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事后进行反思,以下是“小数的意义之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按说学生学习有关概念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那个整堂课需要老师很多的讲解,一开始我备课前就在苦思冥想,到底该怎么引导。我想还是常规保险一点,教师多讲点,这样学生少走点歪路,课堂进度就能快些。后来在我自己上课前听了隔壁班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我发现老师讲得不多,学生也可以做对题目啊。于是,我决定自己的课堂也来尝试一下。
首先出示:1分米=—米=()米,3分米=—米=()米。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以往的知识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解答并且能很好地回答出理由。但是考虑到学困生,我在学生回答完的基础上增加出示了一把一米的米尺,平均分成10分,通过图帮助这部分孩子理解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即一分米就是十分之三米。
接下来我出示一张把米尺平均分成100分的图片,因为100分过多,学生一格一格数肯定看不清也来不及,我就直接告诉他们这里1米平均分了100分,数与形的结合易于孩子的理解。接下来全班一起解决1厘米=—米=()米的问题,指名学生说说,学生同样说得很明白,后面4厘米和12厘米的同类型题目完全可以放手,在学生独立完成的这点时间里,我就去到学困生那边多点拨了一下,全体完成后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整体的学习效率就提上来了。
最后解决三位小数的问题我也差不多采用了上面的方法,效果也不错。老师提供一幅图,指点一二,学生想得多,讲得多,思维就活络起来了,越学越来劲,到最后的总结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成不成功无法断言,但我觉得收效不错。
【扩展阅读】
类型方法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小学教学方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今天听了xx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从听这课我发现闫老师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堂中闫老师的“活动系统”,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
(1)组织学生4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构筑互学的关系而不是互教的关系
(3)组织挑战性的学习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课堂教学基于教师应答学生学习的关系闫老师特别注意:贯穿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活动,放低声音的调门,精选课堂话语,基于即兴式应对来追求创造性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3
《方程的意义》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进行三分钟口算。上课开始进行简单的小游戏:把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学生能明白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什么是相等关系,天平中的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虽然整个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将“等式”和“方程”进行直接对比。以使学生理解和区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题引入铺垫后,要再回过头来充分利用。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再回到口算题上,将口算题通过变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3、体会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精神。
《比例的意义》是一个概念性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我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努力:
1、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引导学生尝试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课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到“比例”学生根据过去的学习经验,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如:比例的意义或什么是比例,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例与比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而这些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自学、交流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为继续学习提供了动力和保证。
2、结尾设制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有人说,一节课上完之后,不应该是画一个句号,而应该是一个问号。在本节课的末尾,我利用了课本33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写出了不同的比例,但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明确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写比例的,所以个人写出的比例并不全面或有重复。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稍停)若有,用已有的知识可以解决吗?(不能)下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了!这样,学生继续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还欠缺:
1、对比例意义的引导还不够细致。应该让更多的同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参与教学过程,体会成功。
2、课堂调控能力还需要继续提高,对课堂生成性的内容处理不够。学生在总结比例的意义时这样说:比例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教师没能抓住“比值相等”这个关键做好学生认识与课本概念的过渡和衔接。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5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节课可以说是百分数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敲门课。百分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含义有别于分数的意义。而且它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我感凡是每一单元的意义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解好了,就为后在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节课我备得很用心,广泛借鉴网上优秀的教学设计,再结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按步设计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出发,认识百分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收集了关于身边豆类有百分数的物品。课堂伊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及时评价找得多的同学,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1)你手中物品的百分数怎样读?你能说出它表示什么吗?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汇报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发言,提出了回答问题的模式:先说手中的物品是什么?再读出物品中的百分数,最后说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汇报时,我随机板书这些百分数。并且注意抓住学生汇报中的关键点:沙琪玛能量值是2145千焦/每100克;营养素为26%,一袋少琪玛的质量是160克,而每100克的沙琪玛中含有能量2145千焦,每100克沙琪玛中能量产生的营养素占营养素总量的26/100。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仅走出了能量占这袋小食品总营养素的26/100的误解。而且为进一步揭示百分数的含义,做了良好地引导。
通过多个实例的汇报,我还不忘结合教材上给出的实例,让学生再一次以文本为载体,加深认识百分数。顺理成章地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揭示百分数的含义: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相机教学黑板上的百分数的读法,规范写法,特别强调百分号%的书写。如上教学,我不仅让学生清晰地主识了百分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让学业生体会到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我有一个问题没有给学生交待得更清晰,这是在我第二堂课想到后给学生补充上去的,那就是:既然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就应该给学生点出:百分数体现了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只不过这个比的后项是一个固定的数100,写在了带有百分号的形式。
二、从实例拓展,加深理解
