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
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谈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合作”、“探究”和“思考”。在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教学中,为了体现合作探究,教者经常用到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这样,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合作探究不仅是小组之间的合作,还有个人与全班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学之间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合作方式等等,多种合作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快乐的学习中打开思维,进行创造,最终实现自主的创造性学习。
李苏苏老师所授的小语十一册《索溪峪的“野”》这一校内研究课,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
一、打乱座位,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索溪峪的'“野”》这一课,作者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变野等四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在带学生初读完课文,了解课文脉络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把代表课文四部分的图片分别置于教室的四个方位,然后说“同学们现在可以自由下位,你喜欢课文的那个部分你就坐到代表那部分的图片旁边去,喜欢同一部分的同学在一起说说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部分。比比看,哪部分同学的理由最充分。”老师的话刚落音,教室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很快坐到新的座位上,各抒己见。之后的反馈环节更是一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场面。
二、合作互动,自由选择合作方式
为了进一步体会索溪峪的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作用,教师又提出:各部分的同学分工合作,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你喜欢的那一部分,如,读、画、展示搜集的资料等等都可以。这个任务一下达,小组内又马上分好工,开始准备,大组合作下很自然地产生了小组合作。擅长朗诵的同学组成的小组,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擅长画画的小组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画展示出来;搜集了资料的那些小组则整理着各种文字、图片资料;还有的小组则对课文用到的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一轮的反馈,场面更热烈。课堂上同学们的“野”把索溪峪的“野”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这样的课学生就“动”了,而且“动”得好。
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教完这篇课文,回顾一下,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教师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可以说,我和学生都没有真正地入情入境,课堂没有激情飞扬,没有“野”起来。课上过多的齐读,个别朗读偏少,而且指导性不够,朗读没有到位。
其次,导入时的风景图片仅限于山的画面,略显单调、片面,也只能呈现“美”而没有凸显“野”,今后在课件制作时一定要注意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第三,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不能理解,自己也就跟着学生不断地在“纠缠”,从而影响到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积累经验,提高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解决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第四,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还是没有做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教师用过多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进。
我理想中的这节课,应该这样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读山的野。读水的野,读动物的野,读游人的野,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读出野性的味道来。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读比赛。
你读,他读,同桌读,小组读,然后全班一起读,喜欢这段的就站起来读。孩子们兴趣盎然,读出了韵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特色。读得感兴趣了,再试着背一背。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将一发不可收。这样的课,教师会上得很轻松,而孩子们也会很快乐。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抓住文中“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理解内容,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上课伊始通过播放张家界索溪峪的录像,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理解文中的词语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说说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这样有选择地运用媒体,在学生品词品句、揣摩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再现形象,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丰富学生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所以要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善于捕捉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惟有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生动活泼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当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布置小练笔:请写一写学校或家乡的“野”。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7
作为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一节课内要求学完,只有直奔主题,让学生弄懂”野“的含义,”野“表现在哪里?文中的”山野“是文章精华所在。这时我联想到对学生来说,写景的.作文历来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就想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体会写景文章的方法。开课时我让学生回顾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后通过自读讨论找出索溪峪的山的特点:野、惊险、磅礴、随意。这时追问”野“的意味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不过是自然一意,不经人工雕琢之意。有感情地读读后,其他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学生汇报中我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明白写景的文章要重在有自己的感受!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8
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述。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的。在授课之初,我们透过业研,确定了教学目标,要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了解课文围绕索溪峪的“野”写了几方面的资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紧扣课题、充分质疑,理解“野”在什么地方。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4、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感受索溪峪的美,受到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教育,陶冶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思路: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从全篇看,首先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风景区景观的特点,然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从这四个方面的描述看,也是先概括出特点再具体描述。教学时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要引导学生谈谈这一写法上的特点。
要让学生多读,体会文中"野"是种纯天然的美,从语言中感受索溪峪美丽的自然风光。中间我还设计了"模拟法庭"这个环节,让学生现场为索溪峪的山、水、物、游人做辩护人,从辩护出进一步感受到索溪峪的这种自然美。
开头环节放《索溪峪》风光片的录像,目的是让学生用视觉去感受索溪峪的天然美,然后再从语言文字中来体会。为了把学过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课堂结束前我趁机让学生为风光片写导游词,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感受整体美。
1、师: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太秀了,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太尊了,黄山又以黄山奇石而闻名世界,它太贵了。今天,我们一起去湖南省张家界的索溪峪旅游一番,旅游归来后看看你能不能也用一个字归纳一下索溪峪的景色给你的感觉。(录像:索溪峪的风光可配音乐)
2、说说看索溪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从课题中能毫不犹豫地说出是"野"字,但是他们还不理解"野"的意思,教师这时可结合风景适当点拨一下索溪峪不是家化的美,是一种天然的、不加修饰的野性美。}
3、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索溪流过的"山谷")
"野"字上为什么要加引号?
