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双曲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双曲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双曲线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中职数学复习课,大纲要求较低。我在45分钟内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复习目标和效果。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过程回顾
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教学目标、新型的教学方式、新型的呈现方式”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复习要求,用热身试题代替乏味知识归纳,激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回顾,起到热身与知识回顾的作用。
2、进入新课:用典型例题解决本节课重点内容,在复习时注重审题环节、注重与本节知识点的联系、注重解决问题关键方法的归纳、用以往试题对复习效果进行检测、精选试题进行巩固。
二、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类比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学习的主体上:由于降低教学要求,为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做到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3.学生参与度上: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减轻学生负担,精选试题,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在教者启发鼓励激发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练习巩固时,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了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4、“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上:既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呈现方式具有新异性,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求知欲,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
5、媒体运用上:利用电子白板的演示功能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提高课堂效益。老师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向学生呈现出可操作性强的思维和解题过程。对双曲线形成过程,采用图像呈现,对学生感观产生刺激,可以极大提高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
6、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类比联想、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穿插的活动课形式,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及辅以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不足之处:
1、因为是中职班的学生,他们接受慢,故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让我满意,虽然课前让他们进行了预习,但预习方效果不太理想,今后应加强这方面辅导。
2、学生对运算的熟练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缺乏化简的能力,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作业布置上不太好,如果采用自助餐形式就好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总之,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自制课件的优势,将自己的想法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融入自制课件中,“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以发展为方向”,展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采取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双曲线标准方程求法为中心。穿插研究性教学尝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但是,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迈上新的台阶。
双曲线教学反思2
教学期望:
教学目标:
双曲线是圆锥曲线中最复杂的一种,作为最后一种圆锥曲线学习。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1)探求轨迹(双曲线);
(2)学习双曲线概念;
(3)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
(4)学习通过双曲线标准方程确定焦点的位置、通过已知条件确定双曲线方程的方法——这四个内容类比椭圆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期望实现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
(1)能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了解双曲线的焦点、焦距;
(2)能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确定焦点的位置;
(3)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经历双曲线轨迹的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2)在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归纳能力,体会求轨迹方程过程中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在情感态度方面:
(1)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简单美;
(2)通过主动探索,感受探索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经历双曲线定义的获得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设计思路:本节课课堂教学期望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首先,复习椭圆的定义,提出问题“将椭圆定义中‘之和’改为‘之差’,轨迹是什么?”,通过拉链动画演示探究双曲线的轨迹,引入课题“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其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与学生一起探究双曲线的定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双曲线定义中“差的绝对值”和“常数大于0小于两定点距离”的条件。再次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同时类比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理解学习,在此过程让学生总结椭圆和双曲线焦点位置判断和a、b、c关系的不同。最后对知识进行检测巩固,通过例题向学生示范规范解题过程,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学生是否突破难点,即通过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确定焦点位置和根据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关系:通过活动组织、语言鼓励、正面评价,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促使知识生成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期望实现情况:
(1)教学目标:从双曲线定义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从课堂检测环节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判断焦点的位置,同时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课堂小结环节,可以看出本节课三个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设计思路:课堂知识通过一系列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自主生成,实现双主模式;从课堂的引入到定义的探究、标准方程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应用,各个环节均能按照教学设计顺利展开。
(3)学生关系:课堂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通过语言鼓励、正面评价及热情感染,与学生形成了良性互动,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促使知识生成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学成功之处:
教学方法上: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中“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本理论。
学习主体上:本节课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说明的、思考探究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了师生距离,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真正实现了将课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学法指导上:本节课讲解与探究相结合、交流与练习互穿插,采用启发式探究法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激情引趣。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评价上:本节课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探索精神;当学生做得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因此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教学不足之处与再设计:
1.课程导入环节
不足之处:通过动画演示完双曲线的图形后没有向学生强调两支曲线合起来叫双曲线,左边一支叫双曲线左支,右边一支叫双曲线右支。
原因分析:在设计时忽视了学生在这里会出现问题。
再设计:演示完双曲线图形,板书“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后向学生强调以上内容。
2.双曲线定义讲解环节
不足之处:在探究常数的条件时,对于不满足条件的情况——常数等于0和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学生没有分析出这两种情况下的轨迹图形,最后由教师给出。
原因分析:图形问题,学生仅凭想象不容易找出答案。
再设计:本环节先让学生思考,若学生想象不出,借用几何画板演示常数趋于0和趋于两定点间距离时点的轨迹,帮助学生猜想点的轨迹并说明猜想理由。
3.标准方程探究环节
不足之处:在双曲线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时没有强调在椭圆中,分式较大的分母为a2;而双曲线中,正号分式的分母是a2。
原因分析:在双曲线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时,学生已经分析出分母为a2的式子始终是正的,于是便默认学生可以反推正号分式的分母即为a2,没有再强调。
再设计:在比较双曲线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强调椭圆中,分式较大的分母为a2;而双曲线中,正号分式的分母是a2。
4.练习检测环节
不足之处:对学生说出的c等于正负4为及时进行更正。
原因分析:紧张导致只集中注意力听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对细节问题没有听出。
再设计: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要谨慎,及时发现错误更正。
本节课经历了多次试讲打磨,是我们全组老师智慧的凝结。本节的成品课比
第一次的雏形课进步很大,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之巨大,合作的成效之显著。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集体合作的机会。
双曲线教学反思3
第一次授课是在高二五班,主要采用ppt讲解。ppt是我在备课的时候,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公开课课件,我觉得挺好的,就稍微改了改,ppt讲的很细,而我之前带过一届高二,就没仔细看,结果板书与ppt的结合不是很顺利,。另一方面,本节主要是得出双曲线的定义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理论性比较强,基本上都是我在讲,说实话都讲的冒汗了,而学生全程在听,只在讲解例题的时候动了动笔,所以思维不是很集中。讲完以后,心情不好。
第二次上课是在高二六班,很不巧电脑坏了,没有办法用ppt,只能板书讲解,除了拉链的数学实验,其余都很顺畅,学生配合的`也好,节省了很多时间,课后练习也处理完了。
所以,上完课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上课到底要不要用ppt?思考的结果是我没有把握好力度。
第一次授课时,我将ppt当成了依赖,没有意识到其辅助作用。
第二次授课时,缺少了ppt,拉链数学实验没有展示出来,仅凭画图,学生想不明白。
而且有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学习基础,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研究流程,完全具备自学能力。所以,不需要教师全程讲授,可以制作导学案,让学生自主研究、小组讨论,教师加以补充即可。
双曲线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在45分钟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过程回顾
1.导入新课:问题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
问题2:如果把上述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设计方法加以验证。
2.进入新课:问题3:类比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你能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吗?
问题4:回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你能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吗?(本节课我主要是和椭圆进行类比教学,通过椭圆向双曲线过度)
二、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真正做到了"六让":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3、学生评价上: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得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4、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穿插的活动课形式,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及辅以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5、教学实效上:不因为比赛,而搞花架子。既让学生在基础上巩固、深化、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并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标准方程,又可加强对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此体验方程、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等数学思想,为下一节《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学习即"由数到形"作了坚实铺垫和准备。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而且是建立在双曲线定义基础之上。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学过了,在课堂上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复习。但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预习的工作不够落实,导致课堂上简单的复习效果不好,从而影响到学生在第二个过程的例题讲解中反映出的思维比较的缓慢及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较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前预习的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上节课程的复习。
2.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运算的熟练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解方程题缺乏化简的能力,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迈上新的台阶,为高中数学教育作出贡献。
双曲线教学反思5
解析几何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讲过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之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在导入新课时我对比着椭圆的第一定义展开了这节课的学习:
问题一: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
问题二:如果把上述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于前面的铺垫工作做得比较好,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一看预期目标实现就趁热打铁进入了下个阶段。
然后是进入新课:
问题三:类比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你能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吗?
问题四:回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你能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吗?
