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5 17:18:35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摘要】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运用,是指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的有效策略。先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知能力,后教师为了抓住学习要领,实现少讲精练的教学标准。

  【关键词】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用分析

  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学中处理好学与教之间的关系,该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教学中不仅能充实自己的知识能力,更能填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一、“先学”的教学模式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将“先学”看成是简单的看书或者预习,把课前预习与先学融为一体,其实先学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简单的指导学生开展知识导读,虽然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任何人都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应组织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学习,更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学中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等相关内容的时候,第一要求学生探究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其意义;第二操作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探究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状况;第三培养学生的抽象以及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学习规律。然后做适度的教学指导工作,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以及小黑板做出自学指导,但是在使用时做到明确时间、目标、内容、方法等,学生在自学指导中做好目标引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路,学生在今后其他知识学习进程中也能运用该方法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后教”的教学模式

  先学与后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承上启下,这里涉及的后教不仅是指教师讲解,主要是教师教学指导后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模式。完成检查题目以后,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面做模板演示,通常如果检测题目难度适中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上台示范,只要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中等生和优等生也大部分能够掌握,通过教学更正找到学生做错的部分,并给学生讲清楚错误原因,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教师充当主持的角色,给学生营造更多自我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若能够放松心态,认真的探究问题,很多看似很难的问题也容易解决,很多学生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是无学习自信,在没有做题之前就否定学生的能力,因而主观上认为自己做不好,但是教师让学生转述问题,学生在此期间强迫自己认真理解,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效果,学生感觉问题没有预想的难,就会树立自己的学习信心。学生的合作学习一方面要借助于更正检测,另外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做好跟进,比如难度较小的问题最好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获悉答案,每个小组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如若全班讨论中不能获悉答案,那么就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帮助学生做好归纳和总结,教师当堂写出板书,让学生在课堂范围内开展记忆,加固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全班如果有一个学生能够讲解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教师就不要急于讲解,教师应在此刻应退居幕后,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借助课堂互助精神将问题解决的主导权利移交到学生手里。

  三、“训练”教学模式

  完成上述两个教学环节以后,就需要做到当堂训练和推进教学,当堂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哪方面掌握的不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针对性指导,做到“堂堂清”不至于让学生在教学中掉队,同时训练的时间不能低于15分钟,通常在20分钟左右,根据教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学生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如果不勤加练习,那么非常容易遗忘,因而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最好要让学生巩固以往的知识,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分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训练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练习相关习题,该练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学生通过模仿对概念和定理有初期感悟,如果学生不会做,教师需要做适度指导,教师在此刻需要将关注点放到学困生身上。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数学教学模式,教师要想了解教材的特点,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让学生在自学策略指导的前提下,结合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重要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真正的完成“堂堂清,天天清”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关守仲,马金辉,戴长春,刘路登,李永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xx(02)21-22.

  [2]米多策.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xx(01):19-2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及特点,在教育思想上如果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则会导致创新知识能力的缺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数学知识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联想,活跃他们的思维,有助于调动创造性,增强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实例进行讲解

  新课改下,数学的教学方法要求结合实例,教师要将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多方向、多角度去分析问题[1]。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均数问题》一课中,以学生成绩为例,已知三名同学的数学期中考试分别是95分、93、及88分,要知道他们三人的平均分,就得结合“总数÷人数=平均数”这一运算公式,先求出总分为276分,再除以3人,最后得到平均分是92分,这个问题就是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延伸性的练习内容:假设自己进行了三次跳绳运动,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要想三次平均成绩可以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这就要求运用倒推的方法,三次跳绳而平均数是80下,那么总数就是240下,用三次的总和减去前两次的数目就得出第三次的成绩是97下。这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该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多方面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就可以逐步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养成创新能力。

  三、设计教学实验以直观感受创新教学

  由于数学知识的连接非常紧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用文字进行讲解,这样会增加教学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点,设置带有启发性与关联性的教学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中所包含的特点,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数图形》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数线段的条数,数三角形的个数等问题,不仅是凭直观数简单的数,还要考虑图形的组合。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好奇心和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借助数学教具可直接观察图形的构成,用三3根小圆棍在桌上能摆出一个三角形,而4根小圆棍则摆出了两个三角形,三根三角形则需要7根小圆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以上几种不同情况在表格中列出,摆出的三角形分别用了几根小圆棍,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并在旁边画出图形标示,课后可以找找生活中三角形的物体,引导学生加以思考,活学活用,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实验素材,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用具等辅助工具,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遇到有深度的教学问题时,勤于思考,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

