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升和毫升》,考虑到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一、做好认知前的准备。
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给学生一两天准备的时间,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二、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问题引入,你们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学生除了举起自己的小手,还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有时会用克做单位,有时也会用毫升做单位
2、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量筒取毫升的`水,倒入盆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两三滴,反复几次。估测墨水瓶中有多少墨水,并进行验证,观察一盒学生奶有多少。在量杯中分别取1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水倒入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一些科学知识。
结合实际,渗透一些科学知识。比如,一个成人的血液量约为4升800毫升,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适量献血对人体没有影响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上完这节试讲后,我有如下反思:
一、将生活引入课堂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学用的归宿。任何数的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你在生活中见过用字母表示的符号吗?(如:SOS、P、M、CCTV……)电脑演示
2、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简洁明了,容易明白)
3、由儿歌引入课题,抓住学生好奇心。
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生活中”,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给学生创设情境,体会意义。
(一)猜年龄
1、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
2、提示:老师比xx大24岁。
3、让学生推算在不同年龄阶段时,老师的岁数是多少岁?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例如:1+24=25(岁)2+24=26(岁)3+24=27(岁)……11+24=35(岁)
(二)数数猜猜,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摆出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1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那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请算一算。摆a个呢?
让学生经历操作和思考,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运用学生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把游戏带入课堂
巩固练习中,出示了学生非常熟悉稚气的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以风趣的儿歌作为学生的素材,学生在素材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切身体验数学中的奥妙。
四、存在的不足
1、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十位同学过关,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本班讲这一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针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责任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1)鼓励教师们学习新课标理念
我校为教师购置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书刊,并为每位教师了首都图书馆的借阅证。在学习上我校提倡教师们要:有计划安排、有内容材料、有讨论交流有记录心得、有实践体会、有论文总结;在学习上要做到:学---讲---写---展---评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学习效度上,我校给予教师在学习内容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结合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结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结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结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等。我校教师每人都有学习心得体会本,及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利用每周二校例会的前十分钟,我们都要进行“精彩十分钟自我展示活动”,教师们就教育教学等方面学习体会、收获和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经验、教训或是教育教学上最新信息和动向,即将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悟进行展示和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对于教师们的学习,本学期我们加大了抽查、互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学校自觉学习的氛围浓厚。学习使教师们认清了形势,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使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有效的提高了教师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习、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活动等不同教研学习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复习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2)校长有明确的教学管理思想,带领一班人,深入实际,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全盘推动,效果显著。近两年我校注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重实效,积极创造条件苦练教师基本功。为争创语文、科任两大学科,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基本功培训,采取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以学科大组带学科小组,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加强了基本功自我培训。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学习区教师基本功考核项目及要求的基础上,找自身弱项,订自训计划,学校予以指导,加强自我培训的针对性。其次,我们发挥学科组的优势,形成教师基本功组训氛围。同伴互助会使优势得到互补。如:语、数、科任各学科分别开展了九次以上学科专项基本功培训。为此,我校还以学科大组的组织形式,多次进行了基本功的培训与展示活动。在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中锻炼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专业素养。另外,我们还积极与教研中心联系,聘请各学科专家来校进行指导。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的学生。
l、学校对毕业班工作能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没有出任何问题。对其它年级学生注重加强平时管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质保量,区、学区进行语数抽测成绩良好。学校能为残疾儿章创造条件,使他们随班就读,教师们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与一个残疾儿童交朋友,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受到家长、社会的赞扬,使残疾儿童能健康成长。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习体会,安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直把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 o。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突出一点是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负担;工作中。一直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减负的要求,并依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沙小“减负”措施。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体现科学性、形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5、我校率先参与了区、市乃至中央教科所及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建立了科研室,组织了科研小组,形成了领导干部人人带一个课题,每位教师人人有子题,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荣获了数篇论文奖和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校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第一批被区教科所认定为由学校独立承担的区级课题。
6、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研究中,教师们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影响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进行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使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应培养的学生学习策略,如语文学科中的预习指导策略、自主阅读指导策略;数学学科中的复习指导策略;劳动学科中的调查研究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后应用知识指导策略等。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音乐的“在民主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原则下的选择—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在主体化原则下合作—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科的“启发式”和“创新式”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劳动学科的“六字教学法”等10余种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从统计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作业纸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的吗?2008年举世瞩目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办,那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获奖情况。
出示:奥运金牌榜
(1)师:这么多的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他们更简洁、明了呢?
生答,师(出示统计表)
师:整理成统计表比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了。
(2)师: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
(条形统计图,再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每届金牌数的?(直条的长短)
二、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大家见过这样吗,是什么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教练们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认识:统计图上的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生: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再来仔细观察,统计图上还有些什么?
生:点、线、数
(2)认识点、线段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统计图上有点、线段还有数据。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个点表示?
