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6 15:07:49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教学论文【精选】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论文【精选】

教学论文1

  一、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改变教学方式

  (一)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意识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应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起引导作用。我们在设计好教学内容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自由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和调控工作,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思维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当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调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保证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框架内学习,如果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对教学内容已经基本掌握,那么我们就应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或者是开展新的教学内容。

  (二)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注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更利于学生去信任和认同教师。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我们的教学开展起来才能更有效,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情感沟通才可以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幽默的语言和亲切的语气开展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是有效开展物理教学的前提,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方法

  很多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过程,都体现出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异的科学品质,积极创新的人格素质。教师要通过课堂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热爱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完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方法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宝贵财富,这不是在创新中发现,而是通过发现创新。在科学发展的漫长进程中,涌现出了大批有创新意识,敢于发现规律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历尽千辛万苦,遭受各种磨难,为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受到种种刁难,有些还因为触犯了某集团、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对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学习,学生要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科学献身,以创新、追求真理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以为民族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学习科学家坚强的意志,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精神,以及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惯性定律”时,全程介绍惯性定律的发现过程,向学生介绍亚里士多德对社会的贡献和科学地位。在当时怀疑和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异端,就要受到打击。伽利略在巨大的压力下,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理想化方法为指针,运用严格的逻辑与数学推理,开辟了新科学方法的道路。爱因斯坦评价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从学习物理的认知过程看,形象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否则,学生由于缺乏感性材料而难以开展思维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教学,注重物理实验。我国著名的物理学教育家朱正元教授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要简单易做、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生活化和趣味化,特别是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分析物体的浮力,可把两个染红的鸡蛋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注入清水和浓盐水,注入清水的容器,鸡蛋没有上浮,而注入浓盐水的容器内鸡蛋上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情绪高涨。又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连接,例如“三灯并联的变形”,学生大多弄不清楚,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我们可以在演示线路板上先串联三只小灯泡,然后再依次并联两根导线,连一根时有两只小灯泡短路了,然而当两根导线都连上时,三灯都工作,并且开路其中任一只时,对其他两只灯泡都没有影响。学生很直观地得到了“三灯并联”的结论。这样做,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加深了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L1L2L3S对于学生实验,可直接引导学生设计和操作,以“三让”为基本原则,就是“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去想,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例如“测小灯泡的功率”这个实验,先让学生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学生可各尽所能,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图,自己选择器材(包括电压表、电流表量程的选择),自己编排实验步骤,然后到实验室自领或自制器材并具体操作,学生实验时可以互相交流、对比,分析优劣。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想象力、拓宽思维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结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式。我们每一名物理教师都应在完善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努力研究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大胆思维创新的能力。

教学论文2

  药物化学教学(medicinal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科学[1]。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研究领域,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带头学科。

  1.药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药物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其发展过程与相关学科如化学、基础医学、计算机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药物化学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不同的学科发展促成了药物化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关学科的发展不仅为药物化学研究提供了物质手段,也对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产生了影响,出现了崭新的认识途径和方式,甚至使药学模式发生转变。另一方面,药物化学发展的需求又迫使相关学科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其研究的需要,为其提供更有力的工具。随着药学发展,药物化学与相关学科的合作日益增多,界限日益模糊,先后出现了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药物化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使化学与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

  2.药物化学教学

  药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交相辉映,表明学好药物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好药物化学应以药物发展史为线索,以化学结构位中心,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结合双语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2.1药物发展史教学

  药物发展史教学是指对某类药物发展历程中的每个阶段药物进行优缺点评述,穿插一些药物发展史话。这种教学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利于每类典型药物的教学。

  2.2化学结构教学

  学完药物发展史就进入典型药物的学习,将涉及多种多样且数量庞大的化学结构。化学结构是药物化学教学的核心。对于某个药物的教学,首先应分析结构,观察这个药物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包含什么样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通过对结构的剖析可加深对结构的理解记忆;其次,展开对物理性质的讲授,学习物理性质要一看、二嗅、三测定。一看晶型,二嗅气味,三测定熔点、沸点、溶解度和旋光度等;再次就是主要的化学性质,通过对药物结构的剖析,观察某个官能团或片段或整体各能表现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再次就进入药物合成阶段,对已有路线进行机理分析和评价,之后和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合成途径;再次,讲授药物的临床应用,该药物治疗什么疾病,作用机理及临床使用应注意的事项;最后根据药物结构,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在Ⅰ代谢中都发生哪种类型反应,在Ⅱ代谢中发生哪种结合反应。这就是一个药物教学的'过程。由此可见化学结构的核心地位。

  2.3实验教学

  试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只给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步骤,集体展开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并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3]。这种设计性试验何等也进行了尝试,阐述了药学本科药物化学设计性实验3种类型(设立全新设计性实验,设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性实验,设立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方法对比型设计性实验)的选择,并以微波促进褪黑激素的合成为例进行了讨论,取得了较好的结果[4]。另外多媒体实验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课堂信县量大、节约教学时间、生动直观、可实现虚拟实验等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5]。

  2.4见习实习

  见习和实习又是在试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更贴近实际应用,通过见习让学生了解校内外实践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今后学习的针对性及社会的需求。实习则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见习实习,学生对自身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今后工作学习指明了方向。

  2.5双语教学

  药物化学在西方发展迅速,其涉及的药物大多来自西方国家,要在西药方面加强和西方的交流和合作,既要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因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双语教学”大势所趋。药物化学采用英汉双语进行教学对了解世界新药研制开发的最新信息、追踪临床新药应用最新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双语教学为新型药物化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大量国外专业文献,快速有效地获取最新的相关药物化学信息和进展,了解药物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双语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在科研工作中撰写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基础。双语教学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把握药物化学的最新发展方向与动态,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6]。

  2.6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信息量小、药物分子式书写麻烦等缺点,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具有共享性和延伸性多媒体教学的课件、资源均可共享,教师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交流,探讨。采用网络课件教学,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特别是对成人教育的学生,他们对同一次课堂内容,可以多次重复学习,相当于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但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弊端: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7]。在现代教学模式下合理运用多媒体做好药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是一个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探讨的内容。因此综合多媒体的优缺点,合理利用好多媒体在药物化学中的教学意义重大。陈优生等[8]在《论药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一文也提出,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都具有对方在教学里不替代的作用,如果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这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优势互补,就能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药物化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尤其是要结合教学实际,因材施教,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信息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这门课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教学论文3

  一、精读,教学优化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多阅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每一个句子和段落,最后读整篇课文,这正是顺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乘客的“从容”、作者的“提心吊胆”和艄公的“智慧、勇敢、机敏”,才能理解为何艄公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朗读课文,学生还能够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并能激发他们对艄公的尊敬。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的主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为“黄河的主人”做出铺垫,教学结尾处又深化了艄公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精神的升华。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了视频、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认识的事物,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精思,教学优化的核心

