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9 19:08: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为了参加新课标课堂教学比赛,我按07(4)班的教学进度,选择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8课《马说》作为比赛课。提前半个多月的时间作准备,终于在第13周上课了。一节课下来,感觉特失败,原因是什么呢,结合同事们的评议,我反复思索,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这节课的失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朗读教学耗时过多,以致时间不够用,最后形成拖堂五分钟的尴尬局面。设计教案时,确定《马说》一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当堂成诵。因为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因此,让学生能当堂背诵,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才”与“伯乐”的辩证关系。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他们才能够真正受益。这是教学既定的目标,所以在了解了文体和写作背景之后,我集中时间进行朗读教学。本计划花10分钟的时间,最后竟耗费了十多分钟,原因何在呢?

  二是分析课文时,学生合作探讨的时间过长,因为学生尚未探讨出结果,我又不好叫停他们的活动。课堂教学时设计的分析课文的三个问题,难度不是很大,为什么学生要费那么大的劲呢?

  对于所教授的学生,我清醒的知道,他们是九年级普通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是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学性都不高。但作为比赛课,我在提前半个月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于是我也对学生充满了信心,就没有很好的设计预习提要,让学生凭着经验走。可能是由于课前预习准备的时间过长,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到真正上课时,学生已产生了些许厌烦的情绪。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就碰到了几层阻力。一是有“骈、石、食、见、邪”等几个字学生读不准,长时间累积(预习时间过长)的错误要纠正两三遍。二是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处理得不好,好多地方需要纠正。如此正了读,读了正的几个回合下来,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耗费了。三是难度不大的几个问题却要分析探讨较长的时间。由此得出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一,不能过早地安排预习。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预习时间过早过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惫,从而在真正上课的时候失去了应有的激情。

  经验教训二,预习时一定给学生布置恰当的预习问题或任务,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导向。如果让学生漫无边际的'预习,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随意地读读课文便罢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查阅更多资料和学习,通过别人的经验介绍和自身的体验,我深切体会到布置学生预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阅读就是要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2、查阅。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教师就要在布置阅读课文的时候,强调学生在遇到的这些问题时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如在教学《马说》前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1、你认为是先伯乐还是先有马?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3、作者写作的意图紧紧是为马鸣不平吗?如此以来,就不至于在课堂上分析课文时耗费那么多的时间了。

  4、做笔记。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总之要做到适当灵活。

  经验教训三,朗读教学活动不一定集中放在教学环节前部分进行,可以穿插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这课的朗读教学,当遇到学生把握不好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的阻力时,可把它穿插到翻译课文之后进行,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再朗读时效果一定要好得多。正如张连仲在《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中说到:“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教师可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

  经历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进步了许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死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单元,下面我将选取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谈谈自己个人的些许体会。

  都说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真正要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谈何容易。特别时在面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类篇幅较长的科技性散文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将一篇原本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实充满情味的语言感受,使得语文课沦为不伦不类的环境保护课,甚至是思想品德课,不仅没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连工具性教育都达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课中这个问题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出来,整堂课显得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因此,我在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时,特别注意了对学生个体体验的鼓励和引导,尽量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灌输给学生科学的素养之外不忘学生语言、人文素养的培养。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开好头,我费了许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贴了四幅关于罗布泊的彩图,同时故意没加任何诠释性的文字以引起学生的想象。

  接着开始上课了,我在前幅图下面一一做了注解,分别是“罗布泊优美的春天”、“罗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罗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图让学生命名,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罗布泊寒冷的冬天”这个名称。于是我就让学生各自从图画中找命名的理由,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就连平时上课一声不响的几个人也在交头接耳地小声讨论着。学生们纷纷争着举手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意见赢得了最多的赞同:因为画面中虽然阳光灿烂,却是一片的了无生气,甚至都感觉不到一丝声音的迹象,让人平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里的万物萧条,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标已然达到,我又顺势推出了第二步骤,告诉学生其实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只有第是幅才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罗布泊!听了我的话后,所有学生都刹那间从刚才的喧嚷中沉寂了下来,马上有些反应快的人会意地笑了,有些人则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显得疑惑不解。最后我用一句简短的语言加以点评:“罗布泊就像是一位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人,经历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后,现在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机都已经消逝了”,并由此正式引导出课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个导入的环节。

