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1 19:29: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梦令》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1

  上完这节后课,自己觉得触动特深,为什么天妒英才,让才女李清照的后半生如此的凄苦哀伤?倘若太平盛世,她的人生该是多么完美与幸福。

  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用一个“醉”字做总提领,将三处重点描述的情景利用品读、想象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文本。还有就是自己唱词环节,也是这堂课的亮点,自己编曲子唱,一是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二是有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不足的地方是,对于词中的意境,带领学生品的还不深,还处于浅显的状态,可能还是老师引导的不够。

  关于吟诵,今天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说吟诵无关个人唱歌天赋,但对于唱歌好的同学,吟诵出来就是好听,所以,以后也得跟音乐老师多交流探讨一些音律方面的知识,在学科渗透方面多下点功夫,想让学生唱的动听,作为五音不全的老师我,则是先要唱的动听,至少让人听了愿意听,才能愿意去学。

《如梦令》教学反思2

  因为要上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所以花了将近3周的时间思考,可是一直都没有什么头绪。直到在网上看到一则朗诵视频,反复的看,听,试读,渐渐的喜欢上李清照,虽然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1、教方法。教学时,我以3个板块为一条主线,连贯全文教学。先是通过注释理解词义——读“胖”,接着是学会想象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读画面,最后寻找词眼——读“廋”。同时也交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3步骤或者是3个方法。

  2、教朗读。记得学校领导听推门课的时候,我正好在上《渔歌子》这首词,当时我仅仅是让学生说了词义,动笔写下来后,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没什么好教的,直接让他们写作业。课后,学生的词义硬梆梆的',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完全失去了教材所安排学习词的意图。其实,朗读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词义,去推敲词义。于是在教学设计上,我特别重视了这一环节,通过3个步骤,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个环节是值得肯定的。

  3、积累很重要。这一环节是借用名家的。在我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是想着怎样能完成教学任务,把练习做完。很多时候忽略了积累。既然是古诗词的教学,那就应该是可以扩展开来的。通过想象画面,联想有关的词句,不仅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可以做到积累。这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

  4、多揣摩教材。集体备课时,叶老师就提醒了我:词中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个意思,特别是“醉”字。于是我自己也寻思着还有没有别的字也是这样的呢?虽然教材分析中没有,但经过反复的思考,及名师的示范,我认为“惊”字也可以拿来“作文章”,一是惊吓,二是惊喜。所以在教学是我问学生: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也令人满意,得到的朗读效果也比较满意。教学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错误,如:李煜的煜(yù)字,读成了yì;给学生考虑时间、讨论时间过短;写的环节遗漏了等等。

  教学没有完美的,只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得到完善。

《如梦令》教学反思3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法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课堂上能设计一段对此的写话训练,效果会更好。

《如梦令》教学反思4

  周一下午是关于六年级下册《如梦令》的录课。当下课时间一到,我便意识到自己失败了。

  我很沮丧地走下讲台,非常愧疚地对热情直爽的孙晓霞老师说:“孙老师,我讲乱了……”孙老师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但我还是觉得脸红得发烫,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我在讲台上的后半节课自己都不知道啰嗦的什么,完全乱了方寸,也忽略了学生,只顾着时间不要拖堂,然后轰隆隆地往后讲……

  走出多媒体教室,阴霾的天气已经停止了冷雨,但我还是木然而习惯性地撑开伞,一个人默默地走着,想着课堂上的一幕幕,一一分析着自己的失误。

  第一、没有充分诵读。因事先没有让学生预习,这也是我事先安排的,没有告诉学生我要讲什么,想给他们一种心理上的新鲜和期待,想让他们的思想的.翅膀不受参考书的约束,而是在课堂上从零出发,自由驰骋。同时,我觉得《如梦令》这首词很短,意思应该比较好领会。但是我错了,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品读文本的时间太少,导致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便开始了这堂课的探究学习,故而探究不深,启而不发。

  第二、环节不清,设置失误。自始至终,对于这节课内容的解读,我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只是任凭学生说到哪就讲到哪,我没有起到一个清晰的导向作用,而是设计有些凌乱。归根结底,我还没有那种熟练驾驭课堂的功力,所以才如此无头绪。更蹩脚的一处设计是,我设置了学生身临其境的“穿越”,去感知李清照写这首词当时的场景,想象女词人和“卷帘人”的对白,但是由于把握不当,临时兴起加了一个“小尾巴”,没想到成了画蛇添足,显得十分牵强。

