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森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森林教学反思1
第一次教三年级欣赏课, 有点迷茫,无从下手,让学生听,他们也不好好听,有点失落,我感觉还是我备课没有备好!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也不好好学,顿时感觉这节课我上失败啦!
失败不可怕,要从新站起来,从网上找视频资料,看看其它老师是如何教的,吸取他们的经验,再加入我的教学中, 在三(5)班的教学中,我感觉这节课真的初亮。
把每个部分的音乐情绪设计成选择题,只要认真听,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景下,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想想,如引子部分,描绘出了森林的一个什么场景,一目了然大森林早晨,太阳高高升起,阳光只照入森林中,把森林的优美宁静描绘的绘声绘色。a部分的旋律轻快活泼,可以让学生随音乐做一下身体的律动.b部分的`旋律轻盈活泼,让学生模仿芭蕾舞演员,跳简单的舞蹈动作。c部分热烈欢快,有顿音的地方让学生拍腿。通过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这首曲子的旋律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通过这节欣赏课让我感觉到三年级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问题设计的简单一下,把更多的舞蹈动作设计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森林教学反思2
《失踪的森林王国》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描写,说明乱砍滥伐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联系生活学语文,感受森林毁灭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课文。”三个板块组织课堂。在这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流合作的意识,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把读书引向深入,对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再推举代表汇报。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是思想的启迪,健康情感、价值观的`养成。
最后,因为这是一篇很适合学生表演的童话故事,我针对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设计了表演课本剧,这是学生再一次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将学生的情绪再一次引向高潮,将课文中心再一次升华。
《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结束了,可是学生好像还意犹未尽地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之中。从本课的学习中,他们知道了要找回失踪的森林王国,必须靠每个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必须从我们的生活细节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碧水蓝天中快乐生活。
森林教学反思3
一、导入是关键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别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导入是一节课的春与晨,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它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保护森林 节约用纸》这一课中,一开始,我设计的导入是漫画导入。但是,发现漫画过于简单,学生对漫画内容很多都不怎么感兴趣。可谓一次失败的导入,正确运用导入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于是,我听取了刘老师的建议,改为谜语导入。猜谜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爱猜谜语,这样,让学生一下子就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一个有关纸的谜语就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本课中,尝试过一次之后,发现,太容易了,学生一下子猜出来了,于是,我再加多一个谜语是猜日历的,这个谜语就有了争议,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来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只有设计公约是动手操作的,变废为宝的作品都是孩子在家事先做好带回来的。但发现,孩子的作品很多都变成了家长的作品。而且,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他们还不可以亲自体会到从操作的过程中深层地认识到废纸、废品可利用。针对这一点,我把制定公约和变废为宝设定为现场操作,制定节约用纸的金点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指导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有效性。变废为宝则是学生动手体验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知识,内化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两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从细节入手,完善课程
在中,这节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和赞许,在细节上,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好的建议。例如:评价学生的方式可活泼点、树砍光了之后不要留下绿色的背景等等。经过思考,我把评价学生的方式用贴树叶的方式,这样既贴近主题,又实在,我和孩子说,谁表现好为小组争取一片树叶,课后这片树叶就奖给谁,充分发挥了树叶的评价激励作用。树砍光了之后留下一张沙漠化的图片,让这个砍树的过程更加形象化了,也让孩子知道了树砍光了之后带来的恶果。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有收集废纸的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这个好习惯让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孩子心灵深入,也得到学校在这方面的支持,在每个年级都设立了“可回收”的站场。在整个过程中,我贴树叶后的双面胶纸也是放进我们班的“废纸回收站”里,学生的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也很自觉地把废纸放在小桶或小盒子里,课后,他们都把这些不能再利用的废纸送到本班的“废纸回收站”里。
