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2 13:01:09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实用)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实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传统文化会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语文课堂是其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一些明确的要求,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民族智慧,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些要求都督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学习、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弥补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各国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当今中国,小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喜欢国外的电影、电视、动漫人物、食品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却都越来越不在意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多学生背不出古诗词,不了解古典名著。知道国外的各种节日,却不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渊源。小学生开始用手机、电脑等工具与人联系,却不清楚传统书信的格式。

  3.有利于小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传承发扬光大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人文修养,激发其更加热爱祖国的情感。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各种魅力,对于其在人格养成、思想启蒙、人生引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性格,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立足语文教学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是语文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逐步引导小学生的学习节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书籍,内容都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课本内容中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诵读这些课文内容,并且对古诗词中不认识的生字、句子进行熟记和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师要开设多种课堂情境,对文章主题、文章背后的故事、文章情节和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2.立足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实践活动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最好的理解和诠释。要充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次,因材施教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背诵一篇古诗词,或者讲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可以定期举办古诗词、文化故事诵读活动。可以邀请家长跟学生一起把那些有意义的文化故事改编成情景小品,使整个家庭营造一个学习并践行传统文化的氛围。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节日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节日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到这些故事发生地去采风,真正去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

  3.教师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多多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并运用最新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借用声音、影像画面等手段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深入地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从汉字、句子、故事情节、蕴含的道理等各个方面入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学校也要努力在整个校园内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行走在校园内也能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和学习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总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将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我们广泛认可,特别是评价中的激励性语言对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激励性语言的使用过程需要注意技巧,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表扬泛滥。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探究一二。

  一、激励性语言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于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喜欢的眼神,都会让孩子长久沉浸在快乐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中,怀着愉悦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评价学生时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一)享受乐趣,实现快乐学习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享受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心怡的礼物来接受,从而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二)提升动力,实现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认知没有终点,更多的'是新的起点。

  激励性语言可以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努力了、用功了而短期内成绩并没有大幅度上升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客观而全面地看待自己,还可以让学生看到希望,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增强自己的信心,提升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断地为学生“打气”,从而使每一次评价都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一个新起点与支撑点,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探究中来,为实现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言不由衷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可是真正操作起来却让一部分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时教师的表扬性言语并不能由衷而发,欠缺一些真实性,情感缺乏诚恳。在实际评价中,我发现许多教师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赏识而赏识,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做得怎么样,都是清一色的“你做得很好”“你真是太棒了”,而并非发自教师的内心,这就使得评价流于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也听腻了。

  (二)语言笼统

  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使用“对”“好”“不错”等笼统性的表扬语言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具体“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为什么不错”却从来不说。这样的语言过于笼统,缺乏真实感与真切感,并不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容易使学生迷失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三)千篇一律

  教师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激励性性语言评价行为,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行为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却并没完全理解激励教育的真正内涵,往往使用浮于表面的敷衍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评价内容、方法单一,没有新意,以致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正确地使用激励性语言

  (一)表扬过程要因人而异

  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同样这也适用于课堂教学评价。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时也要因人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和激励方法,以避免学生对于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倦怠。这样的评价更具个性特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容易接受。而为了达到因人而异地评价学生,我们就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真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具体来说,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与学生谈话、与其他科任教师交流、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与生活等,力求做到对学生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二是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教师可详细记录下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如发言情况、认知基础、薄弱环节等,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二)教师自身要练好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即时、即地性,要求生动、活泼、形象、丰富,这源于教师平时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师的语言风格、个人魅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练好基本功,多学习、多看书、多实践,重视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此外,还要加强交流与讨论,可定期与本校教师开展交谈会,或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与校外优师、名师交流心得与体会等,这样更能促进教师自身基本功的提高与强化。

  (三)形成科学的学生评价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行为不仅能起到积极的课堂导向作用,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形成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具体来说,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者淘气的学生。即要体现评价的公平与公正,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在教师心目中的平等地位,否则教师的课堂评价就会失去正确的导向。二是全面。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发展,实现评价客体的全面化,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横纵结合。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指出优势与不足,激励学生前进,同时又要进行适当的横向比较,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他人心目中的榜样,这样更能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为“人文而人文”、“机械人文性”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现象。下面,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现今阅读教学两大“伪人文性”现象及反思

  1.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

  现象:语文课结束时,教师启发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呢?”或者是“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撞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落花生》一课中,“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线。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众所周知,狼永远不会因为学生同情小羊的善心而改变吃人的论文格式本性,而落花生那种有真才实学却不图虚名的实干家也决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价值。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所谓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语文课堂上许多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偏离教学内容真正的价值取向的。学生思维是活了,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求新、求异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以牺牲“求真”为代价,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2.课堂中的交往、对话缺乏对生命体真正的人文关怀

