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时珍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时珍教学反思1
《李时珍》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传统课文,为达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我在设计时以创新教学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方法和能力,用新的观念教学传统教材。这课书分三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内容是4-7节,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分内容。
1.全员参与,主动探究
在“自主探究,初解文意”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权。
2.创设情境,发展语言
(1)以读为本,感悟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齐读、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竞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
(2)抓住词语,活化语言;学生能够运用书上的词语,但如何提炼语言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抓住“拜访”中的“拜”字让学生体会李时珍的“虚心求教”,抓住“亲口品尝各种药材”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亲口品尝的药材很多,可以概括成“亲尝百草”,教会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的方法。
(3)拓展想象,运用语言;在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让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李时珍的敬仰之情。
李时珍教学反思2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在课时的划分上,出于考虑课文一些词语与药草有关,一些词语理解也比较难,如: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生嚼无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后面又有有关训练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训练。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四句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事情也在不断发展着,引导学生概括在不同的时间段师徒俩所做:太阳下山时,错过客店,决定住破庙。夜幕降临时,饥餐渴饮,笑谈吃苦。月亮升起时,记载所得,亲尝草药。再根据这四句话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这样,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在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上。文章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课时,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这样设计教学的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让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出核心问题: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记录苦,再展开想象:
a、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黄昏,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过联系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吃的其它苦并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李时珍教学反思3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本课,我紧扣插图,抓关键词,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李时珍的不怕吃苦、工作严谨的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写寺庙破败,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住得苦,第二段写师徒俩的生火、烧水、啃干粮,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吃得苦。包括后面的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从而引出他们的不怕吃苦精神。学习他的“苦”,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从中找出描写苦的词句,借助插图,集体交流。
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帮助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口语表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想象他们在上山采药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苦,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一不小心就会坠下悬崖,有的说可能会被毒蛇咬到,有的说可能会遇上大雨天,无处躲雨,有的说可能会被荆棘划伤腿。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结合自身进行对比,加深对李时珍师徒“苦”的理解。了解了“苦”,再去了解为什么要吃苦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李时珍教学反思4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时珍教学反思5
上两天听了王老师的《李时珍》,感觉还不错。今天我也上这一篇课文,于是借鉴了他的教案,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下面就几个修改的地方谈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上一次王老师主要让学生读课文,自己来归纳出旧的药物书的不足之处。今天,我把这个归纳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但这个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是,我又铺设了一个台阶,第一处不全面,由我来概括,接下来,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格式来概括,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在第二处概括的.时候,我就引导他们去概括,第三处就放手让他们概括,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就能概括出旧的药物书的缺点:不全面、不完整。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水平,哪怕他说得不好,不完整,但是最起码我们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发挥的余地。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会不断增强。
第二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王老师是先出现课后题中的一个句式,让学生来填再去感受。我觉得这样容易把学生困死,于是就让学生去读第五节,让学生说说从哪儿体会到《本草纲目》的完善之处。学生起先的时候把整句话读出来,然后我点拨: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更能说明它的完善之处?于是,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找出一些关键的词语来进行体会。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其实我们的学生会做得很好的。
第三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找句子朗读、品悟,然后提问: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发挥你们的想像,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学生兴趣盎然,想像丰富。给学生多大的空间,他就能创造出多大的奇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根据文字去想像,但不能约束他们的想像空间,任他们自由发挥,因为,孩子的世界精彩无比。
第四处:在最后练笔之处,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话的机会:李时珍编写出了《本草纲目》,你觉得谁会最受益,谁会感谢他?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来表示你的感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呼唤着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述,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把课堂中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好读书的空间,处处给他们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他就能跳出优美的舞蹈,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他就会奏出动听的乐章。
李时珍教学反思6
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费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为和医圣张仲景齐名“医林二圣”的地位。《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写的就是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而寻访药材的一天。李时珍的医圣风范如果用事情来一一罗列,恐怕两火车也不够装。但这篇课文把医圣的形象蕴藏在细节描写里,读来既让人感觉李时珍的亲切慈祥,又能凸显李时珍的医圣风范。
一是动作描写。
当庞宪和李时珍来到一座破败的古寺前,“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座破败的门古寺李时珍尚且要“轻轻推开”,可见他爱惜物品的程度,万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有了对万民生命的热爱,才能对一草一木一物怀着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论地位,李时珍在徒弟之上;论年纪,李时珍当时已经“快50岁了”,而庞宪才20多岁。但李时珍却没有摆师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杂草。可见李时珍是多么平易近人!