  接下来,我便按部就班地以生命的消逝为主线,通过寻找、分析具体的语句来梳理出曾经的罗布泊仙湖与现在的罗布泊戈壁之间的巨大反差。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小插曲:一个学生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话——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对于这句话我本来只打算稍加解析,但这个学生不仅找出了这句话,还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读了一遍,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注意。鉴于此,我马上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转向了对这句话的'分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分析其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理解这句话反映出来的现在的罗布泊荒凉、死寂甚至恐怖的气息。

  第二阶段,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借此体会作者深切而且强烈的惋惜、无奈、悲凉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由于直抒胸臆是本文很重要的一个语言特点,我就以这句话末尾的感叹号为切入点,让学生去寻找其余的感叹句,也让教学又回到了原先的预定轨道。

  很快,有的学生找到了文章第25段的“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先故意挑选了位女学生来读这句话,不出我所料的是,这个女学生一下子还不太放得开,只是中规中矩地念了一遍。她读完之后,我适时强调了结尾得感叹号的作用,并叫了一个平时比较活泼的男生用夸张一点的语气大声地再读一遍,结果这个男生读的时候特点加重了“又是人”这三个字的读音,引起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赞赏,让原本慢慢有点沉寂下来的课堂气氛重新又高涨了起来。我让全班学生模仿刚才男生的方式把这句话齐读了一遍之后,让要求他们寻找更多类似的句子并试着自己去试着读一遍,然后进行了一个朗读比赛,课堂气氛一时如沸水不止,连带接下来的主题探讨环节也是水到渠成地顺利完成了。

  在最后课外拓展中,我抛出了一则有关于新疆政府正计划制定策略来改善罗布泊现状的材料让学生自由讨论。开始时学生大都拍手称快,罗布泊有希望恢复到以前的美丽景象。我又提了个问题:其实现实中与罗布泊相类似的例子不止一个,文章结尾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就是最明显的证据。真正在破坏水资源的罪魁祸首是谁?新疆政府是在给谁“买单”?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讨论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保护水资源没有人可以是旁观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堂课上完了,留给了我许多的启示: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到审美是关于形象的直觉,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可谓是得天独厚,本堂课在无法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运用直观的图片供学生观摩,比对罗布泊先后的巨大反差,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又激发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本堂课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良好的反应,课堂气氛“一波三折”,整堂课有如一场波澜起伏的音乐会般美妙动人、余音绕梁。另外,语文教学需坚持“本本主义”也是一大收获,声嘶力竭地喊一些空洞的口号和抓住文本,品读语言,体味语境,从而把握来把握内涵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在教学实践中,从宏观布局上,我从文本呈现、文本解读、文本迁移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体现了认知的规律,从文本解读部分来看,将文章定位在描写的生动性和绘画的理论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块,由易到难,在这两点上,又将前者定为重点,既适合学生又训练扎实,而把后者定为了解,只让学生寻找到说法即可转移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迁移部分,积累课外知识。师生互动融洽,特别是讲述中西绘画的差异时,学生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群学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讨论完全可以再深入一些。

  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质疑与创新的精神,这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怎样让学生保持愿学乐学情绪,怎样让课堂始终充满机智,还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断追求。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来这里已经将近一个月了,这里的老师与学生都很好,我教的是初二语文,有时会跟其他老师(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起探讨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有的时候还会问问学生对我的看法以及对我上课的看法,我知道,对于我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我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只是凭感觉来讲,有的时候确实抓不到重点,往往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它不考,一笔带过的东西反而会考,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老师不仅仅需要知道哪些是重点难点,还要多了解考试方面的信息,如最近几年的考试动态,考试趋势,考试题型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脱离新课标,多研究新课标,因为它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它提出了对于各个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上课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保持微笑,让学生觉得你很容易亲近,因为我问了一些学生,他们都喜欢带有微笑的.老师,而不喜欢板着脸的老师,当然这里也不是说当学生不听话时也对他笑,该严肃的时候还是得严肃的,要不然学生会肆无忌惮,局面就会难以控制。当发现学生说话或者是做些小动作时,可以先盯着他,用眼神告诉他我已经发现了,给他点面子,不行的话就直接点名教训,没必要再给他面子。

  至于板书方面,我认为该写的还是要写,没必要写的就不要写,有学生就向我反应,有些字不会写,所以最好不要只念不写。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别是课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就会走神,我发现有个方法很有用,就是故意写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再强调一下,这样印象会更深刻一点,学生记得更牢。

