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3 11:18: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苹果》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

  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复习生字词语,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二、新授:

  1、通过讲解志愿军战士两次传递苹果的顺序,指导学生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紧扣难点,指导学生从战士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他们之间互相关系体贴的崇高品质。

  三、放飞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播放歌曲,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花了几天对教材认真地钻研,制作课件和以上简要教学设计,预设的教学流程与同学们合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得到了好评,但对自己存在的细节不足须反思一番:

  1、指导朗读中方式过于单调,主要分了男女读,齐读。还须个别读,分角色读,形式多样,让学生真正在读中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预设的`问题要充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一一代劳。

  3、速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须谨慎,避免紧张时说话张冠李戴。

  4、在拓展环节放飞想象中应让学生联系实际,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2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这是一篇情感性很浓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达到共鸣。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一个“情”字

  主要运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阶梯性阅读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中实现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情感逐步升华,水到渠成。

  二、突出了一个“巧”字

  教学中,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谁该吃这个苹果?”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深入研究,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一问题辐射全篇,体现了巧妙。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副板书:“他渴呀!他应该吃这个苹果,但是……”并围绕这个问题巧妙地贯穿了全文,同时让学生情感逐步地升华,深深地体会了战友间阶级友爱的情感。

  三、注重了一个“法”字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边读书、边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的方法等,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四、体现了一个“谐”字

  在教学中,做到了欣赏学生,运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后进学生,如开始的脑筋弯弯绕游戏,对读得慢学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

  不足: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是出示效果会更好。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3

  对于学生来说,我今天的开场白无非是特别的,导入时我直接将手上那个红通通的苹果往桌上一放,让学生说说你所想,一番笑谈之后于课题《一个苹果》随即出现在黑板上。

  这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线,或内容主线,或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而 《一个苹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个苹果》的教学中,我以先整体了解内容、感知情感,再走进文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并体验情感为教学思路,设计了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的模式。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4

  教学《一个苹果》一课之后,结合五、六年组同事对本节课的评议,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存在以下优点及问题:

  本节课优点:

  一、找准切入点。

  本节课教者在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回顾理出文章的主线后,以书后问题:“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为切入点,直接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导入较为巧妙,又把握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二、把握好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文章用大量笔墨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进行描写,衬托了战士们对苹果的渴望。大量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教者在切入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词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 使战士们之间互相关怀友爱、关心他人的品格跃然纸上。

  三、充分重视朗读指导。

  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指名读、评价读、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读的

  方式让学生读中充分悟情,这种战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指战员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已与感情朗读中得以内化升华。

  存在的问题:

  一、课文用来切入的问题{书后问题1}在课的后续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应将后续教学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这样课文所体现的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情感才能凸现出来。

  二、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勾画词句,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在书上做好批注。但在自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不是很好,教师的思路顺着学生走了,应及时将学生拉回,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三、在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时,学生的汇报很杂,有语言的、有动作的??教师此时没能适时引导,让学生先集中就一个方面来谈。这样火力不集中,板书也显得有些散。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5

  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当生命受到饥渴的威胁时,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作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再带领学生观看了电影《上甘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升华情感。我一直认为:“要使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在课堂上,老师对气氛上的渲染和对学生的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反复品读课文外,还查找了上甘岭战役的相关资料,然后我认真看了三遍《上甘岭》这部影片。让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因此,我在设计情境导入、激趣引导、朗读鼓励和小结过渡时,都带着煸情的语言,让学生能随着我的导入过渡讲述时走进了当时情境。这样学生们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导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时间跨越较长篇幅也较多。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线,走进文本,深入到战友们心中去用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领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友们团结友爱的深情厚谊和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是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任务的重点。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6

  《一个苹果》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文章内容浅显,但篇幅较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反思一:

  在学习课文有关内容后,我抛出了问题:“你认为谁最需要这个苹果?谁最想吃这个苹果?”要求学生默读全文,从文中找根据。这个问题是本文的关键,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激起,他们认真地读,认真地勾画。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积极,通过讨论他们明白防炮洞里的八个人都需要这个苹果,也想吃这个苹果。紧接着,让学生选择一位战士,说说最想把苹果给谁吃?并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明。最后,我又追问:“为什么传苹果时,谁都没有吃?为什么分吃苹果时还剩下大半个?”学生们脱口而出:“因为他们关心别人。”

