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9 18:26:37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1

  一、开发文本价值,确立课时目标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用总分结构,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恐龙的很多知识。文中的生字需要在新课学习时加以重点关注;课文的自然段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可以用来训练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对于恐龙形态和种类的介绍,反复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文中还有不少用词非常准确,“望而生畏”等几处关键词也是训练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凭借;而对于“恐龙”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学生大多充满好奇,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训练查找资料,引导交流。这些语文因素的开发利用,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这一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丰厚扎实。鉴于第一课时的要求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重点辨析“畏”和“型”的字形字义,渗透解词方法。

  3、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

  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4、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大意,渗透概括方法。

  梳理文脉,认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

  对于上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教学内容,酌情在第二课时落实。

  二、立足课时目标,扎实推进语文训练

  1、以难字为抓手,授以新法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比较容易辨识和记忆的生字,是能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的。但是,仅停留于此,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依然要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只是“教”要针对疑难点、未知点、关键点,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教一些规律性的识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写兴趣和识写能力。

  2、扣住段落差异,引导概括

  《恐龙》第一节,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生活的时代、自然环境和活动范围,课文不长,但却是概括的难点。在教学时,笔者提示学生这样的段落,可以用“提炼关键词”这个方法来概括大意。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我在“大约两亿年前”这个短语下画线,并提醒学生这个短语介绍“时间”,准确讲是“恐龙生活的时代”,然后请学生照这样的方式分别从下面的文句中提炼出“自然环境”和“生活范围”,然后进一步提示学生抓住这些提炼出来的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样,根据课文段落特点,不断巩固学生已有的能力,同时传授给他们新的方法并加以不断练习,使之每堂课都有些微的吸取和巩固,从而逐渐培养起概括自然段意的能力。

  3、从段落到篇章,不断递进

  “概括”,是把课文读“薄”。这个把课文读“薄”的功夫是需要层层递进地训练的。从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到逻辑段大意的梳理,再到全文主要内容的概述,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全文六个自然段逐一梳理后,教师点拨学生关注“哪些段落写了恐龙某一方面的特点”,以此为指引,带领学生明白课文首尾是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中间几段是从不同方面对恐龙进行具体的介绍。这个环节旨在渗透分段和引领认识文章的布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板书中各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概括这个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有了巩固。此时,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全文的大意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拓展激趣适度,以学定教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标指出的年段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过犹不及”,适度才合理科学和有效。

  如“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笔者在引出课题后,先是引导学生说说对恐龙的认识,然后请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有关恐龙知识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导入”环节就花了较长时间,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节奏。而所补充的内容———“恐龙名字的由来”的确是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了解过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样的补充介绍简洁易懂,立足学情和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具有一些前文所述的共性,但是,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取决于文本的差异、学情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关注以上几点,用好教材,准确定位,扎实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语文教学论文2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语文教学论文3

  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在文新课改的大环境中,以及言文教学逐步得到关注的今天,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效果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

  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我们常见的现象不外乎: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来不及思考,个别不做记录的,则是一本资料书管到底。最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

  我校于20xx年3月全面铺开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提出了宾川四中“1234”课堂要求,即一个目标: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二种课型:自主课、展示课。三个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由“师长”变为“学长”;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室功能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四个环节:集体编写学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动感悟,归纳反思提升。

  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自主课和展示课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运用什么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学”的念头呢?虽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但是初学一篇新的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不能少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荆轲刺秦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最后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王翦随机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这种恐怖政策。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出现了,那么他是怎样取得秦王的信任进而接近秦王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求知心里,让学生想学这篇文言文。

  二、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中将文言字词一一梳理,并学会翻译。但是,也正是这种串讲的.方法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魅力。用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于是,文言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发出学古文难的慨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文言文教学。

  其实,我们老师并不需要如此的累,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更有生机。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想学文言文。

  我们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由5-6个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课程中,我们一般都是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们班有九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一部分内容,根据分派内容的多少,确定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小组的内容,因为要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因此各个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言文打瞌睡,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民主、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重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坚持学”。

  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现就以《师说》一文为例,简要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步粗读。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精读。在《师说》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了。

  总之,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以上几点只是作为一个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参考。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还应多探索,多思考,多总结。

