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
一篇优秀的文章,能让读者精神明亮,《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的作品。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秋天的怀念》一文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绝望中脾气暴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当时母亲已肝癌很严重,为了让儿子好好活,让儿子去看花,为儿子挡住秋天的落叶,但他全然不知,并只顾自己绝望,就在自己答应母亲看花还没能去,母亲就永远离开了,虽然理解了母亲,好好活,但也留下永远的遗憾。
此文真情感人,一位精神明亮的母亲,引领儿子走向光明……
二、备课过程
此次公开课,我进行了二次备课,笫一次我设计的内容:有读,有品,有写,但品与写的内容是重点,考虑到初一学生尚小,理解能力不强,而且有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现状处于不同层次,我进行了内容分层:有作者的了解,字词的积累,品读文章中母亲关爱儿子的细节,情境语段的书写,这样班级四组同学可以根据特长,找到自信,意在让每一个孩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铁生。遗憾的是,他从21岁起,就坐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深深的怀念吧!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
《秋天的怀念》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家史铁生以他细腻、动人的笔触引领我们进入了母亲用爱为“我”编织的世界。优美的文字,带着淡淡的忧郁,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牵动着我们的记忆,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文章中如诗一般的语言跃动在学生面前,等待着学生走进文本,去捕捉它,去品味它,去欣赏它,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品味母爱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接受“爱”的教育。
这样深情的文字,条分缕析的讲解只能割裂文本的自身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个性发展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搭建自主阅读的脚手架。学生在这节课上拥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权利,在反复研读文本,咀嚼文本中,体悟了内蕴情感,领略了文字诗意,最终达到阅读的三层次:我读了——观看的层次;我想了——思考的层次;我懂了——理解的层次,从中获得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学生在读中引发了情感体验,激起了心灵共鸣,受到了道德熏陶,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放手自学,在自主阅读中生成个性。
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就是阅读能力。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良好范例。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足够的读书训练时间做保障。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如何做到既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又引领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呢?我想很多老师也常常有捉襟见肘之感。因此在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把课堂“前伸”,让孩子们在预习中就能做到“读通顺”、“读流利”,并在有所感触的句子边大胆地作上批注。孩子们的感受是丰富的,批注是多元的,有的写下了对句子的独特理解,如在描写菊花的句子旁边,有的同学写道:“菊花中有母亲慈爱的脸,菊花中有母亲的殷殷嘱托,看到菊花,就想起母亲。”有的写下了对人生的感悟:“菊花的热烈而深沉,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菊花一样过得充实。这样,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回想起过去,就不会觉得遗憾了。”有的记录了想要劝作者的话:“史铁生啊,你太粗心,太自私了,母亲的病那么重了,难道你一点儿都没有发现吗?”有的则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学的.影响,也没有老师有意无意的引导,在课前预习的这一段自由的时间里,他们天马行空地抒发了对文本的最原始的、最真实的看法,生成了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
这样丰富多彩的看法,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道来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又留出了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当自己的批注受到同学的肯定,预习的成果得以展示时,孩子们心中的那份喜悦是无可言喻的,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自学的兴趣。
二、读占“鳌头”,在多元朗读中张扬个性。
读要有个性。学习语言不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对句子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不以自己的阅读心理、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最受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怎么理解就怎么读。有一个学生从“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中读出母亲内心的痛苦时,我就让他带着痛苦读一读这句话。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地读出了母亲对儿子那没有说出口的抱怨,我也让她把自己的感受送进去,读出来。她读得别有一番滋味,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记得当时那位女同学的脸上绽放出如菊花般灿烂的笑容。在体会描写菊花的句字时,有人读出了泼泼洒洒的人生态度,我让她泼泼洒洒地读;有人读出了坚强,就让他坚强地读;还有人读出了纯洁、善良的人生,我就让他读出自己的高洁。齐读课文1—3自然段时,我讲了这么几句话:“同学们,这位平凡的母亲啊,用她小心翼翼的动作呵护着儿子脆弱敏感的心,用她朴实无华的语言唤起了儿子生活的自信心,用她全身心的爱,为儿子编织了一个温暖的世界。这样的母亲值得敬重吗?这样的母亲值得怀念吗?好,带上我们由衷的敬重,带上我们深切的怀念,一起来读读这三段话。”学生们读得投入,读得深情,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许多在场听课的老师。
不同的朗读预期使语言作品烙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在宽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各尽所能,在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在读中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每一个学生都有切身体会,每一个学生都会真情流露。通过个性化朗读这一媒介,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三、读写结合,在综合实践中发展个性。
结合语文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对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大有裨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把课堂前伸、后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母爱的格言、诗句,把它们制作成精美的书签,在小组里交流;课后,我把握时机,巧用教材,让学生把涌动在心里的话写下来,可以写给妈妈,也可以写给自己;可以表达对爱的看法,也可以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可以制成贺卡送给妈妈,也可以出一张以“爱”为主题的手抄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浅不一。这样的读写综合实践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是流动跳跃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了良好发展。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流,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有足够时间、足够机会阅读文本,阅读的原野就必将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孩子们就能像花朵一般,将最动人的一面绽放。也许那花儿很小很小,既没有牡丹的雍容,也没有百合的高雅,但一定洋溢着天然的童真,个性的光彩。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3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从网上观看了窦桂梅老师将这节课的视频,我被窦老师这种语文课堂所感染,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受着爱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读着,孩子们就是在与文本对话。我认真的听着,认真的记着,我想让我的课堂也能有这种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后,我上了这节课,我带着自己的感情上了这节课。反思执教的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体会内心。
课前,我布置学生从书籍、网络中,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当学生得知作者瘫痪才21岁时,我马上让学生揣测一下:当一个人的花样年华都要在轮椅上度过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孩子们马上体会到作者有死的念头不足为奇。言语中,孩子们流露出对作者的惋惜与同情。从而为下文感受母爱埋下了情感铺垫。
