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6:39: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5篇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

  到昨天,和孩子们一起读完了第二单元的内容,合上书本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就一个字“爱”。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爱”是个沉甸甸的字眼,可是在本组文章中,关于爱的话题是在一组轻松愉悦的小故事和小诗歌中缓缓润泽的。《识字2》是借鉴传统的“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将爱的教育编成了新“三字经”,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看电视》中球迷爸爸放弃球赛,把电视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而戏迷奶奶也关掉京剧,换成足球频道;《胖乎乎的小手》不仅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还给姥姥挠痒痒;《棉鞋里的阳光》中贤淑的媳妇给婆婆晒棉被,美好的'品质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灵,他也给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让奶奶更暖和;《月亮的心愿》中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游也放弃了……我这教者读这组课文能让亲情和爱在心中流淌,可怎样让“爱”在学生身上繁衍这是我本组教学重点研究的课题。反思本单元的导学方法和学生的反馈结果,我觉得在高效课堂探究的思想指导下,“爱”得到了繁衍 。

  反思一: 学生会的不教。由于我班上学期的经典诵读积累了《三字经》,已经知道三字经的文本形式和朗读形式,所以在教学《识字2》时,孩子们根本不用老师教读,他们拿起儿歌就朗朗上口地读得很生动。《看电视》贴近学生实际,换频道、看精彩的球赛......这些动作学生再熟悉不过,学生只要一读文本就会浮现在眼前,所以在学这些文章时我讲的很少,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去朗读,如小组内练读、小组长推选组员展示读、小组开火车读、你读我来赛......这多种形式的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这样我教的轻松,学生读得愉悦而且理解透彻,不用我讲他们对文中的关键词“心里装着的秘密”也有了答案,那就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我”的家人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

  反思二:让学生在合作中解疑。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时,都试着提了一些问题,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个人的问题都展示出来讨论回答,教者又要很好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这是一组值得教者探究解决的矛盾体,于是在课堂上我把这组矛盾体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如《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有的学生预习后就提出了问题:1、小峰为什么也学妈妈给奶奶晒棉鞋?2、我应该向小峰学点什么?在《月亮的心愿》这一课,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月亮为什么要想让明天下雨?本来孩子们预习后提出的这些问题,答案很简单,只要把课文多读几遍,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答案就出来了,可这是孩子们在自读课文后的思考,虽然答案简单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要想透彻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导学过程中,我不是急着让孩子们去文中找答案,而是让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里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辩一辩,达到合作探究答案、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他们明白只要互相交流就会有收获,自己很能干能解答同伴的问题,从而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2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 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吗?不。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一、诗文对照,初解诗意。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无所知。初读之后,已大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欢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导的体现。

  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

  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

  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原来,诗跟人一样,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所以,多少年岁月流逝,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长江水滔滔不绝,在吟唱着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诵读,渐渐地,便分不清诗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融进这千古的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传诵着这首动人的诗。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将它改写成了一曲《烟花三月》,歌词就是一首诗,写得情意绵绵。课堂上,歌不必听,歌词却很值得一读。用心地读一读,一切尽在诗中了——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黄花瘦……

  四、读写迁移,表达真情。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在送别的三个场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意。细细回味,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与朋友间的友情,与家人间的亲情……一则小练笔,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自读自悟,感受夕阳西斜美和夕阳西沉云朵美以及夕阳隐没时的霞光美。

  3、通过对课文地诵读品味,感受夕阳的美丽,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夕阳西下的整个过程的美(西斜——下沉——落山)

  教学难点:

  入境品读,感悟夕阳美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发现“美”。

  1、今天,让我们高高兴兴地继续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看美丽的夕阳!(投影出示夕阳组图,学生欣赏)

  2、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赞美夕阳:(齐读课题)夕阳真美!

  二、 发散阅读,感受“美”。

  1、过渡: 课文是怎么写夕阳美的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第2、3、4节,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语句,多读几遍,看能不能把夕阳的美读出来。

  2、第二节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美?(出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⑴“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出示图片,现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相比,怎么样?(变的柔和了)指导朗读。

  ⑵“天空一片深蓝”出示图片,感受并读好“深蓝”。

  ⑶“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出示图片,理解“连绵起伏”。看着图在本子上画一画。师小结:连绵,就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起伏,就是有高有低。范读“连绵起伏”。出示图片,理解“壮丽”。师描述:看,太阳快落山了,它的余晖染红了天空、云朵,它好像给群山披上了红色的披风,这山既雄伟,又美丽。这就叫“壮丽”。齐读

  ⑷师:天空一片深蓝,西山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段话连起来读读?

  ⑸谁能给图片配上文字来赞美夕阳?老师播放图片,范背第二节。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⑹小结:西斜的太阳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美丽的余晖,给树木穿上了红色的裙子,就连小朋友的脸也被映红了!让人忍不住想说——(齐读课题)夕阳真美!

