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05 14:03:51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通用】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所有的数学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去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解题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捷能力,整合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的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得到能力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老师多有一种崇拜与敬畏的情绪。而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都是忌惮于老师的权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也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过于严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号令如山的形象,使学生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交流,师生之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更不利于其解题能力的提升。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由于中学生处在叛逆期,自制力不强,因此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学知识,而有的则没有能够掌握,课后也不注意复习,因此,数学成绩不够理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1.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学生解题的前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库去完成知识的解答,那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消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学习“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在书本图画呈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呈现轴对称的动态图,让学生多方位了解轴对称图形,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鲜明特点的轴对称建筑,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的美妙,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发现轴对称图形,完善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不仅懂得概念的意义,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能够用自己的话正确解释这些概念,对于重要的定义和概念,要一字不落地进行记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才能够正确解题。

  2.认真观察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

  很多学生身上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往往拿到题目粗略看了一下就开始解题,结果解到一半时发现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才仔细开始寻找问题中的细节,或者直接就进行错误解题而不自知,这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审题的缘故,所以让学生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问题,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审清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是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这些条件之间产生联系,结合所要解答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要正确理解了问题,解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如何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那么,要找寻问题的突破口是需要学生有敏锐观察能力的,所以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在教师被动引导下才能够解决问题。

  3.培养创新能力,完善思维逻辑

  数学的世界千变万化,解题的方式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交流解题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创造出不一样的思路,学生也能够通过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如果学生的方法有一定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肯定学生所用方法中正确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错误,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式,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的学习都是围绕解决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大部分数学知识也都是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打好功底。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问题,仔细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解题,还要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逻辑思维的完善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梅.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学),20xx(11).

  [2]王小庆.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重視对学生读题的指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18).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2

  数学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温床。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差主要是没有看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数学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思想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开始彰显,学生的叛逆性较强,对于初中数学枯燥单调的知识点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点和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求知探索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使传统数学课堂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教学转变成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数学知识点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较为简单,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但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激增,函数、不等式等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都开始接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往往在教学中会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有着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时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将数学看成了一种学习的工具,没有看到数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产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看到数学知识点的广泛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生活化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点时,笔者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三角形,并按照对角线、底边长、高等方面做记录,然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整理的三角形进行面积、周长、角的求解。另外,在教学中笔者也善于通过传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三、生活化的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课后习题练习也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教师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数学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如,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x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x的值.(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36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时?应交电费是多少元?解:(1)由题意,得0.4a+(84-a)×0.40×70%=30.72解得a=60。(2)设九月份共用电x千瓦时,则0.40×60+(x-60)×0.40×70%=0.36x解得x=90所以0.36×90=32.40(元)答:九月份共用电90千瓦时,应交电费32.40元。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活化习题练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现阶段的初中教师都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J].亚太教育,20xx(35).

  [2]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xx(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3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读书是汲取前人创造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创造是开创和发展新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有了这两种能力,其他能力的获取和培养就显得轻松多了,这就是说,读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摆在能力培养的首要地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读书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wWW.133229.cOm

  二、钻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掌握的知识越多,认识也越广,这只是读书的第一阶段,若就此止步,则相差甚远。此时,尽管获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必须发展到第二阶段, 即归纳、总结阶段。还必须着力弄清一章知识中的概念、原理、性质、法则等之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把书读薄”。如学完代数第二册最后一章“集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集合的教材结构为题,列出一张逻辑关系表,此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三、温习、巩固、加深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完成了上面两步,即把书读“厚”再读“薄”还不够,还必须指导学生温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

  当然,培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足够重视。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4

  一、以教研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中提出明确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教育部提出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而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这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研探讨中,有些教师一提创新思维,想到的就是让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这些活动虽然确实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有些脱离数学教材。笔者认为,通过挖掘数学教材,将时代潮流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与课堂进行结合,也算是一种创新。数学教师需要的就是这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学法。

