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新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那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当这两种量中相对应量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时,我们就称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可以用式子y/x=k(一定)。
教者板书用字母表示的式子。
师:说得真好!×××你能再复述一遍吗?
生2复述。
师:那么同学们能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出示:
(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生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因为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一定)。
生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因为被除数/商=除数(一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种量,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生1:这三种量有这样三种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师:说得真好!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出示例3的表格。
师:这里有一组信息,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里提供了哪些信息?指名一生回答。
生:这里告诉我们用60元钱去买本子时的几种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
师:嗯!请同学们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待学生讨论片刻之后师提问:谁来将刚才讨论的结果跟大家做个交流。
生:表中列举了单价和数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缩小,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反而扩大,在变化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始终是60。我想这两种量之间就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与正比例相比,大家觉得这样两种量有什么特征呢?
生:首先要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要跟着变化。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不变,而这里的两种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是积不变。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这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师:真会观察思考!
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你能根据表中已有的信息将表填写完整吗?
生:每天运18吨,需要运4天;每天运12吨,需要运6天;每天运9吨,需要运8天。
师:为什么这样填?
生:每天运的吨数乘以时间要等于总吨数72吨。
师: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吗?
生1: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72。
生2:这个成绩表示的是工地要运水泥的总吨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
生3: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相对应的数量的乘积总是不变,都是72。所以,这道题中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师:仔细观察刚才研究的例3和“试一试”,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
生1:它们提供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扩大。
生2:这两道题里面的两种量的乘积都不变的。第一道题中两种量的乘积都是60,第二道题中的两种量的乘积都是72.
师:反比例的关系也可以像正比例一样用字母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 =k(一定)来表示。
三、巩固应用 、拓展延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5页,“练一练”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这道题中的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因为: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相关联的两重量,而且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的乘积都是300。
师:你认为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生:一要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相关联的'两种量的乘积是否始终不变。
2.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看书上的第六题。请大家写出几组对应的每本页数和装订本数的乘积,再比较乘积的大小。(稍等片刻)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几组乘积,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算了这样几组:10×90=900;12×75=900;15×60=900;20×45=900;25×36=900。它们的成绩相等,都等于900。
师: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1:这个乘积表示的是纸的总页数。
生2:这个乘积表示的就是用来装订练习本的纸的总页数。
师: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反比例。因为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的时候,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乘积保持不变。所以,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关系。
3.师:观察第7题中的两种量,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吗?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量的积始终不变都是1600。所以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4.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第8题,首先请大家根据方格图中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思考表格下面两个问题。
稍等片刻后,师:通过表格的填写和研究,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的乘积是一定的,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而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和是一定的,积并不一定,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5.师:这里有一道题,同学们判断一下。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有讨论出什么结论了吗?
生1:我觉得他不成什么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1迟疑片刻后:看了不像。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这里的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可以将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x,等式变为xy=100,这说明x和y的乘积是一定的,那么,x和y成反比例。
部分学生不约而同鼓起掌。
师咨询生1: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点头示意。
四、课尾盘点、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1:我知道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生2:在判断时,我们应该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判断,而不能看表面,比如老师出的最后一道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利用时间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反比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近,因此要注意学习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时问题比较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这两种比例关系的意义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这两种比例关系,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习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不再是一头雾水了,逐渐地错误减少了。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5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国旗,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6
星期五上了一课《正比例的意义》,上完课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于备课时遇到的许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这是一堂概念课,全新的概念传授,在这之前学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基础,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原先的备课就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填表,再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问答逐步发现。如果在一堂公开课上直接就这样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于是,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本周一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学,今年13岁,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专门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市图书馆去购买图书,行了3小时,买了4本单价为12元的《青铜葵花》,用掉60元,还剩40元。”
师:同学们,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量? 围绕这几组数量关系师出示了四张统计表
表一:李明骑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表二:《青铜葵花》总价和单价统计如下表
表三:李明买书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统计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龄情况如下表
(让生逐一填写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学生通过预测完成)
师问:从这四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你的发现给这四张表分分类?
