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9 21:36: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

  《我的老师》是魏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接下来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七件事来佐证蔡芸芝老师的温柔和美丽,从而充分解释了“最使我难忘的原因”,所以,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总领句,“温柔和美丽”应该是蔡芸芝老师的形象标签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感觉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结构也很典型,先介绍老师的性格,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就像我们教孩子写作文一样,所以备课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结果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在解决导学案上“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有孩子总结是“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二是在我问哪些事件可以证明她的这些特点时,其他如“温柔、慈爱、公平、伟大”不难找到,但是却找不到证明蔡老师“美丽”的.语段。下面我逐一说明。

  一、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孩子们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其中“温柔、美丽”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爱、公平、伟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过去了,但仔细一想,既然“温柔、美丽”是蔡老师的总特征,那么第九段出现的“慈爱、公平、伟大”应该包含在“温柔、美丽”中,属于种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美丽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蔡老师的“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问题一抛出来,表明蔡老师“温柔、慈爱、公平、伟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证“美丽”呢?孩子们犯难了,最后不得不回答“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很显然这样的答案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十八九岁”就证明魅力吗?不能,这只能说明年轻;难道“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就能证明“美丽”吗?这个答案显然更可笑,这只能说明是蔡老师外貌特征,按照写作常理,前面说明是什么样的人,后面得有具体的事例佐证,难道是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像我们写作文时写一个人,前面说说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后面却只写他善良的事例,对他的勤劳却只字不提,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有同学灵机一动,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这里的“美丽”是指蔡老师的心灵美丽,一句话真是拨云见日,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我也肯定地点点头。这样一理解,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蔡老师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温柔、美丽”来概括,不用再说“慈爱、公平、伟大”了,这三个词语完全可以涵盖在“温柔、美丽”这两个词语中;二、我们也不用再从外貌上找描写蔡老师美丽的句子了。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完全是一节因为我没有备好课而有意外收获的一节课,课堂上我认同了学生的观点,课下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感觉学生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赶紧整理成文,与大家商榷。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2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使学生了解怀特森先生的特点,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怀特森先生那充满“冒险”的课堂,从而感受到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后我针对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分成了两大阵垒,一部分认为是最好的老师,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了解了怀特森这位有个性的老师,接受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同学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没有错,但接受不了怀特森老师的古怪做法。

  通过教学我力求让学生知道怀特森先生之所以是最好的老师,就在于他匠心独运,以发展的眼光真真切切育人,育真真切切的人。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确需要怀特森这样的老师。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3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写生活随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时代的动感,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所有的读者。

  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觉得单调乏味。“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白居易老先生就曾提过这种观点,在我们进行创新作文研究的时候,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含金量。

  记得我第一次把写生活随笔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我得到的是一片惊呼:

  “老师,我们回家抄美文,写阅读笔记吧!”

  “美文需要抄写,需要鉴赏,但我们也不能隔岸观火,岸上学游泳啊!随笔必须写!”

  强硬的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过饭后,我去上学。”或“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或“今天我不高兴,作业太多”……诸如此类,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随笔,那简直就是一个最无聊的记事本!

  面对着这样的作业,再有热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这是学了六七年语文的中学生吗?这样的作业还有写的必要吗?是我错了吗?还是学生错了?我该怎么办呢?

  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增加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学生的写作必须从生活开始!因为生活才是写作之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

  于是,我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随笔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人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之于随笔;发现哪个孩子因为爱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查看他当天的随笔中是否有比这个情节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

  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学生表明: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随笔的素材,这更是我们写作之源!

  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寻找着学生随笔中的生活――几天来,张玉洁的恐惧、担心、侥幸、疼痛、让我如同身受身受:因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听途说,都让她感到紧张、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发烧,于是她很担心,赶紧去村里医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听到了她虽然疼痛却又十分侥幸的“谢天谢地”的祈祷;而接连几天的让她筋疲力尽,让她毫无神采,一天天肿起来的脖子让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还有怨恨,都是那个医术不精的郎中让她格外受苦,真是庸医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随笔,我体验到了成功:生活随笔已经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我在班上将她的随笔当众朗读,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

  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的随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张丽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又十分勤劳、厚道的家庭剪影;从姜美清的随笔中,我听到了他们