  反思二:

  1、抓重点句:描写战士口渴的句子。

  找到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理由,如果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升华,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我又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战士极其干渴的语句。比如“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在品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战友间关心他人胜国关心自己的深情厚意。

  2、抓重点段。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直接点明了课文发中心。我启发学生默读该段,然后质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放炮洞里格外沉静?为什么大家都哭了?我的喉咙为什么被堵住了?为什么说迸出的是骄傲的幸福的泪花?我没想到短短的一段话,学生能提出如此多的而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问题。我顺势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明白了战士们是为战友间在危难时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感动了。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7

  《一个苹果》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线,或内容主线,或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一个苹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个苹果》的教学中,我以先整体了解内容、感知情感,再走进文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并体验情感为教学思路,设计了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的模式。总体上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情感认识。

  2.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成为多元互动的过程。

  3.教学引导中及时点拨学习方法,寓教于“无意”之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读书的方法。

  4、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感到达一定高潮,教师及时利用音乐的渲染,激情谈话,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夜晚,走进了教材,走进了人物。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真诚的对话中,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心理活动,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品质在学生心中逐步高大起来。

  但是,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本节课有几处需要再改进。

  首先,在学生初步感知情感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文中画自己感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学生在全文中找,虽然情感主线都是感动,但交流时教师引导的难度增加,而所呈现的内容也显得有些缺乏条理。因此,可以借助板书的层次,将两次传苹果的过程分开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交流的.内容更紧凑,条理更清楚,又可以突出第一次中人物的重点描写,详略可循,而了两次传苹果的线索也清晰可见。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把握人物情感的过程中,一是不能平均用力,二是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比如有的可以抓重点此句的理解去感受,有的可以通过教师补充情境,渲染气氛去感受,有的可以指通过情感朗读去感受。总之,对于同样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多角度、多方面引导。以达到最好教学效果。

  虽然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但此次教学的确令我收获很大。说实话,采取让学生自渎感悟,再集体交流、教师引导点拨的教学方式对自己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并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发言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及引导方式。在课前,我注意了教学过程的预设及解决措施,在体会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时,让学生找句子,谈理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点拨,深化、提升学生对内容、情感的认识。另外,当学生所讲体会与主文本题相离甚远或不集中时,也能及时引导,使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集中。这份收获源于课前的充分准备。

  实践告诉我,要想让学生与文本展开真诚的对话和真挚的情感流露,需要巧妙的课堂构思,需要疏密相间的教学安排、需要教师入情入境,贯穿全文的优美语言。好的课堂还需要更真实、更扎实,才会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才会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8

  伴随着20xx年最流行的歌曲——《小苹果》欢快、阳光的旋律,我选了五年级《一个苹果》一课做为本学期示范课展示的“主打曲”。

  起初,我认为《一个苹果》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故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较为遥远,学生与文本也会产生距离。不易接受。上完课,我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华阴市城关小学的孩子们太给我面子了,孩子们精彩的表现中让我深深体会到华阴市城关小学教师的优秀,也是对我这份教学设计最大的肯定。

  此份设计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简洁,特别是在40分钟的时间中充分展开“品析人物内心活动”这一专项训练,并及时总结学法,能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了“长文短教”这一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还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和科学的训练中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并让学生掌握了“详略分明”的写法及其好处,提高了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课堂中我发现了三大变化:学生状态的变化,学生朗读的变化,学生情感的变化。这三大变化给我的启发是:

  1.教师的状态调控着孩子的.状态。激发着我们上课时以饱满的精神走进课堂,肯定会开心、回味无穷地走下讲台。

  2.语文课堂的“读”贯穿于始终,一切语文的问题在“读”中去解决,让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让读书成为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3.在深入朗读中将“写”渗透其中,会水到渠成,轻松解决。最后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精彩展示就是本节课一大亮点。

  让我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自学展示朗读时和写内心活动展示时,还有许多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没有照顾到。觉得说得还不够,读得还不够酣畅淋漓。

