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1 16:16:23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论文优秀[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论文优秀[15篇]

语文教学论文1

  一、现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课程安排时间短,目标设置容量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目标设计问题就是时间短,内容多。教师们总是期望在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内让学生将“十八般武艺”都掌握齐全。既要学生理解和学会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又要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而前者需要一种熟能生巧的等待和练习时间,后者更需要学生长时间用心体会,反复思考。很明显,在一堂课上欲实现所有目标的教学是拔苗助长、激素速成式的教学,其有效性值得怀疑。例如:《劝学》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4)词类活用:水、日、上、下。(5)文言句式。

  2.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并能背诵全文。

  3.掌握设喻的方法,能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如“学贵于勤”“学贵有疑”等。

  4.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最后走向圣人的高度。先不论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水平,就单是看这篇幅和字数,着实有些吃不消。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短的一到三个课时全部完成,不难想象,教师只有压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时间,压缩师生间课堂互动建构的时间,压缩学生间探究讨论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对于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教学目标,最后可能是“丢西瓜捡芝麻”而顾此失彼。

  (二)目标设置模糊虚化,师生双方难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具体、明确的规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泛泛而谈,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掌握文学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重依靠教辅教参,把教学目标设置得看似“高大全”,而不符合实际需要。其结果是“多”目标往往成为“虚”目标,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些教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在时下流行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教师因为认识问题上的不统一甚至是误解误判,不顾现实的歪解、曲解教学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科学”潮流,导致在教学实际中设定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很多目标模棱两可,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结果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例如《鸿门宴》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表述的“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特殊句式”,“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这些表述都显得空洞虚化,“一些古汉语知识”到底是哪些?“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到底怎么运用?到底怎么探究?这个看似“高大上”的表述,实质是无法实现的“假大空”。评判标准的模糊,术语表达的模糊,最终会让教师迷失:到底怎么样才算达成目标了?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对于教学目标中模糊、概括性的内容,应该细化成明确、简单、清晰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学参考目标来用。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的表述如果含糊不清,会使得教师在一节课里看似讲了许多内容,却失去了教学重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学到了知识,但却是肤浅的,表面的,并非我们所希望的可以真正理解和把握。

  (三)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评价倒置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但是,有很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陈述的”,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等,这些措辞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愿望和预期结果,是教师要教和能教什么的硬性表达。这种表达之“硬”只考虑到预设的知识,而没考虑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生成的知识,只关注所预期的结果,不关心实际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疑问和获得。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中的“通过阅读分析课文,使学生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认识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从而深刻认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从目标设计的案例来看,陈述的主体都是教师。目标的作用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掌握知识却并未提及,而如何测量和评价恰恰是目标的基本作用。这是目标设置的一个典型问题,即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将教师的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考量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本意。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文道结合,一文一道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装扮和浮夸的面面俱到,它需要的是适合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所以,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教材的实情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发,把握好主要方面。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和可测的,且从“文”和“道”两个维度进行考虑设置就足够了。一般来说,单课时的目标将文道结合在一起就足够了,甚至表达时重点写“文”即可。因为“文以载道”,“道寄文上”,二者并非机械分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文是道的表达,道是文的灵魂。在真正掌握“文”时,“道”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实际上,从开始上课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各自的“道”就已经开始了互相的交流碰撞。这种目标设计既考虑到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又兼顾到了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可评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要能帮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学生把握“学什么”的。因此,教师在每节课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而不是虚无的、模糊的。目标陈述的模糊必然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模糊,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找出、解释、读准、默写、背诵、划分”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具体可察的规定,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虽是内隐心智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

  (三)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适度、可行

  阅读教学目标设立的直接价值和基本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目标设定应体现出学生现阶段通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但又不是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经过教学后可以达到的最高阅读水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能与文本进行互动获得信息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效率,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当然,关于如何设置目标的研究应该是不断深入进行的,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可以对阅读教学目标设置有所参考和启迪,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帮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

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语文作为大多数学校的主科之一,有它绝对的作用和地位。由于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直接就业有明显的优势,自然所有行动都会跟学生职业教育有关。中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文化和职业精神等都有很好的促进提高作用,在中职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阐述和其中关键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摆正语文教学定位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定位;问题;策略

  中职教育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中根深蒂固,由于其专业性极强的特殊性,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导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思想文化的培养和职业精神的锻炼,这几乎是所有中职教育存在的通病。语文在古代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国语,并且蕴含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与智慧,在任何阶段都应该注重,并且学好语文,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尽管在时间较短任务较重的中职教育中,舍弃语文教学,一味地追逐专业技能的学习,无疑会造成两条腿不和谐进步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这样背离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是不值得提倡的,也不是理想中的结果。因此,尽管在以专业技能为主的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需要对其增加重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首先在办学目标上,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就业率和学业成果两者中选择,学校当然会把就业率放在首位,从而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学习上,语文教育给予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其次,语文作为从小学开始就接触的学科,无论在每个阶段学习情况如何,长期的耳濡目染也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了较深的见解,就是这样习以为常的心理导致在中职语文学习中的不重视,在拔高阶段没有较深的理解,会严重影响学生进一步的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和学生都没有把语文教学放在心上,那么再多的语文教学形式都是在浪费时间,语文教学也在无形中拖着学生的后腿。

