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08:43: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1

  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但课后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不足:

  1、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2、教学灵活度还不够。比如,在学习“打扫”森林这篇小文章,在集体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环节中,学生已经提到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我却没有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只是稍做点拨,没有深入的交流感受。

  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灵活的从中抓住要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味,有收获。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

  起初,我用“都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百科全书,这话还真不假。平时多留心观察一下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受到许多启示”来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大自然比着百科全书,干脆利落地将学生带进了文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明白每篇短文讲了什么内容,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但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们概括起来一定吃力。考虑到这样的学情,我让学生先概括《“打扫”森林》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出了“林务官好心办坏事”、“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结果把森林毁了”等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林务官把森林打扫干净了,为什么反而把森林给毁了呢?我顺势就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在交流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生物链接图:枯枝败叶→腐殖质→矮树丛、灌木←鸟、兽→虫,以此来理解生态平衡,让学生明白当生物链中的一个遭到破坏,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这样毁灭的。

  在学习《人类的老师》时,我用了学习《“打扫”森林》一文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并归纳出短文主要内容,由于课文简单易懂,学生很容易就概况出本文是讲人类在蜻蜓、鲸身上的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顺势就提问:人类在蜻蜓、鲸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学家从蜻蜓身上的到启示解决了机翼剧烈抖动的'问题,从鲸鱼身上得到启示提升了轮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点和鲸的“流线型”上学生有些难度,我利用课件出示蜻蜓图片和鲸鱼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以此进行了一个拓展,学生都能举出很多例子,如:青蛙——电子蛙眼,蝙蝠——雷达,北极熊的皮毛——太阳能热水器等。

  反思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禁锢学生思维。当学生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后,我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填空,禁锢了学生思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

  2、语言重复啰嗦。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需要及时地表扬一下学生就甩开,继续下一个环节即可,可我老是爱不自觉地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既啰嗦又浪费时间。

  3、板书繁杂。在备课时,我反复审视我的板书设计,觉得不怎么合适,可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板书替代我已设计好的。

  总之,存在的问题还是放心不下学生原因,接下来尝试着大胆放手,把空间留给学生。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3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4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为什么是小学生最喜欢闻的问题,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天性——爱问为什么。可是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来,也不是容易的,不是学生都理解。而是根本提不出来,课堂上我反复让学生去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感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充分发挥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去交流,学生们畅所欲言,交流他们内心地感受,正堂课下来,学生你问我答,气氛非常活跃,教师职在关键初起到点拨引导作用,但学生却懂得了好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农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对科学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向往。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5

  一是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内容分配的时间不充足。《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由两篇短文组成,一是《“打扫”森林》,一是《人类的老师》。教学这两篇课文,要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花大量的时间解决。为了显示接待课的完整性,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让生字、词语的`学习时间占了很大比例,达到了十多分钟,致使在完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启发上匆匆忙忙。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也没当堂完成。

  二是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学环节还可以精简。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读拼拼、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其实可以由五个环节精简到三个环节。即把读读拼拼和说说合二为一,自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读读画画和议议和二为一,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就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深。

  四是设计的内容想要全面却不能全面。设计内容的时候把生字、形近字、词语、结构、段落的分析、写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学过程吃紧,横向有多点,而深度却不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那么多,由不得你来大杂烩。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6

  《大自然的启示》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学习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再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4、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7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今天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问:“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们还有哪些内容不理解?请你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学生先是认真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如有问:“课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课题中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还有的孩子问:护林员为什么不说服林务官改变打扫森林的决策?······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很多孩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古语说得好“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一个问题,比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十个问题还要重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且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当林务官看到又宽敞又洁净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

  2、出示两组词语: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生气勃勃·····,萧条冷清,危在旦夕,奄奄一息,死气沉沉,······学生用分别用两组词语来形容森林被打扫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拟对话。

  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得如此萧条冷清后,他会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下面我们模拟以下这次对话:

  林务官:你们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会变成这样?

  护林工人:长官,这都是当初您让我们“打扫”森林的后果啊!

  林务官:什么?我只不过让你们把哪些枯枝败叶扫掉······

  护林工人:······

  叶圣陶先生提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佳年龄段。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在学生的儿童时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要多种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和教学环节巧妙结合起来,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学情趣,活化语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生机活力。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8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而且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壶水正在加热过程中,水已开始微微发热,但是如果停止加温,水反而会逐渐变冷。于是,我又读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不过听后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悦之情,就像春天里最美的桃花。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看,孩子听得多认真,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这个做老师的,这时的课堂在升温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出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9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10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

  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和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统一。我觉得本课的最大应该让学生自由辩论,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向导的看法。

  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谈谈向导有没有做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一番唇枪舌战,难分高下。