生:23届15枚。
师:大家同意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的说法比较专业,是的,先看点对应下面横轴上的届数是23届、左面对应的枚数是15枚这个点正好是届数和枚数的交叉点。
第二个点谁来说说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着说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作用,相邻两个点连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
生:从线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具体说说:有的线段是急剧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缓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课件演示
师:你真善于观察,从线的方向上看出了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增减变化。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读图分析
师:我们通过点、线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借助这幅统计图分析一下这几届获金牌的变化吗?
学生2--3人说,说想法。
(4)预测:
师:根据总体是上升的,请你根据第23届到29届我国获得金牌的数据预测一下,2012年的第3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一直增加吗?)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赛的结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还要大家密切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比赛。
(5)总结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采用折线统计图而不采用条形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增减变化,可以预测。
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板书:既能又能)
3.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我这里也带了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折现统计图,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股票、移动电话、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4.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挺广泛的,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呢?
先想想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同位两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汇报、评价、补充。
(2)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电脑是怎么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横轴上找到日期所对应的这条线,再看纵轴上的温度,日期与温度的交叉点就是第一个点,描出这个点并标上数据,像这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点,描一个点标一个数据。最后用线段把各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明制图时间。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几步?(板书:描点----标数-----连线)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描点时要沿着竖线对准总轴上的刻度,两点间的线段要直等等。)这些步骤清楚了吗?(同位互相订正)
(3)分析:看着这个最低气温统计图你能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忽高忽低,气温不稳定。
师:像这样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生病人数统计图
这是5月10日-----13日学生生病人数统计图,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生生病人数的变化情况。
2、出示气温图和生病人数图:对比这两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给他们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补充。
师: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饮食、营养全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体育锻炼图
小彬为了锻炼身体,采取了1500米跑步训练,他坚持锻炼并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锻炼成绩吗?
四、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统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听(出示课件)孩子们,统计图确实无处不在,就在咱们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这是树的年轮,这一圈圈的年轮不正是大自然对统计图的杰作吗?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作用: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步骤:描点 标数 连线
20xx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统计的定位是这样的: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因为,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内容。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更改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2、使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合理预测。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步骤;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多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我就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教材呈现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中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一情景做为例题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而且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今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于是我就特意选取了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奖情况这一热门话题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第30届奥运会将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揭晓预测是否正确,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己练习应用时,创设了今年5月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几天的最低气温、还有因为气温变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数变化的信息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信息,从而把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一问题,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已有知识中产生冲突,只学习了条形啊)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设计的非常有序,从零散的7届获得金牌数据,整理到统计表,再整理到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这样的一条教学主线。既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又让新知识出现的很自然,还让孩子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做了初步的比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除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外,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为下节课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了知识铺垫。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之间相差几个格子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折线统计图,开始探究新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由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从表示数据多少的点的自主发现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线段的小组交流乃至最后的尝试完成统计图的制作。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允许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样准确画折线统计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地位。]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制图),去探索(想),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其一,突出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了统计图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动态地展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绘制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现实和长远的价值意义,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将生活经验等同数学思考;用引导演示替代自主探索;将优生主唱视为合作交流等现象,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统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指老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目的是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的发展。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教师在让学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如老师的师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学生的经验,教学行为及自主教学经验的积累。
(2)过程就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体现教师教的有效,而是表现在学生学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独有的学习风格。
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差下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示自己。
目的、过程、结果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教师只有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效果。
在小学课堂中,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1)开放性。
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计划仅是行动的参考,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式。就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一课,这一课讲授的内容就是小数乘法。上课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按书上的条件和问题来解决计算,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用图上所告诉的数学信息来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你所想解答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从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封闭性的设计,使学生从较大程度上拓展了思维空间。
(2)双重性。
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情感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统一,教师的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是强调学生发展。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北师版数一数一课时,里面有一环节让学生数共有几个小正文体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正面横着一排一排的数,再一层一层的数,我如果能适时的启发学生,你还有别的数法吗?让其尝试,尝试中会使学生发现,还有别的数法。学生探索的过程既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3)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就采取自主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摆一摆,创造一些规律,并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
(4)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做好铺埑。在教学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很乐意继续探索下去,在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控制学生活动范围,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通过示范,回顾旧知识提供线索和反馈等方式,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中,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点也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见解,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还应组织好学生本堂课的一些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相互间的变化与联系,并在这当中感受图形的美。在本课中,首先 以优美情境为切入点,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动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学生跃跃欲试,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中,要想了解怎样制作鸟巢,就必须了解每个面。问题很自然的从这幅情境图中抽象出来。在师生的简单对话中,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这幅情境图起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这幅情境图能让他们受到要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又引发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数学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积极探索图形的知识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其次,以动手操作实践环节为主,引导学生自主的合作与探究