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并且体会百分数易于比较,广泛应用的'好处。我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即:一场篮球比赛,王治郅投中9球;易建联投中11球;姚明投中了12球。问谁的准确率高?问题一出,很多学生脱口而出说:姚明投了100个球,才中了11个球,就说明王治郅投得准。这一节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意识到:要判断出准确率的高低,必须得知道两个条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当我补充完条件,学生开始思考___写出分数(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通分---- 比较----转化成百分数。通过题中分数与百分数的对比,学生发现了百分数的优越性。通过通分得到46/100,44/100,40/100,此刻渗透了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简单方法。另外,在最后一步也揭示了命中率的概念,一举多得。最后,通过两个小问题的提出:一个神秘手,命中率为100%,能不能说明他是高的,投篮准?和陈天华和姚明的命中率都是40%能不能说明他俩投中的球数同样多?开拓了学生思维,深刻地认识了百分数。课的最后,我们观察:黑板上出示的所有百分数,使学生知道了百分数有大于100%,也有小于100%,等于100%。百分号前面有整数的,也有小数。课上得很顺利,知识交待很清晰。也注重了学生思维启迪,教学效果良好。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百分数时,又发现:对百分数的产生和扩展得还不够。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6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小数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虽然学生已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但本节课教学我仍然把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我把准备的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十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然后请学生用已学过的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在学生说出十分之一后告诉学生十分之一也可以写成小数0。1,接着又将十份中的三份涂色要求学生先用分数再用小数尝试表示涂色部分,在学生会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十的分数后,我又将另外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一百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并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在学生说出百分之一后告诉学生这百分之一还可以小数0。01表示,接着我又将其中的58份涂色,并请学生尝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因为有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学习基础,学习三位小数我就放手让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因为学生对分数的知识掌握得较扎实,所以学生学得较轻松,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配合得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从课后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真正的掌握。
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时,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学会用小数表示分数后没能趁机再次利用正方形纸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相邻数位间的进率。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7
1、导入环节
为了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以黄山风景PPT配乐(高山流水)导入,通过第一天的课堂反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是很积极,但是问题来了:第一导入有一些太长,与教材内容想关联程度不大,耽误了课堂时间。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觉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据黄山风景导入中的门票价格,编制例题一道,先来教授相关联的量。然后通过例1来认识正比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例1和试一试,两道来认识正比例,第1题比值为速度80是整数,试一试中比值单价为0。3为小数,教材编写从整数到小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如果引入我的例题就打破了教材的`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决定删除这部分内容。
3、课件
PPT的制作不太合适,内容太多,每页上的字数太多,每页上最多不能超过4行字,我在制作PPT时总是想把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总怕不全面,都想呈现给孩子看,不想错过什么,熟不知道孩子们根本不会看,而且呈现太多会导致重点不明确。第二次试课我忍痛删除了一部分。
4、童谣中
有反比例的部分,现在刚上出示有一些太早,应当反比例上完呈现。学生理解深度会加深。利于掌握新内容。
5、课堂上
教师不能频繁移动自己的位置,这样会影响学生思考。
上完这节课,我身上暴露的问题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去改进,反思,特别是最教材的整体把握。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8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当然,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也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因为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中,过早地揭示比的概念,不利于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的理解,容易产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
一、我重点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通过引课板书2÷3=2/3,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复习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1、除法算式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2、除法算式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较好地搭建起了连接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在学生能用除法、整数、分数描述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基础上,我引出两者的关系还可以用数学上的“比”来表示,引出课题并及时板书出2:3=2÷3=2/3(在前面板书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式子并提出问题: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学生很容易明白:
1、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很容易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紧接着我又对比着式子让学生复习2÷3和2/3中各部分的名称,带着复习的收获自学课本并思考两个问题:
1、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的各部分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学生很容易类比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尤其是用分数表示比且前、后项互质时如2/3,这个分数表示的究意是比还是比值,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是这样设定的问题:
1、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是比还是比值?
2、表示结果时是比还是比值?
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比是一种关系,读作几比几;比值是得数(一个数)。
趁热打铁我继续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2:3=2÷3=2/3并提出"怎样求比值"?学生对照着一下子就明白了"求比值先用前项除以后项再求出商"这一过程就是求比值的过程。
我把课本上的两个引题放在了这节课的最后,在学生明白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理解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同类量的比表示倍的关系,不同类量的比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时间=速度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没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比,在后面我才举例足球比赛场上分数之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不是我们学过的比,只是两个队的得分差。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同类量的比说得过快,以致部分学生对什么叫同类量的比是什么意思不清楚。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还有在比的后项不能是0这一点上没有能很好的强调。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9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0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要属吴老师《比的意义》这节课,她独特的视角与解读,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课堂,感受她的数学教学理念与实践。
1、抓住数学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意义”。
课前谈话:对于比,你都了解什么?生:身高比,体重比,足球比赛的比分、广告词金龙鱼1:1:1,妈妈调果汁,水、蜂蜜、柠檬的比例……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比是什么?比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比到底是什么东西(比是小数吗?)
从学生的配糖水来研究,1:2,你画出来,糖占多少份,水占多少份?
