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7 11:54: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1

  20xx年xx月xx日星期一上午第二节,我在高二(4)班开了一堂公开课,邀请了我们数学科组的组长黎志荣老师,指导老师唐国林老师还有我们实习支教队伍的郭展鹏、陈树耿、陈武彬、谢志航、李树清等五位同学过来听课指导。这是我做实习老师以来第一次开展的公开课。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结合具体命题,初步认识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方法;培养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意识。教学重点是构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数学意义;教学难点是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首先是课堂引入,我采取两种方式:①情景引入:从战国时期,《墨经》的两句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引出墨经所谓的“大故”指的是现代逻辑学当中所谓的“充分原因”;“小故”则指的是“必要原因”。让学生对现代逻辑学中的这两种原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此外,我还从如今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引出在数学中,也讲“充分”和“必要”。进而共同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②复习引入:复习上周所学的命题的概念、形式、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由复习的第四题,进而引入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逆命题中研究结论对条件的依赖程度)。

  于是给出推断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试图做几个练习巩固。接着,给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详细定义,并从集合的角度理解这三个定义。然后,为了让针对我们学生的理解层次、更好地掌握定义,我又把定义简化成一句话,一般地,如果p=>q,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然后给出例题和练习,均以请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判别的步骤和常用的判断技巧,攻破这节课关于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判断的难点。理清思路后,我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指出我认为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的地方,力图攻破难点。

  随后,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高考

  是否考这两个概念?答曰:考!于是让他们感悟高考真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两道题就留到课后完成。

  最后,简单小结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脉络已有显明。在布置作业之前,我做了一个升华。让学生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名,并指出曲名是什么条件。没有共产党可以推出没有新中国,而反过来,由于共产党比新中国早成立,所以没有新中国不能推出没有共产党。故没有共产党是没有新中国的充分不必要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又让他们活学活用。

  本节课以我的寄语与展望、和同学们的掌声落下帷幕。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2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结合具体命题,初步认识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方法;培养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意识。教学重点是构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数学意义;教学难点是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首先是课堂的复习引入:复习上周所学的命题的概念、形式、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由复习的第四题,进而引入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逆命题中研究结论对条件的依赖程度)。

  于是给出推断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试图做几个练习巩固。接着,给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详细定义,并从集合的角度理解这三个定义。然后,为了让针对我们学生的理解层次、更好地掌握定义,我又把定义简化成一句话,一般地,如果p=>q,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然后给出例题和练习,均以请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判别的步骤和常用的判断技巧,攻破这节课关于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判断的难点。理清思路后,我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指出我认为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的地方,力图攻破难点。

  随后,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高考是否考这两个概念?答曰:考!于是让他们感悟高考真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两道题就留到课后完成。

  最后,简单小结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脉络已有显明。在布置作业之前,我做了一个升华。让学生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名,并指出曲名是什么条件。没有共产党可以推出没有新中国,而反过来,由于共产党比新中国早成立,所以没有新中国不能推出没有共产党。故没有共产党是没有新中国的充分不必要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又让他们活学活用。

  本节课以我的寄语与展望、和同学们的掌声落下帷幕。

  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说明如下: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涉及到数学的各个分支,用推出关系的形式给出它的定义,对刚学习这块内容的学生只要求知道它的意义,并能判断简单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逆命题中研究结论对条件的依赖程度),为此,教学时我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

  3、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

  4、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结合相关学科及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经过听课老师们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深入反思,我总结如下:

  这节课是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重难点突出,过渡自然,教态从容自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配合,自己掌控课堂的气氛能力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在教学设计上,三维目标需注意用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注意一些规定的字眼比如:理解、识别、认识、经历了、观察了、体现了、培养等等,着重本质,像公式那样套进去。

  2。情景引入、复习引入只选其一即可,否则显得啰嗦,引入新课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需掌握好时间。

  3。这节课的内容如果高考考的话,那只可能是选择填空题。对于这种“5分题”我们要紧抓概念。而我这节课对于题目的讲解并没有给学生强调哪部分是p,哪部分是q。学生只停留在上节课判断命题的真假,而没有过渡到这节课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在这里,我需要花更多的功夫使得学生达到把新的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结构里的知识点相过渡的正迁移效果。

  4。在下定义时,我没有给学生详细地阐述为什么当p是q的充分条件时,q就是p的必要条件。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生活化的例子。记p为甲是饶平一中高二文(2)班的学生,q为甲是饶平一中的学生。甲是饶平一中高二文(2)班的学生,则甲一定是饶平一中的学生,这个条件p对结论q来说充分了,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为什么q是p的必要条件呢?如果甲是饶平一中的学生,则甲不一定是饶平一中高二文(2)班的学生,如果甲不是饶平一中的学生,则甲一定不是饶平一中高二文(2)班的学生。这样“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所以是必要条件。

  5。这节课我设计的课堂容量过大,导致学生自主讨论、分组学习的时间不够。概念需要同化、顺应,让学生自己消化,用自己的语言合作交流才能真正弄明白。故可删减题目,留更多时间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理解。

  6。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三个概念对我们学生的层次来讲,可能难度过大,以后要更加注意因材施教。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3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非是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要设计好教学过程,通过实际问题或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实现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用了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物理上的电路问题,切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从实质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本课补充了课外的一些习题,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同时,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好,也补充了寻找充分、必要条件的题目,点拨思路,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效果较好。

  反思一: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直观上感悟了充分、必要条件的实质,让学生亲身经历个概念的发生、发展,有利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解例题、练习题时,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得到了结果,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在不断追寻学生“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反思二: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效果会更好。如:把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和判断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练习起来,即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 逆否命题,逆命题 否命题,当我们证明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4

  (本课学习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作准备,随着后续章节的学习,对逻辑知识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应的对逻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也将越来越高,同时学生的认知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片面地强调求难,求偏均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因此本课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和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出发,提出恰如其分的教学要求,避免一步到位。

  依据《大纲》,本课内容教学约2课时,本章小结与复习约3课时。在约定课时内。不仅让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和思维,同时还要为同学们特别是中等及中上学生的后继学习及其个体独立深入研究搭桥铺路,有意配备具有巩固提高性质的三道题,不仅补充题型,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同时点拨思路,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解题难度不大,可能因刚接触,少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等问题,但随学生后继学习巩固及学生认知规律特点 ,基本能达到本题最初设计意图,因此,巩固提高题有必要放入本课教学计划中。经实践,效果较好。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的反思12-09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反思03-25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11-29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

排球教学教学反思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