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生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本文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 普通的飞蛾、瓜子、心跳三件事的细致刻画,通过强烈的“生命 生命”的呼唤,以小见大,让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完以后本人有以下思考:
1.一“句”通篇。一“读”到底,读感悟。
教案中,我紧紧抓住“生命 生命”这一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设计教学,每一个自然段都紧扣这一句话设计教学步骤,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对这一句话丰富内涵的提炼和升华。
2.联系作者,巧设悬念,开放教学。
本文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杏林子的生命感悟,本文就是其生命的宣言。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作者资源,联系作者坎坷的生平,巧设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3.恰当拓展,创作诗歌,巧妙升华。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教材”这一程度上,而要敢于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这既是对文章中心点的提炼、再升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新颖、扎实、生动的语文训练,近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4.疑惑和反思
尽管小学中力求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但感觉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仍有“牵线”的痕迹。这都有待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生命 生命》是第八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着对生命的感悟组织教材的,本课更是身残志坚的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独特的感受。本文充满哲理性,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一、由题入手,关注生命。
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命”这个词,然后问学生,“你们想过生命是什么吗?”“这篇课文的课题和以往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问题初步引发学生对“生命”这个词的理解。结尾处我又回归课题:“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么?生命是什么?出示课件,说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属于自己的格言。
二、品读词句,感受生命。
1、紧抓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句中重点词语,那么对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轻而易举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来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极力”一词来感受飞蛾的'生命又很顽强,这样一个既脆弱又顽强的飞蛾在学生头脑中徐徐而飞了。
2、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如果你是飞蛾,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把自己当成飞蛾,想到了飞蛾虽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飞蛾也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事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个层次。
3、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真谛。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是糟蹋生命?怎样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算白白地糟蹋,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举例,讲到了上网、不写作业,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举例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拓展资料,情感升华。
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我讲完不能糟蹋自己的生命后,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说“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几乎所有学生的表情很惊讶。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到此时此刻学生内心的巨大震撼和撞击:一个对生命的体认如此敏感、如此精细的人,一个连小虫小草的生命意蕴都能严肃地加以关切、加以思考、加以感同身受的人,一个对生命充满了无限敬畏、无限珍爱的人,竟然会跟“最有理由放弃生命”连在一起,这怎么可能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出示了杏林子微笑着的照片,讲述了她与病魔顽强的作斗争的一生,此时惊讶,更大的惊讶又一次写到了每个学生的脸上。此时此刻,我们才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对于生命意蕴的解读,学生迈向了一个他们从未到达、从未领略过的视域,而这样一个凝重却不乏温暖的心灵视野,已经和杏林子的生命视野融为一体了。
四、不足之处。
课文讲了三件事,在处理这三件事时,我侧重不太明显,在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谈感受。而第二件事应该引导学生感受瓜苗的顽强,在三件事处理时各种侧重,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课教学中我成功地体现了如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新课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资料中作者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教学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接收、内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课上让他们自己先讲一讲,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3、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很大特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创设了师生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最后老师的反诘追问:小瓜子你拼命地冲出外壳,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几天,你这样做值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价值。学生进入情境,发自肺腑的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专家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对《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对于教学中如何很好的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
我教学生学习课文《生命生命》,面对文章简洁朴实的语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不是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分析理性地归纳,而是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面对,由衷地感悟人生。教学结束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以往,我的阅读教学总是依据三维整合的原则制定教学目标,一贯以落实听、说、读、写为基准,师问生答,有板有眼。这样的课堂当然能很好的应付考试,我也曾为此得心应手、颇感满足。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促使我在生命化教学与学生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崭新的尝试。在课堂上,我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置身于文本的特定情境,还原并经历文本表现的生活,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人生的美好经历。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伊始,我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学生设陷阱、套笼子,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引导他们在课题上加上不同的标点,再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设计新颖别致、富于想象、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白,自然生成了与课文情感相融合的特定情境,促使他们对生命的解读有了初步认识,进而进入角色,溶入课堂之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作者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想象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借助文本内容这个他山之石,创新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玉。学生领悟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在教师的引领下,他们借助文本中的优美的语言内涵,走进作者内心,主动获取感受,最终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为完成这一精彩的教学环节,我首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引领他们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后从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引导孩子们表达生命,欣赏生命;接着从典型事例入手,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最后从师生自身情状入手,面对生活,演绎生活。如此不断升华、反复咏叹,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产生对美好生命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让课堂上师生鲜活闪现的智慧之光相映生辉,并最终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堂上,我用真诚的生活化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倾诉那些极具启发性和亲和力的.语言,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产生感悟,让学生一触即发。同学们从课文、资料和自身现实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着生命,表达着生命,也演绎着生命。他们惊异地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情值得去关注,去体会。心由情动,文随情发。我不失时机地拿出纸笔,邀请全班同学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至此,师生以情入文,以文抒情,最后以情品文,学生用心书写的生命音符让人随之高歌。可以说,这种情景交融的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形,我欣喜若狂。我深深明自由表达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迸发的火花,是对生命的美化和呼唤,是来自了:指导学生走进文章,不单单是知道和懂得,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真正实现。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