  现象:

  ①语文课上的小组学习,停留在四人围坐一起,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的'简单合作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正的主体参与和对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师匆匆组织,又草草收场,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②语文课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频繁采取激励性评价,致使赞美之辞泛滥,渐渐埋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反思:失去人文性的学习,教育家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教师们都在各自的课堂阵地上身体力行,试图使“悲剧”不再续演。于是在语文课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毫不吝啬的表扬、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种种体现人文关怀的举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人文性的光芒在闪烁。可当循着这点光亮深入进去时,却发现学生的浮躁心理也在顺势滋长。

  重视生命个体,打造人文性课堂

  从上述的“伪人文性”现象中不难看出:在那种缺乏精神内涵的正确把握、毫无意义的合作、廉价的表扬、缺少真情实感的对话充斥课堂的教学秩序下,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人文关怀更多时候不过是教师“为了人文而人文”的虚情假意罢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彻底摒弃伪人文性、打造一个真正的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呢?

  1.钻透教材,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将李大钊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1)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定位

  按照我国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规定要求,目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维度目标”以及“五个方面内容”。对于这三个维度目标来说,主要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五个方面内容而言,不仅包含了识字、写字以及阅读、写作,同时还包含了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定位过程中,主要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分析,同时还要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另外,教师还要研究习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等。

  二、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尊重智力发展的规律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需要对所教内容以及学生智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而体现学习的智力价值。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将学生智力放在教学目的首要位置上。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并积极进行学生潜能的开发。对于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来说,它是学生语文基础奠定时期,这一期间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都在不断的提升。教师应该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进而提升学生对于字、句、篇、章的掌握能力。

  (二)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只有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整个人的身体将会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这一期间人的各种潜能将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对于小学生亦是如此。教师通过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小学生产生一个愉悦的“心理磁场”。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到,一个人只有获得了别人的充分尊重与关怀,才能发自内心的接受对方的行为与语言。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并且对学生的优点要持一种欣赏、赞美的态度,并且要及时的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进行表扬。尤其是对于一些成绩落后或者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多与他们进行真诚的沟通,并且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与处境,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要注意情感的交流。情感作为认知的重要前提,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展现出真诚的笑脸以及鼓励的眼神,并且通过亲切的对话、交流,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教师通过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也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认为,人在反复的失败条件下将会产生极度的恐惧感。小学时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学生对于失败的恐惧导致学生不敢大胆的进行尝试,这样一来学习就会显得很被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强烈学习动机。国外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成功所带来的欢乐将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并且这一力量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扬长避短,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个特长展示的舞台。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好多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关键是要学生获得一种独特的`学习体验。即使是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教师也要多进行鼓励与引导,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小学期间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表现出一种争强好胜的态度,并且在学习方面也不甘示弱。教师要充分遵循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应用合理的竞赛、表扬等方式,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爱好。比如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字的学习时,首先要为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比一比谁的办法更多。这一期间,可能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学生在绘画,也有的学生在比划或者是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并且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再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播。对于一些复杂的字,可以鼓励学生拆成几部分进行记忆;对于相似的形声字,可以鼓励学生变成儿歌进行记忆;对于一些象形字,可以通过想一想或是画一画的方式进行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字编成故事或者是顺口溜、字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四)注重阅读,做好词语背后意思的破解

  日常的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指导儿童进行阅读,这一环节几乎所有的从业人员都知道。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漏洞。虽然教师在不遗余力的努力着,但是目前国内儿童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却在逐渐的减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费尔德曼曾经在写道:我们可以将阅读的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就是阅读编码教学法。对于这一教学方法来说,重点是强调阅读的成分,比如说字母的发音以及字母之间的组合(语音),同时还包含字母以及发音是怎样组合为单词的。费尔德曼指出,阅读过程需要对单词的各个成分进行加工,并且要将并它们组合成单词,这样一来才能从单词中推测出相应的书面句子意思以及段落的意思。其二,就是阅读整体语言教学法。对于这一教学方法而言,它的主要观点就是儿童应该通过接触完整的作品,进而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小学生痛苦的读单词方面,而是应该积极的鼓励他们根据单词来进行上下文意思的推断。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在进行方法的选择上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状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选择。但毋庸置疑的是,小学期间可以鼓励教师采用阅读整体语言教学法,并且鼓励家长购买一些名著给学生进行阅读。对于这些名著来说,在小学年龄段就开始涉猎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五)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称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以及探究者。小学期间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丰富时期,因而对于这种需要油气强烈。因此,教师再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与情境。这样一来,才能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环境中,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与求知愿望。在兴趣与愿望的推动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的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另外,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还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进行《我是猫》一课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阅读,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水平和写作素材,加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型阅读,高效利用课外的时间,推荐如《哈利波特》、《鲁宾逊漂流记》、《指环王》以及《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课外阅读,并根据其中的著名事件和事例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增强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言,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学生发展需要,而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和完善作文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开放式写作教学、增强写作教学的生活化,并开展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莫菊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考试周刊,20xx(27):51.