  (二)中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在教育发展水平还是很高的阶段,中职的教学质量非常好,主要的还是中职院校生源质量比较高,都是对初中毕业生择优录取,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仅有的教育资源下孜孜不倦地学习各门学科。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进使得学生上学的机会更多,扩招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机会更多,学生的懈怠心理反而愈加严重,从而导致整体生源质量下降。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学生对于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甚至有些学生把语文课堂当成了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中放松的一个机会,这样的学生学习情况是不足以在语文教学中提升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的。(

  三)教学水平需要改进。在各方面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在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下,很多教师并没有领悟到新课改的精神,或者领悟到了但没有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仍然采取填鸭式的说教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其融入其中,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春末闲谈》这节课的教学中,鲁迅先生把自然景物人格化,通过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对阻挠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派进行了强烈抨击。如果教师只是这样一味地讲解说明,学生很难根据那个时代的具体情况深刻理解鲁迅先生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笔的精深,如果教师把一些时间给予学生,让学生说出对于现在社会阻挠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些生活实例或者新闻,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总之,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发挥十足的光和热照亮学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点

  (一)准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在提高语文教学之前,进行准确的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在新一轮的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需要体现语文的真实作用,不仅要求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文化素养性,还要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如果实现这样理想中的中职语文教学价值自然可喜可贺,但是在实际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很难渗透到这些较深的理念和精神,大家都在完成任务式的语文教学中度过中职教育,没有将中职语文教学准确定位。

  (二)不断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中职语文教学是学生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主要途径,因此,不断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服务。在新一轮的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提出了一些明确的策略,首先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需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有原则,并且突出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职业精神。更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提高的推动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三、提高语文教学定位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一个领域学习当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中职院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足的情况,学校可以先组织各种与语文有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定期的征文比赛、成语接龙、知识大赛、哲理小故事分享等活动,大家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语文带来的乐趣,以及语文这门学科更深层的含义,进而对语文教学有更深的理解,这些活动都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都是典型的“门外汉”,尽管学习了多年的语文,但仍然没有体会到语文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如果通过这些活动把学生领进语文的殿堂,在心理上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实现了“心之所向”,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高效,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二)高效的语文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教学模式可以在原有单一的模式下进行改革,反转课堂、任务驱动、体验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逐步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运用,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教学方法中,可以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所需情景,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长江三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学生在图文结合的情况下,更深刻地理解文中所述情景,学习效果也会更上一层楼。总之,整个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在各方面努力,采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职业精神,为走向社会更快的发展铺路。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监督促进终止与往年教学不断提升的有效手段。学生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存在一定的松懈,这是人之常情,恰恰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无形督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公正公平甚至奖罚分明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无限潜能,增强中职语文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单方面的成绩并不能全面概括每个学生学习中职语文的整体效果,需要增加更具代表性的过程性评价,或者动态评价,都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价值体现的很好策略。

  四、总结

  在偏向性比较强的中职教育中,找到语文教学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各种手段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希望通过本文的产生和分析,中职语文教学能够实现准确定位,并采取切实的行动朝着定位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吕亚娟.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王革玲.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9).

  [3]吴新英.走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4]余芳.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提高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J].中等职业教育,2012(26).

语文教学论文3

  1.教师的善教

  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是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关键。和蔼可亲的笑容,温馨亲切的话语,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善心。方式新颖,教有新意,教有创新,可以把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地带动出来。在教师善教的带动下,小学生就有了想学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找准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加以引导和点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就是教师善教的内在体现。

  2.教师的善研

  善研包括善于研究教材和善于研究学生心理两个内容。教师对于教材的掌握要做到全面细致,钻研教材是为了更好地探究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找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时刻有效地研究小学生的心理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揣摩和分析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心理规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维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有亮点就有看点,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3.教师的善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自我表现,喜欢举手,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爱思考、爱动脑等,都是和教师的鼓励分不开的,和教师善用开心、幽默的提问、讲解分不开的。如将笔画多、难记忆的字写在动画动物的头上,制作色彩多样的卡通教学课件等方式,调动起了学生记忆的兴趣,掌握的语文知识就会牢靠很多。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挖掘。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出来,学生只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学习知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显著提高。

  作者:赵华 单位:长岭县三青山镇中心校

语文教学论文4

  内容摘要:国学教育是我国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课堂实行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国学教育的相关概念,并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了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特点。最后,基于小学语文教学需求,提出了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学教育;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国学教育浓缩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论语》、《孔子》、《孟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间流传下来的经典民族文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培养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融合了国学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培养与教育,更具有代表性。语文包含的内容千千万万,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语文,呈现出一种无目的性与主题性的状态,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学习。而通过国学教育在语文中的渗透,学生将可以对自己所学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因此,对于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教师仍然需要探索正确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将国学经典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同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一.国学教育的概念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下,筛选出了最经典的历史文化著作并流传至今,其中包括《论语》、《孔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青少年经常接触国学经典,受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对于培养语文素养很有作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国学经典教育中汇集的,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本源性的历史巨作。在历史一次次变迁中,国学经典愈发显露出其内在精髓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结合国学经典内容,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是我国学生古代蒙学教育中最经典的历史读物。国学教育汇集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经典以及优秀历史经典故事。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特点,分别为启蒙性、趣味性与循序渐进性。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国学教育的教育特征更加明显,涵盖的国学理论知识更易于被学生们吸收。国学经典的教育特点,让其在小学语文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也更容易被消化,学生们学习起来困难系数不大。