《生命生命》是台北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6
《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作者选取了飞蛾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谈对生命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让学生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有所悟有所得。
一、与文题对话,思考生命
课伊始,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读题思考并质疑:1.生命是什么?2.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教学时,可带着两个问题走进文本。当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回归课题,进而体会生命是什么以及“生命”一词重复表达的作用,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呼唤生命的强烈意识。
二、与文本对话,感悟生命
为了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觉运用第四组所学的加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即:飞蛾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静听心跳。
1.飞蛾求生──感悟生之欲望
①抓重点词语理解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表现小飞蛾动作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引导学生结合“挣扎、极力鼓动”等词语,联系事例,结合作者的感受谈体会:这是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从中感悟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创设情境体验角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师生展开对话:“小飞蛾,你如此弱小,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动弹不得了,为什么还要挣扎呢?”“因为我想活下去,只有拼命挣扎,才会有生的希望啊!”……这样,学生在对话中走进文本,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获得“每个生命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的感悟。
2.瓜苗从砖缝中长出──感悟生命力之顽强
第三自然段可以采用“一读、二画、三谈”的方法进行教学。“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三谈”,结合具体事例和作者感受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感悟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3.静听心跳──感悟要对生命负责
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创设情境,合作朗读:“咚、咚、咚”,听着那强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______;听着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杏林子对自己说______,在情境和朗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然后,教师抓住学生画出的句子,出示“我可以( ),也可以( )”进行语言训练,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一切全由自己决定”一句,杏林子选择的是什么?她是怎样对自己负责的?从中体悟杏林子的人生态度──对生命负责,并自然地导入下一环节。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7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8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读、悟、诵、写”的方法来进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悟是学生与自己、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诵是学生熟读成诵,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晓之以心,诵之以口;写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写下来。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应该有所想,更想有所写。
1、抓住重点词语,更好地读出感情。教学中,让学生把三个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能积极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词语。因此,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词语,学生主动性很高。再把这种展现珍惜生命、体现生命价值和对生命负责的句子读出感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出了意境。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主题。通过重点句子,背诵课文喜欢的段落。通过找词语,找句子,写感悟,很多学生能当堂背出相关语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关于生命的.格言,在课堂上,教师先将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进行展示,继而进行分组展示,学生通过展示,达到了学习拓展的目的。
4、读写结合,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或感悟。由于在教学安排上,我把这一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本文学完之后,对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无论是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琳达一家无私奉献角膜、小花在寒风中怒放勇气,还是杏林子关于生命的感悟使学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发挥生命价值可以从不同方面去表达。加之,海伦.凯勒、杏林子、贝多芬、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名人的励志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热爱生命,创造价值的动力和勇气。在此基础上,学生来写出自己的感受,是心声的自然流淌,也是学习的理解和升华。学生们都谈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应该如何发挥生命价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虚度。
??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交流讨论的没有预想的充分。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9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无疑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始终围绕:“生命”这个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话说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课时)四是表达生命,五是书写生命,六是升华生命(第二课时)。
我特别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关于文科教学的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以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现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情、酣畅和快乐。所以,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唱响对生命的赞歌。
我看过好多有关这课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读和悟,随意性较大,三个事例的解读学生层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层次性不明,如果太开放的话,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于是我把三个事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纵向处理,使每一次的读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第二次是作者开始对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层次是以一个怎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为探究阅读的话题开展三个事例的深度探究。三个事例精读的过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想象情景对话。第二件事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感悟瓜苗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运用。当学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体状况,插入杏林子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体会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说,当杏林子看到奋力求生的飞蛾时她想……,当她看到墙角砖缝中的瓜苗时,她告诉自己……当她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时,她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上文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谈出了作者要顽强活下去的肺腑之言。这些环节都是非常成功的。师生、生生、生文之间开展了深入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成功的。我很高兴。
预设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课堂却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上课老师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讲读第二件事例时,学生竟然会读不出该强调的部分。由于自己心急,最后的八个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拼命地提醒,让学生试读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读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不去猜测,不去可以强加给他们我的遗愿,只是老师自己示范朗读再与学生读的进行比较,学生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老师临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生命。本文针对“生命是什么”而发出质疑,从飞蛾生命的脆弱、从小瓜苗生命的顽强,从自己的心律跳动,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如下方面收获较大。
一.注重朗读,在共鸣中积累。
