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3-07-23 07:37:58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通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通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999,(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广西教育,20xx,(28):3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摘 要:语文写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孩子们认字识字,措辞造句、理论构思、写作逻辑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语文写作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纵观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及写作这个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现就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一些看法和做法做以简要浅析,以供各位教师朋友探讨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文学素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作文不仅要教会孩子一些基础性的字词和句式,更要培养出孩子们文学素养,让他们真正的有感而发,运用恰当的文字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方面入手:

  一、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尽管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无法理解到这个深度,但是可以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直观细节,用所学的词汇表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因此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是学会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感而发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所以,“生活是作文之本。”然而,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很窄的,这种狭窄的生活范围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麻木和不敏感。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让他们能从身边人、琐碎事中感悟到不平常,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把所见到,所听到,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运用文字和文章表达出来。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自主创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而个性的认识,让本应该五彩缤纷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俗套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应鼓励孩子们“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要求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写实感,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有生命力。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仍坚持应试原则,即所谓的高分模式,高分文体,高分词句等被一一归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分数而写,为应试而作,学生毫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文学能力的提高。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我在具体教学当中不太限制孩子写作的模式和文体,让他们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创作。比如:有个孩子自小就对古体诗特别感兴趣,喜欢写个的“七言五律”这类的小诗,虽然文字词语很简单浅显,但的确是自己原创之作。我非常鼓励他这方面的创作,每次都给以鼓励和批注,引导他更加注重字词的表达深度,这个校园小诗人也更加有写作的热情。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去过多束缚他们,他们反而会有更高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陶冶了情操也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科学评价,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指作文教学活动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然后给定一个分数。孩子们往往只关注分数成绩,而其他修改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苦付之东流。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评价,或多或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件尴尬事。现在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更多地关注于孩子的作文是否通顺,文笔是否花团锦簇,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华丽,内容更却越来越空洞,情感也越来越虚假,这样的文章却往往能得到老师的好评。

  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对作文的评价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作文的要求不能偏离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不要打击孩子的写作热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的眼睛,发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在鼓励中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促进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们作文的评价呈现方式,可以用等级评价,也可以加以评语;还可以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不管是哪一种作文评价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总之,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十分关键,这不仅关乎孩子们的文学基础知识的培养,还能够对孩子们日后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方面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合理科学的写作教学模式具有深远意义,我们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一、重视汉语拼音教学,提高拼读能力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因此,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学生尽快识字,尽早阅读。我校每学年都要对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严格把关和监测。我们做到了“三个一”:负责低年级的领导每周要下去听一节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汉语拼音学完后学校要进行一次拼读检测;检测后还要进行一次评选,评出“拼读优秀班级”和“拼读小能手”,以此来促进汉语拼音教学扎实有序地进行,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拼读能力以后,我们就开始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进行独立识字和初浅的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从一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学生基本能依靠汉语拼音独立进行阅读、识字。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二、重视发挥形象思维作用,激发识字兴趣

  人的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从思维发展的年龄段看,童年期,即小学和初中阶段,形象思维在儿童的思维中占据主要地位,抽象思维只得到了初步发展。而这个年龄段又恰恰是儿童学习汉字的“黄金时期”,如果教者不注意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急于加速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采取“填鸭式”的办法来教学生字,势必会使多数儿童在识字过程中感到困难,对自己的识字能力失去信心。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只有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识字效率。我们的做法是:

  1、情境识字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比较乏味,这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在识字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草原》一课时,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肥壮的牛儿和羊儿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一旁是清澈的泉水欢快地流过。蓝天、白云下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样一幅画面,学生从中感受到我的家乡──草原的美丽,使人难以忘记。教师随即出现了三个词“美丽、不会、忘记”,使学生把看到的景物与心中想要表达的词语紧紧地连在一起。提高了记忆效果,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教学《十二 属相图》一课时,老师让孩子们带来了十二属相的玩具,让他们给自己喜欢的玩具贴上标签。孩子们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写写,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