  [2]沈红娟.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课外语文,20xx(9):73.

  [3]许正慈.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新课程(上),20xx(11):98.

  [4]李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29):104.

  [5]李兴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xx(10):6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语言运用艺术最好的体现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有效促进。

  [关键词]小学 语文口语交际 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将语文口语教学的教育位置摆正,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学生的口语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最为关键时期,所以要对小学语文口语能力高度重视,把小学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学校里,学习任务比较重,考试压力也比较大,所以用来给学生进行口语实际训练的机会比较少。小学生的业余时间被大量作业所占据,几乎没有时间参加课外实践,而社会语言的污染也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实家庭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好的场所,但是现在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也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家庭教育方面得不到有效提升。小学是学生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学生这个时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不为学生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那么就不会发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帮助。

  (二)学生的`心理障碍阻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许多小学生存在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障碍,造成这样的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小学生生来腼腆,具有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自尊心很强,回答问题怕出错,怕引起同学的嘲笑。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长期缺乏交流的语言环境,甚至还会出现社交退缩症现象。就长期调查可知,越是年级高的学生越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学生克服信息障碍,使口语交际教学顺利进行。

  (三)学生缺乏口语交际情境

  语言表达的训练最需要的就是有运用词语的机会,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增加他们的拓展训练,如果将训练的机会挤压掉,或对学生只做片面的指导,就会导致学生对很多词语都不知道怎样具体应用。口语交际主要是现想现说,要求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自己要说的话考虑好,选择好最为恰当的语句。如果在课堂上不能为学生提供交际的具体情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关于课前准备的具体措施

  教师要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有足够的材料用作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课前的资料准备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内容亲自进行准备。上课时教师要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清楚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

  (二)创设情境

  人在对于事物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情感是触发人去表达语言的动力,这样就会促进人对词语的选择。想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就要为他们设置一定的情境。对于设计场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课堂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参与进去,自由进行交际,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还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口语交际话题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进来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表现欲。

  (三)进行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双方都进行互动,才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根本原则就是能让学生多说,把发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来说,给学生提供开阔的课堂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不能把课堂当成是几个学生的精彩演讲,而其他大部分的学生只做观众,并没有达到交际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协作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细心钻研。可以进行角度转换,灵活处理,让每个小组都可以活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小组的互动平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面对教材,最重要的是要面对学生本身,教师要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训练题目要进行精心设计,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谈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xx.

  [2]练怡.现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误区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1).

  [3]颉景荣.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教学要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曰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曰默读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本人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会谈谈朗读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反复朗读有利于记忆,记忆、背诵这是学语文的基础。

  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朗读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体现以下几点:

  1、稳定儿童注意力。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帮助儿童口语。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发展儿童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加深课文理解。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二、加强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一)朗读有效培养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

  1、朗读的正确性。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

  2、朗读的流畅性。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

  3、朗读的感情性。是对朗读的一项更高要求,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懂得音色、音高、音强的相互融合与变化,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读者的心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朗读的基本原则

  1、全局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过程、阅读形式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时间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给学生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想象性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发的情感也就更激烈。”

  3、感悟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和时间赛跑》、《为中华崛起而读》、《师恩难忘》、《永生的眼睛》、《只有一个地球》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演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4、发展性

  在多种的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但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朗读水平存在误区及对策

  1.朗读目的不够明确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下面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全班学生双手持书不约而同地齐读起课文。)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这种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时间缺乏保证。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朗读局限部分优生。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方法粗浅。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常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伯牙绝弦》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一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往往读得快而平淡,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钟子期善听,“哉”、“兮”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降调,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关于以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朗读问题,做如下对策:

  1.朗读目标有的放矢。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如在教授本次朗读指导课《山沟里的孩子》时,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合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课文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要有整篇文章的朗读,也要有其中各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朗读时间充分保证。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3.朗读层次因材施教。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4.朗读结合理解本义。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5.朗读情感重点突破。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和时间赛跑》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情感丰富,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读得急促且伤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要读得缓慢而深沉,读出爸爸感情,三个“永远”读得很轻很轻,体现对时间的理解深刻。延伸“再也”出现了几次?这样读,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内在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6.朗读紧扣故事情景。

  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趣谈“碰壁”一事,"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让周晔回忆小时候与伯父的一起享受至爱天伦,对比现在失去伯父万分悲痛心情,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去朗读,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实践证明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必用的方法。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7.朗读注重学生体验。

  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总之,语文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正是希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可以说,有效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理解。在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征程中,教师要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普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创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城镇地区推广程度较高,在部分农村地区却尚未实施,导致农村与城镇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之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尚未普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方法未及时创新,导致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现有问题,改善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措施

  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一方面,农村小学生在农村中长大,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自身经历太少,所以在写作时缺乏写作素材,导致学生没有内容可写,也没有情感表达,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农村语文教师要着力解决这一难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一、鼓励学生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作文写作来说,阅读确实是一种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首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图书室阅读课外书籍,必要时可以将自己所收藏的私人书籍也借给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在早自习时间安排晨读,从语文课本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细细品味经典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后,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写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学生对课外作品的感悟,即“读后感”,包括对文章主题的描述、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对文章人物的评价,等等;另一部分是对课外作品当中优美词句与经典语句的摘抄。比如,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当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当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将这类经典语句巧妙地运用到写作当中,可显著提高文章的内涵和质量。如果学生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长期坚持下来,其写作水平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表达情感

  日记是一种趋于生活化的写作方式,其在写作格式和写作内容上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完全跟随作者的想法和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就会将每天的所见所闻以及想法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还能让语文教师更加地了解学生,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农村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写作文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写日记,可能不会起到太大效果,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某次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还记得多少?”学生们茫然地摇头,老师继续说道:“那同学们想不想随时了解到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呢?”学生们齐声喊道:“想!”然后语文教师就可以提出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们从内心中接受日记写作,并在日记当中分享生活当中的困难与快乐。在最开始,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比较低,大多数都是“今天我去爬山了,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好开心!”这类的日记。但是,随着写作次数的不断增加,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可以在日记当中描绘出难度更高的场景,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并且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甚至还有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的。日记的写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长期的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动力。

  三、肯定学生的写作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

  农村学生讨厌写作文最大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文章缺乏自信,辛辛苦苦写作出来的`成果无人认可,使得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开始之前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作品的机会,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同学们分享,然后由同学们进行点评,写得好的地方予以鼓励,继续发扬;写得不好的地方,及时指出并进行改正。设置黑板报的形式,每个学生定期将自己所收集到的优美词句、经典语句与自己作品当中的精彩部分制作成手抄报,然后由教师统一组织,将手抄报贴于黑板报栏目当中,供同学们相互参考阅读。学生们在阅读过程当中就会发现每个人写作的特点与优势,发现自己写作当中的不足,从而及时进行改正,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四、巧设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作文创新的源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特点,巧妙地设计开阔思维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可以采用句型填空的方式。比如,在描写四季景色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春天如同______,______;夏天如同______,______;秋天如同______,______;冬天如同______,______。”让学生们根据该句式进行填空,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了许多十分有趣的答案,如“春天如同天真可爱的孩子,展现孩童的纯真;夏天如同清纯秀丽的少女,散发青春的活力;秋天如同温和的女子,绽放成熟的气息;冬天如同慈祥的老人,散发岁月的苍桑。”其次,可以采用剧情假设法,通过改变文章的剧情,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某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由于缺乏自信,小男孩一直谎称自己听不见声音,无法学习音乐。当一位著名的音乐教授发现这一真相以后,想尽办法鼓励小男孩坚持梦想,勇敢面对,最终小男孩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故事的剧情,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没有这位音乐教授的鼓励,小男孩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小男孩会一直消沉下去,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梦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生找到了新的目标,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五、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情感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标准范文”的影响,一提到生活当中遇到的好人好事,无非就是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素材太过常见,显示不出作文的新意,甚至有刻意模仿的意味。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从生活当中体验情感。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春游,从与同学以及老师的相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喜悦,从大自然中体会环境的美好;另一方面,在命题时多结合实际情况,从实际生活当中发掘作文题目。比如,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语文老师就可以布置题目《我与新同学的那些事儿》;某位老师喜欢拖堂,学生们表示不满,语文老师就可以布置题目《xx老师,我想对你说》。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丰富学生作文的内涵。

  六、结束语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司武军.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J].读与写,20xx,(06):187.

