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5 14:04:5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汇编(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汇编(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此创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学的过程,其实质上也是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民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创建良好的学习气氛。要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此外,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还必须将相互尊重、理解以及包容作为前提。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应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来引出本课主题。如,师:从前,山脚下有一个农夫,他有三个儿子。在夏天的某一天,农夫从地里摘回一个大西瓜。三个儿子都喜欢吃西瓜,老大说要1块,老二说要两块,老三说要四块。于是,农夫先将西瓜切成四份,取其中一块给老大;再把第二块西瓜平均分为八块,取其中的两块给老二,最后把第三块瓜平均分成十六块,取其中四块给老三。同学们,对于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教师在故事讲完之后,提出的这个问题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并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与民主,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而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加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师生互动,而师生互动又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此来实现师生互动。要做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在观念上认识到互动的重要性;

  其次,还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师生对话。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认识”时,应先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然后,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计“折三角形”这一环节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最后,再让每组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派一位代表进行发言,并对每位代表的发言给出相应的回应。在上述案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也实现了师生互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其一,教师要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何激发?思维活动的起源于问题。故而为了达到探究的目的,首先的问题就是要设计好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关键是这些问题深度适当,问题具有探究性。当然,为了达到问题的提出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地将问题藏于情境之中,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同分母加法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组同分母的分数相加的式子“3/4+1/4”,就可以叫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分数的图形。然后问,取的块数一共是多少份,也就是多少份?学生在情境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总结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二,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其深度不够,常常很肤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思考的方法。故而,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在思考方法上给予有效的指导。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呢?由于小学生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又非常的活泼好动,且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地运用这一特点,对学生他们的积极性给予激发。其方式就是对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比如在学习“可能性”的时候:“不同两件上衣和不同三件下衣,有几种不同搭配的穿法?”教师可以有意出错,让学生对老师错误的地方给予纠正。这时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都积极地进入到情境学习之中。

  3.教师给予及时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现代教学理念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但是,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学习方向性不是很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就此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积极地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探究计划,充分地做好学生的组织安排。同时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选取不同的'探究方式,比如猜想———验证操作———发现、猜想—验证、观察———归纳、操作———发现、类比———联想。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学生对于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问“:长方形,由哪四条线段围成?这四条线段如果取一个名字,叫着长方形的什么?”学生经过对长方形四条边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思考:长方形的四条线段连接方式有什么特点?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探究活动,一方面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4.教师要积极充分挖掘探究的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挖掘探究的教学资源。当然,在教学中,挖掘探究教学的资源也是不易的。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对教学资源给予挖掘。其一,对教材进行挖掘。教师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挖掘,进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比如在学习“时间”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将家里的钟拿到课堂来,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学习钟的有关知识。比如“从8:20到9:30,其间经历了多长的时间?”首先让学生用手拨中上面的时针,看看从从8:20到9:30,经过了多少的时间,然后讨论如何用式子表示出来。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对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给予挖掘。因为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其中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在这大课堂里,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中所学的东西,充分地运用于生活。比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圆形花坛进行测量,一种是直接测量周长,另一种就是测量花坛的直径,通过直径算出花坛的周长。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既有趣,同时又让学生充分地学会了动手和动脑,对书本知识加深了认识。而且通过这一系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充分地化为他们的能力,即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也充分地将在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拓展和深化到生活中去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为了增强其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充分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教师给予及时引导,提高探究效果,教师要积极充分挖掘探究的资源这几方面给予用力,进而达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形式化严重

  在国内逐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和小组教学等多种模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接受相关知识。然而从眼下来看,不少教师尚未意识以及合理运用地这些教学模式,依旧将单纯说教当成主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没有充分交流。如此以来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也不利于数学教学。

  2.学习小组形式过于单调

  不少教师在运用学习小组教学的过程中,为图一时方便,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地决定学生的分工,只是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校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没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生身心认知特点,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也就不能合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展示了人们开展某种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倾向,有效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创设多种情境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和学习。

  1.增加数学实验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组织一部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学生是这些活动的主体,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设计活动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开展各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解答了相关问题,能够形成相应的成就感。此种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且还能够掌握新知识,扎实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它也培育了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

