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31 09:47:43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汇编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汇编1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1]。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2]。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一种方略[3]。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调教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习以为常。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注意力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组织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组织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组织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

  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

  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统一,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五、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提问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领导>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平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和谐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和谐,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平,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平。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谐,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和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5.2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ABC中,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B=∠C,作∠A的平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如讲角平分线定理时,问:“你知道△ABC三边有什么比例关系吗?”学生茫然,又问:“AB/AC=BD/DC吗?”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如讲韦达Th的应用时,一时兴致所至。问:“你知道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关系吗?”学生答:“韦达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来的。”问:“对,那么,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当根与系数不是实数时,它们是否还成立?”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

  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

  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

  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适得其反。

  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反思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

  反思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反思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样,不同方式的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

  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拔;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因此,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5.3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讲解、提问、演示、指导学生练习、记笔记等,都要适当分配时间与调控。因此时间结构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下面问题:1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由于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浪费了宝贵时间,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节课快马加鞭,本来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了,本应安排的探索过程也省掉了,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现在上新授课时主次不明,新授课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对旧知识的复习内容过多、过细、时间拖得太长,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时间布局上显得主次不分。3表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种调子、同一种速度。同一种调子,同一个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强弱。对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4、“少讲”就是“精讲”,“精讲”就是“少花时间”。

  反思一:教师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学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在一堂课中,要特别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讲解新知、重点、难点内容,忌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当堂自学、练习、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学,下课时的听课注意力最为涣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课堂结构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当。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分配时间段,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可适当加快节奏,有的课则需放慢节奏,有的内容易少花时间,有的内容则应多花时间;对于一堂课而言,各个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节奏,开始时的基础训练,可以紧锣密鼓,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尽快集中思维,进入状态,当学生探得新知,总结规律时,则应放慢节奏。当学生理解了概念、规律、进行巩固练习时,又可适当加快节奏。总之,一堂课如果一直保持快节奏,那么学生思维的弦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从而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如果一直处于慢节奏,那么课内会出现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课内应视需要,时而似快马奔腾,时而似闭庭信步,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快慢相间,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对于“杂”或“粗”而言的,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讲解精僻透彻,画龙点晴,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因而“精讲”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质上。难道讲5分钟是精讲,讲30分钟就不是精讲?更不是以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而要看当讲不当讲。有些内容很简单的课,讲5分钟不为少;而内容较难的重点章节,讲30分钟不为多。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不住要害,讲不在关键处,即使讲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讲”。

  5.4反思数学教学评价

  简单地讲,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实践价值的系统调查,为教育者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反馈功能:数学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为教育决策者(特别是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二)调控功能: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评价的目标应指向将来的教学行为,而不是一个终结的教学活动。

  三)促进功能。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本身提供了号召人们努力的目标,目标所具有的效价,对教师来说具有吸引力。同时,公正的评价意味着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因此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静思当今的教学评价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2)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3)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

  4)教学媒体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课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当今的教学还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并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就中学数学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学质量就高,办学声誉就好,在社会上就会赢得地位,直接相关的赢得较好的生源。教学要不要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服务,要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教学评价关注的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导致素质教育的落实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教师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反思三: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记得有位学者曾说过:“目前教学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势力的强力,而是盲从的人多。有的教师教学上没有独立性,今天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节课中也变换多多,结果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其实教法的选择与组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适度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反思四: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实物、挂图、投影等一齐用上,结果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耽误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配置,适时展示,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多媒体展示背景颜色与图案也以一种为佳,不易太多。

  反思五:教学评价时,对一节课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没有明确的标准,

  笔者以为:对一节课的容量理解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习题容量,二是学生的思维容量。有的教师一节课能讲七至八道习题,表面上容量大,但实际上这些题的难度小,学生的思维量不够,有的教师一节课只讲一至二道题,通过引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录2,因此,一节课的容量定义为学生思维的容量是主要的,题的容量是次要的。

  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尽量把握好测度,使教学评价能正确导向,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切实有效地改进教学工作。

  六、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有:

  (一)记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二)说课

  说课就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说课在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作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三)听课与评课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五)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六)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七、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2

