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5 16:54: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程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4篇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千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理念:

  1、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有多大兴趣、能否自主突破、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主要是从“速度”这个难点也是关键点入手,“限速80”的标牌,让学生初步感受车的速度就是车行驶的快慢,了解速度的单位是“千米/小时”,揭示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主动参与,认知概念

  1、引探:“3小时行驶240千米,超速了吗?”这里主要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判断、交流,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引导学生计算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再通过计算自行车、飞机、宇宙飞船的平均速度,让学生比较“千米/小时”、“千米/分”、“千米/秒”三个单位,自主小结出“速度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行走的千米数”。

  2、延展:学生了解“速度”之后,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实际,“闪电和打雷”和“赛场上鸣枪起跑”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问题的存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

  3、提炼: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炼出三个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这样的学习顺其自然。

  4、练习: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计算南通到北京的时间”、一个是“计算家到学校的'距离”。在呈现这些题目时,变化了形式,如:计算“南通到北京的时间”,一开始学生发现不能计算,缺少已知条件,再经过思考,发现了缺少“路程”和“速度”两个已知条件,这样的过程比简单列式计算更加能使学生掌握运用今天所学的数量关系,接下来根据老师提供的距离和三种工具行驶的速度计算时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渗透根据条件优选方案的数学思想。

  5、拓展:从形成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到单价×数量=总价、每盘苹果数×盘数=苹果总数,这种“一乘二除”的形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将今天学习的新知与旧知练习,更能将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就如“乘法是个筐,好多东西里面装”。

  整个教学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估计、猜测与尝试,并通过线段图直观辅助理解,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速度的概念,总结出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建立这个数学模型,从而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通过举例体验速度,让学生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还不够明显,学生归纳数量关系的时候放手不够,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也没有得到激发,值得我继续反思和研究。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环形追及问题,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处优点:

  1.本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环形跑道中的追及问题),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增加了几道例题,由直线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到环形跑道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画图分析,另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问题情景再现,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4.让学生自己设计追及问题,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曾为环形追及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此时记忆犹新,我引导学生把问题分成几类:

  1,同时同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

  2。同时异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两者相距路程(较短);

  3.同时异地同向追及快者在前(慢追快)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两者相距路程(较长)

  在解决第三种问题时,我们还总结了一句话帮助记忆:要想快追慢,路程换一换。更有优秀学生提出用相对速度来解决追及问题,在他回答后我给予肯定和表扬。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课题气氛太活跃了,感觉有点控制不住,最气人的有两位学生因为争执竟然当堂吵价。看来制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很重要,控制活跃的程度也是我以后要注意的问题,为自己定个目标:争取做到收放自如。

  2.由于讨论占用了很多时间,对练习有点浅尝辄止的味道,故时间的安排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不然会影响了下一学科的教学。

  希望我的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3

  在新授行程问题的时候,尝试用新基础的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在把实践后的反思和感受记录下来。

  一、放得开、收得快。

  “行程问题”的教学一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基于学生对知识准备的估计不足,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方法不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得快”上。不能超越课堂,无形之中受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不太放手脚,学生意犹未尽,就硬生生地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地进行“放开教学”。

  二、细节处理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到位,学生掌握程度也出现了个别的偏差,特别在速度单位这教学环节,概念呈现过早,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

  三、教学思维的迁移不够。

  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运用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基本可以运用中的有关理论、有关公式算理解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存在少部分同学还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这和我们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4

  在新授行程问题的时候,尝试用新基础的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在把实践后的反思和感受记录下来。

  一、放得开、收的快。

  “行程问题”的教学一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鉴于学生对知识准备的估计不足,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不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的快”上。不能超越课堂,无形之中收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不敢大放手脚,学生还意犹未尽就硬生生的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的进行“开放教学”。

  二、细节处理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够到位,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出现个别的偏差,特别在“速度单位”这一教学环节上,概念呈现过早,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

  三、教学思维“迁移”不够

  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可以运用“行程问题”

  中的有关理论、有关公式算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少部分同学还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的现象。这和我们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5

  关于线段图学生接触得不多,但是有所了解,昨天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预习作业,早晨看了一下,发现大家还是喜欢用列表的方式解决,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列表法曾经学过,二是列表比画线段图要简单得多。但是,简单的列表,并不能清楚地呈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更无法体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天的新课上,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画图的优越性,不能只图列表简单,要从解题的实用价值出发。

  早读课上正好有时间,就把预习作业先解决吧!我先把学生的列表和画图呈现出来,然后根据题意让学生指出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有我完善画图,接着我把题目隐藏,让学生看图和列表试着编题,这时学生初步体会到画图的优越性,然后试着用两种方法解决,居然连金燕同学也能准确地列式,然后我就让学生谈谈两种方法给你的'感觉,虽然画图麻烦些,但还是很值得的。

