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运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
《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同时,教师巧妙地把这些资源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能力强的部分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能力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2
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
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2、利用本节中相对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节省时间,如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公转速度的比较,用“近快远慢”来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刚好相反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本节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不同形式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本节中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等工具,直观反映地球运动过程,化繁为简,启发学生思维,并能解决教学容量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活跃,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较好。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课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资料,更能营造氛围感。结束能再让同学整体演示一下地球运动,首尾呼应,体现收获更好。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
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 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直观的去了解比较难点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应该采取放慢速度,逐个突破的方法,而不应该急于求成,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5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
(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6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7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8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0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融合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4-16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5篇)02-19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02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8篇04-01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5篇)02-25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02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集锦15篇)04-01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29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