  2.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按照小学数学的科目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地决定教学计划。每个学生都具备较强的好胜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个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积极的竞争氛围,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求胜欲激发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开展竞答类的知识和技能小比赛,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比赛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三、联系实际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显得比较难,而且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因此要求小学生学好数学是应有之义。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然而教学在课堂上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因此要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真正价值,要能够进一步缩短课堂和生活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创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转变传统类型的教学模式,学习小组恰恰吻合此种要求。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能够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共同研究和讨论不理解的相关问题。小组学习策略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培育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够提升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小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相关教学内容和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稳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五、利用课堂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反馈是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合理方式,因此教师要做好多种评价,也要紧紧地转好学生课堂反馈,以这样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学生接受和接受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水平和程度。学生也要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持续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课堂反思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做题技巧,而且还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本班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接受能力,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需求。对广大教师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好小学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中基础数学知识,并且还需要引导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直接的联系,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通过不断实践训练,促使小学生能够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的必要性

  首先,由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所决定,小学数学教师生活性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发现大量的数学知识,通过精心设计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描述形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走进实际生活才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数理性、抽象的知识,只有与生活元素相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由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较差,并且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于学习机械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欲望不强。另外,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比较喜欢趣味性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元素,就能够帮助其熟悉数学知识,拉近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连。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元素,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性格、年龄、习惯与爱好等较为特殊,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紧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兴趣比较高的事例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以此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人民币带到课堂之上,让学生接触到各个面值的人民币,与其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以此来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另外,针对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穿插部分小动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学习数学知识。

  2.教师重视对生活元素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元素时,需要重视选择,应该仔细斟酌、精心设计,充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选择生活元素,所选择的生活元素需要对教学效果帮助较大,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假如教师所选择的生活元素较为冷门,大部分小学生都不了解,或者是没有接触过,那么就极有可能会造成冷场或卡壳现象,不仅无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有可能会引发其抵触情绪,对数学知识难以接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时,应该选择那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元素,容易接受且比较感兴趣,例如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趣味游戏等,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容易接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时也不能过于常见或普通,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应该把握好度。

  3.培养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生活元素的运用,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广泛的应用到课外作业中,课外作业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并且小学生还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不少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应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作业,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教材知识,同时还需要精心设计一些与其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课外作业。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应该坚持开放性与多样化原则,不能够过于局限或模式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都可以作为课外作业。例如,在学习完《年、月、日》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所设计的课外作业内容就是让小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日历,促使小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同时,积极主动运用和探索数学知识,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其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对于提升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全面优化或改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运用生活元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来说,全面质管的指导思想是"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运用到教学上就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师引导及培养起来的,而不是由教师考核出来的.而在教学中运用PDCA循环观念指导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计划阶段,即P阶段(Plan)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是"伯乐" ,伯尔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 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计划阶段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学生现状找出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只有当教育和个性特点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益.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照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项目、和措施方案.

  二、教学实施阶段,即D阶段(Do)要形成有效的理念和策略.

  在实施阶段,教学要按预定的计划、目标和措施,具体组织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形成有效的理念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必须具备三个逻辑必要条件.一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要指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三是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这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灵性的学生,呼唤灵性的教学,这给我们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渊博的知识、精练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三、教学检查阶段,即C阶段(Check)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 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这个阶段就是把实施的结果和计划的要求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的效果.在这个阶段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与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能力,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等理念也要进一步体现在教学工作者身上.要检验教学计划是否有偏差,教学方法是否对路,我们正走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支持,穿新鞋,走老路则无法在新课程中前进.新课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由之路.要在教学中努力地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要让孩子发展得更好.同时在要检验中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而这步工作就是要教师在工作中时时刻检验教学的走向,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动向.

  四、处理、回P阶段,即A阶段(Action)总结经验、解决遗留问题.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这要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地总结,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看清教学过程中为断出现的新问题,学会自我评价,也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反思,要注重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反馈,时时了解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你是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教育方法是否适合你的教育对象等等.建立以学生本的教学研究,这就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定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敢于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专业和理论水平,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资源,为课程的校本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1世纪,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新课题和挑战,教师的生命在学生,教师的舞台在课堂,教师的活力在学习,教师的魅力在执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则,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以不凡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感化学生,才能做学生真正的楷模.成为一名全格的教育工作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1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1.1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合作探究教学的最基本原则。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开展的互动式教育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只有彼此之间默契的合作,才能达到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目的,并让课堂合作探究教学的开展慢慢走入正轨,并达到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1.2民主性原则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民主性有待加强。有教师认为,不管是我国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还是数学学习基本技能的累积与掌握水平都偏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太过依赖教师,使其主体地位被教师取代所造成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可以在积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会对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帮助。