在本次精品课的研磨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孩子思想的变化,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课前的查资料、问家长,课中的各个活动以及课后的延伸,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形成了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行动中培养了他们节约纸、珍惜纸的好习惯。整个过程中,孩子成长了,我也和孩子一起成长了。
森林教学反思4
最近学校就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开展了各学科赛课活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音乐课堂也应该实行高效教学,音乐课不能只是单一的教歌课,也不能只是地道的听歌课。要达成教学的有效性不但要从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灵活的运用课堂语言、等方面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够放手让小朋友自由的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我执教的是一节欣赏课《森林狂想曲》,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同学对听音乐尤为感兴趣,但前提是他们随热衷的歌曲,很多时候课本上的乐曲假如教师设计不当,不但吸引不了同学,听后也会一无所获。所以在教学环节上我先设计了“听森林”,让同学最初用耳朵感受森林,接着“唱森林”,由于这是一首器乐曲没有歌词,我让小朋友们用“啦”哼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的流动美,随之伴奏的是小朋友们自身选择的节奏律动,捻指,拍肩,拍手,分组配合旋律。所有小朋友都参与其中好不热闹,接着设计了一个“闯森林”的活动环节,进一步让同学熟悉了主题旋律,最后适时提出维护森林,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的一起责任,让同学拥有环保意识,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整节课上完感觉气氛还算活跃,环节设计,目标完成都近乎胜利,但自身感觉很是疲惫,而且总觉得缺点什么,课后和老师们一起评课,王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小朋友都被你控制了,没有了自身的活动空间”。对了,整节课我都全程参与同学的活动,哼唱旋律,拍打节奏,就连分组完成闯森林听音游戏的时候我也是每一组都跟着拍打节奏,虽然同学顺利完成听音顺序,但也感觉是在我的带领之下完成的,王老师建议我在活动过程中放手让同学自身设计形式记住旋律,或者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活动。接着在另外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只是介绍了几种简单的节奏形式,让同学自由发挥,自身设计一种你所喜欢的形式来表示旋律,果然同学也顺利完成了听音练习而且很多形式让我都觉得耳目一新,效果比预期的.还要好,我只是处于一个欣赏者角度在轻松的观看扮演,小朋友们不只欣赏到乐曲所带来的美感也感受到韵律带来的动感,真正做到了动中学,学中做,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放开小朋友们的眼,让他们看;放开小朋友们的耳,让他们听;放开小朋友们的嘴,让他们说;放开小朋友们的手,让他们做”。是啊,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放手让小朋友们尽情的学会考虑,学会发明,学会学习。放手让小朋友自由考虑也许会有更好的发明。教育是一种延续性的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自身的所学所长引导教育小朋友,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里感受学习所带来无尽快乐。
森林教学反思5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恰当使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在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与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教师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森林教学反思6
活动目标:
1、在感受音乐和感知队形图示的基础上,用动作和队形表现音乐形象。
2、创编舞蹈动作,并选择合适的动作变换队形。
3、学习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演任务。
活动准备:
1、音乐、音响设备
2、队形示意图、磁性底板
活动过程:
一、理解队形示意图师: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张图,这是跳舞用的队形示意图,你知道图中的标记表示什么吗?黑的表示什么?白的表示什么?
师:你们看出来,这表示什么队形吗?这"两横排"是怎么排出来的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排队的时候,横排要对齐,竖排要对齐,每个小朋友之间还要空开一定的距离,这样跳舞的时候才好看。
师:有没有哪组小演员愿意来试一试,排成这样的两横排呢?
师:排好了吗?"观众们"觉得他们排的怎么样?
师:其他两组想试试吗?这次我可要提高难度啦!我数到10,就要站得像这组这么好,可以吗?
师:刚刚,我们的"两横排"已经排的非常好了。那会不会排其他队形呢?大,考吧、幼师,网出,处!看,这是什么队形?哪些小演员先来试试?注意间距哦。
二、创编动作:
师:今天,老师收到一个通知,森林里面要开舞会了,请仔细听,会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听音乐!
师: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啊?他们跳舞时会做什么动作呢?现在,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学一学各种小动物吧!(自由模仿)师:小朋友,这么好玩的舞会你也想去参加吗?那我们也要排练个节目,要不我们也来跳个舞,怎么样?就刚刚听到的音乐,你最喜欢做什么动作呢?
师: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跳吧!
