识,抽了两个学生才总结出病字旁来,师生配合着实不够默契了。

  其后对“筋疲力尽”和“恼羞成怒”的处理算是勉强及格吧,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个环节有些拖沓,学生的热情不高但还算配合。

  最后几个问题由于时间不够用了,仓促地完成了,效果可想而知。

  这个层面出现如此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一点: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还不够,如朗读的整齐动作和姿势,听问题和别人回答的能力,还有课堂常规的训练等,这些因素都对课堂效率和氛围很有影响,以后这些训练我应该重视起来,天天抓时时抓。另外还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简洁,明确。

  第三层面的设计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通过读读、议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感情地读文。

  在落实过程中的问题是:学生自主想象的语言比较贫乏,平时的积累不够,对想象内容的描述很多都局限于用词语,用完整而丰富的句子很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积累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四层面的设计是:通过文道结合,让学生获得启示,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环节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草草解决,其实,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下节课,不应该拖堂强行收尾,这样效果也不好。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6

  《狮子和兔子》是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写的是狮子被蚂蚁叮咬,不胜其烦,兔子启发他开动脑筋,跳到水里,摆脱了蚂蚁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不动脑筋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也比较大。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我班学生经过近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已能自主地阅读浅显的文章。因此根据年段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理解重点词语:“吼、蹦、翻滚”“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最后,通过学习课文,认识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要动脑筋的道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这篇课文较为简单,所以在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主要是采用边读边评,在对话中揣摩怎样读好课文的方法。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平时有养成对话的好习惯,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地达到。我把重心转移到以表达为中心来,自我感觉“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这几个词语教得比较饱满: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比较大,他们自由的发挥,让课堂充满了活力。通过学习学生也明白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首先是指导朗读不到位,不深入,重点字词学生掌握不扎实。其次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上显得过于急躁,学生掌握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发散学生思维的培养方面做的不够好.比如“兔子笑什么?”狮子赶走蚂蚁后,想对兔子说些什么呢?”课后还可以补充提问“学完课文,你想对狮子和兔子说些什么?”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动手来写话,这样孩子就觉得比较轻松,写出来的话,也变地生动活泼,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写话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

  我相信,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进,继续努力,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会改善的,教学技能是会不断提高的。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7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二年级下册“动脑筋”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童话,通过浅显、有趣的故事告诉孩子:遇到问题不能只会费力气、发脾气,要学会动脑筋。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握,我把理解词语并掌握一些解词方法作为重点,把体会兔子说话注意对象、得体和运用“如果??就??”提醒他人,展开了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重视文本解读,准确挖掘教学内容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文本解读,将《狮子和兔子》课文与凡夫的原文做比较,分析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的长短处。之后,我又阅读《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带着对童话全新角度的理解解读课文,懂得童话“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使孩子成长。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住着一只狮子、一只兔子,分别代表了暴怒与冷静(智慧)我们不能一味批判狮子,而要接纳它,因为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对孩子说更是如此。要让孩子明白:遇到麻烦,费力气、发脾气实属正常。在此前提,孩子们接纳了自我内心暴怒(暴躁)的那一部分,然后才去学习兔子,冷静的旁观者,实则是教孩子要懂得,遇到麻烦不能只会费力气发脾气,要解决麻烦,得像兔子一样“冷静地观察暴怒的自己”,这就是“动脑筋”的开始,也是从费力气发脾气向“动脑筋”转变的重要一步。最后,我又从课文的字词句方面进行了普通文本解读,进而确定了较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二、重视方法引领,结合课文渗透学法

  第一学段的目标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在《狮子和兔子》一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识字法、解词法等方法的教学。

  在字方面,本课有同部首形声字“痒、疲、疼”,“蹲、蹦、跳”,“咬、叮、吼、哧、嘻”,学生对形声字有一定了解,有利于学习“认一个,带一串”的归类识字法。

  本课在词方面,笔者预设“哧哧”、“纵身”、“立即”、“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学生需要理解(经收集问题单后梳理更加确定这一点),因此,我遵循“词在句中”的解词原则,将以上词语放在课文中去理解,通过找近义词理解“立即”,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纵身”,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筋疲力尽”、“恼羞成怒”,并在理解后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解词方法。

  在句方面,一来,笔者重视情境化朗读,引导学生投入狮子角色,反复朗读“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一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饶有狮子的威风和赶不跑蚂蚁的沮丧感;二来,笔者注重创设语言训练的语境,即同学间经常发生矛盾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如果??就??”提醒他人,学会说话要注意对象,要得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如果??就??”的运用。

  三、重视把握角色心理,理解课文主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结合画面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还让学生揣摩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深入体会狮子遇到麻烦时的窘迫、暴怒,认识到像狮子一样遇到问题只会费力气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像兔子一样冷静思考,找出方法,才能解决问题。随着对角色心理活动体验的深入,孩子们对课文和主题的理解渐渐深入了。

  四、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

  本课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如因课堂调控不当,导致拖堂;未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认识主题等等,今后,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避免在课堂上“信步闲庭”;如果再教本课,我也会尝试让孩子说说“你在遇到麻烦时更像狮子还是兔子?举例说说。”“学了本文,你觉得遇到麻烦应该如何处理”,当然,这会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语文就成思品课了。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8

  《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有感情朗读需在理解词语又疼又痒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又疼又痒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抓住疼和痒,巩固以前所学部首病字旁表示的意思,抓住一群来让学生体会狮子被红蚂蚁叮咬的难受,练习读好这个词,从而读好这段话。第三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四到八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主要从抓住描写狮子动作的词语来感受狮子的难受。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表演跳的动作,明白跳、吼、蹦、翻滚这四个动作是力量的象征,也是狮子想赶走红蚂蚁的办法。在表演的基础上,通过观看动画,反复朗读来感受狮子此时的难受与愤怒。由于用尽了力气,所以筋疲力尽。对筋疲力尽的理解也就变得不再困难。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此时烦躁的举动被一只不起眼的兔子看见,昔日的八面威风到现在只能变成恼羞成怒。因为气恼,因为羞愧,所以愤怒。让学生再带着对恼羞成怒的理解来读出狮子此时的愤怒。最后引出兔子想出的办法,明白用力气和发脾气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带着画面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心理活动,理解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的道理。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特点。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临时紧张等因素,在教学中的过渡语显得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评价也缺乏一定的引导性。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9

  《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

  根据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第二段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又疼又痒”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抓住“疼”和“痒”,巩固以前所学部首病字旁表示的意思,抓住“一群”来让学生体会狮子被红蚂蚁叮咬的难受,练习读好这个词,从而读好这段话。第三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四到八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主要从抓住描写狮子动作的词语来感受狮子的难受。明白“跳”、“吼”、“蹦”、“翻滚”这四个动作是狮子想赶走红蚂蚁的办法。在表演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来感受狮子此时的难受与愤怒。由于用尽了力气,所以筋疲力尽。对“筋疲力尽”的理解也就变得不

  再困难。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此时烦躁的举动被一只不起眼的兔子看见,昔日的八面威风到现在只能变成“恼羞成怒”。因为气恼,因为羞愧,所以愤怒。让学生再带着对“恼羞成怒”的理解来读出狮子此时的愤怒。最后引出兔子想出的办法,明白用力气和发脾气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带着画面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心理活动,理解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的道理。

  这节课我强调朗读指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在评课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和其他镇级名师也给了我很多高效的意见和建议,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10-05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04-18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09-19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9篇04-18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9篇)04-18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2-19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3-27

狮子和鹿的教学反思03-07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