  文本含义来自精读,而所谓精读其核心又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精读的同时精思,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核心。教学实录———《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同学们,我们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请同学们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生:是一种可爱的鸟,因为它有小脑袋和“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生:是一种好看的鸟,因为它像“蓬松的球”,还有灰蓝色的羽毛。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仔细阅读了课文。同学们能够从词语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那么同学们能否再体会一下,除了可爱和美丽,珍珠鸟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生:还是一种胆小的鸟。(让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知道珍珠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珍珠鸟是一种胆小的鸟,那么它害怕作者吗?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师:很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请同学默读第4段,看一下珍珠鸟是如何一点点接近作者的。生:开始的时候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乱撞灯绳。师:这表现了什么呢?生:珍珠鸟害怕作者。师: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体现出珍珠鸟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鸟用小红嘴啄作者的笔尖,作者用手抚摸它,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所以,珍珠鸟经过很多次试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爱护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赖作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生: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师:对,作者关爱珍珠鸟,珍珠鸟才会这么可爱美丽,才会和作者友好共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了“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问题,由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感受珍珠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过程,认识到珍珠鸟对作者由害怕陌生到亲近的态度变化,并引出“完全依赖”的概念。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精心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相互依赖,我们才能和动物友好相处,只有相互依赖,同学之间才能互助友爱,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

  三、精设,教学优化的保障

  这里的设是指设计,教学设计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作为一种保障,关键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实录———《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强强被爷爷的芦笛声吸引到了海边,强强感觉很高兴,为什么呢?生:因为海边的风景很漂亮,并且爷爷的笛声很好听。师:对,这些都吸引着强强,让强强对海边的生活很向往,但是夜里爷爷把强强一个人留在家里,强强怕不怕呢?生:刚开始的时候害怕,后来不怕了。授:除了害怕,强强还有什么感受?生:很想念爷爷,孤独。师:那么请这位同学朗读课文,尽量将强强这种害怕、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师:那么,为什么强强后来不害怕了呢?生:因为强强仿佛听见了爷爷的芦笛声。师:如果你是强强,你想对爷爷说些什么?生:爷爷,我已经变得勇敢,不再害怕大海了。师:很好,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和恐惧,才能培养自己的坚强品质,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有效地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深刻内涵。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收获的。

教学论文4

  摘要:

  初中化学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知识,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学生不但能够对化学更加地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同时在这种趣味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调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点,简要分析了趣味化学实验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趣味实验;应用

  一、趣味化学实验教学的现实意义

  由于初中阶段的特殊性,初中生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有较大的好奇心。相较于传统枯燥无味的化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各方面基本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趣味化学实验的基础建设

  这里的基础建设不仅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完善,还包括师资力量建设的加强。初中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启蒙教育,化学概念相对基础,所涉及的实验也相对简单,但是由于基础实验种类相对较多,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趣味教学实验的实验。出了基础设备的不完善之外,个别教师专业素养较低也是影响很多化学实验无法实现应有作用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影响了实验教学品质,无法发挥实验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但无法令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而想要充分发挥趣味化学实验的引导作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需要从两方面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趣味实验教学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学校应当从硬件着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教学设备,从而为化学实验提供完善的设备支持和器材支持。完善的化学实验室,精良的实验器材是完成实验的基础。并且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动手实验的乐趣,以此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从“软件”的完善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之间的交流度,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提升教学水平,这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一定意义。高质量的硬件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化学实验环境,为完成实验教学奠定基础,而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则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化学学习中成为学生的导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趣味实验教育的关键,其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否培养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从而对整个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会令学生对化学产生厌恶情绪,如此势必会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教师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更加新颖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有效激发其对化学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其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趣味实验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乙醇受热挥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准备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并故意在课前卖关子,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在进行手帕燃烧实验时,可以用表演魔术的形式,选取95%的乙醇并与水依照比例进行混合,将手帕浸泡其中,继而拿出手帕充分挤压液体。用夹子夹住手帕以保证安全,然后点燃手帕。点燃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惊叹,这种新奇的实验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手帕到底会不会烧坏,按照常理地燃的手帕肯定会烧坏,但是很多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提问而选择说不会烧坏,此时就会产生意见上的分歧。而教师则在火苗减小时快速摇动手帕令其熄灭,温度降下来以后给学生观察结果。手帕是完好的,而学生就会因此产生疑问,为什么手帕不会烧坏,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引导,进行后续知识点的讲解。

  (三)适当的课外拓展实验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化学源于生活,因此化学趣味实验的设置可以延伸到生活中,若实验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那么就无法真正发挥其趣味性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外拓展,可以有效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从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化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例如通过布置拓展实验任务的形式,转变传统的家庭作业模式,通过一些和生活相关联的趣味实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酸与碳酸钙的反应”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家里的食醋去除水垢,通过这种实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食醋中的酸可以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从而达到去除水垢的效果。其实验材料都来自于生活,但是学生可以从实验中感受到化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并非抽象难懂,而是存在于生活中,对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令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宽广,还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如此一来便打破了原有既定的课堂学习思维。

  (四)灵活的实验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也设置了实验课堂,但是传统的实验课堂场所多在教室,条件允许则在实验室。虽然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好奇心较高,通过化学实验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灵活性相对较弱,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接受都相对较被动。因此,教师不妨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将课堂从教室中搬出来,如在户外进行实验教学等,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设置更新颖的实验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充满期待,从而增加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知识中,教师可以进行实际的灭火实验。选择天气良好、微风的天气,在户外空地设置不同种类的燃烧物,同时准备多种类灭火器,对不同灭火器的材料进行讲解后,选取一部分燃烧的可燃物,利用不同灭火器进行灭火,并让学生对灭火效果进行观察记录,最终选择每种燃料适合实用的灭火器。实验完成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总结发言,最后由教师对燃烧灭火等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准确告知每种燃料所适合使用的灭火器。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后,教师还可以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拓展,通过这种拓展在学生对知识点的原有理解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这种打破了原有教学空间限制的教学方式,可以完全转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同时新颖创新的实验手段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但能够提高原有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还能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补充。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但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知识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实验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无疑可以激发其对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其探索的欲望。而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得到升华。但是,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我国仍旧处于完善阶段,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相信在未来趣味化学实验教学必然会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财.初中化学实验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20xx,(12).

  [2]穆瑞龙.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xx,(06).

教学论文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或者掌握并专精一项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一个有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或超水平能力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无论在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人们都从小抓起着重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不仅在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文化课教育中了解、学习和发展全面素质;在体育课堂教学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里如何全面发展学生良好的素质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有学者将健康分成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三个方面。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这种能力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水平决定的。心理素质是指个体情绪情感和一直方面的素质,不是所有的心理品质都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只包括个体情绪情感好意志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集团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体育教学生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投掷类可以锻炼我们的力量、长跑可以锻炼耐力、短跑可以提高速度、乒乓球可以灵训练灵敏、健美操可以锻炼我们身体的柔韧和协调性等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在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及其时期学习或练习不同的体育项目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而在当今注重学习能力的社会更应该让学生好好发展、壮大身体素质,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保障区学习区拼搏。

  体育教学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我们每个 人的心理也是在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中,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中会有各种类型的比赛或者竞争,每一次检测和比赛都是一次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的机会,学生在无形中就多了很多竞争对象,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压力。体育课堂中常见的,如:a、b两个小组进行比赛总是会分出一个输赢,赢的一方免不了会在输的'一方面前炫耀,二输的一方会不服气或委屈;又或者x同学因为某项运动不熟练听见同学的嘲笑而自卑,在今后的课堂不在学习等等问题。心理素质是每个人都必须成长和成熟的一项必备素质,解决类似问题在体育课堂上可用以下几点:

  (1)善于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无数的成功事例证明,正是生活中的磨炼锻造了人的坚强意志,激发出了人的智慧和潜能,使人在面对更为复杂的客观环境和自我时,拥有超常的把握能力,从而取得突出的成绩。所以在体育课堂上应鼓励、激励学生多尝试、多练习,为他们加油鼓劲。利用每一次“失败”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积极对待挫折,不回避不畏惧,增强受挫能力。

  (2)保持积极的心态:拥有积极心态的人能乐观地面对人生,自信地接受挑战,在困境中积极、自觉地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克服挫折和失败的影响使个体与环境逐步达成协调,顺利地通过这一艰难的阶段。当学生失败了,及时去安慰并激励;讲述一些真实事例唤醒学生重新开始的决心和动力,让学生明白“有竞争就又失败”要使他们懂得战胜自我、战胜对手,让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

  体育教学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道德品质的一些基本要求之外还包括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品质,因为体育教学有着它的特殊性;最能体现的就是

  (1)信任互助、团结协作: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安全感,可增进友谊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能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

  (2)集体荣誉感是最重要的一点之一,如果都没有集体荣誉感那么无论多么壮大的班级都将会是一盘散沙,在微风面前也将溃不成军。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及时个人能力在强大也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总之,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是短期、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项长期、多元化的培养过程。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中为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出一份力。

教学论文6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成果为本教育—引导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从成果为本模式下的学习成果确定、反向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评估三个方面阐述了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毕业要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尽快实现以“内容为本”向“能力为本”的思考范式转变。

  关键词:成果为本教育;学习成果;反向设计;高等教育

  成果为本教学理论(Outcome-basedEducation)由著名学者Spady,W.G于1994年在《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中首次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2]。成果为本教育的核心原理把教育系统中的一切都集中围绕着所有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必须能够做到的去组织。为此,首先要清晰地确定学生能做到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组织课程、教学与考核,以确保所期望的学习最终能够发生。

  一“成果为本”模式下的学习成果确定

  成果为本教育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需要达到的理想成果,内容上包括:知识:学生应该知道或理解的;能力:学生应该能做到的;素质:学生应该具备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层次上,可将上述预期学习成果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a)课程的学习成果;b)本专业的学习成果;c)大学的学习成果。香港理工大学勇于探索与实践成果为本教学模式(如表1),20xx年向香港大学教育教资会提交学术发展计划时就承诺从20xx年开始在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推行成果为本的学习模式,几年来成果丰富,积极向内地推广。表1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的学习成果层次划分层次学习成果香港理工大学最低课程的学习成果所有专业和课程的学习成果包括:学术/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全人素质中间本专业的学习成果最高大学的学习成果具备全人素质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积极推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是对成果为本教育模式的肯定与认可。在工科专业的专业认证中,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教学评价均须仅仅围绕学生的12点毕业要求(20xx版新标准)[3]来进行。

  二“成果为本”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成果为本教学模式遵循反向(DesignDown)设计原则,即从期望学生达到的最终学习成果开始,向后确定支持学习成果以及设计课程与教学。同时,如果课程内容对于达到最终学习成果或支持学习成果是真正重要,它必须保留在课程中,如果一些课程内容与学习成果只有轻微关联,则可能需要删除它们。结合上节所述的分层次学习成果,可将课程设计流程描述为图1所示。

  所谓最终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大四毕业时所应达到的毕业要求,即应用知识履行角色的能力;支持学习成果包括具体的知识和技术以及高层次的通用能力。为此,高等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带领学生攀登学习成果为最终目的.。传统课堂我们往往容易将所教授的“内容”或“知识”等同于“能力”,殊不知这仅仅停留在最底层次的学习成果上。所以专业的课程设计须根据学生的毕业要求,实现以“内容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

  三预期学习成果的有效评价

  学生学习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成果为本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建立不同且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使得评价方法匹配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要求,如表2所示。以成果为本的育人模式强调考核对知识的运用,而不是仅仅对知识的记忆,应能体现学生最终能解决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特别对于高层次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倾向于更加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包括:开卷考试、真实个案问题个人或团体项目、反思日志、自我/同伴考核、学习合同等方式。

  四结语

  成果为本教育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从不同的学习成果层次规划与设计学校的育人要求、专业的培养要求以及具体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得高等院校的整个教学体系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核心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值得各大高校学习与研究。

教学论文7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1.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有些高中生的数学一直是其薄弱科目,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尤其是在数学运算能力上,出错率高、运算速度慢、运算方法不合理等.由于对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都不能理解,所以题目的运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很多的低级错误.有研究者对165名高中数学学困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其中数学的平均成绩只有67分(总分为12分),还不到及格水平.在初中没有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连接,也就跟不上高中阶段的学习.

  2.没有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有些高中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上课时也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听听,很少有自己对题目的思考,对学到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对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有些学生在题目错误后,只是补写上正确答案,没有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这些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导致高中数学成绩不高.

  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实现学困生的优化教学

  1.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高中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对初中所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对初中知识进行回忆和复习,将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联系起来,加强对公式、概念、定理的讲解.要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布置一定量的计算题,保证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足够的锻炼.

  2.鼓励学困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能只是自己讲课学生听讲,要多鼓励学困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由此,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困生轻装上阵,放下心理包袱,愉快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培养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学生能基本把握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从而在上课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多设置疑问,通过设置疑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的题目解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这样就能让他们通过对比找到更合适的解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沟通学习方法和学习中的难点,这样既能开阔思路,还有可能学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部分定积分的概念时,将曲边梯形设置数个分割点将其分割成相应的矩形,通过课件演示鼓励学生思考“怎么分割才能使求得的矩形的面积和与相应的曲边梯形面积越来越相近?”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演示逐步增加切割点的数量来提示学困生进行思考,最后引导他们得出结论,当切割点无限多时,小矩形面积和就和曲边梯形的面积相等.通过这样积极鼓励,合适引导的方式,能促进学困生进行思考,使他们能够理解无限逼近这一数学思想,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树立了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3.帮助学困生树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高中数学时,有些学困生没有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也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指导,利用零碎时间对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获得自信心.对于学困生,在教学时注意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对他们提问一些简单的概念性问题,或者一些数学原理的基本运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少布置较难的题目.通过这些方式,能够使学困生慢慢地感觉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并且自己也能够学会,就会使他们重拾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有充分的兴趣时,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然而,数学这一学科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数学需要较多的抽象思维,再加上高中学生课程任务比较重,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就容易走神,尤其是对学困生,他们本身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所讲内容比较抽象,就更容易造成他们不愿意学习数学.如果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网络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就能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中关于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函数图象做成动态模型,函数图象沿着x轴和y轴不断移动,这样,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方程的根和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函数的零点存在的条件.这个教学过程,不但使教学内容直观,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困生轻松掌握函数生成的规律,激发了学困生学习的欲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困生成绩不高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对他们进行及时、必要的帮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指导,使学困生能够在基础知识上得到较大进步,在学习兴趣上有很大提高,并帮助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方式,一定会使高中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使学困生的成绩也有所提高.

