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7 13:03:25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一、创新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显得过于程式化,不过就是在简简单单地重复着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书上有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实验方面,不看具体环境,不看实验的合理程度以及与现实情况的满足程度,一味地简单照搬,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喜欢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让他们对教学实验进行充分的自主创新设计。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摆》一课教学中,原教材里,在本节实验上选择了单摆来进行。但这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精确的科学观测。而且两次试验的设计也略显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的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对过程进行改进,结果很多学生创新性地采用了双摆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对来说,实验时间缩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完成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二、巧妙问答,让学生自主理解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问答是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巧妙问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化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极为有用的,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植物有哪几种?”“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构成?”“这些植物有哪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与动物的区别以及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部分之间和生命体的特性、生命周期复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基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化自由学习。巧妙问答,是教学中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实现自由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方式。通过巧妙问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效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三、互动多样,让学生自主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不但需要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还需要运用其它多种多样的互动方法进行辅助,比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等。经过实际教学证明,这些方式都是极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一课的学习,我让每位学生都模仿残疾人,进行了实验互动。我让每位学生模仿体验了一只手系红领巾的费时与不灵活,与一只脚来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难度。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帮助学生意识到拥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是很重要的,进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个完整健康的身体?”“残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残疾人就一定是命运的弱者吗?”等此类问题。体验结束后,通过采取小组讨论与汇报的形式,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让学生知道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我们更困难的人都在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生活,进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动多样,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的科学途径。

  四、总结

  前文所述,是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根据科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属性总结出来的做法,并且在多次尝试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科学是一门需要创新与思维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展翅高飞。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生存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认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会使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因此,不断探讨分析不同学段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探究的概述

  从本义上来看,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在探究自然界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科学探究的含义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学前心理学教授庞丽娟、陈琴认为,科学探究是个体通过自主地研究和调查来认知自然的活动,并对其进行解释。而大学教育学著名教授徐学福认为,在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两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达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时,不仅需要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进行模拟来开展探究教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本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另外,美国利昂·莱德曼教授认为,科学探究与科学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科学探究也同样包括过程技能的发展,比如,观察、猜测、推断以及分类等。根据对以上科学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科学探究进行理解和解释,一是,科学探究属于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阶段。二是,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过程技能。其中,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测量以及分类等;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归纳以及演绎等。本文立足于将科学探究理解为是一种认知过程来进行分析。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1、科学探究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

  在国际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是一个理想目标,尽管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能够归纳出它的共同因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运用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科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科学探究能够使学生逐渐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借助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可以以科学探究为依托,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是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充分领悟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之一。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小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明确能够探究的问题,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证据,并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明显包括某些过程技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探究是需要科学知识与其紧密结合的一种认知综合能力,而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过程技能。同时,由于科学过程往往是在小学生对具体的科学知识进行思考时才会发生,因而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除了过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维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知识在形成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不断循环和不断补充的过程,能够使科学知识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学生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依托,无疑能够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特点

  1、不同学段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特点

  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也就不会有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探究的问题得以明确,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儿童的天性就是好问,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越多,则表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强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具体的科学教材为依据而进行的,由于小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而探究的问题则应该来源于小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地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鼓励并积极引导小学生在教学范围之内提出自己感兴趣而且想研究的问题,而要想为小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则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学生提问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蚂蚁》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关于蚂蚁,同学们想研究什么呢?"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自己感兴趣且想研究的问题,如,"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蚂蚁怎么搬东西?"以及"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等等。而在进行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关于食物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小学生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们吃的米饭有什么营养?""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营养?"以及"为什么吃了食物我们就可以长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从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判断与认识而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与日常经验相关联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了对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开始思考为什么的问题。

  2、不同学段小学生形成假设的特点

  科学探究在明确了探究问题之后就需要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假设。在科学探究当中,小学生提出假设是一种预见性活动,对探究的方向产生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是一个高度思维化的过程,小学生在提出各种假设的基础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将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推理过程当中试图分析出合理的假设。针对小学生假设能力来说,年龄阶段无疑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在环境,使科学假设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层次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在假设环节,小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将食用油倒入水中,油会浮起来""水流动较快,而食用油流动较慢"。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假设内容侧重于对事实现象的预测,在认知结构上已经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无法摆脱客观世界,在作出假设的过程当中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还需要依托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师在进行高学段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时,学生纷纷提出了许多假设,如"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等。由此可见,高学段的小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内容往往集中在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对事物现象的假设已经上升了到一个新的梯度。高学段的学生在形成假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完全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同时能够通过抽象的逻辑加工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假设。