  同桌俩在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从于琪的随笔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足球明星;从王宇坤的随笔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与迷惘,偏激与固执;而从王雪慧的随笔中,我读到了生活的尴尬:妈妈改善生活包了包子,让她送给奶奶,去了才知道那天是奶奶的生日,孝顺的父母竟在奶奶生日这天送去了人们在这一天最忌讳的包子(按我们当地的风俗,生日吃包子一年都

  是受气包)……还说什么呢?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批阅孩子们的随笔,零星的写下一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那天在我批阅的随笔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为什么别人的随笔都有评语,而我的只是一个阅字?”“老师,每次发下随笔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后面,寻找你的评语!”这些语言让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时我更是一种欣慰

  :孩子们已经发现了生活,他们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捧来与我共享,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的评价,哪怕是三言两语,可是,我确实为难了:一个班50多名同学,两个班就是100多名啊!每天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随笔已经是极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要给他们每一个人才是写下自己的评语,而且,那评语必须让他们感觉亲切,觉得中肯,恐怕我真的是“春蚕到死”“蜡烛成灰”也完成不了的啊!虽然我感到了为难,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热情之火已经被我点燃了,我就绝不会让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见过一面就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肯定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让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独特的面貌出现,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有一种与之交流的愿望,老师的评语只给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已经从对生活的简单的观察,细致的描述深入到对生活底蕴的挖掘、对写作特色的追求。

  当初那些记流水帐的孩子,如今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了,无论课业多累、生活多忙,他们都忘不了写生活随笔。很多时候,这本生活随笔已经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与随笔对话,不再是他们的作业,而是他们心灵的宣泄,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们的随笔内容已不再是当初老师硬性规定的、学生勉强应付的二三百字,他们已经能洋洋洒洒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出自己周围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个同学竟创了一天晚上写下七页的纪录。

  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言之无物到现在的文约意丰,从当初的优美词句的堆砌到现在的直抒胸臆,从当初的改头换面的抄袭到现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特色追求。体味着他们的变化,我总有一种非常感:这也许是做母亲的对孩子的偏爱吧!

  感谢生活,赐予我的厚礼,感谢生活随笔,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引导孩子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生活中的写作!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4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状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写、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5

  《我的老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学习内容: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3、质疑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探究详略安排的好处。

  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还存在一些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有惰性,是一种懒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一部分学生依旧是听,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没完成。今后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我刚刚上。

  时至今日仍牵在心头:感觉那是我自认为较成功的一节课,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课标的一些理念。使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得挺轻松的,并且掌握的更好。

  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图出把学生吸引到跟前,内容留住学生。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请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扩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并且较好了引而不发,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担任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能够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资料。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取不一样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光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我是怎样学习歌曲、和当时的情绪。在课中写一写自我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我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齐茁壮成长。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8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根据‘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震”?及从“为之一震”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9

  语文课堂中我碍于脸面,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还是不错的”“对”等稍微做些肯定。现在我已经知道: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一)、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是带着个人特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走进课堂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宝贵资源。教师如果希望少做劳而无功的事情,上课时应经常问学生;你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经常问这种问题的教师心中有很强烈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果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不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思维的疑点、情感的激发点,怎么可能做好“服务”工作呢?

  (二)、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思考后,再来一遍,会更棒。

  -----教育工作是件耐心的事情

  曾经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的气氛,为了鼓动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我这样对学生说:哪位同学能比他(她)读(说)得再好一点?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语言既不给后进生一点机会,也忽视了发言者的感受,打消了发言者的积极性。于漪老师这样教导我们:教育工作是件针线活,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耐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做好事情的保证,对于教育工作尤为如此。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剥夺了后进生的发言机会,更不能对差生缺乏足够的耐心,把他们丢在一旁不予理睬,这种没耐心的做法,只会使后进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差生更差。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0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小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

  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在教《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二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我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既教给学生方法,又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探究学习时,我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这样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1

  上初唐诗的部分,比之之前的现代诗歌,感觉更加有内容可讲,针对的高考能力要求也比较显著,所以备课时内容更加充实。但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现设置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时候问题太深,或者问题方式不对,容易造成学生的思考瓶颈,课堂气氛也冷场。授课是提问的艺术,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到达老师所期待的彼岸,这是每一个新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备学生大概就是指这方面。

