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05 11:53:41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常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常用15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以生文本,在传授知识之外,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初中学生数学自学精神为研究对象,从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巩固练习等环节探讨了通过结合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策略,以期为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一、引言

  对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是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自学精神是学生开展独立高效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有目标和计划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逐渐提升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力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稳定进步。

  二、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初中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应该从课前展开,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精神,还能够有效提升后续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很多教师认为朗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的“专利”,实则不然,朗读是各学科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培育学生良好自学精神的基础包括数学概念、理论、公理、定理,还有例题解析等都应该安排学生用心阅读,通过大声朗读加深印象,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和理解欠缺之处,从而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朗读时可能会碰到很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此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立即查看解析,而是将自己的疑难点记下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看是否能通过已学知识获得答案如果通过独立思考依然不能获取答案,那么就可以找同学或者教师讨论和请教,在讨论中加强学习和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次,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笔记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将通过笔记或者记录的方式对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标记,同时还可以将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的.结论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对比总结这些学习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最有效环节,教师应该在开展数学概念、规律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数学定理、公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定理和公理的来由、内涵和应用展开详细讲解,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听,这样顶多只能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概念,而不能形成活学活用这些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能够根据定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并在学生能够形成数学认知的关键环节上进行适时的点拨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师生间开展有效的讨论,从不从层次和角度解释定理真谛,学习定理内涵,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应用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例如,在对“三角形相似定理”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定理的大概内容,对定理形成初步理解然后认真预设能够激发有效讨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猜想、讨论和归纳,进而提出问题,展开逻辑推理和论证采用“引导—类比—讨论—归纳”的流程,在学习定理的基础上,还能通过类比进行一些发散型的思考如:两个三角形两边如果对应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种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精神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推动他们不断探求新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客服学习障碍的能力。

  四、在教学之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也要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在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自学精神的核心又是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完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巩固练习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还应该课课堂上设置讨论交流的环节,促进师生和生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答练习中的疑难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对解题过程的讨论和反思,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预留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明确解题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合理性,答案是否正确等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精神非常有利其次,对数学思维的讨论和反思,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不善于展开逆向思维,不会从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反思,对于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反面探讨其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精神和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共同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把握这一教学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以及巩固练习等环节全面融入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理念,并通过开展有效讨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2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教育面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培养创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本文从课改的时代教育背景出发,探索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创新以及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认识,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带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想象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对于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首先要改变,要从讲台上走进新课标,我们是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最重要的是组织者,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师生互动。在备课设计中,不再过多地去想如何把某些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设计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由学生高效地完成的学生活动方式的内容。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大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教学中,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形成定义之前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思想方法。

  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揭示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或跳跃性大等有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点拨或明确归纳出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单元复习课堂上,要画龙点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可以进一步对经常用到的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应用等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在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教学例题、训练题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让他们通过知识点的学习,悟出生活中的数学题如何回答。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学科能力,比如讲授一些枯燥的数学方程式,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教师应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讲述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新闻给同学们听,开拓学生是眼界和知识面。

  数学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出了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模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3

  新课标要求走出角色误区,做好课堂引路人,实现主体换位。初中数学,逻辑性强,忌墨守成规,倡导尊重学生并以学生为本。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走下 “圣坛”,放下 “架子”,甘当教学配合者、组织者,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体会遨游数学王国的快乐。

  一、更新观念---走向自主学习的路径。

  作为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敢于变革观念,善于发现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建议将提问作为课堂智慧,通过更新观念,立足于现有知识和课程内容,巧妙引导,得体串联,配合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自主解疑释惑的能力。

  [案例] 三角形教学。

  教学任务是形成对三角形初步感知,体会内角与边长的特点,同时,试着用数学语言表达自主学习所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自主思考的魅力,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我先让学生用彩纸条剪成三角形模型,用量角器测量三内角大小,记录相加,再测量三边的长度。

