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1
同一个内容,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阐述,习惯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没的教学情境中,却不敢像陈全明老师那样在原子模型建立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质疑,也许他们的教学设计看起来环环相扣,学生的回答也不乏精彩之处,却总让人感觉到少了点学生真正的思维空间。
大家都说,在教学中最难得的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那陈老师又是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得悦的呢?仔细研究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其妙处所在。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些学生还产生了“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其质疑意识。陈老师在课一歼始就鼓励学生通过汤姆生的实验对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的认识产生质疑,无疑对学生产生一个暗示:老师欢迎同学们对权威产生质疑,也间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陈老师还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也能勇于提出问题。
2、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反映了学习中学习兴趣、情感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学习的直接作用。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极大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知难而进,肯下功夫,勤于思考,才能有问题可提。
本案例中陈老师采取了以下方法。
(1)有意识地加大实验力度。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实验及小铁球快速绕磁铁转动实验匠心独具,不但令人眼前一亮,而且很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解答,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质疑热情。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基于汤姆生的实验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原子模型画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加强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看到优势,找出不足。可以说自始至终,陈老师都很注重并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质疑的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给学生创设了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3、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说,多数学生希望把化学学好,把书本知识弄懂,但往往缺乏方法,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点拨。实践表明,教师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的矛盾,激化矛盾,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本案例陈老师在道尔顿之后抛出电子的存在以激疑,汤姆生之后又抛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陈老师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挖掘其内在含义,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关键处提问。例如做了用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的对比实验后,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中心粒子虽小但质量很大。看起来学生已经没有疑问了,为了深化思维,教师从无疑中引疑,告诉学生,原子中有原子核,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此,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在“带负电”和“带正电”上特意地加重语气又引发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
4、引用延迟判断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质疑
本案例中,陈老师特意引用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有些不是当即做出判断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求结果,同时还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陈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在学生表述疑问时,不随意打断学生的疑问,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和注意别人的发言,并提醒学生想想哪些也是自己的疑问,哪些是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别人的问题或见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
显然,质疑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涉及感觉、知觉、注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常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质疑能力,才能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2
1、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3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
我通过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有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有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认识,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慢慢摸索了近半个学期,可以说现在设计一节导学案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
二、建立本节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三、导学案具体导学过程:
1、 课前准备:(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 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
(1)原子能否再分?有哪些化学家参与了发现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2)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
(3)请你描述出原子的结构?
(4)原子的结构中,粒子之间的关系又怎样?
(5)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描述过程?
根据导学案的实施,我认为还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子的结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只凭课本彩图和文字描述,学生对原子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的在脑海中建立,只是填压给学生,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加以幻灯片或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设计:
1、道尔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什么论断?这个论断对吗?
2、你如果是汤姆森,你该怎样反驳道尔顿?
3、汤姆森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符合实际吗?
4、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他的预期效果怎样?这样预期的根据是什么?最终结果又怎么样?
结合这4个问题的引导,以人物为叙事线索,从师生关系入手,既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认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4
1、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
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出发,给出玻尔理论基本内容和由这个理论推导出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而现今教材的处理是在对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级结构的猜想。为什么这么处理呢?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不理解和错误认识。在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另外玻尔理论中“轨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这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所以书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资料活页”中给出了玻尔理论。
2、原子的跃迁
除了使学生明确原子跃迁时所遵循的规律,教师还应强调: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还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原子辐射和吸收的光子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这一点可结合前一节的“资料活页”中的“氢的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加深学生理解。
3、原子能级为负值
当选取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为零,氢原子在其他状态的能量为负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电离(即电子处于无穷远处),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与原子核之间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其他状态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可提示他们用功能关系去理解。
4、光谱线系的形成
原子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成一个线系,这名话学生应理解: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就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还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
5、讨论与交流
氢原子光谱的波长满足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5
1.本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很难想象的微观粒子直观化,克服无演示实验,理论性较强,新概念多等对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困难,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
2.采用科学探究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既要留给学生充分研讨的时间,又要把握好推进节奏,故我在课堂点评做到简洁流畅。
3.本节课部分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问到好多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他们思想的火花,也许是他们理解中的误区,我及时引导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故在备课时要做好预设。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6
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应正确发挥模型的作用,因为: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利用科学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认识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3、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活动。
因此,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说模型思想与原子结构知识综合起来,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讲解上将知识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共同体现。在这部分知识上既有讲解也应有质疑,比如用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来质疑玻尔模型可不可以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让学生自己思考玻尔模型是否正确。这样的过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我们所有的这些知识实际上是有实验的依据,不是科学家自己随便的创造出来的,由这样的依据构建出假说,在由假说构建适合的模型,但是当实验条件变化,模型就会被质疑,人们就会构建新的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假说模型是科学发展过程必然的过程,如果今后他们做科研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7
首先复习提问“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8
今天早上雾气很大,出门有点冷,,因为要给学生上课,心里很紧张,到了学校也无法缓解这种紧张的情绪,对,我很紧张,虽然从老师,学生,室友的角度都看不出我的紧张情绪,但是我,确实很紧张,直到,孩子们做完操回到教室,一个个的坐好安静下来,我深呼吸一下,让学生收拾好书本,开始我的第一节课。我即使再紧张,也要控制,因为我的课只有45分钟,紧张也是一堂课,享受也是一堂课,,还不如好好enjoy呢。
上课的时候,感觉最好的不是我把这节课上完了,时间也掐得比较准,而是初三(1)班的'孩子积极地配合我,认真的在听讲,思考的时候大家都在动脑,记笔记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不动起来的,也就说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在听,在参与,而不是我一个人讲。
上完这节课,翟老师和我大概的交流了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点:
①在化学史部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时候,关于这三个现象,我引导的太多,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出来,可能那些层次相对低一点的同学不一定会回答的出来,我自己原本的处理是组织学生讨论,当时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又怕控制不住学生就临时把讨论去除了。
②介绍核电荷数这个概念的时候,只是由学生从书本53页的段落中寻找到,但是却没有向学生自己介绍这个概念。
③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可以省略,这个知识点,,就忘记了向学生讲。
基于以上这几个失误,我要记在我的反思上,便于以后工作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今天第一天上课,上完课自己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翟老师和一班的学生都说上的蛮好,虽然我知道这个“蛮好”带着点安慰,但是我就当是真的“蛮好”来接受吧,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明天去那边学校,第一件事情是拿一班学生的化学作业批改,从作业中来看看自己上课到底上的怎么样,看看他们反馈的信息才能真正知道一节课的质量。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1-18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08-14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03-17
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03-01
《分子和原子》复习课教学反思03-31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04-02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02-19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