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6 11:23: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一)在导入上,我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这首听后令人振奋的曲子,把许多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看到很多孩子随着节奏打着拍子,体验到这位失去听力的音乐家是如何创造音乐界的奇迹的。

  (二)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中,我确定的`重点是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由于3个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感悟,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朗读到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读——画——说——悟”。这就教给了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在找好词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播,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三)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的?”学生们根据课本的学习,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到了很多能够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名人。我觉得这个题目让学生的视线从课堂进入到生活。

  (四)测环节中,我根据课堂气氛,围绕文章的感情基调,设计了2个题目,一是文章标题连用2个生命的意义,学生们的回答都能谈到作者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呼吁人们珍爱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挣扎的飞蛾。”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们的答案很精彩,由课内到课外,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要像飞蛾、瓜苗、杏林子一样顽强地与命运抗挣,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当然,本节课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说没能引导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些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生命。本文针对“生命是什么”而发出质疑,从飞蛾生命的脆弱、从小瓜苗生命的顽强,从自己的心律跳动,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如下方面收获较大。

  一、注重朗读,在共鸣中积累。

  “书读万遍,其义自见。”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的是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反复品读重点的语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如何珍惜生命,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学生品读如何向珍惜生命而做出成绩的人学习,学习他们坚强不屈的品质,从而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己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及身边的人事的感悟进行深入学习。

  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学生各自交流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理解,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三。适当运用资料,加以拓展。

  由于学生在课前搜索并整理了资料,让他们通过名人故事(如文中的杏林子,外国的保尔、海伦凯勒,还有国内的张海迪,亚残会中的人物等)感受珍惜生命就会活出光彩;让他们通过自己整理并背诵的名人名言(如关于时间、理想的、读书的等名言)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真谛。

  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表达、引用,培养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学生的写作也就会收到好的效果,从他们对课后小练笔情况看,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一文,学生被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深深感动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从不同角度向我们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柔弱的飞蛾在被捉之后,鼓动翅膀,奋力抗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欲望,挣脱了我的束缚,获得求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的鲜活的`例子同样给了我们启迪,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在高位截瘫的情况下,自学几门外语,学习知识的决心让这位钢铁战士傲视一切苦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不但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能翻译许多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像其它人一样学习丰富的知识,还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给了无数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体现了生命的意义。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岁多,因为发高烧, 脑部受伤,此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因此,我们说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生命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光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和努力,《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参加本次赛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实在是太难了”!上好一节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个人素养,例如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书写能力、朗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还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也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能力,上课能随机应变,自然的生成,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上出一节好课还需要很多能力。

  这次赛课我讲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生命 生命》,准备课程的过程是艰辛的。我观看了很多教师的视频,认真分析,取长补短;深度解读了教材: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最后用心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教学反思《《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为了突出“小组合作”的主题,在马上要赛课的前三天又根据青光赛课小组合作评价表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的合作交流“瓜苗生长”扩展到三个事例都小组交流,教师再点拨提升的方式,一次次的试讲、评课、改课、再试讲使我对文本解读的越来越深刻,课堂驾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虽然过程艰辛,也经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为了提高能力,成为一个“有语文味”的教师,我也甘之如饴。

  比赛当天,我谨记“灵活大气”的原则,课堂上情绪饱满,思路清晰,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地方受到了评委的肯定。例如,例如教学设计体现“主线”教学思想,课堂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注重积累精彩语段,板书书写漂亮,导入时配乐介绍杏林子的经历非常感人等。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例如文章的重点部分应放在第三段,广泛联系作者的经历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另一方面时间安排上出现前松后紧的问题,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最后,我又征求了其他老师的意见,意识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太过于注重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在和学生互动时缺乏自然的生成,显得有些生搬硬套,缺乏大气、流畅、自然的味道。“学而知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要更加努力,真的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真诚的指导。

  一节课下来有太多的体会和感受,自己在语文教学路上“任重而道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6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原文: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那?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7

  我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生命 生命》一课,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短小精悍,含义深刻。本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即: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本文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是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二是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本文针对“生命是什么”发出质疑,而“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他们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是我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始,我先让学生交流他们课下搜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由搜集到的杏林子关于生命的名言揭示课题,让学生关注生命。通过课堂教学,我对以下几点产生了深刻的体会:

  一、抓关键词,在诵读中感悟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用心去发现、去体会。俗话说:“书读万遍,其义自见。”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断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反复品读重点语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如何珍惜生命。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我先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课本上进行批注。之后,再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重点词和“!”,让他们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感悟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珍惜与热爱。但很可惜,在授课过程中忘记了对“!”的感悟。

  我总结学习方法后,鼓励、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品读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个事例。教学中,我倡导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各自交流重点语句的含义,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顽强。此环节达到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再集体汇报交流,抓住“冲破、没有、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最后配乐展示种子生命力顽强的图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顽强的“生命”这一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在交流中感悟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我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并用认真、郑重、自豪的态度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必须对自己负责。”并给予学生课外资料进行拓展,我先呈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形象;再让学生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在强烈的对比中体会作者——杏林子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内心感到“震撼”;接着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决不白白地糟蹋”这句话,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了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还不够流畅,加上有四位录课人的关注原因,致使教态略显紧张,不够从容大方。另外教学评价如果再多样化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8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让幼儿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初步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录像。

  2、若干小贴纸标志:哭脸和笑脸

  3、活动前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放置相关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如:各种昆虫、花草等。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

  (1)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

  (2)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

  2、教师讲解用图标分类方法,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标志,笑脸代表有生命,哭脸代表无生命,将有生命的物体粘贴上笑脸,无生命的物体粘贴上哭脸。

  (2)组织幼儿在户外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粘贴标志。孩子们在户外尽情的`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为其粘贴标志户外的小草、大树、毛毛虫被粘贴上了小笑脸,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贴上了小哭脸。

  3、共同讨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及其概念。

  (1)共同探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根据幼儿的分类结果,引导幼儿分别说出寻找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2)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带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4、教育幼儿保护生命,热爱环境。

  (1)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应如何爱护有生命的动植物?

  (2)带领幼儿将大自然的动物放生。

  5、延伸活动:看幻灯片。感知巩固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有二十五名幼儿参与,大部分幼儿表现很好,课堂气氛活跃,目标完成很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9

  回顾十二年的教同学涯,已参与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战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战略研讨突出“同学参与”的主题,自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同学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繁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生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小朋友有所考虑,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同学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同学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一起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沛尊重同学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同学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同学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同学的补充,同学大胆提出自身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出现出争辩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同学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同学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同学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汹涌澎湃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沛的预设,来自于同学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同学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沛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沛体现了同学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考虑和研究又开始了,假如教师们评价中说我幼稚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身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干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考虑: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同学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同学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同学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溢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进而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本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本篇文章原本是初一语文的一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感悟透彻实在很难,在选课时,年组的老师不同意我选这节课,但倔强的我还是想接受这种挑战,我在备课时下了许多的功夫,自己研读课文,阅读教学参考书,上网到中学的教育网络查找关于这篇课文的资料,又经过年组的老师的指导帮助,终于在周二讲完了这节课。课中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也有许多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的优点。

  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教学设计中我仅仅抓住“生命”这一主题,在学生谈到对课文“飞蛾求生”一部分的理解时,我问学生:“此时,作者看到这一幕会想到什么?”在“瓜子破土”的理解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透过自己倾听心态,感受到对自己生命的惊喜(此处,应该再多找几名学生倾听自己的心跳),进一步感悟作者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说出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理解,以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怎样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学生谈得很实在,也很深入,特别是王佳月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始有所改变。

  在教学“飞蛾求生”、“瓜子破土”的结尾处,通过我的语言过渡,使学生两次齐读课堂,呼唤生命,紧扣课文主题。

  四、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课文结束之时,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生命因奋发图强而美丽、生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

  但在此处设计中,我没有把我所准备的人物介绍一一介绍出来,总觉得有些失去了课堂的亮点。

  五、教学中的不足

  1、学生发言有些拘谨,不够精彩。也许是课文难度太大,也许是学生紧张,总之,学生的语言没有平时有序,没有形成很多的亮点。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规范,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2、学生对教材的分析挖掘不透,教师应及时作好调控,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更利用挖掘教学内涵。

