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教学本课,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此后,我诵读了《水调歌头》全篇,学生听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遗憾:
课备得不够充分。
由于是开学不久,各项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对一些细节准备不足。譬如: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句子中的省略号本来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锻炼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材料,但在课上却被我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收获:
给孩子们补充拓展了一些带有月的诗句,带有月的成语,还拓展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我觉得为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内容,也算了拓展性延伸吧。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突出关键词“思念”,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组织教学过程,效果不错。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心绪不宁”,“宁”就是安宁,平静;“心绪不宁”就是苏轼的心情无法平静。理解词语过后,自然就冒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答案的关键词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只有苏轼背井离乡、亲人分离,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苏轼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自然就体会到苏轼“月圆人不圆”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祷起“苍天、大地”来。(估计他是看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了)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体会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来”理解分别越久思念之情越深。进入“埋怨”环节,先让学生想象苏轼“眼睁睁”的表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与想象说话,学生体验到月亮的`“无情”,乃至“残酷”。
抓住“转念”一词,自然进入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学习。这部分是课文的高潮,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反复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苏轼由“埋怨”到“宽慰”的心情变化。教学结束,感觉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语言表达训练的面还不够广,背诵的任务自然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从学生《补充习题》中的作业看,对“皓月当空”、“手足情深”等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3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4
一、抓点悟情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5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意的具体表现。苏轼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这首词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查找苏轼的《水调歌头》并抄录。教学时,我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课,让学生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然后围绕这三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一、抓住重点词句感悟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读中品味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看到并体味到文章的妙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扫清障碍,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逐步理解词意,和学生一起读词、背词、品词,感受本词独特的魅力。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一节课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用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二、对诗句的诵读指导不够好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指导中总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做到范读指导,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
总之,本节课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6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语言生动,故事性强,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通过阅读短文,他们便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就是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我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如“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能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7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习,再接再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是顺应作者写作顺序,从整篇词入手再回归词本身。设计的教案包含了整首词,教学时以激趣为主,部分点拨,部分点到即止。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诗词作品不是仅仅明白词中几句话的含义。“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教学预设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可是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即使没有十全十美,我们也在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在教学最关键的.转折处,“世上本来就是……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请同学们自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多数谈的是月亮与人生的相似,没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苏轼眼中应该是没有分离、没有悲伤、在这中秋之夜与亲人团圆!如果从这个词语出发去谈理解,再出示“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才能为下文理解残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寻味做好铺垫。
可见,在备课时思路狭隘,站得不够高,就词本身理解词义,自然学生的领悟只浮在了水面。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9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1
学习完《但愿人长久》,孩子们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记了我的“严肃”我的“凶”,走进课堂的我依然轻松自如,这使我欣慰。教学本文,我抓住了苏轼的情感线索,所以教学很流畅。
教学回顾:
一、破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理解的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打问号。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谁,什么时候,想起了,写下了)
3、速读,找一找,在那个中秋佳节的夜晚,苏轼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用着重号标出三个关键词。
三、精读感悟
苏轼的心情不断变化,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走进苏轼的内心。
1、读1-3,想一想“心绪不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一说,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而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应团聚,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众人皆欢欢喜喜,唯苏轼孤独看月;手足情深,分别已久,却远隔千里。)
2、读一读第四小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埋怨”的意思,苏轼为什么会埋怨圆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圆人圆独我不圆。)关注省略号,尝试补充。
3、读一读5-6,联系上下文,推敲“宽慰”意思,想一想苏轼怎么会“宽慰了许多”?
诗文对照,师读诗句,孩子读课文,然后互换,想一想,如果你是苏轼的弟弟,听了他吟诵的诗,会对他说些什么。(尽量用上一些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朗读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你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像这样的课文,诗蕴藏在文中,让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后,我们读诗,也要这样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走进诗的意境。
反思:
把握线索,百毛皆顺。本文字数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读来,很乱,很苍白,无法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内心。于是,我在整体感知时就让学生把眼球盯住这三个关键词。
寻找基点,适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睁睁”是两个很好的拓展点,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兄弟间的深情,有助于体会苏轼强烈思念弟弟却无可奈何的无助心境。从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们“手足情深”?你和谁“形影不离”?你们俩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这位好友、这个爱物分别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这样推己及人的移情让孩子走进课文。
与人对话,抒发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说话联系,一是补充苏轼的埋怨,二是弟弟读诗后的心里话。应该说第二次的说话训练,效果不错。学生能从“孤独”“思念”“埋怨”中走出来,“安慰”苏轼,让自己的心、也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明朗起来。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2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
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
(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
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3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苏轼当时的心情。由于他和他弟弟分别7年了,特别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圆月,他埋怨起来,为什么在别人的分离时月亮变的这么圆,这么亮创设这样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通过让学生在感情品读中体会亲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随后,我又问学生你在中秋节这一天有没有和亲人分离的场面,你又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姐姐在远处上学,去年中秋节这天她没有回家来,我们吃月饼的时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时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们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该有多好啊。有的同学还说在过中秋节的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远离家乡,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和诗人苏轼的心情是一样的,用哪一句话来表达,学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们确实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一、抓点悟情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但愿人长久》,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习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4
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晰,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三次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的问题,逐步感悟全文。
在体会“手足情深”时,让学生说说透过“形影不离”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进来,说了很多感人的场景,体会了苏轼兄弟两人的情意。然后指导学生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学生对“思念”二字的感悟。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样多角度的体验后,学生能感同身受,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的第4节,描述了苏轼埋怨的话语,省略号省略了其它埋怨的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白练习。从而感悟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深。
最后两小节,抓住“宽慰”,理解词语的意思,寻找“宽慰”的原因,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从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中体会苏轼的豁达、乐观。
说说本课的作业吧。课前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阅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完成《补充习题》中一至二中的词语意思。课堂上结合课文讲读完善了一二两题的作业。这样补充习题中的作业完成了大半。课外花了10分钟就把剩余的拓展练习做好了。至于《练习与测试》中的作业,我只好放在中午做了。本来中午是要师生共读的,可惜被练习册占据了。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辅只有一本《补充习题》,那我们就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今年起,课外阅读要进行独立的测试,不知现在的教学状况怎么应对这一切!!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篇07-17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篇10-02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匆匆反思教学反思02-16
教学的反思12-11
比的教学反思12-19
精选教学反思10-18
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