  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注重的是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套路在我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灌输式的教学是最常见的,就是一次性的“授之以鱼”。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教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样,有必要的话还需解释它是怎么来的,也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即长久的“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对于新的知识点,特别是一些重点,需要详细讲,比如说象征手法,以前学生都几乎没接触过这个概念,在分析这种手法的时候,先要跟学生声明什么是象征,以及用象征有什么好处,然后再分析具体的句子,加深学生对于象征手法的印象,这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后到特殊 ( 也就是解题)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

  初二的学生一般不是很积极,上课比较沉闷,很多情况下都是没多少人在认真听的,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听语文课,是不是课外知识越多越好?活动越多越好?我想应该不是,这样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反而弄巧成拙,适当地可以增加点与课内相关的课外知识,偶尔搞点活动,比如朗读比赛,比赛回答问题,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在生活的网中,时时刻刻都与周围的人与事联系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还需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梳理,以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说八年级的第二单元,基本上用到了象征这种手法,在讲这种手法的时候就可以联系以前的课文来讲,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学会运用这种手法。

  当然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上课语言不丰富,过渡语言不够,往往觉得没词,不知道应该怎样从这个知识点过渡到下个知识点,导致上课时老是出现一些像“然后,这个”之类的口头禅,也许自己没注意,其实自己说了很多次;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往往自己知道的东西,却很难跟学生讲清楚,也许是表达能力不行吧,也许是经验不够吧,一般我们老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觉得难,这就启示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多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前学过什么,需要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必要的时候还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昨天晚上有个学生问到有关谓语句的类型,有四种“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谓”谓语句,要判断具体的谓语句的类型,当时我对这个也感到陌生,不过我最终还是给他们讲清楚了,这当然离不开便利的网络,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以及网上的有关谓语句的知识,我把它拿下来了。这启示着我们老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那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复习以往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嘛,将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对于教学我们应该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段提高自身的教育 素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今天,我执教了二年级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课,这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寓言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今天的教学,再从"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们的课堂学习要想让学生尝试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就应该首先考虑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如何挖掘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自信走入课堂。在课前游戏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传话游戏,游戏形式虽然简单,但目的是在简单的游戏中让学生形成"我是很棒的"这样一种学习心态,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了学习。除此之外,我还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在无意识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对学生说:"我们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注意听讲,注意看书"相比,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搭建朗读平台

  寓言的故事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就是靠这个外壳来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理解愈深愈透,领会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试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以读促学,帮助学生领会寓意。本篇课文的重点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我紧紧抓住了"找碴儿"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训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分别分角色读狼为了想吃小羊找碴儿的话,小羊极力申辩的话。狼的话以粗而低沉的语调来读,一字一句充满杀机;羊的话以尖细柔和说理的语调来读,这样把课文内容角色化的读书,一方面完全适应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学生为读书而读书的被动意识,激起孩子们"我要读"的热情,激发起孩子们主动体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对话的朗读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引发一种情境创设,刺激学生大脑,活跃学生思维。

  三、拓展阅读时空

  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使人明理......阅读是学好语文、提高写作的有力途径,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认识到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新课程颁发后,阅读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大阅读观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过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孩子有所感悟、有所习得成为很多语文老师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随者。语文课堂上的拓展阅读,有课堂的当场阅读--对文本的一种补充与挖掘,有课后的推荐阅读--与文本相关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第二种方法,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向课外延伸,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向校外伸展。以好书推荐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好名著。

  推荐阅读该书的原因有两个:

  1、与文本相关。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选自这本书中,利于学生产生阅读的亲切感和迫切心理。

  2、能学以致用。今天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重视了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点,从而在一步步的朗读中领会寓意,这种读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时有所运用,如果坚持这样做的话,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会与日俱增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虽然带有较多的议论成分,但在写法上比较灵活,有别于一般的议论文,故称它为议论性的散文。从本文的教学过程看,我们显然很容易模糊它与一般议论文之间的区别,将本文按照规范的议论文来教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清结构和归纳段落大意上,导致教学中的处置不当。本文的结构不是不可以讲,但不宜花过多的时间纠缠于此,因为理清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另外,对初二的学生讲“引论、本论、结论”这些专业术语,也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

  关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人教社语文(八年级)培训资料上是这样建议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是品味文章的语言。其建议很有见地,准确把握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特点。