课件出示引号用法——"我来想想",学生选择。()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特定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否定或讽刺的意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5
《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
教师能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努力体现学生是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主体地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学生自学前进行一定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进之处:
1、本课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要完成对课文的初读感知,细读感悟,品读积累,还要浏览和欣赏网上相关文字、图片、录像,并要在论坛中进行交流,写作小诗,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完成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的自学如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改进意见:重新调整教学环节,最后的论坛交流和写作小诗可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另行安排。初读感知和细读感悟应分开进行,分别组织交流。
2、缺少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交互性强,便于进行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堂课上几乎没有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协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最终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
改进意见:学生的自学可以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进行交流协商。自学结束后,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能获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阅读感受的机会,在交流中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的论坛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学过程中进行,这样要比最后孤立的进行更为合理。
3、学习目标落实不到位:
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时间不足,导致了学习目标的形同虚设。最明显的是,教师开始有求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课文,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品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但最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这两点在学生的交流中均未体现。
4、个别精英学生的自学交流取代了全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本课中交流自学采用的是个别学生的交流,发言学生一共不到十个,而且几乎每个段落只有一两个学生发言,其余学生没能获得参与的权力。
建议:
组织小组交流、论坛交流。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1、抓住题眼,理清脉络。在一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就紧紧抓住题目中得“野”字,先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说说自己对于野字的理解(他们的回答让我觉得很切合文本内容),然后出示正确的解释,加深印象。当对野字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时,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思考全文又从哪几个部分来具体描述“野”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强,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再者,在教学山野这一节时,我又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受到之前问题的启发,这个问题也就显得轻松一过了。从最初的教学导语,到文章的总结部分,我始终突出“野”字,紧紧围绕题眼来教学。
2、对于现在的农村孩子来说,出外旅游并不是那么简单,大部分孩子的`旅游范围只局限于金华市,很多名山大川、秀丽风光他们没机会领略,所以对他们来说,索溪峪的美景是陌生的、很难想象的。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就把索溪峪的景色提前让他们进行观赏,而不是读文之后再来看图。我认为只有先形成直观的印象,才能对后面文本的解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单单是在开头,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都坚持这一原则。
3、美蕴含在文字里,就需要我们通过仔细研读、不断研读去挖掘。在教学山野时,先听老师范读,而后自由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去练读,交流,指导纠正,指名读,男女赛读,和老师一起分段读。在多种多样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与不拘一格的山野美。我并没有花多大力气,全靠学生自己在读中的领悟。
4、虽说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不代表就应该撇开应用能力的教学,因此我安排了对双引号所表示的作用、拟人句的练习。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但让他们在无形中对这类知识加深了印象。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整堂课的环节,时间安排还没有掌握妥当,以致一开始时间花的稍显多了,导致课堂的最后十分钟有点赶。
2、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不多,与学生交流、互动也少了点,还没有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3、还没有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一部分学生成了旁听观众了,没有照顾到整体。
三、改进措施
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小组可以一起讨论,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同学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制作幻灯片……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意愿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学生变得更自信,更有活力,也必定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多角度的指导朗读,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索溪峪山的自然美,野性的美,不拘一格的美,学生就会真正的入情入境。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6
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述。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的。在授课之初,我们透过业研,确定了教学目标,要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了解课文围绕索溪峪的“野”写了几方面的资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紧扣课题、充分质疑,理解“野”在什么地方。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4、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一、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些浅显的再认识: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学生们学过的写景的文章不少,但是从来没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来形容景色的美丽。课后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篇课文的题目,感觉我这节课的导语设计的太平淡了。没有最大化的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导入部分再设计:
师:同学们小小年纪,但眼界却很开阔,请用三言两语,讲一讲你到过的景区。
生1:我去过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那里很险。
生2:我游览过桂林,姿态万千,那里很奇。
师:中华大地蕴涵丰富,风景名胜数不胜数。请欣赏图片。
师:我们这天足不出户,却要一齐神游索溪峪。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一谈。
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畅谈了自己眼中的索溪峪。在作者看来一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一切意念遍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了一个字——野。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引导下,去体会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设计的意图:创设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共同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潜力。贴近生活,让教材“活化”是学生所需。天性爱玩的孩子们上课伊始就畅谈游山玩水的感受,情绪必然高涨。接下来的美图欣赏给了她们更为新鲜直观的刺激,对资料的归纳也是理性的提升。这样引出课文水到渠成。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学时,从全文的角度设计问题,如:课文写了索溪峪哪几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引导学生从布局谋篇的角度去思考,了解课文的组织结构,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然后找出作者介绍了索溪峪山哪几方面的美。然后用师生对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在读文之后,适时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图片,美图的欣赏给了学生更为新鲜直观的刺激,起到了帮忙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课后自我反思时发现,这部分资料处理的还是太粗糙了,还能够再细致一些。例如:能够把图片的赏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资料分别出示,品读完“惊险的美”这部分资料,立即出示图片欣赏,然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透过读表现出索溪峪的山惊险的美。这样安排更细致,效果更好。
品读再设计:
师: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这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师:透过你的读,如何让大家感受到这种惊险的美?(然后引导学生互评互议,如此这般逐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学法延伸,领悟“野”
精讲完山“野”后,让学生自学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这三部分。根据学习山“野”的方法,让学生认知: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的段落。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并在课文中做批注。教学设计中的设想是好的,但是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缺失,这些资料学生都了解了,但是都浮于表面,感觉是走马观花。如何长文短讲,精讲精炼,还需要今后多研究。
二、针对业研的再认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但须有法,这个法就是老师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但是这一风格也要基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教材整体的准确把握还有赖于群众业研。本次业研,虽说工作都已经作了,但是从实际的状况看,做的还是不够细致。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7
本堂课教师的成功之处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清晰,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的资料。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声音,图片文字以及网络的交互作用。以人为本,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和选取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习惯,其中的论坛和写作天地就是一块积蓄以后倾吐的,并且集思广益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首先是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的用心性不够,表此刻每个环节发言的学生太少,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让大多数处于旁观的听众地位,没有顾及到整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引用课本的文字的时候口齿不清,或者在叙述名山与索溪峪比较时,认知和表达上有误差的时候,教师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轻声读的时候,学生犹豫不决。这跟教师在课上过多的齐读,个别朗读偏少,而且指导性不够,也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入情入境:然后另有一个环节教师处理的有欠缺,一学生满怀信心和期盼地读了体现山的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一部分,就应有可取之处。可教师的表扬,鼓励不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示范读,然后两者比较,教师的示范字正腔圆,可在情感的处理方面未必上风,学生在就教师的尊严之下,违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此举让后面想读的同学顾虑重重。其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鼓动性和激励性。第四,课堂设计上,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也就是发散性的说话较少,使得学生的学生的感悟缘于网络,而没有高于网络。例如看了网上的关于群上气势磅礴一部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能够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第五,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不论是朗读还是表达,有点走过场的感觉。学习了课
文后面的游人的野这一部分,也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说说看如果自己也处于这样的灵山秀水当中,看到这样的山水和动物,自己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这能够立刻写进写作天地的版块中。总之,感觉教师在灵活运用网络资源,把现代媒体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一块上稍有欠缺。
如果是我执教这堂课,我会采取这样的思路。
导入时候,我会在简单描述之后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谈感受,而不是一上来就谈野,涉及到中心。
然后在教学到山的比较时候,我会准确到位的点拨学生,其他的山到底与索溪峪有何不同,甚至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简单说。因为书本是间接知识,只有间接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领悟。
在处理重点部分的时候,我会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先找出山,水特点的关键词语,也是学生可能存在疑难的地方解决,水到渠成的引出野的特点。然后适时激发学生的惊奇,喜悦,再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在引导学生看山的绮丽多姿的时候,我会给学生带给一个倾吐的机会,因为群山的想象让人富于联想。
在讲到水的特点的时候,我会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
索溪峪的水时而时而时而
索溪峪真顽皮啊!索溪峪的水真机灵啊索溪峪的水真聪明啊