  最后,与教材理论形成对照,很快就理解并掌握: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等数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能启发学生自主意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解决心中疑问,体会数学原理。有助于深入领悟并开发数学能力、养成自主习惯、在探讨与佐证中强化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二、循序渐进---铺设自主学习的台阶。

  传统数学课堂重视吃透教材、灌输知识,唯恐有所遗漏,课堂沉闷、学生被动、教师疲惫,然而效果极差。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的成功发自于疑问和乐趣,”新课改要重视以乐趣为引子,点燃学生的数学灵感火花。

  教师要运用所学知识讲究提供 “台阶”,引导学生 “拾级而上”,缓解数学学习的压力,杜绝 “揠苗助长”.通过不断获取基础知识,培养日常技巧,学生会逐渐拥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学会主动交流,在合作中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渴望发现问题并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 方程应用题教学。

  面对这一难点知识,如果直接出示复杂应用题,学生只根据教材例题的认知功能,无法形成饱满的思路,容易打击其数学学习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做基本训练: 利用书中习题,训练揣摩题意列方程式,并自主纠错。再展示相关信息: 李明买 5kg 柿子和 8kg 菠萝,共计 23.04元,其中柿子1.92 元/kg,菠萝1.68/kg.要求学生找到5 个重要信息,作为条件自主编写方程应用题,正确解答并思考用方程式解答法和算术式解答法,谁有优势? 小组自主学习之后,85%的学生利用数量特点,找到正确方法。结论: 依照数量关系分析,可以直接由题意得出算式,则适合使用算术解答法; 反过来,则是方程解答的思路更有优势。

  这样,通过灵活转换题型,把教材任务化难为易,通过理论知识自主探究,教会学生分步骤解决问题。从 “同题异解”的方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奥秘,由静态训练到动态组合,最终解决问题。一题多变,使自主学习由易到难,思维空间由窄变广,更符合“全员投入、总体受益”的自主教学理念。数学之路任重道远,一蹴而就绝无可能。唯有选择自主教学路径,积累乐趣品尝收获,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学会钻研,拥有坚韧的自主精神,数学教学何愁不能成功?

  三、生活为源---验证数学理论的生成。

  真正的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往往又佐证着数学理论。新课改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由盲从教材、生搬硬套走向挑战权威、自主思考和验证理论。教师要学会将生活作为鲜活源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打开学生数学思维的空间。明智的教师懂得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开放型数学题,教学生运用数学视野去看待生活,懂得以生活为源头,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无限。

  [案例] 直棱柱求解侧面积教学。

  传统教学法: 这一数学知识讲授,传统上是直接给出直直棱柱的侧面积公式,让学生硬背公式,套用并计算出侧面积大小。如果在考场上,出现紧张、慌乱等原因而忘掉公式,学生就难以解答。自主教学法: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直棱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可以怎样证实? 很快就有学生讨论出用作业本纸粘合,制作简单直棱柱模型,再用剪刀沿着一条侧棱剪开模型,证明学生猜测是长方形完全正确。再稍作引导,学生就自主得出: 直棱柱侧面积 =底面 ( 顶面) 周长x 侧棱,或者几个侧面长方形之和。同时,计算得出直棱柱模型的侧面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长方形面积加以印证。

  正如笛卡尔的观点: “数学这一知识学科,讲究精密逻辑,更需要着眼生活的泉源。”运用实际生活材料,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手脑并用,一把小剪刀、一张作业纸,简单的生活素材却体现出用生活印证数学的逻辑。这种教学思路,既能让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能让学生化数学主动意识为生活运用能力。

  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决定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必须完善,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立足新课改、走好教学路。把自主教学奉献给学生,体现初中数学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特点、贯彻以生为本新理念、鼓励和开发学生数学能力的良苦用心。愿莘莘学子开辟自主学习蹊径,找到生活应用源头,获取数学课堂的特有快乐。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 20xx,( 05) .

  [2] 吴志丹。 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xx,( 07) .