  3、不同学段小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特点

  在科学探究中,设计方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明确了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在小学生独立完成验证方案的思考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对初步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设计方案在科学探究中是最能够体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环节,小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无疑给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充分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方案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段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之后进行了设计方案的汇报:小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别往平放着的金属片、塑料片、木片、纸片上分别滴水,对四种材料的吸水性进行比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他们设计的方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吗?激发了其他小组的提问,如"滴水的时间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滴管距离纸面的高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等等。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设计时已经能够考虑到控制变量,但考虑的变量还比较少,对影响实验的间接因素还缺乏充分地思考,还需要对实验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某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是用5个纸杯,在纸杯的底部钻一个小孔,并在其外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将其放在台灯下面对温度的变化进行观测。由此可见,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高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不仅能够充分考虑到影响实验的大部分因素,同时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从而能够设计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学方式。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将科学结论教育转变为科学过程教育,从而实现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探究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强调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来学习科学知识。现阶段,在国际基础科学教育中已经达成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共识,各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探究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得到相关科学技能培养,并且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本质,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叶宝生,曹温庆。哲学重演律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

  孙可平,冯兰。脑科学视野下理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辩议。全球教育展望,20xx(10)。

  许应华,徐学福。论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与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xx(04)。

  徐婷婷,叶宝生。浅谈表达与交流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2)。

  孙明国,杨胜涵。微微打开一扇窗:例谈认知冲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学课,20xx(0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摘要】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针对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材料与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好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引导。具体操作上,需要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课程内容与不同教学目标做适宜的调整,进而从大体方向与具体细节执行上得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代全国乃至全世界教学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依据学生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引导与培养。其中适时的采用兴趣引导、探究式学习方法来达到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建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效果,而具体的操作原则与细节上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一、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才能有效而持久的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在兴趣的培养上,可以充分的让学生发挥思考的能力,首先需要充调动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提问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只有不断的发问才能不断抽丝剥茧的深入了解问题。而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点,将知识点充分的与兴趣点融合,通过生动的讲述,丰富的形式,趣味的想象空间来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呆板的课本知识教学更为丰富活跃,具有可联想条件。具体情况,学生与学生之前,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更多情况下应该因地制宜的具体执行。一般像一年级等低年级的学生在联想能力与理解能力上都较为缺乏,因此,需要更为细化形象与吸引性的引导,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将教学内容渗入更多丰富信息含量内容,在更高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下,其思考能力更为活跃。

  二、科学情景的建立,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材料与媒体手段做知识情景的演示,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情景建立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通过影像、图片、声音等具体有形生动的内容做知识内容的解释。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给予学生充分理解与思考的时间,特别是在联合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由于通过动手操作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参与感、兴趣和真实理解能力,进而让知识能够充分的消化。在具体情境建立上可以更为形象、趣味化,满足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当下,在互联网中寻找适合相应知识点教学的素材变得更为便捷,同时也考验了教师在素材检索方面的能力。当然,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但是引导创新意识不是替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展开适当的举例,或者适宜的提问来做好意识引导的准备。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创新意识的形成可以有更好的基础环境。失去基础知识情况了解的新思维并不是真正意识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已有科学成果之上进行更新、更深入的思考。小学生由于对科学世界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给予有限的知识内容情况下,可以避免成人化惯性思维对其创新意识的局限性,促进创新意识的生发。

  三、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已有的意识产生后付诸行动会提升整个创新能力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知识的学习中,积极的引入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性,去除呆板沉闷的书本教学局限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程度的认识,同时在不断操作与认识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的构成。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实验操作,也可以是课下生活中的实验操作。例如物体水中沉浮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含气的空心塑料瓶与灌满水的塑料瓶做沉浮的实验操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相似原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衍生进行联系,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相关原理的生活场景,甚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相关原理展开创新思维的联想与具体实践操作。但是在实践操作上,要做好学生安全和便捷性的支持,避免学生创新性实践操作中造成人身伤害,或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高危险高难度的创新实践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扩展创新思维,但是避免学生操作。具体实践操作前要嘱咐学生与教师或家属做充分的`沟通,避免盲目操作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

  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同的潜力。因此在具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上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对学生的要求不可统一化,应依据各自情况进行适度的拔高。同时要充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做肯定,适当的鼓励可以有效的激发缺乏自信学生的内心积极性,而对于自负性学生而言,在适当的鼓励下要指出其不足,让其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达到个性化处理的效果。