  最后,希望在各位老师的指点帮助下,让我的“一个苹果”越擦越亮,越品越香!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9

  非常感谢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次和孩子们一起相处的机会。我本人从事医务工作,由于繁忙的工作节奏和不固定的作息,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深感遗憾的同时也觉得有愧于孩子,所以这次义工课我非常重视,非常珍惜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光,希望能为孩子的快乐童年抹上绚丽的色彩。

  一、故事性和趣味性有效叠加。

  义工课的主题《一个苹果》,是一个数字游戏,故事里会先后出现苹果、虫子、鸟、猎人、狗熊、小船、乌龟、鱼、蜂窝等动物或事物,问孩子每一样分别有多少个,考察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很多孩子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很有趣,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因为他们没有刻意地数一共有多少个,这是正常现象。设计这个活动的本意就是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有效叠加︰一方面,让孩子在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感受快乐,这符合幼儿快乐童年的本身需要;另一方面,大班幼儿面临着与小学的衔接,必要的启蒙教育穿插,会为将来打好基础。

  二、孩子们的进步让我感动。

  虽然仅仅是节故事课,但是孩子们的变化着实令我感到吃惊。虽然他们没有刻意数有多少事物,但是课堂上表现地非常活跃,能够沿着故事找答案,回忆故事过程,从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太棒了。孩子们的聪慧和进步令我欣喜不已,这离不开老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培养。

  三、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通过这次义工课,我也亲自目睹了幼儿园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流程、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一丝不苟的日常工作。几位老师的默契配合,相互信任展现了一个团队具备的良好素质,让我倍感欣慰和钦佩。我想,对于家长来说,幼儿园义工活动开展的真是太有必要了。家长们每天只是幼儿园匆匆忙忙接送孩子,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太少了,我对幼儿园的教学、生活,还有许多的.未知,而今天的义工体验,让我对孩子们学习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幼儿园有了更深入、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同时,有了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我更加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老师们的辛苦与责任,也让我对幼儿园老师的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弹指一挥间,两年半了,孩子们就要升小学了,感谢实验幼儿园大﹙6﹚班的老师们,你们为孩子们的成长进步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努力,你们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启蒙人,你们陪伴他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感谢你们!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将努力地提高自己,关爱孩子,做好家校紧密结合,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拥有绚丽多彩童年。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0

  【设计意图】: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我选择了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这节教学活动中,从教材的选编到教法的设计,较多的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喜欢儿歌,朗朗上口;喜欢角色扮演)和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对吃的东西较感兴趣),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学念儿歌,并有兴趣地尝试仿编儿歌,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同时在迁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吃东西前要洗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学念儿歌。

  2、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儿歌。

  二、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我是一个大苹果》儿歌;

  物质准备:

  实物(苹果);苹果、桃子、香蕉、菠萝、西瓜胸饰各1个;PPT。

  三、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使幼儿学念儿歌。

  难点:尝试仿编儿歌,懂得吃东西前要洗手,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谜语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它大大的,圆圆的,红红的,吃起来又脆又甜。小朋友们猜猜它是什么水果?"

  2、出示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小朋友们真棒,老师带来的东西,就是苹果,圆圆的,红红的,甜甜的大苹果。

  (二)、初步理解,学习儿歌内容

  1、现在苹果要给小朋友们说一些悄悄话,我们来听听它说了什么呢?(老师拿着教具苹果说:"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

  2、小朋友们,刚才大苹果都说了些什么啊?(老师小结小朋友们的回答,诠释儿歌的内容。)

  (三)、欣赏和学念儿歌

  1、请小朋友再仔细的听一遍大苹果说的话:教师带上大苹果胸饰加上动作表演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

  2、请幼儿带上大苹果胸饰,加上动作表演儿歌。

  (四)、仿编儿歌

  1、通过请幼儿为"大苹果"的朋友仿编儿歌。

  (1)今天,"大苹果"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呢,你们猜猜都有谁?:(出示各种水果胸饰) 。

  (2)请幼儿选择水果胸饰创编儿歌。

  2、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仿编儿歌。

  3、老师总结点评:"小朋友们创编得都很棒,那么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吃东西之前要先干嘛呢?"