  【摘要】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后对教育行为全程的反思。内容涵盖:教学情景预设及自我反思;课堂反思及生成;教学实践预期与现实反思。教学反思是实施课程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反思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因此,教师个人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充实自身的教学技能,提升创新意识。

  【关键词】教学;反思;学习数学;教师;学生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这凝练成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教师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②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③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④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⑤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我要求学生对学习各环节进行反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对新知进行自我探究,寻求规律;课后进行复习检查。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反思意识明显有所增强。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针对前期的错题主动重新练习,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钟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获取过程。学生初步实现了“学会学习”、形成了反思行为习惯化。大部分学生能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构等进行自觉、自主反思。在课内,善于对同学的观点提出批评意见,甚至于对教师的、课本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反思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施,我发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转变观念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践与研究初中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3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一,黑板加粉笔,直尺加圆规,学起来难免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难随人愿,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成为数学教师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鉴此一种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教学环境的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运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注意的问题及潜在的忧患,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加之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强化对学生的眼、耳、脑、手等感觉器官的刺激,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

  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课件《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计算机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常见三角形全等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相关证明奠定基础。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加大容量,提高学生练习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书本中提及的事例,在互联网、教学光盘中搜索相关素材,来充实这堂课,从而向学生展示现实世界中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实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4

  论文关键词:观 数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

  论文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2]黄晓学.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J].数学教育学报(天津),20xx,(1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5

  摘要: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有利于实现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和学生需要改掉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根据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了几点意见,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想出来具有有效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状;有效性;措施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说》中提到的,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说青少年的价值,也就是受教育程度,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了全面的知识,促进了完善人格的发展,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缺陷,这些对于初中生学习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所以教师一定要想出一定的教学方法改变这种现象,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生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激情。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太多人真正地把它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不懂得如何去观察学生的兴趣,所以无法正确的运用它进行教学;二是教师也有惰性,不愿去设计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也正是由于这些毫无乐趣的教学方式,初中生面对枯燥的数学更加烦躁。面对着教师毫无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初中生缺乏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这样的学习状态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降低教学效果,影响学习效率。

  2.初中生对数学学科缺少兴趣,缺少学习的动力。初中生是小学生刚刚升学上来的,所以在性格方面还会带着许多小学生时的特点,比如喜欢动,讨厌枯燥的数学等。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内容比较抽象,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距离生活很远,所以初中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也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少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没有发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特点,学习起来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就会导致初中生越来越讨厌数学,偏科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3.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逐渐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所要关注的内容,以此作为教学效果的标准,即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慢慢偏离素质教育的现象,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尺度并没有把握得很好,因为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教师就会遗漏很多的知识。比如初中应该讲过的知识,在高中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时,有很多的学生不知道。这就说明因为素质教育政策的出现,导致许多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删减知识的尺度并没有真正地把握好,这要求教师要认真地参考教学目标,不要在教学过程中遗漏重要的知识点。

  二、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产生的效果,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改变学习态度。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所以学习数学就要具有想象力,当然这对于想象力开发不够的初中生来说,这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学习数学,它可以帮助学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促进初中生想象力的'开发。所以教师利用有效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实物,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初中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改变以往对数学抵触的情绪,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

  2.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一场良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有人说,喜欢一座城市,是因为这座城市里有喜欢的人。同样的,如果学生讨厌一个教师,那么学生也会讨厌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才会使得彼此更加了解彼此的性格,这样也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所以说,教师所开展的良好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得学生更加喜欢教师,更加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同样的学生也会更加喜欢教师所传授的科目。

  三、改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以人为本”是目前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持有和学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创新思考,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其次,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改变自身的身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也就是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正确的行动,实现师生的合理分工。例如,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一元二次方程可能是比较难的一部分,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起讨论,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谁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一些看法,就可以到讲台上进行分析,然后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这些知识点的特点,了解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条件,关键数据或者是求解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将问题提出来,然后教给学生去解决,无疑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体会主体地位的机会。