  四、以小组学习方式开展创新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改革,通过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探讨,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为将来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引导组员之间进行讨论,有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既促进了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又使每个组员都能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活动中,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以《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为例,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几张不同面值的纸币,在课上模拟出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场景,小组成员分别体验顾客和销售员之间的对话,充分感受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及相应的购买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还能利用小组成员之间并不相同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交流各自对于创新思维的心得体会,让他们勤于思考,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了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并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使组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经一步提升[3]。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这样以后在任何情况中都能勇敢面对,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学习效率,在各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自身的教育理念,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时常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外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与机会,还能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竞争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及好学上进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活跃思维,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地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创新的习惯引入生活,密切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摘要: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新趋势,已逐渐被国内教育与同行所认同,并且问题解决正逐步成为一种主导的数学教育模式。小学数学及小学生数学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亦有其区别于其它阶段的内在规律性。当前,深入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类比、假设、验证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之后,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产生和获取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的能力。它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过程,追求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教学理念的问题解决;二是作为教学方法的问题解决。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把问题解决引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解决的教学注重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的方法和数学发现过程、探索过程以及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组织学习和分析探讨才能得到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进行适度的知识创造。

  第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中,师生通过问题解决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并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其教学过程强调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的是数学的内在逻辑过程和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三,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数学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教学为主要形式。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并科学地释疑、解疑,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四,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意识,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教师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某些知识点恰当地放到相应的实际环境之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然界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和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促使学生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不断加强。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1.确定问题。教师要在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

  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2.引导粗解。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有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

  3.讲评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

  三、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三个关键1.“好问题”的科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所谓“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够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分析与判断,对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帮助;应当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即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和魅力;应当具有开放性。即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好问题”的选择要靠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接近准备进行教学的新知识;“好问题”的提法要有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现实性,最好能使学生激发较强的解决问题的需要与欲望;“好问题”的安排要合理、要由浅入深、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多次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巩固学生解决更“困难”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2.问题解决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教师创设情绪环境,它主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比如,用语言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鼓励或帮助学生下决心来解决问题;对原问题作适当的提示,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或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当即能解决的小问题,并在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发现”、“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才能的教室环境: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为探索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为数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切忌责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班级的集体学习活动,使班级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智力团体。

  3.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在整堂课中,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怎样组织讨论和交流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理解问题,寻找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或专注于个体探究活动中去。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疑问;作出合乎情理的猜想并求解;积极主动地对别人和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并善于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推理,找出关联,解决问题,并能够用数学事实和论证判断正确性。同时,要大胆、流畅地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四、问题解决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问题真实性的追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但真实世界的问题具有的高度复杂、棘手和不确定性特点是与现今大多数学校普遍推行的规范明显冲突,并且常常不能很好地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课程、测试和教学评价相吻合,甚至有时还与知识内容完全不相符。因此教师应着手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程度的真实问题来促进真实性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问题的绝对真实。

  2.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体现。问题解决教学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学习和教学,但是如果完全打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来组织知识,又可能使所获的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3.教师作用的发挥。问题解决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同时,学习评价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个棘手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强调整合式和情境性评价,并且要以真实性的方式实施,是内嵌的、透明的、动态持续的、非传统的和非封闭定向的评价。教师不但要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获得,还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自我反思报告的评定、自由创造评定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弄清评价的功用、内容、形式、过程、方式、组织方式、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一、微课研究背景

  (一)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二)微课的意义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把微课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符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二、微课案例评述

  (一)微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先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把微课运用到学生的预习阶段。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但常常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不住,而且就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难以突破。如果不解决这些“关节”问题,那么学生的预习就是无效的。对此,教师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知识点做成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如在预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很多的学生对分母相同的条件下,分数之间的加减,即分子之间的加减,不是很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课前制作了一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预习时将错误的想法消灭于了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了算法和算理。这节微课有效提高了学生“先学”的效率。

