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连加连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连加、连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感知,静态领会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首先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如小鸡吃虫子,可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二、重视算法,突破难点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第二部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制作课件时,我把主题图做成动画,演示小鸡来和走的过程,让孩子们能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这样列式。在计算过程中,我让孩子动手摆一摆,用小棒代替小鸡,分三部分表示出小鸡,再按照小鸡来的顺序合在一起,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为什么列成5+2+1最好,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先算5+2,再算7+1,然后再让孩子说说计算的过程。减法的教学过程也是这样。
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限,所以加法计算过程表达不清楚,我就一步一步带着孩子去说,但是一起说完之后,我就开始下一教学环节,孩子没能完整地,独立地叙述计算过程,所以在教学减法时,孩子同样不会独立叙述减法的计算过程。
虽然孩子小,自己叙述起来有些困难,只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孩子一定能说出来的。不光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要让孩子独立地说,试着把一起说的过程自己完整地叙述出来,第一个孩子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再引导,补充,第二个孩子可能就知道该怎么说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认为孩子小,就不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耐心地引导,反复地运用,孩子们一定能做到的。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初步学习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师生合作、示范“算式接龙”。
板书3+2,让学生口算,补书成3+2=5,又让学生口算5+1,补书成5+1=6,再让学生口算6+3,补书成6+3=9。
讲述:像这样的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刚好是第二题开头的这个数,第二题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三题开头的数——这样的几个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条龙,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2、指定几人从10-2开头练习“算式接龙”。
3、各小组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从生动的游戏情景引入,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的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也应该帮奶奶做些事情了。于是她找来了手推车,帮奶奶把南瓜搬回家。第一次运了4个放在一个筐里,第二次又运了2个放在另外一个筐里,还有一个最大的正在推着呢!奶奶一共摘下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谈话:可以这样列算式:4+2+1=(板书)
提问:算4+2+1应该先算什么?得多少?再算什么?得多少?
板书成:
4+2+1=7
——
6
提问:你能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
谈话: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就叫它连加。
提问:你能说说连加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算的吗?
谈话:对了,我们从做往右连着加,最后写上得数!(板书课题:连加)
2、教学例2
谈话: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你快来看呀,奶奶家还种了丝瓜。”
出示例2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看了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表述:丝瓜架上原来有8条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条,第二次有摘下1条,还剩几条?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板书课题:连减)做连减和连加一样都是从左往右,连减从左往右连着减最后写上得数。
(设计意图:算法选择及计算顺序是和“动作、过程”紧密联系的,教师通过学生的看图编故事,讨论怎样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牢。)
三、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能用连加连减来计算的例子?
生1:家里原来有3只苹果,妈妈先买来了2只,又买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可以用3+2+4=10来计算。
生2:我原来有9本书,送给弟弟3本,又送给妹妹4本,还剩多少本?可以用9-3-4=2来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举例,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学校里打算组织一次秋游,可以带一些干粮,妈妈给你10元钱,有这么一些食品,你打算怎么买?
火腿肠果冻面包蛋糕薯片饮料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陈旧的模式中,师声问答沿袭成一个固定框架,学生只能循着教师的思路前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极为不利。为此,我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师生、生生间平等地交流数学思想,讨论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交流、争辩,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共同发展,构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在探究连减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我看到了学生在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新知识。稚气小脸上透露出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意志品质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相互质疑,共同讨论,把原本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由小组合作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互相质疑、释疑的情景中自主探索,教师只是适时地引导,更多的是于学生一起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发言的习惯,又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4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通过精心备课,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用到的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列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说的问题新颖而且切合实际。例如:赵灵希同学说的:“我有3支铅笔,刘淇有2支,魏新有4支,一共有几支?赵雨博同学说的:“妈妈买来10个桔子,我吃了2个,爸爸吃了3个,还剩几个?同学们气氛活跃,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环节,还是练习环节我都设计了符合一年级孩子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的问题。在练习时我从课堂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先请1名同学起立,再请他前面的3名同学起立,他后面的4名同学起立,一共有几名同学起立了?先坐下2名同学,再坐下3名,还有几名同学起立?同学们都特别感兴趣,很快说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本节课我还注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先摆小棒后说算式和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虽然是刚上学的学生,但课堂调控的特别好,学生都能被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而吸引,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
2、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玩中学,学中玩,学、玩融合,其乐无穷。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接受新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叙述图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5、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运算顺序从左到右的计算掌握更牢固。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习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习心理。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5
1、动画演示,直观形象。本课凭借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练习时,利用学生的挑战心理,创设了闯关形式的练习,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兴趣盎然。