  另外还有关乎教授内容方面的思考。我们老师很多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比较多地停留在文学史,古代汉语等比较专业的层面上,所以在授课时,不免会陷入学院化的'囹圄。比如在《劝学》一篇的讲授过程中,我对于文言句式,词语结构的讲解可能过于深刻,涉及到现代汉语的语法层面,但是学生的语法知识不系统,也比较混乱,初中阶段的语法学习大多停留在听听而已,用不到也懒得深刻学习的程度,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听懂,讲解文言的倒装,在学生眼里,也只是难懂的文言知识,自己仿佛感觉到这些内容只是讲给自己听的,为了讲而讲,或许说到底还是对于学生的程度有不完全的认知,所以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并不能把握好尺度。

  最后,我很想说,虽然这些日子以来,自己精神上,身体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但是与学生的交流也使自己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创造的快乐。学无止境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经过课堂的种种,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或许也是幸运之所在。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2

  刚跟《山中访友》过完招,接着便是更难上的《山雨》,这是散文家赵丽红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仔细阅读了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的使用破折号和省略号,大约有六处之多。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虽然常讲,但没有整理过,而且给我的感觉是边讲边忘,学生并没有掌握。

  上这一课,我索性将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揣摩用法。用法出自《小学语文教师实用辞典》

  省略号:

  1、引文省略;

  2、列举省略;

  3、话没有说完或语意未尽;

  4、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5、表示声音的断续或延长。

  破折号:表示语意的注释、转换、跃进、或语言的中断声音的延长。

  大多数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标点符号选择正确的义项,但这一处略有争议: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这里的破折号的用法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跃进,但未敢贸然定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觉得在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的基础上,重点处理以下三个句子就可以了:

  1、象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三句话,勾勒出雨来的神奇,雨中的音韵美和色彩美,雨后清新的绿色,以及我对山雨的喜爱,大自然的赞美。且这三句话集中体现了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手法:比喻,拟人,想象。抓住重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3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一开始采用谈话引题的环节。教学时我让学生交流你心目中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他们的发言较积极,而教师在此没有及时的把握交流的时间,也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地、鼓励性地评价,反而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无谓的重复,更加浪费了许多的时间,今后在这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通过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朗读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当时我只采用了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集体朗读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训练。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朗读。我想如果在朗读上先让学生有一个选择性的朗读,然后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再请同学起来读一读,做做表率,让学生心中有个朗读优秀的尺度,老师再做适时的评价,如此,老师的指导有了坡度,学生的朗读有了层次性的提高。

  另外,在围绕课文主题进行问题设计时,我只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 想象中爸爸的老师是怎样的?2 我眼中的爸爸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没有什么负担,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没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如果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爸爸的老师是我一年级的老师,这有什么了不起呢?随即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验到不管是谁,不管你现在的成就有多高,从小也是由老师教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长大才有作为。因此,我们要尊敬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挖掘就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4

  在小语第五册第七课《这是我小学的老师》初读课文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有话可说”。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词语的感悟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当我叫到他时,他却怯怯地站起:“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一事先声明,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惊:“学生该不会有什么让大家不堪入耳的语言吧?”但本能告诉我得答应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说“行”后,该生脸露腼腆神色,好奇地说:“老师,居里夫人的老师一直坐在轮椅上,他是不是个残疾人?”哈哈,学生的思维角度就是与成人不同,这一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是学生读文后自然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再正常不过的问题的。我点了点头,顺势把它抛给了全班同学。

  “轰”,教室里一阵“骚动”,随即就有学生要求发言:“居里夫人的老师老了,身体虚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轮椅。并非是残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师可能年轻时为了学生呕心呖血,到老了身体累跨了。腿脚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师也有可能就是残疾的。但大家都没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们也会为教出这样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残疾老师而感到骄傲。”这是学生多么富有诗心的猜测啊。我想事实已经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课后,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发言之前那句“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的话语,其实孩子的猜测是顺理成章,有理有据的啊!是最敏感的内心里最真实的倾吐啊!但为什么却要这样诚惶诚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和我们的小语课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围墙”才会让学生“战战兢兢”?一个极其平常的问题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们常以为自己的课堂够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够广阔,但从学生欲言又止的请求中,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课堂中师道尊严的痕迹依然存在,其实还远未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理防线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地构建起“诉真情,吐真言”的课堂的架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对个性张扬思维的尊崇,对批判性意见的吸纳,是否赏识了哪怕有时是违背师者意志,但却是有自己思想的另类言说。