语文教学论文4

  一、重视教学形式和教学知识的统一

  一切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为了服务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需要重视形式,还需要重视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认知能力,以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合作探究教学中,应当启发小组成员创建团结、互助、平等、合作的关系,让所有学习小组的学生对学习任务充满一种责任意识,进而确保小组合作教学不仅仅是形式化。尽管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非常有效,可它并非是万能的,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其中,针对一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自主思考之后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仅仅组织传统的全班教学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实施,务必选用一部分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自己难以解决,只有如此,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大大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能够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探讨“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在互相沟通和交流之后,能够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以及矛盾,在最后的时候,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达成一致的建议或者是意见,从而将这个问题有效地解决。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并且也提高了小组合作效率和合作质量。

  二、及时地指导和点拨

  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并非旁观者,而需要指导学生。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合作探究的思想,以师生合作探究启发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跟各个小组的组长提出合作要求,并且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以使学生清楚合作的规则,比如,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懂得观察和关注他人、懂得理解与关注别人的感受、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以及懂得创造等等。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加入到一个小组中进行沟通和交流,且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所介绍的有关人间仙境———张家界的信息进行反馈,以及实时地启发学生进行互动,从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结语

  事实表明,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语文教学论文5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

  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

  4.语文道德素质;

  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语文教学论文6

  一、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作文的写作。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整堂课都是在讲述,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根据教师的要求就开始作文的写作。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的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不容易对写作产生兴趣。在作文的写作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目的进行明确,并且正确对待作文的写作。作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的科学成果都和写作息息相关,认识到写作对他们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从心里对作文的写作进行重视。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对作文的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写出更好的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样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培养,例如对话式教学、演讲、辩论赛等。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之后,才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附加到文字之中,使得作文更加具有情感。

  二、增加素材积累,进行大量阅读

  学生在进行作文的.写作时,往往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优秀的句子素材而使得写作困难重重。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优秀文章的阅读,不断积累文学素材。阅读是积累素材的最好途径,只有具备丰富的素材,才能够在写作中进行感情的倾吐,使得文字和句子具有感情。写作出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平时大量的阅读,阅读和写作之间是密切联系的。阅读是一种习惯,写作也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够主动地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优秀素材的积累。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选取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并且将文章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摘抄,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独立学习的能力比较的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作文理念求新、务实

  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难免会将作文写得比较功利化,使得写作出的作文变得假、空、大。在目前的教学中,教育理念已经变成了以人为本,这就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解放,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自由地进行文章的写作。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将写作的题目、立意、选材、语言或者形式进行创新。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文章变得更加的新颖、务实,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行作文的写作,而不再是被动地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而写作。其次就是对学生的写作心态进行改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写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资源,让学生的写作难度得到降低。最后语文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自己写作想法的交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求新、务实,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文的文字或者句子中,使得作文更加的具有情感。

  四、优化作文修改功能,充分利用作文评语

  在作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作文的批改。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写作中的一些不足,为以后的写作教学提供帮助。作文的批改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和写得好的地方,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在作文的批改、反馈的过程中,能够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作文批改进行优化,将批改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文的写作情况,进行批改的分层,第一个层次就是学生自我的修改过程,通过自我阅读对文章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点评。第二层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进行互评。第三个层次就是全班群评,多角度地对作文进行评论。教师对作文总结出的评语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更加认真地进行写作。综上所述,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让作文的文字和句子充满感情,这样才能够吸引读者,从而使自己的作文获得更高的分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写作理念求新务实及优化作文的批改这四个方面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论文7

  一、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1.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

  高中语文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一个中级阶段,相对于初中来说更上了一个层次,对于很多文章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有时候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和用意。所以对于高中的语文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也应该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保证自己对文章的深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学生讲解彻底。成功的教学是将自己所懂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了学生,而不是像溢出来的水,完全没有吸收,这样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

  2.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不得不说,高中语文学习有时会很枯燥乏味,例如文言文的讲解,现在的人都习惯于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受,当看到古文的会有一种发懵的感觉,对文言文也提不上多大的兴趣。特别的当教师在对于一个字深入的讲解时,更会让学生失去耐心。高中的语文也是学习的一大难点,要求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力,要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兴趣。古文的讲课的课堂氛围是沉闷无趣的。教师需要转换一种教学方式去解决这种问题,不要只是一味的去灌输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要用有趣味的风格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他们认为比较枯燥的课堂产生兴趣,这是教师应该做到的。

