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09:50: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突破不好,为进行补救,我又自制了教具进行了突破。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安排在完成整册新授任务后,通过师生的合作,将本册中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整合,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始终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教学。

  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因为美术课堂轻松无压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力争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课堂上教师带动学生诵吟古诗、欣赏美图、拼摆图案、动手构图,所有的这一切既遵循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原则,也让学生在老师创始的情境中达到轻松复习的目的。

  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点。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轻松的复习氛围,而且所有的知识均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并加以练习应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不再感到压力,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以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中将知识的复习中穿插入语文的故事诵读、美术的'绘图欣赏等等,使各个学科自然的贯穿在一起。另外知识的各复习环节,均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体验到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内涵。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单元教材原来分三步出现:1、直线、射线和角(包括角的大小比较)2、角的度量和画法(包括角的大小比较)3、角的和差(包括角的分类与二或二个以上角的和差),每一步都由一个角延伸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这样的布置不利于概念的形成,不利于同学从形式掌握到实质掌握概念,且易造成同学思维的混乱,为此我调整了思路,首先是调整了教材,将教材分为1、直线、射线和角的分类。2、角的度量和画法。3、角的大小比较和和差。三局部即让同学先学一个角,再学几个角的。本课时为《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教材着重于直线、射线的认识,角的组成,特殊角与一般角的认识。通过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中特殊角与一般角的差别,从特殊-----一般的过程。通过演示,使同学更理解周角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任一一个角内夹与外夹形成360度,所以在研究角时,除了特殊角外,还要研究锐角和钝角。同学通过分类和观察360度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起对线与角的基本敏感。

  二、同学实际分析:

  同学初步感知线段与直角,为同学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同学来说,将一堆混乱的资料(直的线、曲的线、直线、射线、线段),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和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资料,和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让同学体验到由射线发展成角,由特殊角引申出各类角的过程,是这堂课的突破口。对同学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而不是记忆上述概念。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会会根据端点的个数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能知道角的分类和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会用符号“∠”表示角。基本建立起对线与角的基本敏感。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习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次公开课我的教学内容是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其中包含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底和高、三角形特性等四个基本知识点,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将会画三角形的高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课前我让学生自学了本节内容,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名称这两个简单知识点以提问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让学生找出三角形概念中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在讲授三角形高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索学会画三角形的高,最后让学生拿出四边形、三角形教具,动手拉一拉,体验三角形的不稳定性,教学反思《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内容,但要上好这节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经过老师们听课后给出的反馈,我也发现自己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组活动题目设计过难

  课前我认为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学会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所以在小组活动环节将难度提高,要求学生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可有的学生一条高画的都不正确。

  二、学生讲解、表达能力需要加强

  有的学生明白如何做题,但却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够准确,给组员讲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讲解,今后还应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学生不会预习

  学生预习不深入、不透彻,只是完成了导学案当中的填空题目,并没有思考如何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填出了高的概念,但却并不会画高,今后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并不是照着书把空缺填完整。

  四、教学设计没有把握住学生易出错问题教学

  学生对于高的画法比较模糊,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些错的.高的画法,让学生判断,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印象,同时也提醒他们画高时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今天教学《认识三角形》,昨天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其实我也有一个问题没有想好,进入课堂我还在想怎么问学生这个问题。课上完之后,我有了这样的想法:

  1.从旧知导入。问学生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在这些图形中已经研究过了哪些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种图形,以后我们会研究什么图形。这样的话学生顺其自然,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 利用操作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安排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教材上是这样问的“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我总觉得这一句话指向性比较强,“做”就是用材料摆、拼,学生很难想到去画一画,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还是觉得摆比较省事,画相对麻烦。可是我一直也没有想到一个比较好的词换一种问法。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还是出示这一句话,接着学生操作,孩子们自然的用小棒摆一摆。眼见情况单一,我相机提示学生用小棒只是一种方法,除了摆小棒你们小组中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这是学生开始想各种方法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小组是这样的:

  (1)用直尺在作文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2)用三个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3)用两把一样的.直角三角尺拼了一个三角形。

  (4)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了出一个三角形(多余的部分撕掉了,实际上是一个正方形纸折的)。虽然没有和教材上一样,但是我对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他们用“画”“摆”“拼”“折”不同方法作了一个三角形。教材中第二个例题主要教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想要学生理解真的比较困难。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一个负责记录小棒的长度(可以拼的打钩,不可以拼的打叉),其他人人选三根小棒摆一摆,时间五分钟。很快可以摆成三角形的10、6、5和4、5、6这两种情况就出来了;不可以的10、 5、4也出来了,最大问题就是10、6、4;基本上所有的小组都可以摆成三角形,有一个组告诉我“我们第一次摆起来的,第二次没有”。于是我就让这个组上台操作,去除了其他因素,最后我们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种情况也不能拼成三角形。总结时,我让学生看着能拼成和不能拼成的数据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很快学生一名学生说道:“5+6大于10,4+5大于6,两个边加起来比长的边还长”可以拼成,也就是两边加起来大于另外一条边(相机说明也就是大于第三边);同样拼不成的两边加起来没有第三边大。后面在学习练习题第二题时,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并直接把两个短边加起来和长边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3.练习题3要理解到位。老师们可以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走中间的路最近,可以是问为什么,学生似乎很难回答。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告知学生把这三条线路上的建筑物都看成点,就组成了两个什么图形,用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可以解释。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如何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忽视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直观物体的依赖性强。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让他们自己感受直角。在此过程中花费了一些时间,在判断直角时,老师应该先做出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再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