  二、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传道、授业、解惑,偶尔提出个问题,点明学生回答,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推进完全有教师一个人把控,学生只需要听讲,按教师的要求做即可。这样的被动听课模式,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容易出效率。在数学交流研讨中,笔者和几个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课堂参与者地位。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某个小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其他学生向其提问题。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扮演教师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双方学生也能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出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定式思维、思维僵化、守成不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质疑同桌提出的解题思路、某问题的答案、质疑教师的讲课内容,甚至质疑数学教材这一“权威”。在质疑之后,便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通过质疑,逐渐打破常规,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笔者和其他数学教师研究决定,在课堂教学或者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只要学生迈出了质疑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就“顺”了。

  四、培养创新兴趣,为思维形成提供动力

  如果说质疑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的话,那创新兴趣的培养就是动力支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容易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三分钟热度”,喜欢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在研讨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数学教师常用的“小妙招”。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后再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时的成功无疑更有意义,更能让学生激动和珍视。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图形设计大赛、数字福尔摩斯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在发扬个性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或者,利用初中几何知识的各种变换和奥妙,让学生创新联想,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新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创造之美。当然,在创造中,数学教师更可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将学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体会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培养生活中的创新兴趣和精神。当然,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也不能一下将目标定得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原地站着够不到;踮踮脚,跳一跳,努努力就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创新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没有信息。经过自己努力达成的创新,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大兴趣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份子,借鉴和学习之前优秀数学教师的宝贵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和不断探索,探究出越来越丰富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为家长、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且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5

  摘要: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老师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导,以及开展合作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动性;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和督促的作用,教学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民主、形象、有趣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以促使学生融入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做到新颖有趣、小而具体、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并将所有即将解决的问题都建立于学生的固有知识基础之上。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简单的解题方法,而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了解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支配,所以他们对某位教师的情感,容易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数学教师要放低姿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教师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所以要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有效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将学生带入有关情境中,激活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可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两个问题:①一块花坛长18米、宽15米,其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花池,花池到周围草坪的宽度相等,且花池的面积为154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宽度为多少?②某产粮大县要想让今年的粮食产粮比上年度翻一番,那么今年和去年的粮食产粮平均增长率是多少?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解决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方程,并对照之前所学“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最后,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能等于零?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呢?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印象。

  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来促进学习,用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合作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之后,要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平方差公式”形成了初步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公式结构的掌握情况不是特别好,因此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巩固,充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解决另一部分学生的疑惑。

  四、积极开展实践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由“知道”和“懂得”过渡到“学会”和“能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实践练习的作用,从而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和实际化。通过有效的练习,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己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并逐渐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比如,让学生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加深对方程的理解;在教学比和百分比时,让学生通过对比、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了解有关类比分数、除法的商的两个性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中发现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引导学生寻找动点问题和图形运动问题中的不变元素,即用变中有定、动中有静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运动问题中的静态信息、固定信息;利用三角形的各种特殊性质建立相关的函数关系等。通过一系列实践练习,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及解决的综合性能力。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6

  初中数学在学生数学学习生涯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数学的特性和认知规律,所以初中数学学习最主要的内容是明确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开展合作是数学学习常用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起衍生而来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现下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为主,班中学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该方法倡导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去深入探索教学知识和发现数学学习规律。这有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可以培养其形成合作意识,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这种团队奋进的精神将会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下文就将从课堂教学的三个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合作

  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忽视课前预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既在教师,也在学生,由于预习具有自主性、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学生很难将预习落实到位;同时学生认为在课堂学习中会知晓学习内容,觉得预习就是一个无用功,反正老师在上课时还是会详细讲解相关内容,自己根本没必然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其实不然,预习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教师通过选择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会加下来的课堂学习产生好奇心,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学内容的熟稔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合作预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预习课文准备学习资料,学生相互之间既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提升预习的质量。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预习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征及函数特征”为预习题目,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去准备学习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师生分享,通过实际问题的发现和预习,学生会提前感知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且在课前有过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探索相关问题,为课堂知识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合作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行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点