  [3]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xx 定义的分析与修订 [J]. 电化教育研究。 20xx,( 03) .

  [4]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 开放教育研究。 20xx,( 01) .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4

  【关键词】培养,探讨,能力,反思,数学教学,中学生,初中,

  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现在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推理严谨性、语言学术性以及证明的探索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初中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经过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

  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外在影响因素则是指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2.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科书和辅导类资料的编写者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通常会以最直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识推导、证明过程,因此,学生看不到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无法模仿学习、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

  3.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反思。

  三、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1.利用提纲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对课程进行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学习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

  3.注重习题剖析,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4.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结合国内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 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xx(9).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xx(4).

  [3]莘建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5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规律性的体现,更是数学学科的优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6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特性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量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特性。我认为,课程标准中对思维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如何贯彻教学大纲的思想,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本文谈谈中学数学思维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重基础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在学生通过概括获得初步结论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概括的结论具体化。这是一个应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新知识进行正面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新结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矛盾最容易暴露。在概括过程中,要重视变式训练的作用,通过变式,使学生达到对新知识的全面掌握;还要重视反思、系统化的作用,通过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结论概括的整个思维过程,检查得失;通过系统化,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横向联系,并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二、重思维特性的培养

  思维是在个体头脑中发生的,当你把解题方法,解答方案明白告诉思维者时,思维就不必要了,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教育对象的思维是教育不能直接作用的。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为主,而应当寻找产生和制约思维的、教育者可以直接作用的因素。

  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思维的关键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问题情境的教学。思维是可以形成一定方法的。诸如分析、综合、归纳、类比,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对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或策略,应该让学生在思维实践中获得为主。并且在学生的思维实践中,教师不是直接指明思维,而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促使学生去相应的思维。美国国家委员会在数学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三、重在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学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熟悉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特性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特性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学生主观的努力。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7

  【摘 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全面、准确地完成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词数学学习;反思;习惯;问题

  在初中阶段究竟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反思活动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切实的研究。既不可错过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机会,也不可进行拔苗助长式的训练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通过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重点、难点和疑点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例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本节课有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等等。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可以列出如下预习提纲、提出预习问题,以培养学生在预习中的反思习惯。

  1.设置问题

  (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

  2.课前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反思的培养,效果良好,课后学生反映多数预习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迸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从课上的学习情况也能感觉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基本上能全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的状况有了明显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使新知识和新问题这一外部刺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内部条件形成的恰当的差距,使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之感,它是由学生的内部认知系统和外部知识系统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种问题意识系统,也是由若干问题构成的心理需求动力系统。

  老师不再机械地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产生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探索兴趣,为新知识构建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过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检验,去探索和发现,可以确保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矩形的识别方法”情境的创设,老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矩形?并出示并演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将思维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矩形识别方法,这一过程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重视相似概念间的不同结构和本质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们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探究活动的机会,哪怕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地再思考,自觉探究,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平面上有四个点,过其中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问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经初步探究,有的学生得出“6条”的答案。这个结论是否可信,提醒学生再分析、再尝试,把自己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学生反思中发现理解的不足:题目中只给出了四个点,并没有给出这四个点的位置,在不能确定为某种位置关系时,需要用分类的方法,对这四个点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由此,学生将四个点分为三类:

  四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四点有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四点中没有任何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从而得到全面准确的答案。而图3中画直线的条数较多,学生很难做到不重不漏,教师要求学生继续分析、概括,寻找规律。进而学生观察到图(3)中,过A点可以画出三条通过其它三点的直线,同样,过B、C、D点都如此。这样,一共得到12条直线,但其中每条直线都重复过一次,所以图(3)中一共有6条直线。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数学科学素养的要求。这不仅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化,更是数学活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林婷.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教学实践[J].数学通报.20xx年第7期