  1.启蒙性。国学教育具有启蒙的特点,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有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小学是学生正式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能力不强,对知识分辨能力弱。在这一期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三观及其重要,而国学教育便具备着重要的启蒙性。国学经典《论语》中,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育学生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的时候不要强说知道,这是一种大智慧。以此教导学生要虚心学习,而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习到知识。

  2.趣味性。众所周知,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对孩子进行教学的内容要有趣,才能更好吸引他们的眼球。而国学教育本身便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国学经典包含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或人物等。其中塑造的形形色色历史人物形象,以及各式各样精彩的历史故事,带着较强的趣味性,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除了历史故事与人物,国学经典中还包括优美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供学生阅读,同样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搭配与国学经典相呼应的精美配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循序渐进性。国学经典包含先秦与儒家的各种经典文化篇章,具备丰富的教育特性,这种教育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体现出一定的循序渐进性质。正由于小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一下子没有办法接受太难的知识点,因此对他们的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从浅至深。国学经典在语文中的渗透,同样按照教学需求,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将知识点融入教学中,再由教师向学生们讲述。国学经典不仅课程内容还是教育主题,都会以单元为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学教育内容。

  三.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在语文识字基础课程开始前,教师需要结合国学经典内容,先做好识字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在开始识字前,先向学生讲述中华汉字的由来。例如,在学习“门”字时,可以融合国学经典内容,向学生深入介绍“门”字形的由来与演变。最初在甲骨文阶段,人们通过两扇门以及头部的横梁,来形象表示房子的出入口。后来随着中华汉字的发展,金文的门字顶部由椭圆的三角形组成。到楚系文字时两扇门板已相互分开,顶部横梁消失,留下的是两个门板跟转轴。后来发展至小篆,门字字形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笔画更加顺畅笔直,接着到楷书以及现代的简化字,门字的自行越来越简单,更易书写。另外,在识字课程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不同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在汉字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通过课件演示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学生的印象。

  2.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过程,需要会感受诗人想表达的.感想。国学经典中包含很多古诗词,将其融入诗词课堂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含义,感受诗人的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接触古诗词,对于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有积极作用。国学经典中,《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青少年从小开始就需要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学无所成之后才开始感慨悲伤,才知道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努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寓意着爱国志士的一腔热血,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懂得奋发图强未来报效祖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由上往下急速倾泻的壮观情景,仿佛是由九重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一般,描绘出了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学生们在诗词与国学经典相结合的语文课程中,逐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在语文经典故事中渗透国学经典。语文学习经常涉及到故事讲述,这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课程。国学经典中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趣味历史故事,例如刻舟求剑、闻鸡起舞、刘备三顾茅庐、武松打虎等等,不仅有趣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语文课上,选取部分国学经典故事向学生讲述,并深入向学生传达故事的内涵。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听故事,而是学会总结故事内容,了解故事要传达的具体含义。例如,国学经典《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求贤才助自己一统天下,三顾茅庐,只为求得诸葛亮出山。学生们从这个历史故事中,能感受到刘备为求人才一而再再而三,锲而不舍地到访诸葛亮的家中,体现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学生们通过这个故事,能感受到刘备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爱惜人才的良好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能得以运用。在语文故事讲述中,教师还需要时刻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如若学生对于讲述的故事内容表现出意犹未尽,教师可继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历史故事对学生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把握。

  4.在语文实践课程中渗透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在语文实践课中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实践课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实践,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语文实践课程的种类较多,有绘画、课外活动、手工课程等等。以语文绘画课程为例,教师可结合国学经典内容,选取部分画面感较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在图纸上绘出来。杜甫的《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诗词中包含的内容画面感较强,可提供给学生们进行联想绘画。教师可将诗词挑选出来,给学生发放图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挑选的诗词内容画在图纸上。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所学古诗词的理解与认识。另外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激发自己想象力的过程中,还能不断培养自身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国学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并进一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配合合理的教学理念,同时需要研究更多有效的渗透策略,将国学经典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玉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课外语文,20xx(12):177-177.

  [2]王宁.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文摘版:00244-00244.

  [3]苗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20xx(3):115-115.

  [4]王萍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xx(29):69-69

  [5]苗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20xx(3):115-115.

  [6]杨梅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问题及其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xx(9):75-76.

  [7]张生春浅析对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思考[J].求知导刊,20xx(33):61-61.