本节课我主要是和椭圆进行类比教学,通过椭圆向双曲线过渡。通过引导,使学生经历下列过程:首先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论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由“形”问题转化为“数”问题研究,同时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应包含构造“形”来体会问题本质,开拓思路,进而解决“数”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 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学生评价上: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得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穿插的活动课形式,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及辅以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五、教学实效上:既让学生在基础上巩固、深化、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并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标准方程,又可加强对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此体验方程、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等数学思想,为下一节《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学习即“由数到形”作了坚实铺垫和准备。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本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而且是建立在双曲线定义基础之上。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学过了,在课堂上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复习。但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预习的工作不够落实,导致课堂上简单的复习效果不好,从而影响到学生在第二个过程的例题讲解中反映出的思维比较的缓慢及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前预习的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上节课程的复习。
二、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要提高,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解方程题缺乏化简的能力,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迈上新的台阶,为高中数学教育作出贡献。
双曲线教学反思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开展的各种公开课、展示课的活动中,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引发教师们的更多思考:
一、教学需要讲求实效
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的生命线,在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不具有效率就不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会发现,有些课型只能昙花一现(公开课中),而在常规课堂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有效教学要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良好知识结构应把知识及知识形成发展的脉络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结论的推导证明线索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有利于转化成长期记忆,才能够在需要时被自如调用。本课突出展现了双曲线几何性质的获得过程,特别是对于教材中出现较为突兀的虚轴和渐近线,从双曲线方程的研究中获得了很好的解释,并把双曲线几何性质及其发现获得的过程用下图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建立双曲线几何性质的良好知识网络,此外,为了加强两种标准位置双曲线几何性质的对比和联系,在小结中又增加了让学生按表格进行梳理的要求。
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迁移运用所学,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本课在研究获得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后,设计了两项任务:一是自行研究获得双曲线 的几何性质,二是练习题“研究的渐近线”,以此促进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加深学生对研究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练习题的归纳、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数学思考发现的快乐。
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结束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停止,而是在解决了原有问题后,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与发现,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课下的不教。正常来讲,一个人知道的越多,疑问也就应该越多,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也就越多,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去反思和梳理,发现新的思考探究点,不断扩大自己的认识。本课结尾部分是出于该想法进行设计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能在拖堂的一分钟时间内匆匆提出,没能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二、如何摆正教师教的主体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的最根本目的“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来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不论是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技巧,其效用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心理及思维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从学生学习的发生条件来看,学生主体的系列心理及思维活动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的作用,而数学学习情境作用的大小,又取决于教师能否创设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因此,学习情境能否成为有效刺激,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有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参与)的发生,都有赖于教师教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因此,两个主体的关系概括来讲,就是教师教的主体作用,应体现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此来看,教师当讲则讲,就不必去忌讳讲解,但是教师讲解的语言要能够揭示出数学的本质,要能体现数学的逻辑的力量,要能够展示数学的魅力。本课在设计过程,一直有一个矛盾,就是既要保证课堂的效率,又要确保学生学习中的发现和研究活动,比如:有些环节让学生去发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较多的铺垫和相当充足的时间才可以保证,而我又不想让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学习占用一节课时间,因为按正常课时安排是不允许的,后来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确定了现在的设计:对于学生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多数同学可以自主探究获得的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设计成课前预习探究作业,把双曲线离心率的概念学习和双曲线几何性质的简单应用的例题设计成课后阅读学习,对渐近线的发现、解释、证明设计成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活动,并把从双曲线方程对渐近线的代数特征解释作为教师讲解,把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几何性质的研究和练习题的解决作为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思想方法的实践活动,把反思本课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与思考作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的课后施展才能的舞台。
当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有一些不尽人意,比如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探究成果交流阶段,如果有更好的语言功底,点评能够做到既简洁又准确,就能节省一些时间,结尾部分的`反思研究过程,发现新疑问的环节就可以充分一些,但是,总体上讲,课堂容量还是显得有些太大,相对于45分钟课堂来讲太紧张了。
三、对引导性问题需要精益求精
由于数学思维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思维过程中总是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目的性的体现,也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合理有效的系列问题设计,和激发疑问生成的情境设计,成为能否有效促进学习主体进行深层次数学思维的关键!
从数学学习心理学和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来看,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生的问题应具备如下特点:
(1)从学生知识可接受性的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难度和适当的思维强度,即,问题使学生处于似会非会、似能解决又不能解决的感觉。
(2)问题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3)问题的序列设置要使数学内容的呈现合理、自然,有情理之中的感觉,要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所学。
(4)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如:你认为该问题可能涉及哪些知识?解决该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我们还疏漏了什么没有?……促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对数学有所感悟,实现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自动发生机制。
(5)问题要有利于引领、促进学生有效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时整理、内省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对知识、方法的认识。如:问题是怎样得到解决的?使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推广价值吗?可推广到哪些方面?……
这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确实有所体现,但是还有一定的欠缺,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摸索经验,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更加细致,预先设置的更细致些,会有更好的效果。
【双曲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09-13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说课稿01-17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匆匆反思教学反思02-16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反思05-17
精选教学反思10-18
教学反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