三、变换队形:
师:现在我们要来站队形跳舞了。看,这张队形示意图表示什么意思呢?先是"一横排",再变成"圆形",那刚刚做的2个动作哪个更适合换队形呢?好,我们来试试看,哪组演员先来挑战?
师:小朋友,你们还会做什么动作呢?那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换动作呢?
出示新的队形变换图,边换动作边换队形。
师:好,再请一组小演员上来,记住,要换动作变队形哦!
师:你们还想换什么动作呢?(再请一组)师:小演员们可真厉害,跳的舞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去森林里参加舞会吧!
活动反思: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一直以来我也比较喜欢带领孩子唱唱跳跳。《纲要》中也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森林狂想曲》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空间并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活动。上完这个音乐活动,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幼儿都能在我的引导下较认真地欣赏音乐,也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活动气氛也挺活跃,仿佛他们一个个就是那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通过活动我有许多感受,回想课堂,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记下。
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
1、音乐的选择。音乐活动中音乐肯定是首要的.,原本教参中设计的音乐有四段,我仔细听了这四段音乐,觉得四段音乐区分不太明显,对孩子来说欣赏起来有难度,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下,把音乐设定为三段。三段音乐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音乐描述的是天亮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慢慢睁开了眼睛,洗脸、找吃的……开始一天快乐而忙碌的生活场景;第二段音乐描述的是森林之王——狮子来了,小动物们纷纷逃跑,躲藏的画面;第三段则描述了狮王走后小动物们又汇集到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舞曲,情绪转为活泼欢快。音乐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个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表演的好教材。
2、道具的准备。这个活动之所以能比较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道具的准备。在活动前,我发了一个通知,请爸爸妈妈协助孩子每人制作了一个动物头饰,并让孩子模仿该动物的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都能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气氛特别活跃。
二、活动中的循循善诱
刚播放第一段乐曲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亮的,那是快乐的光芒,是孩子们在告诉我:他们喜欢这首曲子。在倾听的时候,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脸上的表情显得很丰富。于是,我在想:何不推波助澜一下,让我的孩子们尽情表演这首曲子呢?于是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后我就让孩子们表演了,不过我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有许多类同,所以我放慢了活动的进度。我请孩子们静下来,带着问题仔细地又欣赏了一遍音乐,请孩子们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表演。通过提问,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再一次表演时动作就丰富了,有吃草的、游泳的、爬树的、散步的等等。有了第一段的模式,欣赏表演第二段、第三段时孩子们更有把握。这个音乐活动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因此我力求以各种途径使幼儿参与其中,主动地听、说、想、看、做,尽量迁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积极思维,充分想象,感受音乐旋律,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活动在快乐中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幼儿的每一节课,都饱含了我们老师的心血,都有我们企盼孩子得到快乐、得到成长的美好愿望。成功的课很重要,但是觉得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快乐,我开心。
森林教学反思7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森林音乐会》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空间并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活动。上完这个音乐活动,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通过活动我也有许多感受,回想课堂,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记下。
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
1、音乐的选择。音乐活动中音乐肯定是首要的,原本教参中设计的音乐有四段,我仔细听了这四段音乐,觉得四段音乐区分不太明显,对孩子来说欣赏起来有难度,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下,把音乐设定为三段。三段音乐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音乐描述的是天亮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慢慢睁开了眼睛,洗脸、找吃的……开始一天快乐而忙碌的生活场景;第二段音乐描述的是森林之王——狮子来了,小动物们纷纷逃跑,躲藏的画面;