  2、游戏识字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中遇到合体字比较多的时候,教师经常采用“巧配对”或“碰碰车”的游戏;遇到形近字比较多的时候教师通常采用编“顺口溜”或“儿歌”来帮助区分字形。在一年级下册的“有趣的识字”中出现了“青、清、情、晴、请”一组生字,教师就编成了顺口溜“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愉快心情、说话用请”。在区分“渴”和“喝”时,编成“渴了要喝水,加上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加上口字旁”;有的生字教师采用了“猜谜法”,来激发识字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字型。如: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门儿大大开,一人跨进来(闪);一点一横梁,梁下开个窗,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高);一家十口住草房(苦);山下的石头(岩);夕阳下山(岁);树木长在门里头(闲);一人住山边(仙);十张嘴,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老王头和老张头同坐一块大石头(碧)等。字谜的趣味无穷,学生的智慧无限,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识字方法;有的教师还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运用“比赛法”。如组词比赛:教了生字以后,教师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又如说话比赛,让学生用当堂学的词语说话,看谁用的词多。这些比赛,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得益彰。

  3、生活识字法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广告牌、商店名、包装袋、车站名……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活资源。我校的很多低年级老师都善于引导学生们通过细心观察身边的超市名、饭店名、广告招牌以及食品袋、饮料瓶、报纸等上面的字,从生活中学习生字。学生们学习兴趣非常高,因为:第一,这是他们身边的,亲眼目睹的;第二,这是他们自己亲自发现的,有成就感;第三,可以骄傲地读给爸爸妈妈和同学听,能够换来大家的赞扬。“生活识字法” 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每天都有孩子急切地想知道今天认哪位同学带来的生字,这些字怎么读,自己是不是也认识。于是,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看来,生活的资源果然是无穷的,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对于识字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文学基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教育载体及手段,还承载着提升小学生情感认知的职能。小学生因自身年龄限制对于事物仍处于认知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不能满足小学的实际成长要求,因此,如何加强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所共同探讨的重要教学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从小学生实际成长需求出发,对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小学生的教育情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小学生生活、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这一特性决定的,相应的小学语文教学承载了更多的教学职能。小学语文除去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职能外,还承担着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职能,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小学语文所包含的情感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成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小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心血,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水平。[1]

  一、小学语文中开展情感教学的实际意义

  1.增进师生间感情

  情感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最终塑造学生自身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特征。[2]

  开展情感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无私地情感投入,同时小学生出于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对于接触对象的态度是极度敏感的,当教师无私地投入自身情感的同时,无形间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这对于开展后续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无私地情感投入,将会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及同学间的合作,可以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进而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情感认知能力

  情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通过教师情感的投入,影响、丰富小学的情感内容,并引导学生对于情感与认知间的关系,进而塑造学生自身的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特征。这个过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态度。

  二、小学语文中开展情感教学的实际措施

  1.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情感教学效用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内心中希望与人交流、交很多的`朋友,但是缺少有效、正确的表达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思想动态,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培养自身在学生中的信任度,进而实现有依据的、针对性的情感教育。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教材中着重体现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小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讨论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活动实践,将自身对于情感的感悟转化为自身的知识。[4]

  2.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由情境教学的定义可得,小学语文中情感教学可行度最高的方式,就是通过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绝对的教学主体,对学生实施“灌输式”教育,即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情感成长。

  情感教学情境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情境,这个情境包含着教师想表达的情感内容。教师依托这种特殊情境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引起学生与教学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共鸣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对这种情感的认知,最终由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

  3.实施合理的评价标准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正处于对事物的认知阶段,故而在对一些情感的理解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学生产生错误的情感认知,在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中是正常且可接受的现象,对此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性,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理解偏差入手,通过实例讲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正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乌鸦喝水》主要表达的是,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学会变通,灵活运用已有资源,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乌鸦为什么不能到别的地方喝水,为什么一定要喝瓶子里的水?”的疑问,这是由于学生对故事所设定情境不清而导致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应直接否认学生的想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对故事情境进行适当的扩展,进而对学生提问:如果瓶子周围存在其他水源或没有石子时,乌鸦的正确做法又是什么呢?这样即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更多的教育职能,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进而塑造学生自身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特征,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出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实施科学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实际措施,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吉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20xx(01).

  [2]赵雷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探究[J].未来英才,20xx(01).

  [3]张玉琼.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02).