  第三、只顾把握时间,导致师生脱离。因为中间我自作主张多设置了一个环节,自己立时意识到了设计的失败,于是开始有些慌张,只顾时间上不要拖延,能把内容完美结束,于是就有点“赶”,忽略了师生之间关于文本的交流,成了我在讲,学生在听,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就是一塌糊涂……

  这次讲课,终于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原来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太多太多,在各位老师面前,我需要的仍是不断地学习,学习,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

  想着想着,抬头一看,我已经走出了实验中学的大门,这时才恍然意识到天已经无雨。于是收起伞,脑中瞬时清醒了许多,失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朝着方向去弥补。加油吧!

《如梦令》教学反思5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教学反思6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论述:“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学生易于想象;词的语言精炼优雅,学生易于鉴赏。因此,读通、读懂、读美就成为我整堂课的教学主线。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静心品读,推敲语言,想象画面,力求使文字鲜活起来,画面丰富起来,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与词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彼此沟通、融合,最终达到美的熏陶和修养的提升。

  古人有“一首诗词一幅画”的说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经典诗词的妙法。于是,课堂伊始,我便与学生一起伴着悠扬的古筝曲赏画吟古诗,将学诗品词的意境营造渲染起来。学习整首词时,我也将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并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画面,体会感悟意境作为学习的重点。学生或联系生活运用语言描述“溪亭日暮”之美景,或联系以往的古诗词积累想像描述“藕花深处”的画面,或通过想象“争渡争渡”,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深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那种如诗如画的美——美景,美酒,美丽的意外,美丽的生活。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将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经过细致考虑,我选择同一词人(李清照)、同一词牌(如梦令)的组合,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对词人、词牌加深了解。而对于两次“醉”所包含的情感体会,则让学生更深的走近李清照,了解她的词风。

  从学生闪亮的眼眸,动情的描述中,我想,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真切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如果因为这堂课,有学生爱上了宋词,爱上了李清照,那么,我的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如梦令》教学反思7

  还清晰地记得两年前我执教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课时是参加学校教学比武的,当时,得知教学内容后就匆匆忙忙地的备课,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路子以“熟读、胖读、美读、瘦读”展开教学,整节课上学生读的不少,教师也说的不少,就这样热热闹闹下课了。今天我再次翻开《如梦令》准备上校级教研课,显得冷静多了。首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这样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认真思考了如何体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模式,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列举了“醉”、“误”、

  “深”、“惊”等词语,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肯定了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告诉学生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这首《如梦令》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首词,而且能通过朗读、练写、背诵等形式扎扎实实学语文,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梦令》教学反思8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朝著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佳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小学阶段极其少数的词,学生凭借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词的理解的少之又少的。因此,课前是非常有必要先介绍有关词的基本知识,诸如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牌、词的格调指的是什么,要使学生对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韵”的固定格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理解也是相当的重要。往往作者会把此情此感会渗透于诗词的字里行间,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在初步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进入本词的教学了。古诗词的教学,应突出一个“读”字,为此,在简要介绍词人与作词背景以后以“四读”来组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教学。

  教学“第一读”:力求读好词作节奏、停顿,读得连贯、流利。可以先由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二至三遍。

  “第一读”之后,师生共同理解词作中有关词语的含义,弄懂各句的意思,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词所写的`内容。为了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先复述后概括本词内容。然后进入教学“第二读”。此时的“读”是在学生对词作内容掌握之后的读,可以采取分组读、男女组接力读的方式进行。此番“读”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二至三遍。

  “第二读”之后,师生共同体会、揣摩词作的丰富意味。可以提问:词人为什么“常记”溪亭日暮,沉醉晚归,迷路惊鸥这样一件生活事件?只要给予学生启发和鼓励,学生定能品味出各种不同的意味来。

  此时,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学生每找出一种答案,教师均予以及时评点、肯定,学生自然倍受鼓舞,积极思维,争先恐后举手答题。在兴趣盎然的热情探讨中,学生对词人的内心活动、思想情感有所洞悉,能真切体会到女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炽烈情怀。于是,进入教学“第三读”:要求通过自己的朗读,力求读出女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上一两遍便有学生自动合上书本朗声背诵了。