  3、同学们真会读书!想不想让这些夕阳图在头脑中“动”起来,一边读一边想就能使图片“动”起来,要不咱们试试。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节让你感受到了美的词句?出示第三节。

  ⑴指名读,你感受到美了吗?

  ⑵“圆圆的脸涨红了”,涨红的脸像什么,可爱不可爱?读好:涨红。引读:“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还能把云染成什么颜色?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把这么多的颜色都说进去?(五颜六色)

  ⑶这么多的颜色挤在一起多美丽、多壮观呀!能给这副图配上文字吗?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⑷这么多的颜色挤在一起,多热闹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彩缤纷的颜色中去吧!——齐背

  ⑸小结:当太阳慢慢下沉时,他那圆圆的脸涨红了,就像个可爱的.娃娃。它让周围的云朵变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绿色、蓝色、金色……颜色多得数也数不清,让人忍不住想说:夕阳真美(齐读课题)

  4、我们读读、想想、背背,学习了第三节,太阳西沉时云朵的美都在我们面前动了起来。(出示落山图)谁能通过朗读让这幅图也“动”起来。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四节。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给这幅图配上文字。评议:你感受到美了吗?图“动”起来了吗?

  ⑵“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这时,同学们想对夕阳说些什么呢?(恋恋不舍之情)

  ⑶练习背诵,再为这幅图配上文字。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片灿烂地霞光,把它们留在身边。齐背第4节

  5、小结:是呀,夕阳真美,让我们亮开嗓子,用所有的热情赞美它吧!(齐读课题)夕阳真美!

  6、这么美的夕阳,让我们永远把它记在脑海里吧!出示第2、3、4节,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指名背,齐背)。

  三、纵向延伸,深化“美”

  1、最后,(引读)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爷爷为什么不望着孙子说“夕阳真美呀”,而是望着奶奶说呢?

  2、讨论,指名说,小结:是呀,爷爷奶奶虽然大了,但生活很幸福,就像是夕阳那么美好。让我们共同祝福他们!播放歌曲《夕阳红》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课前准备:两幅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说说你有什么心愿?

  2.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

  出示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二,这幅图上又画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师总结: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8.《月亮的心愿》(齐读)

  二、感知性阅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本课的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自由读,男女生分读。

  (2)擦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4.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读后悟,读后思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

  四、再现生字,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一名学生带读。(或指名读)

  小朋友们,月亮姐姐去了两个小女孩的家,她们在干什么呢?(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一个女孩的家。齐读第1-2自然段。

  2.

  (1)用“自言自语”说话。

  (2)这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二个女孩的家,读第3-8自然段。(同桌读对话)

  (1)用“悄悄地”说话。

  (2)月亮看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3)指导朗读对话。

  4.那么最后到底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

  5.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再现生字,书写指导

  四、拓展练习:

  两个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在课文的开头,我板书“心愿”,采用提问型的方式,先是问他们“心愿”的意思,再让他们具体说一说自己的心愿有哪些?这种结合实际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思考问题,我觉得这种教学的引导方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是可以再运用的。之后,我贯穿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观察之前,我告诉他们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学生忽然就觉得特别的惊奇,他们会忙着问我发现了什么,我就顺势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他们就显得很积极,很愿意去寻找答案。之后我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初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想一想该如何记住这些字,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式,学生能很快地想出了多种的方式去识记生字,这样学生对字自然能印象深刻的多,我让认的最快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去教全班的学生,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忽然提高了,进一步巩固了生字词,之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让他们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想问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文章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小组探讨合作展示交流相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

  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6

  《夜莺的歌声》记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小夜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沉着冷静引诱德国法西斯到游击队员指定的埋伏圈,从而帮助游击队员一举歼灭法西斯的事情。全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引诱敌人——带敌人上路——歼灭敌人——继续等待引诱敌人的思路,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通过重点记叙小夜莺的语言、动作、神态,为读者演绎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英雄儿童形象。

  考虑到本堂课是第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定为初读感知及教学课文第一部分。当然,文本所处的特殊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学生一下子难以进入战火纷飞的情景。所以,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课件,演示了当时德国法西斯进攻前苏联时的社会背景,并且利用一张张催人泪下的战后百姓生活图,让学生来谈一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讨论,学生就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这样一来,学生在无形当中就萌发了对法西斯的憎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在初读感知环节,由于考虑到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就直接让学生来说一说课题中的“夜莺”是谁?他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也畅所欲言,非常积极。

  在检查课前预习生字词情况时,可能是我考虑得不够周全,只想着贪多求全,出示的字、词比较多,而并没有从中做出适当的筛选,从而影响到了后面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间。