  [4]杨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未来英才,20xx(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合作是目前学生学习中快捷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够有合作学习的能力,那么就能在学习中打好基础,学习也会更加快乐。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断地锻炼中有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应用研究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步骤

  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可能一一帮助他们解决,就算教师能做到,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的阅读也会让学生的理解不透彻,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所以学生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看到问题的本质,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问题,能达到“1+1>2”的效果,保证学生高效阅读的同时,能让学生爱上阅读,阅读能力有所提升。(一)合理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小团体中,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阅读中的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视野,因此这个小团体的成员组成十分重要,其中要有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带领大家的思维到正确的方向,还要有学习热情比较高的,提前查找出大家不懂的一些词句,供大家参考,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在大家讨论时维持秩序和氛围,这样团体的合作氛围才能和谐,合作才能高效进行,教师在进行小组的划分时,就要参考这个标准,把每个小组中成员的安排都做到合理化,能让每个人在小组中都体现出自我价值,大家互补才能达到100%的效果,如果一个小组中都是同类型的学生,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冲突,学习不仅无法顺利完成,还会让大家都不愉快。很多教师在进行小组的划分时都不太看重小组成员的分配,导致效果并不是很好,让很多小学生不仅没有从中受益,反而还由于意见不合起了很多冲突,最后这个计划只好被搁置,在划分小组时,教师如果能做到合理划分小组,就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配合更加默契,达到更好的效果。(二)对小组成果进行测评。在划分好小组之后,为了激励学生在小组中更加认真的学习和投入,教师需要通过测评来提升学生的动力,在课堂中学生阅读时,教师告诉学生在小组中阅读,并且在二十分钟(具体时间根据课堂阅读的内容来定)之后告诉学生自己要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阅读效率最高,这样能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和一定的压力,不会或许松懈地面对教师给的阅读任务。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合作扮演角色,让阅读更加形象和生动。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对小学生进行分类,每个人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使每个学生的优势都展示出来,让阅读更加的形象和生动。比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人物,有的小女孩自告奋勇选择妈妈,有的选择了萨沙,有的选择了托利亚。在阅读中,学生就会把各自的人物特征变现的惟妙惟肖,就会给整个班级呈现出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合作阅读中,使文章的中心思想表现的更加真切。通过合作阅读,把每个人的特征都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喜欢去阅读,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眼前一亮。(二)合作阅读,流露真情实感。在合作阅读中,通过合作,让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出来。比如,在《找春天》,让学生们通过合作阅读,去寻找春天的影子。在阅读中,学生们就好像投入到春天的怀抱,全身轻松,吮吸着春天的'气息。在合作阅读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不知不觉就流露出来。学生们就像春的使者,在阅读中感受春的形状,感受春的声音,感受春的颜色。在学生的合作阅读中,找到春天的脚步,找到春天的影子,让春天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学生们的感情就像春天,悄悄的流露出来,渗透每个人的心田,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春的魅力。在阅读中,春天就像一幅画,在学生眼前清晰的勾勒出来,感情就像涓涓的溪流,流向每个人的心田。只有运用合作教学,才能更加展示阅读的效果,让阅读更加的真挚,让阅读融入感情,让文章的感情在阅读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小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提升阅读能力,在合作中提升探索和竞争意识。要把合作学习渗透到阅读中去,使阅读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在阅读中通过合作,让阅读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具有丰沛情感,更加具有穿透性。随着小学阅读的不断发展,合作教学会在阅读中发挥更加作用,会给阅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合作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施云霞,钟妍.互帮互助的突出优势———研究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35-36.

  [2]杨新.试析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3]张雪林,张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15,(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老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包括网络资源,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大量的优质资源,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正确、全面地回答,不会再受到任何限制,运用远程教学为枯燥单一的语文课堂增添了色彩,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更加和谐的关系,更好地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远程教育的运用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白板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甚至可以亲身操作和实践,学生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重难点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难度,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难点,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运用视频和图画等功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生动直观,使难点一目了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学的难点才可以顺利突破。如《桂林山水》一课,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山水的美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可以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一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桂林山水美吗?你们欣赏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图文并茂,就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给学生直接的感官认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雷锋的故事》,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为之动容,我也为此感动,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我们也要意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老师在运用的时候要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这样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只要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也会开花结果,从而使语文多媒体教学散发多彩的光芒。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对教育界有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对语文教学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小学的语文实行现代化的教学已经被众多小学纳入到语文教学当中,笔者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以下本人对语文教学现代化实施的三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①教育思想的现代化;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③教育形式的现代化。给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实施现代化教学做一个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