  “第四读”,在学生理解李清照此情此感后,进行课外的延伸,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体会李清照在晚年时,因外族入侵中原,她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爱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可以说是孤苦伶仃。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作者的不一样的情感,领略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梦令》教学反思9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诗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以及词牌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感受美景、美酒之后美好的心情。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教学完这首词后,我又让学生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比较这两首词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词人在少年时期写作时的'快乐喜悦心情,一喜一悲,充分表现了词人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词的理解,改写词成记叙文,学生因为在学习时对词的理解比较到位,因此在完成这一作业时都很轻松,这样,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无论是字义、词义,还是句子的理解,学生都能够自己读懂,说到。

《如梦令》教学反思10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朝著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佳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是一首词,学生对此缺少相关的学习经验,那怎样借助学生以往的基础恰到好处地教学这词呢?经过反复的琢磨,精心地备课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攻破:

  一、朗读全词,读出韵味。

  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音律美,只要恰如其分地把词的节奏,读来将会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根据以往读诗的经验,对于七言诗学生会读成二二三的节奏,他们都能读得游刃有余。可是学生对古词的朗读欠缺经验,不知该如何把握词的节奏、韵律。那么,通过老师的娓娓范读就成了学生读词的入门了。领读、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四、课外延伸感情升华

  在课的'后部分,品读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体会李清照晚年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爱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孤苦伶仃凄惨的经历。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作者的不一样的情感,领略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认为,本古诗词教学的难度一点儿不比作文教学的逊色。所以一直都不敢尝试在公开课上展示古诗词的教学。但,此次的收获,让我敢于挑战那些所谓难上的课例。

《如梦令》教学反思11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师:咱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

  师:(对着大家指出的学生)这样吧,你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学生领念)《春晓》、《望庐山瀑布》。

  师:同学们脑海中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吧,今天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盛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词。知道词吗?

  生:词语。

  师:哦,他说词是词语。盛老师告诉你错了。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

  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又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我真喜欢你,读读。

  生:(读词)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读通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来,在位置上练读一下。

  生:(读全词)

  师: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生:兴(xìng)

  尽晚回舟,他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结果到了荷花的深处。

  师:他这么说咱们明白吗?他说“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船回去,什么叫“高兴尽了”,你能不能说明白点?

  生:就是她看日落已经看得差不多了,她的兴奋已经没有了。

  师:兴奋没有了,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他说她不要看了,所以回去了。

  生:我觉得是幸好有晚回来的船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是应该朝霞没了,她看完了才回去的。

  生:我是想她是到了傍晚才回去的。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荷花深处,不是荷花的地盘。然后划船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生: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读。

  生:(读一、二句)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怎么说,说清楚了。

  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沉醉不知归路。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看。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在干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在看景色。

  师: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生接——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生:(读两句)。

  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

  生:“藕花深处”。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生: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三)画面3:一滩鸥鹭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生:“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

  生: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

  生: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生: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的?

  生:争渡

  师:因为她们在抢着划船。真会读书。

  生:还听到溪水声。

  师:溪水被船桨击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鸥鹭在叫。

  师:鸥鹭叫声响不响?

  生:响。

  师:你怎么知道有这么响啊?

  生:因为上面说惊起一滩鸥鹭,是“惊起”的,又不是凭空飞起来的。

  师:是啊,它是一下子受惊了之后,突然“扑拉拉”飞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惊起“一滩”鸥鹭,一群鸥鹭全部被惊起,一起叫所以很响。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

  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两句。

  四)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盛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师: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

  师: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我觉得是一个字“美”。

  师:确实是美的,可惜这里边没有直接写“美”字。

  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来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梦”,“如梦令”的“梦”。

  师:盛老师告诉你,“如梦令”是个词牌名,它分开来是没有特定的意思的。不过我想听听你说梦的理由。

  生:就是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

  师: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

  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

  师:你们觉得这个“记”字有道理吗?(有)请你去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记)

  生:我认为应该是“暮”。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然后才清醒过来。

  师:她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划出来啊?

  生:因为她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入的很深了,所以这么着急。

  师:白天的话用得着这么着急吗?(不用)还是因为“暮”对不对?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暮)

  生:我认为是

  “兴”,因为她兴致很浓,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后来才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欧鹭。

  师:有道理。其实她是兴未尽,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其实一“兴”未平又起一“兴”。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鸥鹭飞起来的时候。

  师:美景中。

  生:记忆里。

  生:还陶醉在日暮里。

  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中。)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盛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

  生:我发现它们同行的每个字都是对应的。

  师:句式一样的,是吗?