透过这一练习来体会作者的写法之精妙,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的收关部分,我会采取让学生以图画或者导游的形式向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们尽情展示那里的独特风光。
同时我会借鉴老师上课成功的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扩大发言面,给同学带给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规范流程充分用好网络资源。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8
本文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1,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题眼"野",突破难点。
(1)边读边圈点。思考: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画出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3,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
收获:在观赏图片时,我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被索溪峪的"野"所震撼。等有机会一定要身临其境,让自己真正的"野"一回。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9
这学期,进修学校组织教导主任评课比赛。前些天在县城一小听了林老师执教的《索溪峪的野》,感触颇深。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课,课文主要介绍了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这里的一切都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这四部分,重点学习了山野和水野这两部分。山野这部分写了三种美,一种是惊险的美一种是磅礴的美一种是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重点突出了索溪峪的那中天然的美,野性的美。
一、成功之处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中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理解内容,达到了情文相生的目标。
2、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进入课题后,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网上游览张家界,为学生构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3、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清晰,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的内容。
4、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声音、图片、文字以及网络的交互作用。
5、以人为本,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6、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习惯,其中的论坛和写作天地就是一块积蓄以后倾吐的,有集思广益的成功之处。
7、课堂师生合作愉悦。课堂教学是心与文本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在柔美的音乐中进入情境。生生、师生之间开心地表达,真诚地交流,学习氛围热烈、轻松。朗读入情入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二、有待改进之处
1、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表现在每个环节发言的学生太少,虽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让大多数学生处于旁观的听众地位,没有顾及到整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引用课本文字的时候口齿不清,或者在叙述名山与索溪峪比较时,认知和表达上有误差的时候,教师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轻声读的时候,学生犹豫不决。这跟教师在课上过多的齐读,个别朗读偏少,而且指导性不够,也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入情入境。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鼓动性和激励性。
3、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不论是朗读还是表达,有点走过场的感觉。学习了课文后面的游人的野这一部分,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说说看,如果自己也处于这样的灵山秀水当中,看到这样的山水和动物,自己会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这可以马上写进写作天地的版块中。
4、本节课教学容量过大:
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要完成对课文的初读感知,细读感悟,品读积累,学习写法,还要浏览和欣赏网上相关文字、图片、录像,在短短四十分钟内要完成是不容易的。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0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悦的心情。
课文先总述,最后讲自己的感受。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总起段,点出了索溪峪的特点:野。第二部分作者分别从山、水、野兽和游人四个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最后一个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一、课堂教学成功之处
1、执教者在教学中能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野”这个重点,围绕“野”设计教学,制作网络课件。教师所上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充分考虑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目标预设,比较全面、具体,要求适度。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始终是围绕索溪峪的“野”来展开的。准备浏览的网页,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形象化的可视平台,通过真实、生动、鲜明的影象、图片,引发学生的感受。从最初的教学导入语,到最后的总结,教师始终突出了“野”,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在转动。
2、教学方法多样,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设计中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提出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以此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选择相应方法进行学习。能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整体处理,利用网络课件的形式重新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脉络和主线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那就是索溪峪的“野”,;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教学时,根据课文的要求制作了网络课件,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在网上观看索溪峪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的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的“野”。
3、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获得了与教师同等的学习资源:
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问题设置,组织实施上。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探讨成为可能。教师在建设主题网站时以优美的风景录象和图片,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索溪峪和桂林、庐山、泰山、黄山等中国名山的区别,站上关于桂林、庐山、泰山、黄山等名山风貌的图片,既使学生直观在感受到了桂林的秀,庐山的俊,……,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索溪峪和桂林、庐山等名山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野性”的美。