  本节课在设计上有欠妥之处。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学生说出了都知道大自然的哪些秘密。如果把这一环节放在学完课之后,效果会更好些。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动物有生存之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自作聪明到干涉动物的行动,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第三组课文,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板书课题),读题,大自然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翻看一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关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谁来说说难读的词句。

  三、了解内容,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老师归纳方法①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②直接引用原文。

  3、再读课文《打扫森林》,划出感受深的句子,想想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可以用一两个词或简短的句子在旁边批注。

  4、交流汇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5、出示重点句,小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必要时出示食物链。

  6、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7、小结学法:①划出感受深的语句写批注,②相互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

  四、学法迁移,巩固运用

  1、用学习上一篇文章的方法默读《人类的老师》,看看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3、大自然教给我们的很多,谁还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课文上所说的这些,同学们经常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请说说你从某种动物或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

  3、同学们都很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奥秘吗?推荐阅读课外读物。

  《大自然的启示》丛书《十万个为什么》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2课,明白了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发明创造,我们还知道了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互相联系保持生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12

  尽管自己预想得很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充分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认知能力,反思了一下,出现了一下几点错误: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

  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可能,孩子们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收集到可用的资料,所以无话可说。这让本来应该很热闹的一个环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第三、没有很好的对课文进行总结,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更好的让学生进行体会,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让我了解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13

  在忐忑与自我安慰中终于上完了这节公开课,仔细算算,这应该是我所上的第三节公开课,感慨良多。从备课一直到上课,都有很多需要我仔细思考的问题。

  先说备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反而促成了我的懒惰,认为备课反正就是找出课文中的线索,修辞等知识点,在课堂给学生呈现出来就行了。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所想的就是它内容比较简单,只要梳理完其中所蕴藏的人生哲理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使得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备好课,甚至没有认真地读这篇文章,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人生阅历较浅的学生们不知如何去联想、概括人生哲理时,我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引导,而在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时,我又该如何去做整合。我认为,这是这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

  还有,关于学教案的编写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也是很大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其实我有些淡化学教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为我觉得那样的课堂教学进度有些跟不上。而在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我发现是因为我的方法不对。

  学教案的编写,最重要的要确定比较集中的教学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学案的环节、问题,去组织课堂,并按照它来进行课堂教学,就如王老师给我们培训的一样,必须确保教学目标的'凝聚性、可控性、切合性,这样的学教案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我所缺乏的是细节指导,或者说是“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小组学习的步骤。我自己班上学生的能力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整体来说应该是不错的,而正是因为我平时没有注意有意识地去培训他们,导致小组学习成为空谈,总是那么几个组或者几个人在学习、发言,更多的则是在“隔岸观火”或者干脆聊天。所以,学习效率自然会低下,而卧也就干脆忽略了这一环节,如此便进入“不良”循环之中。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课,我才知道是我的方法不对,我才深知小组学习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课堂纪律也大为提升,很少人走神、讲小话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会知识点,更应该是学会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此次课堂教学虽然失败了,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更从别人身上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不足很难,但现在我发现了,真的很好。我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让自己更进步。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14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教学反思《《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打扫森林,林务官的表现,森林的变化以及原因及其分析,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4、学完第一篇课文后,我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自我学习第二篇课文,使学生学会学习。

  但课后指导老师给我总结分析,还是有一些不足:

  1、PPT幻灯片字迹不清晰,与背景对比不明确,给学生认读造成一定困难。

  在学生开火车识读生字词,没有说明要求,造成一定时间的浪费。

  2、在第二篇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想使学生学生学会学习,通过第一篇短文学习的方法进行自学,但并没有设置一些小检测,可以检测是否达到了自学的效果。

  3、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灵活的从中抓住要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味,有收获。

  4、在课堂中,还是教师主导的比较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做的还不够。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15

  今天讲了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

  其中《“打扫”森林》主要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堂课整体来说准备前感觉还算可以,但是真正讲课时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太好。有很多地方出了差错,上课后才意识到教案中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首先,板书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错误,跟预想的有点出入,大自然应该用黄色,这一点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却是细节之一,这个地方没有做好。

  其次,我写教案时考虑不够全面,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几个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解决,比如“为什么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里的三个问题,可以通过讲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时顺便讲,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就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多去读感受深刻的句子、重点句子,去体会这个句子。这个地方安排不够合理。在以后上课时应该注意合理安排。

  第三,还是老师之前提过的让学生多读的问题,这个地方我理解错误,理解成多读课文,应该是多读重点句子。所以因为读课文比较多,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于重点句子读的次数比较少,这个地方安排的也不合理,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注意减少读课文的时间,增加读重点句子的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我个人感觉这堂课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然后课堂上很匆忙完成每一个部分,没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新知识。在以后课前准备教案时,应该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尽量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而不是按着自己的思路讲完就可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在上课前自己应该多试讲一下,自己去感受,一遍一遍的讲,这样才能够熟练,而且察觉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错误的地方,只有课前准备充足,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才能上好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