  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组讨论必然有其优势,但这都是要建立在教师合理分组之上。教师需要突破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和组成合理性两方面,许多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没有考虑周全,通常前后桌会成为小组,但是长此以往,小组成员的固定必然会带来思维的固定,这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另外就是小组成员的组合合理性方面,教师要把控各个小组的组成部分,均衡各组的实力,既要增强学生的合作自信心,又要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特长。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突破这两个障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合作”的应用,通过沟通、辩论、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深入探究知识内容本质,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直线、线段、射线”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整理出对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三者的定义和种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三者比较为题,让学生详细说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小组存在意见分歧和无主导力等因素导致最后结果推算的失败,当教师公布标准答案之后,每个小组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谈一下解题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课后复习作业以实际问题为主,鼓励学生用合作的形式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也正是因为这种属性,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而课后作业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排斥的一个部分,因此教师一定要严谨安排课后复习作业,可以多以数学实际问题为题,并鼓励学生用合作完成的形式,这样的课后作业既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就可以以“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为题,让学生自行分组,然后给每组学生一个植株,要求学生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的高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后再制成表格,得出其中的方程式。这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层面上完成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目的,学生在经历合作培养植物的过程后会更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数学的合作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一起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开发一些结合班上实际状况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银颖.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学周刊,20xx,33:203-204.

  [2]张雪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J].中国培训,20xx,02:294.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7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

  正如罗斯坦所说“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思想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要想有独特的创造想法就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提高学生的创早能力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使学生取得数学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应注意的是,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基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想象中,要摆脱表面想象对自己的影响,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另外学生还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除此以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习的知识和新学的有什么共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

  二、鼓励求异

  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要将学生局限于一隅。在数学中,求异思维主要是要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法,尽量使自己的想法独特,要想到别人无法想到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通过具体而有效地例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一道题:某蔬菜销售商场经销一种蔬菜,如果每公斤盈利2元,则一天可卖出400公斤。通过试销售发现,提价会使销量减少,每提价一元,会使销量减少10公斤,试问如何提价可以使每天的盈利为5000元?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等量关系:销售量乘以单件盈利等于日盈利。由题可以看出,日销量和单件盈利与每公斤的涨价有关。故只要设应涨价为x元,就可以解决该问题。解:设每公斤涨价x元,则日盈利为(2+x),日销量为(400-10x),可列方程为:(2+x)(400-10x)=5000解之得:x=8.9,x=-46.9(舍去)12所以每公斤应涨8.9元。在解答本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扩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很多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各个城极端的同学都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课题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诱发灵感

  灵感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灵感是无法创造出新事物的,而灵感的产生来自于平时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由一点一滴不断积聚而成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的发现学生所产生的任何有创造力的、新颖的东西,即使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常理,是与常规解答相悖的,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鼓励可以诱导学生产生更过的灵感。如果发现学生的灵感中含有错误的地方,也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可能与另一想法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是引导学生成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强的自信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创造,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评价其是否为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废材。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8

  摘 要:本篇文章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以及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五个方面切入,探讨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循序渐进;作业

  当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其中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代表,一方面,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的数学教师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是较为可行的。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前提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不同,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打基础,二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模式,一味跟着教师的教学步调走,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话,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不那么顺利了。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初中数学核心的任务之一,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精神,给学生们做出一定的示范。初中阶段,学生的向师性特征还较为明显,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步骤乃至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征,可以有效地从侧面引导学生们重视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比如说,讲解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从而启发学生们多角度认识到题目多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2、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任命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形成创新的班风学风。

  二、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是重点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手段的多样化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全局,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有负面的作用。所谓多样的培养手段,指的是教师不能忽略任何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会专门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创新讲解的准备,有的时候,则是学生们的一句话让我们突然有了创新教学的灵感,这时教师就一定要把握住这一份灵感,尽量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再比如说,课上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进行功课辅导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把握住恰当的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小火苗。教师还可以通过黑板上展示出来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语言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引导等等。总之,只要教师敢想敢尝试,就有各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认真钻研与总结。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关键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上,容易操之过急,导致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成就感也不断下滑,这一情形,恰恰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很关键的,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制订计划之前,教师要准确把握班上学生的思维水平,以确保我们制定出来的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因为不是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有创新的空间与可能性。比如说,一个几何图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但是一些性质定理就没有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道路,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培养的进度和速度很重要。有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如果不顾现实情况,一味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进程,反而是过犹不及。总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我们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补充