  [2]黄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通报.20xx年第11期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8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影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勇气向教师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突破自己常规的思路,另辟蹊径.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体现.要让学生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就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结果教给学生,而是作为过程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另外,向学生提问时,要提具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内容与概念、公式、推理演算、论证等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若是连概念这个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的话,只能导致思维混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概念类的知识做出严密的表述,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前提.只有前提得到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定理公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要从教材出发,将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进行散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总指挥,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重点,让学生易于消化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一步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所学知识.换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且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将新知识归纳整理,构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集中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引导、启发、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集中和发散思维训练.在进行集中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弄清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起好奇心,诱使他们去思考.当学生有了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时,他们的思维就开始发散,就开始诱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解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引发学生的猜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的答案,而探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充分体现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9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

  正如罗斯坦所说“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思想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要想有独特的创造想法就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提高学生的创早能力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使学生取得数学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应注意的是,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基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想象中,要摆脱表面想象对自己的影响,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另外学生还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除此以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习的知识和新学的有什么共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

  二、鼓励求异

  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要将学生局限于一隅。在数学中,求异思维主要是要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法,尽量使自己的想法独特,要想到别人无法想到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通过具体而有效地例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一道题:某蔬菜销售商场经销一种蔬菜,如果每公斤盈利2元,则一天可卖出400公斤。通过试销售发现,提价会使销量减少,每提价一元,会使销量减少10公斤,试问如何提价可以使每天的盈利为5000元?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等量关系:销售量乘以单件盈利等于日盈利。由题可以看出,日销量和单件盈利与每公斤的涨价有关。故只要设应涨价为x元,就可以解决该问题。解:设每公斤涨价x元,则日盈利为(2+x),日销量为(400-10x),可列方程为:(2+x)(400-10x)=5000解之得:x=8.9,x=-46.9(舍去)12所以每公斤应涨8.9元。在解答本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扩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很多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各个城极端的同学都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课题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诱发灵感

  灵感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灵感是无法创造出新事物的,而灵感的产生来自于平时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由一点一滴不断积聚而成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的发现学生所产生的任何有创造力的、新颖的东西,即使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常理,是与常规解答相悖的,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鼓励可以诱导学生产生更过的灵感。如果发现学生的灵感中含有错误的地方,也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可能与另一想法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是引导学生成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强的自信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创造,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评价其是否为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废材。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0

  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化,对人才需求和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增长。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培养更具有实力的人才是当代学校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育方法,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并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

  1、专业交流能力。

  专业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表达个人的专业观点,并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针对初中学生,就需要具备在课堂与教师、同学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能够向老师反映课堂教学难点,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

  2、问题分析能力。

  问题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快速的分析,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最终给出问题的求解结果。针对初中学生要能够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且形成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快速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已知和求解问题。

  3、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相应的过程,并进行问题的演绎,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比出最优的解决办法。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对数字的运算缜密性,能够对图形、函数和公式有着敏感的认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初中数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其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如下: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采用理解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相应的规范,尤其是在第一节自主学习课中,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前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让学生闭上课本,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留出时间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2、鼓励合作学习。

  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老师进行积极地沟通,合作学习就能满足该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组队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以习题教学为主,习题设计中应选解题方法灵活的,具备多种解题方法的题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例如,在几何证明题讲解中,设计多种解法,让学生从边长、角度和相似的角度进行求解,从而形成灵活解题的'习惯。

  3、兴趣引导教学。

  兴趣引导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能够让学生更加用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从而高效率地提升学习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在课堂上要保持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得到解放,能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例如,利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用摆火柴图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5、强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表现强化教学技术,具体包括:讲述行为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讲述内容的“取”与“舍,讲述融入情感,表达对数学美的欣赏;演示行为方面,区分三种演示行为的适用范围,合理预设演示行为,加强板书行为的操作技巧的训练,设计合理的板书演示;提问行为方面,认真观察与反思,把握时机运用探问和追问的策略,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长时思考,提高课堂观察与反思能力,加强对提问的研究和学习。

