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穷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穷人》教学反思1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用多种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心理描写,又有间接心理描写;既有错觉、幻觉的运用,又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感人至深。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中想开去,让学生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做到入情入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及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朗读。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桑娜的勤劳能干。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本文着重让学生体会“忐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写,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
《穷人》教学反思2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表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突出主体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促使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形成,更能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并试着尝试由学生质疑并围绕学生的提问展开学习的教学方法。上课中我也这么做了,但是当面对学生提出的重复问题和精彩问题时,我一下子不知所措,没有进行及时的归纳和取舍学生提出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时间,以至于后边的解决问题过于零散,未能突出重点。在课堂中,我还重视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在课堂上还安排了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自读、指读、齐读桑娜的心理活动,但因读书的要求不够明显,对学生的评价上过于草率,为真正的发挥好读与评价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对桑娜、渔夫的心理活动的领悟以及体会他们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上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课下,在老师们的.指点下,追溯根源,我明白了是对教材未能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是啊!由于我对教材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抓住重点;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在学生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时未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及读好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甚至丢掉了体现渔夫善良本质的精彩问题。如:“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忧虑?”
虽然这节课已经结束了,但这节课给我的启发及反思不会结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以这节课警示自己,要求自己不仅要做到熟悉教材,更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后练习中的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及时处理和归纳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切实突破重难点。坚持做到多听课,从每个教师的身上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更要加倍作好每一节课的上课准备,争取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每一节课都有一些进步,一个提高。虽然,这一过程十分艰苦,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只要拥有肯学、肯钻的行动,一切都会做的更好,甚至最好。
《穷人》教学反思3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由于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主要通过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分析,桑娜和西蒙家穷苦生活的体会和感受桑娜的勤劳之后,为后文桑娜忐忑不安地抱回孩子,体现桑娜的善良做铺垫。
民主课堂的创设关键是给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第一部分的描写,让学生在第一部分中“哪些句子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这个问题展开,学生自由讨论,分别从桑娜的家吃的、用的、穿的、还有屋内的摆设这些方面感受到,并对此进行讨论、拓展;此中,请你试想渔夫出海捕鱼的会发生什么事的小练笔,将上课内容串联起来,达到有效统一,学以致用。
《穷人》教学反思4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一次笔者在教学《穷人》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述”穷”的资料。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论争。经思考我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看书直接获得结果,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等思维过程难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坏,学生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欢乐。
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之后我在别的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提了同样的问题,要求是让学生1分钟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说:”教师,他们生活上很穷,但我觉得他们又并不贫穷……”有的学生说:”教师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我觉得他们是富翁。””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应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欢乐,体会到了创造的欢乐。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本事、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欢乐。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穷人》教学反思5
课后的收获,还有景山苏冬梅主任、毛静老师、王海舰老师等的欣赏鼓励,以及文昌“学友们”的称赞,我记得下课十分钟后,黄慧娟老师就给我发短信:林校长,课上得很出彩!!!温馨,精致,细腻,感人。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课堂清晰流畅!