二是语言描写。
当庞宪看到房屋轮廓时,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说:“先生,你瞧!”而此时李时珍却什么也没有说。而“近前一看”是“破败的古寺”,庞宪什么话也没说,可见失望的程度。但在这时,李时珍却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对比师徒二人的话,不难发现庞宪的乐极生悲的情感变化,而李时珍却始终波澜不惊,那时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医圣的处变不惊可见一斑。
在火边,李时珍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和徒弟为了《本草纲目》,过的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时珍自己却不叫苦,反而关心的问徒弟‘觉得苦吗?’好一个体贴的师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李时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见,他是多么体谅年轻人,关心年轻人!
听到庞宪的回答,很满意,一个“嗯”字,就包含了对徒弟的肯定,李时珍是惜字如金的人。而这样一个内敛的人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却好不含糊:“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好一个万民得福,这就是医圣的气度,医圣的胸襟,医圣的至善之境。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劳累奔波了一天的李时珍又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李时珍顾不得一天的劳累,还要记录当天的寻访所得,为了早日完善《本草》造福万民,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孜孜不倦的耕耘。谁是接近上帝的人,是行者。李时珍就是这样的一个行者。
三是行为描写。
第一次出现李时珍行为描写是在师徒二人在火边啃干粮。啃的意思是用力咬,而需用力咬的原因是带的粮食风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李时珍都五十多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李时珍从不叫苦,他那辛苦一人,造福万民的精神就在这一啃里。
当李时珍对鸡肠草和鹅长草分不开时,先“端详了”一阵,仍不能区分,就“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绝不!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正是为了万民得福而持有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四是神态描写。
在破庙里的火堆边,李时珍“笑”真问庞宪觉得苦吗。好一个笑字!面对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之苦;面对住古寺不能洗澡,不能热水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之苦;面对又破又脏的衣之苦;面对啃干粮,喝泉水的食之苦。面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思之苦。李时珍却仍然能“笑”问徒弟,李时珍的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五是意境刻画。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表面上看,这一段话并没有写到李时珍”。但联系全文,一推敲,我们就知道,第一句话是我们常人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第二句话,正是李时珍宁静的心境写照。佛教中常以月亮来比喻世界与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时也是人内心“无念”的具体表现。月亮是佛性的圆满,是了悟了的透彻。作者正是借“月”释怀,将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心五杂念的医圣风范展现在我们面前。
掩卷沉思,一个鲜活的李时珍向我走来,他是慈祥的长者,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工作者,他是为民造福的至善者,他是孜孜不倦的行者,他是心无杂念的医者。一座刻着李时珍名字的丰碑竖在我的心中。
李时珍教学反思7
《李时珍》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国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研究药物,用了27年时间,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定好问题的切入点,主要是捕捉学生兴趣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相关资料及初读课文后,说说为什么称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而引出《本草纲目》一书。然后要求学生围绕这篇课文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2)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这本书?
(3)他是怎样编写这本书的?
(4)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著作?