  五、活动延伸

  让小朋友们排队洗手后吃苹果。

  附: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

  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

  教学反思

  《我是一个大苹果》是小班的一个语言活动,主要从孩子能听懂儿歌和会念儿歌入手。帮助孩子很好的'掌握儿歌的内容。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上,我用了一个悬疑式的开头,先出示一个神秘的口袋,让孩子们猜猜里面可能是什么。大胆的发展了孩子的发散思维,使得孩子能自由想象。这样的设计其实也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但是在课后一想,让孩子胡乱的猜测只会导致孩子们盲目而不知选择的瞎猜。因而,在开头的环节设计上,我觉得可以给孩子一个范围,让孩子们都有目的有选择的去猜测,这样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才能符合有效课堂的原则。所以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的开头可能稍微改动下。

  其次,我觉得我的教具的设计是一个亮点,一个苹果两面设计不同的表情,通过转一圈让幼儿都来摸一摸苹果打开了教学活动的序幕,孩子们和大苹果亲密接触后,发现其表情变化了,幼儿在好奇心的趋势下猜测着是什么原因而导致大苹果生气,和后面的活动衔接也就更加自然。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也使得孩子们的对接下来的环节的兴趣倍增。

  再次,我的夸张的动作营造愉快的情绪氛围。小班幼儿喜欢充满激情的张动作,这样他们看老师会觉得特别的可爱,这样的童趣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情绪,使之他们更愿意融入到活动的氛围中。在活动中的我是一个大苹果,我采用了非常夸张的体态,突出一个“大”字,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也乐意用自己的动作来表演儿歌内容。

  但是,小班的幼儿恰好是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可能没有了解到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而忽视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所以我觉得,对于儿歌中的语句提问让幼儿回答后应该更加重点的提炼一下,这样就能够为后面的改变儿歌环节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读读议议,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战友间的深情厚谊。

  2.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培养其根本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并且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给课文分了段。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认为谁最需要吃这只苹果,最想吃这只苹果呢?

  板书:最需要吃 最想吃

  自己读读第二段,划划句子,圈圈词语。

  (分析:以此思考展开以下教学过程,旨在间域大,解答距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已见,培养其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生:(自读第二段,划句子,圈词语)

  师:你能大胆地说说自己的观点吗?

  生1:我认为伤病员小蓝最需要吃这只苹果。因为小蓝受了重伤。我是从这句话中看出来的: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师:(随即出示该句)

  生2:我来说说这句中描写脸色的词。“黑黄黑黄”是“ABAB”形的重叠词,说明脸色很难看,小蓝缺乏营养,很需要吃这只苹果。

  生3:“干得发紫”表明干渴到了极点。

  师:小蓝是伤病员,嘴唇应该没有血色,怎么会“发紫”呢?

  生4:这是因为他缺少水份,嘴唇里仅有的一点血也仿佛凝固了。再问“深细”上点。

  (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体会“干渴极了”的程度,不妨可以将学生未答到点处。)

  师:说得真好。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小蓝干渴到了极点的样子。我们真应该读好它啊。

  板书:干渴极了

  生:齐读此句。

  生:我发现小蓝也很想吃这只苹果。我是从这句话中看出来的:“小蓝拿起苹果正要吃,忽然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小蓝的动作很干脆,简直有点“迫不及待”,他真想吃这只苹果。

  师:刚才,我们通过找句子,通过句子中的这些词,体会到了小蓝干渴极了,需要吃这只苹果,也想吃这苹果。

  (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

  (分析:及时点拨学习方法,寓教于“无意”之中,让学生轻松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谁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分析:鼓励学生继续各抒见解,并以此问作为教学过程的承接。)

  生:我认为小李最需要吃这只苹果。我是从这句话看出来的。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子,脸上都是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师随即出示此句)

  小李干渴极了,嘴唇都裂了。所以他最需要吃这只苹果。

  生:“好几道”不是一道,两道,说明“血口子”很多。

  生:上文中“他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句话也说明小李干渴,声音都哑了。很需要这只苹果。