  五、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耐心和细心,针对学生与知识点具体情况做个性化的处理,力求达到学生最充分的理解与能力提升,挖掘学生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考验了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能力的磨砺。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行为艺术上需要不断提升,同时在课件、材料的准备上也需要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要充分掌握,对互联网检索、课件设计与组织上不断的升级,同时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也需要不断深入,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不断的积累相关经验,同时还要不断与时俱进。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趣味性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大有助益。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视趣味实验活动的设计,对学生也没有做出明确地要求,导致趣味实验过于形式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作用。对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确保趣味实验能够有效地开展,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动机)一般来说,趣味化学实验的类型可分为夯实基础型、生活实践型、拓展延伸型和探索创新型。下面将在每个类型中分别列举1~2个实验,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够有所帮助。

  一、夯实基础型

  夯实基础型的实验可以看作是基础类化学实验,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转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此类型的实验有红糖制白糖和烧不坏的手帕。

  (一)红糖制白糖

  活性炭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利用活性炭的这一特性实施红糖制白糖实验,温习《各种各样的液体》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向学生展示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化学仪器,主要有红糖、水、活性炭、烧杯、玻璃棒、漏斗等;其次,将红糖和水充分搅拌混合并加热,向烧杯中加入活性炭,用过滤设备将红糖水滤出,所得无色液体经过蒸发浓缩处理,直到所剩液体为原来的1/4;最后,将烧杯放在常温下冷却,会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二)烧不坏的手帕

  讲《雨天中的布料》时,可以反向设计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学生既可以巩固原有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实验流程:将2份酒精和1份水制成混合液,手帕全部浸入到液体中,用镊子夹住手帕放在酒精灯下,一边燃烧,一边甩动手帕,此时会发现手帕并没有燃烧起来。教师也可以进行对比实验,将没有浸泡酒精的手帕用酒精灯燃烧,发现手帕会迅速烧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产生的实验效果截然不同呢?接下来教师要解释实验原理,虽然乙醇燃烧释放了热量,但是水分和乙醇的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时晃动手帕也会散发热量,这就使得手帕的温度被一再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理所当然地就无法燃烧了。教师解释过后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二、生活实践型

  生活实践型实验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的材料易于获取,教师可以将其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比如说碘遇到淀粉会变蓝,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维生素C会变成无色液体,根据这一原理来检验蔬菜和水果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能够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及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在实验过后加以总结,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通常情况下,生活实践型实验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发掘化学的趣味性,进而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品质,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化学水平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型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能够将学生带入科学知识的海洋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原理,教师还可以尝试延伸课堂知识,设计一些拓展延伸型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化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现象,体验化学变化,教师可以设计“魔棒点灯”趣味化学实验,具体实验方法是:将高锰酸钾晶体研细,放在蒸发皿上,在晶体上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轻轻地将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混合均匀之后用一根较长的金属棒或者玻璃棒蘸取混合物,用其点燃灯芯。该实验的原理是: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Mn2O7,该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当遇到易燃有机物时会立即发生燃烧现象。四、探索创新型创新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论各行各业都亟须创新型人才。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化学实验中引入探索创新型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学生也会对化学实验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创新型实验有透明的铝片和污水变纯净水,这两项实验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一)透明的铝片

  先准备一片高纯铝片,测量铝片厚度,进行清洗和抛光处理,再将其放入到草酸溶液中,去除铝片中的铝基并扩孔。最后将实验所得的铝片放在电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铝片上出现了众多均匀排布的小孔,每个孔径都在0.1μm以下,且铝片的厚度也远远低于最初状态,近似透明的效果,这就是“透明的铝片”的由来。实验原理为,铝片和草酸在电流作用下发生了阳极氧化和电解反应,导致铝片厚度变薄,同时出现了小孔。

  (二)污水变纯净水

  烧杯中加水并滴入3~4滴红墨水,待其扩散均匀后加入纳米二氧化钛,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从红色变为无色透明状态。该实验的原理为,红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色素,这是其呈现红色的关键原因,而二氧化钛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将有机色素降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了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趣味化学实验不胜枚举,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摘 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总是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新课改也随之展开。其中对于小学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这门课程加以重视,不能照搬原来的“语数英”教育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方式

  小学科学是很多课程的起点阶段,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因此学好小学科学对于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是有着巨大帮助的。小学科学对于塑造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着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阔思维。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展开探讨与研究。

  1、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的。我们人民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高精尖人才缺乏。国民的科学素养普遍性的不高和发达国家人口科学素养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而科学素养又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目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迫在眉睫。小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打好一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过去的教育过于重视“语数英”三门主科而忽略了科学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重点。

  2、教学改革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累”。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中国家长普遍都有一个观点,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促就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例如:作文补习班、奥数补习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等。中国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花费的精力反而减少,造成老师的教学困难。学校和家长对于“科学教育”这一块的不够重视,又导致了课程重点偏向所谓的“主课”。