  [2]朱明顺.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及对策[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xx,(06):124-128.

  [3]吴玉妹.农村小学高年级乡土作文教学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2):93-96.

  [4]李静,文雪.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xx,(07):76-8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界应该给予特殊的关注。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也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很多家长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校也适当地增加了小学作文训练的课程,总体来讲,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在呈发展的趋势。

  一、目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小学教学也越来越重视,由于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学校及家长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小学作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就。但是,调查也显示出令人担忧的一面,大多数的小学生认为作文很难写,作文课堂上,很多学生提不起对于写作的'兴趣,有的小学生甚至惧怕作文课,认为作文课堂上,教师过于严肃。同时,教师对于小学作文课的态度也较为夏季,多数教师认为小学作文课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方法也不是很规范科学,对于提高学生能够的写作水平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综合上述的调查情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其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仍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小学你作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与读者沟通,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和学生未意识到的此项目的。小学作文和其他文章一样,学生希望通过作文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强调写作的方法,忽视学生情感与兴趣的影响作用,这是我国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之一。第二,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因素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明显,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展现的不再是简单的童趣,他们的写作思维已逐渐成人化,但是,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语言的组织能力仍处于成长阶段,因此,成人化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他们实际写作能力的发挥。鉴于此类问题,社会各界应该予以重视,努力营造一个应该属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第三,学生能够上课缺乏主动熊,对于写作提不起兴趣,师生在作文课堂上的互动少,学生由于畏难情绪的影响,写作课堂上经常出现焦虑的症状,严重影响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枯燥乏味,上课时,过于注重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的讲授,忽视小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以上几点是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我国的教育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去应对,努力提高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三、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措施

  小学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学生作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学生以后初中和高中的作文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提高小学生动作文水平的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针对不同的写作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情景式、演讲式、故事式等。第二,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词汇的积累,不同句式的运用,以及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教师只有将这些关键因素有效地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第三,教师的作文评价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进行点评,以积极鼓励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教育界对此应该给予特殊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写作思路。笔者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水平会有更大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对学生的语言、情感的领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当前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朗读教学不再适用,阻碍了学生朗读情感的发展,对文章内容的思想感情也不能真切的体会。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去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得朗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的不足

  1.学生的朗读时间与机会较少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则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朗读时间被占用[1]。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的朗读的时间很少,也没有单独的提供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机会,朗读教学通常只是一种敷衍。

  2.学生缺少朗读的兴趣,教师指导不合理

  朗读教学需要学生充分的阅读,在朗读中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是,部分教师的朗读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发挥朗读教学的真正作用[2]。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一段文章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教学过程非常的笼统,学生并不懂得有感情的朗读的含义,也不明白朗读中要使用的具体的`语气,朗读教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整个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是被动的,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不能用心去感受朗读内容中蕴含的情感,这样还非常容易出现错读或者乱读的问题,不利于朗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改进对策

  1.增加朗读教学时间,教师示范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讲解得过多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因为教师讲解的内容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都是被动去接受的,很难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朗读的机会,过程中只是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及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了,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进行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可以为学生的朗读学习形成一定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之前,需要先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及内容进行整体的理解与感知,在准确的把握其主要情感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泛读,对学生有效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启发,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积极性。

  2.创设朗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佳推动力,要想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首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3]。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程情境的创设去达到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进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其中。合理的朗读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朗读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丝绸之路》的教学中,学生通常对文章中描写的丝绸之路不了解,不利于其对文章描写事件及景物的想象与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丝绸之路当时繁荣的景象。学生通过观看形成基本的影像,在文章的朗读中就会浮现以前商贸、文化的繁荣状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深入的感受文章的魅力。

  3.提高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完全是因为语文课要读,多半是讲课文之前读一遍,讲的时候,讲到哪里就让学生读到哪里,讲完课文后有时间多了没事做,就让学生读课文耗时间。至于学生应该怎样读,那是不说的,读得怎么样,那是不管的。这种安排,学生越读越厌读,甚至厌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中不能讲朗读当做是点缀或者任务任务,而是应该认识到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提高提高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结束语:在今后的课堂朗读教学发展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进行示范朗读,对朗读内容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朗读技巧,也可以创建课堂朗读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xx,05:108-112.

