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6 22:45: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除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

  开放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实践操作活动。对例1、例2的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2

  分数除法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如何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方法。例如: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推导;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利用逆运算关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联系实际问题分析、推导等。

  而教材选用的是最后一种,意在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线段图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归纳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计算两组比较简单的算式,并且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

  清晰地记得去年教学此内容时,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没有讲清楚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也就把计算法则作为一个规定硬性地塞给了孩子,而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阅教材,发现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学,忽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学此内容时,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3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至关重要。

  一、成功之处

  1.恰当铺垫,有利于分散难点。

  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以比较简单的题目形式分层呈现,比如: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将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在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操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4,也都是1/4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些数据较小题目的出示作为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2.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在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解决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的问题时,由于问题难度增加了,所以我就请他们四人一小组想办法,进行动手操作尝试,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样两次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为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鼓励发现,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1÷3=1/3?? 3÷4=3/4这两道算式,鼓励他们想一想: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以问题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

  二、改进之处

  1.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没有理解透彻。

  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剩下的时间比较仓促,只能由我帮助引导学生总结出两者的区别,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这部分内容下一节课应予以强调。

  2.小组操作参差不齐。

  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并没有领会3/4块是怎么得到的,3个1/4块是3/4块,3块的1/4是3/4块,分数的这两种意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针对本课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弥补,期待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牢固。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4

  《小数除法》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教学的。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教学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教材新问题产生独特的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对知识的迁移、分析、归纳、联想,从中发现新的方法。在让学生通过联想中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因为有第一单元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时,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果然,学生虽然有整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但是计算有小数参与进来,学生思维就开始打混,意料中的、意料外的问题倾巢出动。

  1.小数点位数移动不同步。通过移动除数小数点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特别是当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补0的情况。或者移动的位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2.商的个位不够商1,商0打点的情况模糊不清,特别是被除数的个位右下角没打点,就写上0.(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2415)

  3.商的小数点没有与移动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强调算理,多进行点商小数点的练习,并对学生作业中错例进行分析评讲。

  4.验算时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1.2618)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5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6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7

  人教版第九册数学第二单元的《小数除法》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单元,复习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特别是学生在做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试商计算,学生在试商过程中比较难试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意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学完,我有以下反思:

  1、学生是自由度发挥到最大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才华。上课伊始,我首先叫学生整理了第二单元的所有内容。然后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打开书,看看数学书上怎样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像昨天我给小数乘法编顺口溜(小数乘小数,先乘二整数,乘得积以后,再定积小数。)的方法自己也给小数除法编编顺口溜,看谁编的越快越好。5分钟过后,学生纷纷抢答。顺口溜:小数除以小数,除数化成整数,被除数同样变,有余数继续除。全班哈哈大笑。同时增加了小数除法的认识。顺口溜:小数除以小数,按整数方式除。商的小点对被点,整数不够商0除。再看有没有余数,如有添0继续除。还有很多同学都要说,我就叫他们写下来交给我。这样我打开昨晚做好的课件《试商有规律》进行教学试商的方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更好的`试商方法。有的学生说出了:想乘法做除法。还有的同学想出了:简便运算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做除法。例如:23.4÷0.25=23.4×434.5÷0.125=34.5×8这样也可以使除法计算简便,教学反思《复习小数除法教学反思》。学生的才能只有让他们自由发挥,才能使学生发挥才智。

  2、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很多老师喜欢凭经验、拍脑袋做决定,不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不跟学生研究做决定,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最佳答案。我觉得:只有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才能记得牢。我们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可能学生下课了就忘了。以前我有这个强加给学生的意识,生怕学生自己不会编,又怕浪费时间,生怕拖堂。这一切,都是我的错,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放手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解决的,老师一定不越俎代庖。

  3、这节课我设计了比赛做除法计算,效果很好。我马上发了一张试卷(第二单元),第二节课考试,很多同学获得了100分,同学们都自豪的说:自己想的方法就是好,要不然没这么快,也没这么快能考好。这节课给我找到了最大的收获: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让学生自己动脑写出来,哪怕是错了,也可以慢慢修改,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记得牢。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8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平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平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平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x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平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习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9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214.5÷15=14.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写出21。45÷1.5、0.145÷0.015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完全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抓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本质,不在竖式计算上设置人为的障碍,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才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更明显地体现了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算法的本质。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新知,更新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出示214.5÷15=14.3,要求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说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再让学生通过思考、观察、比较2.052÷3.6、20xx÷0.36、2.052÷0.036的转化过程来发现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转化方法。