  由于学生周末上补习班导致学生在主课上的精力大大削减,而副课则更是不予以重视。相关教育部门更要对这点重视起来,不要过分划分“主课”和“副课”,同时相关的教学改革应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效率。

  3、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的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很多种观点。具体到本课程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有效的课程预期效果;有效率的教与学。小学科学本就是一个富有情趣的课程,它不枯燥,反而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但是这门课对于对科学知识并不了解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硬生生的将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学生们的脑子是没有用的。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对于知识的有效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教学是一种无用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趣,对老师来说累。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对教学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通过以学生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效率。在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中,主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开的疑惑时老师可以为其指点迷津。由此可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3.2、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教材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充分理解,为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授课;注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当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事先制作一些趣味课件,调动学生学习氛围。

  3.3、分层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评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于层次较为低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基本内容就足够,层次高的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3.4、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的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设备和自然环境,通过课堂实验、精彩的科学视频或是一个趣味科学作业亦或是户外科学活动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同时学生的整体性组织工作也是成功的保障。

  4、课堂管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护,调和课堂气氛。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4.1、制定课堂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保持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例如班级习惯问题,学生规章。或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则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课堂管理就必须制定适用于学校的规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4.2、对学生的座位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很多老师都会忽略。一个好的座位可以有效的进行课堂作业。学生每一次的座位应该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相结合。当本节课要进行课程活动时最好采取圆环式课桌环绕的方式。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本节课采取老师为主讲,那么就采用行列式座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的笔记摘录。老师要对学生的个人成绩进行参考来分配座位。最好采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的方法,可以带动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和睦友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出现学生对小组分配的抵触情绪。小组学习通常是和教学内容相挂钩,给同学们布置本节课的任务,让同学们展开探讨和研究,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意见收集。

  4.3、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是关键。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控,激励同学们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老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意见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学生不参与的状况时要及时指出,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5、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的能力、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力、课程的价值导向等。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对教学进行整体性的剖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研究。社会的价值导向也是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对科学教育作出具体规划。

  6、结论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是巨大的,而科技水平又和人口素质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急需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而发展教育是一切的前提。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加强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性,谨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是针对科学教育展开的基层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从孩子开始。

  参考文献

  [1]贾阳.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20xx(30).

  [2]陈忠兴.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xx(4).

  [3]陈峰.新课程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J].课程教材教法,20xx(11)

  [4]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摘要: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激发实验兴趣、引导学生倾听和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教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有些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觉得自己是观众,毫不理会教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有些学生会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探究的机会留给自己,并没有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这些现状使得很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通过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才能自律。因此,教师只有准备好每一个实验,才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和心理;只有狠抓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科学课实验中,应该让每组同学都能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正因为学生的见解未必是全面、有效的,在头脑风暴和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能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适时的整理、修正,步步向真理逼近。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如在第三单元“宇宙”《太阳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肯下功夫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想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自我管理,科学课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具学具的准备,还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只有这样,科学课堂才能灵动起来,孩子们才能得到更多学习的乐趣,才能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教师也才能更加体会到教育教学的快乐。

  二、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倾听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终归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程序,要研究的问题,无不体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现在的科学课上往往出现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人无所事事的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时,一组学生的代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当被老师和同学否定后,下一组代表上来还会重复上一组的错误,第三组亦然。尤其是观察、实验后的汇报阶段,很多孩子只关心自己组的结果,而不愿听其他组的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教师主导作用更多的应体现在引导学生的倾听上,因为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之中去,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教师要静下心倾听学生的声音,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同时还应做出敏感的对应。教师要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好习惯。教师可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我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我说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评价:你很会倾听,你真有礼貌,这么尊重老师,老师要谢谢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通过评价、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现在的学生多少都能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对交流的原则、交往的技巧、交往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等知识还没有足够的掌握,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会表现出个别学生同本班级、本年级的同学合不来、甚至和老师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这些都是学生在自我管理上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建立起可操作的学生自我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定期考核和奖励。评价可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的保证过程与结果的公正性和民主性。为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可采取激励手段,以保证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充分信任,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实现学生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从强制管理向自觉执行管理的转变,从接受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学生离不开管理,在发挥教师管理主导性的基础上,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不断摸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努力挖掘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总结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改和细化。在学生自我管理实践中,教师还应密切关注进展情况并在方法上不断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一、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要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安安静静地听,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很难。一些老师对那些在上课时总是好动的孩子会采取批评的方式,责怪他们“不听话”,其实这样不对,老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了解孩子们的特点,并且加以利用。这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单纯地讲课,而可以换一种方式,以玩促学,通过一些小游戏、小实验,让学生得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会再觉得上课很无聊,因为他们不需要一直纹丝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动态的学比静态的听有意思很多。只要学生有兴趣,通过主动参与,在玩乐中学习,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会好很多。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