教学论文8

  一、开展“快乐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路径

  1.让语文融入生活,开展快乐的实践

  之所以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正因为语文的一面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扩展和提升、体验和还原的一个过程反映。所以,将对语文的学习融入生活,将生活的过程融入语文,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领域,拓宽他们生活的范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四季交替,万物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开展各类快乐户外实践活动,引导初中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放下手中的课本,去感受冬日的雪地、去聆听春雨的细述、去追逐夏日的清爽、去感召秋天的悲凉……这样一种丰富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体验,不仅能够塑成学生对生活充满各种感悟,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快乐活动之余,体悟到生命与自然的内涵,铸就未来梦想的雏形。

  2.让课堂充满激情,打造快乐的课堂

  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的要求。追求艺术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要想改善传统语文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就要把课堂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为语文课堂注入激情元素。其一,会听也懂说。教师先对课文进行诵读,让初中学生放松心情,平静地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通常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震撼心灵的情感渗入,令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对课文内容的联想与感悟,然后再组织讨论,各自畅谈内心感受。其二,会问也会读。教材蕴藏的内涵很多,能学到多少,取决于教师如何挖掘。在读中存疑,将薄文厚读,长文精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寻文章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的困惑,再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实现教材灵活化,碰撞思维火花。

  3.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行快乐的读书

  要想实现阅读教学的低投入、高产出,笔者认为首要应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旦学生爱上阅读,也就等同于爱上了语文。现实中,教师的行为通常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比如,经常与学生分享中外名典中的佳文美句,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久而久之初中学生也逐渐潜移默化,被阅读气氛感染。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馆藏书籍,或是在班级内组建图书社,发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捐赠自己的图书,并定期进行轮换,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空间,使读书成为他们的内心需求,阅读成为了一种快乐。

  二、实现快乐语文教学效益的相关建议

  1.对快乐课堂快乐语文的设置方式要符合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对快乐课程的安排就是想方设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欢乐,将教师的职责投射在了“只需要负责活跃课堂气氛”。还有部分教师为了逗笑学生而荒唐地落入俗套。如讲授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将自己装扮成套中人,用滑稽的外形逗乐学生,引致哄堂大笑。快乐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明显与快乐教学理念相悖。这种方式不是不可取,而是没有真正体会快乐课程,正如“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永远无法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2.对快乐教学定义的把握要准确、适度

  针对这一点,主要反映在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快乐教学就是降低教学要求,减少学生功课负担。然笔者认为,快乐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减少作业量,而是用合理的方法将学生从升学强压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学习。当然,对任何一种方式的过度使用,都将适得其反。如何把握适中,就需要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摸索,寻找各类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摒弃打压式的被迫学习。

教学论文9

  体育游戏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娱乐游戏,体育游戏主要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

  体育教学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度,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体育课堂教学能够更有效的发挥,更有效地实现学生体育课堂的健身性、文化和娱乐性,以便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的健身性。体育游戏教学法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其特点就是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游戏而全面的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从而促进了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体育游戏教学的方式有效的结合了体育游戏与身体锻炼,在游戏中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游戏的健身性是符合体育教学发展的规律。

  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体育游戏通常是及趣味性游戏、智力性游戏、比赛竞争性游戏于一体的,其中的趣味性则是吸引学生投入到游戏中的重要一点。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目的对体育游戏进行选择及设计,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设计规则及游戏情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游戏会得到放松并且认知到体育游戏的好玩,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体育游戏的智力性。在体育游戏的应用过程中,智力游戏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锐性,还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智力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游戏的参与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些都是一般游戏无法比拟的。

  体育游戏的教育性。体育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其重要目标是对参与体育游戏的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通过游戏完成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体育游戏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性,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对抗性比赛游戏中,学生还会体悟到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感受,逐步去引导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首先,是使得高校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特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改革的体现;其次,通过体育游戏来提高体育课堂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方法;再次,体育游戏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技术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顽强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一)通过体育游戏的选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正是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适当的选择游行,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意志的游戏,可以选择一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对抗性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体悟失与得的不同心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体育游戏所具有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彻底喜欢上体育,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升

  各项运动有着其独特的技术及方法,学生只有先掌握了正确的`技术、明确了动作要领之后,才能真正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因此,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即是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而通常这些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比较复杂,要求严格,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了,这些都是促进教学及学生技术提升的重要环节及保障。

  (三)提升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去接受体育游戏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而忽视了对基本动作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身体基本素质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并且督促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反复练习。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后,进行变换及创新,从而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体育能力。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还可以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枯燥练习为主要方式,而体育游戏的引入,极好的将传统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原来的教学模式改造成教与学为互动的双边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的同时,充分的体会了体育的乐趣,为学生今后的终身体育思想及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健.浅谈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必要性[J].华章,20xx(01).

  [2]于树青.浅谈在体育教学中科学运用体育游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xx(12).

  [3]傅小芳.浅谈 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课的运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9(4).

  [4]马红伟,郑雪莲.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xx.

  [5]任忠芳.体育游戏的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12).

教学论文10

 【正文】: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汉字特有的一种情感凝结。

  在阅读中,对于“新绿”的理解,有人仅停留在“刚长出的绿色”上,而有人却由此感到“蓬勃、朝气、希望”等说不完的旨趣;对于“秋”有人只知是四季之一,有人却透过文字,体会到“寂寞、惆怅、思念”等说不尽的意味。可见,语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有了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就能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就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最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哪些有效途径呢?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 创设情境,让语感活跃起来

  在课的伊始,如果能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心灵深处的语感,在各种情境的作用下,被慢慢地激活,渐渐地活跃起来!

  1、示范朗读,孕育语感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背诵是产生、增强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反复诵读,让学生领略字里行间的意蕴、情感,从中得到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应重视教师的范读。教师经过了专业训练,长时间的实践,有着比学生更高层次的语言感受能力。所以,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创设朗读的情境。比如我在执教《雾凇》时,通过深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就感觉好像真的来到了雾凇的世界,正漫步松花江岸的十里长堤之上,欣赏吉林雾凇神奇景观。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同时,范读也又一次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感的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式的训练。

  2、情境朗读,激发语感

  朗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应的表象。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个感情的场,让学生带着与文本相符的情感基调,进行朗读教学的推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激发!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就聆听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如此再进行文与曲融合教学,学生更易走近阿炳的生活、走近阿炳的精神世界。

  其实,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从而孕育、催生出语感,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捷径!

  二、 比较鉴赏,让语感细腻起来

  比较、鉴赏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的有效办法。通过这些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语感变得更加细腻起来!