设计意图:
将多种数量整体融合在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将表格填写完整的过程是为了学生初步意识到每张表格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给这几张表格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开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比值一定”,在比较区别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判断两个量能否成正比例的两个必备条件。
陈老师点评:
老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是不错,但有些细节应注意,如作为15岁的李明骑了3小时去买书,有点不符合实际,如果改成乘车去买书,同样达到设计意图,又符合实际;学生在预测李明40、60岁的年龄时不一定就一个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应该也认同,不能全盘否定。
罗主任点评:
一开始就抛出这四张表让学生去比较,这样的安排顺序混乱。学生对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是怎样一种模式、具体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后面两张表的出现会影响学生对新知掌握,应让学生在掌握好概念后,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再出现后两张表让学生去判断。如果我上的话,就直接出示书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
怎样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效果。按照我这样的.设计,中上等学生应该是掌握的不错,那后进生呢?与主任的上课设计两相比较,可能后者的设计使后进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扎实。不管是平时的随堂课还是领导来听的公开课,“真实有效”才是我们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而忽略学生的掌握过程。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7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直观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项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蜗牛从舟山爬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说出是在地图上爬。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图上距离。接着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因为,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所以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结合前一天的预习,在组内交流,然后师生互动,层层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发现比例尺的前项为1,认识数值和线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发现后项为1。整节课采用了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认识,理解,建构知识。
回顾整节课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展,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更优化。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所暴露的一些数学资源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欠缺。以后要多学习骨干教师的上课经验,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8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三、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强调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9
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是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课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忆并交流有关比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接下来,自学并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提示;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这些国旗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2、自学32页的主题图写出4面国旗长与宽的比。
3、选取其中两个比看一看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4、将比值相等的比写成一个等式。在这个环节中,我随时巡视并听小组的意见,同学们时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认识。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并引出比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你是怎样找的。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找来的方法:
1、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
2、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最简整数比相同的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正堂课效果不错。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中激趣
一上课,就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1)、在哪些地方见到我们国家的国旗?
(2)、你们知道国旗的尺寸吗?
出示挂图,叙述每面国旗,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长和宽。比较四面国旗不同点和相同点?(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分别列出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和求比值。最后观察比较。(比值相等)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
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
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
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
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
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1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5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结合一些生活情境,因为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生活味。
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和再现,而是通过我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材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们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例2,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三、在生活中运用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四、在练习中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但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由于量比较大,虽然设计比较到位,但由于把握不够,显得有些着急,而且乱,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改进。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3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开始,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种情景,利用表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表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表格,创设学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与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联系。让学生独立填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表象的建立。通过学生独立填表让学生几次感知“变”与“不变”,在感知“变”与“不变”过程中体会“相关联”,以此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学习活动,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并且采取数形的教学手段把具体的数据用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经历用具体数据解释图像,用图像描述具体数据的过程,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并为今后函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4
由于新教材把“比”的内容前移至十一册,学生难免会有遗忘和生疏,所以在教学时我适当增加“比”的复习分量,除了教材上的复习内容,还多加了几道复习题。
新授例1后得到两个相等比80:2=200:5,此时,应当再次指出:这个等式和复习题后面列出的等式都是比例。那么什么叫做比例呢?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一般都可以根据几个式子共有的特征得出结论。虽然班上有些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够严密,我还是加以肯定和鼓励。那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来讨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主要是看什么?”这样的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
这样不仅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减缓学生认知过程的坡度,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比例”的知识,会轻松得多。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我们教学时不是用数学证明的方法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而是引导学生研究具体比例的外项积和内项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为了使归纳的结论具有说明力,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任意写一个比例,并研究两内项积与两外项积有怎样的关系,再分小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观察得出,不论怎样的比例,它的外项与内项积都相等,并让学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来。
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个“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培养和发挥。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相对简单的概念课,学生对“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遵循了层层递进的原则,由“国旗”这一典型的事例引入,通过计算长与宽的比值,找出了相等的式子,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从不同角度(如宽与宽、长与长)的两个比找到不同的比例,拓宽学生的思维。之后变换各种题型,进行了大量的练习。
但在教学中我感到有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拓展”环节。在学生利用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得到比例后,提出问题“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旨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概念,换个角度得到“长与长、宽与宽”的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法没有理解,有的是自己找两个比组成比例,有的无从下手,不知道在说什么,感觉教学进行的.有点不顺畅,应该教师先引着学生说出其中的一个,再让学生拓展其他的例子,会好一些。
第二,是在设计的流程上,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导学的实质是“有问而导”,这些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出来的,学生没有参与,也就是说,问题应该是学生有感而提的,教师在此一步一步让学生在设计中完成学习任务,应该改变这样的方式。
由此,我想到了,无论怎样设计,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这是检验一节好课的标准。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15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6-01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9-02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12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15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03-16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8-29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08-28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1-17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