  小学科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最科学、最真实的解释,小学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一个劲地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学生好像就只是一个接收器,牢牢记住老师所讲的.东西,这样很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对这件事、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要知道,孩子们自己找到、总结的答案,肯定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印象深刻。这样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就可以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不仅掌握了老师想要告诉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这种能力,在今后遇到类似事情,完全可以凭自己去解决、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做学习的接收器,而是主动进攻,积极学习。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的思维才不会仅仅局限于老师所讲的某一个点,而是可以扩散开来,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培养,让所有学生都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让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将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体现科学学科的特色,让小学生找到思维扩展的平台。实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条件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反思,通过科学学习,小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爱上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促进科学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仍然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去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个人学习心态,都影响着其创新精神的形成。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

  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的心态与情绪。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和谐课堂氛围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色,一直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本班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让科学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过多的讲解,剥夺了小学生互动的权利,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死板,不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课堂探究学习的条件不足

  探究学习,是科学知识习得的正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是体现小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但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认可探究教学手段,认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将课堂交给小学生,只会让课堂变得混乱无序。教师没有给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给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三)科学课堂实践性有限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是静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动态的。只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同,不利于小学生内化科学知识,也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重视个人民主意识的建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鼓励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一些学生说像帽子,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二)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学习条件的创设,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好基础,需要教师认可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小学生对每一种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反之,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三)引入更多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重视实践学习内容的引入,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现象。实践内容是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坚定与开发新科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像在讲解各种各样的蘑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采蘑菇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设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与活动,对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体现科学学科特色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建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科学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发明一些新奇之物,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给小学生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xx,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3]刘丽.小学科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127-128.

  [4]陈晟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xx,09:6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一、结合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兴趣,对更加形象直观的事物、原理等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妙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浮与沉》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两只大小形状都一样但是重量却不相同的小船,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验,测试将两只小船同时放进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在讲解《镜子》这一课时,让一个学生在讲桌下蹲着,使得班内其他学生都无法看到他。选取几个同学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由这个蹲着的同学猜他们写的内容。几组同学实验过后,同学们都会奇怪为什么无论后面的同学写什么,蹲着的同学总能说对。然后,由教师向大家展示潜望镜,讲解潜望镜的构造原理。课堂最后,由同学们轮流使用潜望镜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引导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一节课,如果只有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辩论,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雨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矿泉水,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瓶外壁上的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水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之后由组长发言说明小组观点。班内同学针对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带领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又比如,学习《燃烧的秘密》一课时,在刚上课时由教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之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五分钟,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二十分钟之后,挑选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给予任何判决,针对不同的意见,由学生自己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的节奏与课堂的纪律。最后,将学生的看法进行汇总、分析,由教师进行问题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有助于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包含着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心。科学的教学不应只仅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教学,还需要与生活中其他各个方面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未来农业》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嫁接、改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在进行《节约用水》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周围的河流水域进行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使用以及污染的情况,分析污染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水流污染、水资源缺乏的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水流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水资源缺乏的严峻性,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知识,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去,体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有关科学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结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组织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真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摘 要: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本人如何搞好科学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何才能上好科学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大多爱新鲜、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同时,我在教学中把大自然引入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在室内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蚕、蚯蚓等,还鼓励学生种植一些花草,养小动物,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爱心,使他们学到了科学知识。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把游戏相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铰链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铰链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实物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不能忽视实物。要上好科学课,老师、学生都要在课前去找实物,带到课堂上看。另外,有时电脑中的实物不能完全突出教学重点,看屏幕与拿在手中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做到“该动手时就动手”。充分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1、鼓励质疑

  教师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2、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

  3、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摘要:笔者发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思考如何从“问题式”教学这一方法入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式”教学;思考与实践

  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结合科学教学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思考如何从“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出发,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一些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