  有了这一铺垫,新课就轻松了许多,但是也发现了比较有趣的问题:许多学生画线段图是从局部着手,逐渐拼成完整的线段图,我就发挥了示范作用,知道他们应该从整体考虑,然后根据题意进行分割,逐渐表示所有的条件,应该有一中宏观的眼光。这一示范的效果还是可以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解决了两道简单的形成问题,在巡视的过程中,基本没问题。拓展性的习题只能另找时间了。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6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创设学生的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深什么?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以后的学习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

  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老师创设性的使用教材,在生活当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分层练习中的闯三官:帮我找到合适的答案、我会编题、你可以任选一题解答,这些练习既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学生以前这一类问题接触得比较少,对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熟练,还要多加强练习。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对结构特点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各个要素(运动方向、运动时间、运动结果)和其数量关系(两人的路程和=两地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时间=两地的距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比较肤浅,对相遇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此,我把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定为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另外,注意到五年级的学生因其心理、生理原因,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普遍存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故把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个性品质作为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把分析数数量关系(两地的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时,首先,以视频出示两个人小朋友的运动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描述运动特点。过这个环节,触动学生的脑海里再次呈现两人相遇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与描述,把看到的感性认识:两个小朋友相碰了,上升到理性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方向:相向、时间:同时、结果:相遇),顺势让学生根据已获取的信息,自编相遇求时间问题并独立解决,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为下面解决新问题作好知识准备。这个环节,简洁流畅,呈现方式灵活,也遵从教育构建主义学,恰当地迎合了学生认识的心理特点。

  本节课另一个可取之处是: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探索新知时,先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找出两道题的异同,通过讨论、交流找出数题关系(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个别汇报思路,集体订正。对于学困生,引导思考:两人同时走一分钟走多少米?两人同时走270米,几分钟可以走完?同时指导学生画图帮助理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共识:速度和×时间=两地距离,成功突破难点。随后,先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再出示变式题,更进行一步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最后出示生活情境:星期一,小明去上学,因走得太急粗心太意,当他走到离家500米时,才发现数学课本放在家里,此时小明爸也已发现,怎么办才能让小明最快拿到数学课本呢?让学生对此生活情镜进行讨论,利用刚学的知识技能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相遇求时间问题。让学生把用知识解决习题的技能上升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数学生活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环节,能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尝试、探索,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情感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意图我把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个性品质这个教学目标放在开放性题后,让学生经历解决这个生活小问题体会到,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要求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应该仔细、认真、踏实,教学时,因时间关系,这个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在得到落实。二是,学生的动与静处理不够成熟。教学时,在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后,应该让学生静下来,给足时间,让学生回忆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造诣的高低就是在于你能不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过程交汇融合,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为此,需要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想方设法让心灵碰撞出火花。在这个平台上,心与心的“碰撞”往往是智慧的源泉。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8

  “速度、路程、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一项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乘法,但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计算方法并不是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本节课教学重点:一是理解速度的含义,并能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二是使学生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在“速度”这个概念教学上,由于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教学时,先出示几个不同单位时间行的路程,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对速度的理解。通过学生互相补充,然后总结出速度不但可以代表1小时走多远,还可以代表1分钟、1秒钟等走到路程。知道速度的另一种简单写法。

  下面的教学非常顺利。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找找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是那个数量。求什么,怎么求。你发现了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出了:速度×时间=路程。再让学生改编例题,转化成就速度和时间的应用题,并解答。绝大多数学生会做改编后的题目,并能得出: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通过学生介绍,本单元前面的'主题图中相关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情境揭示速度的含义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师展示交通工具与一些动物的速度,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后,让学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概括出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通过例题和补充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与巩固: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1、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2、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告诉学生每小时每分钟每秒走的路程就是速度,速度的写法和读法也是先问一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的,若是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诉学生。

  3、学生从不通的角度刻画和描述,经过合作和谈话,自觉地构建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速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特别注意全体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人。让他们也能掌握本堂课教学的目的。另外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容不够,放的也不够。就像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没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2、课堂评价少,无论是师生互评还是生生互评有待于改进。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9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大家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 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课本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相遇问题),我先让学生一起回顾了行程问题的基本知识及类型,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然后讲课本P20 例3,和P21做一做。然后进行课本P21练习,这三个题同时进行,让学生黑板板演,小组讨论,然后对学案P18,3,4进行了练习。

  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画图分析,另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学生如何读题,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如何抓住关键的语句,如何寻找等腰关系等。

  但 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太注重启发引导,始终在担心课程的进度,不敢放手让学生活动和交流,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而是直接告诉他们追击问题和 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而是一味地引导、启发,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能自己解决问题,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分析,相互探讨,哪 怕是错了再进行纠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0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这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

  首先让学生演示小明和小芳在学校相遇,让学生理解运动方向,相遇时间和运动结果,特别让学生明白同时走时到相遇时间所经历过的时间是相同的,小明走的路程+小芳走的`路程=两家的路程。