“书读万遍,其义自见。”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的是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反复品读重点的语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如何珍惜生命,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学生品读如何向珍惜生命而做出成绩的人学习,学习他们坚强不屈的品质,从而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己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及身边的人事的感悟进行深入学习。
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学生各自交流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理解,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三.适当运用资料,加以拓展。
由于学生在课前搜索并整理了资料,让他们通过名人故事(如文中的杏林子,外国的保尔、海伦凯勒,还有国内的张海迪,亚残会中的`人物等)感受珍惜生命就会活出光彩;让他们通过自己整理并背诵的名人名言(如关于时间、理想的、读书的等名言)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真谛。
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表达、引用,培养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学生的写作也就会收到好的效果,从他们对课后小练笔情况看,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
执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后,回顾整个过程,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这一课,篇幅并不算太长,但内容很难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更多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实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教学中极力强调的。缺乏对生命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教学将会是失败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初的考虑是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义。在试教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缺乏基础。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料,如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但这些资料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理解的帮助并不具备更多的意义。
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罗列出来,显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渐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突破点,那就是紧紧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课文与作者的生命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走进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写出的这些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第一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命运中的不幸,同时点出她的坚强,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前两个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飞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事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并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这样,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好了很多,学生在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处理资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处理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生命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这一课,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前两课的理解更好地与本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学得更深入,这是一个难题。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但并不由我们决定。在教学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谈论“你还知道哪些像小飞蛾和小瓜苗这样的生命”,在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篇课文来谈,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并不是泛泛而谈,都能够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立足单元,抓住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内容,领会中心,是一种较为扎实有效的办法。可惜,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忽略这一方面。
其实,在最初选课的时候,只是出于对这篇课文简单的喜欢。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越来越意识到文章带给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余,才逐渐领会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继而,才能够将自己的这种理解渗透到教学中。我想,一节课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固然重要,备课的过程更重要。这一过程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备课,是一种对于作者的重新审视,也是一种对于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这一方面带给我的巨大冲击至今仍强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识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资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充分想开去的时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从阅读中想开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内容和中心,能够想得开去,还应该能够收得回来。在实际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想过之后,没有注重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来,以为想过之后,学生就应该可以理解透彻了。后来想想,应该让学生在想开去之后,能够将所想的内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体现出这种联系。这样,理解会更深入。事后想起,这是本次最大的败笔。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教师小结语言的整体性、引导性上多思考。
教学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这样的课,自己就会进步一点,对教学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广阔一点,即使有时并不成功。能够多想一点,能够更全面一点,能够更细致一点,能够更投入一点,也许,就会更好一点。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2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3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让幼儿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初步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录像。
2、若干小贴纸标志:哭脸和笑脸
3、活动前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放置相关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如:各种昆虫、花草等。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
(1)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
(2)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
2、教师讲解用图标分类方法,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标志,笑脸代表有生命,哭脸代表无生命,将有生命的物体粘贴上笑脸,无生命的物体粘贴上哭脸。
(2)组织幼儿在户外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粘贴标志。孩子们在户外尽情的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为其粘贴标志户外的小草、大树、毛毛虫被粘贴上了小笑脸,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贴上了小哭脸。
3、共同讨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及其概念。
(1)共同探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根据幼儿的分类结果,引导幼儿分别说出寻找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2)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带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4、教育幼儿保护生命,热爱环境。
(1)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应如何爱护有生命的动植物?
(2)带领幼儿将大自然的动物放生。
5、延伸活动:看幻灯片。感知巩固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有二十五名幼儿参与,大部分幼儿表现很好,课堂气氛活跃,目标完成很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原文: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那?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4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04-04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6-1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02-2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03-29
语文教学反思:生命 生命03-2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03-1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合集15篇)12-07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集合15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