  师:对呀。小李是步话机员。别人渴了,哑了,可以不说话;小李不行,他必须不停地说话,因为他要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说多了,声音就-?(齐答:沙哑了)说多了,嘴唇就干得破裂了,出现了口子,渗出了血,血干了,就成了-?(齐答:血口子)

  小李又干渴,又疲惫,很需要吃这只苹果。刚才,我们就是抓住这些词体会到的。(圈出重点词)写得这么好,读好它。

  (分析:再次点拨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指导朗读。)

  生:齐读此句。

  生:老师,我还认为小李很想吃这只苹果,这句话可以启发我们: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

  (师随即出示此句)

  小李看着我,他大概想吃吧,可是他后来没有吃。

  师:这里有“三看”,(随即圈出)

  你认为他们的意见重复了吗?自己轻声读读,体味一下。

  (分析:学生找出此句后,课堂气氛凝静了几秒钟,学生在思考,却又无从表达。这时,需要教师 巧妙地点拨,让学生抓住三次“看”展开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培养其想象思维。)

  生:(各自轻声读此句,思考)

  生:小李出神地看着我,也许他在想:我有苹果吃啦!可以解解渴啦!

  (师:他很惊喜)

  小李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这是他在看别人有没有苹果吃,他发现只有自己有。

  (师:他开始犹豫。)

  小李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这时他认为小蓝比自己更需要吃。

  (师:他决定了)

  生:“出神地看着我”,他也许还会想,哎呀,连长真好啊,自己不吃,把它让给我吃!他被感动了,所以要出神地看着连长。

  (分析: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回答的贬评价,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是学生思维的延续或总结,要求简练准确,由此,也可以体现出师生共学,共同探索的教学气氛。)

  师:说得好极了。这就是小李当时思维的过程,复杂的心理。作者没有写出来,而是用了三个“看”,朴实的字眼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来,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此句)

  生:我觉得连长也需要吃这只苹果。因为整整几天,他没有喝过一口水。他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燎似的。

  (师随即出示此句)

  师:这里也有一句写连长的,比较一下哪一句写得好?

  (出示句子:七天了,我没有喝过水。我的喉咙干极了。)

  (分析:通过比较,再次训练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

  生: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七天就有168个小时,用上“整整”,表示时间长。

  (师:这么长的时间滴水未进啊)

  生:“烟熏火燎”表示像烟在熏,像火在烤,干得嗓子都快冒烟了,这个词具体写出了干渴时嗓子的感觉。

  师:对呀。这些词是多么的朴素,不起眼,但是用上它,就能让我们体会到连长干渴到了极点。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此句)

  生:其实,连长还很想吃这只苹果。我是从这句话看出来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师:所以,干渴,不仅能从声音反映出来,嘴唇、脸色、喉咙的感觉也能反映。写得这么好,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

  (分析:在总结以上教学过程的同时,渗透一种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种东西。)

  师引读:

  小蓝很需要吃,也很想吃苹果,因为-?

  小李很需要吃,也很想吃苹果,因为-?

  连长很需要吃,也很想吃苹果,因为-?

  师:防炮洞里有8个人呢,你认为还有谁也需要吃,也很想吃呢?

  生:我认为司令员也需要吃这只苹果,因为等到胜利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行啊。

  生:我认为卫生员也需要吃。因为她日夜照顾伤病员,又累又渴。

  生:我认为运输员需要吃。因为在他行军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生:我有个问题:运输员将这只苹果交给连长的时候,为什么一身尘土血迹斑斑的,他会把苹果擦得干干净净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走进当时的环境中,一起来想象体验一下。

  (师:随即出示:运输员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苹果!他 。(怎么做?)。可转念一想,连长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苹果还是留给他吧。想着, 。)

  (分析:此操练是从学生理解“运输员很想吃这只苹果入手”,让学生以课文中现有的词句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训练其发散思维。)

  生:(小组展开讨论)

  生:运输员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苹果!他急忙跑过去,捡起苹果刚要吃,可转念一想,连长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苹果还是留给他吧。想着,他把苹果放进了口袋。

  师:这位同学设想了三个动作:跑、捡、放。真好。但是,苹果怎么会擦得干干净净的?是不是有些细节也应该抓住的?