  一、将教育的思想意识进行现代化的转变

  教育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指利用较先进的教育观念以及科学技术,将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学校的设备与现代化的发展保持同步,以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劳动人才以及高素质的人才的整个过程。

  教育的思想作为教学的灵魂,它是教学现代化建设的引导者,在教育思想上已经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要以发现学习为基础,鼓励小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着重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更要着重培养小学生对现代化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具体表现在:

  第一,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是教师生同学生同时作为交往的主体共同存在的一种关系,师与生,时刻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要把师与生看作是交往的主体,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关系,能够和谐对话、交流,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教学过程并完成教学内容。

  第二,师生交往的核心就是平等,教师要视学生为真正的朋友,使师生之间不存在强弱高低之分,只有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才能相互共同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并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平等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师生之间根据教育的资源进行交往的中介就是交互关系。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塑造教学的内容,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实现现代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自身与学生处在平等位置,用心去倾听小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能只认为教师本身才是对的,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要全面分析、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要给学生的不是光是一个标准的答案,应该让小学生提出疑问、质疑时,要认真、全面的考虑,不要以为孩子的质疑是让教师丢了面子,作为教师知识的储备量以及思维的方式其实也很有局限,一定要把小学生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在师生之间思想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将教学效果不断深化。

  二、将教育的内容现代化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仍然以教材内容作为主要的来源,教材虽然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很强,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也非常大,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教育思想以及价值观各方面都能形成教师解读课文的影响。语文教师解读课文的能力非常的重要,主要是对教学的目标把握上。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要求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对字词句篇以及对学习字词、理解文意进行解读,一定要充分去挖掘语文课文涉及的人文知识,让语文学科实现它工具性作用的同时,还能实现它的较强的人文性价值,用课文的人文性内容去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开拓小学生的视界,加强小学生的智慧,陶冶小学生的品格与情操。

  例如《愚公移山》这一课的学习时,有的小学生则提出了愚公如果将家搬到山外,不就解决了交通的问题,而且还保护了大自然的环境?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你,又会想到怎样的处理方法呢?是直接否定,还是以为小学生在故意找茬?其实,小学生能有这样的质疑,只能说明提出质疑的小学生喜欢思考,思维创新且活跃,见解也很大胆,对于这种爱质疑的学生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首先要肯定小学生的敢于质疑,喜欢思考,而且还有环保的意识。然后要提示学生作者笔下的愚公为什么要辛苦的移山不不搬家呢?是作者愚?其实不是的其实搬家这个简单的方法谁都知道,但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而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想的故事或者是自然物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这其中的道理,有劝诫的教育作用,这只是虚拟出来的故事,作者虚拟的故事情景到底是想告诉大家怎样的道理?因此,大家只能肯定这是个已经发生的故事,然后才能去分析笔者写文章的目的。

  三、将教育的形式现代化

  高速发展的`科学与经济,使学校的硬件实现现代化。好多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以及微机室,让较直观的教学原则,更好的得到了实施。作为一名现代化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以及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从声音到图像,都能很好的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节省了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给语文教师教学的拓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小学语文使用最普遍的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就是FLASH动画、幻灯片、视频,首先教师要学会做课件,还要学习教育技术学相关理论知识,让这些理论知识为教育服务。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课件,在教学时引导小学生关注教学的内容,抓住教学的重点。例如春这一课,可以利用视频播放,设计春天来了的场景,小燕子回来了,柳树发芽,嫩芽破土而出,用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以及春天满眼的绿色,充分吸引小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把文字变成生动且真实的图像,让小学生直观的感受春的含义。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经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形式的现代化逐步实施,改变了教学思想以及教学内容,成功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断拓宽教学思路,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宽带网、展示台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促使学生课外去广泛阅读,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语言材料。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21、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13、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6、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园地一”由这样的对话:

  小林:我发现作者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小东:用相同的句式描写一个事物,在这组课文里还有一些呢!……

  小林:我觉得这样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5、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体会到“富有”吗?“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21、乡下人家》)真的到了那个地方,我能注意到这样的风景吗?我能感受到这种风景的独特吗?