再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品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有的学生用课文的语句来回答,有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可见学生在读中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和内化。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使教学走出教师烦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的局面。再让学生体会:你们认为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小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讨论问题,增强了学习兴趣,又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互相补充。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体会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精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重点句段,加深句段的理解、体会。例:“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药性和药效;还有一些记错了药性和药效。”用自己的话说说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说说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是怎样的?再来看看这句话的`标点,能不能调换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又重视了学生言语实践,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时,我让学生说说你从李时珍编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找找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为什么令人感动。又例如:“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学生感受到了李时珍编书的艰难。从“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学生也体会到李时珍为了编书所经历的危险。从“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万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想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身没有的知识。”学生感受到了李时珍的虚心学习。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题,又学习了品读、感悟的能力。
李时珍教学反思8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在备课时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课文,确定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以苦为乐”,整节课我也以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着教学流程。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
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
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
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
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教学反思9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通过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处于课本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而纵观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走向成功”的主题学习,这对于四年级处于学习疲乏期的孩子们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信心的扶持,是方向的指领。 其次再看本单元后的练习,如:《说勤奋》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复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培养。
为此,这篇课文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3、能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4、能运用抓住关键词或连接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小故事”与“大背景”的联系。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相对于李时珍修《本草》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就是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决定把这个“小故事”与修《本草》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比较陌生,所以我在导入部分用谈话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李时珍以及《本草》的巨大历史成就,并让学生读一读评价、说一说体会,使学生感受《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的重要地位,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理解下文“修好本草,万民得福”打下了基础。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我把文中出现的“察访药材”“试药性”等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都进行了知识的扩充,帮助学生体会要修一本药书是何等的艰难。在课的总结部分,我用录音图象等方式,对修订《本草》的概况进行了综述,这样既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到“夜宿古寺”只是李时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由此感受到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品质贯穿于李时珍的一生,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才获得了成功。同时又是对课文中的难点“修好本草,万民得福”这句话的深化理解。
二、以课文为背景的词语教学。
本课有不少难以理解的新词,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的字面义理解之后,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也才能以课文内容为背景,真正理解这些词的意思。我有选择地把生字、
多音字等词语在一起出示,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整体感受到了这些词所表达的`意思——艰辛与困苦。由此产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相关联想,提高了学词的效率。
三、突出重点、读中感悟。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1、古寺的破败景象;2、李时珍亲自尝草药;3、李时珍师徒的对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谈谈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体会到李时珍修《本草》时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
李时珍教学反思10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读对话,抓细枝末节,细细体会记录的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
课后我深深地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呢?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李时珍教学反思11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针对今天上课情况,学校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提了许多宝贵意见,现做如下反思:
一、板书时“苦”字的间架结构摆放不好,板书时速度过快、字迹不够工整美观。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苦练基本功,多练字、写好字。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要更加从容,课堂教学时板书要速度适中。
二、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苦”展开讨论,着力让学生自读自讲,却没有让学生结合相关语句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所以学生往往只是针对找的句子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给人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感觉。
三、在讨论完李时珍和庞宪的“苦”之后,我三言两语就将李时珍的精神品质给总结了,然后匆匆给学生拓展李时珍的其它故事,却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的精神品质。而分析李时珍的精神品质就要抓住关键段落第七小节来讲,我在第七小节用时过少。
四、在与学生讨论李时珍的精神品质时,学生都谈到李时珍是个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人,我就只板书了这两个词。其实,在文章的`第12小节,有描写李时珍亲自品尝药草的细节,这里可以体现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我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描述,因而没能讲出李时珍还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五、在课堂最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拓展了李时珍开棺救人的故事,本意是想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李时珍的医术高明。但所选故事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因此给人较为突兀的感觉。其实选择古今中外其他人物的故事也无妨,只要该人物也具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就行,这样就能和文章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
六、在讲读文章的过程中,我只关注文章内容,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学语文是为了在生活中用语文。文章大范围描写人物的苦,其实最终目的就是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
“励进杯”赛课已经结束,老师们的热心指导让我获益良多,愿反思后再上此类课时能有所长进。