  作者:李岷妍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三栋镇中心小学

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许多语文教师都对此表示很头痛,因为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写作,对他们进行写作指导是有一定难度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我国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就对我国学生写作方面有了更加具体化的要求,即学生作文教学绝不可以是一种应付公式的存在,它应当是可以表达出学生真实情感的文章,是学生心灵的表达,因此,在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这个要求给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以往作文教学都是根据教材要求,每次上完一个单元就让学生习作,叫同步训练,这种方法当然也管用。但是固定了学生的选材范围。领会能力强的学生当然不在话下。学困生就感到吃力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领会程度布置习作,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作文起来就会轻松了。

  在新课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习作,这样的编排就很科学,有三个题材供学生选择:1写“难忘的第一次”;2.请你认真观察某个物品加以想象,悟出一个道理;3.写观看漫画“假文盲”的感受。从这三个题目看,第二和第三个题目很多学生是放弃选择的,因为他们不感兴趣。而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了,所以记忆犹新。有话可说,写起来就轻松了。给学生选择大的习作空间,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达到习作的目的。因此,注重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学生的习作感悟

  以前,很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清清楚楚,甚至一节课时间几乎都用于指导上,这种限制思维的指导显然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没有创意。

  在一次统考评卷抽查中,我发现五十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几个学生作文雷同,他们几乎都是写同样的事情。例如:作文要求写“我与书的故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看完一本书后的感受。写记叙文的学生中,九个学生这样写“我把书收在怀中,不让雨水淋湿,回到家里,书安然无恙,我却成了落汤鸡。”显然,这些学生要么是在教师范读佳作时记牢了人家作文精彩的片段,要么是教师在指导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只能如此写才符合教师的要求,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自然在习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习作个性,主动习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习作感悟,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习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习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一样,有语感,对文字的理解就会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重学生习作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三、注重习作教学中的发展性

  如果教师以看学生习作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水平,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字数,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表达的优美与否,文章结构等这些结果来看待学生的习作,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向学生的习作提出高要求。对于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让学生怕写作文以致写不出文章;对于能写的学生则让他们在习作中只向教师的目标迈进,凑字数、抄袭范文,乱套结构的现象就会出现。学生习作根本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也只不过是“要我写作文”而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学生习作完全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张扬了个性,作文教学实效就会大大提高。

  四、注重学生生活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表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少教师虽然理论上认同这个观点,但实际上与其背道而驰,刻意追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范文进行习作,立意要统一,写法要统一,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思维个性严重地受到束缚,学生作文也就只能够造就出“固定式”的文章。然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文章并不是依靠教师灌输习作观念,而是让他们亲自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让真实作文在他们心中安营扎寨。比如,习作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农村的孩子参加了劳动,他们会懂得马蹄草是生长在泥土里的,他们会知道怎样去从泥土里挖出来。而城市的孩子可能就认为是长在树上的,或者有的只知道市场上有;城市的孩子只知道老鼠是坏蛋,要消灭它,也知道鼠肉能吃,味道不错,但你要他写怎样捉老鼠,他就不知道了。而农村的孩子,就能把捉老鼠的乐趣写得具体生动,原因就是他有生活的体验;同样,你让城市的孩子写参观记,他们去参观过了,所以能写,而农村的孩子,连城都没进过,更别说去参观风景名胜了,要他们写就写不出来。因此,同一题材的习作,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写出的文章就不同。这就表明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就是他们心灵的轨迹,也是他们习作的真实题材。“新颖的题材源自真实”,正是这样―个道理。由此可见,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才会让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五、注重多元的开放式习作评改

  我国传统的对学生习作之后的评价都是教师的工作,而对学生习作后进行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而把所有的批改任务都交给老师来做就很容易会造成其用主观标准去对同学们的作文进行评价,从而造成落差特别大的现象发生,结果是评价为低下的学生则受到了习作上的打击,习作上稍有进步的学生却受到了忽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质上也是对这种教师包揽一切的习作评改的改革。

语文教学论文6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在整个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职业院校学生必修的文化课,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品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但是在近些年的职业教育院校语文教学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不高,这些学生往往是由于成绩较低,无法进入高中学习,而年龄又偏低,进入社会还太早,只好选择职业院校继续学习,因此导致文化课基础非常薄弱;第二,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缺乏兴趣,重视度也不够,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会专业知识就可以参加工作了,文化课的学习可有可无。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语文课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职业院校的学生比起高中生来说,会更早地进入社会,因此更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在多年的职业教育中,很多院校依然沿袭着高中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在当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亮出个人风采,增强自信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让学生讲故事、评论新闻时事、朗读名篇佳作等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提高其学习自信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内心还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教师通过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名学生展示完之后,教师可以让下一名学生对前面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适当指导和点拨,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再把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点评出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改革各个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把每堂课的开头上得漂亮,就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成功的基础。在教师进行新课讲授之前,教师要依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要与本课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质疑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导入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调动起学生内心中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教材,把握重难点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通过初步认识和了解文章之后,让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语文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内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的介绍、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字形字义的讲解、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探讨、把握文章的大意、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等。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由学生来探讨和交流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适时地点拨和指导。这个环节的训练为学生随后的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这种形式的学习与传统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合作探究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对哪些句子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文言文中有哪些词语不明白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小组中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在班内进行讨论和解决;第二,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然后由教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观点、共享成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时点拨和补充,并且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课堂小结,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人的记忆曲线规律,教师要让学生尽快复习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长时记忆。板书小结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内容展示在黑板上,用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再次进行总结性概括,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总之,作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勇敢地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把语文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平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为随后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语文教学论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正深受很多年轻教师的青睐。那么,语文教师是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有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我就自己这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和应用合理的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我在上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课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MTV满文军演唱的《懂你》,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母爱的氛围。学生们一开始就被MTV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然后,我再巧设问题,从而导入了新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读《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录像中皇帝煞有介事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和虚伪的嘴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学们就很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体味出安徒生高度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媒体,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运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密度,加大容量,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训练《让世界充满爱》这个作文活动时,我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在一首《爱的奉献》的歌曲中说说自己身边和“爱”有关的成语、诗歌、故事,演唱“爱”的歌曲。然后,我再投影出我们生活中那些需要爱和帮助的弱势人群真实的生活画面,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同桌交流思想后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副画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都把自己心里最深的感受说了出来,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这样还不行,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助人为乐先进事迹的画面,对比自己看看别人怎么做,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畅谈自己将应该如何去奉献爱心,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节课内容多容量大,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做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这是学生很难从书本里得到的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借助课件,把重点段落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使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一目了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及总体把握,获得完整的印象。如:在分析《春》一文的“绘春图”这一部分时,我把这部分的分析过程利用课件投影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之,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音、形、像的多种外部刺激,使概念教学情境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它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加教学的密度,容量,加速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采取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更不能够滥用多媒体教学,简单的把多媒体课堂当作电影院、歌厅等娱乐场所,这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新课程先进教学理念的严重亵渎,我个人认为,任何情况下,多媒体教学都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用与不用这要因课而异,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多媒体技术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论文8