  3、对于这样的讲课,我以不是一次的经历,但紧张的情绪日益加剧,这与自己的心态有直接关系,欲速则不达,同时,也显现了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自己也更要多多锻炼自己。

  4、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的纰漏,还是很合理的。但教学之后我总会琢磨,如果再换一种途径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试想如果抓住“我常常思考生命是什么呢?”这句话进行教学,同时,在课文分析之中,反问学生“作者从飞蛾求生、瓜子破土就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吗?”,也许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其实,每个教师都会在执教之前和执教的过程中很迷茫,教学之后或有深深的感悟,虽然课已经讲完,但这样的反思会促进教学进步。我会通过自己的进一步的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精彩!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

  《生命,生命》是“生命”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课堂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课后,自己静静反思,从中悟出一些感受。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牵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在没有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读文,既没有丢失语文味,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老师打开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没有了老师这层屏障,孩子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交流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想到达的吗?与上次失败的课相比,自己还是前进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觉,学生也正在我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自学。正如老师所讲,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

  反思这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要提升。课上孩子依赖教辅,要让孩子慢慢丢掉拐杖,学着自己去走,即使会有跌倒,但失败过后总有收获,总会成长。在朗读方面还要让孩子潜心多读,有层次的读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交流三个故事时,如果每开始交流一个新的故事,孩子能再突出一下本文的主题,这样就不会显得太突兀,这样教学目标就能在一次次汇报交流中更扎实,更便于孩子进行理解。有了这样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更坚实地走下去,希望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得更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在引领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觉得这篇课文,如果单纯只是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资料,不足以能够领悟课文的真正含义,所以,上课前,我又让学生将桌子拉回了原处,我想让孩子有一次心灵的震撼,好好珍惜生命。但讲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理解的少了一些,对于珍惜生命的`含义也做的还不够,有些话还没有点到,如:小小的飞蛾,就能有如此强的求生欲望,更何况我们呢?这样学生可能对生命理解的会更深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3

  《生命生命》是小学语文课标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书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文章内容较简单,文字也很简洁,只有一页多了三行,这样篇幅的一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不在话下。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这三个事例,对生命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三个事例中所蕴含的意思,更好地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我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对这堂课作出了较合理的安排。

  通过本组课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课堂开始时,我没有急着带领孩子去讨论生命,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我们周围的一些生命现象,体会到生命无处不在。接下来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中的三个事例,抓住重点句,重点词,字,层层深入,一点一点地挖掘,让学生走进文中角色,以真诚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在教学第三个事例时,结合本文作者的经历、遭遇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有个别读,齐读,师生赛读,生生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体会什么是“好好地使用它”、什么是“白白地糟蹋它”,如何理解“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一句句有力的语言,让我赞叹,让我震惊更让我感动。

  但是课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本堂课我用了大约四十八分钟,比预设整整超出了八分钟。而且,在面对学生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回答时,我显得词穷。这些问题,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来说,是必须面对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4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读、悟、诵、写”的方法来进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悟是学生与自己、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诵是学生熟读成诵,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晓之以心,诵之以口;写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写下来。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应该有所想,更想有所写。

  1、抓住重点词语,更好地读出感情。教学中,让学生把三个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能积极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词语。因此,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词语,学生主动性很高。再把这种展现珍惜生命、体现生命价值和对生命负责的句子读出感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出了意境。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主题。通过重点句子,背诵课文喜欢的段落。通过找词语,找句子,写感悟,很多学生能当堂背出相关语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关于生命的格言,在课堂上,教师先将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进行展示,继而进行分组展示,学生通过展示,达到了学习拓展的目的。

  4、读写结合,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或感悟。由于在教学安排上,我把这一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本文学完之后,对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无论是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琳达一家无私奉献角膜、小花在寒风中怒放勇气,还是杏林子关于生命的感悟使学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发挥生命价值可以从不同方面去表达。加之,海伦.凯勒、杏林子、贝多芬、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名人的励志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热爱生命,创造价值的动力和勇气。在此基础上,学生来写出自己的感受,是心声的自然流淌,也是学习的理解和升华。学生们都谈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应该如何发挥生命价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虚度。

  ??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交流讨论的没有预想的充分。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4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04-04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9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3

《生命生命》 教学反思04-3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22

生命教学反思04-05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