  (二)微课《植树问题》,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也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设计大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整个的知识链条中自觉地感悟知识。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不是很强,以至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微课却可恰恰打在学生的困扰之处,能够用比较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通过微课视频,先提醒学生要做的`题是“两端要栽”,还利用图片举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间隔”,然后利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将例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段图,画三个点出现两条线段,画四个点出现三条线段……引领学生观察得出“画的点数总比得到的线段数多一”的规律。最后,我又用小路替换线段,小树代替线段上的点,再观察发现期间的规律:种树的棵数总比树的间隔数多一。得出了这个结论,例题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仅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还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微课《称面积》,有效拓展了书本内与外的技能学法

  在课后,适时使用微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课堂教学的容量一般比较大,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教师有必要制作微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整合,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如在学生学习完“公顷和平方千米”后,我制作了一个微课“称面积”,先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我省我市的实际面积?在学生苦思不得其解之后,教师要及时教授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这节微课,有效拓展了书本内与外的技能学法。

  (四)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有效激发了星号题的探究乐趣

  在数学课本中有一些星号题,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使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数学课本一年级下册有一道星号题,内容是“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入圈里,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是一道典型的九宫格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难度。一年级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个填写九宫格的口诀,简单易学,对解答这道题很有帮助。于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了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讲授环节从这道星号题入手,继而引出九宫格的填写口诀,再结合九宫格图进行点位分析和数字的对应填写,接着进行纵横行的数和验证,最后推导出任意九个连续数字填入九宫格的步骤和规律。这节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却花费了教师大量的心血,最后呈现给一年级学生的方式是通过QQ空间或者微博,同时要求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视频,学方法,解难题。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口诀到验证的科学推导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反响:一年级学生及家长非常喜爱这节微课。亲子共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全班学生都掌握了这道星号题的破解“秘诀”。“我要挑战星号题”“星号题真有趣”成为了学生学数学的热门话题和探究学习时的目标。这节微课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综上所述,这几节微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微课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点,利用课内和课外两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和探究,并制作深入浅出的微课,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后探究等环节都能有效利用,进而使学生真正走进微课的学习,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李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三立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还有的学生得到在初中将要学习的角:210°=180°+30°、240°=180°+60°、270°=180°+90°、225°=180°+45°等。甚至还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三角板找到了更多新的角。实际操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在求异中进行创新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发问。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应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看似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师“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积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360÷(120÷3);3×(360÷120);120:3=360:X。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1、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励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用了不到一分钟。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与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2、重视多向交流,在多向互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从课堂教学改革上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先用电脑显示了“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65—3=62,62—20=42;有的学生用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学42—28,因为是退位减法,难度增大了,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摆小棒,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有的学生模仿前面竖式的做法,有的学生在摆小棒中受到启发,用30—28=2,2+12=14;有的用12—8=4,30—20=10,4+10=14。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难点处让学生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质疑。两次有层次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在教学的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摘要】乘除法计算能力,是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不仅是学生进行高年级数学学习的必备条件,更是他们在今后一生中的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生存技能。所以,我们要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对乘除法教学加以重视,努力进行教学的优化。【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除法优化对乘除法教学的优化,要考虑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接受特点,根据趣味性与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易于理解。此外,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维、组织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有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策略,分别进行介绍。

  一、趣味性的表内乘法教学

  传统表内乘法教学以背诵为主,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丧失学习兴趣。我们的表内乘法优化教学,以背诵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趣味性方法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对表内乘法知识的掌握自然也更加牢固。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前制作动画课件,在课堂进行播放。动画中有三只小鸭子和两头小牛在一起,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加法,算一算画面中的小动物一共有几条腿,学生根据2+2+2+4+4=14的算式计算出答案。随着教师鼠标一点,画面中的小鸭子和小牛分别站成了两队,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对题目进行简化计算。学生们通过分析题目,根据“二三得六”和“二四得八”的口诀,再计算6+8得出答案,使他们体会到了乘法是加法简算概念的意义。

