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1
学完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一诗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如何看待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第二天一早上课,学生们将自己的思考积极地与组内同学交流,最后班内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答案:
其一,将古代文人的隐逸类型分类;其二,对古代文人选择归隐山林的做法积极肯定;其三,否定这种自私的隐逸归隐,并提出了应该积蓄力量,追求更高的目标的建议。最后,我和学生分享了我的看法和理解。古代社会要出名只有一条路——去做官。这和古人讲的“学而优则仕”是不谋而合的。孟子也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实更加准确地道出了古代文人当官的真实目标。其一,为小家。光耀门楣,改善家族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修身,齐家”。其二,为大家。实现理想,追求天下富贵的目标,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治国,平天下”。正是有了这样的目标,所以才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布衣躬耕,不求闻达,却又暗暗积聚力量,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还有一种另类,像柳永,先以极大地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成就了他的文名。这些文人们的'隐逸有一种共通的特点就是问政的无奈。无论是暂时的积聚力量,还是拿得起放不下的忧虑,都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因而,他们的文字读来也会给人一种伤感之愁。而孟浩然式的隐逸,除了为考试做准备外,本身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这种隐逸心情优雅,如同在大自然里开辟了一间大书房,充满了幻想,也就缺少了萧瑟之感。
诗文学完了,我的心却就此纠结一个问题:人,到底怎样才算活得真实。对于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无论谁都不可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不过,我们至少可以确认,任何一种真实的活法必定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生命本能受到限制,每天萎靡不振,精神不济,忍受疼痛煎熬,这肯定活得不真实。精神上没有严肃的目标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也是活的不真实。同时,这两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追求也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支持也是空洞的。
对于我们而言,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把本能的自由和精神的严肃最佳结合,倾听自己内在生命的呼声,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断地寻求一种既健康又高贵的人生,一种真实的活法。追求的道路上,少说多做,多些宽容,少些抱怨。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2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
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3
经过了讲解推荐作品和练习题的锻炼,我终于可以开始讲正课了,而我的第一节正课就是讲孟浩然的诗歌《夜归鹿门歌》。新教材与我们以前使用的旧教材有很大的改动,这首诗我以前也没有学过,因此我花了较长的时间来解读文本、查阅资料,最终将这节课设计成了2个课时的讲读课。
按照诗歌讲解的一般规律,我由李白杜甫引出盛唐时期另一位杰出诗人——孟浩然,介绍孟浩然的生平为人和他的诗作风格,在解题的过程中介绍“鹿门山”的典故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旨,然后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具体分析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比较阅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体会两首诗在诗境上的异同。
所有的教学内容在两节课的时间里顺利完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分析全面深入,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提问不够明确。在整体感知部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由渔梁渡头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场景,试概括一下”,自己设计的回答是“汉江舟行图”和“鹿门山途图”。但实际上,学生还无法直接概括出来,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最后还是在我的引导之下才有一位同学说出了“江边”和“山上”两个场景,离预期的答案尚有一定的`差距,只能自己加以概括了。
第二单元介绍的诗歌赏析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那么就要重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面对“诗句写了什么景象”一类的问题,总是用两三个词语来概括,这样根本无法深入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这些问题也常常显得没有价值。不妨明确提出让学生置身诗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从而帮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在意蕴。
(2)备课时不够仔细,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在首句“山寺钟鸣昼已昏”中,“昼已昏”即照应了诗题中的“夜”,明确道出了此时的时间点,这一个细节问题被我忽略了。在讲到“幽静的古寺传来报时的钟声时”,我直接说这一句表现了环境的安宁静谧,没有指出“古寺钟声清晰可闻”这一听觉现象,过渡太快,跳跃性较大,也忽略了“本诗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描写”这一知识点。
看来,我以后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更加深入细致,反复推敲,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真正做到全面具体,讲解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4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带着这个目标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落实不够
“四步12法”的第一步就是自主学习环节,每天都给学习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不过学习完成的`怎么样,尤其是语文,很难保证,因为语文的主观性很强,自主学习环节所给与的助读材料很多,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这是其一,还有就是学生手头的资料很多,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等问题是否是出自自己思考的结果,这是其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内容过简,所以自主学习环节必须保证,这是高效课堂的强有力的保证。
2、自己备课有待细化
有专家说“备课用加法,上课用减法”,此言甚之,可是自己在备课环节还是不够细致,例如,本文与王维《归嵩山作》比较阅读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阅读这一问题就有失偏颇,没有给学生很好的分析透彻两篇文章的异同。
3、对诗歌的引导方法不对
诗歌重在吟咏,可是由于自己的诵读功底不是很厚,于是在诵读环节给学生的示范性不够。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诗境,我在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方面做得不是很扎实,没有充分拓展,每一首诗歌学完,总觉得或多或少有些缺憾。
4、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
我们学校一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任必须是学生,可是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改变,依然是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而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消化、思考过的内容太少,造成课堂沉闷、课堂精彩的生成就无从谈起,所以以后在这方面加强。
总之,在学校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以来,自己虽然努力实践,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希望我早日能趋于成熟,很好的驾驭自己的课堂,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享受的过程。教育家朱永新毫不客气地给教师行业提高入门槛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希望我能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正在仰望这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