  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态度和能力。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以往的现象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不知道老师提问的关于新知识的答案,这是由于学生在课下没有进行预习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和复习是有必要的。因为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什么地方是容易懂的,什么地方还是不懂的,需要上课的时候认真的听讲,这样有针对性的听讲,就避免了教师在讲难点或者重点的时候,正巧碰上学生走神,没有听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复习呢,就会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更加领悟知识的内涵,毕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为了能够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在即将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找出自己认为是重要的知识点和不懂的问题,为了能够避免学生不认真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几分钟,随便的点出几个学生,要求他们对自己所找出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阐述和解释,对于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惩罚他们对知识点进行抄写,这样既可以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比如,在将要学习有理数的时候,教师在课上要求学生说出关于有理数的定义、特点,还有分类等等,以此来检查课下学生是否真的去预习课本了。

  3.利用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还是更高级的学生,都存在着好胜之心,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于活泼好动,容易叛逆的初中生来说,教师一定要合理的利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改变他们以往对数学厌烦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数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丽青.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xx.18:6-11

  [2]贾琳红.新课程目标下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D].河北师范大学.20xx

  [3]郭长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xx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6

  一、传统课堂组织模式影响分层教学等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学知识目标为核心,教学知识目标又以优秀学生成长要求为标准,教学的核心是为了优秀学生的选拔,因此,传统教学课堂是以那些读书非常认真、理解力非常强、自控能力优秀的学生为方向的,课堂要求大家都全神贯注、认真思考、勤做笔记等等目标要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专心听教师讲课,不存在讨论和合作等学习模式,更不存在分层教学这一概念,学生都是在努力实现同一个目标:高一级学校的选拔。教师组织传统教学的四维惯性一时难以改变,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造成严重的影响。新课程理念的优秀课堂组织,没有往日教师激情澎湃的讲解,没有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取而代之以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竞争和互相监督,互相评价,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目标不再以知识掌握为目标,而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互帮互助的友好态度,对知识掌握的努力,以及对自己所处的学习阶段的`清醒的认识,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不同目标的设定等等非知识目标也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新型的课题组织模式,而这些模式又让传统教学模式中走过来的教师一时难以接受和认可。分层教学模式更是让很多过去单一目标指导下的教师深感操作困难,无法做到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恰当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引导。

  二、分层教学在学校教管理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困难

  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教育目标呈现多元化,但是现实情况下,学校的一切工作还是以学习成绩为衡量标准,因为教学理念的改变和社会认识的改变还没能够促成新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出现,更为简单易行和广为社会接受的考试评价还有很大的市场,这导致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一方面思考和推进教学改革,实施分层教学等教学新模式,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常常出现极其矛盾的说辞,每当需要强调新课程新理念的阶段,学校就比较倡导那些能够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教学课堂,这些课堂对于教育目标的多元要求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不同目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也能明白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影响他们自己也是优秀的学生,因此,学生在新型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多元目标和认可自己相对于别人的较低的知识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时往往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每当升学来临,或者教师考核的时候,面临教育评价的时候又出现了评价标准难寻的问题,教育评价只能依靠学生成绩这一不科学但又无可替代的直观数字来解决,导致学校在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方面难以前后统一,这也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始终如一地坚持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单一的以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单一目标的追求更容易实现,这是多元目标的分层教学等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当然,仅仅追求成绩的教学模式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一事实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三、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中还有很多阻力和问题,然而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找出教育目标和发展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努力实现教师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让分层教学等优秀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学中得以推广,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有能力的人才。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7

  【摘要】:数学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趣教学法

  情趣教学是以师生情感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富有情趣的活动.那么,怎样做才能给严肃而沉闷的数学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从“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他们的信任与鼓励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活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沟通师生情感.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应.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特别是对待学困生,要从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出发,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掌声和鼓励,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比如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状况等,都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只有师生关系处在这样一种关爱、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心情愉快的进入到学习中.