  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每节课我都会或多或少的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在探求知识及自主学习当中找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学习路径。我叮嘱他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积极且敢于将自身对文本独特的想法与感悟说出来,不能一味的依照或顺从教师所给出的固定思维定式,需积极将自身最为本质、最切身的想法与体会分享给其他同学。当学生得此特许后,在语文课堂上便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根据自己想法来领悟与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讲解,让学生能够自学,真正学会学习,本人在设计学案时,不会直接性的将课文当中知识点裸露出来,而是在学生学习中给予一些提示性内容,让学生依据所教给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寻内藏性知识点,通过归纳总结之后,我在给予适当的补充与指正。比如课文当中的许多生字词,许多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列出重要的字词,然后让学生认、写与记,学生从中学到及所掌握的乃是现成的内容,虽然较省事,但较难加深其印象。对此,我在安排学案预习时,给予如下提示: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看课下注释,如若有,将其拼音注于文字上方,而在注释中画出对应的解释语句,如若注释中无所需解释,那么久自己查字典,把拼音注于原文,将解释写于此词下方。最后将所整理的这些词字与拼音一道卸载笔记本上,大声朗读,然后认真书写,最后指派小组长于组内解词提问与听写。上述内容均安排的课前预习时完成,不必担心会耽误课堂学习效率,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到课程进度,在上课时,则由教师从中挑选出重点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与听写,如此操作,学生通常都能较好的给予把握,而有时相比于学生列出知识点的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与全面性。当然,要想做好,首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做好,只有这样,结果才能更好。

  二、将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的舞台,培养其自信心

  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感受与尝试做课堂的'主人与导演。每当讲新知识点或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先征求一下学生,问他们能否自主备下这节课,能不能自己给同学讲课,一旦他们接受了,领任务了,他们便会积极的活跃起来,当有困难时,我会积极提供各种资料或教材,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硬件问题,同时还积极的鼓励学生,要敢于、勇于上台,做同学们的好帮手,为全体学生奉献自身力量,培养大胆精神,增强自信心。比如在一节作为实践课中,整节课的前25分钟,均由学生向同学讲解,本班的一个学生竟然能在我之前作文课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环节,即轻同学们为我国的作文创作补充几点小意见,这方面的内容是我之前未能想到的。别看此环节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此环节却能够让学生侃侃而谈,并且还积极的说出了自己所归纳的作文注意事项及小技巧,学生所讲述的有无之间并未讲到的,我变对他们戏谑道:“现在真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

  三、教师需敢于承认错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中有意或者无意的出现失误与错误,并将这些错误或失误光明正大的摆在黑板上,以此来让学生研讨与观摩,以期能够引起注意。这样做不仅不会显得老师无知,而且还会格外的给予敬重,因为他们从中感知到的是一个不自以为是、诚实的老师,在此氛围下,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岳阳楼记》教学过程中,我把“若夫霪雨霏霏”的“霪”字有意少写一个爪字头。在上课时,当学生翻看学案时,有许多学生便纷纷提醒说我写错了。我大方地且毫无掩饰的将正确与错误的两个字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反复书写,认真识记,另外还带有开玩笑以为告诉他们:“你们看我岁数大了,总事情上总是丢三落四,你们可别学我啊!”学生纷纷反驳道:“谁敢说你老,我就跟他急,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年轻的。”这句话尽管普通,但我却从中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我相信这个“霪”会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永远也不会写错。诸如此种课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不但没有瞧不起这一马虎老师,而且还越发与我拉进关系。所以,我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即“师不必贤于弟子”,要勇于且敢于质疑老师,敢于纠正教师的错误,从中不断提升自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乃是永不退色的真理,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会始终沿此古训而前行,大跨步追逐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赵渊,林玲.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界[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xx(8):10-11.

  [2]魏荣敏.构筑中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协同教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xx.

  [3]杨锡涛.审美化:中学语文教学新理念[J].语文学刊,20xx(2):11-12.