  1、在字词的敲打处,细化语感

  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比较、鉴赏文章中的精彩的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而且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水平。比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这句,我作了如下安排——

  (1)、指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2)、“刁难”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3)、“我”刁难姥姥的“手段”是——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4)、姥姥被“刁难”住了吗?何以见得?(引读文中描写“喜鹊登枝”的片段)

  (5)、姥姥为什么没有被“刁难”住?(熟能生巧)姥姥“熟能生巧”的手艺是如何练就的?(一读文中写剪的部分内容,二读课件上以诗歌形式的.练剪,三情景朗读练剪的部分。)

  (6)、是啊!就在那一声声悦耳致极的剪纸声中,作者不禁感叹道——[出示中心句]

  这样以一个“刁难”串联文章中4~6自然段的探究,即是达到“纲举目张”之效。这层的设计中,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反衬手法:“我”越是“调皮”,越是“刁难”,就越能显示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姥姥的心灵手巧和慈祥、敦厚。以“充满温馨”由读而思,诉说心情;以“耍赖”口吻情境对话,畅谈感受;以多样的读,穿梭于姥姥的“剪”的时光隧道,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可谓“声声入耳、语语入心”。这样组织教学,语感自然流露,情趣频生。

  对于这些对表达有生命力的关键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体会。这样敲敲打打,才会使语感走向细腻、成熟!

  2、在句式的转换处,细化语感

  对于那些看似平淡,但含义丰富的细小关节更应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深入体味,准确把握,以逐渐润泽学生本有的、粗糙的语感。这些细小关节可能只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例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中“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一句,我又作如下安排——

  (1)、(出示):“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

  (2)、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有什么感受?(突出少年期待被发现的程度)

  (3)、(出示):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说有什么感受?(突出吴王发现少年的不易!)

  通过句式的几次转换,而后静心阅读、细心比较、精心揣摩,让学生的句式变换的游走过程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准、感受人物的智慧,于无形中获得语感的积淀!

  3、在标点的替换处,细化语感

  还曾经记得,在教学《穷人》一文中,讲抱回孩子的桑娜,听到丈夫回来后连忙站起来,并说道“哦,是你!”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原句和改动了标点的句子作比较:

  “哦,是你!”

  “哦,是你。”

  并问:这两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揣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桑娜内心那种既盼望丈夫回来,又担心丈夫回来后无从解释的矛盾心理。可见,解读标点,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个意蕴丰厚的语言世界。我们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语感丰富的心灵的场!

  综上所述,巧妙运用教学细节,通过比较、揣摩语言的精到,孕育语感!

  4、在画面的比对处,细化语感

  基于对电教媒体特性的认识,所以有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文本,艺术地处理“声、色、画、乐”等元素,甚至有意缺失其中“一元”,形成同一个背景下的不同效果,那课堂效果会更好。如高敏康老师执教《特殊的葬礼》一文。他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从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一泻千里,滔滔不绝。首先播放瀑布雄伟壮观的画面,学生观看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赏析品读,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瀑布的胸扎气势。接下来播放如今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细小的水流配上静音的处理,学生们感到如此巨大的差别,身处寂静的环境,又通过文字的品读,再提笔直抒胸臆,感触颇多!可见,电教媒体以其独有的艺术化的个性,能够适时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去捕捉和理解语言信息,勾勒出一幅幅真切生动的形象场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思维,从而使课堂显现出智慧与生命的灵性。这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增强。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比较是人的最珍贵的智力宝藏。”通过比较鉴赏,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本来粗糙的语感变得细腻起来!

  三、 广读博学,让语感积淀下来

  汉语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富有韵味。我们的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传统阅读教学重积淀,故而强调吟诵;重语文修养,故而强调博览群书。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数以得之,思索以通之”等名训,表明古人注重多读多思多写,朗朗地读,大量地读,大量地背,大量地记,认真地思考,悉心地揣摩,由感悟到积累以至于运用,诵之于口,得之于心,出之于笔。故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背熟了若干篇文章,才能纯熟地积累起若干有用的语言材料、形成某些基本的语言习惯;在诵读的基础上精思,也才能达到“心悟”的境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增加背诵量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美文佳句,比较不同语境的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思考、揣摩、体会,把课文中好的语言、观念、情感、方法,都储入长期记忆,并真正变成自己的,学生就会真切地领会文章的意境、情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立体地、整合地积累语言材料,从而积淀语感经验。

  四、实践运用,让语感丰富起来

  语感的训练,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不懈的工作,仅仅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运用。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组织、引导好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习作中、口语交际中去大胆的实践,适当的运用。这样,学生就能积累经验,掌握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感。

  总之,我们只要重视语感训练,多种训练途径综合使用,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阅读的效果,使学生原本粗糙、生硬的语感变得日益细腻、成熟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中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通讯

教学论文11

  摘要:“抓问题”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善不善于“抓问题”是衡量所写作教育教学论文有无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以通过研究常见小问题、分解大问题、抓隐性问题、立足全局、透过现象、依据发展规律、区别矛盾主次、注视关节点、研究发展变化、坚持科学预测等等方法“抓问题”。

  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抓问题/方法

  在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的所谓“问题”,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影响教育改革的弊端或现象。所谓“抓问题”主要指作者凭借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众多的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被“抓”住的问题,并通过探索、实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

  善于不善于“抓问题”,是能不能写出受人欢迎的教育教学论文的第一步。抓得住抓不住“问题”,是衡量所写教育教学论文有无针对性的标志。有没有一种“抓问题”的意识,是能否选择理想的论文写作选题的基本前提。一个不擅长“抓问题”的作者是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写作题目的,更难使他们所写的文章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那些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

  1.从常见的小问题中抓出不寻常的大问题。

  教育教学的问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常常以小问题或现象的方式存在着。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出现的大量的小问题中抓出有普遍性的大问题,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前的一个重要阶段。要从小问题中抓出大的问题,首先是要列出小的问题,然后对这些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细致的解析,以期找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其次是要从众多的小问题中概括出大的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经过一番探讨,如果抓住并解决了能够牵动全身的问题,那些小的次要的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2.大问题分解后抓出带有深度的问题。

  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有大小问题之分。大问题是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涉及面广,往往不是靠一所学校、几个老师所能解决得了的。像如何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课程改革如何与中考和高考接轨、课程改革如何深化等等。尽管这些问题是客观的,但让一线教育教学的老师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写成相应的论文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把这些大问题破解成若干个小的老师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再在深入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小问题中选取最有价值的、最有深度的问题。如果我们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大问题中选取一个或数个问题进行分解,就可以找到一些适合于自己研究的问题。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和中考和高考接轨是个大的问题,则可以从中考和高考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解,在中考方面又可以分解成:现行的中考有何弊端、多元化考试如何坚持公正的评价标准、卷面考试如何体现课改精神、在中考中如何体现整合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怎样在中考中得到体现等等。

  3.在熟悉的背景下抓出不为人们重视的隐性问题。

  因为司空见惯,因为太熟悉了,反而往往让我们对一些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和写作的课题就隐藏于其中。因此,发掘这些在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又没有被人们发现、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则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者要认真做的事。班主任对学生严格管理本是天经地义的事,许多家长都在嘱咐老师要对其子女严加管教,在这个前提下,只要班主任的管理没造成严重的后果,一般都被认为是十分正常的,更想不到其中还会有违法的行为。《班主任管教学生切忌3种违法行为》(王翠英:《中国教师报》20xx.4.28.)的作者则是透视身边的一些很平常的教育教学事件,发现了班主任工作中无意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对我们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4.站在全局的高度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有些问题在本校看起来是大问题,但站在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的高度来看就可能是小问题,研究它们对于面上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所以,抓问题就必须要立足本校,着眼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从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来观察、分析、研究、判定它是否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体罚,尽管在有些学校还比较突出,有些老师的表现也比较特殊,像有人一把就把学生的耳朵给拧下来、有让学生互相打嘴巴、有让学生吃别的同学捉来的苍蝇……但是,这些问题只是发生在一些极少数学校的极少数人的身上,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假如我们再往深处思考,就又可能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譬如:为什么一些教师热衷于搞体罚?为什么体罚这种教育恶习屡禁不止?如何运用科学的教育的正气代替这种体罚的邪气?诸如此类的问题,则又是可以供人们研究和探究的问题了。

