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听评课活动又开始了,我在四年级二班执教了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蟋蟀的住宅》。语文组的所有老师对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听评课指导。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并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课文主要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以期达到选编本课文的目的以及突出教学重点并进行落实。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我在本堂课中,我努力做到有效教学,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也有丰富而创新的教学智慧,包括互动、指导、等方面的智慧。学生做到了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抓住了题目中的“住宅”,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提出问题:什么是住宅?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宅”,动物住的地方应该叫“窝、巢穴”等,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引入既富有童趣,也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这次的听评课,我以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是如何建造的作为这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并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我“以学定教”,重点研读住宅特点,略学习修建过程。如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我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读出自己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不同,他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让让学生明白了照应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不仅如此,在课中我还注意了及时捕捉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他孩子纷纷效仿等。
本堂课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课前,我预设了大量的问题,并针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想好了如何继续的对策,另外课堂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取舍问题没有下够心思,致使在讲住宅修建部分的时间稍微紧了点,以致其中的小练笔没有进行,而且还拖了堂。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将小练笔插入其中,这样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2
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之处: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将蟋蟀拟人化,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其行为,帮助学生体会蟋蟀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品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
不足及改进: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3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老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大纲》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由于本课情景创设较好,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住宅”入手,从他们自己选择住宅都有一定的标准继而为文中蟋蟀选择住宅也有标准埋下伏笔,同时,同学们在了解蟋蟀住宅特点时,能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4
《蟋蟀的住宅》是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讲课前就听同事说这篇课文讲起来很有意思,学生兴趣较浓,参与度较高。于是在我将课文思路梳理一番后便也信心满满地走进了教室。
在进行课文导入时我并没有以《昆虫记》导入,而是以蟋蟀的叫声导入,从而引出正文——蟋蟀的住宅,并点明作者开头的写法。解读正文时从“住宅”切入,引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蟋蟀的家不叫窝,而叫住宅?蟋蟀的住宅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建设住宅的?由于课前早读时已进行充分读文,这三个问题抛出后,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抢答,在一边让生回答问题时一边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在理清思路后进行多形式有感情朗读,因为作者采用大量有趣生动的语言和拟人手法,在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想像,想像蟋蟀在不同场景中不同的表情和心情,从而做到情境带路,感情朗读。在总结出蟋蟀住宅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建设工具,将“柔弱的工具”与“伟大的工程”进行板书,从而让学生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的特点。
在总结完整篇课文以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是谁吗”学生答“法布尔。”我又问“知道法布尔有什么成就吗?”学生答《昆虫记》。由这本大家都喜爱的书总结出善于观察的作用以及对人一生的影响。
整堂课下来,感觉还算流畅,学生积极性也比较高,但课后我在写反思时再读课文忽然发现,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赞叹。
哎呀,此时不得不感慨,课前备课充分、详实到底有多重要,岂是我们简单梳理几十分钟就能周全的?以后注意,特此反思。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5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自主探究。
我让同学们夸赞自己的住宅,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拉进学生于老师之间的距离。知道写住宅要写什么,从而导入课文蟋蟀的住宅。让学生细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让学生用自己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作比较,用柔弱的工具建造不一般的住宅,从而体会作者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赞美蟋蟀,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学习作者的仔细观察,仔细研究的写作方法。激励学生去发现、去研究。
今天的讲课,由于自己的紧张,还有对学生的陌生,有些地方疏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讨论后交流太少,导致学生课堂不够活跃。这次讲课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也是一个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使自己自如的驾奴课堂。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6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写好后在网上交流,评议、修改,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上学期,全体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经过认真总结,确定了喜学、乐学、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四、畅谈感受,拓展创新。
如果我再上这一节课,就会按照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尝试,相信,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7
每一篇文章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情感,甚至每一个字中都代表着作者不同的感受,代表着它深刻的用意。不论在什么样的文章,最容易理解的或者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文字中所透出的情感。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把重点放在了“悟情”上,而对于作者用何种方法表达出来的这种情感经常被忽略。下面就以《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为例,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