3、紧密联系生活。一开始,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了小明喂鸡的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劳动的教育。新课学完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连加、连减现象,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精心设计练习。设计练习充分考虑每一层次的学生。基本练习几乎人人都能过关,拓展练习使中、上学生得到发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练习的形式多样,有根据图意列式的,是从具体到抽象;有根据算式画图的,是用具体的图形帮助理解消化连加、连减的含义。 不足: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6
在讲连加连减这一课时由于课件是动态展示情境图,孩子们注意力比较集中,并且能完整的说出图意,这节课我重点让孩子们多说,让孩子们能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说完算式的意义让他们观察和之前学过的算式不同之处,孩子们都是一个小小数学家,说的都非常好。那该怎么计算呢?我没有想到的'发生了。第一个孩子说我先跳过去2先用4+1,我当时有点惊讶,跟我预设的不一样,也没有去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就让他先坐下找了另一位孩子说,结果这个孩子说先算后面的2+1,和我预想的还不一样,我让他先坐下又找了第三位孩子,并且也已经看出前两个孩子的疑惑,嗯?这样做不对吗?其实我知道不能说错,而是这节课就是要学的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所以我也没过多评价,第三位说出我我想要的答案,先算4+3等于7再算7+1等于8,我记得最后我多说一句对前两个孩子,从左往右计算不容易出错。于是接下来练习都让孩子多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白从左到右计算的含义。整节课很顺利就是练习有点少,孩子们还是需要多加练习。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之前评课杨老师提过的建议,精彩评价和延伸,在自己预设之外的该如何做,现在自己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首先要去表扬鼓励,再强调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为什么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不要否定孩子们的想法,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后这方面我还需要多学习。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7
二年级《连加、连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开学已有几天了,感觉孩子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计算错误率较高,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减符号经常看错;
2、数字抄错,如65写成56;
3、进位、退位忘了;
4、减法用大数减小数,如50—36=26,个位6—0,十位5—3;
5、连着写的竖式只写一步,如65+24—36,只列竖式65+24;
6、横式不写得数;
7、有抄袭的现象,同桌两人错的一样;我深刻的反思了一下: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这些毛病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孩子在作业时不够专心,20以内加减法掌握不牢,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差等等。分析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不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学生,大量的错误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否则它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要求,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格,严之以恒,从写字姿势,到书写格式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特别是对个别的后进生,除上课多“关照”,课下要给予个别指导,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计算正确率。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8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9
刚拿到课本,很是诧异,觉得这个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三),其实内容是增加的,与上学期的竖式计算没什么区别,只是多加一次竖式计算而已。有必要增加这样的单元吗?上完了第一课时,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才发现,真是有必要。
首先,在例1教学的时候,出现连加算式,学生分步计算,先算前面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后面的数相加,这样学生会列出两道加法竖式,这样的竖式上学期做过很多次,孩子们根本没问题,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们的时间预留的不长,可是,我在孩子们书写,巡视的时候,就发现了,各种状况都出现了,加号忘记写的,忘了进位的,计算出现错误的,横式上没写得数的,甚至有个学生,连横式、竖式都分不清是什么意思了,我额头开始冒汗,看来我没有很好的预计孩子们暑假后开学第一天的状况,于是这节课被我临时机动的分成了两课时,先纠正和复习竖式计算的知识,再教授连加的竖式计算。相信,以后我就会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下次上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先布置孩子们回家好好的复习与第一单元有关的上学期知识,在新课之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带孩子一起复习,这样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新课部分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单元应该是从人教版添加过来的,以往二年级开学第一单元是乘法,而现在改为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首先,这样很快的带孩子们复习了上学年的加减法,因为部分孩子经过一个暑假,计算能力明显下降,记忆不起了,同时也为后面的乘法做好铺垫。整个单元虽然只有短短的5课时,其中还包括2节练习课,但是目的明显。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巩固10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2) 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尤其是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情景理解连加、连减算理,在观察、比较中发展学生数理逻辑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的简便写法计算连加、连减以及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师:今天,邹老师邀请了一位小伙伴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我们一起先来听听一首童谣。(课件听音乐)(学生倾听)
师:这个小伙伴是谁啊?
生:小蜜蜂。
师:是的。清晨,勤劳的小蜜蜂去花园采蜜。蜜蜂国王把小蜜蜂分成了3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学生看主题图)
师: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把他完整的说出来?
生:第1组有28只小蜜蜂,第2组有34只小蜜蜂,第3组有23只小蜜蜂。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生2:第1组比第2组少多少只小蜜蜂?
生3:第1组比第3组多多少只小蜜蜂
师:刚才他们都提出了数学问题,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们能解决吗?
生:会。
师:如果是第1组、第2组、第3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们能解决吗?
生:能。
师:谁来列算式?那么多小朋友都会列?一起大声说出来。
生:28+34+23=85。
师:到底是不是85呀?
生:是。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练习本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举手,老师来帮帮你,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商量。
(学生动手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堂。)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写出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8 6 2 简便 2 8
+ 3 1 4 + 2 3 +3 1 4
6 2 8 5 写法 6 2
+2 3
8 5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是先用28加24得62。
师: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62只小蜜蜂。
师:那62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呀?
生:两组的和再加上23得到一共有85只小蜜蜂。
师:说得真清楚,老师把你的方法铁到黑板上,让全班小朋友都能看清楚。(教师贴竖式)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2个小朋友,他又是怎么算的。
生:我先用28加34再加23得85。
师:28加34再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中方法。
生:我是把28、34、23一起相加。
师:哦,原来你是把三个组的小蜜蜂一起连加。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种方法都有哪些相同点?