  生:运输员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苹果!他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弯下腰捡起苹果,放到嘴边刚要咬,可转念一想,连长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苹果还是留给他吧。想着,他又用袖口擦了擦苹果,把它放进了口袋。

  生:运输员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苹果!他连忙跑过去,捡起苹果,用衣角擦了擦,放到嘴边刚要咬,可转念一想,连长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苹果还是留给他吧。想着,他拿起苹果闻了闻,又用袖口擦了擦,放进了口袋,继续赶路。

  师:同学们一个比一个想得好。这样看来,防炮洞的每个人其实都非常需要吃苹果,也都想吃苹果啊。老师的板书是不是应该改一改了?

  生:把“最”擦去,改为“都”。

  (师擦去最改为都)

  (分析:教师顺其自然地修改了板书,用一个“都”字进行了归纳总结,简洁形象。同时,揭示了至此的教学思路其实就是一种聚合思维的过程。)

  师:但是,结果如何呢?

  (随即出示:虽然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这只苹果,也都想吃这只苹果, 。)

  让我们带着这个思考,一起读读课文的二、三段.师引读二、三段。

  生:虽然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这只苹果,也都想吃这只苹果,但是苹果转了一圈,大家都没有吃。

  (师随即板书:转了一圈 都没有吃)

  (分析:此练习避免了教师的繁琐提问,让学生在读读、想想中理解,用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述出来,缩短教程。)

  生:虽然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这只苹果,也都想吃这只苹果,但是大家最后也都只 咬了一小口,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师随即板书:又转了一圈,都只咬了一小口)

  生:虽然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这只苹果,也都想吃这只苹果,但是他们觉得别人比 自己更需要吃,应该让给别人。

  生:虽然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这只苹果,也都想吃这只苹果,但是他们关心别人胜 于关心自己,互相推让。

  师:这就是战友间的关怀,战友间的`深情。

  板书: 情

  防炮洞里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份情,又都被这份情感染着,都激动地流了泪。让我们也融入到这份情中去。

  (配乐,学生在心中默读,体验情感)

  生:(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师:下课。

  (分析:让学生在心中跟着音乐朗读,留给学生一份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课堂中暂时由音乐代表语言,效果很好。)

  执教者反思:

  从《一个苹果》的教学探究语文课创新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曾记得著名特级教师袁蓉在一次评课会上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已见。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质疑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章字词的表面,比如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够将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问:“运输员闪进防炮洞里时,全身尘土,裤子撕破了,脚脖子上也血迹斑斑。可是他拿出来的苹果为什么擦得干干净净?”我当即表扬她提得好,并出示操练,鼓励大家共同思考,解决疑问。值得一提的是,操练是备课时就设计的,而学生的这个疑问却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觉得问题和操练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将教学延伸下去。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让学生各抒已见。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开始时的讨论中心:“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教学过程中的“干得发紫”、小李的“三看”、比较句子等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既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又应该创设些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环节,使思维训练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语文课中培养其最根本的创新能力。

  1. 训练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此教时,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几乎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2. 训练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是激励其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中心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各说各的,不求同一。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既善于从各个侧面去思考问题而又使自己的观点持之有效,言之有理。其中,师生间的、生生间的不断的评价和点拨,又使思维活动中不断地螺旋形上升。

  3. 训练聚合思维。

  在教学中,我是用聚合的教学思路激励学生的聚合思维。教学开始时,几乎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阅读,在文中寻找“最需要吃、最想吃苹果”的那个人,各抒已见后,学生发现,原来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苹果,因为他们都干渴极了。同时,学生自然地发现了板书的不合理,应将“最”改为“都”。获得这个结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成为训练其聚合思维的过程。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2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第九册《水》单元的一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抓住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我注意了教学过程的预设及解决措施,让学生披文入境,情满课堂。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努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刚开始我讲了上甘岭战役中我军遇到的最大困难——给养供应不足,尤其缺水。让学生走进当时的情景中,体会到当时条件的艰苦,为后面理解战友间的情谊做好了基奠。