一、字里行间总是情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片观察笔记。文中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课文一开始就写到“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开头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它的住宅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通过和其它昆虫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蟋蟀和其它昆虫的不同:它要慎重的选择住址,并且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要自己一点一点的挖掘。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到底是为了什么,它又是怎样的不肯的?这无疑成了课上同学们讨论的焦点。而这一点也正是蟋蟀的个性所在。课文在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时写到:“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作者把蟋蟀的叫声说成弹琴,让我们感受到这座住宅不仅仅是安全舒适,而且还有休闲娱乐之功能。当四周都已经静悄悄时,蟋蟀就弹起琴唱起歌,来享受它的美丽生活。这也证说明了作者对于蟋蟀极其喜爱的感情。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文字中,作者通过“扒、搬、踏、推、铺”这几个字,及其蟋蟀不断修正的过程,渗透出了作者对于蟋蟀的敬佩之情,一只小小的蟋蟀,不但不肯随遇而安,而且还这样努力、不辞辛苦的建造自己的住宅,真是让人心生敬佩。从初秋到深冬,蟋蟀一直在这样不停的建造和修整,也更加的说明了小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因此,作者不禁发出感叹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作者对于它的特殊感情。从文中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就喜欢捉蟋蟀,去喂养它们,而就是因为这份喜欢,才有了研究蟋蟀的这种行为。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当学生自己带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的掌握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如何建造这项伟大的工程了。
二、情到深处看表达
于永正曾经说过:“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过一篇文章来之后不但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知道作者如何把这写内容写出来的。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通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蟋蟀和它们不同,它不肯随遇而安。”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通过与其它昆虫进行比较,准确的运用“慎重”“一点一点挖掘”等词语来说明。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时,不但恰当的使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而且这些拟人化的动作,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而在课堂上对于这些表达上的知识点,极少涉及到,只是重视学生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进行的不断地努力引导,学生只体会到了文字表面上所蕴含的情感,并未深入的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些内容。当学生稍体会到一些住宅的特点时,就蜻蜓点水一样,继续着自己的 “教案之旅”,并未考虑到学生对于语言表达上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之外,还要去寻觅遣词造句的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文字表达的重要性。
三、读写结合自成文
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去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内容的,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在学习目标上不能只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应该重视能力目标。比如,在《蟋蟀的住宅》中的住宅特点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文中将蟋蟀住宅的特点描写的详细具体,但是需要用个别词语概括的说出来,就需要一种训练和引导,可以先抓住一句话进行举例说明如何概括其特点,然后放手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进而概括出其他特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提炼文章的内容。另外,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作者描写的极为具体,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那忙碌的身影,而这些都源于作者准确地运用了名词和动词。而作者为什么能够写的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而这种观察也正是我们现在学生习作中所缺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观察一件事物,不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抓住了一项内容,语言枯燥乏味。因此,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后就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这样才会有所发现。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服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将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写一篇观察笔记,就会有不俗的表现。
作为语文学科,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是短短的文字当中所包含的感情,而是作者如何用这样生动的文字将浓浓的感情包含到其中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是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表达方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8
听陈老师说他在2班上《蟋蟀的住宅》这课时以“画住宅”为切入点去学习课文,效果听说不错。我一想倒是,一是画住宅激趣,以趣入文;二是学好课文才能画好画,相辅相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决定在班里一试。
我一上课就让学生理解文题“住宅”的措辞意义,学生明确这是拟人手法后,我再借此让学生来画住宅。学生兴味盎然地拿出纸笔就画,不一会就有学生说蟋蟀不会画,我强调:“画住宅。”学生拿起笔就画了个拱形作蟋蟀住宅的门洞,我一看急了,连忙提醒:“蟋蟀的住宅在哪啊?”
“堤岸上。”
我顺手画出堤岸,又问:“这长长的一条堤岸到底哪儿可以让蟋蟀安家呢?”
学生经过探讨明确堤岸顶部肯定不行,平的,雨水要灌进去的,达不到排水优良的要求。堤岸底部也不行,怕积水满进洞里,那肯定在斜坡上了。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斜坡上随便哪个长草的地方都行。
看来他们没有很好地细读课文,我不得不提醒他们去读课文,可孩子们默读了一遍课文后还是这个观点,我正不知道怎么引导,这节课在我满怀期待转化为恼火中挨到了下课铃响。
第二节课我让他们继续找蟋蟀的住宅洞口,学生在上次基础上多发现了一点:蟋蟀不利用现成的住宅。他们找出来的条件有了这么一些:蟋蟀的住宅在堤岸上,排水优良,阳光温和,不现成,隐蔽(门口有草),像这样的地方堤岸斜坡上很多,比上节课无大进步。
(图略)
我索性就离开了课文让学生看我画的堤岸(有一处按课文内容“微斜的门口”故意画成突出)找符合蟋蟀建住宅的'地点在哪。本来想他们会看见那块突起,选1。可他们仍认为2、4都行,就没人想到1最佳,孩子们知道蟋蟀住宅里面“弯弯曲曲,有倾斜的隧道”,就没考虑到门口微斜是天然的排水优良,是慎重选择住址的要求之一。我只得指明可以再读3、4、5自然段。
终于有人读到了“倾斜的门口”“平台”这句话,没想到一女生说“平台”是指平地,去找3了,这是什么理解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平台,又不理解“倾斜”朝哪边斜了,都以为是朝下方直斜↓,都没想到蟋蟀的住宅还有门口,把“门洞”、“门口”混淆了。我只得让他们联系教室的门口去理解,终于有人找到1了。我这才怒火平息了一点。我这时早被学生的“迟钝”气昏头了。其实当他们找不到“平台”时,我完全可以指出:“课文中说蟋蟀的住宅要有平台,有微斜的门口,选堤岸的哪个地方最合适?”“向下斜能造出门口来吗?”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突出部位”最理想。
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门口有草就行,对课文是离散地找个别句子理解的,缺乏系统知识的合成。课堂上我也因生气缺乏阅读引导,缺乏学习形式的使用,就一个劲地说:“给我再读课文!”学生一看老师生气了就也乱了,更找不到知识点;学生越答不到点上,我就越生气。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反思】
这课上之前我也没有很好地去备课,只一听到说“画蟋蟀的住宅”方法不错,就直接想到用到本班教学中,却没有想过怎样使用这个手段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看来他山之石,未必可以功自家之玉。别人的好方法,成功的教学手段,要用思想去借鉴,要充分预设,要考虑实际,还要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引导,他山之石能发挥强效。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04-22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0-17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09-08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0-21
《蟋蟀的住宅》语文教学反思8篇07-27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篇09-06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篇02-18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篇)02-21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