  6、专业化的习题设计。

  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完成习题就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设计习题中,不能盲目的直接布置课后作业,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习题设计。同时,还应针对习题教学进行专门的设计,从精审题意、分析特征、纵横联系、寻求方法几方面出发,研究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7、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研究学生的综合考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辅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简单的依靠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优劣,要结合长时间学习的表现,给出综合的考评结果。同时,在给学生考评结果后要进行及时的跟进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存在的不足,更好的寻找学习中存在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进而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整合和综合运用。鼓励教师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基础。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1

  初中数学在学生数学学习生涯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数学的特性和认知规律,所以初中数学学习最主要的内容是明确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开展合作是数学学习常用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起衍生而来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现下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为主,班中学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该方法倡导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去深入探索教学知识和发现数学学习规律。这有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可以培养其形成合作意识,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这种团队奋进的精神将会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下文就将从课堂教学的三个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合作

  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忽视课前预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既在教师,也在学生,由于预习具有自主性、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学生很难将预习落实到位;同时学生认为在课堂学习中会知晓学习内容,觉得预习就是一个无用功,反正老师在上课时还是会详细讲解相关内容,自己根本没必然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其实不然,预习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教师通过选择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会加下来的课堂学习产生好奇心,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学内容的熟稔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合作预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预习课文准备学习资料,学生相互之间既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提升预习的质量。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预习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征及函数特征”为预习题目,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去准备学习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师生分享,通过实际问题的发现和预习,学生会提前感知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且在课前有过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探索相关问题,为课堂知识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合作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行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点

  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组讨论必然有其优势,但这都是要建立在教师合理分组之上。教师需要突破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和组成合理性两方面,许多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没有考虑周全,通常前后桌会成为小组,但是长此以往,小组成员的固定必然会带来思维的固定,这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另外就是小组成员的组合合理性方面,教师要把控各个小组的组成部分,均衡各组的实力,既要增强学生的合作自信心,又要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特长。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突破这两个障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合作”的应用,通过沟通、辩论、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深入探究知识内容本质,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直线、线段、射线”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整理出对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三者的定义和种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三者比较为题,让学生详细说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小组存在意见分歧和无主导力等因素导致最后结果推算的失败,当教师公布标准答案之后,每个小组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谈一下解题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课后复习作业以实际问题为主,鼓励学生用合作的.形式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也正是因为这种属性,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而课后作业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排斥的一个部分,因此教师一定要严谨安排课后复习作业,可以多以数学实际问题为题,并鼓励学生用合作完成的形式,这样的课后作业既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就可以以“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为题,让学生自行分组,然后给每组学生一个植株,要求学生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的高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后再制成表格,得出其中的方程式。这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层面上完成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目的,学生在经历合作培养植物的过程后会更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数学的合作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一起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开发一些结合班上实际状况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银颖.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学周刊,20xx,33:203-204.

  [2]张雪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J].中国培训,20xx,02:294.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直觉思维 教学导向 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二、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在数学解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3、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教学导向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碧卿。 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20xx(5)。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3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读书是汲取前人创造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创造是开创和发展新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有了这两种能力,其他能力的获取和培养就显得轻松多了,这就是说,读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摆在能力培养的首要地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读书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wWW.133229.cOm

  二、钻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掌握的知识越多,认识也越广,这只是读书的第一阶段,若就此止步,则相差甚远。此时,尽管获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必须发展到第二阶段, 即归纳、总结阶段。还必须着力弄清一章知识中的概念、原理、性质、法则等之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把书读薄”。如学完代数第二册最后一章“集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集合的教材结构为题,列出一张逻辑关系表,此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三、温习、巩固、加深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完成了上面两步,即把书读“厚”再读“薄”还不够,还必须指导学生温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

  当然,培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足够重视。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4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具备的较强烈的行为意图、情感意愿或心理需求。这是包括数学教学在内的一切学科得失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质量、成效和水平;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则归根到底是成效低下的乃至于是失败的教学。那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下面,拟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就此谈些未必成熟的个人成见。