李时珍教学反思12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尝药材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备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两个。首先课文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普通的小事揭开了他寻访生涯艰辛的一角。几乎没有吃过苦头的学生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感同身受李时珍那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解决这一难题我想了两种方法进行突破,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谈李时珍在野外饱受的让人难以忍受的风霜之苦,所以在课堂上就有同学通过对比有了他们没有家人照顾,可能会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于本课文字只能写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让孩子们借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他吃的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如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完这座古寺的破败之后,我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继续追问,这仅仅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吗?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李时珍还要在野外面临着恐惧、危险、孤独等别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课文处处都能看到李时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学关注到他为什么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仅仅靠那句“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的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体现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境界。所以必须要同学们走进
《本草纲目》,了解它的在医学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才会真正体会李时珍的为民着想。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设计,只是多次回环的朗读此句,似乎不能让学生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一处可以修改为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了解它的在救死扶伤医治病人上的巨大贡献,从而联系到李时珍的一心为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次上课,首次正式采用了导学案的形式,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问题,值得我以后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导学案确实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由原来的听学生说变为现在的看学生写。无形变有形,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把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觉到传统课堂的热闹和导学案的高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对立之处。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前置,让同学们提前展示了自己学的情况,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此问题的新鲜感,在课堂上变成了看客。好在这些矛盾的出现绝非不可调和。在问题的设置上,导学案和课堂呈现体现一定的梯度,也许会调动起学生“够一够摘桃子”的兴趣。
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遗憾,本来可以更紧凑些,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不过这正是给我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李时珍教学反思13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习,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教学反思14
听了两位老师上的《李时珍》第二课时后,颇有感触。两位老师自身素质都很好,课堂调控能力也都不错,也很注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一位教师围绕课后思考题“为什么人们称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来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自由读书,勾画体现李时珍伟大的词语句子,思考,讨论,交流。可以说,给了学生较大的自学、讨论、思考的空间,但是在反馈时,明显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究其原因,是那个“伟大”限制了学生,把学生吓住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很难把握,学生很难把李时珍的一些具体行为马上与伟大联系起来,他们看到的是从小立志学医,处处留心学习、为了编书不畏艰辛,踏遍名山,访遍众人,亲口品尝药物的李时珍,而不是“伟大”这两个抽象的字。老师却要他们把这些都归纳到“伟大”上来,真是难为了孩子们。因此,教师不得不费劲地把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牵到“伟大”上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慢慢地也被牵走了。
另一位老师的课没有把“伟大”提出来,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处处感受到了李时珍的“伟大”。李时珍的伟大表现在他有一部伟大的巨著《本草纲目》,还表现在有一个伟大的编书历程。这些只能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上课开始,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本草纲目》的有关知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线装本的《本草纲目》并简要介绍,那本古朴的年代久远的书和教师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正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恰到好处地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去看看当年李时珍是怎样编这本书的?学生的学习欲望马上被调动起来。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样的学习要求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便于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每个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都会有所体验,有所感受,由于有情感的投入,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论是自学还是小组讨论,学生都很投入。
反馈时,学生更是跃跃欲试,情绪高昂。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的句子,或引导对比,品析语言,或引导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李时珍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逐渐高大起来。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通过读书,上网了解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以及正走向世界,焕发青春的中国中医的'有关知识。 这两节课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应顺应学生学的过程。第一节课漠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二节课的教学,正是顺应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并进行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第一节课着重于认知性,第二节课则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课内外了解《本草纲目》等正是积累文化,带领学生和李时珍一起去感受编书的历程就是积淀一种精神。
李时珍教学反思15
星期三,我上了《李时珍》一课,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缺少一种味道,少了一份激情,一种个性!
李时珍的伟大表现在他有一部伟大的巨著《本草纲目》,还表现在有一个伟大的编书历程。这些只能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我想这就是我刚才觉得缺少一种味道的原因所在。
如:在解决李时珍在编书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时,我说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当学生说出令他感受最深的语句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里令你特别感动?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我却没有把说的机会、读的机会留给学生,忽略了他们的独特感受。
上完这堂课,我不觉产生了以下几点感触:
1、阅读课教学重点是什么?阅读教学之所以称之为阅读教学,其原因在于一个“读”字,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朱作仁先生也认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了。我想我的这节课就属于读不到位吧。可见只有多读并读出感情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涵。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课上把书读顺、读好,从小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读的训练,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始终处在读书的享受之中。同时,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帮助学生解读文本,选择读的方式,制定读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读的过程。“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李时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8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1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5篇04-12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21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17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匆匆反思教学反思02-16
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