  3.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让学习在大量的重复背诵和学习中来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让学生产很极大的心理压力。强迫式学习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是不被教育趋势所需要的,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联合科技与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国外的教育方式是放羊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科目加强,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国外教育方式完全相反,中国式的教育注重于量,认为熟能生巧,中国的学生一般很少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有了时间都被父母逼迫去参加各种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书海里。而整合式的教学方式将逐渐改变这种形式。

  二、整合式教学的背景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合理。

  传统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是片段式和独立式的教学,教师注重不断的灌输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学习根本无法吸收那么多,教师等同于是做了无用功,而学生也会慢慢对学习语文失去的兴趣。整合式教学是适合新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解和方案,是对应应试考试体制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新的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开创一片心新的教学天地和新的学习氛围。

  2.整合式教学具体有哪些。

  整合式教学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是将独立的、脱节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整体的教学。从内容上来讲,并不仅仅是课堂资源的整合或者是某一个单元上课题的整合,主要是指在课题教学中为了完成多个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的整合从而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整合,不仅是量的整合,还有质的提升。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层面有很高的需求。整合式教学是时代教育的要求,是新的提升。

  三、结语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整合式教学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将繁琐的教学过程整合起来,巧妙的安排练习,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感到反感。教师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不需要开展大量的低效果的长篇大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由此来达到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整合式教学。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于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因为对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上的导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主导,做学生一个导航的指南针,给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才不失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教师。学会整合式教学,学会与学生良好的相处,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前行。

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根据系统思维的理论,教师应该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主题单元教学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根据教材设置选择教学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课堂实践和有效扩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课堂科学评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关键词】: 系统思维 高中语文 主题单元 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对于高中生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原本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分割成零碎的考点,使得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受到了破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够根据语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根据系统思维的理论,教师应该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从整体性上进行语文教学,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根据教材设置选择教学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知识设计的内容较为宽泛,很多知识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选择教学主题,既要注意到单元内容的独立性,也要考虑到关联性。不同的.单元是根据不同的专题进行设计的,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看到单元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认识高中语文知识。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选择教学主题。“珍爱生命”专题包括“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专栏,其中有四篇文章,即《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和《鸟啼》。教师在对这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对《我与地坛》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触及心灵、感人的句子加以分析和对比,比如“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的段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生命的份量,加深他们对这些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明白“珍爱生命”的意义所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看到了语文教学本身,同时还升华了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二、注重课堂实践和有效扩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还涉及到课堂实践的设计,实践环节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展,使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课堂实践环节的创设,他们多半将功夫下在知识讲解上,却忽视了课堂实践环节。事实上,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实践加以注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使他们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实践和有效扩展。“和平的祈祷”专题涉及到《一个人的遭遇》、《安妮日记》以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和战争相关的文章,文章在叙述角度上都较为恰当,值得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该单元的专题设计“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描写令自己感动一件小事”的写作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对这些文章中的叙述角度加以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叙事手法。对于“令自己感动的小事”写作实践而言,由于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点等不同,他们所选择的叙述点也会有所差异,有的学生认为父母给自己送伞令自己感动,有的学生认为陌生人投给自己一个会心的微笑令自己感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三、注重课堂科学评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除了教学主题和课堂实践以外,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还涉及到教学评估环节。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通常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解。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紧扣单元主题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学生习题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评价围绕单元教学进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科学评估。“我有一个梦想”单元涉及《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我有一个梦想》等文章,这些文章中围绕“梦想”这一话题展开。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具体讲述了什么?你能讲一讲这篇文章和该单元其他文章之间的差别吗?请举例进行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应该从系统思维的视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语文知识。首先,根据教材设置选择教学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注重课堂实践和有效扩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注重课堂科学评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论文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获奖

  所谓的“技巧”,指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纪律评比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课题的实践意义

  (一)、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十分具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一)美学原理

  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审美感知中已有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

  (二)《语文课程标准》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二)。语文课堂导入的功能

  1.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2.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4.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

  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疑团”(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5.发挥美感的功能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三)。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导入应当针对的教教学实际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入就设计得很精到。