其实我知道大家都是呵护我,鼓励我,课堂一定还有不少应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最后一个环节就超时并没有完成预定设计。
中午吃饭时我找到了毛立业助理,请他指点。毛助理也是不住的点头称好,后来我的诚恳还是感动了他,他说出了对这节课的改进意见:朗读的指导显得较少;品词赏句可以做得更到位些;教师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下午,邢校长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我们集中研讨的会议室,对我这节课提出整改意见:师生对话显得偏多,朗读的指导还可以更充分些;最后一个环节的写话送卡,孩子们表现得有些高兴,这与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肃穆、悲凉有些不协调……
我感觉这第四回的修改比第一、二、三回考虑得都更细腻些,尤其是最后点连线、线铺面的整理,将课堂学习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主题得到较好的升华,语言训练也相对充分,自我感觉进步了很多,十分感谢邢校长、黄老师等景山师生还有文昌“学友们”的帮助支持。不过,毛助理和邢校长的建议十分合理,这也是我以前所没有考虑到的,我希望第五次在文昌的公开课上能让他们看到他们所提的建议落实到我的课堂上。
《穷人》教学反思6
批阅着孩子们一份份续写的作业,优秀的等级代表了他们的认真,也表明了他们课堂的习得与迁移运用。回顾两课时的课堂,反思教学成功与不足:
概括主要内容有方法。文章比较长,但不难理解,通过罗列文中的"穷人",串联人物之间的事件关系,主要内容得以呈现,加上导图的板演,桑娜等待丈夫,抱回孩子,丈夫回来想法一致,文章的结构得以把握。从文章整体入手,有导图为抓手,有方法紧跟其后,建立框架,有助思维。
文体特点把握有关注。小说文体在小学阶段并不多,通过这篇文章关注与渗透是个很好的途经,从作者入手,了解经典作品,了解作者生平,稍作背景介绍,初略了解语言特点再切入课文。再以了解结尾引导发现与《桥》的相似之处(巧设悬念)小说这一体裁孩子有些明白了,情节,人物,再加环境的描写,小说要素的出示就不突兀,文体的.关注比较充分。在每初学一篇文章,孩子们想探究属于什么文体已成习惯。
聚焦环境描写学运用。了解穷人的"穷",探究穷人的"富有",我均采取"寻找证据"并"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于情节的理解比较容易;在此基础上,我把重点聚焦到环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的用意(对比,同情),同时进行迁移运用,假如故事从西蒙的死亡为开头,你会写下怎样的环境(渲染,同情);最后在续写片段,同样要有环境描写,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几乎都会使用,环境的描写为续写添彩。
也有不足:有声有色地朗读不够,问题有些生硬,跳跃度过大,导致有些环节理性有余情趣不够。还好的是精彩的续写看出孩子们对情节描绘的细腻,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的描写,甚至标点(省略号)的使用得以应用呈现,为之欣慰。
《穷人》教学反思7
今日开始上第13课《穷人》。这是教部编版本课的第二次。
我们花了充足的时间来读课文。
朝读课30分钟,我和同学们各自读了一遍,历时10分钟。然后,大家齐读一遍,9分钟。之后,跟着101教育ppt的语文学科工具读,这次比较快,8分钟。朝读的最终几分钟,我们检查了本课生字的拼读。
正式上课时,时间不知怎样回事,一下子溜走了,好像没干多少事。我来理一理:
我们先默读课文,理出了这篇小说的人物。桑娜是主角,次要的主角,按出场顺序还有西蒙(已死去),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还有提到但没怎样出场的五个孩子。他们都是穷人,都是可怜人。
然后,我们厘清了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了示意图。我要求大家根据示意图,复述了课文主要资料,没有用关联词语。这一步其实是梳理小说的情节。
我们打开了课件,了解了作者生平和代表作。我们口头复述了这一资料。我补充了“列夫”是“狮子”之意,不知怎样扯到了佛门的“狮子吼”,文化背景不一样,牵强附会,浪费了时间。又插播说世界四大名著,托尔斯泰独占其三。其中的《复活》与第四部《简爱》天然是一副对联。这个环节虽然趣味,可是由资料引出的`,不宜展开过多。
读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仿写了其中的“爱是……”句式,构成了一组排比句,算是为考试做点准备。
分组学习了本课的生字,除“困”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有5个“三点水旁”的字,3个“口字旁”的字。这算是分类集中识字吧。
学“困”字,我给大家讲了个小故事:
一个人很迷信,认为院子里有棵大树就是“困”,想砍掉。他的朋友笑着说,不能砍,砍了就变成了院子里有个人,就是“囚”了,更不吉利。
这其实是故事法识字记字。
最终的5分钟,安排大家做了练习册上的拼音、字词题目。正准备评讲时,下课了。布置了家庭作业。
练习册应当早点准备好,讲到任务、情节时,就能够做相应题目,而不必过分纠缠那些资料。这才更像“习课堂”,这才更有效。
《穷人》教学反思8
《穷人》是小学六年级第三组以“心灵之歌”为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的写法。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确实有点难度,那么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思路的:
1. 紧扣课题 探悉之“穷”
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言,出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设疑,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品析其“穷”,再紧抓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的时候,渔夫还要出去打鱼,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其“穷”到怎么样的程度,最后,再进行里外对比,外面是狂风怒号,汹涌澎湃,而屋里却是温暖舒适,主人公桑娜勤劳能干的品质就呈现在学生眼前。
2. 抓心理活动 揭人物品质
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那心地善良的品质。善良的桑娜出于对孤儿的同情、关心,也出于母爱的本能,毅然把他们抱回了家,并让他们与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了一起,可就在她看着那七个孩子的时候,想到了到现在还没回家的丈夫心里忐忑不安,桑娜抱回孩子后的惊魂未定、失魂落魄,还有担心、犹豫、害怕的内心都让她感到“忐忑不安 ”,但是尽管如此,最后她还是下定决心把孩子抱回,这就是桑娜心地善良的品质集中体现。
3.突出对话 激发真情
对话是本课的`另一特色,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人物(渔夫)那心地善良的品质。可以让先自由读,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再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读、同桌互读、教师引读等来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穷人》教学反思9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我受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读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透过自我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透过自我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群众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我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教师用心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资料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用心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所以,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穷人》教学反思10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短篇小说。课文中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准确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了,也教了多次,可是每次都是一个全新体验。课前设计时紧扣单元训练点: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抒发美好的情感的。因此在设计研读时,紧抓环境、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来体会。