  其次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关于线段图学生接触的不多,只是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喜欢用列表的方式解决,原因是列表法曾经学过,比画线段图要简单得多,但是列表并不能清楚地呈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更无法体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画线段图的优越性,让学生明白画线段图要从整体考虑,然后根据题意进行分割,逐渐表示所有的条件,图画正确了,列式计算就水到渠成。不足之处,学生画线段图时是从局部着手的,有的画出来的线段图,画的不完整,感到画图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题意从画图的三要素出发,即行驶的起点、方向、终点。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1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类问题,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还算顺利,首先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好,能正确列表整理信息,可能由于平时教师有话线段图分析题目的习惯,以前有的题目他们也曾画图解决过一些应用题,尤其是思考题,有的同学可能是平时的`耳濡目染,所以画线段图基本没有多少问题,有的也只是细节上的,如少标注运动方向,或没有把相对应的路程按时间分段等,于是在指导画线段图上我花的时间并不多,原先在上课前我去找过同规老师曾做过的行程类课件,想把直线相向行走、相背行走、追击问题,环形相背行走、及追击行走等演示给学生看以加强学生对行程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可惜没找到,于是上课前在发现线段图的画画不成问题后,我在可始增加了让学生演示各种行走放式及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上,在学生演示,学生描述行走方向、数量关系中学生能把课中涉及到的直线相对、相背及环形相背行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了。应该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上完这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本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生活中的追击问题),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由我们贾镇到清水的距离引入了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让公式生活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3个量的`理解,增加了1道例题,由直线上的相遇问题到追击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问题情境再现,设计第二次龟兔赛跑问题,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给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课堂气氛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集中,是新学生了解不够也是自己这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和进步。

  2.因为引导的多,练习时间少,,所以时间的安排还要注意。

  希望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3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昨晚让学生把P93第四题至第八题做在家作本上,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的还可以,除了有几个学生对追击问题没有搞懂之外,所以在上课之前改变了按部就班的程序,开始重点讲了讲追击问题,然后出了两道变式题想考一考孩子们的反应能力。

  1、阳阳和冬冬从同一地点反向出发,沿着环形跑道赛跑。阳阳每分钟跑340米,冬冬每分钟跑260米,经过2分钟两人第三次相遇,跑道一周长多少米?

  2、一辆汽车长8米,一座大桥长1992米,这辆汽车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过桥,这辆汽车从上桥到下桥一共用了几分钟?

  结果第一题大概有十几个学生通过画图解决了,但第二题只有两三个人做出来。看来平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习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可能是觉得画图比较麻烦吧,所以新授就重点讲了如何画图,如何画好图。特别是如何把图画的比较标准一些,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类问题类型比较多,新授的内容又太简单,所以花在练习上讲解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追击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别上台演示了相遇问题、相背问题、追击问题,我想,这样学生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他们画图也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吧。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习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列表格的方法以前专门有学过,二是画图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新授的时候我重点讲了怎样画线段图,如何把线段图画的比较准确、美观。

  虽然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不难,只是相遇问题和相背问题,但在练习中却又生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形跑道、追击问题等。而如果仅靠课堂上学的知识,学生是很难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当出现新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只好请学生上台直观演示,效果还行。

  明天的练习课应该把行程类问题整理一下,然后再加强练习吧。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14

  在数学应用题中行程问题是常见的,这节课我把行程问题中学生易忽略的问题、难理解的的问题作为重点来分析。行程问题所需的条件就是,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入手,同学们从家来到学校,走这段路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你的速度是快是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计算。不管时间、速度、路程怎样变它的关系式都是 路程=速度×时间

  小明家在学校的西边,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2米,小华家在学校的'东边,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每分钟走15米,从小明家到小华家须经过学校,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

  分析:条件、(1)小明速度是每分钟走12米, 条件 (1)小华速度是每分钟走15米,

  (2)小明时间20分钟, (2)小华时间20分钟,

  中间量:小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 中间量:小华从家到学校共多少米?

  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 关系式 路程=速度X时间

  12×20=240(米) 15×20=300(米)

  问题:问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多少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明家到小华家的路程

  240+300=540(米)

  12×20+15×20=540(米)

  运用乘法分配率(12+15)×20=540(米)

  用文字表达算式: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和(学生表达)

  答:从小明家到小华家一共有540米?

  有了这样的基础给学生逐步增加难度。如果小明现去小华家已经走了10分钟想起忘带了故事书,返回家中取,再到学校和小华碰面,这时从小明家到小华家共多少米?

  学生的解法:10×12+540=660(米)说明思路:就是说小明多走了是10分钟的路程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点是相距 两人的路程和=两地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两地的距离。引领学生怎样灵活的运用数学公式。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烙饼问题的教学反思06-06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2-17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7-18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7-23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2-22

沏茶问题教学反思02-21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9-13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06-14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