  1.3发展与创新原则

  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还需要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从数学教学的本质来看,小学数学所传授的'都是与将来的学习以及生活相关的基本技能与知识,是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也应该遵守发展与创新原则,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并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此外,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纳入其中,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2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教学的策略

  2.1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素材

  虽然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来进行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的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才有提高的空间。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小组合作,让学生统计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在操作中有的学生剪图形,有的同学贴图形,还有的统计,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总结,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合作探究模式时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的选择,并在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设计合作探究教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2重视小组分配工作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探究教学的作用,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等进行分组。当各组成员的实际情况相似时,学生之间就会有更好的合作探究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各小组成员的特长来分配合作探究的任务,让小组内的成员各展所长,才能整体的提高小组的数学水平。另外,在组内成员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之后,总结发言的工作应该让各成员轮流完成。如果总是由同一个人进行总结发言,久而久之其他人就会形成依赖性,组内成员得不到相同的锻炼机会,也会阻碍小组整体水平的提升。

  2.3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既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评价对合作探究教学进行改进,让它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的被完善,更大程度地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与综合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讨论增进了解并结交朋友,并在大家的交流中共同进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数学教材为基础,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任务的需求来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合作探究教学的完善,让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获得整体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并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逐渐能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呢,笔者经分析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渗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以直接的导学、教学的形式为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数学思想不能有效的理解与消化。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以“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学前教师应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概念理解不深,思维能力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且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的便利查阅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在课前几分钟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随风飘……”以这样的形式将数字的概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对数字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情景:“有三只小白兔去采蘑菇,老大采到三个,老二采到两个,老三采到一个,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数字可以对应这些蘑菇个数吗?”教师可以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将蘑菇个数与相对应的数字进行连线。以这样的形式在学生启蒙阶段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意识。

  二、课堂教学,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

  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数学问题的练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忽视了在数学问题中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讲到“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中“小数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春天到了,很多人都在广场上放风筝,同学A、同学B、同学C也像放风筝,每个风筝3.5元,买三个风筝需要多少钱?(用小数乘法计算)”以此为学生引出小数乘法的计算问题。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的一起分析,引导学生的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如由题意知每个风筝3.5元,共需要买三个风筝。所以加法式子可以列出3.5+3.5+3.5=?但是题目要求用乘法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列出的加法式子分析发现是3个3.5相加,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整数乘法分析可以得出可以用3.5×3来表示。

  三、实践练习,在归纳过程中向学生渗透

  在进行完以上教学过程后,学生以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题,在其亲身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同时在课后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类与整理的归纳能力,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类”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不同的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练习作业。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总结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角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教师可以请每组学生派出代表讲解本组分类方法与依据,在学生讲解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分类情况做出分析并为学生引出正确的以角的特点分类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清晰认识的同时加深对分类含义的理解,以促进学生的分类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然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向学生渗透,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一、预习的意义

  1、从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看,课前预习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的一种表现。尽管预习的题目由老师设计,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有“让我先试试”的欲望,无形之中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效果明显会增加。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困惑和疑问的地方做下记号,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时就会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看,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课堂的四十分钟里,有老师的讲解、提问,又有学生的讨论、练习,因此学生装阅读课本的时间是极短的。而课前预习中学生要看懂课本,完成预习题,除了阅读课本外,不可能问老师,也不可能与同学讨论,促使他们对课本细嚼慢咽,反复思考。如此持之以恒,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

  4、从学生的个别差异看,班上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通过预习,有的学生理解了知识,甚至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学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可能一点没有理解这也是正常现象。但他们已带着自己的见解、问题走进新的学习之中。老师上课前抽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上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二、预习的策略

  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预习时走马观花。

  1、预习的设计和结构要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万能的预习结构、预习方法是不存在的。有的老师为了便于检查预习情况,准备一种“数学预习检查卡”,内容很多项,这种做法除少数尖子能完成外,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把数学的预习结构定为四个层次(一)初读课本1—2遍;(2)把握重要的数量关系、公式等;(3)提出一些不理解的问题;(4)做一些基本类型的练习题