4、在教学效率上,教师将张家界索溪峪、桂林、庐山、泰山、黄山等中国名山的有关资料、图片都放在了站上,省去了学生直接上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过程,使课堂效率更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更贴近学生实际,可操作性更强。
二、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中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利用网络课件来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网络平台。但是因为有了网络,而忽略了生生之间、生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2、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缺少课堂生成。
3、学生还没有切实参与到评价当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以知识评价与操作技能评价为主,对情感与价值的评价还体现不够,评价内容只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而对过程和方法评价少。
4、语文教学味不浓,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不够,学生的朗读缺少个人体验。对文中的重点佳句指导不够。
三、新的教学设计
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媒体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通过视频导入后,让学生了解张家界。初读课文,紧抓索溪峪的“野”。突出山、水、动物、人四个方面,提供相关的学习提示。利用网络论坛,提出自己所感兴趣及所要了解的问题,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在学习汇报中后完成相关的习题。【浙江省绍兴市小学周建国】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1
教学《索溪峪的野》首先,引导学生解题。理解野的含义。体会“野”乃文章之魂。一个“野”字生动地诠释了索溪峪的天然、自然之野趣。学生不难理解,所以同学们通过预习后是可以回答。教师归纳的语言有“点睛”之功效。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也培养读文质疑思索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最后提出:“野”趣天成,这里会永远地自然纯净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自然引入环保教育,达到情感的升华。
不足之处首先是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表现在每个环节发言的学生不多,虽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让大多数处于旁观的听众地位,没有顾及到整体。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2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透过描述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情绪。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意境优美,是学习语言的好题材,更是凭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本课教学中,我以发展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潜力为主线,多层次指导朗读。教学充满情趣,学生学得扎实,情感受到熏陶,思维得到启迪,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的三大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体现三维融合。
本课力图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读中体悟文本资料,感受到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会一些体悟课文的方法:抓住文本重点语句体悟,边读边想象体悟等,教师还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三维目标自然有机的融合在一齐。
二、自主学习讲究实效。
教学时,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资料看看,读读,说说,教师把学习的选取权交给学生,染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教学课文"索溪峪的山"时,老师让学生进行个体自学,使学生有个体的体会和感受,然后让学生选取喜欢的一处交流学习方法及学习所得,这样的学习有方法的`
指导,有个体的思考,有思维的碰撞,学生自主学习有了实效。在组织个体学习,交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资料,并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然后,透过小组汇报展示,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文本资料与情感的体悟;在次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让学生将自己体悟到的完美情感透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师巧妙的将学生的读,悟,议结合在一齐,读中感悟,以议促悟。老师始终将自己的主角定位在参与者,引导者,点拨者上,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不仅仅体悟了课文,而且学到了悟文的方法,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个性化解读。
在教学中明确指出:只要学生谈自己所学的,谈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只适当点拨。可见,教学者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资料的领悟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的感性体验代替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合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激发学生情趣,重点训练学生朗读,带给多种方式的语言实践机会。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3
《索溪峪的“野”》是鲁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现在的教材不但贴近了生活,而且挖掘了生活丰富、灵动的一面。现在的孩子更渴望表达,和谐宽松的氛围有助于孩子们沉浸其中。让他们说,让他们议,让他们评,让他们做,努力挖掘他们最纯真善良的一面,是我所追求的。本着这样的思想,本课教学我抓住文中“野”贯穿全文,让学生在读中、议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理解内容,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上课伊始就让天性爱玩的孩子们畅谈假期游山玩水的感想,并设置悬念,钟老师也喜欢旅游,到过很多地方,比全班同学去过的地方都多,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到读书旅游上。学生学习课文前就情绪高涨,这样引出课文水到渠成。
二、课前5分钟倾听习惯培养。
让学生每节课前闭眼倾听,然后复述或抓住重点词语,提高了学生专心听的能力,培养学生专心听的习惯。本节课,我朗读索溪峪的山一段,让学生听后抓住山的特点,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基本都能抓住重点,然后我又朗读一遍,让学生找出优美的四字词语,学生听得非常专注。
三、自读自悟,获得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方法。还有选择性地运用媒体,在学生品词品句、揣摩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再现画面,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丰富学生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也被美景陶醉。
四、课文设计比较创新,吸引学生
在创新意识方面,我创设的将“山”、“动物”、“游人”、“水”告上法庭这个环节,让学生替他们进行申辩,将学生积极性再一次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能主动探索,求知欲强。在“活学活用”环节学生能主动探索,自由表达,有好几个学生的回答出现了智慧的“闪光点”。
五、习作方法指导
在最后一个环节“小练笔”,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对“威海美丽的海”进行了描写,紧扣学习的写作手法。