  在动手折直角的过程中,大多数数学都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去折的,所以比较简单,而我准备了一张不规则的报纸,用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的方法告诉学生折出来的一定是一个直角。

  另外认识直角这一节课上,学生在三角尺上找直角是个难点,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哪个角是直角,在课堂上应该多加以强调。

  由于前面时间的把握不好,导致在画直角这个环节中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本节课所预设的内容。但在课后又将此内容补充了,由于学生在认识中的出现图形存在的偏差,导致在画直角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学生能够把直角的认识更加清楚才能画出一个正确的直角,所以感觉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要解决所有的内容有些困难。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小精灵聪聪也非常喜欢,并且他还把我们的校园画成了一幅美的画儿,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校园主题图)

  1、 从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 其实,有一位新的数学朋友也藏在画中,猜猜看,它是谁?

  3、 对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师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爷爷带的剪刀里,还藏在……,又藏在……,哎呀,到处都是它的足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课题)

  二、 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 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2、 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几个。是啊,角住在哪儿?除了图画中,在我们的身上,面前的课桌上,课堂的周围有没有角的家呢?

  3、 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吗?谁过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

  2、 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 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 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 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位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6、 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巩固练习:

  1、 现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对吗?谁来判断?(出示图一)

  2、 看来,数角时不漏数,也不要错数,考考你!(依次出示图一、二、三,让学生数角)

  3、 许多角合在一起,还可以组成美的图案,欣赏一下。(电脑出示)国庆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帮着园林处的叔叔阿姨用角设计一幅摆花的最佳图案,把我们的高密城打扮得更加美丽,好吗?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 学习用尺子画角。

  (1) 要想设计,不会画角怎么行?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小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生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3) 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 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 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乐,好吗?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说明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 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 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三、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画角应该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体感知,所以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无从下手,加之前面通过角的判断,它们知道了角的特点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于是他们各显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纸片上的角描下来,有的则是把两条直的线接在一起,有的则是依葫芦画瓢,照老师的样子徒手画下来。我都由他们去,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拔。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记忆深刻,

  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辨角、数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学生自学画角是进一步感知角;辨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最后通过玩活动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第一次试讲我用大的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正式讲时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玩变角游戏,在游戏中就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 ?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这周讲了《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时认识角和认识直角,在认识角这一课堂活动中由于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语言表述,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尽管如此,一节课还是没有讲完。对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让学生找情境图中的角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探索发言。

  紧接着总结这些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然后画角,让学生用三角尺或者直尺画角,并让学生上黑版展示,进而总结画角的步骤方法,最后比较同桌之间的角谁大谁小,进而提出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等关键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动手与合作思考中建立了角的表象,在相互交流中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认识直角这一课堂活动中,我从实际生活出发,首先找身边的直角,从而总结直角的特征,再折直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折直角的方法,进而点出最简单的方法,最后用三角尺进行画直角,找学生上黑板画,再总结画法,继而用三角尺检验所画角是否是直角,做后总结检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编排的,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关于这节课,我也听很多老师上过。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上网搜索了关于这节课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观看了一些教学视频。并参照教学指导用书,把本节课的教材从头到尾看了几遍,翻看了以前关于这节课的听课记录,从中吸取经验。针对本节课,我的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例图,找出物品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出角的个数不同。从“角”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看到角这个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牛角,墙角…这也是教参中提醒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为数学概念的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征,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图形。接着,通过摸一摸、画一画、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找一找、辨一辨,使学生在比较、判断中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几本特征的认识和体验,学会辨别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通过数角,发现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三、动手操作,巩固认识。

  在做角、比角的活动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学会直观和重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无关。最后通过折角的活动,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大小的认识和体验,体会比角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成人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此次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团队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三角形的认识》,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好的实现了课前的预设。现在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全体同学都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想象与猜想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悬念与比较观察中总结特征,在激励与创造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在评价与交流中学会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中的`闪光之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和遗憾,学生的思维有时过于活跃,在创造和操作中耽误过多时间等。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注个性差异,感悟数学的课堂魅力。

  二、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节课中,老师……

  三、对本次三位一体活动的反思

  三位一体活动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讨论氛围。大家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在这种既宽松平等,又理性严谨的研究氛围中,大家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见地和心得,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互相交流、启发,讨论受益匪浅,同时获取了宝贵而实用的教学技巧。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判断出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指导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成了闯关游戏,孩子们兴趣十足,在挑战——成功——收获的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知识点。

  一节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去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课堂教学出现预想之外的'情况,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努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要重视课前准备,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具。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