二、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于是,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于是学生终于明白,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在课上,我学窦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再读,通过多次朗读,孩子们也融进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学会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从而激发他们感恩之心。课文的结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说话的环节,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们一字一句的倾诉中,课文的情感目标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远没有名师那样好,但我在努力,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名师,但我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4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重视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潜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读一读: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朗读,由其他学生作为评委给该小组打分。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划一划: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述,“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述“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说一说: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学生说感受:“‘我’暴怒时。‘母亲’却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泪,使我想到我平时也是那样对待我的妈妈的,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不能等失去了他们后才去悔恨”;“当‘我’答应‘母亲’去公园看菊花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从此与‘我’诀别,临终时都没能和‘我’说上一句话。体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约5秒钟后才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来的。又是一个深秋,我带来了你喜爱的菊花,我终于明白你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到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谁知道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菊花那样坚强的活着,好好的带着妹妹活着……”说到这,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也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动了。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所获得的人生价值”这是宋秋雁在《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仰的作家史铁生》一文中的节选。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6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笔触,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练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作家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中诠释着母爱的真谛,正是这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才让儿子在以后的不完满人生里勇敢而坚强地活了下去。
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从教材特点、学生年段特点出发进行设计。在教学中,着力体现以下的设计理念:
1.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根应该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字里。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文、解字、品词、析句,等等类似的设计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这样的设计让课堂处处充满语文因素,让学生充分地获得丰富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学生获得了人文情感的熏陶与濡染,实现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交融。
2、立足课文的整体,强化各领域的整合,达成识字、阅读、表达等的综合效益。高年段的识字教学应有别于低、中年段。生字“瘫痪、捶”等的教学体现了由字理识字至字理析词再到字理阅读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汉字的音、形、义与具体的'语言环境,与鲜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字词的整体感悟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潜心会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指导学生练字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就是教师写字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要严谨,以身示范。这节课我从课题的书写到难字的指导书写,都做到了用心、细心、悉心。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持之以恒。
4、重视学法指导,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新课程强调,在使用教材时要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我认为阅读课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我们利用它进行学法指导,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感的一个凭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能力的训练。
首先我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我让学生运用前后联系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再次我还教给学生用抓中心事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等。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前准备再充分,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由于教师声音太小,有时本该有激情的地方教师没能调动感染
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的高潮没能达到。
2、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时,评价语不够真诚、针对性不强。不能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参与面不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提高自己专业素养。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7
课堂上,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作者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她?一年有四季,为什么作者只写“秋天的怀念“?以疑入情,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勾划,很快就进入了探究性阅读之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们得出了结论:因为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的时候)去世的,所以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他的母亲。我感到:让学生在课始进行质疑,有效地利用了“阅读期待” ,为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她的母亲,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我感到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进入了课文内含的情感之中。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伟大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体贴儿子的母亲、苦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病重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坚强的母亲、慈祥的母亲、热爱生活的母亲……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我感到设计“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打开了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学完这篇课文,我和孩子们都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究。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8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名篇,该怎样设计教学呢?小学时,孩子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到初中该怎样让他们学到不一样的东西呢?