语文教学论文9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个时空状态停滞了。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文学素养,因此抓好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高中语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以及文学修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作文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在高考中,作文在整张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其高考成绩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是重中之重。下面是笔者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1.创新教学理念,提高作文教学课堂的互动性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普遍较为单一,教师过于强调向学生传授作文写作技巧,很少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下,甚至有的学生非常害怕、恐惧作文。就目前高中生作文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言之无文,缺乏情感的问题,作文风格千篇一律,很少看到学生自己的观点。新时期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仅应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应该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后,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应将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布置的作文题目也应尽可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以“珍惜生命”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分组,相互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教师再点几个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势必可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对于每一个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最重要的难关,教师、学生都将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高考成绩上,而对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这也是导致高中生写作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教师应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和赞扬,这样可以使学生心理得到安慰,增强自信心,更加执着于作文写作。比如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教师应仔细修改,在发现学生的亮点时,一定要在旁边备注,“good”、“用得妙”、“很好”等嘉奖性的词语。其次,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作文比赛活动,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

  高中作文相对于初中作文而言,更加有深度,而且广度更广。就近几年学生的高考作文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比较空洞,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新意。在高考紧张的考试氛围下,想要创作出一篇优秀作文,并不仅仅是要靠灵感,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平时的积累,只有自己肚子里面有货,才可以在看到题目时能够文思泉涌,思考问题时也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应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文章布局和结构、文字的表达方法。可以在阅读文章后布置一次随堂练习,让学生将自己刚刚阅读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读者》、《最小说》、《小小说》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杂志、书籍,并且要求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留意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自己觉得非常精彩的语句、段落,并做好笔记,慢慢积累写作素材。

  4.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需要良好的素材,充沛的感情,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进行适当处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为自己的作文加分。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如果比较有新意,往往会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可以增加第一印象。同样,如果文章的结尾有一个漂亮的总结,为整篇文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可以为整篇作文加分。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在开头、结尾的地方多花点心思。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综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应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并且传授学生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论文11

  随着文化经济的日益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加强学生写作水平,已然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重大挑战。虽然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都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但作文教学质量能未达到理想水平。学校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多写作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课时安排,教师应当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教学安排,学生自身更应当明白写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由此提高其写作能力,主动投入到写作学习当中。

  一、通过优秀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写作有了充足的兴趣,学生能够进入写作的世界,从而产生灵感。利用灵感组织文章结构,而后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加强对写作手法的运用,就这样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如此方式,写作就不再是学生压力或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根本任务,依据日常对学生的了解,尽量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惧。努力实现由“不想写”到“我想写”的转变。一个好的文题就能使学生感到兴致勃勃,然而在现在的日常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作文的命题选择并没有太过于重视,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缺乏全局意识,从而使用一些陈旧的文题,陈旧的作文题目往往致使学生丝毫没有创作的激情。反之如果使用“且行且珍惜”“那一年,那一天”“知足常乐”等一些符合学生生活,独创新意的题目,就能成功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其实作文的命题如何,不仅仅表现出写作教育的成败,还直接反映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评改形式应将多种形式结合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和想法。学生之间相互修改,使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更深刻,也会在其他同学不同思想引导下,启发新的灵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给学生一个环境,使其心中所想和课堂上教师所讲相结合,做到对知识的二次学习。互评更多的是收获,而自评中,更重要的应是再次理解知识。论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六中学林善存教师的评改意见在学生心中往往代表着权威,对此教师应当注意使用代表权威的“双刃剑”,发扬作文评改的积极作用,多多鼓励本就落后的学生,严格要求成绩偏上等的学生。此外教师的评改意见更多的应侧重于原则性或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上的点评,对于学生自己的写作思想,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尊重。

  三、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发挥想象力

  个性化教育是通过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挖掘出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做到"有教无类",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切实地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一面,从而扬长避短。写作文也应要求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出来。在写作教育的进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写出自己心中的东西,勇于跳出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刻有一句真理:“没有人类无法做到的,只有人类想不到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思维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加强训练,让学生在想象世界激发属于自己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善于动笔,更乐于动笔。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写“奉献”话题作文中,借用乌鸦和鲜花的形象,乌鸦贪婪,不愿意将任何的色彩分给别人,所以变成了黑色,每个人都不喜欢它。然而鲜花愿意将色彩奉献给别人,所以鲜花七彩斑斓。最后总结到奉献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想象的翅膀,文章变得深入人心,富有新意,也充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心中那一份美好的诉求,这就是我们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四、广泛阅读,增大储备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没有大量的阅读量做基础,写出来的文章,无异于空中阁楼,顷刻便可崩塌。单单凭直觉,写出来的文章是经不起文学推敲的;单单凭自己的的际遇,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是局限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手法,灵感的启发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写作时一旦需要这些知识,它们就会蜂拥而至,任君挑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写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存在强烈的不稳定性,写作教学也是一种不稳定、多元化、复杂的教学方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入木三分非一日之功,教学活动的发展革新绝对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勇于创新,不可墨守陈规,力争做到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积极发展融合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育,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9)

  【2】刘映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xx(3)

语文教学论文12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追求个性,崇尚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良好风尚。由此,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统一标准,分数挂帅,全面发展的目标必将合理转变为尊重差异,发掘特长,潜能开发的目标。

  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也应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且发扬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鼓励调动全体学生坚持自我,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能让学生随意发挥自由展示的广阔空间,使学生能无所顾忌地把内心的思想,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验,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事可写,有感能发,笔墨丰腴,个性飞扬。同时还需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标新立异,敢于想象,博取众长。因为个性离开了创新也会暗淡无光,创新可以使个性更加张扬。长此以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声有色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才思敏捷的优秀篇章必将充实祖国乃至世界灿烂的文化宝库。