  2.启发性原则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3.新颖性

  一般说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4.趣味性原则

  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这样导入是极具情趣的,但只具情趣尚嫌不中,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

  5.简洁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四)。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1.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

  。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语文教学论文10

  一、目前中职语文课堂的困惑

  1. 孤独无助的主角从当前中职语文的课堂来看,教师仍然扮演着这出独角戏的主角。由于语文文本的特殊性,教师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等独领风骚几十年,不曾有退让的意思。这样缺乏新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沉闷不堪,学生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渗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2.冷漠疲劳的观众中职学生本身的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的探索欲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经历了初中应试教育的“洗礼”,早已对教师狂轰滥炸般的教条式教学感到思维上的疲劳和情感上的厌倦。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愿望与要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自然而然地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3.无米之炊的“盛宴”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文化课就像是束之高阁的“金丝雀”,地位十分尴尬。对于农村职业学校而言,传统课堂里主要运用的教学设备为多媒体。从黑板粉笔过渡到多媒体课件,虽有进步,但仍然无法满足开放型、智慧型课堂的实际需要。中职学生对于网络较为喜欢,热衷于从网络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老师预设的教学成果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一个自我寻觅、自我消化的过程,所以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并不强烈。因此目前的教学条件、环境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获取教学资源,使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受影响。

  二、创造性教学法的特点

  所谓创造性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方法的教学策略,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热情,进而激发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的核心素养目标。打破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课堂用教师的“一桶水”去填灌学生的“一杯水”,被动的学习方式无法让课堂具有生命力和延展性。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我们需要一种动态的、掷地有声的教学模式。把创造性教学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教学形式异彩纷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所限,使教学情境不拘一格,真正调动了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对专业学习、就业创业和未来职场的迁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教学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体,表现为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成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方面得到不断提升,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发散性思维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传承、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学会运用和实践。中职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点燃思维的火花,刮起头脑的风暴为创造性教学法的开展创设条件。因此创造性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不受课文内容的局限,掌握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提升思维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造性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的显著优势

  第一,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伴随着创造性教学法的运用,教师的教学理念会不断更新和转变,教学策略会呈现多样化。学生由原来的反应冷漠到热情参与,个性得到释放和肯定。互助的合作学习加强了交流与反馈,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展开了无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方面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拓展。第二,活泼热烈的教学氛围。在创造性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讨论是我们经常会选用的一种课堂模式。教师针对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向同学们“发难”,以相互间的探讨来深挖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学习不追求绝对的“真理”,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过程。第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创造性的课堂将教师把学生的参与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上表现、课后反馈。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多步骤、多角度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参与,多结构的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全面评价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捕捉亮点,反应缺陷,帮助教师更好地反思和总结,全面统筹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创造性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教学理念的转变社会的高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的需求,使之发生形态各异的变化。

  学生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教师从事的是育根的事业,只有根扎得深,才能收获丰硕的花果。因此创造性教学法赖以实践和推广的前提是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创造性的教学理念是改变传统教与学模式的关键。跳出凌驾型“教什么”的模式,切身从中职学生的角度思考“学什么”,从基础学,往专业靠,更低起点,更多满足。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而创造性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正好契合了这一要求。理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自主创造的学习中被慢慢渗透、熏陶,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得到不断强化和深化。

  2.教学策略的突破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兴趣取向广泛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博采众长为课堂服务。根据中职学生喜好网络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遨游网络,抢占信息爆炸的制高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多渠道地扩充语文学习的内容;云班课、雨课堂等移动课堂崭露头角,教师利用移动终端展开相关教学任务,用方便、快捷、学生喜爱的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微课、幕课等微视频以短小、精练的特点受到信息化课堂的青睐,教师或学生可自行选择教材知识点制作相应的微视频,并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师生以教材为蓝本,突破教材本身的限制,因时制宜地选择、重整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自主选择、整合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和提炼,真正实现内化于心。

  (2)创造性的课堂要多采用小组合作、团队竞争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又能培养起团队意识,加强合作,为日后走上职场打好基础;竞争的形式刺激着不同个体的欲望,对能力强的学生是展现个人风采的好机会。这样的形式可以唤醒部分学生“沉睡”的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太需要在课堂中获得自我的成就感和他人的认可。创造性的课堂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等“多位一体”的教学策略。