  由此想到因材施教,我认为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个别差异)加以区别对待。如果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来重新诠释因材施教,那么这里的“材”应该包含两层意思――教学对象和教材。从教学对象的角度讲,因材施教就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实施教学;从教材的角度讲,因材施教就要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即根据教材(课文)的具体特点设计教学。否则教师水平再高,课讲得再精彩,也不能算是优质教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原本准备抓住文本中“庙”的问题深入。因为小说多次“不厌其烦”地叙写“庙”的“年代久远”、“连根卷走”,还有后来现代化高速公路进驻后的变化以及村民对利益的趋之若骛等,来探讨星新一通过代表“传统和信仰”的庙宇被“连根卷走”,“洞”开始出现,以此深入探究作者对现代化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隐忧。

  对文本的思考细读还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新发现,自己也为之兴奋,所以自信地选择了《喂——出来》一文来参赛。但后来考虑到其他中学学生不一定能领悟到这一层面,只能将许多有价值、有意味的探讨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仅从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环节和效果来看,的确是我自身存在的诸多“漏洞”来我跌跌撞撞。为此,我再次进行了粗浅地反思,在此特就教于方家同仁。

  第一.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让原本存在的“漏洞”进一步暴露。就我这堂课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设计的新颖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也许是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不默契表现,两者没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课堂的僵硬。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败最沉重的收获。我想,首当其冲的原因是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所以出现问题后就不免紧张,而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影响到了课堂的从容和节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和发挥,所以课堂一下子就干涩起来,由此也走向了可怕的恶性循环。这急需我于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间的融合,更关注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自己对课堂“火花”的抓取和课堂机智的训练,以求课堂组织的'成熟和圆润。我的“眼里没有学生,只有教案”,没能“带着镣铐跳舞”。课堂其实和格律诗歌一样,也是“带着镣铐跳舞”。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有限空间和陌生化的学生和紧张化的气氛中,这些“镣铐”一下子就把我这个“初生牛犊”给束缚住了。面对原本想让学生在有趣的想像中“热身”,更从容地进入课文,谁知学生的不佳表现一下子把我打入冰窖,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紧张和急躁状态。于是,心中就只剩下了干枯的教学环节,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闪光点,学生的出彩和火花被熄灭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会有最大程度的激发。当时王老师“眼里没有学生,只有教案”的评点闪电般击中了我,汗颜后的反思更深入人心。

  第二.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尤其是课堂语言和语音语貌的“漏洞”明显。面对诸位前辈高手的出色表现,面对他们的洒脱自如,面对他们出色的教师功底,虽然我也“对课堂爱得深沉”,但我终究只能自惭形秽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了!加上我习惯了杭外课堂的大容量和快节奏,所以语速很快,以致于许多精彩点睛之处也被我快速而过,落下了如“水漂”般“滑”过水面的下场……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

  第三.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否则奢谈课堂的洒脱自如,更奢谈“如沐春风”了!

  以上就是我这堂课“进去”前后“出来”的一点粗浅想法,零零碎碎,不成体统。也许,我应该对自己的“漏洞”使劲呼喊一声“喂——出来”!以呼唤出自己的问题和反思,呼唤出自己的优势和自信,也呼唤出众前辈高手们的不吝赐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本堂课上课时学生纪律较好,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故课堂上都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导入用口技表演的场景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合作,互动的积极性较高,课文的文意基本上能够疏通,文章的结构、内容学生自己能够把握,极个别字词理解有困难。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与现在“走”的意思混淆,因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不多,故朗读的掌握还不准,尤其是长句之间的停顿;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性强,在我范读时像老先生一样摇头晃尾,结果后来的朗读很多同学也学,可见教师随时都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另外学生很愿意与老师接近对话,走下讲台的老师学生更容易接受,我经常参加到各组的讨论之中,学生的说话、表述与我要他发言进轻松自如得多,而且敢于开中。虽然没有一字一句的串讲,但通过学生的自主努力字词教学还是完成得较好。

  本堂课摒弃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先学后教”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注意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合作性、对话性,以合作为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因此的启示是语文教学结构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完整,如本文就不有单独字词练习,因这比较简单,应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课堂上的再次备课及时调整。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第五周用了三个课时开展《海燕》的教学活动,按计划是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结果用了三个课时。