  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就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

  “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第七组“导语”)提示了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提示了学习重点──注意外貌动作描写;提示了学习目标──获得启示。“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七月的天山》“链接语”)从上一篇文章的阅读引向本文的阅读,提示了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每一课后的练习文本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我们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再写下来。”“课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让我们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体会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用词用句的准确,领会表达方法,进而学习表达。

  “根据我的经验,平时多动笔对提高习作水平很有好处。”是“我的发现”中的内容,其中还有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更多的学习方式。教材编者把学习的重点导向对语言形式的揣摩,学生学习语文就不会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

  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包含的两条线,或者说一种学习的两个方面,教科书都已经考虑到了。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北京文学》杂志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发表的三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对语文教学的讨论。下面就如何评价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怎样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一方面可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但是,讨论也好,改进也好,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估计。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表现在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学研究正不断引向深入。我国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在物质待遇微薄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层出不穷。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经验,广东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的经验,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山东烟台“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以及众多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和过去比,在前进。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活跃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语文教学的进步越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与台、港、澳地区相比,与世界其它国家母语教学相比,从整体上看质量并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语文教学的成绩,不能轻率地否定语文教学经验。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教学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锐的批评,但难以接受“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的指责。把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教师,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这样做只能伤害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严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是严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费时多而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繁琐哲学危害师生。课上,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通过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课下,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机械、重复、无思维价值的作业、练习上。学生,特别是城镇学生的负担很重,语文能力的提高却很缓慢。

  (二)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

  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语文教学十分封闭

  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语文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考试的指挥棒,自上而下一级指挥一级,并且是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方式方法(包括标准化考试)全面指挥。加上教师评优、晋级统统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老师们不得不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默写汉语拼音音节,但是从小学毕业考试到中考直到高考,往往出“给汉字注音”的题目。于是,为了让学生拿到这两三分,师生要下很大功夫,要做很多练习。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不得不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生怕哪个问题没问到,考试时学生答不上来;生怕哪个词、哪个句子没练到,考试时丢分。语文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和魅力,不是脱离语言文字的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就是抽掉内容、情感的千题百练的文字游戏。这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这样做,对相当多的教师来说是违心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种种弊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危害。

  其二,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应用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育同经济比,教育的发展滞后。教育教学的实践同理论比,理论相对滞后。特别是应用理论,还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前瞻地、令人满意地回答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不能前瞻地、令人满意地回答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实践呼唤理论。“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行,究竟怎么做?”反映了广大教师的心声。他们呼唤教学理论,特别是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先进的语文教学法的指导。同时,语文工作者和教师也要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创造新的教学经验。

  其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和素质不高。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端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一要树立和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二要树立和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靠训练的意识,并使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持久的、充分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是新形势下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要坚信:学生素质提高了,能力自然强,成绩一定好。二是要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念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获得知识,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三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内涵,优化并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么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当多么广阔。要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和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广阔的语文天地之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

  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估的激励功能;考查学生的成绩,可以实行评定等级加激励性评语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要全面,要重视朗读、背诵和听说能力的考查;笔试内容要简化,要加强综合性,选择、判断题要慎用,要有思维价值;对教师教学的评估,要把是否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但是,考试和评估不能“光松绑,不改革”,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

  1.要注重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包括暂时后进的学生)有巨大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不仅喜欢学语文,而且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2.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大纲规定了各个年段的教学要求,不要超越年段,随意拔高要求。教材不仅规定了教学内容,而且提出了教学要求。每篇课文,每堂语文课都应当突出重点:理解的重点,语言训练的重点,能力培养的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四面出击。突出重点,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结构,是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体现。

  3.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加强有指导、有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并在读中启发学生揣摩、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在表达能力上,也要加强训练的整体性。要在年段要求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写,多一些综合训练,少一些无思维价值的单项训练。当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训练,以及旨在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而要求学生掌握的识字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4.要继承好的学习语文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不少批评语文教学的文章给今后语文教学开的“药方”是“多读多写”。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传统经验,无疑要继承,但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仅停留在多读多写上,难以培养出跨世纪人才应具有的语文能力,所以要讲究语文训练的科学化。教师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读、写的指导,使学生不仅能读会写,而且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体现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的训练过程。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改革,涉及社会、家庭诸方面,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综合治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让语文焕发生命的活力

  厦门教育学院 杜振标

  一、从“我们都是鸟蛋”说开去

  一位教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说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 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焦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

  这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读生命” 的过程。在具体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主要集中在“关注”与“期待”。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与热情关注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分值观的过程,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满腔热情地期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要多给学生创造与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的机会。

  二、童真是诗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0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如何促进?实验教师说得好:只要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放飞想像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你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请看几则教例:

  ①学完《大海》以后,孩子们向大海提出一连串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海,大海,你有多深?你肚子里的鱼是从哪里来的?”“大海,大海,这么多垃圾倒在你的身上,你难受吗?”“大海,大海,你什么时候才开始有水?”……

  ②学习《插秧》后,孩子们仿课文创编出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如:“水田是摇篮,摇着小鸟,摇着青山,摇着白云,摇着蓝天”。学了《我长大了一岁》,孩子们又编出一首首儿歌。如:“小草,小草,看

  我长大了一岁。”“爸爸、妈妈不要操心,再也不惹你们生气了,我长大了一岁。”

  童真是诗。我们要呵护童真永远保持童心、童真、童趣,这样语文教学才有生命之源。

  三、多姿多彩的教学

  1.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王国。例如:找朋友、小猫钓鱼、快乐大转盘、带生字朋友回家……有的开展争当“拼音小博士”、“识字大王”等竞赛活动;有的引导学生给字母或生字编故事、编儿歌;有的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许多教师还精心制作各种课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创设活的课程情境。教学中,我们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人教版第一册汉语拼音(a o e) 配有一幅美丽的“山村晨景图”──图中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绿树和如茵的草地,有人与动物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整体感知画面内容、重点观察“女孩练声”、“公鸡高歌”、“大白鹅欣赏倒影”这三个局部图,再让学生自由表达(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自由自在的观察与表达活动中,教师很巧妙地融入韵母教学。这种教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创设活的课程情境,既避免拼音、识字教学的枯燥乏味、又将工具化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识字教学为例:教师已不再唱“独角戏”,而是发动同桌、4人小组、小老师工教互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包办代替,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用自己最喜爱的方法识记,把选择学习方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搞“一言堂”,而是多让学生发言、交流、展示、互评互学、把交流的机会还给学生。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一位教师在古诗《村居》的教学中,从四个方面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借助想像,展示积累的个性;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低年级课堂中,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学生一片“棒!棒!你真棒!”老师是“很好!”“好极了!”“真聪明。”等。更有甚者,对于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都给予了认同。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由于过于个性,老师害怕课堂出现不平静因素,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现在就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视而不见。

  怎样能够发挥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呢?此种现状急待改变!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一、评价贵在真诚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我们的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评价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发自肺腑,才能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你在读这段的时候,“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赶快纠正过来吧。”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

  在教学实际中,只要运用这种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学生们都能乐意地改正,认真思考,重新组织,把正确答案说出来。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只要老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二、评价重在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时送上“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多好的问题,不仅会读,而且会思考,进步真大!”……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请同学读课文,部分同学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位教师满面微笑,热情洋溢地评价:

  “——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

  “——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老师甘拜下风!”

  “——多动听的声音啊,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新文章你能读得这么流利,真是武功高强啊,可以收徒弟了!”

  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了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评价需要客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

  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评价力求互动

  评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方法。只要你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那么你不单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同时还会教会学生如何评价。

  1.教给评价方法

  课堂上,我教给学生“听、想、评、听”四步评价方法。“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这样,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更具有针对性。

  2.把握评价原则

  要使学生评价更有序,更有效,必须让他们在评价中遵循一些原则。尊重他人原则: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别人。在评价前,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根据他人的观点,结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进行思考,并选择适当的语言,对别人进行鼓励,或诚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我通常要求学生这样说:“我觉得刚才某某同学哪儿读得比较好……我还有几点建议……”这样评价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既是一个促进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提升过程。

  例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指定某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等几位学生读完全文,就引导学生评价:听了刚才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你想说什么?于是,小手林立,有的说:“我觉得某某小朋友读得非常有感情,真好,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某某小朋友,你读得正确又通顺,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那就更好了!”有的说:“某某小朋友读得很有味道,但漏了一个字,请你再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好吗?”于是那位小朋友便欣然接受,认真地重读了刚才的句子,从而赢得了全班肯定的评价。