  (3)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要构建大语文的课堂范畴,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用生活化的课堂点亮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美好愿景。我们可以融合德育生活、职业特色、审美提高、基本能力等几个方面,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我爱记诗词、职来职往、头脑王者、朗读者等,鼓励每位学生依据兴趣和能力特点,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去。创造性教学法引领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对语文资源的开发,不断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

  3.比较方法的善用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是确定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创造性教学法运用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善于运用比较法。例如在中职语文诗歌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把不同的诗歌或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比较,从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来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欣赏同类诗歌时能引起共鸣,找到差异,进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此外,比较法运用于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完成了量的积累,加深了思考,实现了“横宽”“纵深”的全面提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又提高了对阅读文本的鉴赏水平,从而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沙滩上,创造性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石子。这颗石子投入学生的心湖,荡起层层涟漪。如何让这一方法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用得出彩、走得更远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与专业课程的共融共通也是我们职业学校教师下一步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艳维.独辟蹊径推陈出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职业,20xx(20).

  [2]余少娥.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xx(2).

语文教学论文11

  一,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不必赘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媒体纷纷“触电”,幻灯片、录音、录像、CAI课件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优先选择。这些媒体为学生传递的是视觉与听觉全方位的感官信息,能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能增加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新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作出新的探索。现在,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不仅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更注意到了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他们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跨越式发展,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首先,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构建网络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学生可以走出语文课堂和教材的时空局限,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能较大限度地接触多样语言文化现象,并从文化层面上去鉴别、理解、欣赏,从而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判断能力。

  其次,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中,师生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负责构建教学环境,精心设计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多角度获取信息,组织学生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不再是“导演”,而是“向导”。学生则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无限链接,筛选出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因需学习、因材学习;可以利用网上电子布告牌系统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电子邮件Email、视频会议CCS等实现合作学习。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获取的知识,是最易牢固掌握、最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这种学习是发现学习,因而也最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品质,从而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插上网络的翅膀,语文课堂将在更广阔、更自由的时空中翱翔。但是,网络绝不能也不可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唯一选择,网络信息的过于直观、纷繁芜杂都是其不利于教学的一面。如何挥舞好这一柄双刃剑,使网络与语文教学更有效地结合,尚待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语文教学论文12

  合理利用积极情感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简单的说是语言和文字,即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的统称。作为学生而言,具有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重要基础。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教材,通常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做到了与初中文化课程的衔接,适当降低了起点和难度,淡化理论指导,力求学以致用,可以说既重视了基础,又突出了应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想法设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情感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众多教师的重视。对于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合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将会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目前,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来源,是成绩不够高中分数线的中考毕业生,没有经历过高中的磨练和高考的洗礼,很多学生的语文功底都非常的薄弱。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叛逆期还没有顺利度过的他们,正是情感上比较敏感、狂躁、自我的时期,同时也是渴望得到尊重、自由、公平和关爱的时期。另外,由于中考的失利,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无法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长处,再加上入学之前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更是强化了这种心理的存在。除此之外,家庭因素譬如家庭和谐情况、家长关爱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很多影响。而目前社会的大环境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当我们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后,教师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课堂上将积极的情感贯穿始终,如果“勤能补拙”的话,那么“爱能补心”。

  二、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

  要了解教师的情感,让我们首先看一下什么叫“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事物产生的喜、怒、哀、乐的心理表现。而我们这里要谈到的是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即教师对待学生和事物的乐观、豁达、诚恳、善良、公平的工作态度,课堂上精神饱满、激情昂扬、幽默风趣、不拘一格的教学态度。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学会“真爱”,真心热爱自己的学生,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一位充满爱的正能量的老师,会真正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让学生先爱上语文老师,再爱上语文课堂,师生的这种真实的情感可以弥补很多教和学上的不足,这种“爱屋及乌”似乎从表面上看起来有些片面,但是如果教师能真正运用好这个“光环效应”,会对语文教学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三、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积极的情感是师生有效交流的重要手段