  二、生活化的表内除法教学

  表内除法是表内乘法的逆向思维,所以教学应该更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具体教学的优化策略中,我们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点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在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小龙一家三口,妈妈买了12个橘子,如果平均分配,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分到几个橘子?学生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快就根据“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判断出每人可以分到四个橘子。接着教师修改问题:要是壮壮到家里做客,将橘子平均分配,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学生们通过总结,虽然人数变成了4个,但是橘子总数还是12个,仍然可以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只不过每人分到的数目成了3个。这样的教学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了乘除法间的关系,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混合运算的解题训练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能力,需要通过解题训练来进行培养。单纯的计算题只是对学生养成运算能力具有训练作用,而通过解答应用题的训练,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所以我们在解题训练的优化教学策略中,以应用题为主,力求使学生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例题:妈妈在超市买了一条2斤的.鱼,每斤8元。还买了4斤芹菜,每斤2元。她给了收银员100元钱,问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钱。教师先引导学生,这道题可以用付款的总数减去消费总价得出答案;也可以用付款的总数减去鱼的价格,再减去芹菜的价格得出答案。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解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通过100-(2×8+4×2);100-2×8-4×2两种计算方法完成解题。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题中芹菜的总价为8元,相当1斤鱼的价格,可以进行简算。学生受到启发,通过100-3×8的方法完成解题。这道题本身很普通,但是教师根据题目,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有效发展了解题能力。

  四、有余数的除法应用探究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因此我们在此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具体应用途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有34名学生,分成6排站队。要保证前面五排的学生数目一致,前五排每排应有多少人,最后一排应有多少人”。之后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们开始利用34÷6=5…4的方法进行計算,但是发现站成了7排。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将前面五排和最后一排分开考虑。学生受到启发,用5当除数,通过34÷5=6…4的计算过程,计算出前五排每排应有6人,最后一排应有4人的答案。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总之,通过注重趣味性与生活化的教学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知识,养成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引导为主的解题训练,带领学生广泛参与,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探究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快乐。这些教学优化,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对话教学其实并不仅仅是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的知识问答环节,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包含着教育意义的聆听和倾诉。对话教学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开放内心的世界提出了需求,对话教学在教学中渴望得到双方世界精神的沟通。对话教学允许学生与教师两者有不同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路,产生思维上的冲突和撞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向深水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也相应添加了对话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有它优势之处。

  1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原因

  1.1学生需要足够的关注和公平的看待:

  由于当今时代特殊的独生子女较多的特点,许多学生比以往更需要得到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更加公平的看待。学生往往在得不到关注的时候,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难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长远看来,对学生的发展和个性成长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教学的进程中,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教师能够最大范围的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在不自觉中弱化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在班级和课堂中的参与,这对这些同学是及其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应当鼓励教师应用对话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度。

  1.2在教学中轻视对话教学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先将知识点一一地告诉学生,省略掉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压抑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渴望。学生在学习过后,知识仅仅记住了知识点,并不知道知识点所蕴含的.真正内涵,对知识如何应用也很难理解。不利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起对话教学的作用。在课堂内,调动起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推动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做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才能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偏移,使学生专注的进行数学学习。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之一,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以《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将一串3的加法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共有多少个3,学生经过简单的数数之后会发现有15个3,教师这时可以提问学生,这个加法式等于多少呢?学生有的会开始进行一步一步的计算,有的会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这时不应该对进行加法计算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否定,教师首先应该先对学生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再紧接着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更简单的算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以短小的加法式先开始提问。学生会发现同样数字的加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特殊的联系。教师在一问一答之间,就将冗长的加法式子简化成了乘法式子,将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揉碎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与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将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得到完整的知识。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让学生提高在课堂内的参与度,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寻求知识原理的积极性,相较于传统的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教学方式而言,也提高了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2.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素养:

  在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这一教学方式,也决定了必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一传授,更在于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小学生学习能力极强,然而也容易走捷径,相较于自己通过探究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教师直接传授,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着重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任何阶段的教师,因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定型。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也较差,这使得教师在小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显得尤为重要,对小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着重注意对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希求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鉴于对话教学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疑惑和矛盾进行认真的倾听,对知识的内容在对话中进行升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话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正确并且深刻的理解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应用,有助于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柔化课堂学习氛围,推动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长远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紧密,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充分发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先介绍创设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随后提出了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力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同时它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及经历限制,对于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思维水平较低的问题,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下掌握数学知识。同时,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上的引入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很多小学生都认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是,数学课堂上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另外,由于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这样熟悉的情境有话可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水平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且数学知识的构建是源于对生活的积累和升华,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一道难以越过的鸿沟。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进而帮助学生跨过鸿沟,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水平。如在讲授“149+99,187-99”这一类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简便方法,即“149+99=149+100-1,187-99=187-100+1”,然而对这种方法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个要减1、第二个要加1呢?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个非常贴切的生活情境,即在实际生活中“付整找零”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具体化,最终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水平。

  三、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减少新知识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降低了知识习得的难度。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基于生活的视角,营造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明的妈妈手里有个苹果,她将苹果分为一大一小两半给小明和弟弟,小明和弟弟都很喜欢苹果,都想要吃大的一半。无论谁吃到较小的一半,都会比较生气,觉得妈妈的分配有失公平。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明妈妈应该怎样分,才能让小明和弟弟都觉得公平呢?”学生会说:“两半苹果一样大,就是公平的。”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两半的苹果还能称其为一个苹果吗?”借此,教师就可以引入分数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们认识二分之一概念。情景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分数的概念。在教授学生“第几”和“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晨间会操时的队形进行排队站列,向同学提问:“一队有多少人?从自己的前方开始数,自己站在第几位?从自己所在队列的后方开始数,自己站在第几位?”排队的形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继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第几”与“几”的概念进行区分与联系。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情景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准确了解数学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正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处理生活问题时,能够形成数学思维,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游戏以及实物演示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创建,帮助学生在具象化事物中习得数学知识。

  四、教材教学知识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帮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习得数学知识。教材知识的生活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基本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只对图形的形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具体说出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存在形式。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生活实物中都体现了不同的数学图形。采用这种回归生活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受到教材的束缚。从生活中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知识回归生活是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关键环节。

  五、训练习题生活化

  课堂练习是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测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式。习题训练是数学教学中重要而又枯燥的内容,所以教学生活化离不开训练习题的生活化。生活化的习题更能给学生亲切感和熟悉感。例如,在教学简便算法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道等式:186-98=186-100+2。很多同学会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假设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如:“小明和爸爸去商场买东西,爸爸手里有186元钱,爸爸买了一袋面,价格为98元,结账时,爸爸拿了100元付账,收银员找给小明爸爸2元钱,即186-100+2。”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练习,用具体的生活实际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掌握数学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理论,从而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体育课时都喜欢做什么运动?”这样,学生在体育课时便会注意观察周边同学的情况,开始初步接触信息收集与整理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探索出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现代化教育技术具有动态感强、图形清晰、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得教学更加的直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加对抽象以及难懂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学习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现代化教育技术具有动态感强、图形清晰、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得教学更加的直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加对抽象以及难懂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年龄较小,几乎是受兴趣所支配,所以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通过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由平移和旋转获得一些精美的图形,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们都纷纷摇头,之后教师回答说“只要学习了今天的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来的?你们想不想学习?”,学生回答都说“想”,之后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获得新知,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学生不受约束,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1]。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难点知识点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形象思维较抽象思维发达,而小学数学知识中有许多的抽象的知识点,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一些重难点知识点,可以围绕重难点知识点,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学生可以快速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本课的重难点知识是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围绕这一重难点知识点,通过教学案例,呈现整个方程解答的过程,然后先让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存在疑惑的地方,与同组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参与学生讨论中,为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讲解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并让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并反馈给教师,通过交流与讨论,我们知道了在解方程时,应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在方程的两遍同时减去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使得x的系数为1。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使用总结的解方程的方法,进行方程的解答[2]。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生成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发现知识过程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帮助。例如在学习《圆》时,教师首先让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圆形的精美图片,感受圆的图片带来的美,同时还应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形,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让学生用圆规画圆,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利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学生画完后,让学生们总结画圆的方法,即定长、定点、旋转一周,最后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根据多媒体的提示,进行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认识半径、直径。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3]。

  四、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当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由于多媒体课件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完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任务时,拓展学生思路,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长方体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全方面的了解长方体,从二维空间上升到三维空间,而且通过多媒体,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以便于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这也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如圆柱体可以由长方形的长边或宽边旋转形成,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教师很难动态完成这一过程,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够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的灵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效果。

  五、总结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的直观、生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于现代化教育技术,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并注意信息资源的更新,应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而实现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禹晓林.谈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xx,(20):40-40.