  在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每一个战士都非常需要这一个苹果,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推让这一个苹果,通过这样的对比,来体会到战友间的情谊。所以,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问题“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士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谁最需要?”战士们尽管自己很干渴,却一直推让。有了这样的对比,就能很好地理解战友间的推让是一种怎样的情谊,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每一个战士都被感动了。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描写战士口渴的句子。找到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理由,如果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升华,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我又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战士极其干渴的语句。比如“……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在品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战友间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深情厚意。

  2 .抓住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直接点明了课文发中心。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迸出的是幸福的泪花?又为什么说迸出的是骄傲的泪花?”学生体会后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有感情配乐朗读这一段,升华了感情。

  当然,这一节课也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应变能力要加强。如在处理苹果传递过程中有的课件与学生的回答有差距是,有些忙乱。这是课前备学生不够造成的,课堂应变机智有待提高。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3

  《一个苹果》是小学第九册《水》单元的一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文章内容浅显,但感情真挚。但现在这些生活在蜜罐子里的孩子很难理解这些可爱的战士,怎样通过文本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这些可爱的战士的内心活动。让他们去体味战友间的深情厚谊是教学这篇课文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学生直面课题提出疑问。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我们的责任。“一个苹果”在孩子们看来极其平常,但用来做文章题目肯定有其重要原因。所以学生的问题很多,如:这是怎样的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是哪来的?为什么用《一个苹果》作为课题?这个苹果到哪去了?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苹果还值得写吗?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逐渐产生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提问,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通过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节省了课堂上的初读课文时间。有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开始时的讨论中心:“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这个问题是本文的关键,老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读书热情再度被激起,学生需要认真的'读读画画,思考讨论,找到自己认为最需要这个苹果,也最想吃这个苹果的人,还要说出自己的充实的理由。但这也是个比较浅显的学生只要好好读书就能找得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很浓厚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学生很快找到了防炮洞里的八个人需要这个苹果也想吃这个苹果的理由。

  三、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情感:

  找到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理由,如果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升华,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我又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设计了抓住重点句理解人物情感的环节。当有的学生提出伤病员小蓝最需要吃这只苹果。因为小蓝受了重伤,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时,我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句子让学生读,理解小蓝嘴唇发紫的原因是因为极度干渴,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小蓝脸色的词句体会小蓝干渴极了,并通过“小蓝拿起苹果正要吃,忽然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体会小蓝的动作很干脆,简直有点“迫不及待”,他真想吃这只苹果。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小蓝的干渴,朗读的语感自然而然就有了。文中“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是训练学生体会内心活动最好机会,这既可以让学生走进战士内心也可以通过这个句子训练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是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为此我引导学生想想作者这里连续用了三次“看”是不是重复,学生马上说“不重复,因为他看得对象不同”,我又引导说“他看的对象不同那他的想法肯定不一样,让我们用心去揣摩一下,他每次看都想些什么?”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说明了小李当时的想法,既合情又合理,真正达到了与人物与作者的共鸣效果。

  四、整体回归,感情升华。

  教学开始时,几乎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阅读,在文中寻找“最需要吃、最想吃苹果”的那个人,各抒己见后,学生发现,原来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苹果,因为他们都干渴极了。同时,学生自然地发现了板书的不合理,不是“最”需要而是“都”需要。开始我把这个“最”字改成了“都”字,可总觉得不太妥当,后来又与同年级组的老师们进一步商讨,认为加上“都”字比改“最”字好。教学中也确实如此,这个字的添加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最需要也都最想吃这个苹果,但他们都觉得别人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连长手中。连长带头吃了一小口战士们再次让这个苹果在自己手中转了一圈每人吃了一小口,苹果还剩下一大半个。可以说“一字千金”一个“都”字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对战士们的崇高人格多了一份尊敬,课文最后一段老师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是出示效果会更好。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4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战友们对苹果的传递上。首先,在讲授第一次传递时,我让学生们在文中找出每个战士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也渴望吃掉这个苹果的相关语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带着情感去品读,体会文中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战友们在忍受着极其饥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心里却还想着别人,把苹果传给别人。然后再联系本单元学过的《生命与水》课文,回顾人在缺水的情况下的.生命极限是多长时间,进而体会到战友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心里只想到别人的深厚情谊,一种关爱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一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过“苹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口气能吃掉十个二十个。”与“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引入第二次传递“动员”的重点讲授。学生通过为两个句子的对比和感情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了此刻这八位异常干渴的战士是依靠顽强的意志,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来抵挡这个苹果的诱惑的。从而进一步地明确了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后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上甘岭》电影的剪辑片段,重温了当时的感人画面,进一步地升华了主题思想,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上下来,总体的感觉还是较好的,学生们的朗读、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觉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们入情入境,体会深刻。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5