六、不足之处
以上几点是自己认为做的好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因本篇课文是课内阅读课文,所以学生朗读的比较少,有的学生读得非常生涩。还有在替“山”、“动物”、“游人”、“水”申辩时,学生找证据不准,不能从课本上选取话来辩护。习惯培养方面,注意了大的方向的习惯培养,例如倾听习惯、习作习惯、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回答问题习惯等,但一些细节的习惯培养忽视了,例如个别学生起来回来问题站姿习惯及端书习惯等细节的习惯培养方面还有待提高。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4
作者曹敬庄以自己独特的视野角度,用自己朴实的文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情趣且又带着野性的索溪峪。《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透过描述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悦的情绪。
全文结构清晰,是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地点出了索溪峪的特点;第二部分又分别从山、水、动物、游人作“野”的具体描述。作者对索溪峪的喜爱都体此刻文中的字里行间。
对于本堂课我自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是:
1、抓住题眼,理清脉络。在一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就紧紧抓住题目中得“野”字,先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说说自己对于野字的理解(他们的回答让我觉得很切合文本资料),然后出示正确的解释,加深印象。当对野字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时,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思考全文又从哪几个部分来具体描述“野”的。学生的理解潜力很强,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再者,在教学山野这一节时,我又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受到之前问题的启发,这个问题也就显得简单一过了。从最初的教学导语,到文章的总结部分,我始终突出“野”字,紧紧围绕题眼来教学。
2、对于此刻的农村孩子来说,出外旅游并不是那么简单,大部分孩子的旅游范围只局限于金华市,很多名山大川、秀丽风光他们没
机会领略,所以对他们来说,索溪峪的美景是陌生的、很难想象的。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就把索溪峪的景色提前让他们进行观赏,而不是读文之后再来看图。我认为只有先构成直观的印象,才能对后面文本的解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单单是在开头,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都坚持这一原则。
3、美蕴含在文字里,就需要我们透过仔细研读、不断研读去挖掘。在教学山野时,先听老师范读,而后自由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去练读,交流,指导纠正,指名读,男女赛读,和老师一齐分段读。在多种多样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与不拘一格的山野美。我并没有花多大力气,全靠学生自己在读中的.领悟。
4、虽说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不代表就就应撇开应用潜力的教学,因此我安排了对双引号所表示的作用、拟人句的练习。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但让他们在无形中对这类知识加深了印象。
不足之处:1、对于整堂课的环节,时间安排还没有掌握妥当,以致一开始时间花的稍显多了,导致课堂的最后十分钟有点赶。2、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不多,与学生交流、互动也少了点,还没有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3、还没有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一部分学生成了旁听观众了,没有照顾到整体。有待日后改善。期望听课老师不吝惜自己的宝贵经验,多给我提出意见,帮忙我在教学路程上不断地成长。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5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执教者并没有按阅读课文来处理,看来是觉得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美,内涵很深,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这就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纵观本课的实录,感觉老师教得非常轻松,老师并没有讲什么美,也没有用微言大义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我想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很深刻的感受,并且这种感觉是源自内心的,是令学生难忘的`。之所以能够这样,我觉得是教师处理好了几个问题。
第一,语文究竟怎样学的问题。言语作为一个承载物,必然承载很多意蕴,然而这种意蕴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完全可以传递。需要学生非常投入的去学习,就像教师说得“神游“一样,学生必须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而这种沟通的主要途径就是读。教师设计了几次读,每一次都有目的、有反馈,并且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朗读整体感知,接读检查效果,浏览理清层次,默读充分感受。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还是提议让学生去研究课文。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两课时中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感受,不管是“猜词”,还是“我来创造”,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从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也可以看出来,教师先让汇报小组说创意,然后汇报,汇报以后让他们自己找人评价,等其他学生评价完了,再让汇报小组评价自己。教师很多地方都使用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说得不好的地方也能及时引导。教师把学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三,充分体现了三个维度。教师重视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读书中理解课文。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让学生和山水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人和自然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体验,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和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和学习的伙伴产生共鸣。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就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情境。教师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表述的世界,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02-20
(精)《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07-05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5篇)03-06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5篇08-23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5篇)08-31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精选15篇)09-16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04-21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精选15篇09-05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15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