第三段则描述了狮王走后小动物们又汇集到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舞曲,情绪转为活泼欢快。音乐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个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表演的好教材。
2、道具的准备。这个活动之所以能比较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道具的准备。在活动前,我发了一个通知,请爸爸妈妈协助孩子每人制作了一个动物头饰,并让孩子模仿该动物的动作。
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都能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气氛特别活跃。
二、活动中的循循善诱
刚播放第一段乐曲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亮的,那是快乐的光芒,是孩子们在告诉我:他们喜欢这首曲子。在倾听的时候,许多孩子脸上的表情显得很丰富。于是,我在想:何不推波助澜一下,让我的孩子们尽情表演这首曲子呢?于是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后我就让孩子们表演了,不过我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有许多类同,所以我放慢了活动的进度。我请孩子们静下来,带着问题仔细地又欣赏了一遍音乐,请孩子们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表演。通过提问,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再一次表演时动作就丰富了。有了第一段的模式,欣赏表演第二段、第三段时孩子们更有把握。这个音乐活动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让他们积极思维,充分想象,感受音乐旋律,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活动在快乐中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幼儿的每一节课,都有我们企盼孩子得到快乐、得到成长的美好愿望。成功的课很重要,但是觉得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快乐,我开心。
森林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在阅读的过程积累相关的词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樟树的勃勃生机,并积累描写树木的词句。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樱樱如何照顾樟树,享受她的森林,感受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樱樱“森林”的特点,并熟读有关句子,积累词语。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三、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们去过森林吗?你们看到过森林吗?如果当你们来到森林中,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看看谁的本领大,来说一说。2、的确,茂密的森林给我们带来种种享受,所以人们要去享受森林。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文中有个叫樱樱的小朋友,她很想到森林去玩耍,去享受。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樱樱的森林是什么?长得怎么样?找出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
3、交流 出示句子:看,樟树茂盛、繁密的枝丫,朝气蓬勃地朝四面八方伸展,编织出一大片嫩绿色的阴凉。 (1)读句子 (2)补充了解樟树。 (3)学习生字。 (4)理解“朝气蓬勃”。
4、那么樱樱的森林是不是原本就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它原来的样子吧,指名读1,2,3小节。
5、那么,小小的嫩芽怎么会长成朝气蓬勃的大樟树的呢?原来,樱樱听了爸爸的话,爸爸说:“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 (1)谁来说说“护理”是什么意思。(2)樱樱是怎么护理的呢?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6、交流句子 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为小樟树苗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 (1)自己读,读正确、读流利。学生字。 (2)指名读,用小圆圈圈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 (3)读好这些动词,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樱樱对樟树的细心照顾,就像爸爸说的那样,心里有樟树,经常去护理。 (4)师生合作读,(分号)。(5)说话训练:还会怎么护理?7、在樱樱的细心照料下,小樟树苗茁壮成长,虽然这一片樟树林并非是真正的森林,但它是樱樱眼中的森林,所以……出示: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指导读句)
(三)复习巩固,指导书写1、抢读词语。2、书写。
(四)读写结合 再过几年,“森林”会是什么样子,人们会如何享受樱樱的“森林”?
六、教学反思
抓住课文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感悟樱樱对樟树的精心照料。这种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语言训练点,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发展他们的多元思维。通过朗读加深印象,最后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樱樱还会怎样照顾小树苗。教师在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不局限于仿造课文中的句式。作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指出学生在说话时的语病,帮助学生说通顺的、规范的话。
森林教学反思9
