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4 15:21: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1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平均数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但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接、简明的特点,所以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教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2、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较好的凸显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在这节课中,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游戏和生活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开课伊始,我利用抓糖游戏小视频,“你有没有办法使我们3个人抓的糖果数一样多?”,一石激起千乘浪,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对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研究上来。从游戏到数学,从操场到课堂,从活动到思维,学生的心被老师牵住了。学生到白板上把多的糖果移给少的,从直观到抽象的方式,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了平均数的概念。

  二、利用电子白板实现“几何直观”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从统计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统计的意义,几何直观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在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时,我利用电子白板的自由拖动的功能使原来不相等的几个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以前的ppt课件是让学生想象完后,老师用ppt课件演示,而我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亲自移多补少,把学生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除了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还有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我利用电子白板几个队员的实际投篮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就得到了平均数,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算法,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枯燥的计算变成生动字符,便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数”和“形”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家万事休。”

  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渗透情感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第二三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四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四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马身高130厘米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即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在读书、节约用水、爱心捐款的习题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总之,较好的体现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既尊重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给他们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又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在统计学当中的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我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对学困生的指导还是不够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2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3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

  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绩好?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4

  《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班男生平均身高143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等,引出143厘米、140厘米都是平均数、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较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反思05-12

平均数教学反思03-16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04-15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09-05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09-07

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3-14

《平均数》教学反思 15篇09-06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09-07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