  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用问题“从课文哪些语句(第一部分)感受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来让学生默读寻找。可能是我平时训练的时候并不是太在意时间的紧凑,所以学生寻找起来没有时间观念,虽然找得挺好,但用的时间太多了,影响到了后面的学习时间。

  在反馈交流所寻找到的句子时,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所以我临时对教案做了调整,重点研读小夜莺应对德国法西斯询问时的三句对话。部分学生对这些对话非常感兴趣,因此发言也很积极。但是,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总感觉形式欠缺,训练不到位。这点,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增强意识,引起重视。

  匆匆忙忙地备好了课,又匆匆忙忙地上好了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只希望以后能引起重视,认真对待我和学生的每一次课堂!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7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走进深深的父爱,学会感恩身边给予我们关爱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读圈划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拓展、体会写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然后小结: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随后,我发了一片课外阅读《父亲的巴掌》,此文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亲巴掌”这一细节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在课堂中,我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一主线,贯串整个教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容量增加了,所学的`知识也及时得到了巩固。

  (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

  最后,我告诉大家: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8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没有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它的妙用,从而更加体会句子的优美。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没有拓展开。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9

  《黄鹤楼送别》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本课希望凭借设计科学的教案和课件,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计用两课时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巧用多媒体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美妙悦耳的声音吸引着学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一开始,我就展示了美丽的画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一队友人在举杯话别,再配上动听的古筝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如到课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学第四段时,我结合悠扬的乐曲,声请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展示了两人离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随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那一幕,我设置了动画,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二、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况且《黄鹤楼送别》文句优美,更适宜训练朗读。如第二段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语理解感悟,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用了各种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读第三段时,让演李白的同学读李白的话,让演孟浩然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古诗时,配上悠扬动听的乐曲,训练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我就进行范读,手把手地教,由于训练教扎实,因此朗读效果不错。

  三、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另一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诗是关于送别的。《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等,学生列举了好多,我还出示了好多关于送别的诗,让学生摘录,课后,我又布置了收集关于送别的诗,准备开朗诵比赛会,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0

  《花边饺子里的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所著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自读课文以朴素的语言和典型的场面、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爱。通过品析词句理解这种母子之爱是本课的重点,再深入一层理解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代代相传的是本课学习的难点。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对自己所受到的爱置若罔闻,更不要谈去回报爱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能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之后能潜进文本理解母亲是如何爱孩子,孩子又是如何回报母爱的,尤其对是通过后者的理解和感悟,认识到爱的真谛,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提升,是我本次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从题目中的“爱”字入手,以“整体感知——重点品析——拓展资料——回归提升”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花边饺子里的'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再通过对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的变通,以“浏览课文,概说爱的故事——赏析词句,品味爱的细节——情动辞发,追寻爱的足迹——拓展练笔,引发爱的延续”的重点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品评语言、想象说话中深入体会母子之间的浓浓真情,真正达到了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近人物,与人物情感共鸣的效果。

  下面就这节课我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发展

  以情入境,体验母子情深。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爱的情感?”为交流的主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由说、补充说、选择说、异样说。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困,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高了。课文重点,难点在学生说的过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许多孩子的精彩发言也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

  二、抓准关键字词感悟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把主题由“母爱子、子爱母”升华为“传承、感恩”。

  母亲那种无私的爱、包容的爱、充满智慧的爱、细致精巧的爱……一句句、一行行作者没有把爱写得惊天动地,但分明让读者感受到母亲那颗跳动的爱子之心!儿子的辛酸与愧疚,他对母亲的了解与回报,那种别出心裁、无以言表、不露痕迹的爱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那感人的一幕幕场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老师不是让大家空喊“爱”,而是通过咀嚼重点字词进行品析,既有理有据,又让学生在品析中提高了自身的赏析能力。

  三、适当的拓展,适时的延伸,适量的补充,适宜的情感激发

  这篇文章饱含深情,尤其是当读者真实地了解了肖复兴的家境和经历后会对这位母亲的了解有质的飞跃,于是,我在学生品析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后,通过适当补充关于这位继母和作者之间的故事、想象生活中爱的记忆进行想象说话等让学生对爱的理解上升为“大爱”!这样,再通过“此时的你还认为妈妈教会我们的仅仅是包花边饺子吗?”一题的探究,学生对于爱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本课的难点也就很好地得到了突破。

  课后,通过与各位领导的交流,也让我深深意识到,如果能在板书设计、教师的语速和语气等方面在进行一下琢磨与改进,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真的,正如大家所说,好好上一次课,对自己无疑是很大的一次提升,这次作课的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涧西教育的浓厚研究氛围,感受到了相关领导的求是作风,感受到了英语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贴心!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1