  笔者认为:经常去分析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一起来解读下面几种现象,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现象一: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从开始坐到结束,一言不发。如果教师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课堂上表现更多的是一片沉默。思考:对教师没有积极回应,说明学生没有养成提高的习惯,或者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能力。很难想象,他们在课堂上能学到些什么?现象二: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管其质量如何,一句“很好,请坐”,而后不再过问。思考:教师经常性忽略学生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受挫。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少,提问的能力也很难有提升。现象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会根据课前的预设,选出自己想要或与本课有关的观点“供”他们研究。余下的教师则说:“同学们,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但课后真的继续研究了吗?思考:看似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研究的教学,实则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试问:学生真的有能力完全独立展开自主研究,不需要老师的任务帮助、提醒吗?因此,一句“课后研究”也就成为了“到此为止”。现象四:在具体研究某一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无价值、无意义”的讨论。思考: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是在带着学生一起浪费时间,一起走向畸形的“问题教学”。

  二、对策:加强“问题式”教学

  纵观以上所举的一些教学中的不合理的现象,其关键原因在于教师对新课改、教材把握还不到到位。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他们被动的学习态度与观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列举一些在“问题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与大家共勉。

  1.合理确定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科学教学中的研究问题一般由教师自定、学生自定、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筛选和确定三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展开问题教学的学习。确定问题形式可以多样,但切勿图个省事,走上两个极端:凡事都是由教师直接给定,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反,凡事由学生决定,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教师给学生牵着鼻子走。

  2.问题来自哪里,如何选择

  总的来说,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从教材或生活中去寻找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某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老师的疏忽没有做好准备,而在课堂无法实行,答应学生下一节课再来研究时,教师必须把承诺兑现。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能主动地去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3.什么样的问题最合适

  什么样问题最合适学生去进行研究呢?笔者认为:“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才会参与其中,并表现出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只有合适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参照《有效教学———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中的表述,简而言之为: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问题现实性和真实性、问题要注重创造性和准确性相结合、要区分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要区分真科学和假科学。

  4.科学课中设置的科学型问题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进行问题教学,才能体现问题教学的价值。在科学课中的科学问题应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科学型问题应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二是科学性问题应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三是科学性问题应具有高效性。另外,提出的`科学性问题应力求做到基于核心和形成系列。因此,在进行问题教学时,我们老师对于“问题”要把握到位。

  5.如何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进行问题教学,其中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途径中去寻找问题:如在猜想与结果的矛盾中提出问题;在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在有结构材料的研究中提出问题;在深入研讨中提出新的问题;在知识的迁移中生发新的问题;由实验现象提出或发现问题等。总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课堂教学中乃致课堂外的资源,去激发学生打开“问题”的大门,在“问题”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6.关于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问题的设计也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有所关注;二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是重视“答非所问”的现象。

  7.科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对于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我们也可以讲究一些技巧,从而提高问题教学的效率。课堂提问具体体现以下几点:①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即要精心设计和筛选;②做到简明扼要,提出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提问的时机;⑤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⑥讲究一点艺术性;⑦留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⑧抓住时机生成问题。以上是笔者对科学课堂教学中加强问题教学,提高有效教学的一点认识。当然,在问题教学中需要我们去理解、去认识、去反思的东西还有很多,但只有我们重视了问题教学,才能把目前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效去解决,教学之路漫漫而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

  作者:贾建刚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数学教师采用,它成为一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只有科学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网络作为信息发展的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情境设置和信息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作用,科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绝大多数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图形的变换、线段的移动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概率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一个抓球小实验:黑盒子里盛有黄、红、白三种颜色的同样大小的乒乓球各3,让学生从黑盒子里一次抓出3个球,总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来的都是红颜色的次数,红黄白各一个的次数,两个红色一个白色的次数……这个实验由于课上实验时间、实验场所的限制,学生实验内容、次数不够充分,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和预想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运用Flash课件模拟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趣味题目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整合现代教育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拓展信息来源,能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画出相关的几组图形,会大大浪费教学时间,还缺乏形象直观的效果。为更好地优化教学结构,教师通过Flash动画手段让直线移动起来,从而展示直线和已知圆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离、相切、相交的几个概念,学生通过动态观察,理解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值关系,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这些关系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在几何教学中很多图形是变化的,如线条的变化、角的旋转、面的转动等,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在过程中可以实现暂停控制,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代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是数形结合的,同时还涉及增减性的问题,学生接触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通过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数学素材的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情境,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开辟崭新的天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摘 要: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发表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诸多优点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活力,从而帮助小学科学顺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实例。