  拆除课堂“围墙”,构筑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松开思维的束缚,允许思维的偏差,甚至学生的“胡言乱语”,让人性的阳光普照课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景观。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语文学科我也一直有着自己的看法,语文实习老师教学反思。语文时候一门庞杂的学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也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备课、授课我更感到如此。

  在实习中,看着同学们学习语文也让我想起了自己高中的语文课。以前学习语文只觉得很简单,只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就能有个不错的.成绩,而我的语文老师更是讲得细致无比,所以在课上根本不曾注意听讲只顾得拼命记笔记,课下再“死记硬背”下来也总算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一直到自己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后才知道,语文这门学科并不是只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其实语文尤其要求理解,只有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做好老师布置的任务,才能做到全面理解。学好语文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而是要看真正理解掌握了多少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完全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我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所要做到的有两点:首先,将知识点讲授全面,一定不能随意马虎,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全面;其次,将知识点讲解明白,让学生彻底明白所讲内容,攻可重点、难点。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就这两点来说我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在备课时自己虽然能将知识点准备充分,没有缺漏,可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却总是会出现缺漏的现象,有些知识点虽然已经准备但也会忘了向同学们强调。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在备课的环节出现了问题,自己虽然在备课本上记得很详细却不能将备课本上的东西记到脑子里从而导致出现缺漏。其次,就是将知识点讲解清楚,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接受、理解,所以就更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那么如何将这种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生动的方式教给学生是教师所必备的技能,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更是我在实习中一直探索的。

  通过这次的反思,让我明白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在以后的授课中不仅要注重将知识点讲解全面清除,更要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2-14

语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02-18

语文老师的课后教学反思03-30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5篇09-24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03-30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7-11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0-20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8-26

语文寒号鸟教学反思12-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

  《我的老师》是魏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接下来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七件事来佐证蔡芸芝老师的温柔和美丽,从而充分解释了“最使我难忘的原因”,所以,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总领句,“温柔和美丽”应该是蔡芸芝老师的形象标签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感觉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结构也很典型,先介绍老师的性格,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就像我们教孩子写作文一样,所以备课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结果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在解决导学案上“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有孩子总结是“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二是在我问哪些事件可以证明她的这些特点时,其他如“温柔、慈爱、公平、伟大”不难找到,但是却找不到证明蔡老师“美丽”的.语段。下面我逐一说明。

  一、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孩子们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其中“温柔、美丽”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爱、公平、伟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过去了,但仔细一想,既然“温柔、美丽”是蔡老师的总特征,那么第九段出现的“慈爱、公平、伟大”应该包含在“温柔、美丽”中,属于种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美丽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蔡老师的“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问题一抛出来,表明蔡老师“温柔、慈爱、公平、伟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证“美丽”呢?孩子们犯难了,最后不得不回答“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很显然这样的答案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十八九岁”就证明魅力吗?不能,这只能说明年轻;难道“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就能证明“美丽”吗?这个答案显然更可笑,这只能说明是蔡老师外貌特征,按照写作常理,前面说明是什么样的人,后面得有具体的事例佐证,难道是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像我们写作文时写一个人,前面说说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后面却只写他善良的事例,对他的勤劳却只字不提,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有同学灵机一动,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这里的“美丽”是指蔡老师的心灵美丽,一句话真是拨云见日,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我也肯定地点点头。这样一理解,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蔡老师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温柔、美丽”来概括,不用再说“慈爱、公平、伟大”了,这三个词语完全可以涵盖在“温柔、美丽”这两个词语中;二、我们也不用再从外貌上找描写蔡老师美丽的句子了。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完全是一节因为我没有备好课而有意外收获的一节课,课堂上我认同了学生的观点,课下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感觉学生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赶紧整理成文,与大家商榷。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2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使学生了解怀特森先生的特点,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怀特森先生那充满“冒险”的课堂,从而感受到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后我针对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分成了两大阵垒,一部分认为是最好的老师,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了解了怀特森这位有个性的老师,接受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同学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没有错,但接受不了怀特森老师的古怪做法。