  二、从“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新颖开头引趣法

  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那么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对学生都有准确的把握,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

  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从三个方向看”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庐山景观,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结合景观背诵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并要求同学们从诗词中找出最能体现出庐山独特景观的诗句,学生兴趣很高,很快找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接着我要求学生说出这两句诗词的意境,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既然从不同的方向看庐山可以看以看到不同的景观,那么从不同的方向看我们周围的物体又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呢?趁热打铁,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等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这些图形,这样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壮丽的景观再加上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文学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幽默故事引趣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初中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数学课堂适度开展“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这一节时,在帮助同学们认识了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和4时,那么斜边一定是5以后,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早在中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对周公说把一根铁丝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是5(中国古代把较短的直角边叫勾,较长的直角边叫股.斜边叫弦).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对中国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充满了敬佩.借助这个故事我鼓励学生你们一定比古人强,所以你们一定能把数学学好.通过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讲到应用时,我又花了较多的时间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使学生由衷地感到祖国的伟大,树立起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3.互动游戏引趣法

  初中学生生性好动,喜爱游戏活动.如果能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游戏当中,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学习统计知识“事件发生的机会大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安排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让一名学生蒙上眼睛,其它同学站在周围,在玩之前,可让他猜一猜,他一定能摸到他的的同桌吗?进而让他猜一猜一定能摸到同组的同学吗?上述两种情况哪一种的机会大些?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情趣教学已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将师生关系看作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更应该与学生有一种情感上的渗透和升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然,培养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需要教师经常不断地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8

  数学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温床。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差主要是没有看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数学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思想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开始彰显,学生的叛逆性较强,对于初中数学枯燥单调的知识点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点和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求知探索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使传统数学课堂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教学转变成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数学知识点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较为简单,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但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激增,函数、不等式等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都开始接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往往在教学中会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有着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时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将数学看成了一种学习的工具,没有看到数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产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看到数学知识点的广泛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生活化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点时,笔者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三角形,并按照对角线、底边长、高等方面做记录,然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整理的三角形进行面积、周长、角的求解。另外,在教学中笔者也善于通过传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三、生活化的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课后习题练习也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教师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数学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如,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x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x的值.(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36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时?应交电费是多少元?解:(1)由题意,得0.4a+(84-a)×0.40×70%=30.72解得a=60。(2)设九月份共用电x千瓦时,则0.40×60+(x-60)×0.40×70%=0.36x解得x=90所以0.36×90=32.40(元)答:九月份共用电90千瓦时,应交电费32.40元。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活化习题练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现阶段的初中教师都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J].亚太教育,20xx(35).

  [2]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xx(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9

  一、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必然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长期以来采用单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也扼杀了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就只是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了创造的欲望和能力。相反,问题教学法打破了以往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以升学为唯一追求的教学方法。所以,问题教学法不失为实现新课标理念的好途径。教学实践证明,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归宿就是解题策略和分析方法的指导。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紧扣教材大意,提出问题,而学生需要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同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解题策略,归纳总结规律方法,这就是完整的问题教学法。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应该注重对同学们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法是极为重要的,在初中课堂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有效地促进了初中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优越性

  问题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问题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历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问题教学变的更加模式化。问题教学法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递,更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重点解决问题,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问题的探索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但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各抒己见,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既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也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样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问题教学法起源于问题,以问题为本,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的挑战欲,从而认识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问题教学的深入实施,使其成为了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问题教学法实施的策略性

  作为阅历不足的初中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之中必然伴随着产生一些比较幼稚问题,为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努力为学生创造出来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回答。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作为指导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成长。作为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设计问题是应该贴近同学们的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学习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尽量从同学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多留出一点空间,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让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师最终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共同进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必要的时候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课上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既是对课上知识的巩固,又是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上教师更应该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它。知识的迁移也是很重要的,知识的迁移更容易让学生了解未学的知识点,比如,引入负数的学习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可以转化为减法的运算,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这种转化的思想方式。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自主的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教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所学知识。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巧妙的迎合了,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在探索中不断成熟进步,与此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问题教学法是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之后,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一定会收获丰厚的果实。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0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被应用于生活,由此可见,数学课程资源无疑是浩瀚的汪洋,永不枯竭。而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本文通过阐述数学课程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提出教材、生活、学生和网络等各方面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xx-9214(20xx)03-0029-01 DOI:10.16550/j.cnki.20xx-9214.20xx.07.02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各种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利用的一切场所工具等资源。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课程资源的不正确认识,导致数学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难以更好地服务数学教学,因此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基本阐述