  1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小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不仅仅会使实验失败,甚至会有可能发生一些危险性的不良后果,进而使小学生害怕做实验,不利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相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有一些科学知识相对而言难以理解,小学生很难顺利认识和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实验教学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动态以及视听效果,进而降低实验教学难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小学科学中很多实验需要很长的周期才可以得到相应的观察结果,这就使得小学科学教师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之内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实验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向小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实验变化过程,使得他们不仅可以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又让他们得到相应结果,从而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并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小学科学实验以动画、视频以及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完美展现,从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教学虚拟实验情境,从而吸引和感染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进而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果仍然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小学科学应用在认真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深入探讨。如在进行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第一课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先向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海边归帆”,并且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利用视频和问题吸引小学生,并组织他们进行自由且充分的课堂讨论。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动态和静态完美结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而且同时还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教学目标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受限于课堂条件使得小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验或者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无法在实验室顺利进行的实验过程,这都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探究,将较为抽象无味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将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从而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实现由依赖教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从而加深理解,优化科学探究。如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点亮小灯泡》中,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然后分组实验,这样的探究活动相对单一,难以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电路连接进行动态的视频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且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电流流动方向的演示,从而做到寓教于乐,不仅有助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又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多方面。”因此,针对科学实验所需知识较为广泛的现实情况,在新形势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逐渐打破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之间的划分界限,利用信息技术使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交流成为一种可能,从而拓展知识面和补充知识结构。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小学生自由地进行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料下载等,进而利用查找到的网络课程资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小学生也可以在科学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主动访问相关科学网站以及科学课程站,例如在《空气污染》教学时,组织小学生访问国家、省市环保局网站以及相关科普网站,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给予他们科学的组织和引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

  2.4利用信息技术注重适时适量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天然优势,但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使得他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只能进行机械式教学,完全抛弃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应该根据实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选用科学且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课程教学时,就不要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只要我们找到小学生日常接触过的仙人掌、水仙花、萝卜、土豆等,经过教师简单的现场演示,就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观察与测量》,应让学生自己在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去收集各种信息,发现事物各自的特性。像这样的课程,都不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总之,如果我们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我们应坚持将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进而帮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课堂提问是目前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可以使孩子产生疑问,促进思维的提升。科学课堂上,我们一直提倡基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而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教师从问题的精心设计,有计划、因地制宜地实施,到对学生的及时评价,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效果。当前学校实行素质教育,花更少的时间培养孩子更强的能力,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提问几乎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故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值得深入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设计课堂研究的方法及步骤,进而进行实验。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师生问答、激发生生问答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想法落实到课堂探究中。这些促进学生思维的课堂行为,可以说都是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达到效果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将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深入思考: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亲身经历,最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识发生论,揭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7-11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表象进行推理,能根据内在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我们要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就必须要创设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生活是创设情境的源泉,对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思考是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虽然我们无法将生活现实搬到课堂上来,但我们可以借助来自生活经验的二手资料、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思考,让学科学变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亲身经历之于科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情境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生活中的问题产生了科学探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经验,设计好教学情境,从中而来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二、好的问题设计是基础

  在课堂设计中,一般可以先设计主线的问题,这些会涉及本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再根据主题,逐步拓展,形成分支的小问题,这样逐层分解,逐层递进,更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当然对于课堂的提问更是斟酌再三。针对科学课不同的课型,问题的设计也不尽相同。

  1.知识型: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一些知识。这部分知识以学生接受为主,教师或讲述或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介绍。这样的课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考虑到借问题引起孩子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保持一段时间。

  2.观察型:孩子在这样的课中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一些物体的.特征和作用。这种课设计的问题需要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出发点出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设计出具有层次的问题。并且通过提问不断激发学生之间的不同想法,让观察更全面。

  3.探究型:重在引导孩子探究未知问题。其提问方式应围绕着各个年龄段孩子思维的发展水平,从孩子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观点来设计。在合适的时间提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引发孩子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聆听别的不同意见,但是封闭性问题仍然是必需的,它能够让教师了解孩子目前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以此来做出策略的改变等。就拿《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课来说,问题设计就是由表及里的。①我们刚才在美丽的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同学们找得都很认真,特别是第几组、第几组,那同学们都找到了吗?②小组内有没有意见?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消化;全班呢?③这些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引发孩子的讨论;④为什么喝水是有生命物体必备的条件?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事物的本质,一步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所具有的特征。

  三、问题的实施是关键

  1.提出问题的时机

  在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是跟着教师的问题走的,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对孩子的思维和整个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孩子在多次这样的思考后,会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会自然地去思考。

  2.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提问

  首先,得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且孩子的思维都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在课堂生成中,孩子的回答往往能够改变课堂的顺序,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在《冷热与温度》一节公开课中,教师提问:热水变冷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预测一下。课堂进入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好像不是很理解,可能四年级的孩子对于规律这个词还没有较清楚的认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如在后面多增加几个选项,“热水变冷的过程中温度是均匀下降的,还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呢?”虽然学生的一致反映是均匀下降,但是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老师所提问的问题了。