生:糖占1份,水占2份。糖比水少1份、糖是水的二分之一。
糖增加到2份,水的份数怎样就还是1:2?一份和两份之比。可以说:水的份数是糖的2倍,或者糖的份数是梨水的二分之一。还可以说:糖和水的关系就是1:2的关系。
认识比。比的样子,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为什么不能反过来?生:因为有顺序。
练习中,吴老师借助“师生比”、思考“你能给吴校长什么建议”、不断让学生体会:“比是一把尺子”,“比可以进行比较”,“比可以帮助判断”。
2、利用学生原始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串中引发思考、质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吴老师上课的素材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配饮料的配比关系引入,你想怎么配就怎么配,孩子说1:2,作为有生活经验的老师们都知道,这样的配法太浓,吴老师并没有阻止学生,并问:感觉水有点甜?生:加水,加多少水?学生尽情思考表达,感受水在不断变化,在变化中又感知了不变的1:2比例关系,理解了比的意义。
课堂中,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同时对“比”的理解也更深入。接着,已有对份、倍、分数的认知,吴老师加强学生对比的深入认识,并将这几者的联系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开放性的板书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多种形式的比,更感受到:比其实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3、敢于超越,聆听同行声音,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和教师思考概念本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最终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在数学上,张奠宙老先生认为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把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作为定义,是舍本逐末。“比”的概念发展有一个过程:1同类量的简单倍数比较,如甘蔗饮料的配方——2同类量的复杂比,如树高与其影长之比,具有函数背景——3不同类量的比较,具有量纲,如速度——4从“量”到“数”,引出两个无量纲的数的比。
因此吴老师作为数学课标编写组的成员,对比的'本质有了自己的思考,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中不急于给出定义,也不停留在口头上的反复强调,而是让学生感悟比的本质。先讲清比是一种“关系”,再处理比的结果——比值,也就是多少倍。倍数关系,度量都是“比”的概念性理解,除法是“比”的程序性理解。凸显“比”的概念本质。
一天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好的课堂标准是什么?是师生间的分享,生生间的分享,是教师抓住数学的本质,挥洒创作,是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听到他们生命的拔节声,还如初恋一样,让人着迷与沉醉。由此我不断告诫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
一、本课设计:
罗静老师上的《小数的意义》这一课的整体设计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无论从教学的引入还是新授课的讲解都让学生自己亲自体验,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充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二、听了本课的几点体会: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
2、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作为新的数形出现,学生刚接触对于它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仍是难点,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知识引入,处理得当。
3、重点把握比较准确,通过让生自己说小数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学到知识。
4、课件制作较好,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我在备课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体验少,教学难点的落实不够到位。
2、给学生质疑空间比较少。
四、教学感悟:
1、让学生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4、学会生存,即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中小学阶段对四个学会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除了继续重视“双基”之外,还应加上培养基本的能力和养成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情感和态度,构成“四基”的要求。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
一、自我评价: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实际教学基本按照原计划进行,只有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这个环节,由于相关视频因设备原因无法正常播放时,我临时调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62页的小资料来了解分数的产生。知识传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况
教法的成功之处是,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我对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3、反思学法指导工作情况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二、反思问题
1、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4)、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指导的不够到位;
(5)、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6)、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
优势进行教学。
2、反思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在教学分数单位含义后,我发现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所下降,我及时采取了抢答分数的分数单位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又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课堂重建
1、我的收获和感悟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2、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对于本节课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改进、去思考:
(1)、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强调,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学的重点;
(2)、数学课堂上要尽可能精讲多练;
(3)、教师要丰富自己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好的表现要通过多样的形式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对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设想
在经历了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活动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去设计:只给一个分数,如 ,让学生举例交流它的含义,之后给学生这样两个分数 和 让学生再去交流它们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些关键词语。
在认识分数单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自学,随后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通过适当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自学效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心。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3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到分数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动手分许多物体组成整体(小正方体、跳棋、硬币、糖块……),在孩子们的手中,分法各异,尤其是张宇洋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里放了两块糖,他不仅分了,而且考虑得十分周密,当他仰着脸向老师诉说的时候,那种体验成功的.喜悦溢于言发,实物投影展示着他的杰作,平时不善言谈的他竟是一气所成的描述:“我把16块糖平均分成8份,每份2块,每份占八分之一”其他也得到八分之一的同学争相举手,先后到台上演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8份,每份1个,每份占整体的八分之一,24个硬币平均分成份,每份3个,每份占整体的八分之一……我抓住这一时机,“为什么八分之一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呢?”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思维的火花闪烁不断:(1)分数只跟分的份数、取得的份数有关,跟取的份数有关;(2)分数跟分的物体个数无关……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3~44页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主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师强塞得知识,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6、7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面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从加设的表格中找比,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加深了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整个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
2、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中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掌握新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并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维的灵感得到迸发,也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一、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例认识的教学。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二、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不是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同时我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课件制作比较粗。课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但是想到数
学课是抽象的东西,不像语文课那样形象生动,学生应该是能接受的。但是现在想想,数学课与其它课程一样,课件的形象、生动、美观不仅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的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在区分比例和比时,一名学生代表她们组回答的非常好,我只是简单的表扬。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她们组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
3、板书设计还有待提高。板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反映出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本节课我的板书不规范,还有待提高。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好好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2-16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2-16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2-16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6-01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4-29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5-1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9-2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0-03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9-15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