  [2]邱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3]庄梅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新课程(小学),20xx,04:13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要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而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取决于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对课堂生成的智慧处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高效 教学设计 智慧生成

  “高效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高耗时、低效益的现象。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文本解读的深度是高效的基础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对于文本的教学解读一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于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批判解读的能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读悟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传统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现在,很多教育者对此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长流水。我认为不管怎么改,这句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我们老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在解读文本时就能把课例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地思考,形成比较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这样文本的深度自然被我们解读得淋漓尽致。比如教学《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时,大多数语文老师落脚在“珍惜时间上”。“珍惜时间”是没错,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珍惜时间”上就显得过于肤浅了。因为这篇文章中的好多语句,如:“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很快呀。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这些语句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讲珍惜时间的问题,“珍惜时间”里还包含着更深的含义,那就是“珍惜生命”。那么怎影蜒生从“珍惜时间”这个比较浅的层面上提升上来,使他们感受到要“珍惜生命”这一比较深的层面?所以我在备课时搜集了《永不放弃的希望》《一棵小草》这两篇文章,课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引导感悟。“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的种子深深地播撒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由此我想到了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才成为可能;只有教师的解读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地感悟。

  文本解读是一门科学,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所以说教师对文本教学解读的深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石。

  二、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是高效的关键

  (一)导入要简洁生动,富有趣味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也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恰当,富有科学性

  所谓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应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创造性地进行运用,从而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生成的智慧处理是高效的保障

  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中的目标和程序。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但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生成而迷失了方向。

  总之,品读众多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品味那些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们相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要肯下功夫,不断反思,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一定会奏出“高效”的最强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随着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改革,素质教育也越发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教师开始积极地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积极探索开展语文阅读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兴趣;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从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能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拓展阅读教学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间接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积极分析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完善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内容过于严谨

  在进行拓展阅读时,学生阅读的作品都是经由教师仔细筛选的,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人生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教师在筛选阅读作品时,常常主观性地将自身认为有趣的与蕴含哲理的作品挑选出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却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与理解能力。许多学生在进行拓展阅读时会出现难以理解阅读内容的情况,对拓展阅读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造成影响。

  (二)阅读氛围严重缺乏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会不自觉地遵循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若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部分学生受到氛围影响,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就会带动其余的学生,使所有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学生没有受到氛围的影响,在阅读时经常受到其它事物的诱惑,不愿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使得拓展阅读的教学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合理筛选阅读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较为浅显,并且思维还未发展成熟。受知识储备与思维水平的限制,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若是教师选择的拓展阅读内容较为深奥,就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使得学生无法通过阅读明确作品的内涵,无法理解作品,从而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筛选拓展阅读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阅读体验,明确每一位学生的状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地筛选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课本内容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学习《狐假虎威》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狐假虎威》类型相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如《伊索寓言》。让学生在《狐假虎威》的基础上理解作品,更快地接受作品,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学生学习《听听,秋的声音》之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作品,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使学生享受阅读,深入了解作品,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得部分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带动其余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让拓展阅读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图书角,在图书角中放置经过挑选后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在教室内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同一本书。随后,教师提出一个关于这本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充满热情地进行阅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丰富拓展阅读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在网络时代的阅读也更加广泛。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来丰富拓展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使阅读呈多样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阅读内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阅读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总结

  阅读,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是一个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增长自身的见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平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xx(8).

  [2]高利婷,宗和杰.有效开展拓展阅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这是一组比较轻松的单元,安排本单元的一个目的,是希望能增长学生的认识,开阔孩子的视野,了解多元文化。

  从写的角度安排训练的重点:体会抓住景物、风情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综合运用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四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走遍万水千山”已经做了安排。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1980年11月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德国参观访问后写下的,距离1935年他第一次出国留学德国,已经有几十年啦。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描写风情类的散文,就是作者在描述奇丽景色的同时,也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让人读后深受启发。教学中,要抓住几个难理解的句子,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

  《威尼斯的小艇》是本学期学的##第2篇马克·吐温的作品。也是一篇传统课文,编排在这个单元,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抓住事物(小艇)的特点/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并把人们的生活同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不仅仅局限在单纯描写事物(小艇)的特点/有点儿类似《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二是弄清楚事物(小艇)的特点、人们的生活以及景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小艇和威尼斯这座古老城市和谐共处的关系。