  一、意识到学习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前提

  使学生充分清醒地意识到,学习首先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宣言曾经这样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停滞不前的'人。近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被卷入了一个新知识急刷增长而旧知识加速老化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知识老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需要人们善于学习,特别要求人们终生不断地努力学习。

  使学生明白具体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主人首先是我们每一个自己。只有使自己不断学习,善于思辨,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和新问题的解决,才能使自己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到开发,智能得到发挥,灵魂为之升华,个性为之张扬。个人学习可以改造自身,全民的学习可以改造社会,现实的学习可以创造未来。

  二、运用拾当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环节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欲望是指对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倾向于认识,研究并期盼某一结果的心理意愿。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可以收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效。例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曾先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小李,当时小李正在做一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看过就断定小李把方程解错了。小李对此非常惊讶,问小明“到底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也像小明那样深知这一秘法?”大家随即兴趣浓烈地回答说“想”。于是我们便趣味盎然地教学了一课题。成效之高自然很有些出乎意料。

  2、引发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认识冲突是指人们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与所面临的现实情景之间的差异或对立。

  它常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引起学生对差异和对立状况的注意与关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一方法的恰当运用,也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圆形物体屡见不鲜司空见惯,而又对圆本质特征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况,执意追向“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圆”,使他们对“圆的定义”产生欲罢不能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则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又一切都显得立竿见影。

  3、加强情感沟通,诱导志趣追求

  古哲曾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以便了解学习,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友好感,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言其师、信其道、继其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必然包括对学生的激励与诱导。在这方面,教师可通过数学史上的某些人物及其轶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进步,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家门的治学太度及人生追求等等方面的情况与知识。在这方面,笔者曾给学生讲过“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王——高斯”和“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故事,对诱导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起了极大的作用: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行之以悟,导之以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4、满足成功欲求,强化进取意志

  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求,但真正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需要坚韧顽强的进取意志。而强化进取意志,则须不断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求。在这方面,创造条

  件开展适当的数学竞赛是一条重要途径,结合教学适时进行测试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但竞赛与测试,信息反馈必须及时,诱导激励必须妥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每一次竞赛和测试,切实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使自己的进取意志不断强化。同时也使自己的追求目标惭趋高远。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习动力的根本源泉之所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则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方向。比如,对崇高的东本,对美好的东西,对有用的东西,对新颖独特的东西,对幽默风趣的东西,对矛盾对立的东西,对可以身体力行的东西,对可以使用自己舒心快意的东西,对有益于自己心智发展的东西,等等,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打开渠口,方有可能步入正轨并渐入佳境。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

  数学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温床。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差主要是没有看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数学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思想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开始彰显,学生的叛逆性较强,对于初中数学枯燥单调的知识点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点和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求知探索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使传统数学课堂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教学转变成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数学知识点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较为简单,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但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激增,函数、不等式等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都开始接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往往在教学中会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有着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时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将数学看成了一种学习的工具,没有看到数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产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看到数学知识点的广泛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生活化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点时,笔者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三角形,并按照对角线、底边长、高等方面做记录,然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整理的三角形进行面积、周长、角的求解。另外,在教学中笔者也善于通过传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三、生活化的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课后习题练习也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教师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数学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如,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x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x的值.(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36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时?应交电费是多少元?解:(1)由题意,得0.4a+(84-a)×0.40×70%=30.72解得a=60。(2)设九月份共用电x千瓦时,则0.40×60+(x-60)×0.40×70%=0.36x解得x=90所以0.36×90=32.40(元)答:九月份共用电90千瓦时,应交电费32.40元。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活化习题练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现阶段的初中教师都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J].亚太教育,20xx(35).

  [2]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xx(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05-22

(荐)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06-12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经典)05-31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篇(优)05-23

【精】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