  2、预习的程度要求。有教师认为,初入学的儿童,重在启蒙,打好基础,预习是中高年级的事。其实,预习与“启蒙”、“打基础”是不相矛盾的。只不过年级不同,预习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年级越高,预习的深广度的要求也越高,安排预习的时间也越多。要求不切实际,就会流于形式。低年级可安排在课内预习,中高年级可安排在课外预习。

  3、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布置学生预习,并不是让学生看看书,而要求老师精心设计题目。举例说明如下。

  (1)明知故问。对学生来说容易理解的知识可采用这种方法。如教材十二册中“比例”一节的第二课时。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

  A、阅读课本第33-35页;

  B、说说什么叫解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要求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以便检查);

  C、根据你自学的能力。完成1、写出两个比值是2的比,并组成比例;2、2.8:4与7:10, 3:0.5与 21:3.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你的根据是什么?)

  完成2:完成练习册上的解比例4:X=O.5:12.1:X=7:8

  2:9=4:X10:99=X:3

  为了保证学生看书的时间,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预习可以精选<数学练习册>中的部分题让学生去完成.

  (2)宜少宜粗.针对预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预习要求不能太高.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一、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这样为后面的学习垫定了基础。如教材十一册中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第一课时,课前可设计这样的预习题:

  A、阅读课本第55—56页(不包括例2);

  B、能完成准备题的请完成准备题;

  C、下面三个要求中,任选一个完成。“某县约有30万人,其中六分之五参加人身保险,没有参加人身保险的有 多少万人?可以画线段图,或仿照例子第二种解除法,写出这一题的分析过程,或列式解答。

  三、预习后的教学

  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按老办法上课,学生会感动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做好预习后的教学呢。

  1、充分发挥预习功能。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

  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用比例解决决问题”第一课时,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可直接让学生用比例解决“食堂买3桶油用法80元,照这样计算,买12桶油要用多少钱?720元可买多少桶油?”如果学生没有预习,往往要教师示范。而预习过后,可以直接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请各组各派一名代表上来演板,比一比,谁做到又快又好?这样不仅使已理解的学生有了一表现的机会,还没理解的学生也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做完后,可提问“还可以列出不同的比例吗?你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能否用算术方法呢?”让学生讨论后得出不同的方法。

  2、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能加快学生理解知识的进程。因此,教师要抽出时间,让学生突破教材的框框,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教材十一册课本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转化得出了五种解法。

  总之,通过学生预习,加上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调控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增强,思维更加灵活,从而达到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缺陷不断显现。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优化数学教学各个方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对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阵地,是促进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解读素质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手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巧优课堂导入,打开学生兴趣大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是点燃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巧优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在无形中打开他们数学学习兴趣大门。以“三角形的特征”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导入这一新课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数学水平,巧妙引导班级学生,让他们先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说说生活中三角形的实物,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互动中,巧妙引出“三角形的特征”这一新课题,引导学生积极走进“三角形”的世界,发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在无形中打开他们的兴趣之门。又比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章节下的“认识小数”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征,结合“认识小数”知识点,科学设置趣味性小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互动中,并巧妙导出新课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课题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认识小数”教学各环节中,确保新课题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伏笔。

  2生活与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和课堂的巧妙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科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下的“口算除法”为例,在讲解相关知识点中,教师可以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巧设生活化课堂问题,比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小明特意去学校附近的蛋糕店给妈妈买生日草莓小蛋糕,蛋糕店还有6块草莓蛋糕,总共18元,请问买一块生日蛋糕多少钱?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和班级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题意,探索该生活化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将其和课堂中所学的除法知识点结合起来,再引导学生解答该试题,在亲自解答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除法知识点。随后,教师可以围绕解题答案,进一步设置相关问题,比如,小明手中有30元,请问可以买多少块草莓小蛋糕?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强化他们自主学习意识,深化理解“口算除法”内容,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日常实践中。以“面积”章节下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引入到课堂中,利用实物,向学生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重要知识点,使其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科学理解并记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利用该课题知识,设置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生活化数学问题,相互交换设置的数学试题,进行解答,深化理解课堂数学教学内容。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生活中常见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长、宽、高的基础上,计算物体面积,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数学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优化利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媒体的优化利用,借助多媒体集“图片、音像、动画”等于一身的'特征,增加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构建高效课堂,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以“圆”章节下的“圆的面积”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圆”章节之前所学的“圆的认识”、“圆的周长”课题内容,并借助多媒体多样化优势,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面积”新课题,和前面相关知识初步串联起来。在讲解“圆的面积”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暂停、回放等功能,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将其和圆的周长公式以及长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区分开,优化构建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随后,教师可以将圆新旧知识融合,巧设课堂关于圆的练习试题,有效突破新课题教学重难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才让加.新时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J].中华少年,20xx,(30):257-258.

