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2:15: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1

  这天带领学生一齐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齐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资料,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超多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到达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超多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期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因此,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齐学习,期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我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述,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透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个性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2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颐和园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预习比较充分,课堂上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视频,学生被颐和园的美景所深深吸引,此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

  课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再一次修改写游览街心公园的习作,大部分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利写,突出了重点,进步很大。 学习完这一课,我感到学习写作方法很重要,但是恰当地适时地给学生创设运用的机会更为关键。

颐和园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反思5

  作为新教师,这是我第一次进行校际交流授课,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课的过程,我得到了同组教师给予的很大的帮助,教学设计和学习卡也是改了又改,我也得到了锻炼,感觉自身成长了很多。感谢教研组给我这次历练的机会,我会更加努力,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让学生欣赏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能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按游览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列出写作提纲。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教学环节:

  1、回顾游览顺序

  2、细读文本,学习写法

  3、总结梳理

  4、拓展运用

  其中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习卡”进行教学,详细讲解第二自然段,3、4、5自然段学生借助学习卡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不足之处: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就像教研时所说,“语文味”不浓。

  2、评价语言不够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准确而又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时,我有些时候未能就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个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同时,这次校级教研我也认真听了其他两位教师的授课,从她们的教学中我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袁宝坤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中,采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很好的感悟了文本。

  我会继续努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是单元五的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式围绕“世界遗产”来写的,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结构很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显而易见,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发现这条游览路线来掌握游记的写作顺序,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习作,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颐和园,但是课堂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对课文内容不是特别熟,准备得不够充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临时组织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强,不过,学生的兴趣倒是挺高的,其实以后大胆尝试,不过要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练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7

  1.本文描述的颐和园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变换场景,并且写得很有特色。

  正文从走廊的景色开始。笔者首先从整体介绍中把握“龙”的特点,然后把握每个横台上彩画的特点,介绍材料,最后把握走廊两侧宜人风景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下了万寿山的风景。本文从山脚上、山脚下、山脚前、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脚下、山。最后写下昆明湖的风景。本文主要介绍十七孔桥。正文开头总结了颐和园的美,最后写到颐和园到处都是看不见的美丽风景。开头和结尾呼应,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结束后,我有以下感受: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组织者和良好伙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始终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

  2.我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对话环境

  教师主角的转变使我从课堂上的“独白”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对话者”,从学生与文本精神对话的“权威”转变为“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觉醒和鼓励。在教授颐和园课文时,我充分受益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新的课堂上,我展示了学生们在颐和园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播放了《颐和园》的现场视频,先后三、四次将学生带入“情境场”,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视觉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达到了和谐的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和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篇课文的材料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他们钓鱼”。在准备这篇课文时,我提前有了一个想法。在教学中,我会首先帮助学生行走,也就是说,老师会引导学生体验走廊的长度和美丽,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万寿山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分组学习。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之后,学生们体会到了文章的美。这样,学生们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最后,在昆明湖17孔大桥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支持性的再次行走,在后来的学生中间学会行走,最终学生个体独立行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教人钓鱼。我认为这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的文本是观光文本。它不仅美丽,而且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之前,我设想学生能够充分记住课文的材料,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表达。因此,在讲座中,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我学习并设计了学生可以做小导游的情境。然而,由于时间的原因,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融入导游的主角,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

  5.注重文本表达形式的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模式增多,教学过程活跃,但一些成功的汉语教学经验也被抛弃了。例如,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体验。阅读教学只注重材料理解而忽视写作指导的现象依然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例如,全文首先总结,然后划分最后总结的写作方法,以及把握第二段写作特点的写作方法。我目前的经验是,如果我能进行一次小的练习,学生们将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不幸的是,没有时间练习这支笔了。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把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都在读和交流中理解领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预习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读体验

  4.汇报交流

  ……

  一、在课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颐和园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资料。通过搜集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背景有更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再通过生字词检测预习的效果,不仅考查了学生课前掌握的情况,还交流了学生自主探究生字词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点,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通过师引导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地把握。同时对移步换景,也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观察点又是怎样的?使学生对全文结构安排,作者行踪都有较清楚地了解。

  三、重点品读,领悟学习方法

  师引导品读来学习长廊的'内容,使学生在交流中把长廊的长、美的句子朗读出来,特点探究出来。师再引导小结本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方法:边读边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再把景物特点概括出来。并用这种方法自学万寿山、昆明湖的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2)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照要求深入地自学探究,生本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交流中学习,在汇报中体会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在小组里交流探究的结果,然后全班进行汇报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点。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划船例子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再例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地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颐和园教学反思9

  《颐和园》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它是一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章,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在上课之前我大量的查阅了颐和园的有关知识、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教材,力求走进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传递美、感染学生体会美。

  二.课前,带领学生实践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长,使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更后的`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在讲授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的高,挖掘的较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佛香阁真高!