  以下是本人在习作教学工作中的点滴实践和粗浅感悟------多鼓齐擂,鼓动个性。不断创新,持之以恒。

  多鼓齐擂,鼓动个性。

  一、鼓励

  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传递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学生的精神支柱。因为多数学生构思阶段思绪繁杂,莫衷一是。虽然有的学生想到很多,却无从下笔,这时最需要鼓励和引导。当然,鼓励也要分阶段进行,要适时而动,相机而行。

  首先,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起初,学生会搜索自己的记忆,写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人物、事物、动物和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切经历体验都可以展现,不要过多考虑遣词造句和修辞。目的是让学生排除干扰,解除顾虑,先使学生敢于下笔。纸上有字就是成绩,就要给与表扬。

  接着,再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忘记的或不熟悉的情节也可以通过想象补充完整。

  对于思绪杂乱无从下手的学生,再进行深入的引导,甚至可以把学生引入虚拟空间。通过开导,提醒使他们相信,无论天上,地下,水里的。道听途说的,梦里看见的等。只要合理想象,大胆推想,有可能发生的事即使没发生也可以写。要使学生不仅成为现实世界的参与者,还可转为虚拟世界的目击者。这样通过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填补了学生阅历的空缺,使他们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还可随意选择。

  然后,鼓励学生敢于联想,组织素材,构思情节。

  通过以上引导和鼓励,大多数学生能解除顾虑,增添信心。但是想要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条理清晰的故事情节,还是有难度的。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迁移时空,拼接素材,夸张事实,扩展情节。可以使学生会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中相关联的情节,重新组织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

  二、鼓舞

  在前面多方面鼓励引导之后,多数学生已信心陡增,但部分学生仍然笔墨匮乏之时,再进行跟踪巡视,有的放矢的对全体学生的整体气势进行调动。

  首先,就地取材,搜寻亮点,以点带面,调动全局。

  为了趁热打铁,哪怕发现极少数的学生写出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就可以作为案例,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请其他同学发表各自的见解,还可掺入自己想象的情节,然后鼓励并指导大家继续写作。这种在学生身边找实例,再通过学生相互探讨补充完善的做法,不仅可以激励个别学生的创作欲望,还能调动鼓舞全班学生的写作激情,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然后,发掘个性,优势点评,鼓舞士气,激励创新。

  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石子,没有两只完全一样的苍蝇。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利用。

  当全体学生都群情高涨,大胆挥毫之际,教师再寻找几个个性突出的案例,当众展示,并且让大家参与联想,增添情节,完善故事。特别要找一些只写寥寥数语,但个性突出又有创新又有丰富联想空间的案例,使全体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想象,运用联想,补充自己阅历的不足,充实写作素材,完善故事情节,再通过创新润色文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提高作文水平。个性是文章的风骨,创新是个性的光芒,只要不断给学生铺设展示的舞台,提供张扬的空间,学生的文章必能个性飞扬,风骨岿然,光芒四射,魅力无限。

  最后,风格展示,取长补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

  生写出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完美的展示了,因此,作为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了解学生心理感受,善于运用教学艺术的教师,不仅不能鸡蛋里面挑骨头,还需能在骨头里面掘精髓。一定竭力增强学生的信心,保持学生的热情,振作学生的士气,鼓舞学生的激情。

  这个阶段,教师要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风格,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个别学生哪怕仅有一处亮点,更要优先予以展示,这是促进作文走向个性化的需要,切忌不要全文展现,以免暴露学生的不足。要让学生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他自己就有个性,有特长,有优点,要发扬。这样做对增强全体学生的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很有必要。最不提倡教师亲自指出学生的不足,这会扼杀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来的信心。因为学生会比较,会鉴别,要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发现,自己体味,自我改变,自我完善。

  三、鼓劲

  在学生创作激情燃烧之时,在众多亮点的照耀下,要进一步给学生打气鼓劲,激励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首先,比照过去,坚定信心。

  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磨砺,学生增强了的信心,鼓足了勇气,点燃了激情,但还需教师推波助澜。教师要有的放矢,依据不同学生的进步情况,去同写作之初进行比照,让每一位学生都看到成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推动写作热情,强化创作激情,提高创新的勇气,推进教学成果。

  然后,博取众长,充实自己。

  要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众人的好评,只有个性特点是不行的,还需

  兼备公认的优点。发现学生之中有风格特点鲜明突出的习作一定给予展示的机会并表扬。并且,教师要鼓动学生大量阅读,勤于练笔,既要保留自己的风格,还要汲取他人的长处。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个性突出且技法全面的优秀作品。

  最后,坚守自我,勇于创新。

  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发现并认可了他人的长处,就想否定并放弃自己的风格。教师要给这类学生打气,鼓励他们坚守自己的风格,同时还要鼓动学生勇于创新,以便使自己的风格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飞扬,更加光芒四射。

  不断创新,持之以恒。

  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锻炼丰富的想象力,积累丰厚的文化素养,打造历练写作技巧。这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空间,多为他们铺设展示的舞台,更多集纳个性的星火,更多发掘创新的光芒。