  [2]陆晓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xx,(15):59-59.

  [3]彭进秋.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新课程(上),20xx,(5):30-3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能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搞清楚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千变万化,但总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可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问题,并选择和运用相关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不再设有“应用题”的专门编排和教学课时,要求教师取消这部分内容的集中教学,期望教师通过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渗透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之中。这种追求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教师不太适应这种融合渗透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中现实生活情境泛滥,缺乏的却是结合情境的教学过程来渗透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特别是对数量关系适时抽象概括与专项训练更是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解决问题望而生畏,乱猜乱撞解题方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能停留在具体情境上。

  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

  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有关原理,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呈现既要体现教学过程,又要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特征。每部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上是按照“复习、例题、做一做、巩固练习”的顺序呈现。低年级有些例题前会安排一道与例题的数量关系相同的操作性的例题,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理解数量关系,降低思维的难度。

  还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教学新知识后,通过做一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应是:创设情境,收集、整理信息,借助已有经验独立解题、提炼思路、反思解题过程。教学时应突出提炼思路和反思的过程,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维。 1.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和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的,教学策略是在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四则运算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源于经验认知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意义的本质,构建数学模型,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上,应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提升,从运算意义的角度分析普遍的数量关系。教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对解题过程能够进行完整回顾的意识等,为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

  2.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仍然是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应以综合法和分析法为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思路是人们在长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善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对分析问题非常有益。学生掌握这两种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应该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一开始具有分析和综合的意识,慢慢地明确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思考的完整过程,直到最后能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中间问题”,教学难点也正在于此。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材的编排结构,对相关内容的生长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各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显然,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步计算问题的综合,因此,对一步计算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能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关键仍然是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突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分析数量关系中的作用,突出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突出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注重策略意识和自主运用策略的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摘 要:“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深入实施的必然需求,遵循了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减轻了师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路径在于放手“让学”、鼓励“多学”、精心“导学”和科学“评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给小学生打造相对自由的学习平台,鼓励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够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构建自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就是让小学生学习,讲究多学与导学。

  一、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教师学会放手,小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学习,是打造自主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唤醒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重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去学习,才能使小学生反观自己,发现内心存在的数学学习欲望。将课堂时间与空间还给小学生,让小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和参与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

  比如,在讲解《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小学生已经学习过《1~5的认识和加减法》。鉴于小学生具有相关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十分钟时间,让他们自主思考,去开发6~10加减法的.运算方式。教师告诉小学生自己不会给他们讲解,但可以帮助他们,给予单独指导。让小学生安心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将课堂交给小学生,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鼓励小学生多学习,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构建自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多学,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小学生摆脱传统的数学学习思想,远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与喧嚣,感受到小学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在课堂中获得充足的时间,小学生才能拥有安全的学习环境,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课堂中,教师要减少重复性语言,以此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减少教师教学所占时间,给小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学习。

  比如,在讲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设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如“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让小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的思路进行记录。教师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写在黑板上,让小学生明确目标,积极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鼓励小学生多学,才能让自主型的小学数学课堂得以构建。

  三、重视学习引导,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在构建自主型小学数学课堂时,教师要甘心做学生的服务者,重视自己教学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不多讲,但要时刻观察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教,不是教师的职责,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师的重要教育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思维上的难题。点拨精讲,纠正学生的错误,理清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这样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高效化。重视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不能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意识到要学习新的知识。如果课堂教学是一出戏,教师则是这出戏的导演。

  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先给学生分析一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去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一些小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看出两个图形的不同,但却不能完整地描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数学语言,如“哪里不同?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边有什么关系?梯形的两条对边有什么关系?”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才能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重视学习评价,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打造自主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当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到小学生手里。让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主人翁作用,才能激发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小学生最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够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分析他人的学习成果。组织小学生在学习过后多多反思,并评价他人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能够加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例如,在课堂小练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改正提高,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认识到他人的优势,找到自我提升的动力。