  最后通过计算来总结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巧用儿歌教学,帮助学生总结算法,突破难点

  在计算的过程中,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适时引用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零要牢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0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平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1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火柴梗,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火柴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火柴梗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火柴梗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2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它是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的,学生在理解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应寻求一些捷径,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为此,精心设计了一些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将例题“动画”,使它更富有思考的挑战性,从而实现把思考、操作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孩子们,以孩子们为主体,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学习机会,并且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让他们“分一分”、“记一记”、“说一说”,提高操作质量。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给结果分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写一写”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通过一系列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培养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在设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列竖式,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找出各种错误情况进行板演,在纠错中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实践证明,先练后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交流中,将问题一一呈现,交给学生自己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3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本课的学习,我首先让同桌学生回忆复述“整十数口算”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然后出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例题,学生自学、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最后进行分层练习,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感知到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

  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2)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3)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就不写了。(4)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

  针对这部分教材出现的.问题,我和同级老师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强化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数的乘法除法练习。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其次,适当增加计算的训练量。每天课前或课后2-3道笔算题,要求学生力争做对。在前面乘法的教学时,曾经采用此法,感觉收效很好。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建构知识网络;我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这一设计理念的。

  一、情境的作用,算用结合。

  解决学校总务处遇到的问题引出了一组除法口算算式,四个问题都用除法解决让学生自然地进行了除法意义的迁移:四道算式由浅入深,即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了回忆,又使学生自主地对口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除法口算,都可以想乘算除,当然,口算算理的理解毕竟是抽象的,为使学生切实掌握,我们巧妙地对“情境”进行了再利用:数学味很浓,生活味兼顾;

  二、题组的运用,形成网络。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相关联的题组,分别达到探究口算、估算算理、巩固算法和拓展提升的目的。口算层层深入,估算横向联系,归根结底,都可以转化成表内乘除法计算;课中,好多学生看到题组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是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舒心呢?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磨课,有太多欣喜,也总留下些许遗憾。估算教学是否需要在本课如此浓墨重彩,口算方法是否需要化归到乘法口诀,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还需要我们继续磨下去。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5

  本课新增的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张力涛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步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教材中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所以我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再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

  在相关的'作业中我注意到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忘记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建议在草稿本上先算,再写在作业上。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02-08

除法竖式数学教学反思02-27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03-02

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3-12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06-26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4篇03-02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03-14

除法的性质教学反思03-14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3-1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除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

  开放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实践操作活动。对例1、例2的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2

  分数除法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如何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方法。例如: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推导;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利用逆运算关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联系实际问题分析、推导等。

  而教材选用的是最后一种,意在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线段图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归纳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计算两组比较简单的算式,并且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

  清晰地记得去年教学此内容时,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没有讲清楚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也就把计算法则作为一个规定硬性地塞给了孩子,而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阅教材,发现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学,忽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学此内容时,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3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至关重要。

  一、成功之处

  1.恰当铺垫,有利于分散难点。

  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以比较简单的题目形式分层呈现,比如: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将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在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操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4,也都是1/4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些数据较小题目的出示作为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2.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在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解决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的问题时,由于问题难度增加了,所以我就请他们四人一小组想办法,进行动手操作尝试,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样两次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为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鼓励发现,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1÷3=1/3?? 3÷4=3/4这两道算式,鼓励他们想一想: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以问题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

  二、改进之处

  1.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没有理解透彻。

  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剩下的时间比较仓促,只能由我帮助引导学生总结出两者的区别,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这部分内容下一节课应予以强调。

  2.小组操作参差不齐。

  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并没有领会3/4块是怎么得到的,3个1/4块是3/4块,3块的1/4是3/4块,分数的这两种意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针对本课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弥补,期待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牢固。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4

  《小数除法》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教学的。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教学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教材新问题产生独特的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对知识的迁移、分析、归纳、联想,从中发现新的方法。在让学生通过联想中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因为有第一单元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时,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果然,学生虽然有整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但是计算有小数参与进来,学生思维就开始打混,意料中的、意料外的问题倾巢出动。

  1.小数点位数移动不同步。通过移动除数小数点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特别是当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补0的情况。或者移动的位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2.商的个位不够商1,商0打点的情况模糊不清,特别是被除数的个位右下角没打点,就写上0.(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2415)

  3.商的小数点没有与移动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强调算理,多进行点商小数点的练习,并对学生作业中错例进行分析评讲。

  4.验算时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1.2618)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5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6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7

  人教版第九册数学第二单元的《小数除法》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单元,复习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特别是学生在做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试商计算,学生在试商过程中比较难试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意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学完,我有以下反思:

  1、学生是自由度发挥到最大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才华。上课伊始,我首先叫学生整理了第二单元的所有内容。然后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打开书,看看数学书上怎样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像昨天我给小数乘法编顺口溜(小数乘小数,先乘二整数,乘得积以后,再定积小数。)的方法自己也给小数除法编编顺口溜,看谁编的越快越好。5分钟过后,学生纷纷抢答。顺口溜:小数除以小数,除数化成整数,被除数同样变,有余数继续除。全班哈哈大笑。同时增加了小数除法的认识。顺口溜:小数除以小数,按整数方式除。商的小点对被点,整数不够商0除。再看有没有余数,如有添0继续除。还有很多同学都要说,我就叫他们写下来交给我。这样我打开昨晚做好的课件《试商有规律》进行教学试商的方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更好的`试商方法。有的学生说出了:想乘法做除法。还有的同学想出了:简便运算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做除法。例如:23.4÷0.25=23.4×434.5÷0.125=34.5×8这样也可以使除法计算简便,教学反思《复习小数除法教学反思》。学生的才能只有让他们自由发挥,才能使学生发挥才智。

  2、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很多老师喜欢凭经验、拍脑袋做决定,不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不跟学生研究做决定,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最佳答案。我觉得:只有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才能记得牢。我们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可能学生下课了就忘了。以前我有这个强加给学生的意识,生怕学生自己不会编,又怕浪费时间,生怕拖堂。这一切,都是我的错,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放手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解决的,老师一定不越俎代庖。

  3、这节课我设计了比赛做除法计算,效果很好。我马上发了一张试卷(第二单元),第二节课考试,很多同学获得了100分,同学们都自豪的说:自己想的方法就是好,要不然没这么快,也没这么快能考好。这节课给我找到了最大的收获: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让学生自己动脑写出来,哪怕是错了,也可以慢慢修改,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记得牢。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8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平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平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平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x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平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习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9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214.5÷15=14.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写出21。45÷1.5、0.145÷0.015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完全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抓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本质,不在竖式计算上设置人为的障碍,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才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更明显地体现了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算法的本质。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新知,更新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出示214.5÷15=14.3,要求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说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再让学生通过思考、观察、比较2.052÷3.6、20xx÷0.36、2.052÷0.036的转化过程来发现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转化方法。

  最后通过计算来总结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巧用儿歌教学,帮助学生总结算法,突破难点

  在计算的过程中,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适时引用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零要牢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0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平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1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火柴梗,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火柴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火柴梗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火柴梗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2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它是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的,学生在理解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应寻求一些捷径,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为此,精心设计了一些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将例题“动画”,使它更富有思考的挑战性,从而实现把思考、操作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孩子们,以孩子们为主体,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学习机会,并且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让他们“分一分”、“记一记”、“说一说”,提高操作质量。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给结果分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写一写”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通过一系列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培养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在设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列竖式,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找出各种错误情况进行板演,在纠错中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实践证明,先练后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交流中,将问题一一呈现,交给学生自己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3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本课的学习,我首先让同桌学生回忆复述“整十数口算”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然后出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例题,学生自学、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最后进行分层练习,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感知到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

  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2)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3)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就不写了。(4)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

  针对这部分教材出现的.问题,我和同级老师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强化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数的乘法除法练习。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其次,适当增加计算的训练量。每天课前或课后2-3道笔算题,要求学生力争做对。在前面乘法的教学时,曾经采用此法,感觉收效很好。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建构知识网络;我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这一设计理念的。

  一、情境的作用,算用结合。

  解决学校总务处遇到的问题引出了一组除法口算算式,四个问题都用除法解决让学生自然地进行了除法意义的迁移:四道算式由浅入深,即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了回忆,又使学生自主地对口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除法口算,都可以想乘算除,当然,口算算理的理解毕竟是抽象的,为使学生切实掌握,我们巧妙地对“情境”进行了再利用:数学味很浓,生活味兼顾;

  二、题组的运用,形成网络。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相关联的题组,分别达到探究口算、估算算理、巩固算法和拓展提升的目的。口算层层深入,估算横向联系,归根结底,都可以转化成表内乘除法计算;课中,好多学生看到题组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是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舒心呢?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磨课,有太多欣喜,也总留下些许遗憾。估算教学是否需要在本课如此浓墨重彩,口算方法是否需要化归到乘法口诀,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还需要我们继续磨下去。

数学除法教学反思15

  本课新增的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张力涛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步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教材中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所以我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再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

  在相关的'作业中我注意到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忘记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建议在草稿本上先算,再写在作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