在备课设计上,我把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作为了重点。对母亲的感情学生应该很容易在朗读中捕捉到,在教学时,重点应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情感。
我第一课时的重点,就设计了两个:一、1、了解史铁生的有关知识、经历。2、积累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二、课文朗读,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情感。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的品味,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抓住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两个段落,分析文中情感的双向流露。
第一课时,在积累了作者常识、和基本字词后。进入课文朗读环节,我采用的是自己范读一段,学生跟读一段的方法。在老师范读的同时,学生边听边勾画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我朗读的时候,有几个学生的眼角红红的,证明自己范读的还算不错。学生跟读的效果也不错。
让学生在读完之后判断本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深情忧伤。让学生对比阅读第二段和第五段,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节课就反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知识补充:感情基调作品中流露出的具有稳定倾向的基本情调,如轻松欢快与悲伤沉重、缓慢柔和与急促强烈、高昂激越与低沉萦回、雄浑豪迈与感伤惆怅等。
第二课时,训练的重点两个:一是学概括。让学生学习用人物+动词+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中的四件事情(四幅画面,勾连画面)必须用到菊花这个词,例:母亲邀我去北海看菊花。
我答应母亲去看菊花。母亲再不能看菊花。妹妹陪我看菊花。品析,文中多次提到看菊花的用意。(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小结过渡,母亲对我的爱凝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细节描写展示出来。知识讲座: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给学生具体品析细节描写的方法,本句运用……描写,详细地写出了(刻画了)……表达了……让学生逐段选句子,一个一个站起来赏析说话,力争使训练面最大化。用一个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三品读《我与地坛)中的名段,结束本课。
回顾整个课堂设计本课紧扣本单元的“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朗读。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单元训练要点。同时又重点训练细节的品析,为配套的写作训练《细节描写》做铺垫。两个课时下来,效果还算不错,最终结果要等第三课时《细节描写》写作训练结果才能出来。整体上四班的孩子们课堂表现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9
在课前预设了一个问题“妈妈的病到了什么田地?”可这天提的时机没掌握好,提早了。就应在学生说完“从哪能够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这个中心问题后提出来。学生当时只谈了前三段,没有说到母亲临终的嘱托,从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中也能够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至死想的都是两个孩子!我应引导学生先谈到这儿,再来说妈妈的病。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
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
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语,百感交集,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
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诵诗歌结束。缺点是学生没有读出其中的语气。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0
今天,我和学员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南宁市秀田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聆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于老师中等个子,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儒雅和谦恭。听完两节课,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于老师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是那样的朴实、真实、自然。他在课堂上的双基的训练,朗读的指导,细节的处理都是如此的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
一、扎扎实实教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瘫痪侍养捶打诀别
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了吗?