  综上所述,构建自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给小学生客观的表扬,促进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让小学生在情感上认可自主学习,才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理解不仅是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但它是一个中间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强调理解在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是把理解当作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去追求,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中心环节去给予充分的关注,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理解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它是对知识进行掌握、应用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继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理解本质剖析自主建构 知识网络

  在数学教育界,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学生应该要理解数学。原因何在?因为数学理解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解不仅是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但它是一个中间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显然,我们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是希望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进而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最终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所以,我们强调理解在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是把理解当作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去追求,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中心环节去给予充分的关注,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理解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它是对知识进行掌握、应用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继学习的基础。

  1数学理解的涵义

  关于数学理解,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等认为:“一个数学的概念方法或事实被理解了,那么它就会成为个人内部网络的一个部分……理解的程度是由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的。”王光明教授将数学认知理解界定为“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知识的个人心理表征,不断完善和发展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并能将纳入知识网络中的新知识灵活地加以提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陈琼教授认为:“数学理解是学习者先认识数学对象的外部表征,构建相应的心理表象,然后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动态过程中,打破原有的认识平衡,将数学对象的心理表象进行改造、整理、重组,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以便抽取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及规律,从而达到对数学对象的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理解解释为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以上关于数学理解含义的阐述,主要是针对数学学习中的理解而言的,它们可以统称为数学认知理解,本文所探讨的数学理解即是指数学认知理解。本人认为数学认知理解是指学习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学习对象的外部表征,并构建相应的心理表象,然后经过思维加工,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将数学对象的心理表象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从而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逐步认识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促进小学生数学认知理解的策略

  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理解,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2.1注重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促进数学概念的获得

  在新知教学中,为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要借助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蚂蚁、瓢虫、蟋蟀三种小动物在树叶上的锻炼情景(蚂蚁、瓢虫沿着树叶边线运动,蟋蟀沿着树叶中间的茎运动;其中瓢虫跑完一周,而蚂蚁没有跑完一周)。然后引导学生“边欣赏边观察这些小动物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并对小动物运动的路线进行分类,周长概念的引入便自然和谐。在这样有典型具体材料做支撑点的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对周长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

  2.2注重联系具体的生活原形,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找到它的原型,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数学变的生动起来,这样学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例如,平行线概念的教学,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操场跑道直道、窗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五线谱谱线等,唤起笔直的直跑道线、窗框的上下两条边等学生熟悉的事物的表象。然后设问:如果把这两条跑道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它们会相交吗?这两条窗框的上下两条边、两根谱线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这样引入,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并借助于想象活动,较好地解决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2.3注重数学知识本质的剖析,促进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数学知识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剖析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把握知识的实质,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例如教学《认识周长》时,学生只有对周长概念中的“边线”、”一周”、”长度”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弄清了,才会对周长这个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如何在教学中剖析数学知识的本质呢?一是狠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很多数学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在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平行线的定义是“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学习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和“两条直线”这几个关键词不放,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概念中的关键词去掉一个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平行线的定义中去掉“在同一平面内”,学生便发现会产生图1的情形;去掉“不相交”就会产生图2的情形;去掉“两条直线”中的“直”字,就会产生图3的情形,

  显然,这些都不是平行线。从而让学生明确成为平行线的三个基本要点,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二是巧用变式。就是不断地变换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的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如在三角形的高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的底和高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高的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三是加强对比辨析。加强对比辨析、举反例等进行概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这个概念时,出示大小不同的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分别用涂色部分表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接着提问:“涂色部分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用“二分之一”这个数表示?”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的方法深化了这个概念。学生说:“阴影部分都表示这个图形的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又如教学射线、直线这两个概念后,老师提问:“小胡同学认为,在一条直线上任意点一个点,就得到了两条射线,因此,直线比射线长。”你同意他的观点吗?通过辨析,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他们之间是不能比长短的。设计对比辨析,泛化现象就不会发生,同时概念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在注重数学本质的同时,对一些概念的定义、法则等适当地作了淡化处理。但这并不是不重视概念的教学了,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概念,真正理解概念,体会数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的“淡化”是为了真正的“强化”。