  根据教学安排,计划在第五周的周一、周二完成《海燕》的教学工作,结果用了三课时,并非是因为教学开展得不顺利,而是因为在教学中显现出其它的问题,为了能根据实际对学生进行大语文的教学思想改变,临时增加了教学内容。在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实验问题式教学方式,然由于同学们对于问题的回答不积极,在调动方面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增加一些新的元素进去,造成了时间受到影响,虽然如此,教学目标仍然过到了。其中还出现了个新的让我意想不到的东西。由于同学们参与意识不到位,在讲到三个现画面时,正遇到外面下着小雨,我要求同学们观看外面的景物,说自己想说的话,结果许多同学都理解了,并说出了许多让我意想不到的描写小雨的语句。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面部表情不丰富,或者是自己在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学生不易接受的情感在内,造成了同学们参与的不积极。这可能是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认为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吧,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让我认为最感动的是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之中,虽然有一点被迫的味道,但还能参与,可以说也是种幸福吧,特别是一些教师认为不学习的同学都能动手了、动口了!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自己与本班同学之间还没有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甚至于与许多同学还没有讲过一句话,大家缺乏一种沟通与交流,彼此之间还没有达成和谐。

  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与同学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同时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考虑到同学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好处。另外,在板书设计方面必须改变过去的随意性,力求板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在暗示学生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课前让学生欣赏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和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和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对爱的力量。”现在,我们满怀深情地出声朗读这篇饱含对母亲感激、怀念的文章。

  同学们放声地朗读着,不时也动着笔在书上圈点着,可我观察到,大多数同学只是机械地读着,甚至有的读几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搞小动作,老师看时在装模作样地接着读,一问,同学们说,反正一会儿老师分析课文时跟上记就行了。哪个自然段老师在结构分析中都有标注,何必浪费时间和感情去读呢?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试中,语段分析看似很简单,有些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我终于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记者”的身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学者”,掌握了同学们的`动向,我改变了以住的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首先,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认知,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从文中感悟,从文中入情,用“读”带动“品”和“悟”。其次,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阅读过程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上戏剧时,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学生做很好很夸张的示范。上课是时常听见孩子们一阵阵的笑声。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进入角色,体会戏中人物的所言所思所想。孩子们津津乐道。很是“夸张”。特别是上《钦差大臣》一课时,同学们更是被俄国戏剧作家果戈里的辛辣幽默的语言逗得捧腹大笑。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还是注重课堂上学生的“秩序”不敢“放”。其实,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教师加给他们的更加准确,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孩子们在朗读市长长长的那一大段话的时候,整个教室象炸开了锅,吵吵囔囔。我并不担心。让他们去开心地笑,开心地去讨论。等他们笑过了,我才开始引导——作者采用了夸张的笔法,让市长不但骂自己是“老糊涂”、“大笨蛋”,还自我揭露隐私。当这样一个市长的面具揭下来之后,原来令人尊敬的市长竟然是个更大的骗子。人们对他也只剩下厌恶、讥笑和嘲讽了。这样的效果就很好。孩子们觉得开心,这样的语文课上起来没有压力,很自在。

  常常听很多同行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讲话学习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善于引导,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那么孩子们还是很乐意学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我们可以了解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足不出户,我们照样可以知天下事,赏人间景。因为有文字可以带着我们去旅行,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始终要有一个在路上。 《登勃朗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新增课文,属于第五单元游记散文中的一篇。本单元记叙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所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要能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单元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步骤,研学部分主要是:整体感知,理清游踪;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细读课文,遇奇人奇事三个部分。

  课后反思如下:可取之处:

  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且易于落实,具有可操作性,三个教学目标逐层深入,学生的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明确,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小而精。

  2.预习检测环节以试题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挑战,展示自我。并且把易错的字音、字形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印象深刻。

  3.整体感知,理清游踪的环节,以山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就把学生吸引了,然后学生通过读课文,划出旅游地点,整理线索,确定游踪,把代表地点的小红旗插在山中相应的位置上。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本课教学重难点突出,主要让学生掌握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所以,在“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这一环节,设计了微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答疑等活动,反复品读课文,体会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刚开始,学生有些迷茫,进过提示,引导,讨论,交流,孩子们渐入佳境,课堂气氛活跃。

  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的预习不是很充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不完全到位,所以预习反馈很重要。

  2.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前松后紧,对山中奇人奇事的赏析不太充分。

  3.马克吐温的语言幽默很有特色,本课时对作者的语言品析设计较少,可以推荐学生课下阅读马克吐温的相关作品,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蕴,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之后,感觉得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运用了“组合”学习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很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八年级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从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评价:

  优 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 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12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19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29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04-19

语文下册《触摸春天》教学反思03-30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08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01-27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