生:都是加法竖式,得数都是85。
师:比较以下,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1:第1种方法是两个加法竖式,第2种方法是1个加法竖式。
生2:第2种方法少写了一个“62”。
师: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哪种计算更简便呢?
生:第2种。
师:简便在哪里?
生:第2种方法少写了一个“62”;第2种方法只用写一个竖式。
师:原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我们可以少写一个数,节省了计算时间,真简便。再比较一下第三中方法,它和前面的良种方法又有什么不一样呀?
生:三个数一起连加。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
生: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加。(出示《连加》课题)
师:勤劳的小蜜蜂看见小朋友们那么认真学习,送给我们三朵花,可是每一朵花里面都有一个小陷阱,不信?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练习课件)
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19+30+40=?
生:89。
师:7+59+20=?
生:86。
师:是不是86呀?动手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学生动手计算,然后全班齐答)
师:最后这个陷阱呀,小蜜蜂要求我们列竖式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巡堂,学生独立演算、汇报。)
师:小蜜蜂已经采了很多的蜜,有些小蜜蜂开始把蜂蜜送回蜂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展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飞走了26只小蜜蜂,飞走了40只小蜜蜂,还剩下多少只小蜜蜂?
师:会列式吗?
生:会。
师:一起说出来。
生:85-40-26=
师:看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生:减法(连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另一个知识——连减。(出示《连减》课题)动手在联系本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演算,并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实物投影),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小朋友举手,我们来检查一下,他做对了吗?
师:我们在列减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数位要对齐,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师:我们再来检查另一种方法,他最对了吗?
生:没有,得数错了。
师:做连减计算的时候,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出错,因此我们做连减计算时,不用这样的方法。
师:蜜蜂国王的这个问题,除了用连减的方法解决,还能列出别的算式解决吗?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教师巡堂,学生相互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算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再用85减掉所有飞走的。
师: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采了大半天的蜜,小蜜蜂准备回家了,可是有4只贪玩的小蜜蜂找不到家了,能帮帮他们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比比,看谁送的蜜蜂最多。
(学生独立演算、汇报)
师:哟!还有一只小蜜蜂没有回家,它的家是几号呀?
生:37号。
师:这只小蜜蜂呀,最贪玩,它把算式给弄丢了回不了家,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等于37?让小蜜蜂快快回家。
(学生思考,汇报)
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利用课件向孩子展示一幅小蜜蜂采蜜、送蜜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实际情景中因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首先,我利用课件,想孩子展示小蜜蜂采蜜、送蜜这两幅情景图,让孩子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情景图理解算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竖式,让孩子观察、比较中,发现连加连减竖式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从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过程中,加入了两个练习环节。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三道连加题在花朵中,三道连加题难度逐渐增加大,即训练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给孩子在动手笔算过程中体会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而另外一个练习,我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过程中,完成连减的练习。练习中,即巩固、加强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互相帮助的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只没有算式只有得数的小蜜蜂,让孩子思考,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可以让小蜜蜂回家。学生在刚才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整节课的练习,学生想出了许多算式。这一环节我拔高层次,让学生在思考和计算中发散他们的数理逻辑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即巩固、加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情感。
但是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智,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通过这次的教学,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扑捉学生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1
《连加连减》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新授课前安排了一个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因此,本堂课我创设了芳芳和她的弟弟去乡下的奶奶家玩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将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理解图意并说一说时,其实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2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自主练习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加入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听同学们这么一说,这花果山是越看越美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棒极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棒!”改进后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并同时给其他的学生以鼓励。
由于第一次接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很多情况下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助,包括读题等,但我有些眼高手低,今后要多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3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对连加、连减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下册已经学过,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教学连加、连减中需要竖式计算的。
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前面已经教学过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年级也已经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所以出示了28+34+23这个连加算式后,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列竖式计算,学生交流汇报后,我再针对学生平常容易错和忽视的地方给与强调,规范写法,这样的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深思的地方:
一、计算教学是否需要情境。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但是不是每一个内容都需要情境呢?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是由帮农民伯伯摘西瓜这一情境引入的,到底我的这个情境对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有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改为由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引入,这样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来自主探讨列竖式计算连加会更好呢。
二、当课堂上出现多种算法时,不能急于去优化哪一种,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比较,自己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选择出最佳方法,这样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学时要钻研教材,要有机整合、研读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渗透,为以后相关知识的教学埋下伏笔。如,学生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怎样列竖式,那加个数,四个数连加,还会做吗?这样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用竖式做连加;还有就是我们知道满十要向前进一,那现在如果是列的三个数字直接相加的竖式,那就有可能满20,这要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涉及到,变成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为后面要学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注意积累,让孩子们都获得更多的收益。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习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习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习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发情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5
一、《连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二、《连减》教学反思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习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8-13
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01-20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05-23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0-08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01
小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18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1-17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5篇01-25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