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的表现出人意料,能迅速通过抓出句子中关键部分,体会出真挚的感情。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多数学生找出“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矛盾统一,感受到桑娜善良是本能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比预设中的关心穷人更贴切更能说明桑娜的品质。
“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嗯,揍我一顿也好!’”学生在自读,讨论,互读中,抓住“忐忑不安”,几处省略号表示的心理时断时续,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学生在联系背景与实际深入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中,表现出来的理解力,真挚情感令人惊叹。别小看了这群学生,当我们教师创设了适宜的氛围时,学生在课堂上定会精彩生成。
《穷人》教学反思11
再一次执教《穷人》一文,没有了暑假前有学红主任听课的压力,自己就感觉比较轻松。
根据暑假前的授课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集体备课的元三课时进行了有效整合:将第二课时的阅读指导和第三课时的读写结合放在一课时之内完成。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将“读”“写”紧密联系。
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在完成“学习抓住对桑娜的心理描写,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桑娜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穷人的的同情与赞美。”这一教学目标时孩子们对文本的解读是那么的深入。因为在上一个课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人物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去体验情感,所以孩子们在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站在人物的角度去谈感受:“如果我是桑娜,我在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时候就会犹豫一下。”“如果我是桑娜,我自己的生活已经是勉强度日了,再收养两个孩子,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呢?”“以后渔夫打到的鱼,卖的钱还足以维持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吗?”……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孩子们学会了体验,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冷暖,再与我们的文本相结合,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本解读,孩子们真的很优秀,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以平台,给他们以扶助。
在习得作者借助心理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之后,我进而安排学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练笔实践中。“渔夫得知西蒙死去的消息后,是怎样的表现?”(生: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追问:“他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要求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对渔夫的心理进行补白。学生补白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不能联系上下文进行不败,有的孩子不能联系人物的处境进行补白,有的孩子不能恰当地运用省略号这一课上重点理解的标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课后一直在思考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补写这一环节缺少一个支架的设计,如果在这里涉及一个支架提醒学生运用恰当的标点、从人物的角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效果是否会好一些?会不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来,教师在教学前对于学生学情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的学情分析,才能在教学设计时找准定位。
《穷人》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等生字词。
2、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题目中的“穷”字,从文中找出表现“穷”的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感知桑娜和西蒙两家穷苦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生活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七颗钻石》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的一篇短篇小说。(课件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自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2)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A、检查字词过关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
词语过关:“读记写”
舒适 搁板 勉强 填饱 抱怨 倾听 掀起 裹住
蜷缩 魁梧 黧黑 撕破 倒霉 严肃 忧虑 湿淋淋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心惊肉跳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根据词意,选词填空:
(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 魁梧 )
(2)形容恐惧不安。( 心惊肉跳 )
(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汹涌澎湃 )
(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 自作自受 )
(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 黧黑 )
B、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
(板书: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 西蒙 两个孩子)
师: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谁?
