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
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在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次播放多媒体,尝试让学生看画面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荐几个学生上台当导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习了导游词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觉得收获很多,不过也有遗憾,一是对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导游词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3
开放性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强调双主、互动、开放。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做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组织者,做学生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做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是开放的、双主的、互动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灵活多变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放飞,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催生语文课堂的生命与个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摇曳多姿,精彩纷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双主互动中走向精彩。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4
为了参加全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最近我校组织了校内选拔赛,其内容之一就是上课,于是我选择了上《与朱元思书》这一篇课文。
以前,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一般是按部就班,按照下列流程来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理解内容,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的用时就要占课堂时间的一大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听的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尝试着一些改变,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成功的喜悦。
我今天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用了一节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尤其要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基本能够翻译课文。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行小组(四人)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本组的疑难问题,之后进行全班讨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翻译课文的时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
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
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5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6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7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5、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二、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8
这篇小品文,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手中的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决定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一下,让学生先自学,自学的内容主要就是翻译课文。熟记课下注解,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由师生共同探究。剩下的时间,就做随堂练习,当然是闭卷形式。
一节课我讲了20分钟,剩下的时间学生做题,等我把卷子收上来一看,很生气,学生做得非常不好,只有二三个孩子做得可以。从学生做题的效果不是看出来孩子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听课的效果不好,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少,教师讲完的题,原封不动的拿来给他们做,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印象。
(二)学习严重的缺乏主动性,甚至可以说没有学习的意识。
(三)没有家根本就不看书。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我教师来讲,可能是我说话的语速太快,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还没等他们反映过来,我就讲过去了。学生的理解效果不好,这可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以后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我这个毛病我心理有数,但就是改不过来,尤其是我说到激动处,语速更是放不下来。怎么办呢?
是不是我的教学还是没有走近学生的心理,昨天,我慷慨激昂的说了大半节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但从今天听课的状态来说,没有多在改变,或许我太着急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更需要恒心。我不应灰心,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一定会改变的`。当然是向好的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来,学生还是没有学习状态,很多孩子就是在装学习,其实心不在那里,因此才没有学习效果。看来,我还得与他们交流,真正的走近学生的心理。当然改变孩子的厌学心理也不是容易的。我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是我觉得文言文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以后我再讲文言文的时候,多给孩子点自学时间。然后再进行检测。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9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0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1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2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在教学中,我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结合文章体裁,我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总之,这节课既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3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习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习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习,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平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平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第五点,更要读出感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六点,加强普通话,每一天都要加强练习,多听多说,努力去掉乡音及不准的音。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4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先将课文给学生范读一遍,要求学生在这一遍里标注字词的读音及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将课文读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大体意思也就懂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语速放慢,在朗读中有一定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由于学生现在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赏析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历,以及这两句在文中侧面衬托景物的优美的作用。对学生能否理解其含义不作明确硬性要求。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5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事的指导关心,自己也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根据初三的教学进度,我们决定以《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来参加这次活动。在讲课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初三语文组在小组教研会上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集体备课和分析。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是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且能翻译重点句子,然后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在体会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以及对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的学习和对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一,按照活动要求,我们组集体抽签。得知这一课要由我来讲后,我本来想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从朗读到翻译再到理解分析课文。但根据我对学生两个多月的了解,他们比较含蓄,接受知识比较慢而且需要给予充足的思考和理解时间,于是我决定将本课的翻译和词语理解提前进行。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熟读课文和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在备课和制作课件过程中,大家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顾校长建议我在课件的最后以书面形式将写景的方法进行呈现,可以更清晰而且省时间,胡老师和瞿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也给我提了意见,让我明白了课件要为课堂服务,而不能过多牵制课堂。
星期二的下午第二节课这堂课以朗读贯穿,重点是分析文中的写景方法,并联系以前的课文让学生加深印象。这堂课我认为基本达到了目标。课堂虽然不够活泼热情,但学生们都积极思考,一些基础很差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努力跟上节奏。对于这堂课的难点:富春江山的写法的分析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而且学生们也在品味优美的山水中准确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这堂课时间把握也刚刚好。总之,我认为这堂课基本完成了任务。
上个星期五我们组召开教研会,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堂课的切入点较小,目标明确,舍弃了不必要的环节,在知识的掌握上很扎实,符合初三年级的教学实际。我还有所欠缺的是: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就忘记了阅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第二点,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不用一定放到课堂的开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时候插入作者的经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3-06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5-16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5篇11-28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篇【通用】05-17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02-18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1篇12-24
与朱元思书导游词08-16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1篇01-11
八年级语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10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