  [2]李德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xx,(2):24-2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1.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1.1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整合。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重视数学中的思想情感教育。

  1.2基础性与智力性的结合

  小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在数学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在这一特点下,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数学内容基础性和智力性的区分和结合,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

  1.3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通过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教学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尝试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理论和时间的完美结合。

  1.4形成了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考试随着数学教学变革而发生了改变,逐步形成了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只以考试分数为定论的模式,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等方面的评价。考试的形式和类型也在逐渐多样化。

  2.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2.1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性情不拘一格。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注意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小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才能开发,从而被教师挖掘。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注意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压抑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活跃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如通过提问问题的诙谐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的良好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数学学习动力。

  2.2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科在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在进行课堂、课外练习时,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的应用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有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学习内容,以此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与数学有关活动,发动学生搜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如数字游戏、数学教具的制作、数学故事会、数学黑板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的学习重在逻辑思维的建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下慢慢形成。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意识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数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另外,在数学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比如假设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等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个问题时,如果有多种方法就要尽量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最简方法。

  2.4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和自身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得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各种学科资讯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当代的优秀人才。数学教师要在新课改中与时俱进,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知识,紧扣时代脉搏和数学教学的实质,同时,数学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极为重要。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很容易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还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反思总结,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3.结语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教学包括“教”与“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结合讲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多学习,多总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一、课前生活情境应用

  现在小学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感知数学。那我们首先来说说课前的生活情境应用,说到课前就涉及到预习。我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指教师在上这堂课的内容前要求学生一定要看书,看懂书上所写的什么的,而是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做与该课有关的生活上面的预习。比如学到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学习方面的预习,“你们周围有哪些东西像三角形的东西啊”“这些东西有哪些不同呢”等等。这样生活化的预习,是将数学知识现实化,不会让小学生太有负担,也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有助于他们有热情地好好学习。

  二、课中生活情境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有效生活化地学习数学。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学到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手表等等,还有就是可以展开一些活动让同学们认识时间,探讨时间。比如跳绳的活动,同学自愿跳绳,跳100个或拍皮球100个,另外的同学计时,最后看该同学用时多少,多少分,多少秒等等,这样也更能让同学们更生活化的理解时间。例如,学到圆时,老师可以带飞镖和玩飞镖的圆盘来,先让同学们试着玩玩射中飞盘的'圆心,然后就可以渐渐深入的讲解圆的知识,包括圆心、半径、圆周率等等。比如学到圆时,老师也可以带个呼啦圈来,先让同学们转一转,滚一滚,然后可以提提问,为什么呼啦圈能像轮胎一样滚动呢,轮胎为什么又能滚动呢等等,然后渐渐地深入到圆的相关知识。这种情景创设与问题引导,是生活化的,比较灵活有趣,不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讨论,学习,快乐而又实用。同时这样也会让同学们更加关注生活周围的事物和与该事物相关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课堂效率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活情境在课堂上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再来多举几个例子。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学到人民币,对于小学生来说,货币的概念比较复杂,所以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更能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分成两方,一方是买方,令一方是卖方,利用同学们的铅笔盒、笔、本子、橡皮擦等等作为道具,进行买卖交易,这样两方都能通过这种情景创设的游戏理解货币,分清货币的币值等。然后老师再趁热打铁,更深入地讲解与货币有关的知识,如币值等。还有当学到小学数学知识平均数时,也可以适当创设情景,如老师带糖果道具到教室,给一个同学17颗糖,另一个同学只给3颗糖,老师问同学们,这公平吗,你们认为这样分配好吗,不好,要怎么分配才行呢等等。提问了同学们会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论,比如老师应再给另一个同学14颗糖啊,第一个同学应分给另外一个同学7颗糖啊等等,有了前面做铺垫,老师就可以更好地讲解平均数和平均分配了。