  2.4注重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给学生足够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新知的形成过程。同时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不是把前人的知识宣讲给学生。有一种说法: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建材超市的经理,为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不是一个房地产的经纪人,把盖好的房子卖(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猜测、判断、归纳、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出概念本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体验概念“再创造”的过程。

  如循环小数的认识,首先,通过大自然中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等现象感悟“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循环”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进行10÷3和58.6÷11的计算。当学生怎样计算都除不完而产生疑问时,再引导学生观察每次除得的商和余数,并让学生思考: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会怎样变化呢?随后,通过交流研讨,从而自主建构循环小数的意义。

  2.5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促进对数学知识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后,要抓住时机,及时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练习的针对性要强,覆盖面要广,要涉及到概念所有的外延。

  如在认识平行线概念后,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有平行线,这类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又能令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安排判断练习,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平行线?为什么?学生不难找出哪个是哪个不是,但关键是要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这是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再认识,能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再可安排找平行线活动,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线?当学生指出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对角线是平行线时,引导学生讨论,同不同意这观点,学生争辩的焦点是这两条直线在不在同一平面内,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使大家清楚地看到这两条直线在新创设的同一个斜面内,完全符合平行线的定义,在问题到圆满解决的同时,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理解是一种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思考与行动的能力……也是一种与机械背诵与固守答案相反地实践能力。”(Wiske 1977)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加强数学知识的一般应用外,尤其要加强知识在新环境中的运用,如学习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以提高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进而能够在实践中主动体验教学的价值与魅力。

  2.6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一再强调:“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教学到了一定阶段,要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组成知识系统,穿线结网,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种系统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也有利于知识的检索、提取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 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后,教师提出既然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从多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那么梯形面积公式与这些图形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教师运用电子白板演示:1.将梯形上底一个端点向右一侧平着拉伸,使之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上底与下底相等,(上底+下底)×高÷2=底×2÷高×2=底×高,即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2.将梯形下底两个端点向中间缩,使之成为一个长方形,这时梯形的上、下底就变成了长方形的长,高变成了宽,(上底+下底)×高÷2=(长+长)×宽÷2=长×宽,即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将梯形上底逐渐缩短,最后缩成一个点,即上底为0,这时梯形面积就转化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这些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总之,数学认知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灵活应用知识,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不断提高数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学会数学地思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xx.8

  [2]《数学方法论入门》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xx年版

  [3]《为深层次理解而教》《江苏教育》20xx.12

  [4]《数学理解之面面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阅读,就是看,并要领会其内容。数学阅读是指在数学学科内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会学习的教学。

  课堂教学本身需要阅读。 我班有个学生,每次测验时,做计算题总是漫不经心,等到时间飞快地过去大半,他也全然不急,因为他能在五分钟之内把所有的应用题做完。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还有一位学生,平时看他上课不怎么专心,可成绩却不错,在交流学习经验时,他说他课前总会看看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后无论做什么题目,都会认真地阅读思考,然后才动手做。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不正好说明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吗?

  数学学科本身需要阅读。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因此,数学阅读也不等同与语文阅读,具有自身的特点。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因此做习题时要求认真细致、反复推敲、勤思多想;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灵活转化习题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等,这些对应用题的教学尤为重要。但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比较注重演算步骤、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而忽视对数学阅读的指导,使得文本语言无法正常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在平时作业或考试时,不愿如此繁琐地伤脑筋,根本不进行阅读。

  如这样一道题目:仔细观察下面的算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答案。

  33=9 66=36 1313=169

  24=8 57=35 1214=168

  (1)直接写得数:

  2525=625

  2426=( )

  (2)如果㎡=a,那么(m-1)(m+1)=( )

  像这样一道题目,需要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第二行算式与第一行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就完全是考察学生对数学、对数字的感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了。如果阅读能力不强,就只能是靠列竖式来解决了,而对第二小题,只能是抓耳挠腮干着急了。 更有部分学生因此而丧失做此类题目的信心,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造成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社会发展需要阅读型的人才。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数字化,不具备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近年来,与实际关联十分紧密的`题型,已成了考试题型中的新亮点。

  如:阅读改错。(在原文上修改。)

  黄武斌叔叔连续工作几天没有休息实在太累了,当他睡醒太阳已经偏西,看看时间是下午四时。他赶紧开动摩托车,摩托车以每小时45米的速度回到单位。他的办公室在三楼,足有10千米高,由于疲倦登上办公室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天气炎热,他感到口渴,于是随手把一瓶容量为500升的润田纯净水喝光就马上开始工作,埋头苦干终于把所有事情办妥才下班。下班后来到水果店,看见苹果又大又新鲜,每个重200千克,挑了两个高高兴兴回家去。

  阅读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马上就能看出这是单位名称出错,可也有部分学生对此类题型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又如何能考出自己满意的分数呢?