  四.把学文与学习写文有机结合。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略得当,这正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当然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我思想,我是一只不甘于在一朵花里就满足半生的蝴蝶。于是我在释迦的菩提树下许下了一年的生命,寻找世界的美丽。——沈从文

  或许,我就是那只不知满足的蝴蝶,总想着努力地蜕变,不断地追寻。从抽到课题的那天就开始了紧张而又烦琐的准备工作,总起来说经历了三个过程。

  一、知识的积淀阶段:

  陈科长说得好:“要想把一节课教好,首先得先把它读厚。”因为本节课是写景文章,怎样将《颐和园》读厚,我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将本课熟练的背诵,在对课文资料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开始忙着查阅有关颐和园的文字介绍、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利用接近半个月的时光了解颐和园的历史风云与建筑风格。浏览了上万幅相关图片,下载了200余张精彩画面和十多种有关颐和园的不一样视频资料,同时也做了超多的笔记,对颐和园有了必须的了解后,开始翻阅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参考,利用网络将有关《颐和园》的教案设计汇集在一齐,仔细阅读并整理他们课堂上的'精华部分,为备课做好前期的知识储备工作。

  二、教案设计艰难的摸索阶段:

  教案的最初设计,我只注意到怎样让这一节课上厚实,整节课的教学过多的渗透了课外资料,老师讲得过多,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总起来感觉到老师教得十分辛苦,而学生也学得十分被动.之后,在反复揣摩后,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对长廊与昆明湖的学习感悟上,同时将这两处的教学重点落在对长廊的长和美以及昆明湖的美学习感悟上,最后,经过反复比较,将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②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地划过,不留一点儿痕迹。确定为本节课学生品读感悟的重点。但是,试讲了两次之后,总感觉课堂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尤其是在学生这方面,依然十分被动。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学校里刘淼老师的一句话,我觉得对自我启发十分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就就应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引领着他们更深层次的感悟。怎样设计才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谈?在自我的引导下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一开始,我觉得自我十分迷茫,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在经过多次修改、两次试讲后,我把学生大胆说这一环节设计在学习每个景点的初读感知之后。那让学生透过老师的引导究竟要到达哪种状态,透过什么形式让学生品读感悟重点句,又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感悟长廊的.长和美这一环节上,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初步感知后都能够说出长廊长、美的特点,于是就设计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词汇归纳总结长廊的特点,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将自我总结出来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的长廊中,教其他同学在书本上做好批注。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长廊的长呢?透过出示相关的图片,和他们合作读“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让学生带着自我独特的感受再多次品读这一句。而对于长廊的画美这一句的处理,我分别出示三幅图: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牛郎织女让学生猜,目的是提高参与度,点燃学生的热情。之后透过老师的描述,让学生感受14000多幅这么美的画连续不断出现的美,再次品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和最长的长廊,就应让感悟提升到更高一层次:让孩子们为我们的长廊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同时读出自我的感受。

  对昆明湖静的感悟上应当说是煞费功夫,尤其是对“滑”字的品味上。以前实施过多种方案都不尽人意。怎样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它的静,又能够较好地感悟呢?最终,我选取将“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地划过,不留一点儿痕迹。”中的“滑”字错打成“划”,让学生先自我发现,然后根据理解谈哪个字更适宜,之后教师让学生做“划”的动作来感受,要想让船划动就得用桨使劲划,这一使劲就会把这么静的湖面给划破了,就把这像镜子似的湖面给划坏了,而这样“滑”过之后才会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在比较中,联系上下文就不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我刚刚感受到的朗读昆明湖的美,这只是到达对语言文字简单感知上的读,并不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透过精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感受昆明湖那种静,那种美,在此基础上的品读感悟就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上了。

  说起这节课的板画设计,有三大功效:一是帮忙学生了解颐和园各个景点的位置;二是让学生与老师同台板书,充分体现平等与合作;三是在学生当小导游一环节,帮忙孩子回忆整节课,引导孩子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述的写作方法。

  三、参赛课堂反思:

  应当说这一节课,上得比较顺利,无论是学生的配合上,还是老师的发挥也都算得上正常。整体感觉学生的素质十分高,因为与他们见面比较晚,又赶上要上兴趣活动。只用了半节课的时光让他们预习,而第二天课堂上学生的品读感悟不但没有丝毫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多处完成得十分到位,学生的品读领悟潜力很强。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自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导孩子对昆明湖静和美的感悟提升能够再高一个层次。

  在这一个环节,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品读感悟预设到感受到美和静就能够了,如果透过引导孩子们恰当地想象:如果此时,你正坐着一叶小舟畅游在这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欣赏着两岸如画的风景,情绪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咱们再读——如果将这种感受提升到情绪美上,学生品读起来必须会有更有味道一些。

  2、对学生评价语言不够适时,到位。

  记得在让学生谈自我沿着长长的堤岸看到了什么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我觉得湖中心小岛上的宫殿很美?我愣了一下,因为她的回答似乎离我的“标准答案”很遥远。因为我记得,文中只是说: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感觉到那里的树多才适宜,于是,我并未对她的回答做一评价,而是引导她去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树木的繁多。其实,当时我就应轻轻地问一句:你是怎样明白这座宫殿必须很美的?引导她联系自我对文中语言文字的感悟来谈自我的想法,同时就应不忘称赞她一句:你真会读书,是一个富于想象的女骇。但是,我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实不就应。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维整合”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移步换景。课文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媒体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其移步换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一、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也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让学生抓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炼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是我这节课所运用的方法。

  在教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时,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明确中心句是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了解中心句有概括和总述作用,告诉学生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这样文章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接着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丽”二字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并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让学生明确这几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提纲。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的文章叫做游记文。如果要想把游记文写得井然有序必须要先列提纲,写清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再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色来突出中心内容。

  由于学生对于移步换景这种写法比较陌生,所以在“移步换景,学写法”这一环节,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生朗读加深印象,接着学生朗读上一环节找出来的句子,师进行点评。在读与老师的评中明白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顺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写作材料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