  三、课后生活情境应用

  课后老师一般要求学生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前面学了的知识,不关这样,老师也可以布置生活情景化的课后作业,或者老师可以直接带领同学通过生活巩固学过的数学知识。比如,一个最常见的,小学数学我们会学到度量单位,长、宽、高等,学了这堂课以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之后量量家里、周围的事物的长、宽、高等。如,弟弟妹妹有多高啊,家里的床有多长多宽啊,自己的书桌多长多宽多高啊等。还比如,学生学了小学数学数据的统计时,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课后做一次统计,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一个十字路口,让学生们统计每分钟经过路口的车辆数等等,也就是让同学们做个实际的统计,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做到巩固统计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文所阐述的观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多应用生活情境,会让学生们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发现数学的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观察力、实践能力等的提高,它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教育事业繁荣向前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案例】

  在教学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刚出示了例1:“2.953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

  生1:老师,是3.00。

  生2:不,应该是2.95。

  生3:我觉得应该是3.10……

  课堂气氛瞬即热烈起来了。

  我本想让学生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迁移思考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但学生猜想的答案让我意识到,如果在这时我打断学生的争辩再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猜想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答案呢?”

  生4:因为2.953接近3,所以2.953≈3,但因为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根据小数的性质,2.953≈3.00。

  生5:因为2.953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我认为应该看小数部份的第三位,千分位上是3,不满5,要舍去,所以2.953≈2.95。

  生6:因为2.953接近3,但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十分位和百分位上的数都满5了,要向前一位进1,所以2.953≈3.10。

  听完发言后,我再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猜想过程,结合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去认真地思考、讨论,哪一个猜想的.方法是正确的。同学提出了不少的疑问:

  生7:要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要把它们先看成整数呢?

  生8:运用四舍五入方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时候,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那么求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应该看哪一位呢? ……

  在同学的质疑和思辩中,学生们逐渐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清晰起来了,其实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似,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

  【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理念,就这节课自己的教学,谈谈下面几点认识:

  (一) 努力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改进了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观察、提问题思考的一步步引导下,很难充分地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份主动性尤其珍贵,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如果当学生说出猜想的答案时候,老师就马上制止了,继而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原本教学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思考,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相反地,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并没有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而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正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因而他们勇于猜想;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同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出错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学生提出了好几种猜想的答案,教师并没有因为对的答案而忽视了其它想法,因为每一个猜想过程都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建,如把2.953看成3.00近似数的同学就是受了小数性质负迁移的影响。教师立足于学生猜想的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猜想,能使学生正确、深化理解知识,重塑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赞许和耐心的态度聆听学生每一个猜想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

  (三) 引导学生学会猜想

  一个学科只有大量的问题提出,才能使它永保青春。正因为历史上有诸如歌德巴赫猜想、费儿马猜想的提出,数学科学才发展为今天壮观的现代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以此课为例,如果在学生说出答案后,我便马上判断对错,而不是让学生分享猜想过程,久而久之,会使其他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猜想在数学学习中是“凑热闹”或“渔翁撒网”,随便说出一个或几个答案去碰碰运气。猜想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它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下的合理推测,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而不是凭空想象,因此学生学会怎样去猜想,形成良好的猜想意识十分重要,如引导他们怎样整合材料、提出疑问,有如何猜想结果或问题解决的途径。猜想的实现途径,可能是探索试验、类比、归纳、构造、联想、审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等,老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数学思考进行猜想,注重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在这一大环境下,也有了较为巨大的改变。由于网络学习的诸多便利和智慧教育的优势,丰富了课堂教育形式,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于这一趋势,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对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课堂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结果。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造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内容。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能更好地帮助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有效建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对于智慧课堂的基本阐述

  培养学生对于思维的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主性是智慧教育的主要内容。智慧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智慧课堂因此也就应运而生,智慧课堂更多地加强了技术和教育的交流,必然会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含义

  知识的接受者,其智慧能力可以在智慧教育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使得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教育的学习环境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同时智慧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内容的多元性以及探究性等,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智慧能力进行综合锻炼。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路线