  一位教师如果能以积极的情感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话,学生能迅速感觉到老师的精神和态度,并能很快受到积极的影响,当师生情感达到统一之后,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也就随之更加自然,交流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这种有效交流,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更会为课堂教学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的积极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同类型的文章都会具有不同的情感特点,有的是抒发对祖国的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有的是源自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有的是表达对朋友的友谊之情等,因此语文的课堂更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教师的积极情感随着不同篇目的有效运用,并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动作得体的手势、饱含情感的眼神和适时对学生的'互动与鼓励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调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着课堂气氛的调节者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带领学生进行情感的抒发,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进行灵活调整,改变教学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意境和氛围,让课堂始终保持着适宜的状态,以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着重要的引领者作用。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没精打采、精神不振、有气无力的话,势必会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学生也会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当然一位教师如果带着愤怒、不满的情绪上课,并将其迁怒于学生和课堂,那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厌恶。另外,教师如果不积极认真备课,不能领会课文的深层意义,同样也不能驾驭好课堂,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的情感了。相反,一位精神饱满、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老师,更能运用好积极情感控制好课堂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具体的说,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人类对教育活动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并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正确的教育思想可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并产生好的影响,而一位教育思想不端正的教师是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的。正确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教师从教育现实出发,认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勾画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让教育工作更加出色。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教育思想,强化自身的思想素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指导。

  (二)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教科研能力。

  语文教材在情感上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怎样将教材中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很好的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教科研能力,教师应该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用心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善于运用教材的情感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配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建立轻松、自由、公平的教学环境

  轻松、自由、公平的教学环境对良好的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试想一个紧张、沉闷、敌对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都不能和谐的统一,那么何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善良、尊重、信任、赞美、宽容,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才会喜爱和尊重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下,轻松、自由、公平的教学环境才容易得到顺利创建。

  (四)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做人、做事”的教育。

  学习知识,不仅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知识,同时还应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在课堂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将书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对象,更应该将其涉及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并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一来,书本更加立体,学生学习涉及的面也广了,对老师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形成情感上的良性循环,巩固和加深了知识的学习和师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论文13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身。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现今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首先要找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并且加以改进,找出解决办法,找到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第一,过于重视课文教学。许多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的思路,死板教条,迂腐沉闷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讲授过多,没有剩余的课堂时间进行语文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将写作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而不能让其与教材的教学脱离,否则就会导致学生轻视作文,在考试过程中无法经过思考就开始随意写作或是抄袭,这对于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是十分不利的。第二,写作目标十分随意。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不够重视,对于这项教学任务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不够清晰和明确,不能认真分段分组进行目标教学,或者是随心教学,造成了极大的盲目性。教师的盲目就导致学生的写作十分随意,忽略了标准的训练量,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无法提升。第三,过于重视写作数量。很多语文教师会布置许多的写作任务,如3天写一篇日记,一周交一篇自定题目的作文,等等,而很多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中。教师也只是走走过场,浮于表面,不会认真阅读,只是判个“阅”字,显得非常模棱两可,仿佛写作作业只是一种形式。这是现在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病。第四,作文内容与实际脱节。虽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但是语文老师无法将这些篇章的讲解与语文写作进行实际的联系,作文内容与实际脱节。很多学生已草拟将写作文当做是一种负担,无法提起兴趣和热情,也无法通过教材中选取的名家名篇中一些美丽的语言来进行启迪和借鉴。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十分失败的。这三点就是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作文教学也是需要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要经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不可一蹴而就。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只有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写作潜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写作方法进行教授,可以采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或者说,二者可谓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只有真正学会阅读并将其升华为自身知识储备,才能够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阅读课文时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对课文进行赏析,并加以创造和改进。一篇经典的文章中必定有一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多背诵多记忆。可以采用摘抄本的方法,对于一些绝妙的比喻句、拟人句,一些生动精彩的段落,语文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誊写到摘抄本上,摘抄本最好便于携带,以便随时翻看和背诵。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基本文学素养,等等,只有提升了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东西可写,有思路可循。在语文课上,老师要重点进行写作教学的渗透。要从取材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进步和提升,取材、构思、观察、思考、起草、成形,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环环相扣的教学和努力。另外,使用课本上的文章对于小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也是不错的选择。那些文章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习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手法之后加以思考,最终付诸实践,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可以在课堂上摘抄一些比较精彩的句子,比如说排比句,让学生们直接仿写句子,用以练习学生们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使其趋于熟练。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词汇量,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手法和篇章结构,通过借鉴名家名篇,能够引导学生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二、总结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在小学的语文测试中,语文写作是绝对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提高的一个方面。写作过程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是一种包括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组织语言能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找到适应自己学生的写作教学思路,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14