  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习,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平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之所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课文里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生命的不尽活力。有的孩子说文章除了景物和语言优美外,还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亲情的温馨让我们备受感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几代人的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引导,孩子们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间就应该相互宽容和理解。我想这不就是我这节课所想达到的目标吗?这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吗!于是,我很认真的表扬和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一节课的学习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就这样结束。我能看得出,学生很愉快,对我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整个教学流程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和学生吹牛就漫无边际,收不了边。还有在讲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的感染不够。课前准备肤浅,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自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整堂课的整体形象构造,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东西,课前思考不够清晰。因此,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时甚至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闲聊,用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但是,不论怎样,我相信学习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2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让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次课我主要有3个环节:教授新课、语言能力训练、生字教学。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3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4

  【教学要求】

  1、发现汉字具有偏旁表义的特点。

  2、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巩固学过的字词。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识字及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如何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考考你们的记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识字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谁能从“我的发现”中发现什么新的内容。

  2、展示课前板书:钢 铜 铁 钉

  ⑴ 谁来当小老师教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几个字?

  提醒学生把其中的两个生字多读几遍。

  ⑵ 问:你们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都有一个金字旁(用红粉笔板书出来)

  那么这说明了这几个字都和什么有关呢?(与金属有关)

  对了,同样衣字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服装、被子等有关,而病字头表示这些字都与病痛有关。

  边说边板书:金字旁 与金属有关

  衣字旁 与服装、被子等有关

  病字头 与病痛有关

  ⑶ 出示生字卡片,让生一起来把这些字读一读:

  开火车读。

  对于生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读正确。

  后鼻音:钉、疼、痛、疯

  “裙”是二声,“袄”读三声。

  3、师小结归纳:

  汉字的偏旁有表义的构字特点。

  4、给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没组对的师要及时纠正。

  二、日积月累

  1、完成“我会填”:

  ⑴ 抽生把所学过的数量词复习一遍。

  可参考教室内的实物说一说。如: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台电视、一扇门等。

  ⑵ 填词练习:

  ① 让生先自己独立在书上填写。

  ② 小黑板出示:一只( ) 一个( ) 一把( )

  一块( ) 一条( ) 一盘( )

  抽生回答。老师板书。

  ⑶ 巩固练习:你问我答:

  同桌互相合作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把自己想到的数量词说出来,填上恰当的词语搭配。

  2、完成“我会读”:

  摘苹果,认词语:

  ⑴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又大又红的`苹果,想要吗?要想得到这些苹果,必须准确读出苹果后边的词语,能行吗?

  ⑵ 师在黑板上贴出“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词语。

  抽生上台摘苹果,摘一个苹果,就大声地将苹果后边的词语读出来,读正确了,全班跟着读三遍,然后就把苹果拿下去,否则苹果就得重新上树。

  ⑶ 全班看着书齐读词语,可采用竖着读、横着读的方式,也可边拍手边读词语。

  ⑷ 读词语比赛:

  全班分成4个大组,比赛读词语,老师打分。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无错字的一组为优胜。

  3、读读背背:

  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歌《走山路》,这首儿歌是以绕口令的形式出现的,学完以后,我们大家来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背下来,而且背得又快又好。

  ⑵ 让生自由读儿歌。可默读,大声读,想象读。

  ⑶ 边读边看边思考:图上画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有小猪、小兔和小鹿;它们一起手拉手地走山路)

  抽生回答。

  ⑷ 全班齐读儿歌。不要求很快的语速。

  ⑸ 谁愿意来试着背一背这首儿歌?

  抽生背诵。可多抽几个。背完评价。

  ⑹ 全班一起背诵,不会背的可看着书读。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15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这篇课文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内心感受。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点、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准备。让后我把课文分为三个版块:生字王国、游乐王国、故事王国。在生字王国中我带着学生复习生字,练习组词,回顾上节课生字词的学习情况。第二个版块游乐王国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用笔画出描写自己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发言就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中,第二三段是重点段,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读出这些句子。学生本身带着角色进入课文,这样设计,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更乐意学。学习语文,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走入文本,学生有兴趣的去学,才能学好文本,掌握知识。理解第二段中的三个动词:打、飘、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关键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几个词,我把他们拿出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词和雨、雪、冰雹组合在一起,并讲讲自己为什么这样组合?然后,让学生加动作把这几个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课文的第三段,是描写水的存在的的。我让学生先找一找水到哪里去了,在那里干什么?再展开想象体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义,通过动作朗读,从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动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课文第四段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温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义,在结合水作的好事和坏事中明确人们为了管住水都采取了哪些办法。最后,在故事王国中,通过让学生看图编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态的变化,更深入的了解水,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准确。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3-25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篇03-27

语文老师的课后教学反思03-30

课后教学反思简短03-06

地理的课后教学反思03-03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03-22

大班教学课后反思09-28

观潮课后教学反思02-17

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