  3.把握问题难度,启发孩子创造思维

  课堂提问时,按照孩子的认识特点,抓住主要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先提出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使全班大部分孩子能回答出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回答问题的信心,扫除心理上的障碍,促使孩子积极动脑。所以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孩子的求知欲,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深让孩子摸不着边。我在教授“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复习课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有哪几类?”孩子们答到,“筷子、剪刀…”刚开始,我还挺生气的,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呢。上了几个班下来,都是这样,我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在上新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机械”,孩子们都知道他们都是机械,然而五年级的孩子还没有什么总结能力,他们只能说出具体的例子,而不是说出一类物体。一个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让我对孩子有了误解,我深感惭愧。

  4.对孩子回答的评价

  对孩子的回答做出评价是必需的。小学生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老师对他的评价,一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中来,二从回答问题老师对他的评价来判断。教师在课程中不经意的评价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三年级的小D是个调皮的小男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每次都显得特别兴奋,跟附近的小朋友聊一聊,四处看看,甚至有次班级有老师在后面听课,他都不能控制自己。我很生气,但是并没有把他拉过来教训他一顿。因为这样做向他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老师除了骂他,并不能把他怎么样,怎么办呢?一次课上偶然的机会,我表扬小D回答问题讲得很完整,在一小段时间之内,他表现非常好,小眼睛自己盯着老师,还在认真思考着。于是我“投其所好”,继续不断提问他,并且对他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想法与众不同”、“今天表现比以前好”、“是今天最认真思考的同学”等等。在老师的肯定和关注中,小D每次都认认真真上完了科学课,下课还围着老师问问题,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5.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孩子,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总是面对有能力回答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恰当地分配不同难度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回答一些努力一下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回答,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层次高一些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给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所以对于课堂提问的使用,应使班级孩子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不能使个别差生认为自己隔离在班级之外,加重自卑心理。例如,我经常会请很少甚至从不举手的同学起来回答一些设计好的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同学在答对问题的喜悦与老师的表扬鼓励下,都能够稍微提升一点对自己的自信。班里还有些孩子说话比较拖沓,此时,我也会耐心听他讲完再点评,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引导其他同学尊重别人,所以这些孩子从未出现过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之类事情。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孩子的实际水平和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选择提问方式和问题,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孩子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孩子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使孩子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课堂提问也可以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孩子在积极思维、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生成性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处于生态性思维的控制下所形成的教学形态,而且生成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过程性、动态性以及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将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捕获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息,谨慎选择与合理处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想法,加快师生一起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一、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生成性教学思想中的过程性

  生成性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创造性、开放性,注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创造价值。传统的教学形态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生成性教学课堂主要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积累学习资源的过程,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一节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经过老师的分析以及学生自己的亲自体验就能很好地学懂这一节内容。

  (二)生成性教学思想中的开放性

  生成性教学形态还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就是需要更好地开放性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学心态的开放性。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多集中于对教学内容的深挖,保证学生将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以及延展性学习。例如,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在探究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区别时,充分将探究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摸、闻、尝、切等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法学法的开放性和知识建构的开放性。小学生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会对各类科学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种丰富的问题做出开放性的回答。

  二、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行业是重要的行业,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生成性教学形态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完全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枯燥乏味。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消化具体的知识内容,一旦缺乏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导致学习没有效率。所以,生成性教学思想改进了大部分教师所存在的固化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从目前各个学校在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处于对各类知识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思考能力,导致很多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依然是打问号的。所以,通过生成性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我思考能力,将知识点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山西一所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食物中的营养》一节时,首先教师准备很多食物让学生通过闻、尝等感官体会食物所带来的营养,吃什么能让人体不舒服,吃什么能让人体更有精神有活力,这样的问题在这一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解答。

  三、生成性思想在教学中的推广

  (一)加强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就是需要更多动态性以及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来帮助小学生学习,能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生成性教学思想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这些教学特征都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着手点,采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程的'教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先观察一组不同动物的卵来发现其中的区别,再观察一组相同动物的卵找出其中的区别,步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形形色色的卵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动物,从而引出了研究动物的卵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提问,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提问。这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日常的引导,还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提问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例如: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经历照亮水平方向的课本、竖直方向的课本和照亮书本后面的玩具三个探究活动,来认识到有时需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才能照亮特定的物体。在这三个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对提问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其能够了解学习的重点,进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成性思维是促进科学教育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而且生成性思维已成为我国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就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抓住课堂中的知识变化。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教育水平。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4

[优秀]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5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品)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秀]07-2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篇(优选)07-2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篇(合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