  一、提高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意义

  1.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在高职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师不会照本宣科,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语文教学同其他的教学不同的地方。所以语文教学在生命教育渗透上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升人的生存能力。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的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人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提升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条件,改善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人的生存力,不仅可以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还可以让人享受生活,享受生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高职的学生应该懂得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途径,不仅仅是提升成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存能力,提升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2.提高对生命的珍视程度

  生命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生命的珍视程度明显提升。在高职语文教学当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其意义在于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很多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并不像上代人那么深刻,抗压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明显下降,这会使学生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者说对别人的生命不在乎,视生命为儿戏,这也是现在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一种做法,更是对他人生命尊重的一种做法,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对生命的珍视程度,在减少校园暴力时间发生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1.提升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

  提升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是非常基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一下几种素养。首先是提升等待的素养,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很耐心的教导学生,按照发展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多点理解和信任。其次是分享的素养,所谓分享的素养,就是教师能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学生,同时愿意把自己的其他资源和学生共享,同时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全力相助,这也可以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最后是宽容,宽容是对生命珍视最重要的态度,这不仅是针对他人的错误,也是针对他人的差异,同样也是对自己的错误和个性都持有宽容的态度,要做到宽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哲学水平,但是宽容并不是忍让或者迁就纵容,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态度,对于原则上的错误绝对不能容忍。

  2.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把握一个理念,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到“阅读第一”,并不是为了做题进行阅读。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阅读确实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这是要生命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体会他人的生命理念,丰富人生体验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尽量的减少阅读的功利性,同时增加阅读的.质量,教师应当寻找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不仅是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要阅读学生的倾听,因为阅读也是同作者进行交流的一种的方式,通过阅读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这就是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一种的方式。

  3.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教学点,通过写作,也可以让学生反思生命,反思人生,传达出学生的活力,所以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口头作文练习,语言是每个人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通过口头作文的练习,教师可以进行积极地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对人性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能够在交流和表达中进行良好的人性互动学习。第二,随笔,学生有的时候会忽然对人生的理解产生灵感,将这些重要的灵感记录下来,可以很好的教育学生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可以积累对人生真谛的认识,通过随笔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第三,写作,写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对作文命题的理解,同时将对命题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在不断地对命题的理解过程中就能更好地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

  三、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长久性的工程,并不是改变一届学生,甚至一个时代的学生,而是需要长久的坚持下去。相信,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会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

语文教学论文15

  摘 要: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得以发现农村语文教育存在几个较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没有阅读习惯或者不知道阅读什么内容,更多的学生是不知道怎么阅读。身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该为孩子做点什么呢?

  关键词:语文;阅读;习惯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们阅读很重要。因为阅读是积累与写作的基石,要想写出好文章,那就必须得多读好文章。其次要告诉孩子们该阅读什么内容。比如,可以告诉孩子们多读名家名篇或是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或是身边同学的佳作等等。最后还要告诉孩子们一些好的阅读方法。比如,边阅读边把文中的妙词、佳句勾画出来,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写作的形式,最好再把这些妙词佳句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积累本上。对于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最好是有计划地背诵下来,做到脱口而出。

  另外,我们还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来读课外书或者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或者是在语文科代表的组织下齐读一篇好文章,并能从文章的选材、内容的筛选、结构的安排、作文的形式等各个方面分析其写作的技巧,这样来互相提高阅读能力。或者是自己读一两篇喜欢的文章,并用心揣摩作者的构思、立意、组材、用词之妙,再通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这样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总之,要做到把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让书香校园活动也真正火起来。

  再有就是要教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几种方式:

  1.课堂做比较阅读

  2.开发的阅读资料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3.读写结合的教学,学生的拓展阅读为其作文做准备

  4.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

  5.节假日的经典作品阅读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审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写好作文意义重大。题意理解的是否透彻,直接关系到写出来的作文是否“扣题’。只有将题意揣摩清楚了,才能紧扣作文题,写出好的作文来。在启发学生审题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明确作文题目所规定的选材范围和内容重点