  总之,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发挥教师和学生不同评价主体的互动作用,使评价向着人性化、科学化发展,则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五、评价讲究语言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关注课堂评价,在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更是师生想像力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教师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不能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最好能广泛搜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最好能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摘要: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对传统语言文字有一定的赏析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以及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小学是每个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育就是决定关键的成败。小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感受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素质。各个教师应当就小学语文帮助学生提高审美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更良好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语文阅读;审美情趣;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情感以及对赏析美的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每一个语言文字都带着美的内容,语文就是为美而诞生,是提高学生审美最为宽阔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这些都蕴含着强大的审美价值,教师通过文字以及情境教学使课文中的各种美渗透到学生意识当中,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时投入真情,让学生感受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科目,其中优美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很容易牵动阅读者的情绪,教师在朗读时带有浓烈的情感变化会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各种文学作品中都带有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教师根据文章情感变化采用相应的方法触动学生情绪发生变化使学生感受美,学生以此把握作者在文学中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对美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审美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美。情感阅读是建立在学生理解以及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而在各种审美方法中“美读”是基础,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后让学生用语言将自己对文章理解的内涵读出来,教师再对此进行评价,然后再运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作者真实的情感。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朗读时需要朗读者将其中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出来,再如《长征》宏伟的感觉,王维的山水诗《鹿柴》则是寂静幽暗,而牵动心肠的《梅花魂》却是委婉深沉,使学生走进文章境界中自然的将自己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2品味词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如要学生的审美素质,就必须激起学生对美学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喜悦感、自由感以及惊喜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审美的内驱力,使学生在研究美的活动后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是艺术中另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在细细品味词语,句式分析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以此达到提高审美效果。如《鸟的天堂》一文中就有非常多优美的句子,特别是其中的词语更值得细细品味,其中的“颤动”一词就赋予了绿叶鲜活生命力的特点以及特有的精神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适当的用其他的语言代替文中的词句。如颤动一词就可用涌动或颤抖代替,然后让学生在再次朗读,体验颤动一词在文中的奥妙,以及与其它词义的差别。教师应当让学生多多阅读那些精言妙语以及神韵深藏的句子,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充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情之所在,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美的感染。情感朗读能将学生置于文中的情景中,极大发挥学生的联想空间,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文章审美产生愉悦之情。

  3创造审美意境,感受阅读形象美

  艺术存在于不同思维中,而美也是通过不同感受激发出的.思维情绪,不断研究美的人才可以感受到不同美感,真正品味到艺术的价值。由于小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想象力,也没有足够的表象,在表达情感时就很难把其中的意义书写出来,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再现文章情景,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情景中受到触动,将学生引入审美的境界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画,多媒体情景再现等方法将文中描述的画面呈现出来,还可以通过自身形体表演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文中的画面,也可以运用优美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思维,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语文课程应当注重鲜活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能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审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领会到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感受到文章语言句式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4文本剖析,感受悲剧美

  悲剧类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缺乏悲剧型题材的作品,例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悲剧作品的代表。悲剧作品最能牵动人的心肠,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牵动学生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进过仔细的思考。其中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想方设法的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有价值的东西,运用文中美好的形象以及动人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文章的价值,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难能可贵的东西。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既能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前夕的辉煌,又可使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痛惜之情,为理解文中情感变化打下基础。第二步,将文中蕴含的情感意义表达出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圆明园被毁灭的本质是清朝的腐败懦弱,让学生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第三步,进行价值与毁灭的比较,学生情感在这样的比较下会产生悲愤、怜悯之情,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道德情操。

  结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课题,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探究的问题,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鉴赏美的能力,将自身所学贯彻到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能力。学生也应当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多探究体验美学,阅读时仔细品味语言文字中的意义,不断训练。

  参考文献

  [1]王艺霏.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例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44-145.

  [2]舒建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199

  作者:罗天翠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中坝九年义务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题目:浅析小学四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阅读教学一味地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越来越强调和倡导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

  正如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所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 那是最愚蠢的”。然而, 大多数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 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导致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法实现, 基于此, 本文将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教材特点及阅读状况, 探索适合四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并提出若干建议, 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人”。

  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让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展现出来, 这就必须要强调和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 有自己独特的欣赏、鉴赏能力和水平。

  首先,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北大荒的秋天》, 在这一篇文章中写了金秋时节北大荒的原野、小河和天空三个部分, 不同的学生喜欢的部分也不一样, 有的觉得原野部分写的好, 有的觉得小河部分写的好, 当然也有的学生会觉得天空部分写的好, 对于自己觉得写的好的部分, 学生当然更乐意阅读, 也更愿意倾注感情的去朗读, 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后, 我们经常能在语文课堂上听到这样一句课堂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语文老师对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尊重,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 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材料。这样以来, 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而且也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 从而达到“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在兴趣中增进课文的理解”的双重效果。