  通过教学我力求让学生知道怀特森先生之所以是最好的老师,就在于他匠心独运,以发展的眼光真真切切育人,育真真切切的人。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确需要怀特森这样的老师。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3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写生活随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时代的动感,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所有的读者。

  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觉得单调乏味。“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白居易老先生就曾提过这种观点,在我们进行创新作文研究的时候,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含金量。

  记得我第一次把写生活随笔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我得到的是一片惊呼:

  “老师,我们回家抄美文,写阅读笔记吧!”

  “美文需要抄写,需要鉴赏,但我们也不能隔岸观火,岸上学游泳啊!随笔必须写!”

  强硬的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过饭后,我去上学。”或“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或“今天我不高兴,作业太多”……诸如此类,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随笔,那简直就是一个最无聊的记事本!

  面对着这样的作业,再有热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这是学了六七年语文的中学生吗?这样的作业还有写的必要吗?是我错了吗?还是学生错了?我该怎么办呢?

  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增加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学生的写作必须从生活开始!因为生活才是写作之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

  于是,我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随笔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人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之于随笔;发现哪个孩子因为爱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查看他当天的随笔中是否有比这个情节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

  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学生表明: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随笔的素材,这更是我们写作之源!

  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寻找着学生随笔中的生活――几天来,张玉洁的恐惧、担心、侥幸、疼痛、让我如同身受身受:因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听途说,都让她感到紧张、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发烧,于是她很担心,赶紧去村里医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听到了她虽然疼痛却又十分侥幸的“谢天谢地”的祈祷;而接连几天的让她筋疲力尽,让她毫无神采,一天天肿起来的脖子让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还有怨恨,都是那个医术不精的郎中让她格外受苦,真是庸医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随笔,我体验到了成功:生活随笔已经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我在班上将她的随笔当众朗读,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

  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的随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张丽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又十分勤劳、厚道的家庭剪影;从姜美清的随笔中,我听到了他们

  同桌俩在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从于琪的随笔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足球明星;从王宇坤的随笔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与迷惘,偏激与固执;而从王雪慧的随笔中,我读到了生活的尴尬:妈妈改善生活包了包子,让她送给奶奶,去了才知道那天是奶奶的生日,孝顺的父母竟在奶奶生日这天送去了人们在这一天最忌讳的包子(按我们当地的风俗,生日吃包子一年都

  是受气包)……还说什么呢?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批阅孩子们的随笔,零星的写下一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那天在我批阅的随笔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为什么别人的随笔都有评语,而我的只是一个阅字?”“老师,每次发下随笔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后面,寻找你的评语!”这些语言让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时我更是一种欣慰

  :孩子们已经发现了生活,他们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捧来与我共享,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的评价,哪怕是三言两语,可是,我确实为难了:一个班50多名同学,两个班就是100多名啊!每天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随笔已经是极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要给他们每一个人才是写下自己的评语,而且,那评语必须让他们感觉亲切,觉得中肯,恐怕我真的是“春蚕到死”“蜡烛成灰”也完成不了的啊!虽然我感到了为难,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热情之火已经被我点燃了,我就绝不会让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见过一面就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肯定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让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独特的面貌出现,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有一种与之交流的愿望,老师的评语只给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已经从对生活的简单的观察,细致的描述深入到对生活底蕴的挖掘、对写作特色的追求。

  当初那些记流水帐的孩子,如今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了,无论课业多累、生活多忙,他们都忘不了写生活随笔。很多时候,这本生活随笔已经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与随笔对话,不再是他们的作业,而是他们心灵的宣泄,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们的随笔内容已不再是当初老师硬性规定的、学生勉强应付的二三百字,他们已经能洋洋洒洒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出自己周围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个同学竟创了一天晚上写下七页的纪录。

  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言之无物到现在的文约意丰,从当初的优美词句的堆砌到现在的直抒胸臆,从当初的改头换面的抄袭到现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特色追求。体味着他们的变化,我总有一种非常感:这也许是做母亲的对孩子的偏爱吧!