  5.透过现象抓出本质性问题。

  有些问题看起来是个问题,但仔细地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本质性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能是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全局性的问题。只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索、研究、分析,才能抓住实质的问题。像《关注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生活时报》20xx.4.14.)一文,则是作者从大量的青少年社交中的现象:自卑、害怕与人交往、怕人嘲笑、怕丢脸、怕在大庭广众场合难堪等等现象,经过研究,发现了青少年有社交恐惧症这个带有本质性的问题。提出了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父母不能过度保护或是不断指责、加强交流、培养社交技巧等等减少社交恐惧发生的建议。由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6.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中抓出带方向性的问题。

  在我们所面对的众多的教育教学问题之中,究竟选择什么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课题?根据什么标准来排除那些不带有方向性的问题?教育教学论文选题实践表明:从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是抓住带有方向性问题的根本策略。赏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一旦被人绝对化,其教育效果就会走向反面。为此,《中国教师报》20xx年4月17日发表了一组以《给“赏识教育”泼冷水》为主题的文章。这一组文章的选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现象出发,从发展和规律这个标准去研究“赏识教育”,并从中得出了一些能够启发人们去思考和审视“赏识教育”的方法和观点来。

  7.区别矛盾主次,抓住改革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主要矛盾是指在各种矛盾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教育教学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抓住了教育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这些主要矛盾所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是对教育教学有帮助、受他们欢迎的。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改要求之间的矛盾、小学与初中在教学与评估内容上的矛盾、中考和高考与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与一线老师之间的矛盾、老师坚持课改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教学与评估之间的矛盾、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矛盾等等。而在这诸如此类的矛盾中,主要矛盾是教育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矛盾,只要我们坚持评价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他的大大小小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8.全面研究思考,抓住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节点问题。

  所谓关节点问题,就是在教育教学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中起最关键作用的问题。有人把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的关键问题比作一根竹子的节,只要这个节破开了,其他节就会“势如破竹”。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关节点,实际上就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突破点。抓住了这个关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许多本来显得很困难,有些甚至是显得扑朔迷离的问题也就会很顺利地解决了。例如:管理班级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倡导对每一个学生发展负责的现代教育如何对待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得他们都能长足的发展,则是班级管理的关节点问题。有一篇《“木桶理论”与班级管理》的论文,实际上就是在讨论和解决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关节问题,作者在阐述木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原理之后,讨论了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正如一只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一样,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必须分清班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9.研究改革实践,抓住发展变化中的问题。

  处在突飞猛进的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都在发展变化,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育教学改革起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对它们的研究和解决,实际上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重要内容。《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困境与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6.)的论文,就是一篇专门反映和解决发展变化中的问题的。作者发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校内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支持、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层面的支持、教师缺乏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及家长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作者凭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教育教学,特别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带着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去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农村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是有帮助的。

  10.坚持科学预测,抓住改革实践中将要发生的问题。

  以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事物、问题为前提,通过研究发现其发展趋势,依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可以推断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将要发生的问题,预测未来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并抓住将要发生的问题:

  (1)把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具体的正确判断和本能的直觉与科学的预测方法融会一体,准确发现在教育教学领域将要发生的问题;

  (2)凭借对过去的、现实的大量教育教学实际中的现象,根据一定数量的史料和数据,通过数学计算和概率研究,科学预算出教育教学发展态势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3)对事物、问题的发展进行逆向考察,以探寻出在教育教学中将要发生的问题。《因特网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黄秋桂:《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xx.1.)就是一篇由眼前的学生上网的现状,预测到这种行为将要给学校德育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的文章。作者从网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众多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信息垃圾混迹其间、色情图像等等大量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出现。学生因其道德发展水平不高,道德判断能力不强,不能辨别是非黑白,必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作者的观点和建议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有着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抓问题”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但是,仅是准确地“抓问题”还不够,还需要结合所抓到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深入的研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透视问题所揭示的现象,通过探索、集思广益等等举措,才能寻求到所抓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来。

教学论文12

  摘 要: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正是体现这一维度目标的特色内容。科学方法的教育无论是从现在还是长远来看都是实现中华民族科学技术伟大复兴的关键,根据长期在实验教学中的摸索,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方法提出一些策略上的探讨,希望以此促进物理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方法;渗透;策略

  20xx年,教育部在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时,提出了通过物理课程的实施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应对未来社会挑战能力的指导思想。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实验教学是塑造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方法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实验中通过科学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科学探究模型、丰富的解决问题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是广大物理教师应该注重研究的方向和课题。

  一、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思想重视不足

  在现行的初中升学选拔的机制下,物理教学的评价仍然以纸笔测验来反应,这一方式是以"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目标的考查占大部分。这样一来物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绩,不得不围绕历年纸笔测验的经验来指导课堂教学,而对繁琐又耗时的分组实验多采用演示、视频实验、课件实验来搪塞,有的甚至以讲授来代替实验,在思想上不重视实验教学,更谈不上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方法的传授和培养。

  2.科学思路不明

  物理学史的发展,除了积累了丰富的物理理论知识外,还在科学探索中形成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为世界科技的进步和未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实践基础。而目前却有相当部分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未能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实验时出现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方案不合理、科学方法不明显等问题。

  3.方法渗透不准

  物理实验中可以渗透使用的科学方法很多,比如,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实验法、归纳分析、对比法、转换法、放大法、平衡法、积累法等。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的方法比较明确单一,有些实验中却包含着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些注重在设计方案环节突出科学方法,有些是在操作过程或是数据分析中运用了科学方法,而教师在实践中往往会过多地突出某一方法的运用,或者一些方法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中相互混淆把握不准。

  二、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实验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还是运用物理学解决其他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方法不是教出来的,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内化。

  1.渐进性原则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实验时应以建立兴趣为主,在实验的设计中以渗透单一的科学方法为宜,把重点放在仪器的使用和物理现象的观察上,尝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分析。随着实验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时应逐步提高对实验的过程性管理和要求,让学生从实验中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的思维,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从感性渐进到理性、从经验渐进到理论的层级上来。

  2.整体性原则

  物理实验绝不是单个科学方法的体现,多数初中物理实验综合应用了各种科学方法,"不同的科学方法共同作用、相互支撑,这就要求教师权衡一个知识点突出了哪种方法,有选择地突出一些科学方法的同时兼顾其他。"因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都应该从这整体上考虑,把握教材所关注的重点方法进行渗透。

  3.教与学统一的原则

  科学方法绝不是"教"出来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而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主要在于他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方式。"教"是一种直接而比较系统的方式,但它容易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而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生主动实验的过程就是"学"方法的过程,在实验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科学方法、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容易把所体验和学习到的科学方法转化为终身的素养,所以,()应该把"教"实验与"学"实验统一起来,取长补短。

  三、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设计渗透科学方法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从直观感性思维渐进到抽象理性思维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引导式的讲授方法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切忌使用填鸭式的灌输,特别是科学方法的传授。笔者所在地区的教研部门这几年以科学探究中的问题设计开展了丰富的研究,达成了利用问题设计来渗透科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很容易发现实验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要用科学方法的意识,此时教师再将应用到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这些方法内化为科学方法。

  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时进行了这样的问题设计:

  演示:用手推动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师问:"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

  生答:"受到桌面对它的摩擦阻力。"

  师问:"如何让小车在桌面上运动得更远呢?"