  只要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能够做到多鼓齐擂,鼓动个性。不断创新,持之以恒。作文个性化的光辉必将跃然纸上。

语文教学论文13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语文教学论文14

  语文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通过内容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通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满足多种社会职业的要求,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作用

  首先,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能够很好的把人文融汇于教学当中,从而帮助学生较好的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比如通过经典美文和古典诗词赏析,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塑造完美的人格。其次,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观念。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除完成基本的语言文学知识传授功能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中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直观、形象地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寓理论教育于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然后,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工具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现代社会给从业者提出的职业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了这些知识,就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职位需求,更好的适应职场变化。

  二、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将高职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职业院校当中,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于语文这种基础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更好的意识到语文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情,比如写信、写演讲稿和社团活动计划书等,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学生阅读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做好日常语文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结合专业实际完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语文教学应充分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通用的,内容过于陈旧,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符。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注重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的适应职场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口语训练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即兴发言、课前十分钟演讲、辩论赛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学与职业要求进行充分结合。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产品说明书、营销计划、调查报告等;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对学生口语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锻炼,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交谈与沟通的基本原则。

  3.合理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特点,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为生动形象的图画,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并且富于色彩,为语文教学创新出一个更新的教学审美背景,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要想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语文对高职学生的引导作用,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联系,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目标优化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论文15

  有位老师买了一本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他兴致勃勃地按照“实录”上了同一节课,结果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课后,该老师感慨地道:没想到套用特级教师的教案效果也不佳。

  这位老师的问题出在哪?结合这个案例谈谈你对如何借鉴别人案例的看法。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借鉴别人案例是教师开阔自己视野,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只有恰当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鉴别人的案例,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杜绝生搬硬套。

  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因为教师自身素质,学生学情,教学环境等情况的不同,那些优秀的教案、案例在我们自己用来蹩手蹩脚,教师会因为为了完成教案而教学,课堂因此失去活力。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自身实际出发,恰当借鉴使用优秀的案例,比如一些精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肯定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2、提升自身素质

  借用金庸老师《倚天屠龙记》中的几句“正如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去挥舞百斤重的大铁锤,锤法越是精微奥妙,越会将他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脑浆迸裂,但若舞锤是个大力士,那便得其所哉了。以往练这心法之人,只因内力有限,勉强修习,变成心有余力不足。”

  教学也是如此,优秀案例的形成往往和做课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相辅相成,我们自身修养不够,自然无法驾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素质,不在于使用谁的教案。

  3、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

  每个成功的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是“谁在讲课”而不是“讲谁的课”。我们可以学习优秀案例,但是要讲出自己的风格。这就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发挥自身优势,课堂有鲜明的个性。我自己这样想:“听课老师坐在后面,是不是愿意听你的课,你的语言,你的课堂能不能吸引在场所有人。我们见过,前边老师在讲课。后边听课老师在交谈,有时一脸茫然,原因在你的课堂不吸引人,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是因为你的课堂没有个性,教师没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听课也是如此,讲课老师的首要素质就应该在于他的与众不同,否则,再好的课堂也只是一堂课,没有教师的烙印。

  优秀案例可以借鉴,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较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它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

  我自己看来,教学风格是一个人教学气质的体现,或文雅,或诙谐,或灵动,或沉稳,鲜明的.教学风格是教师的名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要形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不想谈深奥的理论,因为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课堂喜欢什么样的声音

  我没有问过学生,因此我不知道学生到底会想什么,能说出什么。但是我知道,如果学生爱上你的课,他一定表现得很兴奋,也许是因为课程,也许是因为教师。因为教师的话,教师身上就有吸引学生教学特色。课堂上也用不着教师维持纪律了。学生喜欢你的声音。

  听俞大明老师的两节课我也深有体会,以前听课,总是听到前面教师在不停的引导,循循善诱,学生配合你来我往,倒也丝丝入扣,但是就是不愿意听,听课现场也不尽人意,批改作业的,小声谈话的,闭目养神的等等等等,凡此种种,不全是听课教师的错,因为真的不能吸人眼球。俞老师的课堂,却是笑声阵阵,掌声阵阵,听课教师,学生全然融入其中。原因不言而喻,课堂很精彩。

  仔细分析,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语言幽默,极具文学色彩;教学结构严谨,构思巧妙;不设置问题,设置的是参与平台,只要你动手,就有话可说;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成人的角度指导分析。

  如果你拿着同样的教案,你会讲出同样的效果吗?我们也许都尝试用优秀的教案讲课,结果却是漏洞百出,被别人批的体无完肤,是教案不好吗?不是,是自己。

  我这样想:

  1、要有丰厚的文学底蕴。

  教师在课堂上,每个动作都应该是文学,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文学,简单言之,你得是个文化人。

  2、要做你自己,有特点的自己。

  你要知道在课堂上学生会喜欢你的什么,把它作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或者是调节学生情绪的调味剂。问问自己,你拿什么吸引学生。

  3、别让学生猜谜,让学生参与。

  猜谜的课堂太多了,教师问,学生猜,猜对了教师高兴,猜不对接着猜,没意思。

  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教学风格,而是没有吸引别人的课堂风格,做自己就要做有特色的自己。

【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11-07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语文教学论文05-1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优选)语文教学论文05-21

语文教学论文(必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