生:能。(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请同学们跟老师书写“捶”字。
(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笔划,生跟老师书写。)
师:生字能读了,词语会吗?这里有一个词语“诀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永别
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诀别”一词的句子,好好读读,再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读句子后回答。“诀别”的意思是最后一次见到;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着。
于老师的生字词教学扎实、有效。“诀别”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书写,于老师都是那么的执著耐心,一丝不苟。于老师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于老师规范的书写为每个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的。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非常马虎、粗心呢?与老师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借助多种手段让孩子识字、思考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不多,而且有时为求速度写得飞速。试问:学生如何能让学生注意到这种认真的好习惯呢?听了于老师的课,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脱离了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课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复复读课文
在两节课中,几乎全部都在朗读,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于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不仅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们都被他感染了。后来才知道,于老师的每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读上七八遍。想想自己,真是惭愧。于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一定让学生自己从读中去体会人物语言、人物思想,这是一种执着。
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于老师都要训练到位,十分认真。一上课,于老师问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读了几遍?是朗读吗?”第一个了解的是学生读书的情况。在学习完生字词后,他请了四位同学读课文。每位学生读完他都会及时指出:“‘望着望着’这里的轻声读得很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娘儿俩’这个读音对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来。大家跟我读。在一起读读这句话。”……一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第一遍朗读,就在这样指名读,正音,再读,齐读的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很扎实,作为公开课也很朴实。接着,于老师便范读课文。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更是充满感情,非常难受的,一口气读出来:我还有一个……生病的……儿子……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读完后,要求学生字字入目,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地读课文,读出味来。
三、真真切切品母爱
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首先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带着思考读母亲。“秋天的怀念,不说也知道怀念的是母亲,为什么作者要怀念他的母亲?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形,察其色。注意母亲言行色的描写,凡是描写言行色的`句子都划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画画,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获。静心读书。”在于老师的一番引导之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在交流时,于老师是先让学生读自己所划的句子,然后聚焦到几个细节描写的关键词“躲”、“挡”“笑”,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平等;是惦记,是牵挂。然后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知道学生读作者。整个过程就是读、感悟、再读、再感悟。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着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重在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于老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看于老师的课,让我想起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本色语文理念。不过,我也明白,于老师的“简单语文”并不“简单”,反观自己的课堂,值得学,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精读之,熟思之,记忆之,笃行之!我将记住名师的课例,用以指导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教育,善待学生,有着一颗爱心,我们一定能把语文“教出味儿来”。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1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
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
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时,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最后教师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本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满意之处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我要阅读”的主体兴奋状态,令人欣慰。
2、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
3、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
4、本课着眼点在于:
(1)读出文本背后“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
(2)学习“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
(3)感悟、体验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含蓄。后两个内容在这节课上完整呈现。
二、不足之处:
1、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可以的。
2、生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生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更精彩。
3、当教学中遇到学生的生成影响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时间、节奏和内容完成时,教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节课里也有几处学生的生成颇有意思,但我顾虑时间不够,中止了学生的发挥,虽觉得有理由,但仍觉遗憾。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2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面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文中作者通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当然,教学中某些地方还存有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3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裸读了课文,在字里行间先感受了深沉的,细心的,甚至有点小心翼翼的母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我感悟到了那种小心翼翼中的爱是何等的无私与伟大,所以在上这节课时,我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和理解的。反思执教的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体会内心。
课前,我先多方面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史铁生的资料,以及本课的一个背景,当学生得知作者瘫痪才21岁时,我马上让学生揣测一下:当一个人的花样年华都要在轮椅上度过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孩子们马上体会到作者有死的念头不足为奇。言语中,孩子们流露出对作者的惋惜与同情。从而为下文感受母爱埋下了情感铺垫。
二、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于是,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悟感受母爱,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同时我借此机会拓展延伸出感恩教育。
三、赏读菊花,体会勇气
文章的最后写到菊花,联系到四季的变化,春天的百花齐放,菊花在天气渐冷是绽放美丽,这种坚强勇敢的背后就是最为可贵的东西,最近读《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结合本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了勇气教育。
不足之处:
1、对六步教学法的使用还不太灵活,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来二节课可以结束的,我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当堂检测时间有点少。
2、心有点急,学生课文读的比较少,很多情感学生应该在读的过程中去体悟,可是心急的自己有时候就直接告诉他们了。
3、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关注学生比较少。备课过程中备学生不充分,不注重课堂生成,还没有完全做饭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以导演的身份指挥好演员的发挥。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远远不够,但我在努力,我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4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作者史铁生。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我在备课时,根据课标、单元目标和教材内容、以及学情,确定了一下三条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读文,理解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能说出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小组合作、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从细节描写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3、联系生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我根据学习目标,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了解内容)
3、赏析句子、解读亲情——“好好儿活”
4、感悟课文、思考人生——“好好儿活”
整体上,我完成了学习目标。现在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反思我这节课的教学:
一、成功之举
1、就是作者材料的引入,我并不是在整体感知时一股脑儿的把作者介绍完了事。而是在两处插入。一是抓住文眼“好好儿活”这句话后,出示史铁生不幸的遭遇。让学生结合他悲惨的遭遇去理解文章中作者当时的心情——暴怒无常。二是在结尾,出示他取得的成就,来理解他明白了母亲的话,自己“好好儿活”。两处材料的引入,让学生有助于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2、我在抓住核心“好好儿活”这句之后,通过几个渐进的问题来研读课文:
当时“我”好好儿活了吗?