  其次,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式有朗读、辩论、表演、讨论等等多种形式, 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 选择阅读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喜欢自己在室外大声朗读、有的喜欢在室内安静的阅读, 有的喜欢将阅读材料当作剧本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还有的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俗话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正确的”, 在课外阅读时间, 老师就应该鼓励让学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 让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四年级语文教材特点的分析《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框”, 因此,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阅读活动中主导作用的丧失,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启蒙者, 教师需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主导作用。另外,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年龄毕竟还小, 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因此不免在阅读中会产生不正确甚至荒谬的`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交流, 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对学生荒诞的想法要及时加以引导。例如, 在《卧薪尝胆》一课中, 有的学生就体会不到越王勾践坚强不屈的品质, 甚至觉得越王勾践过于愚蠢,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斥责学生的这种想法, 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 不忘兵败的耻辱”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

  三、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个性化阅读的开展同样需要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诗人舒婷曾说过:“诗歌是一粒种子, 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尽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能够兴致勃勃的阅读、专心致志的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去阅读, 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阅读方式将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阅读出来, 可以不限次数的反复阅读, 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住现代多媒体设备, 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课件, 生动形象的将文本内容演绎出来, 让学生通过“看”的过程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之后, 可以再让学生通过组队的方式将文本内容“表演”出来, 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更能调动学生想要继续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 个性化阅读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鼓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参与, 赋予其主体地位, 但同时也要继续保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把阅读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学生就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体验, 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篇导航: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第二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第三篇: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第四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及优化策略

  第五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第六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路径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但是教学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以是纯理论、纯学术的研究;而教学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活动。比如,就汉语语音问题来说,用音位学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语音成分,分析单元音a及韵母ia,ai,ian中的a有什么不同,zhi和zi中的元音的发音特点如何,这样的语文论文属学术论文;而分析汉语拼音怎样教,有介音(韵头)的音节是三拼法好还是两拼法好,两拼法中是“声韵”相拼(如j+ian)好还是“声介合母/后随成分”相拼(如ji+an)好等等,这样的语文论文属语文教学论文。又如,研究句式是语法学方面的语文论文,研究句子在中小学怎样教则是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不能只是理论分析,而应该有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实践性材料来加以证明,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应该对人们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这就是说,教学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的不同,是它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是针对教学实践来写的论文。教学论文虽然来自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但教学论文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总结。

  语文教学论文与教学总结属于两个不同的文体范围。前者属科学研究论文范畴,后者属工作报告范畴。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总结是对某个教学阶段、某个教学范围中教学工作情况的总结,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说明。教学论文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文体,它除了具有实践的说明之外,还应该有理论的分析和一些学术性的探讨.当然,教学论文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与教学总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好的教学总结经过加工和提炼就可以成为一篇教学论文。但从文体上说,二者毕竟有区别。教学总结中当然也可以有一些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但这不是必需的;教学论文则必须具有理论的探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为理论,必须以规律的总结和提炼为目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学实践作法的表述上。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认为写语文教学论文首先要把握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既注重实践性,又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既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包括自己的,或别人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又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理论(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等等)加以分析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又要能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写好语文教学论文,要么只阐述某种观点,不提出有现实针对性的实践依据,泛泛而论,不解决实际问题;要么只说自己怎么做怎么教,不分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认真研究的地方,这就和一般的教学工作总结没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抓住教材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如《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沉香救母》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人 间最美好的情感;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崇敬和爱戴,并学会表达爱……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的活的教材,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情感目标是:在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入手,为后面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对话是教学的重难点,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出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抓住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其次在引导学生怎样立意、选材中进行德育。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二十年后的我》,部分同学怀揣着“大款梦”、“大官梦”、“明星梦”……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爱迪生从小立志,发明电灯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从现在起就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三、抓住活动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形成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

  来临之际,我班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争四好”诗歌朗诵会,比赛中同学们精神饱满、表演极具感染力,《党是太阳,我是花》、《颂歌献给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以真实的感受声情并茂地祝福祖国、讴歌中国共产党中在9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

  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抓住作业的批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同学这样用“只有……才……”造句,“只有别人帮助我,我才去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新时代少年儿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让德育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