  “阅读链接”的处理,可以提出比较阅读的要求:课文写的威尼斯的小艇,链接中的短文写的是威尼斯的夜晚,学习了课文和短文,简要说说威尼

  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也可以推荐其他作家描写威尼斯的文章拓展阅读。

  除了“阅读链接”里乔治桑写的《威尼斯之夜》,冰心和朱自清也写过威尼斯的文章: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国的苏州。但是苏州基本上是陆地上的城市,不过城里有许多河道和桥梁。威尼斯却是由一百多个小岛组成的.,一条较宽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余许许多多纵横交织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将这些小岛上的一簇一簇的楼屋,穿连了起来。这里没有车马,只有往来如织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车和小卧车;此外还有黑色的、两端翘起、轻巧可爱的小游船,叫做Gondola,译作“共渡乐”,也还可以谐音会意。(冰心)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

  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

  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朱自清)

  从不同作家的描述里,我们能感受到:描述同一个事物,作家的选材、选取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表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教学中,曾经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经很多了,有许多比小艇更快捷、更舒适,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威尼斯的小艇?回答的角度可以是:(1)文化的传承;(2)小艇和威尼斯这座古老城市和谐共处的关系。

  西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德国,吃的是文化饭,对文物保护的力度非常大。

  《与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都是这次新选入的课文。学习《与象共舞》,可联系《威尼斯的小艇》,两者都是选取最能体现景物风情特点的事物,并把人的活动和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描写,在威尼斯,人们的生活与小艇息息相关;在泰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这样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读来兴趣盎然。《彩色的非洲》展示了七彩的非洲风情画卷,围绕“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介绍了非洲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法,脉络清晰,文字通俗,应以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交流和讨论为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摘要: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文章首先对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从使用电化教育技术突破语文学习的重点;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引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感情共鸣;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化教育技术的策略。

  关键词:电化教育技术;语文教学;小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育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电化教育技术,轻视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推崇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而轻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主导地位。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电化教育技术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必然会使学生对生字生词、课文分析和朗诵的学习不足,从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基础不牢的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电化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电化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上大量播放多媒体课件,追求生动的视听和动画效果,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却分散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种教学形式上,忽略了对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认识到电化教育技术只是课堂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过分的使用会使电化教育反客为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一)使用电化教育技术突破语文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中涵盖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而电化教育技术在辅助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将重点知识内容转变为易于把握理解的内容。同时,辅以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学生更容易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但也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等电化教育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重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一课时,卧薪尝胆一词的'字面意义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并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成语故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明白胜不骄败不馁,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二)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引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感情共鸣

  小学语文的学习范围广泛,很多课文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带领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精神世界,引发学生与教学内容、作者的情感共鸣。电化教育技术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展现一个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之自觉地以景触情,得出对人、事、物的体验和感悟。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作者对师恩的难忘之情,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至深的思想感情,体会其难忘的至深含义,引发学生对于“师恩”的思考。

  (三)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某些教学课程的传授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去进行解说和演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授课时间,还未必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使语文教学程序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加课容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学生可能认为海洋只是观光旅游度假的场所,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教师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时进行教学,往往很难充分地进行讲解,也很难解释得特别直观、透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改善这一弊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告诉学生,人们是怎样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可持续保护海洋的,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对人类未来的生命意义和发展意义。

  三、结语

  电化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主导力量,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地运用电化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小学语文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浅谈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5):31-32.

  [2]包建德.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xx(4):9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摘要: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对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引导接下来的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语文是工具性学科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沟通的技巧。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限制,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新课改的理念也不契合。针对这样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语文的教学,从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作业布置以及课外教学中开展有效授课,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也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语文学习还关系到其他科目的教学质量,影响着课程的把握和理解。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传统的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只有创新教学的方法,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从语文课程的内涵出发,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做好有效教学。本文就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的良好制度,找到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习最主要的地方,也是教师授课的场所,课堂的40分钟时间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但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就成为了教师研究的重点。

  首先,教师要充足备课,在教学之前熟悉掌握课本内容,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适度原则,将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资料、信息向学生进行讲解,打好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跟住学生的思维,了解他们的变化和诉求,及时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沟通和交流,明白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不懂之处,并完善课堂教学,弥补教学存在的不足。

  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授课,改变单一教学存在的问题,用富有趣味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从而全面实现教学的目标。

  最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提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扩展他们的眼界和思路,让他们主动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

  二、有效的作文教学

  作文是小学教学中最难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生阅历浅,在写作过程中很难用词准确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的文章有很多都是流水账,立意不够清晰,观点也不够鲜明。作为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文的教学也体现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技巧的运用。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在不断的积累中掌握各类词汇和成语的含义,鼓励学生从说话入手,在平时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与此同时,教师要延展学生的思路,向学生介绍适合阅读的书目,在读书中扩展自己的眼界,掌握写作的技巧,在学习作文范文的過程中创新写作方法。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将情感抒发其中,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真实的故事和语言打动读者。