母亲活的好吗?母亲如何对待病中的“我”?
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二、教学机智(课堂生成吧)
在理解最后一段话时,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主要是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发言,我立刻请他起来,他说:“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听他说到这,我马上提出表扬:“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说得太好了。”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三、败笔之处
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分析之后我指导学生读时。我没读好,但也感到学生读的不是太到位。
这是我的短板,我以后要好好练练朗读啊。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设计的时候也想走煽情路线,但是课堂效果来看煽情没有煽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有些怪怪的。课堂预设的时候就考虑到蜜罐中泡大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史铁生内心的痛苦和苦闷,更别说去理解史铁生母亲当时痛苦的境况,没有感情理解的基础的话,很难把课文中的很多细节部分理解透彻。
针对这一问题,第一课时开头就对史铁生进行了一个详细的介绍,尤其是他的自嘲——“专业生病,业余写作”,也引用了他自己的话来标记他的人生病史,让同学们想象自己也如史铁生一般在最美好的年纪瘫痪了双腿时的痛苦和绝望。从同学们的表情来看,是稍有理解的。但是,当我开始播放范读录音的时候,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真挚文字和深情的声音根本没有办法把他们带入史铁生的世界,很多孩子觉得句与句之间停顿过长,一颗心老悬着,听到后面就恹恹欲睡了。当我对全文的感情进行一个解剖的时候,说到潸然泪下这个词,有好几个同学学了,很多同学就被逗笑了,前面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因此我有些生气,瞪了笑的同学一眼,他立马捂上了嘴。课后想起这件事情来,我发现我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是有表演天性的,他的行文很好的诠释了“潸然泪下”这个词,我应该对他的机敏表示称赞,然后再说感情不够真实,这样应该比简单粗暴的表示自己的愤怒要好一些。接下来的内容是让他们自行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多同学不愿意出声,提问时也都沉默着。可能这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有关系,这个阶段的还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封闭起来,尤其是女生。因此,我立马决定上晚自习的时候,抽五分钟跟他们聊一聊上课发言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时则是对课文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一些细节描写的`地方及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教他们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文意的方法。这一课时基本上是在分析、品读中进行结束的。由于细节分析比较细致,因此品菊和插叙、拓展就留到了第三课时。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畅,同学们也理解了,总觉得这么深情的文字是从孩子们的脑子里过去了,被我肢解成一句一段,反而丧失了它本身的韵味,丧失了文学美。想到这里,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杀猪匠了。语文的文学性和它的工具性总是矛盾的两端,我也总是找不准中间的节点。
如果硬要说教授本课有什么优点的话,应该是其中的人文性表达还算是比较完整,至于同学们的接受程度则是层次不均了;拓展也做的很足,引用了很多史铁生的原句,帮助同学们深入体会母亲对“我”的深爱及“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对菊花意向、文本中的细节描写、重点词句分析比较细致。
当然,缺点也有很多:对教材和学生反应估计不足,没有办法按照预期的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朗读部分本来是亮点,帮助他们理解文意的部分,但是不管是范文还是同学们自己读都表现得不理想;个别点没有讲到,如最后一句“好好活”的深意;学生的课堂反映比较机械,跟我的互动不够充分......
看到了如此多的缺点,以后要深入研习新课标;走入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最主要的是理解他们想要什么;加强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各环节之间设计紧凑,每一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5-18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精华】05-24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优]07-09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优秀】07-06
【优】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7-06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优选)10-19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必备】07-10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7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0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