  (一)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概念。事实上所谓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指数学资源,即教学信息和课程的源泉,有益于课程教学的一切人力物质。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前者指对课程及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有利因素;后者指课程及教学的直接形成因素。而通常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讨中多指广义概念,实施课程必须用到的资源,它具有三种划分形式:其一,有形或无形;其二,素材性或条件性;其三,校、内外和网络化。一般数学课程资源主指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满足数学课程实施的材料场地等,对于这些课程资源应做到目的性的开发利用。

  (二)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条件,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理解新课程观,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机械化、重视教材的教学形式,加强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等各类因素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质疑,交流合作,加大对校内外所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给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有利环境。

  二、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教师应做重点研究和处理,根据教学实际采取重组、删减或添加措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如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改编或更替教材中某些不切合实际的例题,令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习兴趣。例如: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教学,让学生通过升国旗行注目礼的情景表演,对仰角概念进行形象感知;通过对李白《静夜思》中望月和思故乡的回忆,加深对仰视和俯视不同的体会;然后再画出示意图,基于数学角度上去认识和掌握概念及知识。

  (二)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教师应有机结合教学实际,尽可能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其既能学习知识,也能灵活运用知识。例如:《三角形》章节教学中,针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准备四边形木框和三角形木框,通过对比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再让学生例举生活实例,比如,三角形的门窗支架;呈大三角形的数字信号转播台主体,以及大量焊接的.小三角形支架等,都是为了保证稳定性。又如:《平行投影》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旗杆、树木以及教学楼等高度进行测量,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平行投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增强数学学习信心,提高知识应用意识,锻炼和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和生生等多方因素促成,但学生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对文本的理解方向及深度也各异。因此,进行有效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他们的互动欲望,爱惜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差异中获得成长、拓展极为重要。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某位教师讲解《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求出四道计算题的答案,它们分别是:①(x-y)(x+y)=?②(2s-3y)(2s+3x)=?③(5m-n)(5m+n)=?④(4a-5y)(4a+5y)=?并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再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员身份参与各小组讨论,根据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正确引导,要求每个小组推荐本组代表向全班阐述其结论,在全班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推导出平方差计算公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可发散思维,也可提高创新能力,更能促进学困生不断成长。

  (四)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积极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教会学生在网络上获取数学信息,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还可借助网络解决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比如查询具代表性题目、中考历年试题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连接校外数学教学网站,共享数学信息,实现师生互学,扬长避短。

  结束语: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学资源不再仅限于教材,也包括生活资源、学生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等方方面面,针对这些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交流探究,不断扩展获取的范围,为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课程资源,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庆华.侧重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中学,20xx,(6):28-28.

  [2]石素金.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30):265-265.

  [3]何新荣.巧用动态资源,尽展课堂精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态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中学数学,20xx,(14):68-71.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1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情境创设为哪般?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矫情作假”,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笔者举个极端的例子,曾听了同年级组老师“代数式”一课,执教者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这样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提问“你还能说吗?”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不是真符合实际?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振振有辞:我这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解决了“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相对比,我在上该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好奇心,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

  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哪!”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二、暖风熏得学生醉----学生动起来就成功?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

  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笔者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让学生学的轻松开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5”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游戏,同时牢牢记着老师的问题,在游戏时积极思维,紧张探索,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最后我请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昔人已乘黄鹤去----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2、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3、不作业。笔者在20xx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笔者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2

  数学教学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但要想知道图形与多媒体的教学渗透使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应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方面,对于数学的教学,授课教师越来越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上日程,使得学生方法学习成为初中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多媒体平台在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同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是数学的公式的引入,还是数学的解题思路引导等等,逐步地做到将数形结合与多媒体完美地应用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数学之中,逐步推进数学教学的不断升级.相信在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师资力量上,教师应该而且是必须认真学习不同教学模式的理论及适当的多媒体操作技术,在学校全面推进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同时,做好多媒体平台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分发挥学生的对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吸引,为做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发挥多媒体平台及其图形结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信息化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习的个人,都应该逐步认识到多媒体平台对学科综合教学的重要性.