  面对一个作文题,要启发学生分析题目的关键字眼,明确作文题限定的范围和在哪些方面取材。要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拆开、分析以及和学生共同探讨题目要求和选材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明白自己该写什么。

  2.让学生挖掘出作文题目的内在意蕴

  有些作文题目很容易让学生只看到表面肤浅的含义,而往往忽视题目隐含的深刻意蕴,因此,要求学生审题时,不能只在文字表面做工作,而要通过理解和联想,深入揭示题目隐含的意蕴。如作文题《爸爸的胡子》,有的学生只写到爸爸的胡子怎么浓黑、怎么杂乱,或是日益渐长,或是几天前还是刚出土的嫩草,眨眼间便成了原始森林等等。有些语句虽然很优美,但结果都只是针对胡子而言,而没有注意到胡子背后的.故事。而其中有一位同学却选择了这样三个材料:(1)爸爸是警察,一天,爸爸很晚回来,我发现爸爸的胡子又长又乱,就递给爸爸剃刀和镜子,可爸爸却说今晚有任务,明天再刮吧;(2)第二天晚上,我又让爸爸刮胡子,可爸爸又说明天要开会,今晚要写报告,没时间弄须儿;(3)星期天爸爸双休,我又给爸爸拿来剃刀和镜子。好说歹说,爸爸总算对着镜子刮起来,可派出所突然打电话来,说某某地方发生了抢劫案,要爸爸去处理。结果爸爸二话没说,夺门而去。此时,我才发现爸爸的胡子只刮了一半,简直像个“丑八怪”。小作者经过认真审题,精心选材,集中表现了爸爸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结果,我将这篇作文在班上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重新审题,重写一次,于是便出现了许多韵味无穷的佳作。

  3.审题时要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主要线索

  如作文题《螺丝钉赞》,应让学生体会到:它的主要线索是“螺丝钉”,文章应紧紧围绕它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在出示此作文题后,我进行了点拨:“螺丝钉看似平凡,不值一提,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它?”许多学生沉思片刻后积极发言:“螺丝钉看似普通微小,其实极不平凡,没有它,火车不能运行,轮船不能启航,飞机无法上天,一切机器将不再运转”;“它虽然没有漂亮的外形,引人注目的身躯,但它有坚定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当我们看到小小的螺丝钉时,就会想到它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想到无数雷锋式的英雄”;“它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坚定、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将来,我们也要做革命的螺丝钉,为建设祖国献策献力。结果,学生都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再稍加联想,便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只有经过认真审题,文章的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才会水到渠成。

  二、作文要注意“活教”

  1.要树立学生“小作家”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写作意识

  每次作文练习不能让学生当做任务来写,而要采取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我比较注意认真引导学生树立“小作家’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身边人看的,只有好的东西才具有欣赏性。另外,我平时注意让学生多观察、思考、多积累知识,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会文思泉涌,有感而发。

  2.提醒学生作文后要反复修改,逐步完善

  每次布置作文时,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修改。修改作文,我主要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看有无“文不对题”的情况;(2)、反复读,注意文句是否连贯、通顺;(3)、标点符号是否恰当;(4)、修辞方式是否贴切;(5)、有无重复啰嗦、词语搭配不当、词序不对、句子成分残缺等类型的病句出现;(6)、注意修改错别字。

  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多改出佳品,华章苦中来”。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领悟修改的妙处,懂得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学生的自改意识。

  3.批改作文要轻批评、重激励

  学生正处于学的阶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只把眼睛盯住学生的错误,而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作文批改时,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要求自己:1、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的评价,如“这个词语用得巧妙”,“这段文字很富有想象力”等诸如此类的评语;2、指出缺点时言词不能过于尖锐,要以建议的口吻。写评语时不要总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自己看得懂吗?”“文不对题,简直牛头不对马嘴”等等,这样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抹杀学生的写作激情。因此,指出缺点时,要尽量用委婉的语气,如“这个词语不太贴切,能否换一个”“假如你把妈妈洗衣服的动作写具体些会更好”等等。这样学生看了心里会很舒服,也乐于接受,同时也知道老师在维护他(她)的自尊心,于是会更加认真去写。

  总之,“教无定法”,每位教师自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方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想,我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取得教学的成功。

【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语文教学论文11-0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热】07-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精】07-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