《森林历险记》教学反思数学绘本,讲的则是有关数学的故事。它看起来不那么严肃,却又偏偏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是需要严谨对待的事;它看起来不那么科学,却恰恰让孩子们发现数学是一种规律;它看起来很活泼,却讲述的是一则则实在“枯燥”的故事。这正是数学绘本带给我们丰富,而又多变的感受。在学习教学的时候,就不会单纯地认为是加减乘除,他们会认为教学是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有趣的知识、游戏式的知识。在进行绘本的教学时,除了需要挖掘绘本中的数学元素,必须同样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数学的关键经验进行解剖和分析,将其化解为活动中的一个个环节,使得教学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够紧密整合。此外,教学活动必须紧紧把握绘本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原著所传递的思想,让孩子在“数”阅读的过程中仍能有所感悟和收获。本节课是数学阅读课的的教学。说到数学阅读,我对数学阅读课堂的把握很没有信心,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选择了一节数学绘本阅读。让孩子们读了3遍绘本。但是在课堂上读绘本的处理方式不是很恰当。我可以把第一遍读即指名学生读,改成边看绘本边听录音。第二遍读绘本,让学生自由读,快速读,有感情地读,读完复数故事的大概内容。第三遍读则是有重点地读,读与数学相关的的数学信息,并分析绘本中的'数学信息是否正确。把自学单设计成第三边读,自己找相关的数学信息。合作单设计成和小组内通过共同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并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方法。最后老师小结平均分,24÷6=4,纠正绘本中的错误地方,并拓展让学生利用平均分编故事。学生分享的重点在于编故事,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弱,需要进一步提高。当然,这节课只是初步的探究数学阅读课的课堂形态,其中还有很多徐亚课题组老师共同研讨的地方。可以把数学阅读融入到新课授课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会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森林教学反思10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想像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朗读指导、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5.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大树爷爷”:小明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送一件礼物给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大树爷爷拍了一些照片,想请小朋友们欣赏呢!哦,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森林图片),引出课题。读题。
大树爷爷告诉我们,它已经把图片印在我们的课本上了,大家快来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认生字词。
1.提出要求,轻声自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学生读课文。
2.有没有不识的字宝宝呢?(课件出示字宝宝,: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朋友吗?)它可要下去看看,它给谁带采了惊喜。(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播放《找朋友》歌曲)
3.(课件出示字宝宝:谁是我的好朋友,把我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习“伞、红、果、叶、图、画、祖、国、木、开、水、耳、雨”等字。
(请手执生字卡的小朋友到台前来介绍:我的朋友是……)
教师将生字逐一贴到黑板上。
引:调皮的生字宝宝一个一个地跳到黑板上来了。它们站在一块,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认出它们。
随机指读生字。
男女同学轮流读。
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两个字宝宝。(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学习“小伞、红果、绿叶、图画、祖国、木耳、下雨、撑开、水珠”等词读词(带拼音)
去掉拼音读词。
齐读。
开火车读。
(你们的火车开得可真快,把字宝宝全给拽跑了,它们躲到哪去了。原来它们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课件出示带课丈的图片。
三、细读课丈,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都行、喜欢的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
2.个别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雨后的森林里有什么漂亮的景色?
四、导读课文,读中感悟。
“雨停了,雨停了”(从天上的彩虹和太阳引入,读出兴奋的浯气。第二句语调应比第一句高。)指导读“雨停了”这两句。
3.指导朗读中间四句话。
(根据学生的描述川页序,课件出示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特写图,相机板书与贴图)
让学生根据“撑开、挂满、枕着、滴着”这四个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表演。
大森林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的画面,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能把森林读得更美。愿不愿意把这四句美美地读一遍。(课件重新出现带有四句话的画面。)
全班齐读。
4.理解课丈的最后两句。
朗读最后两句话。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是祖国的宝库?
相机板书
宝库里还会有哪些珍贵的东西呢?
森林那么美,那么可爱,我们应该怎样读?谁能把森林的美和可爱读出来?(强调读出“彩色及宝库”二词)
5.朗读全文。(课件回到首页)你们愿意把整首诗朗读表演给大树爷爷欣赏欣赏吗?