  生答:"用更大的力推小车""用更轻的`小车""减小桌面的摩擦力"等。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有:小车的初速度、小车的质量和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等。

  师追问:"我们要怎样证明小车运动距离与受摩擦阻力的关系呢?"

  生讨论后回答:"改变桌面的粗糙程度""要用同一辆小车"、"要用相同的力推小车"…

  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小车运动距离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为了探究运动距离与受摩擦阻力的关系必须控制其他的因素保持不变,进而就要解决如何控制小车质量和初始运动速度等这些变量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教师引出控制变量的概念,渗透控制变量这一科学方法。

  2.利用演示实验渗透科学方法

  演示实验除了具有引出物理现象、证明物理规律或作为课题导入部分的功能外,笔者认为,有些实验有必要由老师先进行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直接引出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理解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这个实验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控制变量的方法,但这个实验的难点之一却是如何应用转换法让学生直观地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为此教师可进行不同电热丝给等质量的两杯煤油加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而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对温度计作用的分析引出转换法,让学生明白有些实验的现象不容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或现象把它转换成明显能观察到的现象也是物理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

  3.利用数据分析渗透科学方法

  实验后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也要渗透适合的科学方法,比如,算术平均法、比值归纳法、图像分析法等。对实验要分析的数据可以是预期的数据也可以是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记录数据的表格设计巧妙地渗透科学方法。

  例如,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我们可以事先设计这样一张空表,表中空白部分的"接触面"和"压力"两列是这个实验中预期的数据,在实验前可以填写。当我们把这样的空表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讨论思考后填写前两列可能的数据或内容时,学生会推测:"老师究竟要我在这两列中填写什么呢?"在这样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会思考实验的过程,而表格中的"接触面"一列就已经体现了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

  综上所述,虽然初中物理教材中针对科学方法的表达相对比较隐蔽,但却又贯穿着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虽然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科学方法的定义,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责任将科学方法的教育渗透到每个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实验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探索了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科学思维的习惯和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终身受用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焕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山东师范大学,20xx.

  黄琳雅,黎明,陈清梅。论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02)。

教学论文13

  摘 要:目前在中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满堂灌”,课后的课业负担较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根据20多年来亲身的教学经历,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减轻学业负担,规范教学和管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谈了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教学效率

  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满堂灌”、课后的课业负担重、教学质量偏低已成为教育界有关人士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要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措施,精心备课,注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减负”不单纯指减少课时、课本内容、作业量,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减少,更是一场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和管理的改革。

  笔者在使用浙教版新教材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五方面就如何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总结体会如下。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传统与现代等各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表现欲突出,心理呈现出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数学课堂上,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主动学习等现象。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措施

  1.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减轻学业负担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减负”这场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的45分钟教学时间应当合理地利用,任何人都不能浪费,所以教师必须下功夫、花气力去认真钻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全面把握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找准每节课的关键,然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好课堂进程的快慢以及课堂教学的时间。

  教师备好课,不仅要备教材,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知识情况、接受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因人施教,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课堂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吸收,从而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习的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动力的先导,也是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以生动巧妙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把轻松和乐趣带进数学课堂,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可在讲课前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学“概率”时,教师可以设置“摸奖游戏”:箱子里有10个白球,10个红球,每个学生可以摸5次,连续摸到4个红球就算中奖。通过对中奖概率的分析,学生更加明白“摸奖”的小概率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被概率的现实作用深深地吸引住了。

  (2)教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联系生活实例,或者利用情感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表现欲,适当设置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不同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学内容增添直观性和形象生动性。

  总之,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3.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传统的课堂上,课堂的内容、模式、形式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思考、不会分析、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极大程度地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听明白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却没有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遇到问题时还是一知半解。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目前大力提倡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以探究心理为基础的,所以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就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数学公式或定理,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再比如,遇到难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帮学生解出来,而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才可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做学习的主人。

  4.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倡导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既要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台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获得同样的成就感。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因式分解”教学中,我设置了5个台阶:

  ①(x+3)2=x2+()x+()

  ②z2-10xz+25x2=()

  ③(x-y)2-8(x-y)+16=()

  ④x2y+6xy2+9y3=()

  ⑤若9x2+m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5.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联想,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能力。比如,九年级数学中反比例函数,教师可将其与前面学到的一次函数y=kx+b(k≠0)联系起来,讨论当k分别为正值和负值时两函数图像的关系,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整合不仅指的是课本知识间的相互整合,更重要的是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的相整合。教学过程中所选的题材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学“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其发现历史来讲解,并从生活中找出这一定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将勾股定理与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时使用到勾股定理。这样通过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可以使一点一线的知识形成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真正轻松地学习数学,教师应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4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教学论文14

  舞蹈是一种用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在跳舞的过程中一定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感受舞蹈演员的情感,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舞蹈的表现力。舞蹈表现力对舞蹈来说非常重要,是衡量舞蹈表演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传达舞蹈艺术内涵的重要保障。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不足,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内在需求

  (一)舞蹈表现力是衡量舞蹈表演质量的重要标准

  舞蹈表现力能够体现舞蹈演员的基本功,是衡量舞蹈表演质量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舞蹈表演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还要能够深入把握舞蹈的内涵,并通过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演绎将舞蹈的内涵表现出来。借助舞蹈表现力能够传达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感染观众,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人们在对舞蹈表演质量进行评价时,除了要对舞蹈动作的技术难度进行评判之外,还要关注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只有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才能带给观众震撼。舞蹈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如果不注重舞蹈的表现力只关注舞蹈动作也难以传达出舞蹈的内涵[1]。

  (二)舞蹈表现力是传达舞蹈艺术内涵的重要保障

  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表达艺术,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要通过肢体组合来将舞蹈艺术内在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而舞蹈艺术表现力是传达舞蹈艺术内涵的重要保障。舞蹈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能够传达出舞蹈的精神内涵,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能够完全表达出作品的精神内涵,而不好的舞蹈作品只能停留在机械的舞蹈动作表演上,缺乏实质精神内涵。舞蹈演员要深入把握舞蹈作品的精神和内涵,并在表演过程中优化表演方式,通过细节来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呈现舞蹈作品的内涵,用情感来感染观众,打造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二、当下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不足的成因