  三、有效的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也是高质量教学的关键阶段,有助于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教学知识点。但是,要保证四年级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在作业的有效布置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分层布置作业

  因材施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同样也体现在作业布置上。作为教师,要放开胆子,克服麻烦心理和整齐化一的思想,不要用一把尺子去量几十个学生。这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应把作业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要求,分别提高。

  (二)布置快乐性作业

  教师要充分挖掘作业中的有趣的元素,编制成有乐趣的作业。例如:成语接龙、成语迷宫、看图猜成语、智勇神探、动手做做看、淘气的小标点、错别字纠察队、积累专家、朗读高手、背诵大王、学生设计作业等等。一个不识字的妻子写给她的先生的,信的'上面只画了四只乌龟,请小朋友发挥想象力,用同音字把这封信翻译出来。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能够更有兴趣的做作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有效的课外教学

  小学四年级已经是小学教学的高年级时期,对于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具有重要的祭奠作用,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学生无法扩展眼界和延展思路,不能学好语文课程。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对课外教学进行补充,在课后辅导的时候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强化纠错环节,实现培养优等生、补给学困生的双落实。要扩展辅导形式和内容,在以教师辅导为主的同时充分挖掘学习群体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同学之间的辅导由一师变为多师,由单向的师生辅导变成多向多层面的辅导。此外,通过课外读物的教学和阅读,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五、结束语

  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小学四年级教学是教学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基于传统教学方式是不足,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作文讲解、作业布置以及课外教学四个方面创新教学的方法,立足教学实践,更新教育理念,探究教学本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娜.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卷[C].:,20xx:2.

  [2]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xx,(23):137.

  [3]贾保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浅谈[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02):90-91.

  [4]黄慧丽.小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xx,(04):81+6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摘要: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科目,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阅读不仅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要求,更为今后进一步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丰富的阅读知识的积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讲解语文阅读知识以及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好习惯。目前小学生学习语文阅读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短暂的语文阅读课堂学习时间,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则显得尤为关键[1]。

  一、做好阅读课前准备工作。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当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如在识字、识句方面。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目前小学阶段学生的客观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预习习惯,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有一个大概熟悉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问题,使学生带着探索的精神进入课文的阅读当中。

  在进行正常的课堂学习中时,可以跟随教师讲解的思路,逐步解决自己的疑问并获得新的收获。充分做好小学生阅读课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不畏困难的能力,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人教版语文三册(下)关于古诗《咏柳》,会涉及部分难认的生字词,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先对古诗有一定的印象,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能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做好阅读内容重点的选择。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所有课文在内容的设置上都巧妙的涵盖了字、词、句、段、听、说、读、写以及修辞手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要阐述的知识重点是不同的。教师则应系统了解语文教材的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将课文的阅读重点与难点有选择性地讲解给学生。

  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大篇幅的阅读理解与背诵,无形中会给学生造成阅读学习的压力,同时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结合每次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教学。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桂林山水》一课中,文章用丰富的排比句式描绘了桂林山水为何“甲天下”,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通过阅读对祖国山川美景产生向往之情,并引导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意识,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阅读课程的学习则是学生简单阅读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课堂的气氛难免压抑,学生上课无法释放热情。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的`创造,会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2]。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读书角,结合班级情况,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也鼓励班级的学生将自己阅读过比较好的书籍带到课堂中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还能增进同学之间友谊。

  小学阶段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要的,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精神。教师在为班级打造读书角的过程中,就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养成学生珍惜时间,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同时,阅读环境不一定只在教室内,教师还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将阅读的地点转移到户外,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阅读,效果会更加显著。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册(上)《爬山虎的脚》一课,如果季节、天气允许,教师则可将阅读课堂移至室外,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阅读与观察,更充分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更能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为己所用。不但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够提高观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

  四、分组阅读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分组进行阅读课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掌握学生分组阅读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表现情况以及性格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使各組“势均力敌”。在分组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够实现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即可,必要时还可以参与到学生对本次语文阅读课程学习的讨论中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力。

  五、加强课后巩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新教改不断强调为学生“减负”,意在使学生不会因课业压力过大,造成对学习的厌烦,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但这不代表教师就不进行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任务布置了,因为想要学生实现学科更好地学习,除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利用课后时间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阅读教学方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是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就能够达到的,需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所学的阅读知识不断巩固内化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让阅读能够伴随孩子的一生。

  顺应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应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惜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讨[J]。考试周刊,20xx(21):105—106。

  [2]吴小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10):43—4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热】07-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精】07-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5

(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推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