  一、重视多媒体与图形的引入意识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信息平台为驱动力的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更加积极地推广和普及.多媒体信息平台的应用在为学生们提供高效快捷的获取知识和交换信息的同时,也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有效拓展知识面的方式,尤其是在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在不断追求学习效果的同时,逐步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式的重要性.多媒体平台的构建并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把现代的越来越流行的多媒体信息理论、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等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同时,逐步推行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式的学习模式,进一步起到多媒体信息平台在学生合作式学习的基础上,让这种模式更加融合到学生学习方法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式学习,形成一种全新的基于多媒体信息平台的合作式教学与学习模式.对于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应该追求的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和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更值得学习的学习模式上不断去取得更大的进步.初中的数学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是不断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去学习数学的时期,我们要从过去一直遵从的“哑巴式和应试教育”模式中跳出来,在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基础上再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做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发挥合作式教学与多媒体信息平台的`作用,为学生带来更多更优秀的学习资源和方法,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二、注重学习观念的更新,加强多样化学习

  在数学学习的最初阶段,每部分都应该是贯穿这种模式.例如,在进行数学函数的教学时,不能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单独来讲,应该将函数的教学结合起来,以函数的图形解题方法和学生的讨论作为课堂上的主旋律,这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多媒体信息平台的作用,比如说图形的特点,然后总结函数的图形特点,及其实际的应用题等等.从这种基于图形和多媒体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在不断地相互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思维、创造性以及合作式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好的合作式学习方法,不断取得深层的进步,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对于学校来说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校在掌握了多媒体信息平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模式应用在教学上,要培养学生自觉接受多样式学习的模式,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让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所综合利用.

  三、图形多媒体教学为引导,拓展实际性

  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者数学思维.因此,引导式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混合使用,使得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这样能够起到举一反三,深入学习的作用,而且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准确定位和合理解决,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引导,进而寻找问题后能够对症下药.一方面,这个在共基于图形和多媒体信息平台下的多样式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还能凭借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使学习者更好地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以培养学习者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进而增强学习策略的构建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例如,初三下《四边形》一整章的学习,授课教师已有的教学方式是,先一节一节地讲,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图形、梯形几节依次讲述,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想让学生在整体上对这一章都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总结图形的共有特点,再结合练习逐层进行讲解和练习.再比如,要进行积极的探讨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学习实际进行研讨,经常共同讨论多媒体信息平台资源或者课件的结构,以及如何在最新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更新制作数学授课方案.如在《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一课中,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平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将看到的数据的变化走向等,与同学们交流;再比如《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一课中,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下的丰富教学资源,如通过图形的特征曲线表示,曲线的特点等进行课堂展示,使得学生对他们的实际图形有大体的了解,方便解题.总之,随着素质教育逐步发展和普及,授课方式的转变逐渐从小学生开始抓起.作为学校,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要看到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在现代的多媒体信息平台的建立下,混合式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的同时,更加强调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信息平台,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来逐步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应用题型,当他们逐步掌握这种方法时,即应用数形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解题思想和思路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通过多媒体,能够将数学信息更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作者:朱明英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大新中学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3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更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对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的创新要求与意义做出了阐述,为综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由此可见,践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

  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早在20xx 年初,我国就开始融合教学改革思想,但截止到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仍有待健全,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

  1.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有待健全

  人才的和谐培养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为此,为了进一步践行新课改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以改进计划经济时代的数学学科体制为切入点,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但实际上,各地方的师资配备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良莠不齐的,在这种差异化非常明显的教学资源下,教学体制面临着向较为发达地区倾斜的问题,这不利于新课改内容的全面贯彻。具体体现在,在同一城市,不健全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下,重点学校的有效教学资源分配明显较多等。

  2. 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依托于科学的新思维,根据多方面的调查,笔者发现,部分任务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只是一味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理论,难以承担教师的职责,因此,阻碍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再加之,在不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教学讲解将脱离实际,这就使初中生逻辑思维与灵活运用已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与新课改内容背道而驰。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1. 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