  (一)教学理念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舞蹈教学应该加强技能和情感的融合,注重学生舞蹈表演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该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和精髓,鼓励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和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注重对作品的诠释。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舞蹈教学中更加侧重于舞蹈动作和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把握,对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提升不足,导致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发展不足。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舞蹈表现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趣味性教学,而是以传统灌输式的方式来传授理论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训练。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涵和精神进行分析,但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也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导致学生难以深入舞蹈作品中进行感受,学生自己的情感难以调动起来,难以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舞蹈作品的内涵和精神。

  三、影响舞蹈表现力的要素

  (一)身体要素

  身体要素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重要要素,舞蹈本身就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所以舞蹈演员要完成各种造型和动作就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耐力、柔韧性、力量素质和速度等[2],其中耐力支撑舞蹈演员表演的时间,舞蹈表演对体力的消耗非常大,如果演员的耐力不好,将难以支撑完整个表演。柔韧性也是重要的'身体素质,舞蹈演员要具备良好的柔韧性才能确保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的伸展能力,从而完成各种具有难度的舞蹈动作,表现出舞蹈艺术的美观、大方。而力量素质是舞蹈演员进行动作表演和造型展示的基础,要想展现出舞蹈作品的情感和激情,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尤其是在艺术情感和艺术激情爆发时,更需要力量素质的支撑。因此,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要想完成舞蹈作品,表现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要求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心理要素

  心理要素也会对舞蹈表现力造成一定影响,作为一个舞蹈演员,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舞蹈表演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各种失误、意外,如果舞蹈演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在舞台上面对观众会出现紧张等不良心理,那么就会影响发挥,最终影响舞蹈的表现力。

  (三)艺术素养要素

  艺术素养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具体包括对艺术知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舞蹈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并且舞蹈和音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离不开音乐,配乐是舞蹈的精髓,而舞蹈的动作、情感的抒发等和音乐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要想提升舞蹈表现力,就要求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

  四、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舞蹈表现力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舞蹈理论的教学

  舞蹈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一定要加强舞蹈理论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舞蹈理论素质。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认为舞蹈是一种技能教学,教学重点放在舞蹈动作和技能的培养上,没有认识到舞蹈理论对舞蹈表演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舞蹈理论的认识不足,影响学生的舞蹈表现力。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不足,那么在舞蹈实践中就容易导致舞蹈没有灵魂,最终难以提升舞蹈表现力。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舞蹈理论的教学,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舞蹈理论课程,确保理论课程的全面性、科学性。舞蹈理论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所以在编写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舞蹈理论对舞蹈学习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和掌握舞蹈理论知识。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首先,在舞蹈教学中,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舞蹈蕴含的文化元素和内涵。舞蹈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学生要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以及舞蹈文化。现以民间舞蹈为例,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体会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站在民族文化高度体会和感悟舞蹈精神,在表演过程中赋予舞蹈灵魂,以此来提升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其次,除了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之外,还要加强音乐素养。因为配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和舞蹈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视听、练耳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感知音乐的内涵,配合音乐来展示舞蹈艺术。最后,还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以增强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并且,舞蹈教学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提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从平衡能力、柔韧能力、身体力量和协调能力等多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训练。

  (三)加强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培育

  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舞蹈动作技能和技巧,还要注重学生对舞蹈作品情感的体验感悟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培育[3]。加强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培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带领学生感悟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艺术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舞蹈艺术也是一样。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将舞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体验和感悟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舞蹈产生独特的感受,形成独到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和展示的空间,组织多样化的互动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舞蹈作品展开讨论,就舞蹈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代入舞蹈作品的人物和情感中来想象和创作,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进一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五、结语

  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舞蹈理论的教学[1],让学生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舞蹈表演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文化素养、音乐素养和舞蹈基本功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最后还应该加强情感、想象力培育,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提升做好铺垫。

教学论文15

  摘要:微课是指利用直观形象的视频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它具有着生动形象、清晰明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教学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直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标准,为了进一步提升微课教学质量,本文尝试将合作学习与微课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希望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利于他们锻炼与发展的数学学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在教育改革前进道路上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微课教学。

  合作学习与微课教学是近些年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种有效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将合作学习与微课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响应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自主探究氛围,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高质量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消化,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数学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以此达到高质量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合作学习对于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参与感微课直观形象的展示形式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无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很多学生在通过微课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更多是作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观看教师的操作与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响应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而将合作学习与微课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学习,就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有效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由课堂参与者转化为主宰者,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明确学生的数学学习目的微课可以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增添更多的趣味性,但是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也非常容易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学生仅仅被有趣的外在形式给吸引,而偏离学习主题,导致微课教学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的合理融入,就让这一教学弊端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开展中教师合理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还可以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与督促下始终围绕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开展数学探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以此达到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的教学目的,有效提升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策略

  (一)通过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积极性。[1]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状态开展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就一定要学会借助合作学习的力量,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以此为学生更高质量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基础。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小数意义与性质知识点的分析,将分析的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将班级里的学生划分成实力均衡的不同学习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消化微课教学内容,并让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的竞争,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在微课视频的观看中消化的知识点最多。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消化微课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同伴的带动下积极地参与课堂知识的探究,以此达到提升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质量,加快小学数学教学任务高效完成的教学目的。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弱化自主学习难度在新教育改革深入推行的大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所有教师所面临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因此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时,会更多地让学生依据微课视频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的学习经验并不丰富,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还会逐渐消磨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2]合作学习在微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就相当于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增添了一群得力的小帮手,让学生在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一课时,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提前录制小数除法知识点讲解的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微课视频的观看,在完成观看以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交流与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决与消化。通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微课视频的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微课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同时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在积极自主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中逐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微课视频的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思维与想法的交换中产生更多新的学习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进一步发挥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高质量完成素质教育所下达的数学教学任务。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缩短班级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众多,在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限制下很难在教学过程中顾及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是非常难以避免的教学现状,严重的影响到了小学数学教学在教育前进道路上的进一步发展。[3]合作学习与微课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让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探究需求,还可以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更高质量地消化数学学习知识,确保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提升,以此达到进一步缩短班级学生学习差距的教学目的,加快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迎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开展前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难易程度呈阶梯状的微课教学视频,如在微课视频中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都具有哪些特点,然后再带领学生分析如何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带领学生探究一些具有难度的扇形统计图探究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优帮优、以优带差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微课视频的观看消化,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缩小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能够在同伴的督促与帮助下产生一定的压迫感,以高度集中的状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接受与消化数学知识。最主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及时消化掉自己学习能力范围内的知识点,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升,以此实现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逐步缩短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进一步提升微课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融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善目前微课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微课学习体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所以为了让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将其与微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融合,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利于他们数学学习发展与锻炼的学台,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打下相对扎实的学习基础,以此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杨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微视频,微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读写算,20xx(31):24.

  [2]张世宏.浅谈如何利用微课教学优化小学数学合作学习[J].数码设计.CGWORLD,20xx(10):135.

  [3]曲晓琴.微课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大世界旬刊,20xx(10):61.

【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教学论文05-25

(经典)教学论文05-26

拼音教学论文01-09

足球教学论文01-07

小学教学论文11-11

数学教学论文11-03

美术教学论文11-11

钢琴教学论文11-16

生物教学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