  《一个苹果》是一篇老掉牙的传统课文,记得我们小时候就学过这一课。但小时候学的什么,当时老师是怎么教的,我的头脑中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工作后,自己也两次碰到过这篇课文,但总觉得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太远,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因此每教授到这样的课文,包括《珍贵的教科书》什么的,我总觉得有些不知如何下手。这次,当我再拿到这样的课文时,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要通过这篇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呢?

  当我静下心来,细读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其实这篇课文并不像我开始想象的那么古板与艰涩,而是一篇无论从结构到语言都堪称典范的文章。于是,我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法上。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 据题质疑,体会作文拟题的技巧。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在预习时,你第一次看到课文的题目《一个苹果》后,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有的说:“我在想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苹果呢?”有的说:“围绕一个苹果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还有的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苹果呢?”……当然,学生如果真正认真的预习了课文后,上面的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因此我没有急于让学生互相解答这些问题,而是指出:“同学们,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文章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只有像这样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的题目才能激发起读者更为强烈的阅读兴趣,才能算作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因此,我们每次习作,都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精心为自己的文章拟定一个好的题目。”然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试着回答了这些问题,也算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一个检测。

  二、 巧设疑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外貌、心理描写。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这个问题是本文的关键,当我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似乎知道是哪个人,但一时又说不清楚,这样读书的热情便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只有在认真的读读画画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需要这个苹果,也最想吃这个苹果的人。同时学生为了说服他人,还需要说出自己充分的理由。当然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在学生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其实防炮洞里的八个人都需要,也都想吃这个苹果。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2、既然大家都想吃这个苹果,为什么苹果在他们的手中转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此时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战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3、这篇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对前两个问题的一个反刍。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而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升华。提出这个问题后,因为有前边的学习做铺垫,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说得很不错,基本是先朗读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又结合他们不肯吃苹果的行为,以及自己现实的生活谈了自己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注意抓住重点句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当有的学生提出伤病员小蓝最需要吃这只苹果,因为小蓝受了重伤,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时,我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句子让学生读,理解小蓝嘴唇发紫的原因是因为极度干渴,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小蓝脸色的词句体会小蓝干渴极了,并通过“小蓝拿起苹果正要吃,忽然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体会小蓝的动作很干脆,简直有点“迫不及待”,他真想吃这只苹果。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小蓝的干渴,朗读的语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4、作者是如何写得这么生动感人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还是回到了文中对人物外貌、心理的的描写上。文中“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是训练学生体会内心活动最好机会,这既可以让学生走进战士内心也可以通过这个句子训练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是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为此我引导学生想想作者这里连续用了三次“看”是不是重复,学生马上说“不重复,因为他看得对象不同”,我又引导说“他看的对象不同那他的想法肯定不一样,让我们用心去揣摩一下,他每次看都想些什么?”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说明了小李当时的想法,既合情又合理,真正达到了与人物与作者的共鸣效果。

  整节课,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清楚了文章写了什么?这么写有什么效果?怎么写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应该说收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特别是对比的写法,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时出示效果会更好。

  3、整节课感觉还是我在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的不是很好。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5篇09-29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15篇)11-14

《一个苹果》教学反思通用15篇02-24

《摘苹果》教学反思07-17

《我是苹果》教学反思05-24

苹果丰收教学反思05-28

《分苹果》教学反思04-15

摘苹果教学反思04-08

苹果丰收教学反思9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