课堂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的过程。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动手操作之前,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观察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去验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在探究的过程中目标会更明确,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练习环节设计的给图形分组、填一填图形边长、在钉板上围图形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图行这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摒弃了教材中仅限于对折的教学设计。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开拓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明确指导的重点,这是孩子第一次研究图形的特征,应该明确图形特征的研究技巧,就是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研究,让孩子掌握整体的方法。
2.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是这样测量的……”“我们小组的结论是……”,在强调语言完整性的同时,也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思想。
3.图形的拼组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前老师应收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拼组图形展示课堂,将数学还原于生活,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一、学前准备。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1:一样。
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1:包含2个问题;
2:因为它有“各”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2400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反思:这是我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2.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
3.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4.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地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出示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用组数的.方法写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再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积极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这样的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改的理念。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其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大胆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出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这个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在自主中去做,归纳结论,概括规律,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思维表达能力。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对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不够。在让学生估计两个数的总和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大胆放手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习思想。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定义1平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通过商不变的规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
一、抛旧引新,给予探究空间。
通过商不变规律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复习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步步逼近,主动探究。
用逐步向学习目标逼近的方式学习数学,先概括这两个例题的规律,再加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新知识的认识,这种认知方式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一次完整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只能用逐步向目标逼近的方式,先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两道例题的规律,再将这个规律与书上的结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归纳的规律并不精确,然后重点讨论为什么要“0除外”,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接下来再沟通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三、前后呼应,体验成功。
在探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用实验、说解问题的过程、对比归纳规律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复习准备部分通过复习商不变规律为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打上基础;新课探究部分通过探究同一单位量分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得出分子、分母同时乘上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应用拓展时又利用判断等形式来巩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比较理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补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有时操之过急,没给足够的时间,就自己说出来了。还有在重难点的突破方面考虑还不够周全。此外,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呈现的几种方法,过分强调学生必须把书本中呈现的方法都一一探索出来而忽略了学生在探索时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没有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些都是做得不够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我没有用传统的讲解演示法去组织教学,而是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怎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问题,我思索了好一阵子,曾作过这样的设计:圆锥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有关时,教师接着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时,估计有学生很快说出计算公式,因为有学生已看过书,这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此时教师该怎么办?不让这些学生回答,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可能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让他们回答,势必会影响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原本是不知道这个结论的,现在结论已给出,又何必苦苦进行探索?
我反复地思考着,预想着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于是我决定提问: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思考方法上,我想,小学生往往只关心结果,不注意思考方法和过程,既使看过书的学生,大多也未曾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之类的问题,这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视对探究方法的思考,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景中,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探究的过程,学生始终是主动的探索者,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主动地建构计算圆锥体积的新知,而且思考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想探究性学习决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试误,否则将会出现形似探究,实际上还是讲解灌输的教学。我认为,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将自己假设成学生,了解学生思维的实际情况,善于将书本上结论性知识转变成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从而燃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情态积极投入到探索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探究的方法,给予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摘要: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它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启发教师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秀的地方, 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得失; 教学评价;
一、以教学得失审视反思
“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学生学习方法是否适当, 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等。
“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各个方面去审视, 去查找问题, 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 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组织、上好每一节课,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同步进行。
二、以教学评价促进反思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不同的学生, 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也应该不一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目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笔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中的个性化评价。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如, 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很好!”送给外向型的学生, 将“你讲得很好, 声音非常洪亮。”送给内向型的学生, 将“这种想法别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请再说一遍。”送给创新型的学生, 将“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送给不善言辞的学生, 将“善于倾听, 乐于思考,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送给思维缓慢但虚心好学的学生等。这样的评价, 能激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在作业批改中, 笔者采用了“等级”加“短语”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一些优秀的学生, 采用“优秀”、“思维敏捷”、“解法妙”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对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进步很大”、“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等深情委婉的批语, 这样可以调整其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采用“再努力!”、“多动脑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再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家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等评语,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3.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在成长记录袋中, 设计一个“评价”栏, 在“评价”栏中有“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同学对我说”, 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反思, 并定下发展目标。有的学生说:“我的成绩很好, 但字写得不好, 我要加强练字。”对暂时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 教师允许他们进行延缓评价, 允许他们经过努力或在他人帮助下达到目标后, 再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 顺势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这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还能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挑战自己, 是个体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过分地肯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会导致盲目自大,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过分地否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则会导致自卑怯懦, 消极怠惰。反思意识的形成和反思习惯的养成, 能使学生勇敢地审视自我, 虚心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超越自我, 不断地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册教材除了10个课时的小单元教学,其余全是数与代数的知识,其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博客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钟完成(期末复习时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集体性错误,每天的67份作业中,全对作业一般都在50份到60份之间。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插班生z,进来时测试成绩总在60分边上,现在每次测试都在80分左右。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习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状态稳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间的联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知学完后,间隔多长时间安排二次复习巩固,以什么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好?针对不同的内容,努力寻求比较好的二次复习时间和复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