  教师充当的“传道授业”的重要角色,而实现该过程的前提则是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各中学要高度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强化,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期组织数学教学进行培训学习的方式,使任课教师不断学习新课改内容,继而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每个培训学习、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传播,从而生成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并平衡课程教学体制在各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的目的。

  2. 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对新课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落实的基础。只有任课教师认识到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够凸显出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尽可能的整合,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案例一,在“代数式”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围绕着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即一斤苹果单价为a 元,那么3 斤苹果的总价格为3a。通过这种代数形式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代数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案例二,在“视图”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对事物的立体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首先,笔者为学生呈现了多种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对多种实物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进行对其不同视图的形状进行观察;最后,验收实践结果。通过这种深度整合实际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源于对新课改内容的充分认识,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其数学实践探索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学生的和谐、持续、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使其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得到深化。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不断健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革新课程教学理念,调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4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及特征

  翻转课堂的模糊概念首先被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亚伦萨姆斯)所提出。当时主要是为解决一部分学生因为缺课造成的学业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教师通过视频录制软件将教学视频录制后,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分享。以此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课下不知如何复习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这两位教师发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阶段是学生在课下遇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的时间段。因此,两位教师通过拍摄微课堂视频,将课堂教学知识的重难点及时的以视频为载体的上传到网上为学生分享。从而以微视频的形式将传统课堂进行翻转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微视频”为教学载体,将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有效压缩。以视频代替纸质书本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它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着重于解决学生学习实际问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创建情景模式为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创建平台。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资源开发时,它是结合众多名师的教学精华,鼓励师生互动、优化教学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很好的促进。

  二、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优化措施

  1.课下将教学知识传授

  为有效的将学生课下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认识翻转教学的实质。确立好教学的主要目标及课下学生所要达到的.自主学习目标。教师要提前备课,充分掌握课堂内容的重难点。由主讲教师进行视频讲学,后期由多名教师进行视频录制处理、上传。或上传到优质,或上传到本学校的精品课程网。在视频的录制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一般将传统课堂45分钟教学时间有选择性的压缩到5~10分钟。其主要是选取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片断或者教学案例。将教学重点针对性的压缩为一个教学片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学习七年级数学(华东师大版)第2章《有理数》课时,教师就要重点进行“正数与负数”和“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进行微视频录制,后期由多名教师进行PPT和视频处理。由学生登录学校精品课程平台,或者在下载相关教学视频。然后自主学习,并针对有疑惑的问题通过邮箱或者QQ与教师联系,也可以建立班级讨论QQ群。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惑。这种翻转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交流能力。

  2.课中将知识深

  在课下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及时的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将问题统一整合,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设立小组讨论。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教师要实施个性化辅导,力求最大程度的符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学习的主动权将最大程度的交给学生。在此环节中,小组展开竞争机制,学生自主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将课堂内容深化、并吸收。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待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展开后期的问题收集。通过访谈、调查表、学生互评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力求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处理,为后续的翻转课堂做出铺设。

  三、总结

  综上可知,翻转课堂是基于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完美的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互联网教学的广阔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全面革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基于课下的微视频自主学习将传统课堂进行深化,然后在将学习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进行课上讨论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将初中数学课堂进行翻转,合理优化,最大程度的将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

  现在学生所学习的数学是活生生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数学,要让学生增长信心。但我们的数学教育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让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最大心愿。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生产中。多媒体计算机能够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加上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初中数学《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一课中,在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后,利用几何画板现场演示:拖着四边形一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这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规律,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演示

  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演示(也可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重要的是让多媒体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其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能模拟较为真实的情境,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验、演算,分析解答问题,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在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数形结合使人一目了然,发现规律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学生们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教学实践而从内心领悟到数学的真谛。这正是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的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我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协作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对我们的今后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四、利用计算机进行复习、做作业

  计算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学生也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数学学习呈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也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总之,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特别是数学教育上的运用在刚刚处于开始的起步阶段,现在还没有一套特别适合于数学教育的软件,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对各种软件都有一个了解,

  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就可以发挥出各个软件的长处,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学学科必会与信息技术实现更好的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荐)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06-12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05-22

(精)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07-2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实用(15篇)07-2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推荐】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