五、拓展延伸,想像积累。
引:大树爷爷看得可开心了,他还邀请了森林宝库中的一些宝贝们来呢?瞧;
(课件出示小鸟,小鹿、小野花、小猴)大树爷爷想请小朋友们都来当当小诗人,为这首诗歌补写上几句,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现空行诗句)
生看图编诗句。(师引导学生从拟人化方面编)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出图外的诗句。
弹性预设
把握生成
——《雨后的森林》教后反思
张琼秀
1.引言
“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每一堂课上,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都应是“教大于学”,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以出现了“教等于学”、“教大于学”的情况。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受限,师生的共同发展受到阻碍。
2.问题的提出
上完一堂课后,心中存了不少尴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课,暴露了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学况掌握情况等多方面缺乏及时应对预案的问题。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情境及导语的设置,课件、教具的准备,教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却由于疏忽没有给任教班级的老师学生一个较好的心理准备,加之多媒体设置问题。致使学生在懵懵懂懂而又松懈等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课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后,在生成的实际中,教者又发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阅读课文,这是他们从汉语拼音到阅读课转换的第一篇,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字词方面掌握不大熟练。阅读、朗读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达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点拨朗读方面中颇费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讲”之嫌。在课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够,想放开让学生在同桌中、小组中去读,或让他们自读自悟,但上课初始时他们同桌互读的状态就不容乐观,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读书方法,教者在担心阅读效果的前提下,于是便出现了“收得太紧”的现象。只受限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够。换言之,“预设”的弹性不够,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与讨论。
教学前的设计是生成的一般指导,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结果要靠教师进行调控。它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它需要教师冷静地分析、灵活地运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点。它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备课,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整体发展情况。如果在课前就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对教学的实际生成就有了一个充分的估计。针对学生读的状况就会有一个应对的措施。如自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阅读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触阅读课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这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实现。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如果不让他们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读书,或者没有充分地读书,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度应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过多的讲,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说也不能使学生进入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不应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强加于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
在预设缺乏弹性的课堂中,生成的动力不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面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它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学生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同时向他人发出信息量较少。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现无法进八状态的情况。也就是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在预设中对这些生成性情况都应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及时进行调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森林教学反思11
凸显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掌握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是我在进行本文教学设计中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具体操作时,我先告知学生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梳理阅读提示的问题,然后把梳理出的问题作为展开阅读和思考的重要线索。
另外,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本课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随后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和认识水平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体现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教学的最后,为学生提供了一篇拓展性阅读的文章——《鹿和狼的`故事》,学一篇带多篇,还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文章——《蛇与庄稼》,目的是想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
本节课进行了语言训练:用“因为……所以……”复述森林里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道理;本节课的最后,师生进行对话,讲述森林毁灭的原因。两个训练,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二个训练点,学生参与的数量不多,没能进行生生之间的模拟对话,这也是本节课没安排好的原因。
课后,自己感觉能把教学的重难点在课上解决了,但感觉自己没有下放权力,牵引的环节还是相对多了点。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记住:我们的学生的力量是无限的,他们是能行的。
森林教学反思12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可谓遍地开花,课堂气氛着实的热了起来。但总觉得语文课堂变的很虚:掌声一阵接过一阵,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仔细想想,热闹过后,学生所得到的真正的知识很少,特别是逻辑分析能力,文字筛选能力有所下降。所以,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必须实起来。
语文课要想实起来,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情况:
1、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语文阅读应贯穿在课堂内外:课下应以朗读为主;课上以浏览为主,结合课堂布置的思考问题,用浏览的`方式圈划正确答案。本节课采用了朗读、散读、浏览等多种阅读形式,既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组内讨论一定要实起来。不以热闹为主,应选派组长主持,每个同学要发表看法,教师深入引导。讨论后教师选出几个同学代表本组发言(可选派中等水平同学,组内其他同学补充),以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课堂上应给同学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口、笔、眼有机配合。该圈划圈划,该记笔记记笔记。只有这样踏踏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森林教学反思13
《画森林》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有趣却又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因此如何能让学生在快乐的童话中完成学习目标,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题。选择最后一课作为汇报课,对我来说有着莫大的意义,我十分希望能完美的结束这学期的课程,希望让学校看到我们青年老师的进步,希望孩子们伴随着快乐和成长步入二年级的尾声。
我与童话中的小画家一样,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不同的是他是修改他的画,而我在修改教案。而我的师父彭艺红老师就像故事中的精灵,给了我许多帮助与指导,磨课过程中我有一些不足的细节她都细心记录下来,并帮助我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我很感谢她。当然今天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也还是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总的来说,收获还是挺多的。
为了使教学过程体验我校的体验教育模式,我的教学设计也力求能关注学生的体验。
一、 以读代讲,读中体验。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小画家和小精灵的对话,小画家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与怪事,我教学设计以画家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展开,那如何让学生感受画家他心情的变化呢?关键就在朗读。通过学生的读,就可以充分了解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情况。
如第5段,画家以为自己画成了真正的森林,感到十分得意。这里我抓“得意”一词,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得意的事情,再通过动作、表情来做出得意的样子,然后再回到文本理解画家的得意,孩子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画家的话,得意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本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每个段落的特色,朗读的方式也有不同。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用简单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收获不错的效果。
二、阅读体验,提取信息。
低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阅读题一直是个难点。孩子们很不善于从文中提取信息,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掌握方法或者没有耐心把短文读完。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也有意识的穿插设计一些环节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第7自然段,画家再次修改自己的画,这回画家真的是很满意了。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画家的“满意”呢?我让学生快速浏览1-7自然段,用笔勾画出到现在为止,画家的画上都出现过哪些景物。这节课他们听得十分认真,我转了一圈发现每个孩子都能找准答案。然后在课件上,学生一边说出自己找出的景物,我一边出示并给予肯定,借此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让学生找出了这么多景物也是有目的,我接着问孩子们有了这么多景物你们说美吗?他们都说很美。难怪画家这次真的是很满意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理解了画家此刻的感受了,真是一举两得啊。
三、入情入境,情感体验。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最后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画森林”走入“爱森林”,光靠老师动情的语言煽动恐怕也不一定会有好效果。
结尾画家终于画出了森林,我问孩子们你们满意了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满意”!我又说: “可是老师还有点不满意,我见过的森林还有……”这话一出,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他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我表扬了他们。可是光说效果不够,我还要带着学生去看森林。课前我收集了很多很美的森林图片,此刻播放给他们看,听到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惊叹,我知道效果达到了。
借着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我再做出总结,相信这节课留给孩子们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自己能力有很大进步,对学生的评价语,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但是还是有很多遗憾地方,如讲到画家画出了森林后,我忘记把准备好的最后一张词卡贴上黑板借此点题强化学生感受;如看森林图片时,由于没有提前去试效果,伴奏音乐没有播放出来;学习生字部分,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导致留给学生写字的时间不够;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多处重复啰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向专家、老师们学习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森林教学反思14
四月的骄阳照着如火的木棉花,随着和煦的春风吹呀吹,把人们的心呐暖呀暖,而我此时的心呀随着这次的公开课猛然第跳跃着。因为此次县级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的公开课由我来上。虽然已多次出现在这种人多的场面,但是感觉内心还是不够强大呀!整堂课上下来,感悟颇深。
一、授课的形式不同。
(1)以往都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现在课堂里,此次应凌教导的要求,送课形式为常态课,只要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稿纸,一本课本就进行上课,其实包括我在内的老师们,平时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对我来说,今天需要的严谨的把握与平时的凌乱是有很多差别的。但上课下来之后,有位老师说了是比较适合农村的课。因为翰林中心学校南片区的老师们年纪稍微偏大,且教学点的多媒体设备简陋,再者是个别的老师在思想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2)本着工作室送教下乡的活动目标,结合县级研训中心吴超群主任带领下提出的“四段式”教学模式(设定导学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成、巩固拓展提升),在再与王小娟、黄旭主任来备课和送课。
(3)课前的接触。因为路途偏远些,没有接触学生直接打照面就上课了。近段时间看过有篇言论,有位法官曾经说过“教师不需要磨课或是课前预演,难道我们法官审理案件还有需要预演,再来一次审判吗?”或许有关磨课这个观点不太赞同,但是课前接触学生的环节倒是可以省略。比如在第2次送课下乡的时候,王冬妮老师就是没有时间和学生进行课前的'沟通,但她上的那课还是很值得让人表扬与回味的。当然,个人做到的海不够,还是有欠缺的。对此在分组合作的时候,因学生的情况不熟悉,导致所花的时间较多,本县导学稿的鼻祖学校仙沟思源的莫老师也明确地指出了,所以说,功夫所锻炼的火候还是不到家,有待继续学习加强。
二、朗读课的时间少。
无论哪种课型的阅读课,都离不开“读”。黄旭老师的讲座里,明确地指出要“三读”:一、初读感知;二、精读感受;三、赏读感悟。虽然课堂上呈现了齐读,分组读,个人读,师范读,但是在新竹中心学校的那节课还是没有能够抓住这“精读”来让学生自己寻找体验本文的中心句。虽然运用食物链及课文里的事物说明,但是还不到位,翰林中心学校的那节课稍微好些,但在培养语感做得还是不够。感谢一小的邓校长、新竹中心学校的吴老师也客观系统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我个人也受到启发。
