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不足之处:
1.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2.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改进之处:
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记。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1、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几天我们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之前,我让学生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正方体实物,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长正方体物体,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洗衣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板的运用知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的一些问题:
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给游泳池贴瓷砖,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计算使用瓷砖时成了6个面的面积。还有计算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时,好多学生加上了地面,造成错误。这些问题得出现,说明同学们缺乏空间想象力,对于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观念不强,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 ,自主探究等方式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考虑到班级学生较多,所以活动主要以小组进行。思路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一条线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如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但是有的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另外在让学生做当堂检测第三关时,我发现有学生做错了,只是把错题通过投影仪呈现了出来,由于受条件限制,未能结合原题给学生好好评讲,这一点比较遗憾。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本月,学校重点抓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是行政听各位老师的"推门课"。虽然让我们任课教师着实紧张了一把,但是这样也是让我们老师教学进步最快的方法。
3月28日,贺书记听了我五年级《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内容比较简单,重点在于学生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对正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一节课中,重难点把握比较好,学生表现还不错,但是学生还不够活泼,主要是我准备不是很充分,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到位,习题的设计缺少层次感,对学生能力锻炼还不够,没有能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课后,听了贺书记的一番点评,我顿时觉得头脑很清晰,对以后怎么教学立体图形这样的内容有了一个清楚的轮廓。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实际情况,提出各种想法,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学生也会因此对学习感兴趣,整个课堂上就不会枯燥乏味。
然后要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挖掘思考潜力,学生的活动是自由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再次,学习数学一定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本身,学习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在练习中,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会觉得很熟悉,并且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再一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老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练,才能不断进步。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在这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或只停留在一种浅层的认识上,而应该在大量的练习中,让孩子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让孩子们能在知识的认识深度上有一个概括性的想法,能在一般现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让孩子们能自己总结出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并且这种公式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更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体会到问题的内在,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不断地学习中自我找寻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是对于孩子们所学习的`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我们固然要做到让孩子们去探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们能找到寻找问题的钥匙,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解决一些问题,更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让他们体会到,“至少”的意思,一方面是最少,另一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最少,就是每一个面贴的彩纸和这个长方体的这个面的面积相等。
对于孩子们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也即孩子们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时,不知如何找数据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处,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我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每一步的解题思路,让他们弄清,每一个算式求的是哪个面的面积,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于公式的总结不是我们最终要寻找的结果,只有我们在理解问题本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因素,也即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寻个来龙去脉,只有在一种这样的情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走上更宽广的学习之路,那种只是死记硬背的方式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我们自己和学生,只有让学生理解,教师只有在一种不怕耽误工夫的理念中,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得到什么。
学习是孩子们的事,紧记这一句,我想,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去学习,而不是我们包办代替!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
尽管这样安排,但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不是“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不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更不是“为什么求长方体表面积”,而是“每一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哪一个”。因为,如果学生弄不清楚这一点,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弄懂了这一点,后面的求表面积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这里。在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后,让学生自主标出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求每个面的面积怎么求?每个面的长和宽分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并记录在纸上。经过小组的合作,对于这一点学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学生汇报之后,再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并要求,看谁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涨,不一会就研究出了各种解法:一个面一个面的加;用前(后)面面积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积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积乘二;上(下)面面积加前(后)面面积加左(右)面面积的和乘二。还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积乘四加上左面面积乘二。虽然还有的方法没想到,但是这些方法我觉得已经足矣。
实践表明,我这样是正确的,我班学生对表面积这一块理解掌握比较好,即使是后三分之一学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觉得,每一节数学课,抓住难点,抓住重点,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创设情境以“疑”激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的开始我以问题:
店员阿姨做一个生日礼物包装盒需要多少包装纸?引入课题,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实物,并讨论。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
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
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
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
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
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确定求长方体、正方体几个面的面积。在课堂上我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辨析,搞清楚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说清楚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在课堂上我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辨析,搞清楚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说清楚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
例题教学后,我出示了讲台上的无盖粉笔盒,告知学生这个粉笔盒长11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让学生计算钉成这样一个粉笔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木板。学生在练习中集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少数学生根本没有认真观察实物演示,忽视了无盖的实际情况,当成计算表面积的练习;
2、有些学生注意到缺少了一个面,但在运用哪些数据计算时互相混淆,这是上一课时中的遗留问题。
另外练习中还发现部分学生习惯于先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再减去缺少的面的面积,好在通过后续的计算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了更为简便的计算其中几个面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数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过程中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还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许多教育家都非常欣赏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直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
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上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的一节练习课。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有时又不只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需要算几个面。教材安排这节课不仅要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也是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知识运用得还不是很熟练。本节课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要用到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要计算几面的面积,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长宽高的对应数字把握不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活动中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学校要建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的长50m,宽30m,深2.5m,要贴上瓷砖,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多少瓷砖?
(只需要计算五个面的面积,即底面:长×宽和四周:宽×高×2+长×高×2)
2.一节通风管长4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做这样的一对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①理解“通风管”。
②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要求学生画草图,借助图形理解长宽高的数据)
3. 同学们,新年快到了,老师想给山区的小朋友寄两本书。这两本书长17厘米,20厘米,1.5厘米。你们能帮老师计算一下,怎样给这两本书包装才更省包装纸呢?
板书设计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我们都知道刚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学生最容易把表面积的计算和体积搞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便于今后能清晰辨析解题,我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采取了“提纲挈领,层层深入”的方法来教学,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所谓“提纲挈领,层层深入”就是精讲精炼,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逐步掌握并形成技能的过程。
一、理解概念三步走
学生之所以在今后解决问题或运算过程中会让表面积和体积“打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因此理解概念是计算之源。
1、初步感知概念
提问:“看到表面积一词,同学们就字面意思,说说你对表面积是怎样理解的呢?”让学生讨论自己想法,理解表面积它首先是个面积;其次它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就长方体和正方体来说它就是6个面面积之和。
2、具体理解概念
摸:拿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说说它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
说:在一个长方体鞋盒外面包了一层包装纸,接头忽略不计,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为什么?;
想: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
3、深刻明确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面积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面积之和。
二、掌握计算三要素
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掌握表面积计算的基础。长方体有3组对面相等,正方体6个面全相等,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归纳出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自然记忆深刻。
2、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是掌握表面积计算的精髓。前面我们为什么要花很久去理解概念?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理解的表面积的内涵,除了常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即便以后遇上各种“变式”的(无盖的,少2个面的.等情况)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了。
3、积累生活经验是掌握表面积计算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健全,很多习题还依赖直观物体或模型来构建表像。因此老师要设计各种典型的习题让学生去看实物、做模型、画草图,学生感知的经验丰富了,题意理解了,今后解决问题还能有什么困难呢。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4、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总体把握还有待于提升,教师应多钻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感受颇深。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在学生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得出三种计算方法: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通过对正方体表面积比较归纳,学生和我一起总结出了文字公式,并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