  很多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可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下的`培养问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完全完成的工作,下课之后,教师布置发散思维类型的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较为理想的发散思维或创新思维类的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合作完成的开放性的数学题目;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作业。

  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往往可以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创新的目标;动手操作的作业,其本身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不可过于频繁地布置这类的作业,因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对学生来说其实不简单,需要费一番脑筋。如果教师布置得过于频繁,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教师布置了发散思维的作业之后,一定要尽可能早地给予学生反馈,与学生针对他们的答案和成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完成创新思维作业的积极性才会逐步提升。

  五、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很有必要

  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不仅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激发着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为关键的是,各类数学竞赛在促进学生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才可以组织一次次高质量的数学竞赛活动呢?以下三点是教师值得思考的。

  1、活动的主题必须要鲜明、具有吸引力。有的教师组织小竞赛的时候,往往还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比如,这段时间学习的主要知识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那么,竞赛主题就可以设置为“数据手机我最行”,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学习到的数据收集本领都一一展示出来。

  2、竞赛的程序要简易。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下也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因此,每一次的竞赛的程序都要力争简易。以往组织竞赛的时候,如果程序过于复杂,在无形之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竞赛的最终效果有不好的影响。

  3、准备一定的竞赛奖品。奖品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学生通过参与比赛得到奖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感,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所以,每一次组织竞赛的时候,教师准备一些小奖品是很有必要的。

  六、结语

  心理学理论强调,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经验、总结有关的教训,争取不遗失任何一个促进学生们创新思维发展的机会。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9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特性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量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特性。我认为,课程标准中对思维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如何贯彻教学大纲的思想,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本文谈谈中学数学思维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重基础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在学生通过概括获得初步结论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概括的结论具体化。这是一个应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新知识进行正面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新结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矛盾最容易暴露。在概括过程中,要重视变式训练的作用,通过变式,使学生达到对新知识的全面掌握;还要重视反思、系统化的作用,通过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结论概括的整个思维过程,检查得失;通过系统化,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横向联系,并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二、重思维特性的培养

  思维是在个体头脑中发生的,当你把解题方法,解答方案明白告诉思维者时,思维就不必要了,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教育对象的思维是教育不能直接作用的。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为主,而应当寻找产生和制约思维的、教育者可以直接作用的因素。

  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思维的关键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问题情境的教学。思维是可以形成一定方法的。诸如分析、综合、归纳、类比,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对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或策略,应该让学生在思维实践中获得为主。并且在学生的思维实践中,教师不是直接指明思维,而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促使学生去相应的思维。美国国家委员会在数学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三、重在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学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熟悉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特性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特性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学生主观的努力。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0

  一、从数学理论出发

  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数学,一方面来自于日常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较之生活,它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无限延伸。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深刻地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渊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即生活中的数学。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求,提高了授课效率,还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发展联想性思维。与此同时,在非课堂时间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随时记录的优良习惯。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章节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从教室的四角联想到立体坐标轴,诸如此类。由此,来使得比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化、活泼化,使得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二、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习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习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习数学的习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 +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数学情景出发

  “情景教学”是值得一提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可以是人物情景,也可以利用当代的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作为授课内容的部分。与此同时,再利用情景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分隔。通过学生的时间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设置课程安排,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在情景教学完成之后,要注意由学生来进行概括总结,从情景之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环节,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在完成三角函数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位工程师需要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上修桥,首先需要测量桥的宽度,目前工程师手上只有一个角度观测仪、铅笔以及皮尺以及若干白纸,笔者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帮工程师测量出桥的宽度。

  有的学生就用三角函数的知识:首先选取参考点,以河对岸某点作为参考点A,以工程师所在岸选取垂直参考点B,并在该岸选择另外一点C,构成一个三角形ABC;其次,利用角度观测仪,测出对岸角A的度数;第三,利用皮尺测出AC的距离,则河岸的`宽度AB = AC /tgA。显然,本数学场景就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课外应用。通过这样的数学场景设计,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之所用,从侧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从效率思维出发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要掰手指数数。一方面他知道一只手有5个手指,但是在算5+1的时候,还是要把一只手的5个手指再数一遍,这个例子就向我们揭示了思维效率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亦是如此,尽管他们不用掰手指计算算术,但是他们的思维必定存在一些思维曲折,也是这些曲折使得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都已经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曲折,直击要害,避免多做无用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习习惯以及善于发现并且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面的优良习惯,从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逐渐地将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尽可能地开发出来,养成一套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避免思考曲折,提高思考效率。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就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1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以生文本,在传授知识之外,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初中学生数学自学精神为研究对象,从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巩固练习等环节探讨了通过结合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策略,以期为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一、引言