生答,师板书:桑娜 渔夫
C、理清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指名二三个学生答)
师小结:你们看,如果我们把几个人物先找到,想一想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尝试着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一(1、2):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二(3---1):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12----27):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来抚养。
师板书写作顺序: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品读课文,学文悟“穷”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穷人》(生接)。不过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没有一个“穷”字,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穷人”的“穷”给写出来的呢?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穷”呢?请细读全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课件出示归纳要点),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桑娜一家吃的食物差,穿的衣服破,桑娜和丈夫拼命地干活才得以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播放哀怨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读这些语句,感受文中人物生活的贫穷。
4、师小结:他们屋内的装饰,他们的吃穿,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碌于生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其实课文只写了他们的“穷”吗?还写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9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泰斗)
等待丈夫
桑娜 抱回孩子 渔夫
催促桑娜
生活:艰难困苦
教学反思
《穷人》一课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的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她的丈夫主动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丈夫的那种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上课伊始,我由题目入手。那么穷人的“穷”体现在哪里呢?学生交流的时候,不仅交流到了桑娜一家的穷,也交流到了西蒙家的贫苦,我趁机抛出问题:我们来看题目穷人,这里的穷人指谁呢?由此让学生知道,这里的穷人,指的是在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苦的人,不单单指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
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桑娜和渔夫,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和渔夫的语句,仔细品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这样学生从桑拿的心理描写以及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学生汇报到第一段环境描写时,我顺势告诉学生环境描写的作用,在这里就是侧面烘托人物的品质。然后体会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然后引发讨论:穷人是不是真的穷?从而深化文章主题,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
这节课学生交流汇报得很认真,学生学得热情高涨。但是总感觉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充分,学生交流到那些重点的段落时,也没能够及时地让学生仔细品味,用心朗读。另外就是感觉课讲的不够精细,待咀嚼的地方还有很多。
《穷人》教学反思13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教学本课我认为有一个亮点值得记录,那就是关于“穷”的探讨。
我抛出一个问题:《穷人》这篇文章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表现穷人的“穷”,超出了我的想象。
上课时,同学们读完课文,我让同学们先找关键的词句,过了一会儿,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以上填空的重点词真是准确地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突出了“穷人”物质上的贫穷。)但这些远远不够。同学们细读文本的还有:
生1:“睡觉还早”一句反映了贫穷。(解释:联系上文“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说明时间已近很晚了,但渔夫出去打渔还没有回家,而且桑娜说时间很早,可见他们家确实很穷。)
(此生真会联系上下文,让我眼前一亮。)
生2:“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字说明生活艰苦,也说明他们家很穷。
(我只想到“熬”字会在第二课时反映渔夫的高贵品质时会出现,没想到这里有同学提到,这样为第二课时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生3:“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中的“黧黑”一词反映了渔夫经历了风吹雨打被晒黑的,进而反映了渔夫的贫穷,生活的艰辛。
(老师只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上课认真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灵性的课堂,才能让人感受到课堂又是让人陶醉的。)
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深有感触,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从而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
《穷人》教学反思14
《穷人》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同时要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经过环境描述、人物言行、心理描述的句子,去抒发完美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抓住环境描述、人物语言、心理描述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整体思路分为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这两大部分。由于文章比较长,理解起来有必须的难度,为此,在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来划分三部分进行理解。这几部分资料的概括把握能够帮忙学生整体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质穷苦”的部分上,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自行读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从学生的回答上看,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并由环境描述中确实地体会到了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为了到达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述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
对“物质贫穷”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到达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其实,在品味环境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坚持的那种完美的品质。对穷人的善良、勤劳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头戏在于品味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述。在此环节上,主要抓住桑娜的复杂心理,原意是用朗读、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坚定。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必须程面地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顾地帮忙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复杂心理的原因却是无法理解到位。所以,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仍然是不够透彻。而之后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中,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所以在末段的对话中,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但对渔夫那种善良、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
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较有感触,而对“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穷人》教学反思15
《穷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太接近,孩子们学习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长文如何短教?我们备课组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精读课文,从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入手:桑娜想了些什么?1、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3、该怎么对渔夫说?然后去步步理解课文,从“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去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到桑娜一家的穷,日子的艰难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勤劳;从“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去第二部分的内容,去来体会桑娜抱孩子过来只是处于善良的本能,尽管忐忑,尽管前途未卜,但是还是把孩子抱了过来;从“该怎么对渔夫说”去学习渔夫回来后他们的对话,去体会渔夫也和桑娜一样——善良。这样,这篇课文虽然长,但是,却能抓住重点展开教学。
但是,我仔细斟酌了设计,我觉得这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故事,如果从桑娜的心理活动入手去引导孩子们学习课文,这样把课文肢解了,故事显得不完整。于是我重新修改了教案。
我按课文的顺序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学。教学中住住描写环境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去品读,去体会。
学完这篇课文共用了3个课时,我觉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虽然这是一个小说故事,但是故事性并不强,重在细节描写。我在教学中没有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去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其二是没有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去,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是极有特色的,但是,我引导无方,将教学变成了冗长的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都索然无趣,而我教师在课堂上也是惶惶的,始终没有使自己的心沉下来。
教学效果不好主要原因还是我在课前没有仔细地研读教材,虽然这是一篇老教材,我也比较熟悉,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没有找到最优的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我应该反反复复地读,读出新意,读出味道,这样教学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穷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穷人教学反思08-04
“穷人”教学反思06-29
穷人教学反思07-14
《穷人》教学反思10-25
《穷人》教学反思09-05
《穷人》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21
《穷人》教学反思(15篇)12-16
穷人教学反思15篇09-01
《穷人》教学反思15篇09-11
《穷人》教学反思 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