  是否实现了提升学生智慧能力这一目标是判定一个智慧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智慧教育的实施,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提升自身能力,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路线为:将日常教学任务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智慧教学的理念,结合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不足

  教师对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较为欠缺,更多的只是简单往网络学习空间上传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类似小图书馆的空间。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没有在网络学习空间的环境下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网络学习空间在提供信息的快捷等方便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使得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二)对于教学实施的不足

  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过于形式化,更多的是将教学内容传至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相结合,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工具没有更好地利用,以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反思和评价过程中的不足

  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往往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反思,教师在第一次上传的基础上,只是增加了一定的习题资料,没有重视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记录以及交流等其他功能,对于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没有真正了解,在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做到针对性的教学辅助,智慧课堂中提倡的提升学生智慧能力这一目标,也无法得到真正实现。

  三、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新的教育改革也要求教育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网络学习空间就是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良好工具,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究:

  (一)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设定教学目标

  能够较为自主性的,利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对于智慧型学习人才的判定标准。网络学习空间因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特点,为智慧型人才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受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需要更多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能够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为重要目标。例如在进行《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时,传统教学方式会将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表,包括对于时针分针的区分以及钟表的基本构成、认识整点时间等。智慧课堂则可以将教学目标优化,对时针、分针以及秒针进行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的读法等方面。

  (二)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在进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设置问题或者布置任务,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问题或者任务的设定,既要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超过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能力,避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需要对问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进行思考,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避免学生落入思考能力僵化的窠臼中,使学生在自主积极性的探索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开展小组合作竞争等多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同时,利用小组的合作竞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竞争意识。

  (四)注重学生在智慧课堂中的情感变化

  智慧课堂的建立需要更多考虑学生自身的情感变化,学生之间的知识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智慧课堂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展示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网络学习空间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帮助,增强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诸多的优势,决定了教师需要对网络学习空间下的智慧课堂教学认真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而小学人教版数学课程是符合新课改规定的,它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现在的很多学校开始关注自主学习理念,不断地突破和创新。本文将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新课改中强调老师要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小学人教版数学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按照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意义

  小学人教版数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生活阅历不足,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比较弱。而人教版数学教学工作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包括日后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特点

  (一)内容更贴近生活。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创设背景,选取的例子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减少距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二)教材更加侧重多学科联系。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性方面更加的关注。比如说在乘法口诀学习中,同学们的课本上举的例子是关于向日葵的生长过程,这样一来,不仅仅使学生们掌握了乘法口诀,同时还学习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了数学和生物学科的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三)教材内容多样化。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倡的是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加减法或者是乘法,提倡学生通过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生不需要必须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老师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时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敢于尝试新的解题思路,有利于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四)内容多,学习难度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涉及到的内容相对多,信息量相对大,不仅仅单一的包括数学知识,可能还涵盖了其他的学科,这也为学生学习增加了相应的难度。

  三、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可能。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时,就能够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时的自信心,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识度不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善于模仿,很可能因为一个老师导致他们爱上或者是厌恶一门学科,为此老师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将爱心灌注在课堂上,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疑惑要耐心的解答,常和学生进行沟通,缩小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在真正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爱上数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二)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的备课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备课时,一定要对整节课进行科学的安排和布置。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课堂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自主的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一年的学生展开教学任务时,大部门学生都是先做题后思考,这样并不能够使他们在知识上获得很大的收获,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是对他们能力的提高起到帮助的。(三)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这样在他们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比如说在人民币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大家思考什么时候用过人民币,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然后可以模拟实际场景,比如模拟买卖现场,让学生进行实际交易的活动,在买与卖之间认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不仅仅给同学们带来了欢乐,最根本的是使得同学们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知识。

  小学人教版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采用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使用人教版教材,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科学的创新,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条道路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银海.《数学通报》第20xx题的正确解答[J].数学通讯(学生阅读),20xx,(1):64.

  [2]张艳.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xx.

  [3]彭文其.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xx,(6):2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并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外,还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的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材料,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等的教育,培养一些优良品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优良品质的形成,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努力学好数学,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这方面的任务。

  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如保护益鸟)、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内容。

  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晚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篇02-24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12-0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选(15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共15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