  感谢生活,赐予我的厚礼,感谢生活随笔,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引导孩子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生活中的写作!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4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状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写、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5

  《我的老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学习内容: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3、质疑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探究详略安排的好处。

  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还存在一些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有惰性,是一种懒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一部分学生依旧是听,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没完成。今后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我刚刚上。

  时至今日仍牵在心头:感觉那是我自认为较成功的一节课,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课标的一些理念。使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得挺轻松的,并且掌握的更好。

  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图出把学生吸引到跟前,内容留住学生。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请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扩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并且较好了引而不发,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担任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能够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资料。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取不一样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光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我是怎样学习歌曲、和当时的情绪。在课中写一写自我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我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齐茁壮成长。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8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根据‘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震”?及从“为之一震”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9

  语文课堂中我碍于脸面,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还是不错的”“对”等稍微做些肯定。现在我已经知道: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一)、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是带着个人特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走进课堂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宝贵资源。教师如果希望少做劳而无功的事情,上课时应经常问学生;你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经常问这种问题的教师心中有很强烈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果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不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思维的疑点、情感的激发点,怎么可能做好“服务”工作呢?

  (二)、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思考后,再来一遍,会更棒。

  -----教育工作是件耐心的事情

  曾经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的气氛,为了鼓动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我这样对学生说:哪位同学能比他(她)读(说)得再好一点?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语言既不给后进生一点机会,也忽视了发言者的感受,打消了发言者的积极性。于漪老师这样教导我们:教育工作是件针线活,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耐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做好事情的保证,对于教育工作尤为如此。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剥夺了后进生的发言机会,更不能对差生缺乏足够的耐心,把他们丢在一旁不予理睬,这种没耐心的做法,只会使后进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差生更差。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0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小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

  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在教《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二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我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既教给学生方法,又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探究学习时,我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这样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1

  上初唐诗的部分,比之之前的现代诗歌,感觉更加有内容可讲,针对的高考能力要求也比较显著,所以备课时内容更加充实。但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现设置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时候问题太深,或者问题方式不对,容易造成学生的思考瓶颈,课堂气氛也冷场。授课是提问的艺术,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到达老师所期待的彼岸,这是每一个新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备学生大概就是指这方面。

  另外还有关乎教授内容方面的思考。我们老师很多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比较多地停留在文学史,古代汉语等比较专业的层面上,所以在授课时,不免会陷入学院化的'囹圄。比如在《劝学》一篇的讲授过程中,我对于文言句式,词语结构的讲解可能过于深刻,涉及到现代汉语的语法层面,但是学生的语法知识不系统,也比较混乱,初中阶段的语法学习大多停留在听听而已,用不到也懒得深刻学习的程度,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听懂,讲解文言的倒装,在学生眼里,也只是难懂的文言知识,自己仿佛感觉到这些内容只是讲给自己听的,为了讲而讲,或许说到底还是对于学生的程度有不完全的认知,所以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并不能把握好尺度。

  最后,我很想说,虽然这些日子以来,自己精神上,身体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但是与学生的交流也使自己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创造的快乐。学无止境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经过课堂的种种,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或许也是幸运之所在。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2

  刚跟《山中访友》过完招,接着便是更难上的《山雨》,这是散文家赵丽红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仔细阅读了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的使用破折号和省略号,大约有六处之多。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虽然常讲,但没有整理过,而且给我的感觉是边讲边忘,学生并没有掌握。

  上这一课,我索性将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揣摩用法。用法出自《小学语文教师实用辞典》

  省略号:

  1、引文省略;

  2、列举省略;

  3、话没有说完或语意未尽;

  4、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5、表示声音的断续或延长。

  破折号:表示语意的注释、转换、跃进、或语言的中断声音的延长。

  大多数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标点符号选择正确的义项,但这一处略有争议: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这里的破折号的用法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跃进,但未敢贸然定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觉得在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的基础上,重点处理以下三个句子就可以了:

  1、象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三句话,勾勒出雨来的神奇,雨中的音韵美和色彩美,雨后清新的绿色,以及我对山雨的喜爱,大自然的赞美。且这三句话集中体现了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手法:比喻,拟人,想象。抓住重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3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一开始采用谈话引题的环节。教学时我让学生交流你心目中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他们的发言较积极,而教师在此没有及时的把握交流的时间,也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地、鼓励性地评价,反而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无谓的重复,更加浪费了许多的时间,今后在这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通过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朗读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当时我只采用了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集体朗读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训练。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朗读。我想如果在朗读上先让学生有一个选择性的朗读,然后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再请同学起来读一读,做做表率,让学生心中有个朗读优秀的尺度,老师再做适时的评价,如此,老师的指导有了坡度,学生的朗读有了层次性的提高。

  另外,在围绕课文主题进行问题设计时,我只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 想象中爸爸的老师是怎样的?2 我眼中的爸爸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没有什么负担,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没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如果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爸爸的老师是我一年级的老师,这有什么了不起呢?随即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验到不管是谁,不管你现在的成就有多高,从小也是由老师教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长大才有作为。因此,我们要尊敬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挖掘就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4

  在小语第五册第七课《这是我小学的老师》初读课文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有话可说”。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词语的感悟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当我叫到他时,他却怯怯地站起:“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一事先声明,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惊:“学生该不会有什么让大家不堪入耳的语言吧?”但本能告诉我得答应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说“行”后,该生脸露腼腆神色,好奇地说:“老师,居里夫人的老师一直坐在轮椅上,他是不是个残疾人?”哈哈,学生的思维角度就是与成人不同,这一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是学生读文后自然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再正常不过的问题的。我点了点头,顺势把它抛给了全班同学。

  “轰”,教室里一阵“骚动”,随即就有学生要求发言:“居里夫人的老师老了,身体虚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轮椅。并非是残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师可能年轻时为了学生呕心呖血,到老了身体累跨了。腿脚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师也有可能就是残疾的。但大家都没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们也会为教出这样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残疾老师而感到骄傲。”这是学生多么富有诗心的猜测啊。我想事实已经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课后,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发言之前那句“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的话语,其实孩子的猜测是顺理成章,有理有据的啊!是最敏感的内心里最真实的倾吐啊!但为什么却要这样诚惶诚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和我们的小语课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围墙”才会让学生“战战兢兢”?一个极其平常的问题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们常以为自己的课堂够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够广阔,但从学生欲言又止的请求中,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课堂中师道尊严的痕迹依然存在,其实还远未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理防线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地构建起“诉真情,吐真言”的课堂的架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对个性张扬思维的尊崇,对批判性意见的吸纳,是否赏识了哪怕有时是违背师者意志,但却是有自己思想的另类言说。

  拆除课堂“围墙”,构筑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松开思维的束缚,允许思维的偏差,甚至学生的“胡言乱语”,让人性的阳光普照课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景观。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语文学科我也一直有着自己的看法,语文实习老师教学反思。语文时候一门庞杂的学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也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备课、授课我更感到如此。

  在实习中,看着同学们学习语文也让我想起了自己高中的语文课。以前学习语文只觉得很简单,只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就能有个不错的.成绩,而我的语文老师更是讲得细致无比,所以在课上根本不曾注意听讲只顾得拼命记笔记,课下再“死记硬背”下来也总算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一直到自己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后才知道,语文这门学科并不是只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其实语文尤其要求理解,只有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做好老师布置的任务,才能做到全面理解。学好语文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而是要看真正理解掌握了多少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完全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我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所要做到的有两点:首先,将知识点讲授全面,一定不能随意马虎,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全面;其次,将知识点讲解明白,让学生彻底明白所讲内容,攻可重点、难点。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就这两点来说我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在备课时自己虽然能将知识点准备充分,没有缺漏,可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却总是会出现缺漏的现象,有些知识点虽然已经准备但也会忘了向同学们强调。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在备课的环节出现了问题,自己虽然在备课本上记得很详细却不能将备课本上的东西记到脑子里从而导致出现缺漏。其次,就是将知识点讲解清楚,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接受、理解,所以就更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那么如何将这种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生动的方式教给学生是教师所必备的技能,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更是我在实习中一直探索的。

  通过这次的反思,让我明白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在以后的授课中不仅要注重将知识点讲解全面清除,更要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