三、合作有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的运用是发挥好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里,不免有些流于形式,这是做得不够的地方。课堂里把小组分成6个小组,分别安排了组长进行督促指导组员的学习情况,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形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在小组合作中,有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这块在翰林中心学校做得还好,但是在新竹中心学校做得还是不尽人意,有点匆忙。而且在交流的过程里,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导学稿,有师生评价,但是生生评价的较少。
四、灵活借助“连接语”。
“连接语”是略读课文教学是特有的教学提示。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一方面让学生复习前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或是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另一方面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本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课标“粗知课文大意”而提。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里,花了时间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重点设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以便在明确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与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一致,效果较好。
五、教学目标比较明确。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明确,整堂课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去解决教学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更好地运用了课后选学课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课后作业的布置阅读《蛇与庄稼》一文。新课标指出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不少于40万字。本着工作室此次送教下乡的指导专题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分别送教四个类型的课:古诗词、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等的教学。而略读课文还必须做到“略而丰”的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该讲的该丢的该留的都是难以把握的度。因此,教学目标把握还是可以的。
六、板书设计简洁,朗读正确。
板书了课题之后,抓住因果关系写了“‘打扫’森林“和“森林被毁”书写,把多音字“扫”通过课题“打扫”和文中“扫帚”来辨音。另外还抓住重点理解“生态平衡”的关系,通过板书讲解例子存在的关系网,进而解决本文的重难点。
总之,上一节公课开就是成长一次,在反思的过程里,看到其他老师们中肯的评价,看到老师们善意的提醒,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所以想想自己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正,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森林教学反思15
【1】这节课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把评价机制引入课堂,采用讲评故事代讲解的方式。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经历了感知——感悟——积累,运用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重点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讲评故事。学生表演得好,讲得好,说明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学生评得好,也说明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这样以评价代讲的方式省去了繁琐的讲解与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自读自悟的
前提下,发展了语言和思维。
最后,反思一下,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上来老师把课文所处的环境渲染一下导入学习,这样描述故事,设一个情境放在第一课时就可以了,而放在第二课时就没必要了,老师可能想把一节课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而这样却浪费了时间,喧宾夺主。再如,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讲评故事的时候只评了优点而没评缺点,这样就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2】《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结束了,可是学生好像还意犹未尽地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而我似乎觉得自己也置身于森林王国之中.
在本节课,我尝试着运用“读一读、悟一悟、演一演”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感受到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愉悦,体验更加丰富、感悟更加深刻。我自己也觉得我和学生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森林王国的童话世界中遨游。所以,学生们在结束时不仅把自己体悟到的道理说出来了,而且还能通过表演加以演绎。说到演绎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有待改进。如果我能让更多或全体学生都分组表演,可能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更为深入的体悟。看来整个教学模式的结构还有待于调整,时间尚需科学地安排,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读进去,悟出来,演绎活了,才能算是教的成功,学的成功.
本节课尝试运用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用“小侦探”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尽管有些环节只是把“同学们”换成“小侦探”,但学生很喜欢这种角色,能很快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当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课堂控制的不够灵活,很多不足之处为我今后的成长提供了动力。
【3】《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结束了,可是学生好像还意犹未尽地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而我似乎觉得自己也置身于森林王国之中,我尝试着运用“读一读、悟一悟、演一演”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感受到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愉悦,体验更加丰富、感悟更加深刻。我自己也觉得我和学生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森林王国的童话世界中遨游。所以,学生们在结束时不仅把自己体悟到的道理说出来了,而且还能通过表演加以演绎。说到演绎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有待改进。如果我能让更多或全体学生都分组表演,可能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更为深入的体悟。看来整个教学模式的结构还有待于调整,时间尚需科学地安排,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读进去,悟出来,演绎活了,才能算是教的成功,学的成功。[
【森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森林水车》教学反思05-19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04-11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04-04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04-09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04-09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反思03-25
教学的反思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