  生: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

  师:题目你还记得叫什么?就是咱们说的?(生齐说:“词牌名”。)你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格式都一样。

  生: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

  生:都写到了醉。

  师:哪一句?

  生:“浓睡不消残酒”

  师: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反思12

  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的这首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却从未被超越,《渔歌子》教学反思。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词意境很美,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师生对读等。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教学反思《《渔歌子》教学反思》。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总之,给全镇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处,开始的紧张,在上课环节上的不够衔接,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不够丰富,自己教态的不够自然,然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此次公开课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也将会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进步。

《如梦令》教学反思13

  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语文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王瑛老师所执教的这节《如梦令》就充分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这节课解决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就是每一篇课文要让学生了解的。三个问题中,对学生指导、帮助最大的就是“怎么写的”。王瑛老师紧扣学案中“读读《如梦令》这首词,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的作业设计把它细化成“想象理解词的内容,扣住词中对时间、地点、景物介绍的词语,结合插图进行合理的想象领悟词的意境,并能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细化,学生有了操作的依据,让学生指导即便是“想象”也要有理由据。

  如果说,王瑛老师的教学第二板块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话,那么第三板块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婉约派的创始人,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她的.“词风”。然而,如果不补充词人人生经历,学生就读不懂“常记”,读不出“含泪的微笑”。更妙的是王老师联系《练习2》中李清照所写的《夏日绝句》,让学生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李清照——既有小女子的温婉又有大丈夫的豪情。这就把文本读厚了。

《如梦令》教学反思14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真正备起课来才发现,《如梦令》真的不是那么好讲。虽然之前我听过这一课,但要变成自己的课堂,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讲出自己的风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把零乱的片段拼凑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学生的心弦呢?怎样才能体现新课堂呢?为了解开这种种困惑,我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思路才渐渐清晰。我先是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以汇报预习情况的方式了解作者,学会生字,自己品读。然后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同时,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的解读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画面联系供学生选择——“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目标的出示,也是学习方法的出示,成为板书的一部分,打破了常规,新颖有效。知作者,读词文,品词意,悟意境,诵词文。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整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有点大,在时间上把握不太好,以至当堂检测没有进行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如梦令》教学反思15

  带领学生学完李清照的《如梦令》,黑板上留下了几行板书:傍晚、小溪、亭子、划船的女子、满溪的荷花、惊飞的鸥鹭。

  此时仅剩一道“工序”,就该圆满结束。这就是想象词的意境。于是我让学生再读一读板书,然后闭上眼睛,一边背诵,一边想象。

  背诵进行得很顺利。我问:刚才眼前出现了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了吗?指着一句中等学生回答,结果是没看见。不死心,又问一名优等生,回答依然让人失望。铃声响起来了,这堂课只能在缺撼中结束了。

  好在下午就是两节作文课,且这次安排的训练内容就是把自己当成李清照,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把《如梦令》改写成一篇想象作文。这等于是一次弥补缺撼的机会。

  上课伊始,我指着教室后面的一口池塘说:“大家就把它想象成一条小溪,咱们的教室可当作亭子,你就是词人,同学就是你的朋友——当然李清照不会有这么多的朋友去喝酒。”

  从身边的这口池塘引导学生展开了想象,学生倒也来了兴趣。

  然后请学生们按李清照的.个性想象她们是如何“尽兴”的。讨论之后,总结尽兴的方式:弹琴、唱歌、猜谜、喝酒……只是不能玩电子游戏——那是不符合历史的。

  尽兴之后,各自划船回家。此时,引导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想象:一是眼中所见,二是耳中所闻,三是心中所想。经过讨论,田田的荷叶、灿烂的荷花、惊飞的鸥鹭,划浆的水声、鸥鹭的拍翅与鸣叫以及词人的焦急都被想象出来了。

  在此基础上,学生动笔作文,基本上能够一气呵成了。

  后来我想,想象真不是闭上眼睛这么简单的事。想象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历。虽然文学作品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如果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象仍然是不到位的。当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如梦令》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学生终究是要走出学校的,他不能每读一篇文章都去打开多媒体吧。况且多媒体的直观性也限制了想象的丰富性——所有学生的眼前只出现一个相同的情景了。

【《如梦令》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匆匆反思教学反思02-16

教学反思11-10

精选教学反思10-18

教学反思05-17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的反思12-11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