  那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呢?我的体会是:

  1。 老师与学生应重视数学阅读,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阅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阅读课程的开发者,这样就使老师能主动地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

  2。 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数学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让学生慢慢养成数学阅读习惯。要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达到愿读、会读、乐读三种境界。

  3。 在阅读前老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害问题,列出提纲或编制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4。 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反复推敲、勤思多想。在阅读中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等,这些对应用题的教学尤为重要。

  5。阅读后应及时交流、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与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形成正确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作用

  1.在数学课堂上整合多媒体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研究数量关系和图形的知识点,从小学就开始进行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小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能够用理性的思维模式进行问题思考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大多数知识点是有关点、线、面等一些抽象的图形以及一些公式、数学特征、定理等相关知识,非常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刚接触到数学时,觉得这些知识非常难以理解,这个时候老师用“填鸭式”的讲解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大量的'数学试题练习使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逃避心理,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小学生会比较排斥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具体的文字、动画或者图形,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够增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而能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认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在数学课堂上整合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参与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合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参与和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是为了将这些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问题思索,并能够和周围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够提高数学的实用性。在课堂上,老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组织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参与实践能力。

  二、结语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数学,能够使学生从小养成积极探索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之一,它能够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能够用理性思维进行思考,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合多媒体技术,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需要的数学技能和知识,使数学知识能够为学生在日后的创新思维以及科学推理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通常而言,小学生思维活动的重点为形象思维,是学生想象力的显现。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当中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为想象与表象,表象即是对于以往认知和感觉过的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的影像,可借助直观鲜明的形象展示现实,同时也有部分的归纳性。如果不具备表象,也就无法进行形象思维。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实物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认知,能够进行实物感触、进行实际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的影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与图片、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取得客观全面、丰富多彩的表象,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时,可由教师预先展示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例如,地球仪、篮球、足球、瓶盖等,并让学生列出在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如水杯盖、碗、乒乓球、高尔夫球,借助真实感知生活当中的实物,让学生对于圆形的物体具有直观形象的认知。立足初步认知,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圆形的教学模型,并对照课本,圆作为椭圆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当椭圆自身的离心率与0相等时,就会使得两个焦点形成重合,形成了一个圆形。并在教学模型上找出两个焦点形成的重合点,通过将实物教学模型与课本知识相互结合,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并在学习当中构建明晰的表象,使得思维趋向于理性化。另外,可在教学当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课件,与动态的影像视听相互结合,演示出思维发展的趋向,这样可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会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较少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而是听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于知识缺乏感性的认知,这也会使学生难以锻炼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经过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直观形象的表象。可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能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可是由于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在教学当中开展动手实践,就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混乱。鉴于此,教师较少开展动手实践课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当中,教学目的为指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两个点之间的位置方向,可由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开展动手实践课程,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学校平面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实地测量校园里的各类建筑物的实际位置,并在学校的平面图上将测量数据进行标注。借助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位置与方向知识,并进一步认知平面图的重要作用。

  三、有效利用数形结合

  数作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而形为具体化的图形、实物、教具等。数与形两者具有密切关联,学生应该先从形的层面形象思维,认真细致进行观察、实际动手操作,相互比对,经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基于感性素材抽象化,方可取得有关数的知识。例如,课本当中的相关例题,在作为数量关系表示时,可合理地应用各种色彩以及现实生活当中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各种现代的`科技产品,通过展现这些实物,既能较好地表述数量关系,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因为应用题充分融合了文理、算理、事理三个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学生看到后难以在大脑中出现直观形象的表象。借助线段图可以体现出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数转变成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因此,绘制出正确的线段图,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表象,使数量关系从复杂转变为明晰。应用线段图、数与形结合等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想象力,既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达成了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的相互补充。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篇02-24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12-0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选(15篇)05-15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