  对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是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自学精神是学生开展独立高效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有目标和计划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逐渐提升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力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稳定进步。

  二、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初中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应该从课前展开,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精神,还能够有效提升后续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很多教师认为朗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的“专利”,实则不然,朗读是各学科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培育学生良好自学精神的基础包括数学概念、理论、公理、定理,还有例题解析等都应该安排学生用心阅读,通过大声朗读加深印象,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和理解欠缺之处,从而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朗读时可能会碰到很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此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立即查看解析,而是将自己的疑难点记下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看是否能通过已学知识获得答案如果通过独立思考依然不能获取答案,那么就可以找同学或者教师讨论和请教,在讨论中加强学习和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次,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笔记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将通过笔记或者记录的方式对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标记,同时还可以将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的结论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对比总结这些学习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最有效环节,教师应该在开展数学概念、规律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数学定理、公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定理和公理的来由、内涵和应用展开详细讲解,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听,这样顶多只能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概念,而不能形成活学活用这些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能够根据定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并在学生能够形成数学认知的关键环节上进行适时的点拨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师生间开展有效的讨论,从不从层次和角度解释定理真谛,学习定理内涵,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应用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例如,在对“三角形相似定理”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定理的大概内容,对定理形成初步理解然后认真预设能够激发有效讨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猜想、讨论和归纳,进而提出问题,展开逻辑推理和论证采用“引导—类比—讨论—归纳”的流程,在学习定理的基础上,还能通过类比进行一些发散型的`思考如:两个三角形两边如果对应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种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精神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推动他们不断探求新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客服学习障碍的能力。

  四、在教学之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也要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在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自学精神的核心又是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完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巩固练习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还应该课课堂上设置讨论交流的环节,促进师生和生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答练习中的疑难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对解题过程的讨论和反思,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预留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明确解题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合理性,答案是否正确等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精神非常有利其次,对数学思维的讨论和反思,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不善于展开逆向思维,不会从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反思,对于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反面探讨其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精神和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共同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把握这一教学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以及巩固练习等环节全面融入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理念,并通过开展有效讨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2

  【摘 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全面、准确地完成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词数学学习;反思;习惯;问题

  在初中阶段究竟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反思活动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切实的研究。既不可错过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机会,也不可进行拔苗助长式的训练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通过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重点、难点和疑点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例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本节课有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等等。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可以列出如下预习提纲、提出预习问题,以培养学生在预习中的反思习惯。

  1.设置问题

  (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

  2.课前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反思的培养,效果良好,课后学生反映多数预习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迸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从课上的学习情况也能感觉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基本上能全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的状况有了明显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使新知识和新问题这一外部刺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内部条件形成的恰当的.差距,使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之感,它是由学生的内部认知系统和外部知识系统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种问题意识系统,也是由若干问题构成的心理需求动力系统。

  老师不再机械地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产生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探索兴趣,为新知识构建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过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检验,去探索和发现,可以确保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矩形的识别方法”情境的创设,老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矩形?并出示并演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将思维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矩形识别方法,这一过程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重视相似概念间的不同结构和本质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们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探究活动的机会,哪怕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地再思考,自觉探究,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平面上有四个点,过其中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问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经初步探究,有的学生得出“6条”的答案。这个结论是否可信,提醒学生再分析、再尝试,把自己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学生反思中发现理解的不足:题目中只给出了四个点,并没有给出这四个点的位置,在不能确定为某种位置关系时,需要用分类的方法,对这四个点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由此,学生将四个点分为三类:

  四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四点有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四点中没有任何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从而得到全面准确的答案。而图3中画直线的条数较多,学生很难做到不重不漏,教师要求学生继续分析、概括,寻找规律。进而学生观察到图(3)中,过A点可以画出三条通过其它三点的直线,同样,过B、C、D点都如此。这样,一共得到12条直线,但其中每条直线都重复过一次,所以图(3)中一共有6条直线。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数学科学素养的要求。这不仅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化,更是数学活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林婷.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教学实践[J].数学通报.20xx年第7期

  [2]黄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通报.20xx年第11期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3

  新课标要求走出角色误区,做好课堂引路人,实现主体换位。初中数学,逻辑性强,忌墨守成规,倡导尊重学生并以学生为本。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走下 “圣坛”,放下 “架子”,甘当教学配合者、组织者,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体会遨游数学王国的快乐。

  一、更新观念---走向自主学习的路径。

  作为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敢于变革观念,善于发现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建议将提问作为课堂智慧,通过更新观念,立足于现有知识和课程内容,巧妙引导,得体串联,配合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自主解疑释惑的能力。

  [案例] 三角形教学。

  教学任务是形成对三角形初步感知,体会内角与边长的特点,同时,试着用数学语言表达自主学习所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自主思考的魅力,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我先让学生用彩纸条剪成三角形模型,用量角器测量三内角大小,记录相加,再测量三边的长度。

  最后,与教材理论形成对照,很快就理解并掌握: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等数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能启发学生自主意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解决心中疑问,体会数学原理。有助于深入领悟并开发数学能力、养成自主习惯、在探讨与佐证中强化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二、循序渐进---铺设自主学习的台阶。

  传统数学课堂重视吃透教材、灌输知识,唯恐有所遗漏,课堂沉闷、学生被动、教师疲惫,然而效果极差。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的成功发自于疑问和乐趣,”新课改要重视以乐趣为引子,点燃学生的数学灵感火花。

  教师要运用所学知识讲究提供 “台阶”,引导学生 “拾级而上”,缓解数学学习的压力,杜绝 “揠苗助长”.通过不断获取基础知识,培养日常技巧,学生会逐渐拥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学会主动交流,在合作中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渴望发现问题并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 方程应用题教学。

  面对这一难点知识,如果直接出示复杂应用题,学生只根据教材例题的认知功能,无法形成饱满的思路,容易打击其数学学习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做基本训练: 利用书中习题,训练揣摩题意列方程式,并自主纠错。再展示相关信息: 李明买 5kg 柿子和 8kg 菠萝,共计 23.04元,其中柿子1.92 元/kg,菠萝1.68/kg.要求学生找到5 个重要信息,作为条件自主编写方程应用题,正确解答并思考用方程式解答法和算术式解答法,谁有优势? 小组自主学习之后,85%的学生利用数量特点,找到正确方法。结论: 依照数量关系分析,可以直接由题意得出算式,则适合使用算术解答法; 反过来,则是方程解答的思路更有优势。

  这样,通过灵活转换题型,把教材任务化难为易,通过理论知识自主探究,教会学生分步骤解决问题。从 “同题异解”的方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奥秘,由静态训练到动态组合,最终解决问题。一题多变,使自主学习由易到难,思维空间由窄变广,更符合“全员投入、总体受益”的自主教学理念。数学之路任重道远,一蹴而就绝无可能。唯有选择自主教学路径,积累乐趣品尝收获,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学会钻研,拥有坚韧的自主精神,数学教学何愁不能成功?

  三、生活为源---验证数学理论的生成。

  真正的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往往又佐证着数学理论。新课改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由盲从教材、生搬硬套走向挑战权威、自主思考和验证理论。教师要学会将生活作为鲜活源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打开学生数学思维的空间。明智的教师懂得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开放型数学题,教学生运用数学视野去看待生活,懂得以生活为源头,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无限。

  [案例] 直棱柱求解侧面积教学。

  传统教学法: 这一数学知识讲授,传统上是直接给出直直棱柱的侧面积公式,让学生硬背公式,套用并计算出侧面积大小。如果在考场上,出现紧张、慌乱等原因而忘掉公式,学生就难以解答。自主教学法: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直棱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可以怎样证实? 很快就有学生讨论出用作业本纸粘合,制作简单直棱柱模型,再用剪刀沿着一条侧棱剪开模型,证明学生猜测是长方形完全正确。再稍作引导,学生就自主得出: 直棱柱侧面积 =底面 ( 顶面) 周长x 侧棱,或者几个侧面长方形之和。同时,计算得出直棱柱模型的侧面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长方形面积加以印证。

  正如笛卡尔的观点: “数学这一知识学科,讲究精密逻辑,更需要着眼生活的泉源。”运用实际生活材料,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手脑并用,一把小剪刀、一张作业纸,简单的生活素材却体现出用生活印证数学的逻辑。这种教学思路,既能让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能让学生化数学主动意识为生活运用能力。

  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决定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必须完善,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立足新课改、走好教学路。把自主教学奉献给学生,体现初中数学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特点、贯彻以生为本新理念、鼓励和开发学生数学能力的良苦用心。愿莘莘学子开辟自主学习蹊径,找到生活应用源头,获取数学课堂的特有快乐。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 20xx,( 05) .

  [2] 吴志丹。 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xx,( 07) .

  [3]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xx 定义的分析与修订 [J]. 电化教育研究。 20xx,( 03) .

  [4]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 开放教育研究。 20xx,( 01) .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4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影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勇气向教师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突破自己常规的思路,另辟蹊径.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体现.要让学生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就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结果教给学生,而是作为过程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另外,向学生提问时,要提具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内容与概念、公式、推理演算、论证等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若是连概念这个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的话,只能导致思维混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概念类的知识做出严密的表述,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前提.只有前提得到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定理公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要从教材出发,将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进行散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总指挥,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重点,让学生易于消化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一步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所学知识.换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且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将新知识归纳整理,构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集中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引导、启发、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集中和发散思维训练.在进行集中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弄清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起好奇心,诱使他们去思考.当学生有了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时,他们的思维就开始发散,就开始诱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解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引发学生的猜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的答案,而探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充分体现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

  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化,对人才需求和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增长。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培养更具有实力的人才是当代学校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育方法,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并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

  1、专业交流能力。

  专业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表达个人的专业观点,并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针对初中学生,就需要具备在课堂与教师、同学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能够向老师反映课堂教学难点,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

  2、问题分析能力。

  问题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快速的分析,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最终给出问题的求解结果。针对初中学生要能够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且形成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快速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已知和求解问题。

  3、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相应的过程,并进行问题的演绎,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比出最优的解决办法。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对数字的运算缜密性,能够对图形、函数和公式有着敏感的认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初中数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其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如下: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采用理解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相应的规范,尤其是在第一节自主学习课中,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前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让学生闭上课本,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留出时间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2、鼓励合作学习。

  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老师进行积极地沟通,合作学习就能满足该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组队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以习题教学为主,习题设计中应选解题方法灵活的,具备多种解题方法的题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例如,在几何证明题讲解中,设计多种解法,让学生从边长、角度和相似的角度进行求解,从而形成灵活解题的习惯。

  3、兴趣引导教学。

  兴趣引导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能够让学生更加用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从而高效率地提升学习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在课堂上要保持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得到解放,能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例如,利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用摆火柴图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5、强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表现强化教学技术,具体包括:讲述行为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讲述内容的“取”与“舍,讲述融入情感,表达对数学美的欣赏;演示行为方面,区分三种演示行为的适用范围,合理预设演示行为,加强板书行为的操作技巧的训练,设计合理的板书演示;提问行为方面,认真观察与反思,把握时机运用探问和追问的策略,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长时思考,提高课堂观察与反思能力,加强对提问的研究和学习。

  6、专业化的习题设计。

  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完成习题就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设计习题中,不能盲目的直接布置课后作业,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习题设计。同时,还应针对习题教学进行专门的设计,从精审题意、分析特征、纵横联系、寻求方法几方面出发,研究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7、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研究学生的综合考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辅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简单的依靠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优劣,要结合长时间学习的表现,给出综合的考评结果。同时,在给学生考评结果后要进行及时的跟进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存在的不足,更好的寻找学习中存在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进而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整合和综合运用。鼓励教师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基础。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05-22

(荐)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06-12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经典)05-31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篇(优)05-23